回覆列表
  • 1 # 素心流年

    蘇軾之後,無疑是辛棄疾最為豪放,他能將英雄氣節化為兒女情長,既慷慨激昂,又纏綿委婉,穠纖綿密,情韻悠長。劉熙載稱讚“任古書中理語,瘦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天姿是何夐異!”

    這首《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難懂而意深,楊慎列為辛詞第一。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京口北固亭:在鎮江東北北固山上,面臨長江。此詞作於1205年,詞人66歲,任鎮江知府。

    譯文:江山如故,再無東吳英雄孫權遺蹟。昔日舞榭歌臺、顯赫人物,都化為土。斜陽照草樹,普通街巷與小路,人們說,武帝劉裕曾在這兒住。想當年,他騎戰馬披鐵甲,刀槍空中舞,氣吞萬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效法漢將伐匈奴沒 能夠封山紀功狼居胥,卻倉皇而逃。還記得四十三年前:金兵劫掠揚州路,怎忍再回顧?拓跋燾(tào)祠堂香火盛,烏鴉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誰能派人來問 :廉頗雖老,還能吃飯嗎?

    辛詞好用典,這首詞典故用得無痕無跡,引典述懷,不言自明。

    1 正用典故。

    孫權,劉裕,英雄豪傑,京口起兵,平定戰亂稱帝,千百年後,江山依舊,可英雄已入土,再也尋覓不到大有作為的英雄。這是詞人對英雄的欽慕與敬仰,對英雄事業後繼無人的感慨,蒼涼而沉鬱。2 反用典故。

    元嘉年間,劉裕之子宋文帝劉義隆好大喜功,草率出兵,妄想建功,卻落得個倉皇而逃。草率北伐抗金有危險,這是詞人反對倉皇北伐,對國事深重的憂慮。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佛狸祠祭祀鼓聲震天,烏鴉吃著祭品,老百姓正熱鬧,他們恐怕早忘了抗金,將淪為亡國奴卻甘而樂為!現實如此急迫殘酷,朝廷卻妥協苟和,這是詞人對朝廷不作為最痛心的吶喊,最沉痛的憤怒。

    3 以廉頗自比作結,無奈之憤語!

    《史記 廉藺列傳》中記載,趙數困於秦,想起用年老廉頗,廉頗為想再為國出力,便派使者試探,廉頗為之飯一斗米,肉一斤,趙使者卻受賄賂回覆“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

    廉頗尚被人惦記,而詞人四十多年來卻連探問的人都沒有,壯志難酬,連廉頗都不如。國家危亡的急慮,懷才不遇的悲憤,在無限悲嘆中無奈結束。

    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以古論今,以古諷今,主觀感情強烈。這是一位抱負天下,平亂定國的英雄無處安放夢想,無處施展才能的悲憤,戚愴與落寞!身處亂世,身負管仲樂毅之才卻不能盡展其用,一腔忠憤,滿懷熱情,無處發洩,暗自垂淚...反覆渲染,反覆詠歎,餘味悠長,令人動容!

    陳廷焯說:“辛稼軒,詞中之龍也,氣魄極雄大,意境極沉鬱。”

  • 2 # 阿劉的漫畫

    正用典故

    孫權,劉裕,英雄豪傑,京口起兵,平定戰亂稱帝,千百年後,江山依舊,可英雄已入土,再也尋覓不到大有作為的英雄。這是詞人對英雄的欽慕與敬仰,對英雄事業後繼無人的感慨,蒼涼而沉鬱。

    反用典故

    元嘉年間,劉裕之子宋文帝劉義隆好大喜功,草率出兵,妄想建功,卻落得個倉皇而逃。草率北伐抗金有危險,這是詞人反對倉皇北伐,對國事深重的憂慮。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佛狸祠祭祀鼓聲震天,烏鴉吃著祭品,老百姓正熱鬧,他們恐怕早忘了抗金,將淪為亡國奴卻甘而樂為!現實如此急迫殘酷,朝廷卻妥協苟和,這是詞人對朝廷不作為最痛心的吶喊,最沉痛的憤怒。

    以廉頗自比作結,無奈之憤語!

    《史記 廉藺列傳》中記載,趙數困於秦,想起用年老廉頗,廉頗為想再為國出力,便派使者試探,廉頗為之飯一斗米,肉一斤,趙使者卻受賄賂回覆“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

    廉頗尚被人惦記,而詞人四十多年來卻連探問的人都沒有,壯志難酬,連廉頗都不如。國家危亡的急慮,懷才不遇的悲憤,在無限悲嘆中無奈結束。

    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以古論今,以古諷今,主觀感情強烈。這是一位抱負天下,平亂定國的英雄無處安放夢想,無處施展才能的悲憤,戚愴與落寞!身處亂世,身負管仲樂毅之才卻不能盡展其用,一腔忠憤,滿懷熱情,無處發洩,暗自垂淚...反覆渲染,反覆詠歎,餘味悠長,令人動容!

  • 3 # 一往文學

    縱觀宋詞發展史,辛棄疾將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六十八載的生命歲月,他是一個滿腹才情的詞人,留下佳篇無數。但我們不能忘記他首先是一個軍人,帶著建功立業的豪情不甘的走下沙場,"把詩書馬上,笑驅鋒鏑"曾是他的理想 ,然而因歷史的錯位,使得"雕弓掛壁無用",稼軒只能在文學的世界裡完成他的弓刀事業,去開疆拓土,揮灑豪情,這也正是其詞會給我們帶來力量的原因,明人楊慎《詞品》給予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如此之高的評價,確實當之無愧。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代: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此時的辛棄疾不再是"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的橫槊少年,經歷了人世危機和宦海沉浮,公元1205年,在鎮江知府任上所作,因自己的抗金策略有損當權者的利益,被降官,調離。滿腔殺敵救國的抱負又再次落空,詞人滿懷憂憤和對民族前途的擔憂登上京口北固亭,看著眼前的國家山河,撫今追昔,感慨萬千,應在該詞藝術技巧的探索中感悟其獨特的思想價值。

    臻於化境的用典藝術

    辛詞語言的一大風格便是好用典,這首詞可謂用典的典範之作。典故本身承載著其客觀的歷史內容,稼軒的成功在於用事雖多,但不留刻意雕琢的痕跡,每一次的典故呈現都類比貼切,無論是借古抒懷還是借古諷今都極見功力。

    該詞作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全詞以"京口北固亭"為依託,以"懷古"為手段,以"抒懷諷今"為旨歸。先後以六個典故結構全詞,意境開闊,情感悲憤濃烈卻含蓄吐之,極盡沉鬱跌宕之致。"京口"乃是東吳大將孫權抗衡曹魏之地,是南朝宋武帝劉裕崛起滅晉之地,由此面對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便自然轉入對兩位英雄豪傑的追憶之中。

    詞的上片:"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從當年曾一度盤踞於此,西破黃祖 ,北敗曹操,斷坐東南的孫權寫起。然而物是人非,那個歌舞昇平的過往早已在歷史的風雨中沉淪。"無覓"暗含了詞人多少世無英雄的落寞之感以及家國無所繫的憂慮;接著更近一層,緊承上句的破敗之景而來"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沉痛惋惜之感越發濃烈,他又想起宋文帝劉裕 這個崛起於孤寒的亂世皇帝,在京口之地削平叛亂建立劉宋王朝,在南朝盛極一時。劉裕才略與膽識兼備,兩度揮戈北伐,百餘年來淪陷於異族踐踏下的黃河以南地區,一度被收服歸入漢族版圖,稼軒滿懷崇敬之情追憶英雄,可代表英雄的遺蹟早已被草樹掩蓋,一抹斜陽更添荒涼之感。孫權、劉裕的典故生成於眼前登臨所見之景中,渾然迭出,推動詞人的情感脈動,"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撫今追昔,詞人再也無法按捺住心中的憤激之情,眼前浮現出金戈鐵馬的歲月,曾經盛極一時的英雄退出歷史舞臺,空留下一片荒蕪,無處可尋。曾經沙場點兵的自己,空有一腔熱血,如今也只能和淚看旌旗,摩挲撫劍,彈鋏悲歌。

    詞的下片:以劉裕之子宋文帝劉義隆的典故直接切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贏得倉皇北顧"公元405年派王玄謨帥軍北伐,劉義隆急於事功輕啟兵端,最後慘敗,只留下倉皇北顧的悲哀。這既是上片劉裕典故的自然接續,也從正面的歌頌轉向反面的揭露,前後殊途同歸,加深了詞作的現實意義,告誡南宋王朝要做好充足準備,不可重演"草草"發兵的悲劇。而歷史的實踐表明南宋確實重蹈了這出悲劇,實亦悲哉!也許此時的辛棄疾已經萬念俱灰,他從滔滔歷史回到現實,心中已多少預感到了南宋王朝行將到來的秋天,他回望自己堅守了四十餘年的抗敵復國理想,四十三年前他正在戰火瀰漫的揚州以北征戰沙場,對於"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的過往怎能忘懷?一個偉岸的英雄詞人躍然紙上,每一個字都充滿力透紙背的力量。"可堪回首,佛狸寺下,一片神鴉社鼓"在對現實無限的失望中詞人由眼前佛狸寺所見引出又一典故,緊承劉義隆草率出兵而來,當年魏太武帝拓跋燾(佛狸)打敗王玄謨軍,追擊到瓜步山建立行宮,就是詞人所言"佛狸寺",國家民族正遭受這異族鐵蹄的入侵,而這裡卻是社日的昇平景象,詞人跨越空間時間的長河,以"佛狸寺"暗指侵略者,與本朝的社會現實巧妙的聯絡在一起。"可堪回首"寫出了比"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更深刻的傷痛感,稼軒對這片國土愛得深沉而真切,詞作所折射出的憤激與痛楚也越發感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以廉頗自況作結,全篇收放自如,想起廉頗晚年仍希望複用於趙國而終未被啟用的故事,思及自身,廉頗尚有人詢問,而自己都無人問及,枕戈達旦,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是這個英雄詞人一生的理想,馬革裹屍當自誓是其無悔的追求,六十六歲的年紀雖初心未改,然在時代的大潮中有太多求而不得的無奈,這是辛棄疾的人生悲劇。從用典方面講,全詞以對英雄的懷念開篇,最後以英雄自況結尾,結構完整自然,且最後的發問耐人尋味,意境悠遠。

    虎嘯生風的英雄形象

    稼軒以其高超的用典技巧,描繪了一個獨屬於辛詞藝術世界的英雄群像圖。孫權,劉裕,廉頗他們在金戈鐵馬中豪邁走來,這又何嘗不是詞人自己的對映,一次次追憶歷史,一次次迴歸現實,這是一種自況也是一種對苦悶的超脫。詞人平生以英雄自許,帶著"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時代使命感,他多次在詞中呼喚歷史的英雄"英雄事,曹劉敵"、"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可謂是英雄群像的集中展現,數量之多,感情之真切,當為絕唱。

    古今的完美跳躍

    辛詞的成功之處還在於,他將這篇懷古之作寫的含蓄流轉,雖是懷古卻處處散發著強大的現實震懾力。"千古江山"一股歷史的洪流劈空而來,接著有著緊密聯絡的典故一一呈現,而其間一次次的歷史與現實交織,詞人與人物融合。將自己四十三年的烽火揚州路巧妙至於典故之林中,實現從歷史到現實的順勢跳躍,此轉換非但無違和突兀之感,反是全篇更為真切自然,不落用典冗繁的窠臼。最後又從現實的我出發落腳到趙國大將廉頗,自況之餘拓寬了詞境,完成今古的完美融合。

    大量運用對比反襯手法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以孫權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感慨今日的國家,沒有能力挽狂瀾的英雄了。"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想當年"瞬間把過去與當下拉開,對比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絲毫沒有金戈鐵馬的豪氣。下片"元嘉草草"與上片建立不朽功業的英雄形成鮮明對比,深刻的闡發興衰成敗之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有自況也有對比,自己比廉頗的處境更為不堪,垂垂老朽無人問起。縱覽全詞每一個典故的運用背後都有其深意,在古今的對比中開拓了詞境,更見辛詞之功力。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辛棄疾登臨懷古之作的典範,映射了歷史,昭示了現實,展現了廣闊的藝術境界,是詞人晚年的沉潛之作,無論藝術成就還是思想內容都堪稱"第一"評價。

  • 4 # 亦有所思

    翻譯難,理解更難。

    翻譯的過程,就是失去詩味的過程。

    所以詩最怕翻譯,因為一旦翻譯,詩就丟了!依小可這些年的淺見,能把古詩詞翻譯出味道的,恐怕只有余光中和洛夫兩位先生(也不排除小可看得翻譯較小,所以這話難免有些片面)。

    理解何嘗不是如此,怎樣才算理解?“一千個華人裡有一千個特狼普”是存在的?我非要說這一首是相思詞作,照樣可以擠出海綿裡的水,不是麼?

    何況理解後面還有一個賞析?!

    以狐假虎威為開啟方式,我的理解是,這首詩美在氣勢一直在上下翻騰,無止無休!

    第一句“千古英雄”就已經為全詞鋪下了一個佔滿時間和空間的基調,而在時間和空間之內,便是人——英雄!

    第一句起點太高,弄得後面簡直無從下手!可是辛老伯只用了一個人名便堵住了悠悠之口。宋朝沒有《三國演義》,卻有《三國志》,而《三國志》中的孫權堪稱英雄,算是“文成武德”那個級別。

    小可以也不說什麼北伐與辛伯伯產生共振之類的梗。關鍵是第二句要麼接下去呢?

    誰有沒有想到會像瀑布一樣飛流直接,前一句還是刀光劍影,這一句就是淚眼縱橫,強烈的劇情衝突直接迸發出一種悲壯氣氛出來。如果說劉禹錫的“飛入尋常百姓家”只是滄海桑田的悠悠一嘆,那麼這一句“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則是空闊的寂寥,它真正的含義是“將軍已見白頭”,再不實現理想就老了,然後化成一抔土,被雨打風吹去。

    第三句沒有轉,直接又細化開來,穿過時間遇到了劉裕,而那一句“人道”和“曾住”更是倍顯平靜,彷彿當年的金戈鐵馬只是一本書上的故事。縱然氣吞萬里如虎,如今也不過去尋常巷陌,斜陽草樹。

    這哪裡是在說歷史?分明是他流著眼淚在吶喊。然後喃喃自語,自己的夢想恐怕也會如此灰飛煙滅。

    下片的潛臺詞才更讓人心酸,元嘉帝自以為是,結果兵敗如山倒。這哪裡是說當年,分明是借古詠今。把前段時間的倉促北伐批評得一無事處。可是事實就是這麼深具諷刺意味。

    能北伐的去不成!

    不能北伐的卻率兵出征,當時連年老的陸游都放下個人恩怨,寄信讓主帥小心。陸游只是一個文人,略通兵略而已。但辛伯伯可是殺進殺出的戰將。可偏偏真應了那一句“我幹活的時候最討厭的就是有人在旁邊嘰嘰歪歪,想搶功麼?”。結果眼睜睜地看著江山被人撕碎。

    老了!

    不老也得老了!

    全詞用了那麼多人名,孫權,劉裕,霍去病,可是所有的人名都化成了自己的名字。當然還有一個廉頗。廉頗老矣的典故,不是說他尚能出征,而是受小人所詆譭。

    小人做祟!

    這個結尾正好表達了辛棄疾的憤慨!以前尚有小人指手劃腳,可是現在自己老了,連小人都懶得搭理了。

    可恨一生夢想,已然相見無期!

    附:每個人都有自己最愛的辛詞,楊慎喜歡這一首,可許多人稱《別嘉茂十二弟》才是神作,小可亦然。

  • 5 # 兵法天下

    問題:楊慎評價: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如何理解這首詞?

    前言:

    唐詩宋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奉獻給世界文化寶庫的“雙璧”,自古以來就有“詩出盛唐,詞出大宋”的說法。

    詞於宋代已登峰造極,明確提出“詞分婉約豪放”者,最早見明代張綖的《詩餘圖譜》:

    “詞體大略有二:一體婉約,一體豪放。婉約者欲其辭情醞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

    作為“豪放派”代表人物的辛棄疾,號稱“詞中之龍”。他為後人留下很多千古絕唱,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首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它被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楊慎稱作“辛詞第一”,那麼它的藝術魅力何在?

    原文如下: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主題思想:

    作為南宋主戰派的辛棄疾,他的這首詞強烈地表現出其誓死抗金,而又反對“軍事冒進,戰略輕敵”的思想;抒發了對淪陷區百姓的同情,同時赤裸裸地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敗;同樣亦流露出詞人報國無門的苦悶。

    藝術特色:

    這闕詞的最大特色在於善於使用“典故”。

    創作背景:

    辛棄疾創作此詞時,已經是六十歲的老人,人生經歷坎坷。而時至六十,壯志未酬,易於念舊懷古,所有,在其詞作中,自然少不了歷史。

    我們從標題中“懷古”也就知其一二了。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懷古”就是要託古諷今,藉此抒情言志。

    所以用典也就成了詩詞中的最大藝術特點。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在用典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抒懷之美:

    在這首詞中,典故極為豐富的。為了表現詞題中的“懷古”情懷,詞人在詞中所用典故,均與“京口北固亭”相吻合,表現出典故意義與現實的巧妙結合,達到借古諷今,借古抒懷的目的。

    所以,在運用中,無論是採用“暗用”,或者“明用”,讀者都能感受到典故的意義及其作用。

    詞人以劉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國,以劉義隆、王玄謨昏君庸臣比現實生活中的宋寧宗、韓位胄,把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不但拓展空間,也延伸了時間。

    時空結合,不但詞人藉此抒發了詞人的愛國主義情操,而且用典之巧妙,借古喻今妙合無垠,從而提高了詞的審美境界,給讀者以回味無窮的審美效果。

    意象兼備之美:

    詞人緊扣主題“懷古”,選用形象生動的典故。這些典故,在詞人筆下透過詩人的再度描繪,不但體現出形似,而且更體現出神似。也就是說,在詞中,這些典故不但自然貼切,天衣無縫,而且與詞人所抒發的情感恰到好處,並融為一體。這樣,詞人藉助形象生動的典故抒發愛國的情懷,表達高遠的志向。

    語言通俗易易懂之美:

    末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從字面意義上看,寫自己年歲老大,但透過“尚能飯”,用調侃戲謔的口吻,形象地表現出自己的怨憤與雄心壯志。

    總而言之,典故雖多,卻無堆砌累贅之感,反而擴大了詞的豐富內涵,提高了詞的審美境界,和審美空間,提高了詞的張力。

  • 6 # 趙給給

    我有寫詩的經驗,我將從寫詩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詞,各位詩歌愛好者能認同我的觀點。

    首先,這首詞寫於開禧元年辛棄疾擔任鎮江知府時,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作者登上北固亭望著滾滾長江逝去,心中不由激盪,遂借古之事傷今之情。

    上闋寫孫權曾經偏霸東南,有氣吞山河之志,連曹孟德都稱讚他是當世英雄,可百年過去江河依舊,曾經的豐功偉績已成一抔黃土,再也尋不到這樣的英雄了。“想當年”三個字讚歎了劉裕從前氣吞萬里如虎的氣勢,可現在也只是斜陽草樹,尋常巷陌。如今的南宋統治者只想偏安一隅,古今對比,悲傷至極。

    下闋先講了宋文帝劉義隆北伐失敗之事,後來回憶起四十三年前宋高宗北方抗金迴歸,作者依舊記得烽火連天的揚州。簡直不堪回首啊,當年的佛狸祠下,居然烏鴉與鼓聲震天。想想那時的的南宋屢屢錯失抗金良機,作者壯志難酬,不禁感慨。“憑誰問”深刻的表達了作者內心的無奈與憂憤之情。

    每讀到這首詞,我都能感受到其與辛棄疾如出一轍的氣質,這首詞表達了辛棄疾一生的憤恨,無奈和追求,這大概是其為辛詞第一的緣故吧。

  • 7 # 綺閣書生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郎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全詞上片懷古,下片傷今。數用典故,以古喻今。作者曾是南宋將領,深知用兵之道。宋室南渡,偏安一隅。面對殘缺的大宋江山,喟然長嘆。作者登上京口我北固亭,悵然懷古,思孫權(孫仲謀)而未見,劉裕(劉寄奴|已然作古,像劉裕之子劉義隆之輩,好大喜功,於事無補。當年的繁華景象已蕩然無存什麼行宮,商鋪,歌舞昇平,再也找不到了。而真正有長遠打算,收復失地的有幾個人?我南渡四十三年了,誰還會記得曾經的抗元將士?

    作者觸景傷懷,悵然懷古。詞調激越,用典恰當。東坡是豪放派詞人的傑出代表,寫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名句,但是蘇軾畢竟只是一介書生,只能發發感慨而已。而辛棄疾卻是能文能武我雙料人才,朝廷若能善用、重用,何愁失地不復耶?!

    此詞氣吞山河,言盡作者心志,足以為辛詞之首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國時期,燕國幾乎屢戰屢敗,為何卻能位列“戰國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