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曹老師xixi

    怎麼可能,明末才多人,明清能殺一億人?一億人是什麼概念,網上的噴子想啥說啥,完全不看依據。

    按照《明實錄》和《明史》等一些史書記載,明初人口在7000萬左右,巔峰時期在萬曆朝,人口達到1.6億左右,到了明末時期人口落到8000萬左右。

    就是按照1.6-0.8的人口差,都算是清軍殺的,那也沒有1億,再說了明末社會動盪,統計缺失,明末人口遠不止8000萬,據現在一些史學家推測,明末人口應該在1-1.2億左右,不知道怎麼算出來死1億人的。況且明後期天災人禍,病疫橫行,土地兼併,百姓都開始吃“觀音土”了,餓死病死的人少說也有千萬,再加上農民起義,內亂不斷,張獻忠還屠川,少說內亂死的人也有千萬。

    滿清入關後出去軍事目的,確實屠了不少城,但是屠1億,是什麼概念,順治初期時期,全華人口有證可查在7000萬左右,滿人在30萬左右,能動動腦子嗎?如果中原死1億,相當於全華人都死完了,幾千萬人口都是鬼嗎,可能嗎?

    雖然清朝確實不怎麼樣,但是這種說法實在太離譜了。

  • 2 # 華夏一老卒

    先從官方資料來看吧:天啟6年全華人口5165萬,順治12年1403萬,順治18年1913萬。(以上資料出自梁方仲先生《中國曆代戶口、田地》)。損失了約四千人丁,漢人總體減少了三分之二。請注意:單位是“丁”,這個不是人口數量,而是一個納稅單位,可不是指一個人而是一家人!!!!

    更重要的一點是很多人都忽略一個重要資料 ----時間軸!

    如果從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原建州衛指揮使、大明龍虎將軍努爾哈赤叛明屠撫順開始,至康熙七年(1668年)遷海結束開始復界止。正好五十年,50年間內的戰亂、屠殺、暴政.........這期間人口的出生、增長、屠殺又是多少?一直到康熙24年(1685)全國才2034萬,我估計在50年間損失人口還不至1個億!!!!

    下面細說下:

    一、遼東“殺窮鬼”

    後金攻入遼瀋地區後,遼東漢人憤起反抗,遭到屠殺。陷開原“城中士卒盡被殺”,下鐵嶺“士卒盡殺之”,據史載:“聞十三站等處,殺遼人之不順者,又執少壯、奪妻子,是以嘯聚林莽山谷間。”後金佔領遼陽和廣寧之後,控制了漢人聚居地遼河東西廣大地域。女真族正式成為這裡的統治民族。努爾哈赤曾為反抗明朝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政策而起兵反明,在奪取遼東統治權後,又對遼東漢人實行了民族壓迫政策。

     第一,強令“剃髮”。努爾哈赤每攻佔一個漢人聚居的地方,就下令“剃髮”。後金汗襲破撫順,李永芳剃髮投降。努爾哈赤以“剃髮”作為漢人降順後金的標誌。但強令“剃髮”,改變漢族人民的民族習俗,侮辱漢族的民族尊嚴,必然引起了漢族人民不滿。如鎮江漢人不“剃髮”、拒降順,努爾哈赤派武爾古岱額附、李永芳福將率兵前往鎮壓。他們先宣佈“汗諭”,對拒絕“剃髮”投降的漢人進行威脅利誘,隨後驅騎揮刀,將拒不“剃髮”歸降的男人慘殺,並俘獲其妻子一千餘人。努爾哈赤將這些俘獲人口,分賞給官兵為奴。許多漢人寧肯自縊而死,也不願“剃髮”降順。據北韓史書記載:“開元城中最多節義之人,兵才及城,人爭縊死,屋無虛梁,木無空枝,至有一家全節,五、六歲兒亦有縊死者。”

     第二、奪取土地財產,滿族貴族、八旗官兵等,分佔田地,建立田莊。努爾哈赤汗諭:“計丁授田”,將許多所謂“無主之田”,按丁均分,每丁授糧田五日、棉田一日。大量漢民田地,被分而佔。努爾哈赤汗諭設立田莊。每男丁十三人,牛七頭,編為一莊。備禦以上,給莊田一所。而官將實佔田莊,“多至五十餘所”。努爾哈赤對遼東人民還不放心,令女真人與漢人在村屯同住,糧食同吃,牲口草料同喂,以加強對漢民的監視和控制。致使許多漢人田宅被強佔,糧食被掠奪,人身受凌辱,妻女遭姦汙,造成民族隔閡。他為防範漢人,又下令禁止漢人制造、買賣、攜帶和收藏弓箭、撒袋、腰刀等武器。他甚至連死心踏地降順後金的李永芳也不相信,懷疑李私通漢人。李永芳遭到後金汗的呵斥,其諸子也被大貝勒代善捆綁看禁。

     第三,大量遷民。努爾哈赤為對遼東漢民加強控制,防止叛逃,曾多次下令遷徒遼民。如二月初四努爾哈赤即強迫廣寧等九衛居渡過遼河,遷往遼東。錦州二衛的人口遷往遼陽,右屯衛遷往金州、復州,義州二衛遷往蓋州、威寧營,廣寧四衛遷往瀋陽,蒲河和奉集堡。除大規模地遷徒人口外,零星遷移,經常不斷。

    被遷地區的漢人,頭一天得到遷移汗令,第二天就被驅趕上路。西起大淩河東迄鴨綠江,南自金州北至蒲河,河西居民前往河東,城鎮居民遷往村屯,扶老攜幼,掃地出門,城郭空虛,田地拋荒,哭聲震野,背井離鄉。稍有眷戀者,即慘遭屠殺。僅大貝勒代善在義州一次就殺死三千人。被驅趕的移民,男子遭鞭撻,妻女遭凌辱,老弱填溝壑,童嬰棄路旁;白天忍飢餓趕路,寒夜露宿荒郊。他們被遷往陌生的村屯,無親無友,無房無糧。命大戶同大家合,小戶同小家合,“房合住,糧合吃,天合耕”。這既擾亂了遼民的安定生活,又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秩序。被遷居的漢人,或為“記丁授田”的民戶,或為“按丁編莊”的壯丁。無論是前者或後者,都被降作後金的農奴。

     第四,清查糧食。後金本來糧食就不足,大量遷民後出現糧荒。努爾哈赤為籌措糧食,除派伕役搬運明倉糧谷外,還派人清查遼民的糧食。他下令漢人要如實申報所有糧谷的數量,然後按人口定量。他不許漢人私賣糧食,要底價賣給汗的官衙。漢人缺糧食,向官倉購買,每升銀一兩。糧食極為短缺,如殺耀州喬姓,得糧十三石一升,分給駐據當地的蒙古男丁,每人只得半升。遼民因缺糧食,餓死的人很多。糧食不足始終是努爾哈赤最頭痛的問題之一。為解決糧食問題,天啟四年即天命九年(1624)正月,努爾哈赤再命普遍清查糧食。對漢人的糧食,逐村逐戶清查,全部進行登記,委派諸申看守。規定:凡每口有糧五升,或每口雖有糧三、四升但有牲畜的人,算作“有糧人”,每口有糧三、四升而並無牲畜的人,算作“無糧人”。努爾哈赤命將“無糧人”收為阿哈。不久,下令將各地查送的“無糧人”全部殺死。

      天啟三年(1624年)正月,努爾哈赤下九次 汗諭,清查所謂“無谷之人”,並諭令八旗官兵“應將無谷之人視為仇敵”,“捕之送來”,最後於正月二十七日令:“殺了從各處查出送來之無谷之尼堪”。天啟四年(1625年)十月初三日,努爾哈赤指責漢民“窩藏奸細,接受札付,叛逃不絕”,命令八旗貝勒和總兵官以下備禦以上官將,帶領士卒對村莊的漢人, “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馬斬殺”。

    滿文老檔》(上)第八函 太祖皇帝天命九年正月至天命十年十一月

    第六十冊 天命九年(1624年)正月

    “初五日,遺書前往量糧之諸大臣曰:‘奉汗諭:赴英額、赫徹穆、穆奇、瑪爾墩、扎庫穆撫順、鐵嶺諸路之五牛錄額真,著爾等不得與五牛錄之人分離,共同查核五牛錄之漢人。凡一口有諸申斗六、七鬥者,準其居住。一口有五斗者,或所去之人有牲畜者,經核計若可以生活,則準其居住之。計之不敷者,則計入無糧之人數內。並將無糧之男丁數,人口數,造冊奏汗,以聽汗令。’”第六十一冊天命九年正月至六月“二十七日,選派人員前往各處,殺無糧之漢人。”

    第六十六冊 天命十年(1625年)八月至十月

    初四日,齊瑪納、蘇納哈來報:塔拜阿哥獲男丁四百人、戶人九百口。阿拜阿哥、巴布泰阿哥獲男丁二百人,戶人六百口。(原注:所謂獲男丁及戶人者,乃擄自東部沿海之部。)

    汗曰:“我等常泰養漢人而漢人卻置辦棍棒不止。著總兵官以下,備禦以上,各往其屯。去後,分別屯中之漢人。常言道:豹子好辨,人心難測。為恐爾等聽信奸巧之言,當以中正之心察辨之。凡以彼方所遣奸細之言,煽惑本地鄉民者,皆屬非我保舉之官,或原為明官、今已革職之書生,大臣等人。此等之人皆另行甄別正法(原注:正法即殺之。”)

    諸貝勒曰:“眾漢官,著爾等各帶近親前來,遠親勿帶,以免其妄領財貨使爾等臉面無光。”八旗大臣分路前往,下於各屯堡殺之。

    據史學家推算,1600年遼東都司本土的土著漢族人口不會低於378萬,而且自16世紀末開始明朝朝政腐敗外加上關內連年天災大批關內漢族紛紛移民當時氣候地理條件都不錯的遼東都司謀生,甚至遼東都司以北的奴爾幹都司都出現了大批的蠻子城(漢族城鎮),這一點可以參見《奴爾幹都司及其衛所研究》,從中可以推算出1616年之前遼東的漢族人口不會少於400萬。

    這400萬人估計除了幾十萬人成為包衣外全部遇害。

    二、侵擾華北

    滿清軍多次破關攻入華北,不為攻城略地只是燒殺搶掠以破壞明朝戰爭潛力。如崇德三年(1638),清太宗釋出伐明命令,以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豪格、阿巴泰為副出兵。繞北京至涿州,八分其軍,沿太行山、運河,由京西至山西,所向披靡。按滿清自己修纂的《明史》所載,這次清軍一共侵佔過北直隸和山東的七十多座城池,就按最少的來算,一共七十一座城池。其中根據多爾袞等人的自供,只有八座城池是屬於投降的,按照清軍凡是反抗必定屠城的規矩(實際上,有時候就算投降也照屠不誤),至少有63座城池被屠,其中有被屠殺一百萬人的濟南。康熙《昌邑縣誌》卷一《兵氛》:“本年十二月,清兵數萬圍昌,至十六日城破,官民殺戮一空,屍積重疊。好義者每街二十餘步即聚屍五七十為堆,加房木引火於上,炎焰上騰,腥風撲地,慘不可言。”

    僅公元1638年清軍在畿輔、山東一帶擄掠去的漢族百姓就達到了462300餘人;公元1642年,清軍再次深入明境,俘獲百姓人數高達36900餘人。 也就是說:清朝入關之前,滿洲統治者經明朝境內俘獲的漢族百姓不下於一百萬人。

    據史學家推算,每一個被掠出關的漢人背後至少有十人被殺。(要知道清軍只擄掠青壯男女,老弱皆殺之。從山東走承德一線出關步行至瀋陽,沿途不知要倒斃多少!)起碼有上千萬人被殺害。

    三、屠城

    崇禎十二年(1639年)正月,清軍攻入關內,濟南府境內,清軍大肆屠城,濟南府大約一百萬人被屠殺。

    畿南之屠:五千人被殘殺。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崑山之屠,不想再提了...........

    嘉興之屠:按當時人口來推,可能約五十萬餘人遇難。

    江陰八十一日:全城只有五十三個人倖免。

    常熟之屠、金華之屠:大約有五萬人被屠殺。涇縣之屠:大約有五萬人被屠殺。贛州之屠:大約有二十萬人被屠殺。同安之屠:福建同安縣屠城死難5萬餘人。

    平海之屠:被屠殺的無辜百姓具體人數不詳。

    南昌之屠:事情記載在《江變紀略》裡,此書是清朝政府查禁的重點,在乾隆四十四年被明令銷燬,靠著手抄本流傳下來。攻城前強徵周邊百姓挖掘壕溝、修築土城“溽暑督工不停晷,上曝旁蒸,死者無慮十餘萬,死即棄屍溝中,臭聞數十里,蠅鳥日盤飛蔽天。”又強迫俘虜在贛江上建造石橋“疊至與水面平,而後ㄌ船墁板,加土重棧為橋。死者又數十萬。”入城後當又將居民屠殺一空.

    邵武之屠:被屠殺的無辜百姓人數不詳。

    湘潭之屠:湘潭城中百姓幾乎全被殺光,城中不滿百人。

    沅州也遭到縱兵殺掠。

    南雄之屠、信豐之屠、蒲城之屠:大約有一萬人被屠殺。

    曹州之屠:

    汾州之屠:大約有四十萬人被屠殺。

    大同之屠:全城只剩下5個重案犯。清朝派來的大同知府,上書順治帝,稱既然沒有了苦主,就可以釋放這5個人了。這份奏摺,至今儲存在第一歷史檔案館。

    廣州大屠殺: 死難七十萬人。

    ............................................................

    這些慘絕人寰的屠殺,模式基本一致:根據清軍頭子釋出的屠城令,實施的殘忍的集體殺戮,和無恥的集體強姦。而屠殺後,不僅人頭被堆積成“京觀”,甚至還將女性的敏感部位割下,作為論功行賞的憑據!“取陰肉或割乳頭,驗功之所,積成丘阜”。

      荷蘭使臣約翰·紐霍夫(JohnNieuhoff)在其《在聯合省的東印度公司出師中國韃靼大汗皇帝朝廷》一書中亦記述到:“韃靼全軍入城之後,全城頓時是一片悽慘景象,每個士兵開始破壞,搶走—切可以到手的東西;婦女、兒童和老人哭聲震天;從11月26曰到12月15曰,各處街道所聽到的,全是拷打、殺戮反叛蠻子的聲音;全城到處是哀號、屠殺、劫掠”。   

    順治二年(1645)5月9曰,南京失陷時,當塗孫陶氏被清兵所掠,“縛其手,介刃於兩指之間,曰:從我則完,不從則裂。陶曰:義不以身辱,速盡為惠。兵稍創其指,血流竟手。曰:從乎?曰:不從。卒怒,裂其手而下,且剜其胸,寸磔死。”(《明史》卷303)

      崑山縣庠生胡泓時遇害,其妻陸氏21歲抱著三歲的兒子,欲跳井,被一清兵所執。“氏徒跣被髮,解佩刀自破其面,……氏罵不絕口,至維亭揮刀剖腹而死。”(光緒六年《昆新兩縣續修合志》卷36)   明朝都督章欽臣的妻子金氏,一個弱女子,不肯屈服於淫威,被用1000刀刮死。此事,系清代著名學者全祖望,冒著殺頭危險記載下來的。

    被害人數:不計其數!!!!

    四、屠鄉

    史書只記載了對城市的屠殺,但要知道大多數人口是居住在鄉村的,很多人都忽略了對農村的屠殺。只能儘量從史料中找尋一二了..........

     1、順治十一年,清政府新任餘姚知縣趙守紀向百姓徵糧。姚北雲柯(今低塘街道歷山一帶)施、朱、馬、陸等姓抗違不遵,卻把糧食繳至由孫嘉績、熊汝霖起事時推舉的縣令陳相才家。由是騷動殺官。清駐鎮餘姚都司趙承基提兵赴剿,鄉民擁眾二千餘人拒之,以白布纏頭,在三山所城外西北二里許朱馬村格鬥半日,官兵敗走。時三山合所人皆在城上眺望吶喊。

    清駐杭州大將軍金礪下令調寧波官兵至雲柯鎮壓,並屠三山所城。兵至,城中諸生潘時鎮率耆民,執香跪迎,叩首泣訴,具言所城百姓並未參與反抗。清帥乃網開一面,從西門進,東門出,在城內僅殺一男子、一婦人。而云柯鄉民則斬戮無遺,數當以萬計。

     2、清軍的三省會剿,到處燒殺搶掠,給江 西百姓造成了極大的災難。時人張岱以親身見聞記載道:“癸巳(1653,順治十年)八月,餘上三衢,入廣信,所過州縣,一城之中,但茅屋數間,餘皆蓬蒿荊棘,見之墮淚。訊問遺老,具言兵燹之後,反覆再三。江 西士大夫,響應金、王,株連殆盡,言之可憫。及至信州,見立砦死守者尚有數十餘處,而鄉村百姓強半戴發,縉紳先生間有存者,皆隱匿山林,不見當道,文士有知名者不出應試。鼎革已十載,雒邑頑民,猶有故主之思,舍此以往,天下所無也。總之,千古節義,多出江 西廬陵、廣信。”

     3、於七抗清:1661年7月,於七發動起義。為了找於七,清兵走到哪裡殺到哪裡,尤其是在牙山遍尋不著於七痕跡時,他們便將這份憤怒發洩到隱藏在山裡的普通民眾身上,數萬名民眾死於屠刀下,屍體遍野、血流成河,後來有人在牙山下建了一座亭子,取名“血灌亭”。在於七的老家棲霞,災難也沒有避免,於家大小人口中,被清廷滿門抄斬50多人;受牽連的家族親友被關、殺超過三千人 ;清廷圍膠東,攻牙山,殺戮男女老幼和義軍十幾萬人 。

    聊齋志異·野狗:於七之亂,殺人如麻。鄉民李化龍,自山中竄歸。值大兵宵進,恐罹炎昆之禍,急無所匿,僵臥於死人之叢詐作屍。兵過既盡,未敢遽出。公孫九娘:於七一案,連坐被誅者,棲霞、萊陽兩縣最多。一日,俘數百人,盡戮於演武場中。

    還有活躍在英霍山區、大別山、四明山、茅麓山等山區的抗清武裝,清軍在鎮壓時都是玉石俱焚,屠殺一空。

    被害人數:.....................

    五、掘黃河大堤

    為鎮壓榆園軍,1649年,順治皇帝派兵部尚書張存仁兼山東、河南、直隸三省總督,指揮三省的滿漢精兵圍剿榆園軍。張存仁在屢遭失敗後,於1651年派其部將張瞻"使人陰縱火燒其林",把榆園焚燬。但義軍仍利用地道周旋,清兵被打得暈頭轉向,死傷慘重,不敢近榆園半步。張存仁派張瞻"使人決黃河水灌之"。這就是歷史上所說"隆荊決口",致使北金堤以南直至菏澤"皆為巨浸"(大水6年不息),至山東、河南多地化為無區,殺人以百萬計,榆園地道亦全部被毀。

    被害人數:以百萬計。

    六、沿海遷界

    順治十七年(1660年)六月,清軍廈門戰役大敗後,面對明鄭軍隊無技可施。故於順治十八年(1661)八月下達《遷海令》,具體內容是:將福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六省沿海及各島嶼的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里,居民官兵全部遷移到界線以內,在沿海一帶形成一個無人區。同年《遷界令》開始實行,清政府勒令東南沿海五省濱海三十里的邊民遷離故土,並沿內遷三十里處開挖兩丈餘深、兩丈餘寬的壕溝,臨溝築起四尺餘厚、八尺餘高的城牆,每五里設一個炮臺、二個煙墩、三十里屯兵。在內陸與海洋之間築起了“長城”。並嚴令軍民人等不得私出境外,違者處斬。

    當時遷界時限只有三天,“盡夷其地,空其人”,不願遷走的居民全部慘遭屠殺。而倉皇遷走的人也生計無著,一家家露宿野地,不得不賣妻賣子。實在沒有辦法的,只好閤家飲毒,或上吊投河。南粵大地頓時死亡載道,一片悽風苦雨。粗略估算,僅粵東8郡死亡人數就有數十萬。

    屈大均《廣東新語》說廣東省的情況,“東起大虎門,西迄防城,地方三千餘里,以為大界。民有闌出咫尺者執而誅戮。而民之以誤出牆外死者又不知幾何萬矣。自有粵東以來,生靈之禍莫慘於此”。阮旻錫《海上見聞錄》中說“上自遼東,下至廣東,皆遷徙,築短牆,立界碑,撥兵戍守,出界者死,百姓失業流離死亡者以億萬計”。

    康熙四年,李率泰在遺疏中也說:“臣先在粵,民尚有資生,近因遷移漸死,十不存八九。”李率泰本身是清廷的官吏奴 才,他當然沒有任何將情況故意誇張的動機。而且注意,這是他的遺疏,也就這些話只有在他明知自己快死的時候,才敢大著膽子寫下來。所謂的“近因遷移漸死,十不存八九”,也就是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民都死掉了,這對照前面屈大均所說的“自有粵東以來,生靈之禍莫慘於此”。便可以知道並非誇張虛語。按照他們的說法,滿清的沿海遷界是自從有廣東這個地方來,生靈遭受的最大的慘禍,這話恐怕不僅適用於廣東,也同樣適用於整個中國沿海地區。

    這個問題太沉痛了,要寫下去還有圈地、投充、佔屋.......還有新會女兒香..........不想再寫了!!

    這是炎黃子孫五千年曆史上最沉重的一頁,也是每個人都應該記住的一頁。

  • 3 # 專治意銀歷史

    一億那是什麼概念?怎麼不用腦袋思考呢?明末才接近一億人,年年災荒瘟疫,清朝入關時期差不多一億人口,清初統計是納稅人口特指成年男性,就是二千萬成年男性,但是這裡面還沒有統計到人口包含三番,那幾個藩王佔領的地盤,加上當時女人並沒有收到大規模損失,還有一些隱藏人口保守估計清朝初期至少七千萬人口,但損失這三千萬也不完全是滿清屠殺的,滿清李自成張獻忠南明呀互相屠殺,清朝屠殺多數來自於剃髮,前期幾乎很順利沒有遇到什麼抵抗,當時清朝佔領完南明土地之後百姓也沒有覺得什麼,日子都過上了,換個政權對於百姓來說沒有什麼,但是剃髮對於傳統漢族人來說很難接受,剃髮之後才有的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各地抵抗剃髮之類的,屠殺之類的,這裡要說一點吉尼斯世界紀錄中國歷史屠殺最多朝代是元朝 ,如果滿清真的屠殺了一億人,吉尼斯世界紀錄1985版就不會把元朝放在第一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交接工作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