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卜拾粥

    4歲啊,很正常,我兒子也有那麼一個階段,差不多就是3、4的樣子。

    平時都是我老媽帶他出去跟小朋友們玩,所以我瞭解的並不多,可是偶爾帶他出去幾次,發現他並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樣出去就找夥伴,而是牽著我的手,拉我往小區外面走,雖然我也明白他的意圖,就是想去買吃的喝的,但是我發現路上那些小朋友跟他打招呼,他都不理的時候我才發現出了問題。

    應該是這個歲數的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了吧,也明確知道了自己的喜好,這麼說看著好像有點早熟,但的確是這個情況。我習慣每晚他從幼兒園回來都問問今天發生的事情,一般他都會說XXX欺負他了,我問了老師後才知道就是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根本談不上欺負的程度,但是如果我問他XXX是你的朋友嗎?他還是會回答是,他很喜歡XXX,但是我說到另一個小朋友的時候(倆人不在同一個班),他就會特別亢奮的說我喜歡他,我想找他去玩,前後態度還是會有區別的,所以我就知道後面的這個小朋友才是他最喜歡的。

    而之所以他會不喜歡跟小朋友玩,我覺得除了孩子自己的喜好之外,你也多瞭解一下,他們倆之間是不是有些不愉快的過往,我兒子就很記仇,比如說XXX搶過他的玩具,他以後再拿玩具出去就會躲著XXX走,或者說跟XXX在一起玩的時候看,XXX拿石頭或者木棍打過我兒子,他就不會再找XXX一起玩了。

    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恰好就是從幼兒轉變成兒童的時期,心思變多了,也變得細膩了,懂了一些事情,也有了自己的小脾氣,我覺得只要你的孩子還喜歡玩,跟你交流也沒問題,那就不是什麼問題,我兒子大概過了半年就沒事了,出去以後就開始裝老大了,也架不住他高一些,胖一些,出去以後就跟個小學1年級的似的,對於小一點的孩子都挺會照顧,尤其是女孩子過來玩玩具,都會主動讓位,我覺得很欣慰。

  • 2 # 濰水夜聽

    關於這個年齡段兒童的合作能力發展情況,許多家長並不瞭解,而只是一味地透過孩子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與自己想像有差別的行為,而給孩子扣上“內向”、“不愛交往”、“害羞”、“霸道”、“自私”等帽子。殊不知,處於這個階段的兒童,他們的交往能力,尤其是同伴合作過程中的表現,是有著其生理及心理發展原因的。

    一、年齡特點學前兒童期(3~6歲)的寶寶開始進入社會化迅速發展的階段,他們的活動和交往範圍明顯擴大,已經不再侷限於家庭的圈子。

    這個時候的寶寶開始逐漸喜歡合作型遊戲,不再滿足於自娛自樂。但是,這一年齡的寶寶仍然處於去自我中心的階段,交往的主動性增強,並且不再盲目地選擇玩伴和活動內容,但是仍然習慣於在合作型遊戲中以自我為中心,對於合作活動中的各種規則以及合作技巧也處於逐漸學習的階段,因此,免不了會出現案例中晨晨表現出來的這些現象,家長也越來越多地面臨孩子在同伴合作過程中迎接衝突與協調方面的挑戰時出現的問題。2、先天氣質型別每個寶寶從嬰兒期起就有自己的氣質表現,比如傳統的四種氣質型別分類,或者是從養育角度而分成的難養型、易養型、發動緩慢型三種。但不管怎樣,氣質沒有好壞之分,每一種都有其優勢與弱點,比如易養型的寶寶雖然隨和、適應能力強,但是行動輕率、感情不穩定;難養型的寶寶雖然敏感、感情豐富,卻容易發脾氣、任性;發動緩慢型的寶寶雖然冷靜、情感深沉,但是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作為家長,當你有興趣或透過觀察發現了自己寶寶的氣質型別之後,尤其是你認為不是很喜歡的氣質型別後,千萬記得不要因此而產生焦慮情緒,一看到寶寶對進入新環境而產生的不適表現就立刻覺得寶寶內向害羞,進而採取一些對於寶Bora說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會適得其反的舉措,比如強迫寶寶加入其他遊戲群體,反覆給寶寶講道理,故意設計自己認為有助於提高寶寶交往能力的遊戲等等。其實,雖然氣質天生,但個性卻可以後天塑造,如果想培養出擁有優秀交往能力的寶寶,考驗的是家長的養育態度是否與寶寶的先天氣質型別相符合。3、交往技巧三歲以前的寶寶由於語言功能沒有發展完善、活動範圍有限,因此與外界交流的機會有限。學前兒童期的寶寶(3~6歲)開始擴逐漸大活動範圍,發展自己的社交認知行為,這是社交技巧形成的關鍵時期。寶寶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社交技巧,才能表現出良好的合作行為。但並不是每個寶寶在這個階段都為此做好了充分準備,這與之前父母的交往行為對孩子的耳濡目染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因此,就需要家長在交往語言的訓練、交往規則的灌輸、交往技巧傳達等方面多做功課了。此外,家長還需要多給寶寶提供實踐機會,拓展他的社交圈。但是,有些寶寶整天呆在家裡,很少與外界接觸,缺乏與同伴交往的機會,不具備社交技巧。這些寶寶在參加集體活動時,就常常與同伴發生衝突,缺乏合作意識。4、教養方式父母的教養方式通常分為四種:權威型、專制型、縱容型和忽視型,每種教養風格都對寶寶的社會適應能力產生著特殊的影響。權威型的父母會給寶寶提出合理的要求,對寶寶的行為適當限制。同時,他們會表現出對寶寶的愛,並認真聽取寶寶的想法。在權威型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在面對人際衝突時會進行友好協商並聽取別人的想法,這些做法將有助於他們形成合作意識,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專制型的父母則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自己,給孩子提出很多不合理的要求。專制型教養方式下的孩子通常比較害羞,不願意採取主動活動。縱容型父母對孩子表現出很多的愛和期待,但是很少對孩子進行管制,這就使孩子依賴性增強,控制衝動的能力較弱。忽視型的父母對孩子既不關心也不控制,只提供物質支援,造成孩子的適應能力差。其中,專制型和忽視型這兩種教養方式會讓孩子出現適應障礙,缺乏交往技巧,合作能力差。家長應選擇合理的教養方式,促進寶寶合作能力的發展。5、重要他人對於3~6歲的寶Bora說,父母與教師的行為舉止和態度對他們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寶寶在集體活動中處理衝突和協調人際關係時,所採取的方式常常是透過效仿父母和教師而獲得的。父母和教師要為寶寶提供一個好榜樣,在家庭和幼兒園活動中多表現一些合作行為,讓寶寶透過模仿獲得較強的合作能力。 隨著寶寶進入中班,他們開始越來越喜歡玩合作型別的遊戲,但是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寶寶在合作遊戲中的表現卻往往不盡人意,爭搶、吵鬧、退縮等各種現象困擾著不少家長。那麼,關於寶寶的合作能力培養,家長可以從哪些方面下手呢?在《布奇樂樂園》官方網站的“爸媽訓練營”頻道里,對爸爸媽媽提供瞭如下好方法,來培養寶寶的同伴交往能力: 一、交往語言的訓練。許多寶寶在合作遊戲過程中之所以出現受排斥,多與不善使用交往語言相關。對於這一點,家長可以把寶寶在合作遊戲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交往型語言分成如下幾類,進行分項訓練:1、禮貌用語。這是加入新的遊戲群體,獲取遊戲夥伴認可非常重要的一項。許多家長在寶寶剛呀呀學語的時候都教過“謝謝”“再見”“你好”等,但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這些語言的使用反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機會越來越少或重視程度越來越低。“歡迎”、“你好”、“你早”、“謝謝你”、“不客氣”、“對不起”、“沒關係”,這些看似平常的詞語,作用非凡,在小朋友的交往圈子裡也如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記得多將這些平凡詞彙進行運用,遞給寶寶一個蘋果,養成他說“謝謝”,你回答“不客氣”的習慣,長此以往,自然就會在同伴的合作遊戲中自如運用了。2、商量用語。許多寶寶之所以成為同伴遊戲中的“小霸王”,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斥,多與此類語言的不善運用相關。因此,多多練習很有必要。家長要把寶寶當作朋友,與孩子說話的時候儘量採取商量的口氣如“你覺得……怎麼樣?”、 “你……,可以嗎?”“我們這樣玩,好嗎”等。寶寶在家長的影響下,會逐漸學會在同伴交往中採用商量的辦法解決問題。3、拒絕用語。“好脾氣”的寶寶由於不懂得拒絕別人,在集體生活中往往會吃虧如玩具被搶走、因此,拒絕用語是寶寶交往中需要掌握的語言。家長要鼓勵寶寶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大膽地對別人說:“對不起,我不想……。”;“對不起,我不和你玩了。”寶寶只有學會恰當地拒絕,才能保護好自己。4、請求用語。對小朋友總是呼來喝去的寶寶總是被排斥在集體之外,不受大家的歡迎。學會請求,可以讓寶寶得到同伴的幫助,拉近彼此的距離。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寶寶尋求幫助的能力,讓寶寶掌握請求用語如“請你幫幫我,好嗎?”、“你能幫我……嗎?”。當寶寶需要幫助時,如果用命令的口氣,家長就不予理睬,直到寶寶使用請求用語,再提供幫助。漸漸地,寶寶會懂得請求用語的重要性,自覺在同伴交往中運用了。5、讚美用語。當寶寶學會挖掘別人身上的優點,就能更好地接納別人,從而與別人友好相處。家長要注重這方面的教育,讓寶寶對周圍的人進行恰當地讚揚。比如鄰居家的壯壯穿了件漂亮的衣服,就對他說:“壯壯的衣服真漂亮!”;媽媽做了一頓美味的飯菜,就對媽媽說:“媽媽做的飯真好吃!”等。寶寶在讚揚別人的行為中也會獲得別人的喜愛,從而順利地開展自己的集體生活。

    二、交往技巧的培養。

    1、教寶寶掌握基本的交往規則。寶寶只有學會並遵守交往規則,才能成為一個懂規矩、善於與人交往的孩子。寶寶依靠單純地學習是不能理解這些規則的如輪流玩、遵守遊戲規定等,需要家長在生活中引導寶寶去實踐。比如,小區裡有一個鞦韆,在孩子中是最“搶手”的玩具。一天,樂樂正在上面玩得高興,小天也吵著要玩,還試圖把樂樂給拽下來。小天媽媽告訴他:“誰先到的就誰先玩,要有“先來後到”的規矩,一會樂樂不玩了就輪到你玩了。”小天雖然有點不情願,但還是同意了媽媽的話。過會兒,樂樂把鞦韆讓了出來,小天開心地玩了起來。透過這次衝突的解決,“先來後到”的觀念深深印在了小天的腦海裡。2、進入新群體的破冰技巧。在實際生活中,寶寶經常面臨著加入新的遊戲群體的情況,但因為缺乏相應的方法,往往採用搶奪、打架等攻擊性行為,試圖加入新的遊戲群體之中,因而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斥。其實,爸爸媽媽可以在生活中透過故事影響、場景模擬等手段教給寶寶一些必要的破冰技巧。比如,在《布奇樂樂園》4-5歲版的有一期綜合讀本《好好玩,不吵架》的故事中,有這樣的一他情景,幾隻小白兔正在堆沙堡,阿迪也想加入,但遭到了拒絕。聰明的阿迪想了一個什麼樣的方式呢?阿迪看了看手裡剛剛從沙灘邊撿回來的漂亮貝殼,靈機一動,對小白兔們說:我可給你們的沙堡做幾扇漂亮的窗戶,還可以幫助你們挖一條護城河。其結果是,小白兔們高興地邀請阿迪加入了他們的遊戲中。 在這個故事裡,阿迪透過自己的智慧,用積極、合理的方式解決了可能會造成的同伴衝突。

    三、親社會行為的培養。

    所謂親社會行為即積極的社會行為,指人們表現出來的一些良性有益的行為,包括“幫助、分享、安慰、合作、謙讓”等。一個喜歡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理解他??????,喜歡與其他人進行分享的小朋友,一定會在群體中獲得好的人緣。因此,家長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孩子如上這些親社會行為的培養,仍然可以是透過如下三種方法進行:1、潛移默化。強調生活中的細節教育,強化榜樣的示範作用,比如看到老人上電梯,媽媽可以主動幫助按按鈕,也可以抱起寶寶讓寶Bora按。2、設定情境。利用故事書或者其他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導寶寶深入體會他人的感受。3、及時鼓勵。每當寶寶表現出親社會行為時,媽媽應當立刻給與明確的鼓勵,以強化寶寶的這種行為意識。

    四、注重家園合作。

    除了給寶寶提供必要的家庭教育時,家長還需要利用幼兒園豐富的教育資源。對於缺乏合作意識的寶寶,家長要與老師多溝通,讓老師全面瞭解寶寶的性格和行為特徵,這樣教師才能對寶寶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寶寶發展合作意識。

  • 3 # 小小思維家

    1.家長應該創造寬鬆和諧親密的家庭關係,讓孩子充分體驗到愛和被愛的感覺,以積極的培養環境造就孩子健康積極的身心,這是邁向成功交往的第一步。

    2.家長待人接物的方式是孩子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的最直接物件,積極的交往態度必定會對幼兒產生積極的影響。家長在與鄰居、親友、同事相處中要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相互寬容,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交往,創造更多的交往機會。3.家長可以經常讓孩子把小夥伴邀請到自己家裡來玩,或去別的小朋友家裡做客,給孩子創造與同齡夥伴交往的機會,指導孩子進行共同遊戲,或與孩子一起遊戲,如老鷹抓小雞等,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

  • 4 # 圖喲1

    這個階段的小朋友,到了自我意識比較強烈的階段。需要家長循循善誘一下。

    小朋友這個時候,已經接觸了幼兒園,懂得了小朋友的接受以及拒絕,自己不想遭受被拒絕的感覺。所以,有的時候,不想接觸小朋友,喜歡在自我構建的小社會里來遊戲,有的會喜歡和家長一起玩,黏在家長身上,而且會有一定的靦腆羞澀表現。這些狀態,都為小朋友這個階段的常有狀態,家長不要急於改變小朋友的狀態,或者將他猛地推向人潮,望其有所改變。這樣做,只會加大小朋友心裡的牴觸以及恐懼心理。所以,建議,家長,以循循善誘為基礎,慢慢的來。

    首先,家長可以作為引領人,把小朋友領過去,讓他知道,融入小朋友並沒有什麼難度,不要為此感覺到困惑或者難為情,如果實在擔心,也會有家長在一邊引領,不要害怕。

    其次,家長可以嘗試瞭解孩子的感受。我們成人也都是由小朋友逐漸變大,所以其中的各種理由家長其實自己也知道,什麼事情都不會無緣無故的發生,孩子會有這樣的表現,肯定的是在平時的交際或者生活中受到了一些影響,我們可以問一下孩子為什麼,讓小朋友相信我們。

    然後,家長告訴孩子受到拒絕也沒有關係。有的小朋友是因為之前融入孩子團體出現過困難,所以比較排斥再去做類似的嘗試,這些事情都是需要和孩子溝通家長才會有的瞭解。這時候我們可以冷靜並且無所謂的態度告訴孩子,受到拒絕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繼續玩別的東西,如果沒有收到拒絕,我們就可以認識一些新朋友,都是不錯的事情,我覺得,可以去嘗試,孩子,你願意也去做這些嘗試嗎?

    每個人都會有難為情,有自己小情緒的時候,家長應該儘量敏感的捕捉到這些資訊,然後幫助孩子平穩地度過這個階段,過程中肯定會慢,家長一定不要操之過急,也儘量避免吼罵孩子讓他去融入,逼迫他,慢慢來吧。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難受了,家長心理也一定不會舒服,所以,慢慢來。

  • 5 # 忻州秀容

    合群絕招一:給孩子交朋友的機會   大部分時間孩子確實是和爸媽一起,如果爸媽們把孩子的時間佔用的太多,那麼孩子們就會沒時間交朋友。所以爸媽要大度些,把孩子的寶貴時間奉獻給寶寶們的朋友。一般來說,隔壁鄰居,遊樂場,動物園都會有好多小朋友,這個時候爸媽就該抓緊時間,讓孩子多和同伴玩。   合群妙招二:來個派對   在派對上,有吃的喝的玩的樂的,所以透過派對的方式讓孩子們交朋友。這樣孩子們在打鬧中很快就會打成一片。當然派對的形式要以孩子為重,不要開成人的派對影響孩子。派對要想精彩,那麼首先要做好策劃,而且派對最好要搞得有聲有色,不然孩子們下次可就不喜歡開派對了。派對中必須要有孩子喜歡玩的遊戲,要讓孩子玩的盡興。   合群妙招三:多帶孩子外出   如果爸媽經常把孩子關在家裡,這樣孩子們在閉塞的地方就會產生拒絕交朋友的想法。所以平時爸媽要記得帶寶寶多出去轉轉,讓寶貝們多看看外邊同齡的‘美女’和‘帥哥’。   合群妙招四:少讓孩子看電視   孩子們喜歡整天圍著電視轉,電視裡的‘好羊羊和灰太狼以及熊出沒’確實是好看。但是孩子們天天呆在家裡看電視,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去和小夥伴聯絡呢?所以電視要少讓孩子看,不僅傷害孩子的眼睛,還傷害孩子們和朋友聯絡感情。   合群妙招五:教孩子交友原則   要想孩子合群,那麼就必須要讓孩子明白一些交友原則。比如要尊重朋友,要體諒朋友,要設身處地的為朋友考慮。孩子們明白了交友原則,自然就讓交友更加容易了。   其實,孩子們合群不合群不是天生的。如果孩子害羞,需要爸媽為孩子開啟一扇門——創造交朋友的機會。孩子們見到了交友的機會,他們自然會行動起來,朋友也會越來越多。

  • 6 # 私家情感站

    小朋友們由於年齡小,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很多時候很難表達自己的情緒。 首先我覺得要判斷,判斷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如果孩子一直從小表現的就是不太願意和人交流,比較喜歡粘媽媽。那說明寶寶的氣質型別很可能是黏液質或者抑鬱質。

    當然不要被這種名詞嚇住。其實人有四種氣質型別。第一種膽汁質,這一型別的人精力旺盛,外向熱情,但脾氣也比較暴躁。打個比方來說的話,有點像孫悟空。第二種多血質,這一型別的善交際,不怯生,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興趣多變,有一點像豬八戒。第三種黏液質,這一種人情緒平穩,舉止平和,比較內向,踏踏實實,但是容易循規蹈矩,不善言談。會有一些像沙和尚。第四種抑鬱質多疑多慮,極端內向,敏感,別人注意不到的事情他能注意到,膽小孤僻,很難被什麼事情打動,喜歡獨處,不愛交往,但是做事認真仔細,防禦反應明顯。有一些像唐僧。當然大多數人是混合型的人。氣質型別沒有好壞之分,是先天決定的,出生之後就具備的,但是氣質型別會影響後天性格的形成。 說上面這麼多理論知識,不是為了把您搞的暈頭轉向,也不必深刻理解,只需要大概判斷一下寶寶是不是先天氣質型別就是比較喜歡獨處不愛交際的型別。

    如果寶寶以前比較喜歡和人交流,後來變得不愛說話,那麼應該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一定的挫折導致孩子不愛交流,形成自我保護。比如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兒的過程中發生不愉快啦?或者家長因為一些情況阻止過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兒等等。 而我們家長要做的首先最重要的是不要說孩子“你怎麼這麼孤僻”“你怎麼這麼沒禮貌”“你怎麼不合群”等等這些負向的話語,要拿出足夠的耐心和毅力。

    當然也需要一些技巧。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很容易用語言來描述,但是小朋友的知識儲備,表達能力有限,有時候說不出心裡是怎麼樣的難受。我們可以透過心靈圖卡來了解孩子的內在。

    心靈圖卡就是一些帶有圖案和文字的漂亮卡片,都是由大自然中的動物作為形象,下面我展示一部分。我們只需要讓孩子從這些卡片裡選出幾張自己最喜歡的~從孩子們選出的卡片所展示的形象可以很好的投射出孩子的內心。比如在生活中我曾經做過一個孩子的心理輔導,他也是在學校受到一些欺負,不願意上學,其中他選擇了一張獨自飛翔的老鷹。這就可以看出他內心總是覺得自己是一個人,孤零零的,沒有夥伴,一個人在天空中飛翔,幹什麼都是一個人,但是我告訴他,你看,老鷹的翅膀比別的小鳥都大,高高的飛在天上,他的眼睛非常的敏銳,一旦發現獵物就毫不猶豫,俯衝而下,非常的果斷,只要是自己的目標一定會努力達成,他是多麼的與眾不同…讓孩子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在他選出的卡片上賦予更積極的意義~讓孩子不再懼怕眼前的挫折。這只是其中的一張圖片,讓孩子多選擇幾張,可以更多的觀察到孩子的內心,我們透過做遊戲的方式瞭解孩子做面臨的困境,並幫助他解決煩惱,相信孩子會越來越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極體為什麼能做到單向導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