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盛唐夜唱
-
2 # 口水雜談
唐代畲族先民被稱為"蠻獠",閩粵贛三省交界的九龍江以西的廣大山區,為"蠻獠"出沒之地。史書記載的"蠻獠嘯聚","黃連峒蠻二萬圍汀州"和"峒蠻"苗自成,雷萬興,藍奉高等起義都和畲族先民有關。唐王朝"靖邊方",於垂拱二年(686年)在泉(州)潮(州)一帶建州縣,以控嶺表。在當時統治者的壓力下,大量畲族先民逃亡隱匿到更為偏僻的山林。陳元光任漳州刺史時,為緩和社會矛盾,"安仁"之區,乃開山取道,遣人將畲族先民誘撫出來,使散移各處的畲族先民紛紛"歸附"。"日將山獠化編氓",對"歸附"的畲族先民聚居一起,謂其聚地為"唐化裡"林登虎:《漳浦縣誌》卷十九,《雜誌》,清康熙三十八年修。隨之大量漢民遷入,使"苗人散處之鄉"變為"民獠雜處"(楊瀾:《臨汀匯考》)之地。
這個時期畲族先民主要在漳(州)汀(州)一帶活動。他們和漢族一起,拓荒墾殖,使林木陰翳,荊棘叢生的荒地,"漸成村落,拓地千里",山區得到開發,生產得到發展。隨著唐王朝在畲族地區的設治,對畲族先民"勸農桑,定租稅",要求畲民"納貢賦"《臨汀江考》卷一,《方域考》;《資治通鑑》卷二五七,《唐紀》七五。,畲族地區的封建地租原始形態出現。在畲族移民史中還有一條重要的史蹟,現記載於閩浙兩地各姓畲族的譜牒中,即唐光啟二年(886年),畲族各姓(主要是盤,藍,雷,鍾)祖先曾為閩王王審知之嚮導官,沿東海之濱從閩東的連江,羅源登岸,並陸續遷往閩東,浙南諸地。
兩宋時期,畲族的活動地域基本上仍在原有的聚居區內。《漳州諭畲》所記載的"畲事"是對宋代閩南畲族地區政治,經濟較為典型的描述。宋末元初,戰亂頻仍,畲族遷徙範圍擴大,移民的路線錯綜複雜。這個時期的移民相當部分是軍事性質的移民,最有代表性的是陳吊眼,許夫人,鍾明亮等多支抗元畲軍於漳州,潮州,泉州,汀州,贛州等處的轉戰屯守移民。
宋元時期,畲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比唐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漢族地主和封建官吏對畲民進行賦稅徵收,土地掠奪也隨之加重,畲民喪失賴以生存的資料,過著極其貧困的生活。由於封建統治勢力在畲區日益加強,促使畲族內部的階級分化。如南宋時期的漳州有所謂"西九畲酋長相繼受招"和"南畲三十餘所酋長,各籍戶口三十餘家,願為版籍民"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三,《漳州諭畲》。的記載。《元史》也記載元初畲軍中"有恆產"和"無恆產者"之區別。《元史》卷十三,《世祖本紀》。
明清時期是畲族大量遷往漢族地區和形成目前的"大分散,小聚居"分佈格局的重要歷史時段,史書和地方誌中關於畲民的記載也大都體現在這一時期。這個時期畲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生活相對比較安定,畲族的遷移基本上不帶軍事性質,而主要是基於畲族山地遊耕的傳統。這種遷徙的速度緩慢,遷徙的方式以家庭或家族中若干成員為單位徐徐而行,遷徙的取向是相對地曠人稀的漢族地區。概而言之,福建畲族多遷至廣東,浙江,江西畲族多遷至福建,安徽畲族多遷至浙江,湖南,貴州畲族多遷至江西。
明清時期,畲區的封建社會已經確立,其社會經濟狀況和當地漢族基本一致。這個時期的畲族經過長期的動盪和遷徙以後,已基本穩定在閩,浙,粵,贛,皖等省的廣大山區,對閩東,浙南山區的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當畲族遷到閩東,浙南時,自然條件較好的平壩地方已多為漢人開墾,畲民只能在自然條件較差的地方,開山劈嶺,建造田園。凡山谷岡麓地帶,"皆治為隴畝",有水源之處開為梯田,仰賴天雨的山地,闢為旱田。地方史志記載,浙西南景寧,雲和的土地就多為畲民所開墾。
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畲族社會是一個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鴉片戰爭以後,畲族也和全國各族人民一樣逐步地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慘命運中。資本主義列強入侵中國,清政府被迫開放福州、溫州等通商口岸,使資本主義列強的商品源源不斷地經由水陸交通輸至福州口岸附近的閩東和溫州口岸附近的浙南畲鄉,對畲族社會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使其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走上崩潰的道路,畲族地區的經濟生活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剝削關係依舊儲存下來,絕大部分土地仍然集中在漢族地主手中,而廣大貧苦畲民則向漢族地主租佃土地,承受高額的地租剝削,生活陷入朝不保夕的境地。他們為了求生存、得解放,整個近現代時期,始終同漢族人民一起展開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經受了鬥爭的洗禮。
1937年底,閩東、浙南畲族地區在全國抗日戰爭形勢推動下,也出現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新局面。許多優秀畲族青年奔赴抗日前線,參加偉大的抗日戰爭,各種群眾性的抗日救亡團體在畲族地區普遍成立。群眾自覺投入神聖的抗戰事業中去。
1949年以後,經過50年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使畲鄉政治、經濟、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畲族社會已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
3 # 奚譽賢
他們講遷徒,我來講起源。
畲族起源
畲族始祖“盤瓠”。始見於漢代“武陵蠻”傳說:遠古高辛氏遭戎侵擾,帝募天下有能得戎吳將軍頭者,妻以少女。帝之神犬槃瓠遂銜吳將軍頭來,帝不得已,乃以少女配之。
槃瓠負女入南山石室中,結為夫妻,子孫繁衍。此神話傳說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晉幹寶《搜神記》(《漢魏叢書》本)卷三: “昔高辛氏時,有房王作亂,憂國危亡,帝乃召募天下得房氏首者,賜金千斤,分賞美女。群臣見房氏兵強馬壯,難以獲之。高辛帝有犬字曰盤瓠,其毛五色,常隨帝出入。其日忽失此犬,經三日以上,不知所在,帝甚怪之。其犬走投房王,房王見之大悅,謂左右曰: ‘辛氏其喪乎!犬猶棄主投吾,吾必興也。’房氏乃大張宴會,為犬作樂。其夜房氏飲酒而臥,盤瓠咬王首而還。辛氏見犬銜房首,大悅,厚與肉糜飼之,竟不食。經一日,帝呼犬亦不起。帝曰: ‘如何不食,呼又不來,莫是恨朕不賞乎?今當依召募賞汝物,得否?’盤瓠聞帝此言,即起跳躍,帝乃封盤瓠為會稽侯,美女五人,食會稽郡一千戶。後生三男三女。其男當生之時,雖似人形,猶有犬尾。其後子孫昌盛,號為犬戎之國。
《廣異記》則雲:“高辛時,人家生一犬,初如小特。主怪之,棄於道下,七日不死,禽獸乳之。其形繼日而大,主人復收之。當初棄道之時,以盤盛葉覆之,因以為瑞,遂獻於帝,以盤瓠為名也。後立功,齧得戎寇吳將軍頭,帝妻以公主,封盤瓠為定邊侯。公主分娩七塊肉,割之有七男。長大各認一姓,今巴東姓田、雷、再(冉?)、向、蒙、旻、叔孫氏也。”
廣西金秀瑤族傳說:古代平王養有龍犬。高王出兵侵擾,平王張榜招賢:能滅高王者,三個公主隨他娶。龍犬口銜告示上殿,平王為之餞行。龍犬渡水見高王,藉機咬斷其頸,銜頭渡海回國。後與三公主結為夫妻,化為人形,平王封他到南京十寶殿做“盤護王”,生下六男六女,成為瑤族十二姓之祖。
苗族神話說,遠古神農時代,西方恩國有谷種,神農張榜告天下:誰取得谷種,願以伽價公主許配。御狗洛翼取得谷種歸來,神農果將公主嫁給他。婚後兩年,公主生下一個大血球,神農一劍剖開,走出七個男七個女。
流傳於浙江、福建畲氏地區的神話說,古代高辛王耳朵癢,扒出一條金蟲,放在瓠籬裡養,上蓋金盤,稱為“盤瓠”。後來金蟲化為金龍,飛下大海。番王出兵侵擾,高辛王張榜招賢,誰殺掉番王誰就娶三公主。金龍化為麒麟,咬來番王頭,殺退番兵。後來金龍化為人形,和三公主結婚,生下三男一女,成為畲氏 盤、藍、雷、鍾四姓的始祖。
涉及此神話的有關記載:《山海經·海內北經》、《山海經·大荒北經》、《伊尹四方經》、《後漢書·西南夷列傳》、《搜神記》(二十卷本)、《水經注·沅水》、《述異記》、《淮南子·地形訓》、《黃岡武陵記》、《沙坪壩出土之石棺畫像研究》等。
一、《廣異記》記載看點“高辛時”指高辛氏時期,高辛氏指“帝嚳”,帝嚳黃帝曾孫,陶唐氏堯之父。文中“帝”指帝嚳,帝嚳之女(公主)也就是說“盤瓠”帝嚳之女婿,堯之妹夫,畲族之始祖。
《帝嚳 》
“嚳或作告、俈。傳說中遠古帝王。傳為黃帝曾孫,堯之父。生而神異,自言其名曰夋。代高陽氏為帝,稱高辛氏。在位七十年。傳帝嚳四妻四子:元妃有邰氏女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娥氏女簡狄,生契。次妃陳鋒(一作豐)氏女慶都,生放勳(堯)。次妃娵訾氏女常儀,生帝摯。近人云,帝嚳當為上古東方部落領袖,與帝俊為一人,卜辭稱高祖夋。”
二、廣西金秀瑤族傳說中同樣有高辛氏即(高王)帝嚳。
三、苗族中的洛翼同樣娶公主,神農氏之女。
四、浙江、福建畲族傳說中同樣有高辛氏(高辛王)之女(三公主)。
《廣異記》、廣西金秀瑤族、苗、浙江、福建畲族四家神話傳說中的故事可以肯定一點,講述的同一故事娶公主。那麼瑤、畲、苗、漢始祖之一“盤瓠”。
-
4 # 讀書是福
畲族,或稱為山哈。畲族本為廣東東部最大的族群,但清朝時期,不少畲族已經漢化,成為客家人的主要成份之一,畲族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山區,有的還到貴州和四川,早在唐代時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族稱。1956年中國國務院正式公佈確認畲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從此畲族成為法定的族稱。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全華人口普查統計,2010年11月1日畲族人口為708651人。1985年4月22日,即畲族傳統的三月三節,中國首個畲族自治縣--景寧畲族自治縣成立 ,也是中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有"中國畲鄉"之稱。畲族有自己的語言--畲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通用漢文,唱畲歌,且畲歌是潮州歌謠的源泉。 99%的畲族所操語言接近於客家語,但在語音上與客家語稍有差別,有少數語詞跟客家語完全不同 。
-
5 # 使用者9391705894435
例如潮州民歌源於畲族的賽詩會,潮州歌冊吸收畲歌的各種形式,潮劇老醜的“痰火喉”和“捲舌曲”仿自畲歌,潮劇武戲“招馬”程式源於畲族的招兵節,畲族“龍頭杖”成為潮劇《楊令婆辯本》的重要道具;又如潮人的農作用草木灰和貝灰施基肥源於畲人的“刀耕火種”,畲繡引發潮繡發展,畲人的神農節廣泛流行於潮人民間,等等。 無數文化現象表明,畲族文化對潮汕文化影響深廣。
因此,探討潮文化的來源時,無疑必須對畲族族源來一番深入考究。關於畲族族源,研究者向來眾說紛紜。有人根據畲民姓氏和盤瓠崇拜,認為他們源於漢晉時代的“武陵蠻”;有人根據畲民的古地理分佈,認為是古越人的後裔;此外,還有源於徐夷和河南夷人之說。這些說法有一個共同缺點,即忽視了畲人遷徙中的陸系和海系的區別。
從歷史文獻資料看,畲人遷徙方向不一,既有從湖南至廣東的遷徙,也有從廣東向廣西的遷徙。
尤值注意的是,大量宗譜文獻和口碑歷史,都記載了以潮州鳳凰山為策源地的畲人,向閩西和浙南的遷徙。而這方面的遷徙則可追溯到漢以前。這至少表明古粵東的畲人未必來自湘楚之地。鑑於畲族遷徙中常有漂洋過海的記載,《山海經》郭璞注也有“盤瓠殺我王,……浮之會稽東海中”說,不妨判斷,古粵東畲人是經海路遷徙而來的。 印紋陶文化在南海諸島的各線分佈,也可作為海系遷徙說的一種印證。古代粵東畲族的盤瓠神話中,首先可看到的是海、陸二系的初步區別,接著則是海系對陸系的融合。前一類傳說的盤瓠,是“搭救眾人於海上”,後來又“漂洋過海”;後一類傳說的盤瓠,則是形象複雜的龍麒圖騰物,反映了畲人在不斷遷徙中同其他族群進行融合與分化。
因此,到了信史時代,畲人和武陵蠻、百越或夷人,各有一種同源關係,但畲族的族源卻不可簡單歸結為上述民族中的某一民族。 畲族族源問題是同畲族的圖騰崇拜緊密相關的。透過把古代粵東畲族的圖騰神話,和《後漢書》、《搜神記》所記載的盤瓠傳說進行比較,可看出粵東畲族的盤瓠神話有兩個方面特點:第一,其圖騰形象更豐富、鮮明;第二,它同海有密切聯絡。由此可知,自稱盤瓠之後的所有族群,是在圖騰時代的後期,即祖先神初步代替了動物神(神犬變人身)、群婚轉變成族內婚時,便開始分離的。這些族群的分離,乃緣於不同方向的遷徙。 在古代文獻中,會稽有四處:遼西會稽、泰山下會稽、浙江中部會稽、廣東潮州鳳凰山會稽。
這一地名的變遷,是因古代人習慣用舊居地名稱稱呼新居地造成的,但仍然反映了粵東畲族所經過的海路遷徙。種種情況表明,任何一個民族的歷史,既是其同他民族相融合的歷史,也是其自身分離的歷史,並不單是一部遷徙史。所謂“族源”,是一個包含多層次的概念,只有使用人種學的方法,追溯民族之源才能取得相對成功。
-
6 # 超莫言
《覆巢之下,無完卵》。《長江中游》及八百里雲夢澤(洞庭湖一帶)是苗瑤畲先民的美好家園。⇒→公元2世紀前後,《第一次蠻華(畲漢)戰爭》後,受北華人的屠殺與擠壓,《聚居民族》被打散成《散居民族》,由洞庭湖湘江進入贛粵閩的贛江、韓江、九龍江流域,以及其濱海地區,以【徭.畬分化】為標誌。《第二次蠻華(瑤畲.漢)戰爭》⇒從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始,至公元716年,約48年的畲漢戰爭期,失去美好家園,形成祖源地在鳳凰山的概念,以陳元光請設【漳州】為標誌。《第三次畲漢戰爭》失去贛西南後,此處畲民徹底消失,客家人興起,以王陽明請設【崇義縣】為標誌。。
回覆列表
畲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傳說發源自廣東潮州鳳凰山脈,但畲族傳說之中其實有三大聖山:
高辛帝誕生於“石揭山”、在“銅鼓嶂”上奏響銅鼓使畲族第一次統一為一個民族、高辛帝在鳳凰山墮崖而死
這三座山後來到了河婆人那裡,還演變為漢族客家人的“三山國王”的信仰,其實“三山國王”的信仰也是源於畲族傳說
畲族傳說中的三大聖山,一座在湯西鎮、一座在砂田鎮、一座在留隍鎮
其實,畲族不是粵東潮嘉地區的原住民,他們是瑤族的分支,他們原來的祖地與瑤族一樣在“南荊地區”,也就是湖南省湘西。他們的祖先歷史上記載為“五溪蠻”。經廣西東部入廣東西部的形成瑤族。瑤族的祖先據說是盤古王,畲族的傳說中也有盤古王的傳說,甚至把盤古王的傳說與高辛帝的傳說匯合為“狗王的傳說”。
所以畲族是崇拜狗的。但他們也崇拜蛇、龍、鳳,被合稱為四大祥物。
雖然現在在外地的畲族通常會認為他們發源自潮州縣鳳凰山脈,但是其實他們只是形成於此地,換句話說畲族是在豐順才從瑤族裡面分出來成為一個獨立民族的。
第三章:畲族與客家爭地然後外遷
畲族(瑤族)從廣東中西部遷來和客家人從福建、江西遷到廣東幾乎是在同時,所以兩族之間發生了大規模戰爭,然後這場戰爭促成了從瑤族分化出畲族,確立了客家在粵東一帶的地位。形成現在粵東幾乎沒有畲族的局面。
畲族戰敗後,畲族也形成了,形成單一民族後的畲族,主要外遷到福建、浙江,現在全國只有一個畲族自治縣在浙江省,畲族應該是人口很少的一個少數民族,因為全國只有一個畲族自治縣,而且據說即使在這個縣,畲族比例也不是很高,而且年輕一代逐漸不會畲語了,只會講“景寧話”。
在我們廣東省,只有一個“鄉級”畲族鄉(比“村”建制範圍大),那就是河源市東源縣漳溪畲族鄉。豐順只有一個畲族村,而且全村6000多人口中只有2000多人是畲族,而這個村已經是梅州地區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的地方。
第四章:梅州今日與鳳凰文化
就梅州地區來說,只有豐順一個縣有少數民族,豐順縣又有梅州地區最多的講潮州語的人,豐順還有講半畲語半客家語的潘田人。
大埔縣的光德鎮九社村也有人講潮語的。
鳳凰山脈橫亙在梅州地區的大埔、豐順與潮州地區的饒平、潮安之間,主峰也叫“鳳凰山”,是潮汕四市第一高峰(1496米),粵東地區第二高峰,僅次與粵東第一高峰“銅鼓嶂”(1559米),但是粵東最高峰在廣東省內排前十位都排不上,廣東省的高山主要集中在清遠地區。
大埔縣和豐順縣是原屬潮州的兩個客家語為主流的縣,早在清末,就已經以“潮州的客家縣”而為京人所知。在清末出了很多名人,如爭取收復中國東海海域外群島鏈國“流虯”(Loochoo)的首任駐日本大使何如璋,還有福建省(臺灣)巡撫、洋務派南洋水師人物丁日昌等。國學大師章太炎(炳麟)著有《嶺外三州語》一書專門論述客家人,其中的三州是指惠州、潮州、嘉應州,其中的潮州現在大家都只有潮語的印象,其實原來所謂潮州客家人就是指大埔、豐順兩縣。
在近代,上海的潮州會館,又細分為:潮陽惠來分館、海澄饒分館、揭普豐分館,其中的揭普豐分館,就包含豐順縣。共計“潮郡八邑”。
在惠州府海豐縣的潮州九邑會館,則包括了大埔縣。
mzchen123 網友回覆:據最新考證:畲族的發源地就是現在的畲江.畲族四周有條河環繞故後來就叫畲江.
畲族現在很少,在廣東的豐順、潮安、增城、東源等縣域都有,但是總數很少。
畲族傳說中的高辛皇,其實漢族古代傳說之中的“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嚳(ku)”,也叫高辛。畲族把自己民族的遠古始祖盤古與漢族的傳說“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嚳和畲人遷到粵東潮嘉一帶後的民族英雄“高皇(狗皇)”混為一談。讓人懷疑畲族與漢族也許其實本來就是一個民族,因為從他們的文化很多都可以看到這些特點。
其實畲族的狗皇,諧音為“高皇”,是在潮嘉境內發生的從瑤族分化出來,與客家人鬥爭過程中的民族英雄,是畲族在豐順形成過程中的真正領導者。而盤古則標示著畲族與瑤族的淵源關係。盤古應該是粵西北一帶,瑤族人的遠古始祖,當然因為畲族本來就是從瑤族裡分化出來的民族,所以盤古肯定也是畲人的遠古始祖。而帝嚳,似乎與畲族並沒有什麼關係,只是畲人的一種附和。帝嚳似乎應該是中原一帶的人物,理論上未必來過嶺南廣東。
潮嘉地區的畲族,居住在遠離珠三角的鳳凰山脈地區,但是他們的許多語言聽來卻像是粵語(廣州話),雖然其間隔了豐順、紫金、博羅等縣才到廣州,但是如:客家話說的“看(kuon)”字,在畲族語中是說“睇(taei)”的。畲族語說“睡”,一般講“睡目(hsoei-muk)”,而畲族語則講“奮(混) / 奮覺(fun/ hun-go)”。用畲族語說“梅州”,發音是 Mui-Dziu,也有讀成Mue-Jiu。
畲語:
這“鍋”
那“鈮”
的“其”
我(發音與客家話的書面語讀法基本一致,也是讀陰平調,即第一聲)
你(發音與客家話的書面語讀法基本一致)
他(發音與客家話的“企”字基本一致,又音ke,與普通話“科”音近。)
我們=我難
你們=你難
他們=企難(等號後字均為客家話音,又音ke,與普通話“科”音近。)
大家=齊儕
這裡=鍋地
那裡=鈮地
哪裡=逮地
誰=時人
有=呵
沒有=茅
還有很多語言都可以看到畲族語與粵語的淵源,這裡不一一列舉了,待諸位如果有心可以去查閱相關資料,以證實。
也許客家人過去有稱廣府人為“蛇佬”,也跟畲族有關係吧,因為一些學者認為,此詞中,客家話的“蛇”字,本來就應該是指“畲”字,此二字在客家話裡,發音比較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