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史如煙
-
2 # 娜娃12345
乾隆下江南的目的,是政治的需要,不是去玩。吃喝玩樂當然是少不了的,但不是主要意圖。作為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乾隆不會這麼眼光短淺。更不是小說家演義的尋找生母之類的無稽之談。 1.視察河工 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河工。康熙時期主要是治理黃河;乾隆下江南視察黃河大壩,這關乎民生的大局,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視察黃河治理工程。當時,解決黃河水患的關鍵工程在江蘇的清口,和洪澤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這兩個地方來看一看。視察浙江海寧縣的魚鱗海塘等水利工程,期待江南豐收,維持京城供給、保障戰爭所需的糧食。乾隆自己也說:“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 2.考察京杭大運河 考察當時的高速公路,京杭大運河,這是京城皇家貴胄、黎民百姓衣食供給的命脈。同時,京杭大運河沿線的賦稅,佔了當時國家大部分的份額,據明代資料顯示,從運河沿線徵收的稅金佔全國稅收的九成以上。滿清鼎盛時期,有所減少,也能佔到百分之五十,一條大運河就是政府的錢串子。全國九大鈔關,有七個是在運河沿線。沿著大運河南巡,以考察大運河本身的管理、維修,沿線稅賦的徵收、管理,糧倉的儲備和管理。 3.安撫民心籠絡知識分子 江南文化發達,又是是明朝起家之地,當地居民對明朝最擁護,清軍入關後反抗也最激烈。公元1644年,滿清公佈剃髮令,次年即發生揚州十日(本博有介紹)、嘉定三屠。反抗雖然平息,但是民心不服。許多著名學者,拒絕為清庭服務,例如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他們還四處講學,影響很大。身在朝廷的國子監博士孔尚任還寫了桃花扇,褒揚反清思想,因此被罷官。說明當時知識分子的思想是不穩定的。把知識分子搞定,天下就安穩了。乾隆南巡就是為了安撫知識分子,籠絡和利用他們,江南出才子嘛。還可以發現人才,為其所用。 乾隆對接駕及辦差的官員大加賞賜,加官晉爵;將一些原來受過處分官員恢復原職。特別是對前來接駕的老臣,他問寒問暖,賞賜人參、貂皮等物品,還要賞賜他的子孫功名。 4.檢查江南吏治 江南經濟發達,國家財賦又大半來源於此,這裡的官員都是選拔能人,這些崗位也都是肥缺,容易造成貪汙舞弊。乾隆下江南,檢查地方官員,是否營私舞弊,侵吞國庫,動搖政權的根本。 5.加強與江南地主士紳的聯絡 京城的供給仰仗江南,所以康熙,乾隆都利用下江南的機會加強與江南地主士紳的聯絡,鼓勵他們發展經濟,活躍市場,保障供給,鞏固統治,凡是他經過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減免了賦稅。 6.探訪民情 最後,效仿其皇祖父康熙,探訪民情。古代沒有現在的通訊手段,資訊產業不發達,皇帝要想了解民情,就得多到民間走走。像乾隆這樣成熟的政治家,非常懂得這一點。
-
3 # 正說清代十二朝
和康熙皇帝一樣,乾隆皇帝也曾經六次南巡,當時的野史傳聞和現在的影視作品都曾多次將乾隆皇帝南巡的故事呈現在人們面前。那麼,乾隆皇帝六次南巡真是隻是為了遊玩享樂,獵豔江南?
我們知道,在乾隆三十年,清朝國力達到鼎盛,。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十年之前,每隔3-5年便會南巡一次,連續四次。那為何在清朝國力達到鼎盛以後,卻等待了15年才開始第五次南巡呢?小編認為,乾隆皇帝南巡的目的絕對不一般,最起碼前四次是為帶領清朝走向鼎盛時期而做的必要行動。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改革積累痺症、緩和政治環境以後,乾隆帝開始首次南巡。而乾隆十六年則是清政府剛剛將平定的西藏改制行政體系,建立系統的管制鎮壓叛亂體系。也就說,乾隆帝首次南巡是在剛剛平定了西藏邊陲以後。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時隔6年以後,乾隆皇帝再次南巡。而乾隆二十二正好是清政府第二次平定了準格爾,開始發動鎮壓和卓叛亂的時候。也就是說,乾隆帝第二次南巡所在平定了內蒙古叛亂和準備平定新疆和卓叛亂以後。
難道兩次南巡選擇的時間都是偶然?為何都是在平定了邊陲叛亂,建立不世功勳以後呢?這就是乾隆帝的帝王之術和統治能力的表現。
當初,多爾袞帶領八旗兵攻入江南地區以後,面對頑強抵抗的江南人民展開了大屠殺,所以縱觀滿清一朝,江南地區對清朝政府的不滿情緒和反抗熱情都是最旺盛的。而江南地區又是大清的“錢袋子”、“糧庫”,真正關乎清政府的國運氣脈、榮衰興敗,這一地區的穩定和支援,是清朝歷代皇帝都迫切需要和必須解決的。
乾隆帝選擇在平定邊陲叛亂以後,巡幸江南,可以宣揚清政府國力之旺盛、軍隊之戰無不勝,震懾、警告江南有造反、叛逆心思的人儘早把心思收起來,起到穩固統治、穩定民眾情緒的作用,為清朝的鼎盛時期奠定最根本的基礎。
時隔五年以後的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帝開始第三次南巡。這次南巡中,乾隆帝最主要的舉動就是大力封賞了兩淮鉅商並將這些鉅商們加官進爵。乾隆帝為什麼這樣做呢?弄懂了乾隆帝此舉的原因也就弄懂了乾隆帝此次南巡的目的。
自乾隆二十二年到二十六年,乾隆帝主要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大舉發動軍事行動。二十二年,平定準格爾貴族分裂叛亂之戰;二十三,拼丁新疆大小和卓叛亂;二十四年,大舉進軍收復喀什葛爾;二十五年,出兵驅逐沙俄越境駐兵。連年的征戰對大清國力消耗異常嚴重,單位了邊陲安全和領土完整,乾隆帝又不得不這樣做。沒錢了怎麼辦?江南有錢啊!透過對兩淮鉅商們的恩賜封賞,乾隆帝一舉解決了自己的財政困難,清朝正式開始邁向鼎盛。
就在清朝逐步實現鼎盛時期具備的所有條件,開始呈現鼎盛景象的時候,江南水患又成了阻礙清朝進步的絆腳石。於是,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親臨視察江南地區的河工海防工程。據《清史稿》記載,此次南巡,乾隆對黃河、淮河的河工及浙江、江蘇的海塘,下達了幾十條的上諭,指示治理,動用了幾千萬兩帑銀,完成了多項工程,對減少洪災、保護百姓田園家舍和生命安全,起了不能抹煞的重大作用。
四次南巡以後,乾隆皇帝終於做好了所有準備,將大清王朝帶入了文治武功兼備、疆域廣大遼闊、社會安定繁榮、人民安居樂的鼎盛時期。
乾隆皇帝當然知道南巡活動耗費巨大、勞民傷財,於是就在實現了既定目標以後,將南巡活動一度停滯了十五年之久。
乾隆皇帝的功過是非一直以來都是歷史學較為爭議的話題,其在位期間的六次南巡更是被人詬病,但我認為,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並不全是為了遊玩享樂,最起碼前四次是在為了發展清朝綜合國力、努力營造全民安平繁榮。
-
4 # 翊翊浩浩尉尉
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野史上說乾隆下江南,是為了尋找自己的漢人生母,因乾隆是雍正與一名漢族女子所生,因當時清政府執行的是滿漢不能通婚,所以當生下乾隆後,乾隆被抱回宮中撫養,而他的生母則遺落民間,所以乾隆就六次下江南尋訪生母!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乾隆下江南,首要原因是江南風景秀麗,蘇州杭州天下獨絕。乾隆帝下江南當然有飽覽江南秀美山川之意,其實還有以下原因:乾隆下江南的目的,是政治的需要,不是去玩。吃喝玩樂當然是少不了的,但不是主要意圖。作為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乾隆不會這麼眼光短淺。更不是小說家演義的尋找生母之類的無稽之談。
1.視察河工
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河工。康熙時期主要是治理黃河;乾隆下江南視察黃河大壩,這關乎民生的大局,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視察黃河治理工程。當時,解決黃河水患的關鍵工程在江蘇的清口,和洪澤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這兩個地方來看一看。視察浙江海寧縣的魚鱗海塘等水利工程,期待江南豐收,維持京城供給、保障戰爭所需的糧食。乾隆自己也說:“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
2.考察京杭大運河
考察當時的高速公路,京杭大運河,這是京城皇家貴胄、黎民百姓衣食供給的命脈。同時,京杭大運河沿線的賦稅,佔了當時國家大部分的份額,據明代資料顯示,從運河沿線徵收的稅金佔全國稅收的九成以上。滿清鼎盛時期,有所減少,也能佔到百分之五十,一條大運河就是政府的錢串子。全國九大鈔關,有七個是在運河沿線。沿著大運河南巡,以考察大運河本身的管理、維修,沿線稅賦的徵收、管理,糧倉的儲備和管理。
3.安撫民心籠絡知識分子
江南文化發達,又是是明朝起家之地,當地居民對明朝最擁護,清軍入關後反抗也最激烈。公元1644年,滿清公佈剃髮令,次年即發生揚州十日(本博有介紹)、嘉定三屠。反抗雖然平息,但是民心不服。許多著名學者,拒絕為清庭服務,例如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他們還四處講學,影響很大。身在朝廷的國子監博士孔尚任還寫了桃花扇,褒揚反清思想,因此被罷官。說明當時知識分子的思想是不穩定的。把知識分子搞定,天下就安穩了。乾隆南巡就是為了安撫知識分子,籠絡和利用他們,江南出才子嘛。還可以發現人才,為其所用。 乾隆對接駕及辦差的官員大加賞賜,加官晉爵;將一些原來受過處分官員恢復原職。特別是對前來接駕的老臣,他問寒問暖,賞賜人參、貂皮等物品,還要賞賜他的子孫功名。
4.檢查江南吏治
5.加強與江南地主士紳的聯絡
京城的供給仰仗江南,所以康熙,乾隆都利用下江南的機會加強與江南地主士紳的聯絡,鼓勵他們發展經濟,活躍市場,保障供給,鞏固統治,凡是他經過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減免了賦稅。
6.探訪民情
最後,效仿其皇祖父康熙,探訪民情。古代沒有現在的通訊手段,資訊產業不發達,皇帝要想了解民情,就得多到民間走走。像乾隆這樣成熟的政治家,非常懂得這一點。
總體來說,乾隆六巡江南,排場一次比一次大,耗費一次比一次多,甚至造成國庫的枯竭,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乾隆在其晚年才完全認識到南巡的錯誤。
-
5 # 沿著歷史走
乾隆六下江南,是為盛世南巡。全方位考察江南的民風民情、社會治理、重大水利工程。江浙地區物產豐富、文化發達,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財力人力,南巡一方面為了彰顯其盛世圖景,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增強聯絡,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
6 # 沫白讀史
我是沫白,我來回答。
乾隆曾多次下江南,吃喝玩樂也許是他一個目的,但絕不是主要目的,乾隆皇帝作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絕對不會平白無故的做一件事情,他之所以多次下江南有以下幾種原因:
1、視查河工。
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河工。康熙時期主要是治理黃河;乾隆下江南視察黃河大壩,這關乎民生的大局,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視察黃河治理工程。
2、考察京杭大運河
3、籠絡知識分子
自古經濟發達的地區思想也是最開放的,清朝也不例外。而清朝想要鞏固統治,首先就是拉攏讀書人,在當時,反對清朝的讀書人不在少數。例如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他們還四處講學,影響很大。乾隆為了鞏固統治,囊盡天下英傑,遂多前往江南等地,對讀書人許以封官加爵,噓寒問暖,以便收買人心。
4、查處貪官,考核官員。
5、探訪民情
古代不像現在這麼便利,領導人可隨時的知道全國各地的情況,在當時。乾隆要想知道國家的狀況。必須得親自下去檢視,才能得到最客觀的情況。
-
7 # 媚眼兒看史
想死就別死,沒事談歷史,先看看我們問題的主人公,乾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在宮庭劇氾濫的年代,我最喜歡的就是乾隆爺,最欣賞的地方就是他愛好微服私訪,最佩服的就是每次都能碰到美女,最詫異的就是每次都還能發生解不開理還亂的愛情故事,於是,當我看到這個問題時,我首先在頭腦中想到,乾隆下江南,肯定是去找愛情。
翻看歷史,才覺得乾隆爺不是尋常人,也不可能有尋常的思維,肯定還是有其他原因的,在我看來至少有這麼幾點。
一、政治上需要。
乾隆帝作為一個精明的政治家,是中國封建社會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雖然有底子,但如果沒有好作為,同樣不會有好結果?乾隆爺在位時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國庫日漸充實。這些舉措不微服私訪,聽百姓疾苦,只高居廟堂是不可能如此精準的,要想掌握實情,就必須接地氣。
二、工作上牽址。
乾隆自己也說:“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史料記,乾隆下江南視察黃河大壩,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視察黃河治理工程。清朝時,黃河水患頻發,禍及無數百姓,作為愛民如子的帝王,肯定關注民生,於是河工成了皇帝不得不關注的大事兒。當時,解決黃河水患的關鍵工程在江蘇的清口和洪澤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這兩個地方來看一看。每次南巡必走京杭大運河,看官可能有所不知,京杭是京城皇家貴胄、黎民百姓衣食供給的命脈,運河沿線的賦稅佔了當時國家大部分的份額,資料顯示,滿清鼎盛時期,運河稅收能佔到百分之五十,一條大運河就是政府的錢串子,就是皇帝也應該關心錢袋子,何況還是明君。
視察浙江海寧縣的魚鱗海塘等水利工程,期待江南豐收,維持京城供給、保障戰爭所需的糧食。
三、穩定上兼顧
江南是明朝起家之地,文化發達,地位重要,清軍入關稱帝時,江南人民最反感,反抗活動最激烈,公元1644年,滿清公佈剃髮令,次年即發生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反抗雖然平息,但是民心不服。許多著名學者,拒絕為清庭服務,例如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他們還四處講學,影響很大。身在朝廷的國子監博士孔尚任還寫了桃花扇,褒揚反清思想,因此被罷官,可見當時知識分子的腦子裡是不穩定的。乾隆爺知道知識分子的厲害,於是就想搞定他們,還天下穩定。乾隆南巡就是為了安撫知識分子,籠絡和利用他們,江南出才子嘛。還可以發現人才,為其所用。 乾隆對接駕及辦差的官員大加賞賜,加官晉爵;將一些原來受過處分官員恢復原職。特別是對前來接駕的老臣,他問寒問暖,賞賜人參、貂皮等物品,還要賞賜他的子孫功名。這樣噓寒問暖,誰不想為他賣命。
四、情感上彌補
乾隆爺下江南的愛情故事還是真實存在的,皇上也是人,是人都有七情六慾。江南可以說是眾多文人雅客的天堂。主要是它的風景優美,再加上它本身具有很強烈的地理特徵。都是屬於平原,並且屬於水鄉。可以說是一望無垠。在加上江南有眾多的名勝古蹟,所以也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在詩人眼裡的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是著名詩人白居易筆下的江南。江南自古出美女,所以也就有了乾隆皇帝下江南的一些風流史了,自古英雄都好色,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可以從“還珠格格”中看出,乾隆皇帝在民間還是留下了不少的風流債。
-
8 # 7230982832如是我聞
回家看親盡孝義,
出後有傳四庫存,
經通數理方程道,
地查清對出黨鄉,
隆回開看縣廠平,
化解恩施禮大漢,
新舊來教拜江中。
回覆列表
關於乾隆六次下江南,原因諸多,但其主要不外乎是以下的幾個:
第一、飽覽山川美景。他六次南巡每次都帶畫師隨行,將喜愛的江南景色摹繪成圖,在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仿建。南京的瞻園、海寧的安瀾園、杭州的小有天園和蘇州的獅子林,這江南的四大名園後來都在圓明園中一一重新造了一座。杭州的雷鋒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等西湖十景,更是實景仿製,連景點的名稱都原樣照搬。其中州的獅子林乾隆特別喜愛,於是又在避暑山莊仿建一所。搬進避暑山莊的,還有鎮江的金山寺、嘉興的煙雨樓和仿寧波天一閣而建的文津閣、仿無錫的雙湖夾鏡等多處江南名勝。
第二、視察水利。在六次南巡中乾隆有五次視察黃河治理工程,四次巡視了浙江的海塘工程。當時,解決黃河水患的關鍵工程在江蘇的清口,和洪澤湖的高家堰,所以乾隆每次南巡,都要到這兩個地方來看一看。
第三、乾隆皇帝性格好大喜功,自稱“十全老人”,文治武功、治國方略等,均效仿其祖康熙。康熙1684年—1707年間曾經六次南巡,但康熙六次南巡的核心目的是為了治河、導淮、濟運,其往返供儀,悉發內帑,還曾要求“預飭官吏,勿累閭閻”,比較節儉。乾隆則不然,他坐享其成,崇尚浮華,好大喜功,為遊遍江南錦山繡水耗用了大量民脂民膏,其目的與作用皆不可與其祖父同日而語。
第四、閱兵。滿族歷來有重視騎射、崇尚勇武的傳統,歷代帝王也都熟練掌握騎馬射箭。乾隆歷次南巡,都在杭州、南京等地舉行盛大的閱兵式。乾隆本想透過閱兵,訓練士兵,扭轉頹敗的風氣,並向江南人民顯示大清朝的力量。但沒想到,閱兵反而鬧了許多笑話。乾隆最後一次南巡閱兵是在杭州,嘉慶皇帝后來回憶那次閱兵時的情形說:射箭箭虛發,騎馬人墜地。一時傳為笑談。
第五、籠絡人心。一來凡是他經過的地方,都被不同程度地減免了賦稅。二來乾隆對接駕及辦差的官員大加賞賜,加官晉爵;將一些原來受過處分官員恢復原職。
特別是對前來接駕的老臣,他問寒問暖,賞賜人參、貂皮等物品,還要賞賜他的子孫功名。三者在南巡途中乾隆在各地的孔廟行禮,對前來拜見的文人士子,他親自命題考試。他出的不少考題,擺脫了科舉考試的八股陋習而注重實際應用。
由於江南一帶人才薈萃,讀書應試的人很多,乾隆下令給江蘇、安徽、浙江三省官辦學府增加名額。《四庫全書》告成後,他個人掏腰包讓人抄錄了三份,藏於揚州的文匯閣、鎮江的文宗閣、杭州的文瀾閣,並命令地方官吏允許學子們拿出來抄錄傳看。
這些舉措,對江浙一帶的文化事業,起到了推動作用。四者當年清兵入關,在江南殺掠太重,“嘉定十日”、“揚州三屠”等,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康熙、乾隆等均將籠絡當地士民人心作為重要事件處理,如重修史可法廟等措施。總體來說,乾隆六巡江南,過大於功。“六度南巡止,他年夢寐遊”是乾隆第六次南巡寫下的詩句,他連做夢都在回味下江南時的情景,充滿了無限眷戀。
但是,這六次南巡,排場一次比一次大,耗費一次比一次多,甚至造成國庫的枯竭,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乾隆在其晚年才完全認識到南巡的錯誤,《清史稿·吳熊光傳》載,乾隆說:我當皇帝六十年,自認為自己沒犯什麼大錯。惟有六次南巡,勞民傷財,把好事辦成了壞事。
乾隆南巡耗資巨大,以後的清朝皇帝再也沒人仿效過。因為後來的清朝國庫已經承擔不起了。六次南巡,留給人們的是一個“康乾盛世”的奢華美景,此後,大清王朝開始一步步地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