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小茶館

    很冷門的問題啊。

    鳴條之戰是商湯滅掉夏桀的連續作戰中,重要的一場戰鬥,以商勝夏敗告終。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好,已經可以歸於專業學術範疇。不過既然有朋友喜歡,筆者就拋磚引玉吧。

    難點在於現存歷史資料的匱乏,無法完全還原當時戰場的詳細情況。在本文最後將闡述當時可能的交戰方式。

    就像大家所知道的,越是靠後的朝代,記載越詳細。這要歸功於中國紙張和印刷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普及。而早期的夏商周,能夠參照的資料就沒有這麼好條件,商周可以依靠出土文物上的甲骨文金文進行翻譯,再對照後世的史書即可。

    而瞭解夏朝和同期的戰爭,條件更為艱難。目前出土的夏文化時期文物,有部分圖案形式的早期文字出現,但難以完全破解它們的含義。目前只能透過《史記》《紀年》《詩經》《尚書》中的片段推測。

    (圖為復原的商朝武士圖)

    從建國後幾十年的考古發現可以判斷,夏這個文明是事實存在的。

    龍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間是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年代大約是公元前23世紀到前17世紀,其中靠前的一二期文化,國內學術界認為極大可能是夏文明的都城,靠後的三四期還有爭論。其中三期出土了兩座大型宮殿遺址,佈局和建築相當成規模,到底屬於商朝還是夏朝目前沒有定論。

    需要了解周朝之前社會概況和相關戰爭的話,筆者推薦幾本書籍:

    入門——《夏史與夏代文明》,《商史與商代文明》《西周史與西周文明》,詹子慶(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夏商周斷代工程評審專家)

    拓展——《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晁福林(先秦史專家)

    思辨——《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顧頡剛(史學家,古史辯派)

    新證——《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許宏(二里頭考古隊隊長)

    (圖為二里頭遺址發掘出的夏文化類文字元號)

    夏朝末期的混亂

    夏文明大約是一個部落聯盟形式的世襲王朝。對於國土,君主和各部落首領分而治之。在統治延續了400多年以後,越來越明顯的出現了衰落跡象。夏朝後期,在孔甲繼位時,崇拜鬼神,專好淫亂之事。和各方國(屬國)的關係趨於緊張,國家實力不再有往日啟和少康的規模。

    再往後第四個君王,即第17任君主桀,相傳他很是勇武,能徒手和豺狼搏鬥,跑起來追的上駿馬。然而這些威猛的技能對統治國家毫無幫助。他在位之時,行政措施乖謬,大大興土木,濫用民力。

    據稱他修建大型的傾宮,豪華的瑤臺,費盡了民間的財富。還讓人挖掘了大池塘,灌入美酒,並且用酒糟做成堤壩。一邊樂隊演奏靡靡之音,一邊三千人一起聽著鼓聲豪飲不止。大臣關龍逢直言勸諫,結果被立刻誅殺,從此官員臣屬們都離心離德,像太史令終古等不少人還投奔了政治清明的商湯。

    (圖為山東嘉祥武梁祠拓片,東漢時期。表現了夏桀手持戟坐在兩位女僕身上。我們可以推斷東漢時期人們對夏桀的普遍印象——喜好武力,玩樂無度,輕視僕從)

    歷朝末代君主都會受到後世的各種指責,比如夏桀商紂周幽王之類。有些責難可以說是欲加之罪,有些卻確有其事。例如商紂王的酒池肉林,經過歷年對殷墟的考古,商後期宮殿內的的大型淺水池塘已經被發現,極有可能就是史書記載的酒池。而夏朝末期還沒有此種發現,不過考慮到“湯誓”裡百姓對夏桀的詛咒以及臣下相繼叛逃,這位君王的統治肯定有著極大的問題。

    夏桀對其他方國關係的處置也存在嚴重失誤。他不停發動戰爭,征討不服從自己的諸侯部落。他用武力討伐有施氏,得到了美人妹喜方才罷休。後又進攻岷山氏,迫使對方交出了名叫琬和琰的兩名美女。這樣,夏桀拋棄了原來的妻子,寵幸妹喜和琬,琰幾位美人,大失民望。他還殺掉了有緡氏的首領,囚禁商族領袖湯於夏臺,後來雖然釋放。但和商族以及多個方國的關係已經不共戴天。

    如此,夏王朝在桀的折騰之下,內外離心,實力大大削弱。

    夏商時期,由於政治模式和生產力限制,一個王朝能直接控制的地盤比較有限。能直接調動的民力財力和兵力也都有限。因此往往很大程度上需要藉助諸侯國或者附屬部落(方國)的力量。依附自身的諸侯越多,實力也就越強,反之亦然。

    商滅夏的戰略

    商文明在強人湯的領導下崛起之後,成湯採納了賢臣伊尹、仲虺的提議,滅夏大計初期避免和夏直接交鋒,而從剪除夏的羽翼開始。這就是“先弱後前,先枝後幹”的策略。

    公元前16世紀時,商湯聯合與夏有仇釁的有緡氏等諸侯勢力,先消滅了靠近己方遠離夏朝的顧,韋,葛等夏的附屬方國(諸侯國)。後又擊敗了昆吾,身為夏伯的昆吾首領被當場斬殺。為此,商軍出征十多次,獲得全勝,夏朝的三個主要屬國——韋,顧,昆吾全部被清除,夏桀已經處於孤立狀態。

    (這期間的一連串主要戰鬥都發生在河南東部地區。)

    鳴條之戰的情形

    削弱夏朝實力的同時,商湯還派伊尹做間諜,秘密潛入夏的都城斟(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伊尹透過積極活動,以及運用多種關係,從夏桀的宮廷內部刺探到了夏的真實情況。商湯根據這些重要情報,反覆試探夏朝的底線,發現對方已經喪失對全面局勢的掌控,時機終於成熟。

    鑑於成湯的步步緊逼,夏桀坐不住了,他不得不親自率軍前往迎擊。結果首戰就在有娀之虛失敗。但夏桀不肯輕易認輸,於是重整隊伍,雙方大軍在鳴條這個地方(今山西夏縣之西)的原野準備決戰。

    商軍投入大約70倆戰車,6000名死士,還有眾多方國的軍隊。這些部隊大多經歷了此前的多次戰鬥,經驗豐富,戰鬥力很強。夏軍實力記載不詳,但考慮到已經先輸一陣,加之失去了三個主要屬國的支援,人數很可能不會超過商軍。

    戰前,成湯在現場做了激動人心的誓師大會,即《尚書》裡的“湯誓”。斥責了夏桀違逆天命的種種罪惡,表示民眾們難以忍耐,即便夏桀如同太陽,也寧願和他一起滅亡。自己現在就要討伐夏桀來匡正天道。並且鼓勵將士們英勇作戰,自己定會賞罰分明。

    根據《甲骨文合集》《二里頭文化兵器初論》等學術著作以及出土文物,我們可以大致還原當時的場面。

    由於夏朝末期戰車發展尚不成熟,多是兩人坐小車,難以承擔作戰任務。因此,夏商兩軍都以步兵為主。(周滅商的牧野之戰已經是戰車決勝)這時期的戰鬥還處在相對原始的交戰模式下,以正面攻擊為主。雙方計程車兵數量,質量,士氣等綜合因素將決定戰鬥的勝負。

    兩軍的首領和貴族將官手持銅鉞或銅戈站在人群之中,他們身穿藤木和整塊獸皮做成的盔甲,十分雄壯。身旁大群平民士兵們則手持石頭打製的斧鉞和石矛,其中不少士兵拿著弓帶著一壺骨箭石箭。看起來也許稍顯寒酸,但殺傷力可不容小視,這些精細打磨過的鋒刃可以輕易切開人體,甚至傷到骨頭。一些精銳的老兵有資格拿著銅斧或者銅鉞,準備充分的商軍銅製武器更多些,這些粗重的武器威力比石斧石矛來的更大,對方會極不情願面對這種經驗豐富的戰士。

    夏商兩軍沒有特殊的陣型,夏桀的親軍和成湯的衛士都佈置在中央,每個方國的戰士們各自聚整合群,簇擁著他們的領袖。部署在主力戰士們的兩側。商軍陣容顯得更龐大些,有緡氏有莘氏等部落計程車兵一群接一群。反觀夏軍除了親軍戰士,臨時招募的武裝平民之外,就只有些昆吾的殘兵,氣勢上看過去輸了一大截。

    很快,商湯和夏桀各自下令,對攻開始了。兩軍戰士們吼叫著亂糟糟的向對方衝去。這個距今3600年的戰場和後來更先進的戰場一樣血腥,商軍的戰士們個個爭先,揮舞著石斧石鉞,企圖立功受獎。夏軍計程車兵們則懾於桀的權威,不得不賣力拼殺。混戰多時之後,夏軍漸漸無法抵擋商軍士氣高漲之下的兇猛攻擊。見眼前的夏軍開始後退,商軍武士們奮勇追擊,砍殺了大量夏軍將士。《山海經》裡提到的將領夏耕可能就在這裡死於商軍的斧鉞。

    即便是盲人聾子也能感到,夏桀的全盤失敗已經不可避免。他的軍隊現在四處潰散,整個鳴條原野一片屍山血海。

    夏亡商興

    這位暴虐的君王,正放下了他的架子,被少量親兵們保護著往東逃竄。慌不擇路之際,夏桀溜進了就近屬國三朡(音zong)的地盤尋求保護。三朡這個方國此時還算忠於夏王朝,他們立刻出兵阻擋追擊的商湯大軍。結果自然可以預料,三朡軍螳臂擋車,被乘勝而來的商軍打的大敗。

    商軍在這一戰不僅殲滅了三朡軍,還把夏桀的殘兵和部屬基本全部消滅。從中繳獲了大量珍貴的寶玉和財物。夏桀用事實證明,即便是逃跑自己的速度也難有人匹敵,他帶著愛妾妹喜等人再次逃脫,奔往了南巢之山(今安徽巢湖)。

    在荒山野嶺之中,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君王哀嘆:“我後悔啊!沒有在夏臺殺掉那個商湯,才落得這樣的下場!”不久之後,夏桀死於此處。

    成湯在獲勝之後,想把夏的社稷遷走他處,打算完全滅亡夏的勢力。結果同盟的各方國似乎並不支援此種激烈舉動,成湯不得不暫時放棄了這個計劃,還是冊封了夏的後裔,保留下夏的殘餘力量。

    至此,整個中原已經在商湯的控制之下,一個輝煌的奴隸文明出現在中華大地上。而夏的遺民,一部分追隨桀的逃亡路徑,往南遷徙。根據《史記》和《括地譜》,夏桀的兒子淳維繼承了他的妻妾,帶著另一部分夏民往北而去。他們在北方廣袤的原野上和當地原住民雜居,慢慢形成了一個新的族群——“匈奴”。

    (圖為國外復原的商代士兵奴隸圖)

  • 2 # 每天來點歷史

    鳴條之戰是商湯滅掉夏桀的連續作戰中,重要的一場戰鬥,以商勝夏敗告終。

    難點在於現存歷史資料的匱乏,無法完全還原當時戰場的詳細情況。在本文最後將闡述當時可能的交戰方式。

    就像大家所知道的,越是靠後的朝代,記載越詳細。這要歸功於中國紙張和印刷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普及。而早期的夏商周,能夠參照的資料就沒有這麼好條件,商周可以依靠出土文物上的甲骨文金文進行翻譯,再對照後世的史書即可。

    而瞭解夏朝和同期的戰爭,條件更為艱難。目前出土的夏文化時期文物,有部分圖案形式的早期文字出現,但難以完全破解它們的含義。目前只能透過《史記》《紀年》《詩經》《尚書》中的片段推測。

    從建國後幾十年的考古發現可以判斷,夏這個文明是事實存在的。

    龍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間是二里頭文化,二里頭文化年代大約是公元前23世紀到前17世紀,其中靠前的一二期文化,國內學術界認為極大可能是夏文明的都城,靠後的三四期還有爭論。其中三期出土了兩座大型宮殿遺址,佈局和建築相當成規模,到底屬於商朝還是夏朝目前沒有定論。

    需要了解周朝之前社會概況和相關戰爭的話,有幾本書籍可以去看一下:

    入門——《夏史與夏代文明》,《商史與商代文明》《西周史與西周文明》,詹子慶(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夏商周斷代工程評審專家)

    拓展——《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晁福林(先秦史專家)

    思辨——《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顧頡剛(史學家,古史辯派)

    新證——《何以中國: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許宏(二里頭考古隊隊長)

    圖為二里頭遺址發掘出的夏文化類文字元號

    夏朝末期的混亂

    夏文明大約是一個部落聯盟形式的世襲王朝。對於國土,君主和各部落首領分而治之。在統治延續了400多年以後,越來越明顯的出現了衰落跡象。夏朝後期,在孔甲繼位時,崇拜鬼神,專好淫亂之事。和各方國(屬國)的關係趨於緊張,國家實力不再有往日啟和少康的規模。

    再往後第四個君王,即第17任君主桀,相傳他很是勇武,能徒手和豺狼搏鬥,跑起來追的上駿馬。然而這些威猛的技能對統治國家毫無幫助。他在位之時,行政措施乖謬,大大興土木,濫用民力。

    據稱他修建大型的傾宮,豪華的瑤臺,費盡了民間的財富。還讓人挖掘了大池塘,灌入美酒,並且用酒糟做成堤壩。一邊樂隊演奏靡靡之音,一邊三千人一起聽著鼓聲豪飲不止。大臣關龍逢直言勸諫,結果被立刻誅殺,從此官員臣屬們都離心離德,像太史令終古等不少人還投奔了政治清明的商湯。

    下圖為山東嘉祥武梁祠拓片,東漢時期。表現了夏桀手持戟坐在兩位女僕身上。我們可以推斷東漢時期人們對夏桀的普遍印象——喜好武力,玩樂無度,輕視僕從

    歷朝末代君主都會受到後世的各種指責,比如夏桀商紂周幽王之類。有些責難可以說是欲加之罪,有些卻確有其事。例如商紂王的酒池肉林,經過歷年對殷墟的考古,商後期宮殿內的的大型淺水池塘已經被發現,極有可能就是史書記載的酒池。而夏朝末期還沒有此種發現,不過考慮到“湯誓”裡百姓對夏桀的詛咒以及臣下相繼叛逃,這位君王的統治肯定有著極大的問題。

    夏桀對其他方國關係的處置也存在嚴重失誤。他不停發動戰爭,征討不服從自己的諸侯部落。他用武力討伐有施氏,得到了美人妹喜方才罷休。後又進攻岷山氏,迫使對方交出了名叫琬和琰的兩名美女。這樣,夏桀拋棄了原來的妻子,寵幸妹喜和琬,琰幾位美人,大失民望。他還殺掉了有緡氏的首領,囚禁商族領袖湯於夏臺,後來雖然釋放。但和商族以及多個方國的關係已經不共戴天。

    如此,夏王朝在桀的折騰之下,內外離心,實力大大削弱。

    夏商時期,由於政治模式和生產力限制,一個王朝能直接控制的地盤比較有限。能直接調動的民力財力和兵力也都有限。因此往往很大程度上需要藉助諸侯國或者附屬部落(方國)的力量。依附自身的諸侯越多,實力也就越強,反之亦然。

    商滅夏的戰略

    商文明在強人湯的領導下崛起之後,成湯採納了賢臣伊尹、仲虺的提議,滅夏大計初期避免和夏直接交鋒,而從剪除夏的羽翼開始。這就是“先弱後前,先枝後幹”的策略。

    公元前16世紀時,商湯聯合與夏有仇釁的有緡氏等諸侯勢力,先消滅了靠近己方遠離夏朝的顧,韋,葛等夏的附屬方國(諸侯國)。後又擊敗了昆吾,身為夏伯的昆吾首領被當場斬殺。為此,商軍出征十多次,獲得全勝,夏朝的三個主要屬國——韋,顧,昆吾全部被清除,夏桀已經處於孤立狀態。

    鳴條之戰的情形

    削弱夏朝實力的同時,商湯還派伊尹做間諜,秘密潛入夏的都城斟(音zhen,xun,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或偃師市二里頭,未有定論)。伊尹透過積極活動,以及運用多種關係,從夏桀的宮廷內部刺探到了夏的真實情況。商湯根據這些重要情報,反覆試探夏朝的底線,發現對方已經喪失對全面局勢的掌控,時機終於成熟。

    鑑於成湯的步步緊逼,夏桀坐不住了,他不得不親自率軍前往迎擊。結果首戰就在有娀之虛失敗。但夏桀不肯輕易認輸,於是重整隊伍,雙方大軍在鳴條這個地方(今山西夏縣之西)的原野準備決戰。

    商軍投入大約70倆戰車,6000名死士,還有眾多方國的軍隊。這些部隊大多經歷了此前的多次戰鬥,經驗豐富,戰鬥力很強。夏軍實力記載不詳,但考慮到已經先輸一陣,加之失去了三個主要屬國的支援,人數很可能不會超過商軍。

    戰前,成湯在現場做了激動人心的誓師大會,即《尚書》裡的“湯誓”。斥責了夏桀違逆天命的種種罪惡,表示民眾們難以忍耐,即便夏桀如同太陽,也寧願和他一起滅亡。自己現在就要討伐夏桀來匡正天道。並且鼓勵將士們英勇作戰,自己定會賞罰分明。

    根據《甲骨文合集》《二里頭文化兵器初論》等學術著作以及出土文物,我們可以大致還原當時的場面。

    由於夏朝末期戰車發展尚不成熟,多是兩人坐小車,難以承擔作戰任務。因此,夏商兩軍都以步兵為主。(周滅商的牧野之戰已經是戰車決勝)這時期的戰鬥還處在相對原始的交戰模式下,以正面攻擊為主。雙方計程車兵數量,質量,士氣等綜合因素將決定戰鬥的勝負。

    兩軍的首領和貴族將官手持銅鉞或銅戈站在人群之中,他們身穿藤木和整塊獸皮做成的盔甲,十分雄壯。身旁大群平民士兵們則手持石頭打製的斧鉞和石矛,其中不少士兵拿著弓帶著一壺骨箭石箭。看起來也許稍顯寒酸,但殺傷力可不容小視,這些精細打磨過的鋒刃可以輕易切開人體,甚至傷到骨頭。一些精銳的老兵有資格拿著銅斧或者銅鉞,準備充分的商軍銅製武器更多些,這些粗重的武器威力比石斧石矛來的更大,對方會極不情願面對這種經驗豐富的戰士。

    夏商兩軍沒有特殊的陣型,夏桀的親軍和成湯的衛士都佈置在中央,每個方國的戰士們各自聚整合群,簇擁著他們的領袖。部署在主力戰士們的兩側。商軍陣容顯得更龐大些,有緡氏有莘氏等部落計程車兵一群接一群。反觀夏軍除了親軍戰士,臨時招募的武裝平民之外,就只有些昆吾的殘兵,氣勢上看過去輸了一大截。

    很快,商湯和夏桀各自下令,對攻開始了。兩軍戰士們吼叫著亂糟糟的向對方衝去。這個距今3600年的戰場和後來更先進的戰場一樣血腥,商軍的戰士們個個爭先,揮舞著石斧石鉞,企圖立功受獎。夏軍計程車兵們則懾於桀的權威,不得不賣力拼殺。混戰多時之後,夏軍漸漸無法抵擋商軍士氣高漲之下的兇猛攻擊。見眼前的夏軍開始後退,商軍武士們奮勇追擊,砍殺了大量夏軍將士。《山海經》裡提到的將領夏耕可能就在這裡死於商軍的斧鉞。

    即便是盲人聾子也能感到,夏桀的全盤失敗已經不可避免。他的軍隊現在四處潰散,整個鳴條原野一片屍山血海。

    夏亡商興

    這位暴虐的君王,正放下了他的架子,被少量親兵們保護著往東逃竄。慌不擇路之際,夏桀溜進了就近屬國三朡(音zong)的地盤尋求保護。三朡這個方國此時還算忠於夏王朝,他們立刻出兵阻擋追擊的商湯大軍。結果自然可以預料,三朡軍螳臂擋車,被乘勝而來的商軍打的大敗。

    商軍在這一戰不僅殲滅了三朡軍,還把夏桀的殘兵和部屬基本全部消滅。從中繳獲了大量珍貴的寶玉和財物。夏桀用事實證明,即便是逃跑自己的速度也難有人匹敵,他帶著愛妾妹喜等人再次逃脫,奔往了南巢之山(今安徽巢湖)。

    在荒山野嶺之中,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君王哀嘆:“我後悔啊!沒有在夏臺殺掉那個商湯,才落得這樣的下場!”不久之後,夏桀便死於此處。

    成湯在獲勝之後,想把夏的社稷遷走他處,打算完全滅亡夏的勢力。結果同盟的各方國似乎並不支援此種激烈舉動,成湯不得不暫時放棄了這個計劃,還是冊封了夏的後裔,保留下夏的殘餘力量。

    至此,整個中原已經在商湯的控制之下,一個輝煌的奴隸文明出現在中華大地上。而夏的遺民,一部分追隨桀的逃亡路徑,往南遷徙。根據《史記》和《括地譜》,夏桀的兒子淳維繼承了他的妻妾,帶著另一部分夏民往北而去。他們在北方廣袤的原野上和當地原住民雜居,慢慢形成了一個新的族群——“匈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裡的小紅是怡紅院的丫頭,她到外書房去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