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013764101730

      焚書坑儒(商)一竅不通 講的是比干被紂王挖心的故事。

      覆水難收 講姜子牙被其妻所侮,後來發達富貴,其妻想和好,被子牙潑水所激,羞慚自殺。

      太公釣魚 指姜子牙在渭水邊垂釣,以待賢主,後來發展成歇後語,後半句是願者上鉤。

      求仁得仁 孤竹國的儲君伯夷和叔齊的故事,兩人互相避位,同道周國養老。後來周武王越權發商,兩人不食周粟而死。後來魯迅據此寫了一篇《采薇》。

      精衛填海 這是夏朝之前的故事,由神話傳說演化而來。

      鳳凰來儀 指大禹治水成功後,國家安定富強,鳳凰也來朝賀呈祥4。

      網開一面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殷本紀》。 夏桀荒淫無道,百姓極為不滿。商湯想推翻其統治,並借在打獵時把四面圍困的捕鳥網拉開一面讓鳥兒逃生,使人們知道他的仁慈,後來他終於推翻夏朝。後意思發生變化,指對罪犯從寬處理,給罪犯一條棄舊從新的出路。

      百家爭鳴 這是周朝末年的一個文化現象,所謂百家,只是誇大,其實只有儒墨名法道,兵、農、小說、陰陽、縱橫十個代表派別。

      一狐之腋 趙簡子是春秋時晉國的上大夫。 他有一個家臣名叫周舍,喜歡直言進諫。周舍死後,簡子每次聽朝,總是不怎麼開心,大夫們請罪。簡子說:“不是你們的過錯。我聽說一千隻羊的皮毛還不如一隻狐狸腋下的皮值錢。諸位大夫上朝,我只聽見一大片唯唯喏喏的回答,再也聽不見像周舍那樣的諤諤直言,我因此而傷心。”後比喻珍貴的東西。

      吐哺握髮 周公吃飯時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洗頭時多次把頭髮握在手中。比喻為了招攬人才而操心忙碌。

      一 】精衛填海 ------夏朝以前,國家還沒有形成,那時候的帝王,遠不如後來帝王那麼闊氣,享有許多特權;而是純粹的人民公僕,只有盡義務的份兒。帝王的子女也沒有什麼太子,公主之類的特殊稱呼,身份也尊貴不起來,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樣。

      炎帝有個女兒,名叫精衛,性格開朗活潑,喜歡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個大孩子把小孩子當馬騎。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還不肯罷休。

      精衛走過去,指著大孩子的腦門怒斥道:"你這個人太不知羞恥,欺負小孩子算什麼本事,有力氣,去打虎打熊,人們會說你是英雄。"

      大孩子見精衛是個小姑娘,生得單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裡。他從小孩背上跳下來,走到精衛面前說:"我是海龍王的兒子,你是什麼人?竟敢來管我!"

      精衛說:"龍王的兒子有什麼了不起,我還是炎帝的女兒呢,以後你少到陸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掛到樹上曬乾。"

      龍王的兒子說:"我先讓你知道知道我的厲害,往後少管小爺的閒事。"說著動手就打。精衛從小跟著父親上山打獵,手腳十分靈活,力氣也不小,見對方蠻橫無禮,並不示弱,閃身躲開對方的拳頭,飛起一腿,將龍王的兒子踢個嘴啃泥。

      龍王的兒子站起來,不肯服輸,揮拳又打,被精衛當胸一拳,打個昂面朝天。

      龍王的兒子見打不過精衛,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過些天,精衛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開心,剛巧讓龍王的兒子發現了。他游過來,對精衛說:哪天在陸地上讓你撿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門前,趕快認個錯,不然我興風作浪淹死你。"

      精衛倔強地說:"我沒錯,認什麼錯。"

      龍王的兒子見精衛倔強,根本沒有服輸的意思,立即攪動海水,掀起狂風惡浪,精衛來不及掙扎,就被淹死了。

      精衛死後,變成一隻紅爪白嘴的小鳥,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銜來石頭與樹枝投向大海,併發出"精衛,精衛"的叫聲,像是在激勵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二】九鼎大呂-------禹治水後集天下之金(銅)鑄就九鼎,分駐九州以定天下。大呂,周代大鐘,二者均為國寶。喻貴重、力量大。《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

      三】桑林禱雨----商史紀:成湯(1)時歲久大旱(2)。太史佔之,曰:“當以人禱。”湯曰:“吾所以請雨者,人也。若必以人,吾請自當。”遂齋戒、剪髮、斷爪,素車白馬(3),身嬰白茅(4),以為犧牲,禱於桑林之野。以六事自責曰:“政不節歟(5)?民失職歟(6)?宮室崇歟(7)?女謁盛歟(8)?包苴行歟(19)?讒夫昌歟(10)?”言未已,大雨方數千裡。(《淮南子·主術訓》)

      殷商史書上記載:成湯在位時,年久無雨大旱。太史占卜之後說:“應當殺一個人來向神祈雨。”成湯說:“我所要做的事正是為了救人才求雨。要是一定要用殺人的方式向神求雨,請允許由我自己來充當那個人。”於是成湯沐浴齋戒,修剪頭髮、指甲,乘著白馬,拉著沒有華麗裝飾的車子,身上纏繞著白茅,作為向神祈雨的犧牲品,在桑林曠野中向神禱告,在六件事上進行自我責備,說:“是因為我的政令有所不當還是由於我的管理不善,使得人臣失職,百姓失所;或是我的宮室修得太高,過於豪華,或是因為我聽信嬪妃弄權亂政;或者是我法令不嚴,致使貪汙受賄公行;或是由於我用人不淑,使得讒媚小人得勢!”成湯的話還沒有說完,方圓數千裡便下起了大雨。

      四】助紂為虐------出處: 《史記·留侯世家》。《國語·越語下》:“無助天為虐,助天為虐者不祥。”

      釋義: 幫助壞人做壞事。

      故事就發生古都朝歌。紂王是臭名昭彰的暴君,成語“助紂為虐”, 說妲己不僅荒淫狐媚,而且殘忍毒辣,為了滿足自己瘋狂變態的心理,慫恿紂王設計林林種種令人矚目驚心的慘無人道酷刑,幫助紂王荒淫殘暴。

      五】不食周粟------商代王裔伯夷叔齊於周滅商後誓死不食周朝之糧,守節餓死,後人謂之大義。

      六】夜以繼日-------周公旦是西周初傑出的政治家。他在哥哥姬發領導的攻伐殷商的事業中,起了很大作用。擔起輔助朝政的重任後,他忠於職守,為鞏固周王朝的統治嘔心瀝血。

      武王死後,由周公旦輔助成王執政。有些貴族猜忌他,在成王面前造謠,說他有篡位的野心,有的兄弟還和紂王的兒子武庚勾結起來,發動武裝叛亂。此外,東方的夷族也乘機作亂。但周公堅韌不拔,遵照武王的遺志辦事,他消除了成王的誤解,擊敗了武庚的叛亂和夷族的反抗,制定了禮法和刑律,繼續分封諸侯,並建築洛邑(今河南洛陽),設立了東都成周。

      由於為國操勞過度,周公在東都建立後不久就去世了。臨死前,他還諄諄告誡大臣們,一定要幫助天子管好中原的事;自己死後要葬在成周,以表示雖死不忘王命。

      孟子讚揚他說:“周公想兼學夏、商、週三代開國君主的賢德,來把周朝治理好,如果有不適合於當時情況的,他就抬起頭來想,夜以繼日地想,等想出了好的辦法,便坐著等待天明,馬上去施行。”

      七】愛屋及烏-------- 喜愛那個人連帶地愛護停留在房屋上的烏鴉。比喻愛一個人,連對與他有關係的人或物也喜歡。(及:連帶、達到。烏:烏鴉。)

      異體:推愛屋烏、愛及屋烏

      出 處 《尚書大傳·大戰》:“紂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問日:‘入般奈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餘。何如?’”

      [今譯]商朝末年,周武王在軍師姜尚(太公)等人的輔佐下,聯合諸侯,出兵討伐紂王。紂王死後,武王心中並不安定,感到天下沒有安定。他召見姜太公,問道:“進了殷都,對舊王朝計程車眾應該如何處置呢?”

      姜太公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同他屋上的烏鴉也喜愛;如果不喜歡那個人,就連他家的牆壁籬笆也厭惡。就是說,殺盡全部敵對分子,一個也不留下。大王你看怎麼樣?”

      武王認為不能這樣。這時召公上前說:“我聽說過:有罪的,要殺;無罪的,讓他們留下殘餘力量。大王你看怎麼樣?”

      武王認為也不行。這時周公上前說道:“我看應當讓各人都回到自己家裡,各自耕種自己的田地。”

      武王聽了非常高興,心中豁然開朗,覺得天下可以從此安定了。

      後來武王就周公說的辦了,果然天下很快安定下來,西周也強大起來了。

      典 故 :傳說,殷商末代的商紂王是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的昏君(參看《助紂為虐》)。“西伯”(西部諸侯之長)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因為反對紂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辦法才得以出獄。當時,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周文王回到岐山後,下決心要推翻商朝的統治。他首先聘得軍事家姜尚(即姜太公)為軍師,積極練兵備戰,又兼併了鄰近的幾個諸侯小國,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接著,又將都城東遷至豐邑(今陝西省戶縣附近),準備向東進軍。可是,遷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兒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繼續擔任軍師。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異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兩個得力助手。同時,武王還得到了其他幾個諸侯的擁護。於是,武王正式宣佈出兵伐紂。大軍在孟津(今河南孟縣之南的一個黃河渡口)渡過黃河,向東北挺進,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因為商紂王已失盡人心,軍隊也多不願為他送命,於是逃的逃、降的降,起義的起義,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紂王自殺,商朝就此滅亡。以後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稱為周朝。

      當週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對於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不能使局面穩定下來,武王心裡還沒有譜,因此有些擔憂。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議。漢朝人劉向編撰的《說苑·貴法》裡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餘胥。鹹劉厥敵,使靡有餘,何如?’”

      大意是說:周武王打敗了殷商,召見姜太公,問道:“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人員呢?”太公答道:“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僕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

      原文中所謂“餘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隸主貴族的管家之類。(餘,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漢朝人伏勝編撰的《尚書大傳·大戰》裡也有類似的記載:

      “紂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問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餘。’”

      這段記載,與《說苑》所載內容相仿。不過“餘胥”一詞寫作“胥餘”,兩者的含意也不一樣。“胥餘”已不屬胥史等級,而是胥吏以外,比“餘胥”更加低下的奴隸或刑徒了。例如商紂王時的“太師”箕子,因對紂王不滿,被囚禁而裝瘋,甘當奴隸,所以《莊子》稱他為“胥餘”。

      此外,《韓詩外傳》、《六韜逸文》也都有關於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談話的記載,內容基本相同。由於這個傳說,就產生了“愛屋及烏”這句成語。

      中國自古流傳一種迷信習俗,以為烏鴉是“不祥之鳥”,它落到誰家的屋上,誰家就要遭遇不幸。中國最古的一部詩歌集《詩經》的《小雅》部分,題為《正月》的一首詩裡,就有“瞻烏爰止,於誰之家”。可見古人多厭惡烏鴉,而絕少有人愛它的。所謂“愛屋及烏”,是說:由於愛那個人,因而連他家屋上的烏鴉都不以為不祥,不覺得討厭了。這句成語,一向被人們用作推愛的比喻。因為深愛某人,從而連帶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或其他東西,就叫做“愛屋及烏”,或稱這樣的推愛為“屋烏之愛”。

      唐代詩人杜甫在《奉贈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詩中,開頭兩句是:“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宋朝人周敦頤的《濂溪詩》中有:“怒移水中蟹,愛及屋上烏”。宋朝人陳師道的《簡李伯益》詩中也有“時清視我門前雀,人好看君屋上烏。”都是用的“愛屋及烏”這個成語典故。

      八】未雨綢繆------ 周武王率軍滅了商朝後,把有功之臣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留下週公在朝輔政。武王死,年幼的成王在周公的扶持下管理朝政。有人散佈謠言說周公要廢成王,周公表示要像鳥兒那樣未雨綢繆,整頓朝政,肅清叛亂,然後自己退隱。

      九】道路以目-------周厲王統治周朝時把平民賴以謀生的許多行業,改歸王室所有,一時間民生困苦民冤沸騰。

      厲王不聽勸諫卻採用特務手段對付人民,他派人去衛國(河南淇縣)請了很多巫師,在首都鎬京(陝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迴大街小巷,偷聽人們的談話,凡經他們指認為反叛或誹謗的人,即行下獄處決。

      不久,鎬京再也聽不到批評厲王的聲音。後來人們索性連話都不說,親戚朋友在路上見了面也只敢用眼睛示意(道路以目)來表示對厲王的不滿。

      十】千金買笑 烽火戲諸侯 一笑傾國----周幽王的妃子褒姒不愛笑,周幽王便命令點燃了告警的烽火,於是各諸侯王帶領人馬匆匆來救,結果並沒有敵人。褒姒看到這種情況,開心大笑。周幽王說:“愛妃一笑,百媚俱生,這是虢石父的功勞。”於是賞給虢石父千兩黃金。諸侯之心日散。

      十一】酒池肉林------ 以酒為池,懸肉為林:古代傳說,殷紂以酒為池,以肉為林,為長夜之飲。原指荒淫腐化、極端奢侈的生活,後也形容酒肉極多。《史記·殷本紀》:“以酒為池,懸肉為林。”《漢書·張騫傳》:“行賞賜,酒池肉林。”紂王聽信妲己,造酒池肉林,一無忌憚,朝綱不整,任意荒淫。(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七回)

      十二】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姜太公又稱姜尚,字子牙,東海上人。他是周傾商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和西周的開國元勳,是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和政治家,被稱為“周師齊祖”“百家宗師”,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姜尚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說是漂泊不定、困頓不堪,但是他卻滿腹經綸、壯志凌雲,深信自己能幹一番事業。聽說西伯姬昌尊賢納士、廣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但是來到西歧後,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薦,而是來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陝西寶雞縣)住了下來。此後,他每日垂釣於渭水之上,等待聖明君主的到來。 姜尚的釣法奇特,短幹長線,線系直鉤,不用誘餌之食,釣杆也不垂到水裡,離水面有三尺高,並且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姜尚釣魚,願者上鉤。”一個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掛魚餌的直魚鉤,嘲諷道:“像你這樣釣魚,別說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姜尚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魚不是大丈夫所為,我寧願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魚鉤不是為了釣魚,而是要釣王與侯。” 後來,他果然釣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興周伐紂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幹,他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著聘禮,親自前往磻溪應聘,並封姜尚為相。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幫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發,滅掉了商朝。自己也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姜子牙釣出的可謂是一條“王侯大魚”。 成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便源於此。姜太公的直鉤釣魚是【寧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是種氣節。

      十三】退避三舍:----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異母兄長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十四】楚王問鼎:-----楚強盛後,莊王曾率軍之周都洛邑外郊示威,向周王的代表詢問鼎之大小輕重,史稱“楚王問鼎”。鼎是王位的象徵,說明楚莊王有替代周王號令天下的野心。

      十五】百步穿楊------《史記·周本紀》:“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

      十六】絕纓----扯斷結冠的帶。據 漢 劉向 《說苑·復恩》載: 楚莊王 宴群臣,日暮酒酣,燈燭滅。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絕其冠纓,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絕纓之人。王不從,令群臣盡絕纓而上火,盡歡而罷。後三年, 晉 與 楚 戰,有 楚 將奮死赴敵,卒勝 晉 軍。王問之,始知即前之絕纓者。

      公元前605年楚莊王平息了叛亂,非常高興,班師回朝,在宮內舉行盛大的慶功會,大擺筵席。莊王下信群臣可以盡情暢飲。到傍晚,酒興還都未盡。莊王命令點燃蠟燭,繼續狂歡。莊王看到群臣們這樣高興,就讓自己的愛妃許姬給大家敬酒,許姬漂亮,出來給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幾分歡快的氣氛,正當她給大家一一敬酒時,一陣大風吹來,把大廳裡的燭火全吹滅了。這進有人趁機扯住了許姬的衣袖,想調戲她。許姬非常聰明,她並沒有聲張,而是趁機把那人的帽纓扯斷,請求莊王查出這個人後處治。莊王聽後,卻大聲說,今日宴會大家都要盡興痛飲,把自己的帽纓都摘下來,。大臣們都摘下自己的帽纓後,莊王才命令點燃蠟燭。許姬對此感到非常驚訝,席後,許姬埋怨莊王不為她出氣。莊王笑著說,人主群臣盡情歡樂,現在有人酒後失禮有情可原,如果為了這件事誅殺功臣,將會使愛國將士感到心寒,民不會再為楚國盡力,許姬不由的讚歎楚王想得周到。

      後來,楚莊王親自率領軍隊攻打鄭國,不料被鄭國的伏兵圍困住,正在危急時刻,楚軍的副將唐狡單人匹馬衝入重圍,救出了楚莊王,莊王重賞唐狡,唐狡辭謝說:“絕纓會上,扯許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殺之恩,所以今日捨身相報。”莊王聽後感慨萬千。

      後遂用作寬厚待人之典。 人們用這個典故來表示寬宏大量,三國曹植的《求自試表》裡就運用了這個典故:“絕纓、盜馬之臣赦,而楚、趙以濟其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研究生髮表論文都是那些,難不難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