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思想人99638797

    真愛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因為生活是一團慾望​(著名學者淑本華所說),人的心態系統是個多元組合,情感単元板塊(當然包括愛情)只是人心態系統中的其一單元,當愛情來臨時,有的人依舊保持著過去的心態重心不變,追求事業的仍然追求事業,愛情來了只能擠佔心態空間很小一部分;有的人讓愛情佔居了心態中心,過去的一切靠邊站,心中只有愛情佔大頭…

    這也意味著愛情在不同人心態體系中的分量不同,這無法定位真假,真愛就是曾經有,就是一團感覺已經存在過。

    一、愛情定義

    愛情這個永遠年輕的名字,人們都知道是特定的指男女相愛的情感,也就意味著超脫了一般異性朋友情和親情,是一種特別的情感。如果把愛情定義鎖定為青春潮,這也縮小了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認定了區域性內涵而無法確立對愛情這個概念的正解。部分婚姻情感專家(包括思想界)有一種說法:愛情是一種感覺。本人認為這個說法對路,只是過於簡單。

    應該說是一種綜合性的感覺,或者說是一團感覺。正為說成“一種”,很容易混淆於純粹的一種或單純的某一種,一個放牛娃的愛情就很單純,男孩對女孩一見鍾情就是因為對方漂亮而激發了自身的青春潮,由於所處環境屬貧困區讀書少,思維理念蒼白,感覺也簡單,可以說他的愛情(其感覺)相對單一,除了生理上何爾蒙激發的性慾(作為恆定量)依託,其外也只是異性及神秘感相吸,也因漂亮而誘發,隨之附加於聯想(有了感覺疊加)便有了心潮澎湃,僅此而已!這類個案式的愛情可以認定是一種自然式的青春潮或者說是一種感覺,其說法在這種個例中沒多大異議,說得過去,但不能代表絕大多數。

    比如一個有著自身喜好或習好的人,會因青春潮放棄習好?當然不會,反而會把習好與“青春潮”拼接,以調節內心平衡而達到“並融”;再如一個有著某種理念信仰的人,對方留下的印象再好,也要考慮對方的形為習慣是否會觸碰自己的理念“紅線”,一個不吃豬肉的伊斯蘭教小夥,即使有一見鍾情,總不會去接受一個愛吃豬肉的外族姑娘;一個因貧寒(窮怕了)保持著旺盛物質欲的女孩,即使對一個窮小夥有好感,總不會甘心嫁於他…因為愛情不是出自某一種感覺,因人而異或理念嫁接,或個人情結或習好及其他因素滲透,而鎖定了多種感覺,於是乎形成一團感覺。

    愛情正因為是一團綜合性的感覺,也就避免了愛情的“單純說”和簡單性的一種感覺說。單純的愛情決定於人的單純,保持沒習好沒情結,同時保持簡單的頭腦,這類人畢竟很少。人有了自身偏愛和習好,還有情結,有了社會性參入,思維感覺有了社會性對接,單純感覺也就沒有了市場空間。這裡既不否認單純式的愛情存在,又在強調愛情是多種感覺(及慾望)的抱團組合,無疑在說明:愛情既然是一團組合(式感覺),也就存在著可塑的組合空間,及可變式的“變數”,由此引發下面的系列解釋。

    二、多元性與組成量

    愛情是由慾望、感覺及思維理念(或者是某種理念支援下的感覺)共同組合形成的情緒潮,與一般情感不同,情感是指單一的情緒潮,而愛情作為綜合性的“一團”感覺,有了本能慾望——性慾作為原動力在支配,愛情既然是男女異性間的事,當然有著基本性慾望為基礎,同時也構成了“一團”中的基本存在部分。一個對“煙”很排斥的姑娘總不會去接受愛抽菸的小夥,一個有點小潔癖的女孩總不會接受一個不講衛生的男生,一個愛粘人的女孩總不會接受一個“工作狂”,一個愛旅行的女孩總不會接受一個“宅男”,一個有著追求野心的女孩總不會去接受一個圍家轉的普通男,一個窮怕了的姑娘會希望對接有錢男,一個將軍的姑娘不會在乎對方是否有錢,反而更在乎對方的意志和胸懷(是否大氣),以及社會擔當…

    由此可以看到,構成愛情(一團)中的感覺,有對方形象氣質、語言談吐、學識越歷、能力和心胸、愛心和擔當、物質條件、創造氛圍、追求和營造計劃等等都是感覺元素,也是感覺對應點。從個人心態對接歸類,有習好有情結(包括心結)同步或互補式對接的,有習慣式(感覺)生活方式對接之類,還有追求與消費理念對接,有彼此條件方式互為自身需求補充的,有一方因安全感需求而另一方因拓展平臺互為補充何,以及彼此個性立足並融的等等…諸多因素影響到愛情,說明多種感覺元素參入到了“一團”,也可以說是多感覺有了“抱團”,促成了愛情這一結果。

    之所以說愛情有多元性,是因為慾望,感覺及其嫁接的思維理念構築成了愛情的複雜性和多方位,可以看到“一團”感覺立足於多個感覺點。一般女孩都會親近“高富帥”而嫌棄“婑窮醜”,這本身就是一個複合型感覺,有顏值感,也有本能的物質利益(佔有或歸屬)感,還有個人“面子”需求,找個“高帥”自己無形會升騰一種興奮和自豪,找個“婑醜”多少會耽心他人笑話,“丟面子”也勢在必然…

    一個痴迷機械設計的男生不會親近一個趕時髦族女孩(因為“玩”心太重),而會鍾情於一個愛設計的理工科女孩;一個歌迷式的女孩總希望嫁一個會唱歌的(最好是專業人士),這也說明“自我”大系統中的多元成分(感覺理念),分流到了情感單元板塊中來,本能慾望(物質需求)、自尊、習好和情結、理想和信仰(所形成的理念),因人而異隨時被嫁接或被繫結而“組團”。以上兩例就是習好綁定了愛情這團感覺,其中頭例嚴格來說是情結繫結,正因為繫結和嫁接有了多種性,其他慾望及感覺入圍(到一團中)有了多種感覺的多元性,也就說明了“抱團”存在的多樣性。

    正是因為有其多元,一部分有其堅定的穩固性,而另一部分有其動盪不穩定性,因此就可以把“抱團”的組成量分為兩組,一組為相對固定量,另一組為相對可變數。

    那麼,什麼又是固定量或可變數呢?某種慾望感覺綁定了某種思維理念,思維理念就是一個人的思想片段,是在實踐的中便借鑑了他人的思想左右反覆推論形成的,是思維邏輯性沉澱的結果,所以很穩固。正是掛靠其理念的感覺,在入圍支配過程中,有持久的穩定不變的存在位置,才稱之為固定量,某種感覺點一旦嫁接或綁定了某思維理念,即被其鎖定(也就是凝固)也是固定量,在諸多點位的慾望感覺中,比如性慾就是一個固定量,因為這種慾望是自然界生命先天固有的,是它的本能性托起了自然人的青春潮或者說愛情中固有的情緒潮。

    正因為人是有智慧有思維,組團入圍的感覺,一旦嫁接了個人經歷的烙印和思想理念,情結和心結、習好、行為習慣、以及嫁接某種精神信仰,也無疑構成了固定量的組成部分。 在上面的例子中,提到一個愛唱歌的女孩想嫁歌星(或歌手),就是情結所為;一個窮怕了姑娘因貧寒的經歷才有了物質情結,想嫁一個有錢男,決定了其愛情向“錢”看,這也是情結所為;一個在書香門弟家庭中成長的子女,會十分在意對方的文化修養,這是生存環境烙印嫁接到了個人感覺理念;一個把伊斯蘭教理念尊奉為“神”的人,總不會去接受一個持“性自由”的放蕩女孩,這是他的“入圍”感覺嫁接了信仰理念,鎖定了自身忌諱(而不能“入圍”)的 方向; 一個嚴謹內斂的男生總不會接受一個自由散漫或無自我節制而成為“月光族”的女孩,自由行放縱無度或消費節制無度與嚴謹內劍存在著彼此行為理念及消費理念上巨大差異,彼此走不到一起,就是“入圍”的感覺有了各為其主的理念鎖定,固有思維理念格格不入,也決定了彼此“個性”無緣。 依靠固有理念支撐的感覺“入圍”組團,就會相應有了不同的固定模式。因此,除性慾和情結外,能鎖定“入圍”感覺的某種信仰理念,或者是某種思想理念,同樣構成了“入圍”感覺中的固有凝聚量,即固定量。

    可變數是相對固有量提出來的,簡單說,就是部分感覺未能被(理念)鎖定而容易漂移。複雜說,在“入圍”的系列感覺中,部分是臨時情緒衝動把某種印象放大的 ,看似情結(或習好)連帶,實無理念嫁接,僅僅是與喜好(或情結或心結)有緣,或某種情感延伸,或某種“好奇”的延伸…

    例如:A,一個女孩本有追星情結,正在看一部連續劇,劇中的男主人讓她出神入化,魂牽夢繞,浮想聯翩…剛好有一天出門遇上了一個形似劇中男主人的小帥哥,不由得春潮湧動,情溢難禁…這是情結引導“一團”感覺湧現的結果,但這種感覺不鎖定也就無法疑固,是浮動的。

    B,一個男生離家多年,從小養成的愛麻辣口味依然堅挺,只是陌生的城市無法再現故鄉原口味,偶然一次社交場,巧遇到了一位女孩有相同口味的女孩(並且親自會做),親近感由然而生…這裡的感覺是自身習好引導的,同樣因無力鎖定是浮動的。

    C,一個姑娘騎車不慎落水,被經過此地的一位陌生小夥救起,在彼此的互動中,便有了“日久生情”…原來這是以“恩情”為起點情素在延伸放大的結果,其入圍感覺同樣無力鎖定,是浮動的。

    D,一個女孩在窮鄉成長,看到所有女人成長期在家忙,長大嫁人生孩子還是忙過不停,沒吃沒穿無盼頭,於是有了“厭世”情緒,但好奇心不死,“離家”(打工只是其一途徑)便有了招喚力,偶遇一個城市男生就會有“柳暗花明”之感,當對方投入一片熱情,就會激起自己一團青春潮的升騰…這是過往心路歷程中“厭”與“膩”的推動,才有了“好奇心”唯一尊崇,或者是牽引力放大,其入圍感覺也是無力鎖定,也是浮動的。

    為什麼說是浮動的?理由有四:其一,感覺本身在思維世界裡處於淺層,人的過往經歷多了,有感覺的東西無數,臨時的感覺就會在後期思維界佔比降低,易流失。感覺的拓展模式是推進到思維,並且讓碎片式感覺組成思維邏輯鏈(形成思想)即理念,才有穩定性,否則感覺的此起彼伏很容易替換而流失。

    其二,感覺不能被情結或心結對接而鎖定,只能是短暫停留。鎖定就是讓其穩定性凝固,有了固定化存在。比如一個並不漂亮的女孩對一位帥小夥百般討好,小夥也被感動日久生情,可他也有愛漂亮的情結,其好感不能被情結繫結,因為女孩不漂亮,讓男生的被動式“愛情”動揺也勢在必然。

    其三,感覺沒有理念鎖定,不論是信仰理念還是自身思維理念,都是人思想的一部分,感覺不能迎合或嫁接,也就無法鎖定。

    其四,感覺物件在變,決定了感覺存在著可塑空間,而理念構建成了思想小單元(或區域性系統),才有相對固有穩定性。因此,不嫁接或綁定理唸的感覺,會因客體變化而浮移,可變數的浮移決定了漂移性。 由此可以看到,“入圍”組團的感覺(慾望意願),存在固定量和可變數兩組,愛情既然是這兩組之和,因其部分成分是一個變數,也就說明了愛情作為多元(慾望感覺及思維理念)總體,就是一個變數。

    ​三丶衡量愛情標準的相對性

    愛情以什麼為衡量標準,這個話題由來己久,兩人彼此對接是否存在真正的愛情,是真愛還是僅限於“喜歡”;是因個人經歷中時遇的過渡式,還是生活追求某種情緒延伸的拓展式;是迎合功利性目的之手段,還是為了完成以結婚為目的征途需要…

    統一衡量的標準不是說“只有感覺”,而是一團感覺的核心點是否由情緒步入到理念滲透階段;僅僅是某種感覺或情結帶的情緒愛情,還是一團感覺融入某種理念而被鎖定。核心點會因人而異有多種,這就是衡量愛情標準的相對性。人的個性不同,入圍的情結不同,理念不同,對應的感覺點也不一樣,也就有了不同角度看待愛情——衡量其標準也就不同,意味著衡量愛情標準因人而異,也有了其相對性。

    一個窮怕了的放牛女娃戀愛,錢就是衡量愛情的標準,因為經歷過往中追求的無能為力,放大物質需求的位置,甚至放大了人富有存在的階級地位(難以超越),物質情結由然而生,其情結入圍到愛情這“一團”感覺中來,自然有了核心位置。

    當然,從整個社會角度看,有物質情結的人並不一定全是有過貧困經歷的人獨有,即便生活邁入小康,沒有擔當理念,保持“依賴”模式維持生存的人同樣會有;維持自尊淺層模式(保持虛榮心或面子行事,而沒有自尊“實體”展現)的人同樣會有;擔當理念狹隘,只顧及個人需求,或保持大手大腳消費理念的人,同樣會有物質情結;無度量沒胸懷的人或自私的人,無疑例外都有著物質情結…由此可以看到,有物質情結的人是一個佔比很大的社會群體,而不是僅僅個別。

    比較而言,有文藝情結或小資情調的人要少得多,一個有唱歌情結的小姑娘愛上一個大十多歲的歌手,是情結成為了(愛情)一團感覺的核心支撐,跟著感覺走,情結在引領;一個從貧窮山村走出來的帥哥(只是一箇中學生),能征服一個城裡女孩,那麼很大的程度上是自尊理念入圍(切入)到了“一團”感覺中來,其自尊理念就會延伸到“生存價值——能力表現”之類的思考…城裡相對農村優越,環境條件落差會讓一般鄉下人仰望,自己作為個例(出身農村與城裡人戀愛)有所突破,就是一個爭光之舉,愛情迎合了人自身存在(或施展能力)的表現需求,此刻,自尊理念所展示的征服理念,就是衡量愛情的標準;一對彼此有著相同興趣和習好的人“玩”到一起,同步的習好理念便是衡量標準;一個女孩鍾情於一個有所作為的男生,是有了擔當理念來衡量愛情;一個有著獨立習好,並且有著理想主見的人,去選擇物件,那他一定會注重彼此“志趣”是否同步合拍,“志趣”就是衡量愛情的標準;從先前的故事片也可以看到,一個抱定共產主義事業的人,有著凝固堅定的信仰理念,他必定不會攜手一個有著封建迷信理念或小資情調的女人,因為他很強調共同生活追求理念,信仰理念則能同化彼此的語言、志趣和生活選擇…此刻,信仰理念就是衡量愛情的標準。

    由此可見,衡量愛情的標準有情結、興趣習好理念、自尊理念、擔當理念、追求理念和信仰理念,都是因人自身的關注在乎和投入而成為聚焦點。不同的人聚焦點不同,衡量愛情的標準也就存在多形式。

    又是否存在標準的高低之說以及統一標準之說呢? 既然衡量標準對應點因人而異,存在於多種形式的版本,也就是說存在著多種造就愛情模式,簡單式愛情對應的感覺點少,要求相對(複雜式愛情)簡單,標準也就低,比如說放牛娃的入圍凝固量中,僅有性佔有慾、從眾的道德感、某種情結、能幹…幾個簡單點位;而一個女大學生的入圍凝固量中,不僅包括這些基本點,也有依附情結理念、自尊理念、追求理念或擔當理念,甚至有信仰理念而鎖定的感覺群,對應感覺點多了,選擇條件相對苛刻了,也意味著選擇標準高了。同時,也說明愛情不存在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這裡可以看到,愛情(一團感覺)就是(A+B…)+(a+b+c…)代表固定量和可變數兩個部分的,前者的固定量組(A+B…)只是少部分,而後者的可變數組則是(A+B+C…)模式了,入圍固定量成分多,條件要求相對變高。 既然人追求的理念有層次,有深淺,也就意味著愛情面對不同人,有著不同層次和深淺度,簡單式愛情處於淺層,複雜式才處於相對深層。並不是說入圍成分越複雜越深,一個形象思維豐富的人同樣(愛情)一團感覺也很複雜,可變數的感覺並不能決定深淺,只能決定佔比容量。深淺決定於(入圍)情結的延伸式思維鏈,決定於多種入圍理念的交織的思維鏈。

    因為人思維邏輯性有深淺,思想片段(即理念)有深淺層次之分,決定了入圍凝固量的深淺層次度。一般來說情結相對理念而言處於淺層,興趣習好理念相對於自尊理念處於淺層,擔當理念相對於信仰理念處於淺層…

    戀愛有這一般模式,也有特殊模式,也有個別不按常規“出牌”者。比如,一個痴迷於象棋而不講究衛生及穿戴的人,對存在表現(屬於自尊)忽視,興趣習好有了一大套“理論”附身,他似乎喪失了尋找“存在感”或面子需求,以至讓自尊理念處於空白狀,這就是習好理念甚於自尊理念的個案表現。這類有著痴迷習好理念的人,一旦讓習好入圍到愛情中構成凝固量,同樣會成為小眾式愛情。說到底,不同理念的深淺決定於人自身的關注和興趣投入,思索多了,延伸或嫁接或參照的感覺也就多了,小範圍思維體系也就形成了…

    所謂小範圍思維,就指在乎點(式關注點)的具體區域性思維。其深淺,就是小思維體系的相對深淺,人的過往經歷不同,見識不同,學識有深淺,決定了區域性思維片段的深淺。入圍凝固量的深淺也決定了愛情的根置深淺!

    這是否是在說,人越理性,入圍的固定量基體越大,愛情越穩定?只能說人越理性,生活追求的目的性越強,一般感覺如浮雲(相對易流失或漂移),入圍(到一團感覺)的可變數佔比很小,理性依託了系統的邏輯思維,構成穩定的基礎。但事實上情結入圍(到一團感覺中)是絕大多數,理念入圍者相對很少,即使在理念入圍中,從眾意識偏多,持個人主見者則相對很少,決定了這類穩定式愛情佔比很小。

    但多數人愛情中入圍的固定量,隨時面監不確定的因素及相應條件在變,決定了其愛情存在標準的相對性。一團感覺主體為情結和感覺的愛情是情緒愛情,一團感覺主體情緒的愛情是理念愛情,情緒愛情充滿變數穩固性處於待定式,理念愛情處於凝固式!

    四丶與婚姻的辨證

    從唯物論物質與精神相對統一這個互轉角度看,愛情是一團感覺,畢竟限於精神層面。而婚姻屬於物質(形式)的,因為兩個人愛情對接(即婚姻)要生活在一起,衣食住行少不了,性行為少不了,生兒育女少不了,還有共同承載扶助老人的義務少不了。

    由此可以看到,婚姻是愛情發展的必然結果,愛情只是婚姻的基礎和前提,完美的愛情要透過婚姻來實現,完美的婚姻是因為有了進行到底的愛情在維繫。當然,這裡並不否認現實中依然存在沒有愛情的婚姻,這是因為生存條件限制或時遇有限,無力求得愛情,但家庭責任擔當不減(有承載負擔老人義務,又要延續家庭後繼有人),自身的性慾望不減,婚姻完成個人需求時也解決了家庭的生存需求,愛情只屬於個人內心需求,而婚姻才能迎合家庭(及家族)需求,所以才有了:即便不能求得愛情,也要求得婚姻。還有一個原因,愛情是個變數,決定了部分婚姻愛情會在中途消失,婚姻能走到最後,是因為有了親情、家庭擔當或習好或追求理念的共同置換,替代了愛情需求。

    人無完人,殘酷的現實決定了部分人,即使有事實婚姻存在,但不能將愛情進行到底! 愛情屬性是自私的,是因為在入圍甲組的固定量中,有一種非理念式的原生感覺——性慾佔有,表現出了動物自然界的原始通性:獨佔而排他,這也鎖定了愛情作為一團感覺有了凝固的自私屬性。正是如此,也就有同性之間為同一異性目標的爭奪和妒嫉;正是有入圍的凝固量和變數兩組存在,也就有面對類似異性目標選擇時的猶豫和徘徊,也有鎖定目標後的掙扎和退縮,兩組量的能量相當,角逐才會長期維持,人也痛苦,只當凝固量遠大於可變數時,其愛情支配才是讓人愉悅的!

    真愛代表著一種存在的一團感覺情緒,即使有了愛情移位,也不能否認曾經的定位所有。真愛也是愛情,依然改變不了將來的漂移的可能!

    思想人編寫於19年6月24日​

    (本篇文章過長,達7千多字,不是對愛情持有探索的人,很難堅持看完!本人的《愛情公式》原文1萬6千字,從中摘選了部分,才算作本篇文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佛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那麼,宇宙毀滅,因果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