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體擊術

    目前流行的傳武基本上都是雜耍性質,與真正的傳統武術沒有多少關係。傳統武術因格鬥而生,因格鬥而存,在古代是殺人技,也是保命技。眾所周知,歷朝歷代統治者都把民間習武當成一種不穩定的因素,採取種種措施予以打壓、限制,尤其是元朝禁武最為突出。經過整個朝代近百年、好幾代人的禁武,傳統武術的傳承基本斷流,而明朝初期的大規模屠將更是讓苟延殘喘的傳武雪上加霜。隨著火器的出現,也逐漸弱化了傳武的地位和存在的價值,於是武術逐漸淪為表演娛樂和健身專案。

    近二三百年來,武術舞蹈化、套路化現象非常嚴重,新生套路如雨後春筍,有些明顯就是胡編亂造,根本就不靠譜。像什麼宋江拳、劉唐下書拳、武松脫拷拳、孫二孃大戰拳、李元霸拳、降妖拳、螃蟹拳、鴨子拳、跛子拳等等等等。有些人在歷史上壓根就不存在,怎麼可能創拳?有的即使確有其人,也不可能因為發生一件事就創立一套拳吧?有的拳無論從名稱還是動作特點上,都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說白了,這些編拳者純屬意淫,自我陶醉,也不排除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有的喜歡找歷史名人充當創拳、傳拳背景,不是武狀元就是大將軍,要麼就是某高官的護衛,子無虛有的東西被說得有鼻子有眼,為的是抬高自己、忽悠別人,這樣的傳統武術能打才是怪事。

    更糟糕的是,很多練武的人壓根就不懂什麼是傳武,更不明白傳武的精髓和練法,他們把流傳的套路和招式當成了傳武,推廣、傳承傳武也變成了教套路、學招式,這是多麼的可憐和悲哀!

    一些傳武“資深人士”把“一膽二力三把式”、“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一力降十會”等掛在嘴上,有的則張口閉口“重拳”、“絕對力量”,這種人就是典型的武盲,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練武需要練什麼,也不會知道該怎樣練。

    有人把傳武缺乏實戰能力的原因歸結為缺乏實戰經驗,那麼,按照他們所掌握的技能加強對抗練習,練上幾年時間看看效果會如何?

    有人練了若干年傳武,最後又跑去跟別人學散打搏擊,你說這可笑不可笑?說白了,他們的傳武體系就不適合實戰。也有人認為傳武只是基本功,但是這種基本功與雜技、舞臺上的基本功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也有一種情況,本來前期的師父們練的是對的,也很能打,由於在傳承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逐漸出現了偏差,以至於越走越遠,面目全非。習武需要有悟性、有天賦,有的拳譜上說得明明是對的,然而被後人理解錯了,或者只是腦子理解了,身體沒有理解,這又怎麼能練好、傳承呢?

    很多人認為現代散打是傳武的衍生物,其實這也是一種誤解,起碼是不確切的。現代散打在很大意義上是為了適應體育競技而產生的,它吸收了傳武中的快摔等技法,也吸收了其他一些現代搏擊的因素,但是傳武中精髓的東西卻沒有在現代散打中體現出來,如功法、發力要領、身形移動要領、進攻防護技法等。誕生的目的不同,又缺少了這些精髓,還能說散打屬於傳武嗎?

    真正的傳武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假傳武的歷史往往不足幾百年,判斷真與假、對與錯不要聽名氣,常言道“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看看他們身上有沒有東西就明白了。比如說有的人出拳速度確實很快,但那是單純的四肢伸縮運動,即使速度再快又怎麼可能打出深厚的穿透力?有的人練的、用的都是蠻力和僵力,看似威猛,卻只能對沙袋和空氣耍威風。有的人練起來花裡胡哨、動作大氣漂亮,節奏感和停頓感非常明顯,這與體操舞蹈又有何區別?有的人進退躲閃靠邁步,其結果就是手腳脫節,各行其是。有的人只會伸手攻擊對方,卻沒有招架之能,動起手來就成了互毆王八拳……這些都是假貨,根本不是真正的傳武,可惜能看明白的沒有多少人。

    真正的傳武沒有那麼多套路,甚至就沒有套路,也沒有那麼多複雜的、名目繁多的基本功,正可謂大道至簡,然而看似簡單的東西里面卻包羅永珍、變化萬千。

    有人總是把擂臺掛在嘴上,似乎擂臺比賽才是判斷功夫高低的標準,敢上擂臺才是英雄好漢。但是,生死搏殺和體育比賽永遠是兩碼事,真正練武的練功時都不允許別人看,又怎麼會跑檯子上讓人家賣門票?而且真正的習武者都應該懂得武德和武訓。擂臺比賽的英雄們,你們摘了拳套、脫了護具、不講規則來一場搏殺試試?

    至於比賽,區域性的輸贏並不能說明問題,且不說這些人的來龍去脈,起碼無論幹什麼事都得講究前提條件吧?搏擊選手每天訓練幾個小時?經過了多少對抗訓練?這是業餘愛好者能比的?這些優勢不考慮,卻只拿比賽結果說事本身就是不公平。

    不少人認為古人不懂科學,所以傳統武術也根本無法同現代搏擊相提並論。其實在某些方面,今人真的比不上古人,象書法、中醫、手工藝品等都是例子。傳統武術是在幾千年殘酷的環境中總結提煉出來的,而現代搏擊是為了比賽而產生的,兩者之間的區別大著呢。

    所以,沒有必要再為此事糾結了,每個人的愛好不同,追求也不一樣,做自己想做的事,開心就好。

  • 2 # 風之松野

    現代MMA自由搏擊之父,是李小龍。李小龍的師傅,是詠春拳的葉問。詢根刨底,現代格鬥來源於中國傳統武術,是一代又一代中國武術人不斷創新和發展中國武術的結果。。。葉問就是改良了南方拳術,形成了詠春拳。李小龍又進一步吸收最佳化詠春拳和其它傳統武術中的招數,形成了截拳道,最後成為現代MMA自由搏擊的雛形,目前,現代自由搏擊還在創新和發展。

  • 3 # 我心與明月

    將軍一騎擋千,是說書人講的故事。歷史上真實的猛人,如項羽、關羽能打,是因為他們身強體壯力大如牛,而不是會武術。而瘦小個李元霸、大美女穆桂英就純屬胡編亂造。近代所謂的武術大師,楊露禪、李書文、孫祿堂、萬籟聲、顧汝章、葉問、範無病等等一個個長得象李元霸,吹的還和李元霸一樣天下無敵,就是靠吹靠演。只要百度一下李書文、杜心武等等大師的資料,他們一個個就象X戰警。如李書文可以用大槍挑蒼蠅,槍挑八十斤重的大車輪轉圈圈玩。而老頭杜心武打套拳,快到觀眾連人影也看不見。老頭孫祿堂躺在地上彈飛五個日本武士。還有能跳八米高房頂的陳子正赤手空拳,用輕功、鷹爪功多次屠殺日本兵。中國古代的將軍,就是如民國武術家一樣吹出來的。真實的中國歷史,即使是唐漢也只有少數時期牛,多數時期是會武術,讀孫子兵法的漢人被不會武術,不讀兵書的蠻夷欺負。

  • 4 # 雷電下的旅人

    曾在天津老城區博物館看到一把古代武科舉用的大刀,一時興起上去試了試,拎到膝蓋高再也起不來了——實在太重了。

    而古代想考上武舉人,得把這樣的大刀高舉過頭、揮舞如風,武進士要求更嚴格。這種猛人不會打架,開玩笑啊!

    不是傳統武術不能打,實在是現代很多人不肯下功夫練或者練錯了方向。古代戰將、武士、鏢師們都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天天打煞筋骨,而且古代社會環境惡略,動手見真章的機會多得是,比如戰亂和江湖鬥毆。

    現代的許多武林人士,哪還有那樣的幸苦,也沒機會真動手,一旦需要露一手,全露餡兒了。

    奪人眼球的花拳繡腿之類,其實也歷史不短,最起碼明代就有了,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就對此深惡痛絕。

    其實武術沒落不全怪武人,畢竟武人階級自古依附於國家政權,偏偏中國自宋代以後在重文輕武的道路上一去不返,元清兩代外族政權更是竭盡全力打壓迫害民間武士和前朝將門。

    偏偏有些不懂武術的人,在小說評書和後來的影視劇中各種吹牛吹上天,於是有些半吊子大師自己也暈暈乎乎不知自己幾斤幾兩了。

  • 5 # 二零一六年十二月

    我本人是在山東農村長大的,我認為農村的小孩子都會有一個武俠夢,特別是我老家離梁山很近,從小耳燻目染,自己性子來了也會瞎耍幾把式。

    我個人認為,傳統武術需要配合相應內功才能發揮危機,當然個人體質也需要跟得上。有人看到這會說,你小說看多了吧!大家想一想90年代部隊上經常會受邀參加一些表演活動,什麼胸口碎大石,腦袋碎青磚,這都是真實的。其實部隊上的戰士,包括現在部分精銳武警,都會練硬氣功。我也不是很瞭解,但我知道這是一種氣的運用,一呼一吸都是有規律的(我也是電視上看的,不喜勿噴)。所以,我想在古代,沒有熱兵器的情況下,古人可能有更好的運氣方式,我理解就是內功了。

    古代將領肯定有一定的競技技巧,體質也要比一般人強很多,再加上有很多親衛保護,還會運氣,少不了有些將領成為千人敵。

  • 6 # 平凡的武人

    傳統武術是能打的 只是現在不這麼練了 我認識一位練習崑崙拳的清真寺阿訇 五十多歲 他爺爺是抗戰時回民支隊的連級指導員 我簡單總結一下這位崑崙拳老師講的過去如何練習實戰的功夫

    第一,要負重練習 穿著沙衣練拳或者實戰 沙衣重量逐漸增加 一直增加到一百二十斤左右 也就是一個成年人的重量

    第二,單招練習 沒學一招在熟練的基礎上 由另一個人喂招 無論對方用何種招式 被喂招的人只准用新招格擋進攻 直到同時五個人從不同方位進招 被喂招的人也能全身而退 才算這一招練成了 試想一下這樣練出來的一招 能不實戰麼

    第三,過去清真寺收徒弟 都是七歲開拳 同時學習文武兩科 一共學藝十三年 也就是二十歲的時候要到全國各地的清真寺進行文武兩科的切磋 勝利的會給蓋上一個戳子 建國前 全國有五十多家清真寺 一圈下來就是五十多場實戰經驗 最後回到本寺 根據戳子多少 來安排職事兒 最優秀的作為下一代阿訇的候選人

    試想在這種完善的體制 和訓練強度下 培養出來的人 能不實戰嗎

    順道給大家看幾樣崑崙拳的小玩意兒

  • 7 # 煙言演咽

    你所謂的古時候將軍一騎當千純屬道聽途說。大多數都是評書,演義裡面的描寫,為的是稱託人物的厲害性。就像我們現在那些網路玄幻小說一樣。你覺得那些飛天遁地能修真的大神是真的嗎?吹牛逼誰不會啊?這樣看書的人才覺得過癮。他的書才好賣。說白了他們那些寫小說的演義的講評書的就是為了餬口。

    想一下,一個人本事再大,他能前後左右兼顧嗎?後面射他一箭,前面掄他一刀,左邊給他一紮槍,右邊雷他一錘子。他三頭六臂還後面長眼睛了!不可能葫蘆過那麼多人的。

  • 8 # 木偶大王丷

    古代功夫高不高全是無限制比出來的,拳腳,兵器,挖眼踢襠,甚至各種暗器都可用。一言不合就開幹,和現在光靠嘴一樣嗎?

  • 9 # 清風明月掠高崗

    這個問題,不往深了探究,我覺得就兩點,一是生存環境,古代冷兵器時代,武術是殺人技,更是保命技,百姓都要學一點,不為別的,就為在動亂的年代能活下來,有壓力自然有動力,高壓狀態下武術自然是高速發展起來。另外一個是社會環境,建國之後,和平環境,以經濟建設為主,國家為了防止以武犯禁,從根本上把武術體操化藝術化了,現在的武術就是個好看的保健操,實戰是打不過散打和自由搏擊的,幾十年下來,已經很難再體現過去的競技高度了。所以傳武或許有一定實戰性,但沒那環境是輝煌不起來的!一家之言,僅供娛樂!

  • 10 # 冷兵器研究所

    比如西楚霸王項羽、飛將呂布、萬人敵關羽張飛、後世成為門神的尉遲恭與秦叔寶,岳飛手下的猛將楊再興與岳雲。

    但要注意的是,他們所擅長的武藝,可不是我們現在常見的傳統武術——拳腳。

    這些猛將都是玩器械的。

    比如宋代人說,“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明代人則說,“槍乃諸器之王,以諸器遇槍立敗也”。

    那些古代猛將遠了用弓弩,近了用長槊。而且還都是騎將,比如呂布,“弓馬驍武給幷州”。而關羽斬殺顏良也是,“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

    試想這些猛將,身穿重甲,身邊還有親兵衛隊掩護,騎馬馳騁,遠了用箭射,近了用矛刺。一般士兵,一個照面可能就被秒殺了。

    最典型的例子則是弓矢犀利的李世民與馬槊無敵的尉遲恭的配合。

    621年三月,李世民在尉遲恭的保護下,率領500名騎兵,視察竇建德的營地。不久他們和竇建德的軍隊發生了遭遇戰。李世民持弓殺死了一員夏軍的將領和幾名士兵,尉遲恭也用馬槊殺死了十幾名敵人計程車兵。二人率軍將夏軍引入包圍圈內,唐軍一齊衝出,殺死了數百名敵軍,並俘虜了夏軍兩名驍將。對此李世民豪氣沖天,對身邊尉遲恭說,“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可見某些極端情況下,猛將真的能實現一騎當千的效果。

    所以從歷史上看,中國傳統武術裡弓槍等冷兵器才是主流和王者,至於現在的那些傳統武術,根本是末技,不是上陣使用的。

    比如明代萬曆年間形成的十八般武藝,“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鎬、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鈀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而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曾指出:“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際,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

    說真的,你讓那些古代猛將,不穿鎧甲,不騎戰馬,不拿弓矛,站在地上空手跟別人對打,上來四五個壯漢就很危險了。別指望什麼一騎當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真正的武則天究竟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