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致守仁
-
2 # 朗照千江月
究竟王陽明悟出的道是什麼,筆者也不知道,但是王陽明確實是開悟了,他悟出的心學,不但給自己有好處,而且對後世很多人都是有好處的。
為什麼王陽明能夠在龍場悟道之後,官場有所轉機呢,筆者認為,他悟出的心學讓他明白了一些大智慧,因為史書中也有記載:
“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餘,恍若有悟,體驗探求,再更寒暑,證諸五經、四子,沛然若決江河而放諸海也。然後嘆聖人之道坦如大路。”從“嘆聖人之道坦如大路”這句話我們能夠看出,王陽明這時候已經對聖人的學識有透徹精深的理解了,此時的他對未來充滿了希望“聖人之道坦如大路”。
王陽明的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心學,我們知道,朱子和王陽明的學說,對人類秩序的起點和依據都是天理,不過兩者的學說有所不同。
朱子所說的天理,是透過格物才能夠達到的,而王陽明是透過致良知而達到天理,而致良知比較重要的就是人心,只有致良知,透過人心的開導,才能夠到達安民、治天下的境界。
另外,在王陽明的心學中,他還說到了知識分子的使命和道路,王陽明提供的思路是面向普通民眾,也就是所謂的“覺民行道”。
總總這些都能夠見證,王陽明已經開啟了一項新的智慧,這一智慧,對他為官是有好處的,而對後世也是有諸多好處的。
關於王陽明為什麼能夠在悟道之後,官場上實現逆襲,筆者這裡樹洞額不夠透徹,大家可以看看《明朝那些事》,這裡面對王陽明講的非常透徹。
-
3 # 董鏡亮
王陽明先生的“龍場悟道”,是指他在1506年時被朝廷發配到貴州龍場驛,當了三年驛丞,期間悟出了“心外無物,心即理,天理良知自在吾心”、“理不應求之於外,而應求諸於己”的道理。因而一通百通,從孔孟之學,到宋儒理學,自此一以貫之,再無疑惑。
這在不懂儒學的人來看,好像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說穿了,只不過是一種哲學思想的創新罷了;但是在真正的儒生來看,卻無異於在靈魂深處發生了一場超級核爆炸,內心的那個小宇宙從爆炸中誕生,迸發出足以支撐自己無懼於一切挑戰的聖人偉力!
“龍場悟道”,可以說不只是王陽明仕途的轉折基礎,更是他整個人生的大轉折。如果沒有這次悟道,他可能就無法承擔之後的歷史重擔,無法成為“立功”、“立言”的聖人。下面,就具體談談“龍場悟道”後他的仕途出現轉機的原因:
1、朝廷把王陽明這個二甲第七名的進士貶謫到龍場,只是以示懲戒,並不是準備把他永久性地晾起來,其實謫戍期只有三年而已。所以等到1509年秋,三年謫戍期滿,朝廷就重新啟用了他,派他去廬陵縣(今江西吉安)當知縣。這件事和“龍場悟道”沒有什麼關係,無論他是否悟道,1509年他都必然會離開龍場,重新出來做官。
2、大太監劉瑾被楊一清聯合宦官張永除去。當初王陽明遭到貶謫就是因為得罪了劉瑾,所以只要劉瑾在朝掌權,王陽明在政治上就不可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而萬幸的是,在1510年夏,劉瑾被楊一清設計除去了。因此。之前得罪過劉瑾的王陽明,反而擁有了更多的政治資本。
劉瑾一死,朝廷便把王陽明從廬陵知縣任上,調入大明王朝的副都南京,委以重任。到這時,王陽明的仕途可以說已經柳暗花明了,他擁有“勇敢彈劾大奸宦劉瑾”的政治資本,有神乎其神的“龍場悟道”傳說,有遍佈士林的學術粉絲,儼然在無形中為自己樹立起了一位耿耿忠臣、一位有良知的大知識分子形象。
3、輾轉南北,大肆收徒講學,“陽明心學”風靡天下。到了1511年,朝廷又把聲名日盛的王陽明從南京調入首都北京。這使得王陽明終於有機會在國家的政治中心,更加方便有效地傳播自己的學問,以南京和北京兩個都城中心,向整個大明王朝輻射。隨著一部分人的衷心擁護,另一部分人的激烈辯論,“陽明心學”的影響力、傳播度越來越大。而這種儒家學問上的巨大聲勢,對王陽明未來的仕途無疑有著推波助瀾的積極作用。
以上所述,就是王陽明仕途的轉機。至於後來發生江西匪患、寧王叛亂,都屬於偶然的歷史事件。別的人沒能抓住這些歷史機會建功立業,但以王陽明的“心術定力”和“精神領袖地位”,他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足以迎接各種人生的磨鍊和挑戰!
正所謂“人需在事上磨,靜亦定,動亦定”,王陽明知行合一,能夠在萬難之中抓住機遇,處理好各種事件和問題,最終完成了人生的大轉折。
-
4 # 孝親尊師
王陽明去龍場是屬於被宦官劉瑾誣陷而發配邊疆的。
龍場地處貴州修文縣,修文縣本就處於萬山叢林之中,偏僻閉塞。王陽明官職是龍場驛丞,相當於今天的龍場郵局一把手。但是,沒地方住,他們先找個山洞住,後來搭小窩棚,還取名字叫"玩易窩"。
所以,孔子不是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嘛,被奸人誣陷,自己又沒有做錯,所以,他在這裡的成長和改變也是最大的,所以有了被後人傳揚最廣的"龍場悟道"。
至於仕途出現轉機是因為劉瑾想當皇帝被告發,劉瑾被除。所以王陽明被平反,回到原來工作崗位。他和弟子的書信被薛侃刊行出來,就是我們今天能學到的《傳習錄》,弟子越來越多,名聲也越來越大起來!
-
5 # 淡凡新中式生活
首先說下貴州龍場,龍場是一個極度惡劣,與世隔絕,群眾彪悍的地方,在明代屬於邊疆了,只有被革職的人和囚犯被髮配到那裡,王陽明去之前就聽說過,知道那裡的兇殘,那邊的縣令都制不了這些刁民,有點原始社會的感覺,縣令一直期待有人來接替他的職位,他好離開,可見這個地方真不是人待的!
好的回到正題,王陽明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狀況下去了龍場,王陽明是怕的,去之前也心虛,畢竟這麼一個地方換作你,你敢去?真的會丟了小命的,政府都管不了!
但是王陽明怎麼征服這裡的人,並且讓這些刁民,土匪,惡棍崇拜他,變成他的徒弟呢?
這個就是王陽明心學得到應驗和實踐的地方,可以說知行合一吧!
1、王陽明首先花了很多時間觀察這裡,包括百姓的生活等,其實靠近這些百姓,他們都帶有敵意,王陽明首先消除他們的敵意!
2,王陽明在這裡講學,教會百姓很多技能,降服他們,有硬也有軟,最重要他否定之前暴政,就類似贛南剿匪一樣,他覺的匪徒並不算都是壞人很多被逼上絕路,更多是從政者暴政施政,所以王陽明以善意感化!
3,王陽明很聰明經常以智取勝又不怕死,讓這裡的人覺得很了不起,王陽明教大家知識,用聖理感悟大家教會大家,最後變成大家都來聽課,所以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應運而生了!
黃帝發現本人要給王陽明一個下馬威的,沒想到王陽明不僅僅平定龍場幾十年的暴亂,更穩固邊疆,做了前幾任都沒辦法做的事,那時剛好國家需要,就把他調上來,其實也是純粹指望下,王陽明覺得這是他的機會而且致良知就是要為天下蒼生,幫助他們脫離水火,他的仕途也就得到重視!大家記住這是機會也是王陽明之前透過努力塑造自己,大明那時候能文能武的少,王陽明就上去了,所以仕途就改變,後面才有那麼多人推崇他的心學,因為得到皇族的認可,最重要幫助黃帝掃清內亂鞏固江山!
-
6 # 話小房
王陽明作為心學的集大成者,與孔子,孟子,朱熹這些聖人並列,對於後世的名人以及周邊國家的影響巨大。這個出身於浙江餘姚的顯赫家庭,年少聰惠,和自己的父親同為明朝狀元,有著自己不一樣的叛逆和道理。王陽明在所有人都不敢勸諫的那一刻,被劉瑾嚇住的那一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四十下延杖證明自己的大道之路。
在錦衣衛大牢裡的學易看佛,在不斷的明悟。 不久被劉瑾趕往龍場,在途中刺殺跳河逃過一劫。居住在山洞之中的王陽明有充分的時間去考慮,去思考,去求知。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龍場悟道突破了朱元璋保留下的存天理滅人慾的聖人之理。
為了傳播自己的學問,他向當地土著傳播思想,同時因為過於忙碌沒有向貴州巡撫王質請安,得罪了王質,後來得到了欣賞王陽明的當地司法部長毛應奎德周旋繼續發揚自己的學問。作為曾經的狀元之才,家境顯赫,同窗好友難免各路支援,自己的學問同時隨著與時代與眾不同,卻言之有理,得到了很多的信奉和追崇,王陽明名氣越來越大,龍場似乎有些容納不下他了。
第一個就是貴州省的主管教育的省長毛科,王陽明一番知行的席書讓他心服口服,他不願王陽明被埋沒,卻遭到王陽明拒絕,他需要傳播自己的學問,需要時間。三年的貶謫期限一過,在貴州多名官員的舉薦之下擔任江西廬陵縣令。這個本就背景顯赫的大員,一己之力免除當地稅賦,得到愛戴,因此名聲越來越廣。
不久劉瑾被楊一清聯合宦官弄死了,這個專權的宦官死了,文人開始了翻身之戰。那個在危難關頭依舊保持文人氣節的王陽明,順理成章的就得到更多的另眼相待,加上本就文采非凡,家境顯赫一直升遷,直至南京鴻臚卿。隨後進京途中大肆講學,爭辯,吸引了當時不少人的追捧,包括當時的貴族王侯,乃至當時的組織部部長也是王陽明的入室弟子。
第二個人就是兵部尚書王瓊對王守仁的才能的賞識,提撥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後平定江西盜賊,平定寧王叛亂。為王陽明的不朽奠定了基調。雖然朱厚照沒有重賞,但是卻在世宗時期封為新建伯,不朽的功績 ,不凡的地位,矚目的才華,讓這位聖人被吹捧和讚揚。直至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7 # 坐井觀天象9
王陽明,字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是中國的半個聖人,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喜歡的哲學家之一。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他被貶至龍場驛丞(相當於龍場的招待所所長),有一天夜裡突然悟道,認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後歷任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在平定宸濠之亂把心學的知行合一的精髓演繹的淋漓盡致,後因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是一位集立德、立言、立功於一身的三不朽人物,成就冠絕明朝。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當然他還有《傳習錄》傳世,本人看了很多遍,也受益良多。
-
8 # 七月流火140400643
王陽明號稱一代心學大師,龍場悟道後他的仕途為何出現了轉機?這個問題的蘊含的潛臺詞是說,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的進入了仕途順遂通達的時期,也即是王陽明所悟之道,為他的升官發財,產生了非常直接的效用。這種理解,非常符合現代成功學的功利主義邏輯,但無論是從儒學,或是心學的角度上來看,這種理解都是不對的。
王陽明出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於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中進士,當時虛歲28。入仕後,先是工部觀政,後任刑部主事,因為對軍事方面有著濃厚的興趣與才能,後又轉入兵部武選司任主事。
正德元年,年少的明武宗朱厚照繼位,宦官劉瑾專權,引起朝臣反對。劉瑾為了打擊反對者,逮捕了御史戴銑等忠直之士。王陽明出於義憤,上書論救。結果被劉瑾杖責四十後,發配到貴州龍場做驛丞。這一年是公元1506年,王陽明三十五歲。
有句俗話說,國家不幸詩人幸。在王陽明這裡,可以改為官場不幸學術幸。在龍場的這段時間裡,王陽明長期思考的一些學術問題,在艱苦磨礪和不斷的思考之下,終於達到了豁然貫通的狀態。在儒家的學術體系中又開闢了一條不同於程朱理學的“心學”之路。王陽明的這段經歷,在思想史上,稱為“龍場悟道。”
王陽明28歲入仕,到35歲貶謫,七年時間,做到六部主事的位置。我查了一下《明史職官志》明代六部主事,大約是從五品的官職。王陽明是狀元之後,兩代為官,二十八歲中進士,三十五歲做到從五品,既不快也不慢,也就是正常速度。從兵部武選司主事降到龍場驛丞,大約相當於今天從廳級降到科員。僅僅是保住了公務員身份而已。
龍場之後的起復與升遷,和王陽明的“悟道”,大約沒有什麼關係。但與朝廷中的政治鬥爭肯定是有關係,這是毫無疑問的。王陽明在龍場任職,是三年期限。期滿之後,就要調做它用了。假如劉瑾在大明王朝真正可以做到隻手遮天,那麼,劉瑾不死,王陽明可能很難有翻身的機會。但是,大明朝各部門互相牽制的政治制度設計,使得無論是權臣如張居正,還是宦官王振、劉瑾、魏忠賢等,都很難做到一手遮天。
劉瑾整治王陽明,實際上是朝廷中在皇帝年少昏庸的情況下,外官與內官之間的權力之爭。王陽明本質上是外官集團中的一員,而且是在鬥爭中旗幟鮮明的維護正統的,所以,外官集團極力保護他,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因此,正德四年(1509年)閏九月,王陽明謫戍期滿,復任江西廬陵知縣。
正德五年,楊一清聯合宦官張永除掉劉瑾。王陽明政治上的最大威脅解除。之後,他的官職越做越大了。正德十一年,他做到督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地方,這已經是二品大員了。這時的王陽明已經四十五歲了。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正在江西的王陽明迅速組織平叛,並在短短的35之內,就平定了寧王之亂,生擒朱宸濠。由於當時明武宗的身邊奸臣環侍。為了避免捲入政治旋渦之中,王陽明選擇了激流勇退,回家養病。
平定寧王之亂,是王陽明的大功勞,可是在武宗一朝,王陽明的遭遇卻是大功不賞。直到武宗去世之後,王陽明才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益封為候。
我只所以不厭其煩的陳述王陽明的履歷,是想說,龍場悟道的道,不是“為官之道”和“升遷之道”,它是用世之道,修身之道。悟道之後,閱世更深,能力更強,但卻與官的大小沒有直接的聯絡。這與人生格局和理想志向有關係。
王陽明從小的志向是做“聖人”,而不是做大官。做大官是一時的權勢,而做聖人是千古之名。王陽明顯然是做到了。在儒學千年發展過程中,上有孔孟,下有朱王。王陽明可以無愧了。
大約人們都會承認,王陽明是絕頂聰明之人。可是明朝歷史上有好多二十左右就進士及第的。比如張居正和徐階等。王陽明二十八歲才考中,這大約是王陽明大智若愚之處。也是積極用世,和千古之名的差別。王陽明二十五歲那年,科舉落第。身為狀元的父親王華安慰他不必煩惱,下科再考。王陽明說:“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而懊惱為恥。”這大約就是因為人生的追求不一樣。王陽明的聰明是有點書生氣的固執,又有點學霸氣的自信的聰明。也正因此,他才能在一個問題上不依不饒的糾纏幾十年,並最終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王陽明從少年時的“格竹子”,到“龍場悟道”,他內心想的問題都是一樣的。就是《大學》中的“三綱”“八目”。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止善。明白人生大道,在人格修為上達到“至善之境”,至善之境其實就“做聖人”。《大學》的的修身之道從“格物”開始。這就是王陽明“格竹子”的原因。
我們以今天的觀點來看,格物致知,依然是有道理的,也就是透過對事物的接觸,瞭解物之性,事之理。這樣的知,應該包含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道理。可是,後代儒學有發展,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把“知”的範圍縮少了。他們探討的領域僅限於所謂的人生大道,而把自然科學的成分去掉了。這就是王陽明格了七天竹子,差點把自己的小命格掉,也沒有格出人間大道的原因。
從十幾歲的格竹子,到二十年後的“龍場悟道”,王陽明終於想明白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矣。”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在學術的發展上,是一件大事。但這並不能直接在仕途上給他帶來好處。當時現實中,程朱理學還是佔統治地位的。科舉的時候,還是以朱子的《四書集註》做為標準教材。但是明後期的政治鬥爭中,也有學術觀點的交鋒。比如嘉靖時期的“議禮”之爭,和萬曆時期的“立儲”之爭中,就人明顯的學術思想的差異。議禮之爭中,支援嘉靖的,多有王學傾向,反對議禮的,多是程朱正統,比如楊漣、海瑞等人都是理學的支援和堅守者。張璁等人,就有心學的傾向。
王陽明的心學和理學比較起來,理學更重規則,人顯得刻板。而心學比較靈活,難以把握,這是心學一直沒有成為主流的原因。
以上是個人淺見,權當拋磚引玉。
回覆列表
王陽明仕途的轉折和他龍場悟道關係不大。
如果王陽明能隨大流,不標新立異,不口出狂言,他的仕途絕對是一帆風順。不說別的,光他老爹王華就是一條大腿。
王華於成化十七年高中狀元,授翰林院編修,弘治年間長期擔任皇帝的日講官,深受弘治皇帝的喜愛。王華在朝堂位高權重,又是皇帝身邊的紅人,王陽明只需要抱緊他爹這條大腿,日後在官場的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
但是王陽明不屑於這麼做,小時候先生問王陽明何為天下第一等事,王陽明說:“科舉並非要緊之事,讀書做聖賢才是天下第一等事。”
可以說,王陽明從來沒有把科舉當官放在心上,也從來不介意自己在官場的得失。他只求知行合一、問心無愧。
也因此在官場得罪了不少人,最著名的就是劉瑾、楊廷和。
劉瑾自不必多說,王陽明被貶為驛丞,王華仕途中斷都是拜劉瑾所賜。
王陽明在龍場當了四年驛丞後升為廬陵縣令,這是因為他的謫戍期滿了,作為二甲進士出身,當縣令已經是最基本的了,而且明朝的廬陵縣其實也就比龍場好那麼一點,這裡民風剽悍、不事生產,交通閉塞,老百姓最大的樂趣就是打官司,不知道逼走了多少任縣令,把王陽明放在這很明顯也是沒安好心。
一年後,劉瑾倒臺,王陽明作為被劉瑾迫害的人,自然會被抬上來以表示政治正確。但是此時他的學說已經小有名氣,朝堂不少尊奉程朱理學的大臣對王陽明的學說自然是滿滿的排斥,所以就算為了表示政治正確把王陽明抬上來,他也只能在南京六部混混日子。
所幸他遇到了一個貴人,王瓊。
王瓊和王陽明父親王華是好朋友,又非常賞識王陽明,於是便將剿滅南中地區匪徒的任務交給了他,王陽明很快解決了困擾朝廷多年的難題,並且捎帶手還活捉了作亂的寧王。有此一功,王陽明本可以迴歸朝廷核心的,奈何當時寧王捉的太急了,掃了武宗的興,再加上武宗身邊江彬等人屢進讒言,還有王瓊政敵楊廷和的從中作梗,王陽明居然沒有得到應有的封賞。
後來王陽明又拖著病體遠赴兩廣,熬兵大藤峽,剿滅了在此盤踞多年的亂匪,于歸鄉途中病逝。
王陽明一生做官最高也就是南京兵部尚書、兩廣總督,從來沒有真正踏入過明朝的核心圈子。他的仕途可以說是相當一般,對於這麼一位大智大勇,出將入相的聖賢來說,甚至可以說是憋屈了。
所以說,龍場悟道並沒有改變往陽明的仕途,改變的是他對待自身遭遇的心態,這也就是為什麼他被朝廷如此慢待還能泰然自若。
柳宗元被貶永州十年作《囚山賦》,韓愈被貶後作“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以表自己憤懣不滿之意。
只有王陽明在經歷了絕命逃亡、流放龍場、建功不賞、屢遭排擠等種種失意之事後還能說出“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此等大智慧的話,這就是王學的妙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