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譜情如歌

    你所說的是問題是家庭潛教育造成的,請看我的這篇文章《家長應注意潛性教育給孩子帶來的風險》

    最近有一位朋友打電話過來,說自己的孩子什麼都好,就是愛亂髮脾氣,不講道理,管一管就把自殺,活著沒意思之類的話放在嘴邊,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期望從我這裡得到一些幫助。電話的那頭盡是著急、焦慮,我連忙勸慰了他幾句,讓他儘快平復一下自己的情緒,容我分析分析,再和他一起尋找孩子教育的突破口。

    這個孩子我是瞭解的,很聰明,從小到大都是大人們口中的“好孩子”,成績一直以來總是保持在全班的前幾名,現在雖然上初中一年級了,也從來沒有和班裡的孩子發生過任何激烈的衝突,而且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照理說,孩子受到的教育應該沒什麼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重點了解了他們的家庭教育才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

    其實教育,是分顯性與潛性的。帶孩子學習、遊戲、交往,包括講故事、講道理,這些顯而易見的,實際在做的教育行為,我們把它稱之為顯性教育。還有一種潛移默化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卻會隨著孩子成長而顯現出來的教育,我們把它稱之為潛性教育。孩子出現這種狀況,乍一看他的教育似乎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孩子背後的潛性教育,可能已經糟糕透了。

    顯性教育早已被大家所熟知,我就不在這裡做過多的贅述了。今天和大家談談最容易讓我們忽略的,單單是家庭中的潛性教育會給孩子成長帶來哪些風險。

    其一,家長的言行舉止,會給孩子帶來言行不一的風險。

    眾所周知,孩子是在不斷模仿中成長的。他們模仿的物件首先就是家長,而在孩子是非觀念比較模糊,且有親情依賴的情況下,往往會認為家長所有的所作所為都是正確的,所以照單全收。那麼,無形中,家長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甚至是“爭吵”、“辯解”、“粗話”、“口頭禪”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記,進而被他們模仿得惟妙惟肖。如果是好的、正向的言行舉止,那還好,對孩子今後的語言表達、行為氣質養成是大有助益的。那麼不好的呢?消極、粗俗的呢?就會和家長、老師、社會灌輸給他們的是非觀念產生衝突,久而久之,消極、散漫、謊言開始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做事衝動、不計後果常伴孩子左右,給孩子帶來了言行不一的風險。

    其二,家長的好惡,會給孩子帶來認知隨感情色彩偏移的風險。

    我們很多的家長,往往習慣於用自己的好惡來評價周圍的人和事。什麼“小白兔”好“大灰狼”壞啦,什麼“狗熊”比較笨啦……只要自己喜歡的,對自己有利的就關注得較多、評價較好;自己不喜歡的、反感的,就評價很差,甚至是不論這些人、事的本質好壞,只要是違背了自己的意志,更是容易被批得無一是處。可孩子呢,也隨著家長的態度去看待事物,只要是家長喜歡的、認為是好的,他也喜歡,也覺得很好,就算是不喜歡,也不會覺得很差;而家長不喜歡的,他也同樣會反感、討厭,就算自己並不覺得討厭,也不會對它們留下什麼好的印象。這樣以來,孩子總是跟著家長的好惡,帶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去認知所有的事物,給這世上所有的人、事、物貼上了形形色色的標籤,以至於把一些應該去探索、瞭解、經歷的內容在小小的腦袋中被當成垃圾、糟粕甚至是洪水猛獸給遮蔽掉了,漸漸產生了認知隨感情色彩偏移的風險。

    其三,家長在孩子成長中的缺位,會給孩子帶來人格畸形的風險。

    常常聽家長們說自己很忙,顧不上照看孩子之類的話。我特別理解,養家餬口擔在任何人身上都不是件輕鬆的事情。更何況我們都想給孩子創造一個優渥的生活環境,讓他們以後活得輕鬆一點不是。可正因為忙,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缺位了,更別提有空檢查孩子身上的問題,和孩子聊天、談心這類瑣碎的事情了,只要孩子每天能看到您,能和您一起坐下來安安靜靜地一起吃頓飯,對他們來說都變成了莫大的奢望。長此以往,孩子的開心、快樂無處分享,壓抑、沮喪無人分擔,長期父愛、母愛的缺失讓孩子急於找到心靈慰藉的出口,於是憤怒、暴躁隨之而來,時刻侵蝕著孩子幼小而躁動的心。他們開始變得易怒、孤僻、頑劣,甚至不時還會產生輕生的念頭;打架、吸菸、喝酒、當小混混成了他們情緒宣洩的出口。和家長的矛盾衝突多了,與社會、老師、同學的矛盾衝突也多了,漸漸有了人格畸形的風險。

    第四,家長的人生觀,會給孩子帶來人生導向的風險。

    我所瞭解的,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提前給孩子一個人設。比如長大了首先要當什麼科學家、數學家、作家、畫家……之類“家字輩”的,其次就是宇航員、律師、醫生、老師……之類 “職業輩”的,從來不會有工人、農民、司機、服務員……之類的“服務輩”的。所有家長都想透過舉例子,讓孩子照樣子發展,可這些人設已經給孩子心目中的人生取向劃好了三六九等,職業的高低貴賤在孩子的腦海中逐漸形成,慢慢忽略掉了貢獻才是真正的人生價值的體現。我們暫且不說孩子今後會不會成為什麼“家”什麼“人”,單就說這種職業傾向早就提前給孩子心裡埋下了“卑賤”的種子,假如孩子將來成不了家長期望的什麼人,當然這種情況不是不可能有,卻也是微乎其微的,那麼那種自卑感和自我否定將伴隨他們的一生。所以,家長的這種人生設定,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人生導向的風險,家長們不可不防。

    第五,家長的價值觀,會給孩子帶來價值導向的風險。

    我們家長有沒有過這樣的行為,孩子把家裡的貴重物品拿出來玩,通常會喊:快放下!然後把一個不值錢的東西塞在孩子手裡並告訴他:這個可以盡情玩,弄壞也沒關係。家長以金錢來衡量物品價值的這種方式,讓孩子逐漸認識到“錢”的重要性,產生了以金錢為取捨的價值觀,以後不論遇到什麼人、事、物品,都會想到:“咦!這個值錢”、“哦!那個不值錢”,“做這件事有效益”、“那樣做沒效益”,“這個人有錢,可以做朋友”、“那個人沒錢,不和他玩”。繼而他會忽略掉一件物品的審美價值、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忽略掉一件事的研究價值、思考價值;以及忽略掉一個人的思想價值、行為價值等等。這就使得有些孩子的確顯得很聰明,卻把聰明用在了“歪門斜道”上。我們經常可見他們收錢幫寫作業,在班級裡面做小生意,和家長討價還價,談判考多少分能給多少錢或買多少價格的玩具等行為出現在家庭和校園裡。孩子的值導向有了很大的風險。

  • 2 # 兒童能力發展中心

    典型的包辦家庭,在學校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他沒有依賴物件,所以表現相對理性和獨立。

    回到家中依賴物件相對較多,或者說寵溺環境相對嚴重就不需要她理性和獨立,那麼他就表現出感性或者依賴情緒。

    如果要想改變這樣的情況,必須根據家庭情況和孩子生長年齡進行有效引導和改變,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3 # 春風化雨花草香

    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好,對老師的要求都會認真去完成,而在家就像換了個人一樣,對於父母合理的要求也總能找到不同的理由來反駁,不會很積極地去服從,這種孩子在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

    孩子在學校是獨立的個體,各方面都爭強好勝,只為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們的羨慕。而在家就不一樣了,孩子完全卸下了束縛,徹底釋放天性。雖然明知道父母是對的,可是總想要存在感,說出自己不一樣的觀點,以展現自己的獨立和個性。其實這種心理是很好理解的,就像成人在職場上,基本都會努力工作,小心翼翼地面對領導與同事。而下班回到家裡,就會卸掉所有的偽裝,甚至會因為一些小事,而怪罪家人,讓最親近的人受傷害。雖然不應該向親人發無名之火,但是有不少人無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總是把最壞的情緒帶給身邊最親近的人。

    孩子處於叛逆期時,家長最好不要嘮叨,儘量只做簡明扼要的溝通,不要跟孩子處處扭著幹,對於孩子的壞脾氣,也要儘可能的理解與包容。叛逆基本上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一個階段,家長應多給正面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儘早擺脫叛逆期。

  • 4 # 肯定式教養

    這應該是通常所說的窩裡橫。

    生活中,應該有不少家長碰到過這種事:孩子在家裡時蠻橫霸道、動不動就窩裡橫,一不高興就肆意的亂髮脾氣、跟父母頂嘴,對父母呼來喝去的;但是一到外面,就跟小綿羊般老老實實的,甚至別人動手搶他的東西還不敢反抗。很多家長對此頭痛不已:“在家裡這麼橫,你能你倒是外面也橫啊!

    孩子“窩裡橫”,外面卻慫,一般是以下2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家人太過嬌慣、寵溺孩子。

    大人小孩都圍著孩子轉,形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他知道他說什麼或者做什麼,家裡人都會盡量滿足他的,當然在家裡就為所欲為,窩裡橫了

    二、室外缺少安全感,所以老實

    孩子在家裡習慣了被熟悉的人照顧、寵愛,習慣了在家裡以自我為中心。而當孩子出去和他人往來時,因為不熟悉,周圍的人也不圍著他轉,所以缺少安全感,他就會變得膽怯、不安。當然就表現的比較老實了。

  • 5 # 高校心理營養專家

    題主所說的情況,一般應該出現在11、2歲以後,以初高中學生居多,初中階段表現的最為明顯。但近幾年小學高年級也有類似現象。

    如果可以用“叛逆””來定義這種情況,是不難理解的。一是叛逆的物件主要是成人,首先是父母,其次是老師。孩子們隨著知識的積累、身體的發育,感覺自己長“本事”了,勁兒也大了,漸漸不喜歡別人指手畫腳頤指氣使,而希望自己決定,顯示自己獨立。二是回到家裡“叛逆”是安全的。即使父母不接納,惹怒了父母,也沒有太大危險,可在外面就不同。特別是現在的父母多數在孩子面前忍氣吞聲、察言觀色的,生怕一不小心影響到孩子情緒,進而耽誤了學習,所以孩子在家可以肆無忌憚。三是溝通渠道不暢,孩子成長中遇到困惑無處無人傾訴,他們自己又無力解決,就只能發脾氣。

    針對這類情況,家長首先要理解孩子,學會傾聽,不要過分關注學習而忽略孩子心理需求。更不要人為地緊張兮兮,搞得家庭氣氛壓抑。其次要注意幫助孩子正確呈現問題。孩子情緒不好時不要急於處理,而要在孩子情緒穩定時心平氣和、平等地提出問題,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言行傷害了別人。其三要動態覺察孩子的心理變化。如果孩子經常情緒不穩定,身體又沒問題,就要善巧地透過老師、同學瞭解情況,關心關愛孩子飲食起居,在家庭努力營造良好氛圍,可以開誠佈公地和孩子坦誠溝通交流,如果孩子遇到棘手問題,要堅定地為孩子提供支援!

  • 6 # 快樂庭院

    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很普遍。

    所謂的表現很好或者叛逆是家長站在自己的立場來判定的。

    所以叛逆也好,表現很好也好,其實這是孩子的表現在家長眼中反應出來的家長的認識,而不是孩子真實的樣子。

    這麼說似乎有點繞,如果你讀了我下面的分析,就會很明白了:

    1,孩子成長的是孩子真實的自己,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家長不可能一直分秒跟蹤,所以家長能知道的也只是老師或同學眼中的孩子的表現,老師和同學對孩子的關注也不是分秒跟蹤的,他們看到的只是孩子的表現出來的一些行為或者言語。

    2,學校的環境相對寬鬆,老師不可能如家長般事無鉅細分秒不錯過;同時學校孩子的同齡人在一起,是很好溝通的,也是無拘束的。在放鬆的、心理愉悅的情況下做事,孩子是很容易表現出自己順從的一面,表現出自己美好品質的。

    3,學校老師對孩子的要求和約束不同於家長對於孩子的要求和約束。

    4,在家中,家長眼中只有孩子,對於孩子一言一行很上心,也就很容易放大;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一般是事無鉅細,統統都管,且家長多關注的是孩子的行為和結果,容易忽視孩子的心理情緒的引導,而孩子行為是受其情緒和意識影響的。

    5,家長一般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管”孩子,家長經歷過的思考過的事情孩子是不理解的、沒有經歷過的,但是家長容易想當然地認為孩子必須接受自己的要求和約束,一個人對於自己不理解不認可的要求和約束是不願意完全遵守的,孩子也是這樣。這就是一個溝通引導問題。

    從上述五個點來思考,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很多家長看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各方面表現都很好,而在家中卻表現很叛逆了。

    那麼家長怎麼做才能避免孩子的叛逆呢?

    只要理解了上述五點,真正無條件地接納和愛自己的孩子,和孩子之間建立起良好的親密關係,那麼孩子的叛逆也就不是令人頭痛的叛逆了,就會變成一種令人欣喜的成長。

  • 7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這樣的孩子一般虛榮心較強,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雖然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但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認可,寧可不表達自己,只是聽從老師的安排,表現好。

    但是,這樣的表現好,並不是真的好,是討好。

    孩子為了被肯定和表揚,壓抑內心的想法和情緒。

    內心的情緒被壓抑,自然就要釋放。

    表現出的就是,在校很好,回到家不聽話,叛反,不想聽從家長的安排。

    其實,探究這樣孩子的內心世界,不難發現,這樣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從家裡,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關懷和愛。

    也許父母覺得給孩子的很多,但是,孩子真正的情感需求沒有被滿足,因此,常常委屈自己向父母妥協,以獲得父母的認可,長大後,向代表著權威的老師、學校來妥協,討好,以獲得關注和認可。

    這樣的家長要反思,和孩子的交流和溝通,是不是有障礙,不能很流暢地交流,因此,父母要從檢討自己,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想要改善親子關係入手,向孩子道歉,反思自己對於孩子教育的問題,以希望獲得孩子的原諒,探討和孩子的正確相處之道。

  • 8 # 芽芽兒童子

    你說的這種情況在小學裡很常見,我們同班的孩子裡,有一個男孩子,是班裡各方面都特別優秀的孩子,在學校很乖,一點差錯都不會出現,包括對老師的尊敬,做事情的積極,學習的優秀都很出色。但他媽媽說,孩子在家裡和大人常常唱反調,幹什麼事情都叫不動,和在學校簡直就是兩個人。

    其實這種情況常見,只是有些孩子表現的極端一些,有些孩子表現的輕一些,這是人和人接觸的磨合過程,時間久了會有變化的。

    另外還是和孩子性格相關吧,孩子對陌生環境的擔憂畏懼,很看重老師對自己的看法,在外的條件反射。在家裡熟悉一味的放鬆,達到發洩平衡。

    家長要多和孩子溝通,進行心裡疏導,迴歸到一種自然的狀態。心裡問題還是需要多交流,理解孩子的需求,對他的想法認同,加以引導!

  • 9 # 秦學優選好課

    孩子在學校各方面都表現很好,主要是想獲得老師的同學的認可。這類孩子一般都有很強的上進心,自主性也比較強,也就是所謂的很有主見。在學校表現好是想獲得老師和同學的好感,一般這類孩子都有很強的虛榮心。為什麼會有虛榮心,是因為在他的情感世界裡,一部分是欠缺的,也就是缺乏所謂的安全感,不能肯定自己,接納自己。

    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父母要麼對孩子過於溺愛,要麼對孩子疏於管教。如果是溺愛的孩子,一般都比較霸道,習慣了被家人寵愛的感覺,所以父母的話一般是聽不進去的,更不用說採納了。如果是疏於管教的孩子,這種孩子更可怕,他從來沒有獲得過情感上的滿足,從小生活在缺乏安全感的環境中,想獲得老師和同學的認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得越來越叛逆。因為父母從小沒有和孩子的溝通以及情感的交流,孩子不聽父母的話也很正常。

    針對於上述情況,小優老師的建議是先從做好家庭教育開始。先學會接納孩子,肯定孩子的長處,然後幫助孩子去改正不足的地方。要學會與孩子溝通,先從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說起,學會主動去關心孩子,但不可過於關心,事無鉅細地都去問,這樣孩子會很反感的。時常與孩子的老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對孩子的在校情況瞭如指掌,並能夠及時去幫助孩子去解決一些問題。還有就是不能忽略孩子的一些活動,尤其是學校的活動,家長應該積極地去參加,配合老師,共同幫助孩子去成長。

  • 10 # 我是小小牛

    1)與孩子之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用正確的觀念和方法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促進孩子個性的良性發展。

    2)運用聊天、談心或者情景教育等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加強孩子品行的教育,培養積極的觀念態度,樹立合理的人生目標,辨識不良的行為,形成良好的人生態度。

    3)日常生活中關心孩子的身體發育、心理狀態、生活狀態、學習狀態,透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合理的瞭解孩子身心發展,加強對孩子的點撥指導,促進孩子對自己所處階段的身心狀態形成正確的認識,從而積極面對自己所處的年齡階段。

    4)積極帶領孩子參加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寓教於樂,潛移默化的緩解孩子的壓力,增長見識,開闊視野,從而正確認識自我,積極的度過這個階段。

  • 11 # 老鄒跳舞

    我兒子在校挺優秀,年年三好學生,每次考試都是前幾名,回來家表現就不一樣,判若兩人。你越說他,他越給你犟嘴。怎麼辦?我的辦法是不搭理他,讓他想犟嘴找不到人。少說多做,比如,他寫作業,我不玩手機,他玩手機,我看書學習,時間久了,他就不怎麼找事了。記住:孩子最煩的就是家長的督促和羅嗦。

  • 12 # 兒童國畫翰林少兒美術

    在學校被老師輪流壓制,強制學習,坐好,聽話,灌輸知識……回家應該釋放壓抑的心情,家長應該學會引導和解壓,才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並且不會厭學,否則後果很嚴重……

  • 13 # 使用者137270577

    這個應該叫窩裡反,磁場不一樣,做法就不一樣,父母是照顧自己的人,所以敢反抗,這樣的孩子應該是好孩子,因為他分的清老師,同學,品質,道德,等,在家相對自由一點,父母是有很大責任的,因為父母的生活方式,和語言交流,行為舉止等,告訴孩子,在家,在外都要做個好孩子,我個人是這麼想的,

  • 14 # 徐昌奎

    我覺得是老師更瞭解他,師生交流比較暢通,老師說的細節方面都有適合學生的口味,而家長就顯得沒有道理,孩子不願聽。還有就是學校有其他同伴監督,不合常理的做法,怕同伴譏笑。在家裡就完全不同了,孩子全然沒有了顧忌。

  • 15 # 一家一江湖

    首先,父母要明白,這未必就是孩子叛逆,千萬不要動不動就讓“叛逆期”來背鍋。

    小孩出現在學校表現很好在家卻不聽話的情況,一般有以下原因:

    孩子在學校壓抑自己的天性,比如他明明愛跑愛跳愛鬧,特別有主見喜歡堅持自己的意見,但是為了做老師眼中的乖寶寶,他不得不收斂起自己一貫的天性,開始表現的安靜、聽話。

    還有就是,孩子在學校曾經遭受過批評,所以特別在意自己的行為,不敢逾矩。

    然而,這樣的寶寶在學校過的並不會特別開心,隨著年紀的增大,他甚至會有些心理壓力,抑鬱等不良情緒。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孩子在家特別釋放個性,不聽話,犟嘴,和父母對著幹,父母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家長權威壓制孩子。

    對於這樣的孩子而言,家就是安全的港灣,讓他可以自由釋放天性,不至於陷入不良情緒中。

    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聊天(學習以外的內容,最好是孩子感興趣的),不違反原則的事情,聽取孩子的意見。

    雖然,對於父母而言,大人的意見更好更合理,但是,對於孩子而言,他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一件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 16 # 青花碗1

    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好,而在家裡卻很叛逆,可能有這樣幾個原因。一是孩子想給別人一個好孩子的印象,是想把好的一面示人,他覺得學校表現很重要,家裡嘛,自己的父母家人無所謂,反正家裡表現好了又沒獎狀,沒什麼利益,表現差了別人也不知道,不會對他有什麼影響。二是,學校是裝出來的,家裡的表現才是他的本色,在學校要掩飾自己的缺點,家裡就用不著演戲了,是怎樣就怎樣。第三,可能癥結在家長,教育方法出了問題,就是家長沒尊重孩子,沒把他當朋友對待,孩子不信任家長,對家長的言行做法反感。家長到底怎麼做呢?一是,和老師多溝通交流,但不是背後告狀式的,及時瞭解孩子在校的情況,一有做得好的,回家後家長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也讓老師及時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好的也讓老師表揚和肯定,不好的老師也會委婉的提醒,讓孩子也知道你們在相互溝通;二是,多和孩子相處,多帶孩子出去開展一些親子活動,改善和孩子的關係,然後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多和孩子談心,也讓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家長多學習,掌握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不要高高在上,重塑孩子多家長的信任感。

  • 17 # 嘟寶媽咪

    原因可能在於:

    1.從小家長的溺愛,讓孩子已經習慣了家庭裡的百依百順;

    2.孩子不喜歡、接受不了家長和自己的溝通交流的方式;

    3.父母之間教育理念分歧,父母感情不和等。

    找出具體的原因,對症下藥。

    如果由溺愛所致,家長就需要考慮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了,定規則、立規矩,和孩子達成共識。

    如果是自己的溝通交流方式不對,就需要多和孩子溝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找到適合和孩子交流相處的模式。

    如果是父母理念、感情的問題,需要先處理好夫妻的關係,然後再去處理孩子教育上的問題。

  • 18 # 寒石冷月

    一個孩子在學校各方面表現不錯,說明這個孩子能夠自覺遵守校規校紀,特別在意老師對自己的積極評價,也很再乎同學們對自己的看法。所有這些都表明,在學校表現不錯的孩子受學校環境影響非常之大。

    但是在家裡為何卻很叛逆,不願意聽父母話呢?恐怕這就與家庭教育缺失有密切關係。在學校裡有嚴格的紀律,家裡有家規嗎?顯然沒有,恰是因為沒有家庭規則,才導致孩子在家裡不知道該遵守什麼樣的規則,且沒有合理的獎懲始終來配合家規的執行,自然會讓孩子我行為素。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聽家長的話,說明家長說法方式有問題,如果經常用指責、埋怨、嘮叨的方式面對孩子,讓孩子一直得不到肯定、讚美與鼓勵,孩子就會整天生活在一個非常消極的家庭氛圍中,而這恰容易導致孩子情緒消極,自尊心不斷被磨損弱化,既而更容易用消極行為面對父母的管教。

    題主問怎麼辦?本身並不複雜,用好幾招就可以了。

    第一招:制定嚴謹的家庭規則,做為管教和評價孩子的基本依據。

    第二招:家長要管好自己的嘴,切莫張嘴就傷人,少點嘮叨多點肯定。

    第三招:安排好家庭值班員,讓孩子參與對家庭規則的監督與“執法”,培養其責任感。

    第四招:分配合理的家庭勞動,讓孩子每週輪換參與家庭事務。

    第五招:每週召開家庭會議,輪流當主持人講評家人表現。

    第六招:把父母的好習慣好品質榜樣體現出來,用榜樣做示範。

    第七招:制定家庭生活作息時間表,讓全家人都建立起生活節奏與規律。

    以上幾招,落實起來並不輕鬆,因為要看家長思想觀念是否真的能改變,要看家長是否真的重視自己的修養提升。如果你幫思想和行為懶惰的家長,保證你無法得到孩子的認可與尊重,自然你的威信就難提升,又何來讓孩子信服你們呢?

  • 19 # 為你撐起一把油紙傘

    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嘮叨太多,約束太緊。對於父母和對於老師的態度是不同的,老師和學生。除了在學校上課學習,其他的時間是沒有具體生活的要求,是有距離感的,唉,父母不同。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包括了吃喝拉撒睡,學習生活樣樣都得管。這就形成了矛盾。

  • 20 # 成長故事多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方式不同孩子的表現自然不同,在班級這個群體中孩子有積極向上的動力,在家裡由於缺乏鼓勵機制,孩子就沒有表現慾望。這並不是所謂的逆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這裡能說說冬至你家裡會做一些什麼菜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