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很多人說古代失去了燕雲十六洲就失去了天然的養馬場所?燕雲十六洲在中原對北方的防禦上可以說是兵家重地,哪位學者來講解下這個地方對於養馬是有什麼得天獨厚的條件?
6
回覆列表
  • 1 # 三觀粉碎機

    “燕雲十六洲”對於中原王朝來說,自是不可替代的戰略要地,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問題是,燕雲十六洲的重要性並不體現在馬場上面,中國古代最好的馬場除了蒙古地區以外,還有河套地區,再就是山東等地皆有馬場。即使南方諸如江蘇平原的戰馬素質比不上北方的馬,可也並沒有說差到哪兒去,也就是講“失去燕雲十六洲就失去養馬場”這個藉口是不成立的。

    實際上我們從燕雲十六洲的地圖裡就看出來了,燕雲十六洲除在中原以北,長城以南。一直以來,如果遊牧民族南下入侵越過了長城第一道防線,那麼燕雲十六洲就是整個中原地區和遊牧民族的緩衝區,這裡地勢居高臨下,崇山峻嶺,易守難攻,可以說是天然的騎兵屏障。

    如果燕雲十六洲單單只是如此,那麼最多也就是一塊狙擊遊牧民族比較好的地方,可問題卻並沒這麼簡單。因為只要越過燕雲十六洲,南下之路就一片平坦,猶如烏龜被人解除安裝龜殼,幾近再無抵擋之力。這兩個因素合二為一,這才使得燕雲十六洲更具無可替代的戰略意義。

    不然當初石敬瑭為什麼只是割燕雲十六洲給契丹,契丹就派大軍幫助其登基?就是因為這個禮物實在太過於貴重,貴重到契丹也無法拒絕的地步。

  • 2 # 水查蠻

    燕雲十六州西起山西朔州、沿河北北部、北京北部、東至天津北部。燕雲十六州是中原地區最重要的北部防線,萬里長城重要關口集中設定在該區域內,連線河西走廊。

    長城十三關西起玉門關、陽關、嘉峪關、娘子關、殺虎口關、雁門關、倒馬關、偏頭關、黃崖關、紫荊關、居庸關、東至山海關。

    傳統北部防線包括河西走廊(河西四郡),中間燕雲十六州,到明清時期延伸的關寧錦防線,連成了完整的北部抵禦防線。

    這道防線保衛了我漢民族得以延續至今,民族紛爭不再,這確是我中華民族大融合最為珍貴的歷史見證。

  • 3 # 小南讀

    對於古代中原來說,適合大規模養馬的地方除了北方草原(包括蒙古草原和東北北部草原),另外就是西北草場了,為何只是這兩個地方適合作為養馬的草場,答案很簡單,就是地理氣候方面的問題,這兩地有大片的平原和草場可以直接成規模地養殖戰馬。

    而除了這兩地,中國還有不少地方可以較大規模地養殖戰馬,比如山東平原和江蘇平原,這裡都是可以養戰馬的,而且這裡出產的戰馬雖然質量稍微差了些,但並不會出現質的差別,所以有沒有燕雲十六州和有沒有馬場這兩個概念是不能等同的,為何不少人有下意識地認為沒有了燕雲就沒有了馬場?其實便是因為兩宋失了燕雲,也沒有戰馬,不少人就將這兩個概念聯絡起來了。

    其實兩宋缺少戰馬並不是因為沒有燕雲地區的原因,北宋是因為軍制,為防止武將叛亂,朝廷國策對戰馬有一定的提防,很簡單的道理,如果武將掌握的騎兵,其機動性和活動範圍會大幅度提升,這對北宋的軍制是不被允許的,所以北宋軍隊少馬是刻意而為。南宋也是如此,不僅如此,南宋偏居淮河以南,更不需要大規模的戰馬機動。

    燕雲十六州存在的重要性並不是簡單地用戰馬二字來衡量的。燕雲之地剛好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分界線,這個地方是南北衝突的最前線,無論是誰掌握了此地,都可以對北方進行戰略性壓制。

    首先,燕雲以南,淮河以北,是大片的平原,此地在兩宋以前一直是中原文明的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人口的聚集之地,平原適合大規模發展經濟但缺點也是十分明顯,就是非常不利於防守,特別是在面對草原騎兵的時候,這種缺點更是明顯。即便是各城池之間大規模築城防守,但是若被封鎖便是一個個孤島,所以若是燕雲丟失,中原王朝就要拿臉去擋北方民族的刀子了。

    也正是因為燕雲是農耕和遊牧的分界線,也讓此地作為兩方貿易的最直接的關口,契丹拿下此地之後,也正是依靠此地興盛起來,養的白白胖胖,胖到最後走不動路騎不了馬被女真人砍了,女真人佔領了之後也沒想著貿易,要什麼就搶,所以導致淮河以北的經濟開始崩潰。而南宋做不了北方的生意就去做南方的生意,直接讓南宋的經濟超越北宋。

    如果中原佔有燕雲,也是直接掐住了北方的貿易命脈,遊牧民族的許多生活必需品是需要南方提供的,要是中原把關口一卡,北方瞬間就炸了。

    所以,我們看燕雲不能簡簡單單地就從戰馬的角度去看,還要看這裡的戰略意義,無論是軍事,經濟以及文化,都是無與倫比的。

  • 4 # 宋明年

    十六州在抵擋北方民族長驅直入中,失去了有利條件,把北方的重要要塞讓馬上民族給輕易的打通了,從而,北方民族開始學到了中原文化技術等領域的東西,讓落後的民族整體提高啦!

  • 5 # 山中茅店

    謝邀!燕雲十六洲,是指現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一帶,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如下圖所示。那麼為什麼說燕雲十六洲是重要的兵家戰略要地呢,再看下圖結合上面這兩幅圖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燕雲十六洲扼太行和燕雲要塞,上可北進草原塞北部落,下可南下穿過華北直至中原。擁有燕雲十六洲中原政權至少能夠築起防禦遊牧民族一道強有力的防線,這也是為什麼北宋想要奪取燕雲十六洲的重要原因,沒有這道天然的藩籬就感覺自己家沒有門一樣,隨時都有可能遭到強盜的擄掠。

    再來說一下中國古代養馬場。誠然,燕雲地區確實是古代天然的養馬場,但並非唯一。中國古代有幾處出產良馬的地方,一個是青海湖沿河西走廊到甘肅一帶,一個是河套平原(寧夏包頭一帶),一個是陰山以南到大同及長城沿線一帶(包含燕雲一帶),一個是南方雲南一帶。至於說燕雲一帶養馬有利條件就是氣候了,一是燕雲一帶處於溫帶乾旱半乾旱區,也是中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一帶,這氣候適宜非常適合馬匹;二是降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大約在500-1000毫米,能保證水草的生產。以上兩個是出產良馬的重要條件。以上我也講到出產良馬的地方並非一處,燕雲十六洲重要意義還是戰略上的,誰能控制它,誰就佔有北上或者南下的主動權。

  • 6 # 青竹先生L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幽雲十六州”,“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志》,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

    主要位於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

    準確地說,燕雲十六州的地位是在唐朝滅亡之後才開始重要的,因為此時中華文明出現了兩個顯著的變化:

    一是中原王朝都城從關中地區、洛陽盆地開始東移,燕雲地區成為都城的正北方;比如開封、南京、北京;

    二是蒙古高原出現了完成封建化的政權,比如遼、金、蒙古;

    如同河西走廊對於關中地區的安全性一樣,當都城東遷,位於都城頭頂的燕雲十六州自然就成了國之命脈;另外,當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完成封建化程序之後,勢必要不斷尋求南下中原的通道,燕雲十六州成為名副其實的咽喉之地。

    所以,燕雲十六州很重要,特別是在907年唐朝滅亡之後很重要!

    那麼,唐朝滅亡後的燕雲十六州,主要體現出了什麼價值呢?靜夜史認為:

    1、中原王朝的屏障

    特別是對於宋朝和明朝而言,燕雲十六州的作用非同一般!

    燕雲十六州是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從秦朝開始,中原王朝為了防禦遊牧民族的南下,修築了規模宏大的萬里長城,而各朝的長城,幾乎都從燕雲十六州地區穿過。

    因為燕雲十六州以南是平坦且無險可守的華北平原,因此對於中原王朝而言,燕雲十六州的地位非常重要。因為一旦失去燕雲十六州,遊牧民族南下將一馬平川,無人可擋。而北宋的都城汴梁就在華北平原之上,非常危險。

    而一旦中原王朝佔據這裡,比如明朝,就可以向南保護中華文明,向北俯視蒙古高原,據險而守,華北平原的北部就多一分堅固的屏障!

    2、遊牧民族漢化的視窗

    燕雲十六州地區,從秦漢到隋唐,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地盤,因此這裡的居民,基本都是漢人族群。

    唐朝滅亡後,907年,遼國建立;936年,後晉太祖石敬塘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從此遼國成為這裡的主人。

    為了更好地統治這裡,遼國推行了南面官和北面官制度,即將燕雲十六州地區的管理方式和其他地區進行區分,成就了“一國兩制”的奇觀。

    透過對燕雲十六州地區的管理,遼國不斷學習先進的漢文明,幫助自己逐漸完成了漢化和封建化的程序!

    到960年北宋建立後,遼國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遊牧民族政權,而是一個有著強大集權能力的封建制度的少數民族王朝!

    3、中原王朝的養馬基地

    為什麼歷朝歷代的長城都要從這裡穿過?因為這裡是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分界線,也是地理上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毫無疑問,燕雲十六州是溼潤氣候和乾燥氣候的過渡地帶,這樣的地帶,水草豐美,氣候適宜,加上地形崎嶇,山高溝深,適合戰馬的養成。

    河西走廊也具有這樣的氣候和地形條件,所以燕雲十六州和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的重要戰馬出產地。

    但是自從燕雲十六州被石敬塘割讓出去後,到宋代就喪失了養馬基地。再加上1038年西夏的建立,北宋連河西走廊也基本失去,所以終宋一朝,都難以組建起可以和遊牧民族抗衡的騎兵部隊!

    到明朝以後,因為牢牢掌握燕雲十六州和河西之地,因為明朝前期有不斷打擊蒙古的資本!

  • 7 # 品點歷史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是以幽州(今北京西南部分),雲州(山西大同)兩處為中心的長城附近一大片區域,包括今天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北京、天津地區,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燕雲十六州一直以來都是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分界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原王朝防禦遊牧民族進攻的屏障。在戰國時期,燕雲十六州為趙國、燕國的地界,大致在趙國代、燕國薊兩地區域。為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這兩國在邊境修建了長城。秦統一六國後,將燕、趙兩國修的長城連起來,並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駐守,防禦北方匈奴的進攻。此後,燕雲十六州一直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隋唐時期,政府在燕雲地區設定的各州就已經基本定型。

    唐朝滅亡後,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割據時期,公元936年,後唐大將,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叛,在太原登基,建立後晉。為了換取遼國的支援,石敬瑭稱遼太宗為父,自稱兒皇帝,並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後周時期,柴榮趁契丹內亂髮兵收復燕雲十六州,在奪取幽州南部三州後,突然病倒,不得不撤軍,失去了收復的大好時機。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北宋建立後,就與遼國就燕雲十六州展開了長期爭奪,宋太宗為燕雲十六州進行了兩次北伐,但均告失敗。宋真宗時宋遼訂立“澶淵之盟”,使得遼對燕雲十六州的佔有合法化。此後,宋神宗時期,依靠王安石的變法,國力大增,宋神宗躊躇滿志,準備完成先祖未竟得事業,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此時西夏又崛起了,宋朝在與西夏的戰爭中多遭敗績,筋疲力盡,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計劃不得不再一次擱置。北宋末年,宋徽宗趁著遼國衰落,與新崛起的金國簽訂“海上之盟”,準備與金國夾擊收復燕雲十六州。可是這件事被大宋給生生搞成了一個笑話。原計劃是金軍攻取上京和中京,宋軍攻取西京(即雲州)和南京(即幽州),待計劃完成後,宋朝將原先“澶淵之盟”中規定給遼國的歲幣轉送給金國,而金國則歸還燕雲十六州給宋朝。可是,雖然遼國已經衰落了,但大宋更衰落,面對遼軍一觸即潰。金軍連攻下上京,中京,順帶連南京一塊打了,事後金國指責宋朝為什麼不按約定攻下南京,並以此為藉口,拒不歸還燕雲十六州,於是大宋又是送錢又是送東西,金國才答應歸還六州,不過金兵撤走前已將城中財物人口擄掠一空,大宋只得到六座空城。“海上之盟”後,金國已經看透了宋軍的虛弱,不久即發兵南下,將徽宗父子俘獲,北宋滅亡。趙構逃到杭州,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終北宋一朝,整個國防政策主要是圍繞與遼國對燕雲十六州的爭奪,但是始終未能成功收復,原因主要為以下幾點。

    第一 失去燕雲十六州後,北宋的地理位置極其不利

    燕雲地區地裡位置及其險要,尤其是以幽州為中心的前六州,北面扼守燕山和太行山北支的長城一線,形勢險要,易守難攻。

    “幽州之地,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巒復嶺中有五關,居庸可以行大車,通轉餉,松亭、金坡、古北口止通人馬,不可行車,外有十八小路,盡兔徑鳥道,止能通人,不可走馬。”

    在地理學上,中國存在一條400毫米降雨線,降雨線外為草原植被,內為森林植被,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明顯的分界線。長城沿線與這條降雨線大致吻合,而處於這片區域的燕雲十六州,則天然的成為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緩衝區域,一直是中原王朝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第一線。

    “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蕃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

    北宋失去燕雲地區後,河北平原再無險可守,遼國鐵騎翻過燕山山脈,可一路南下,渡過黃河,直逼汴京。廣袤的華北平原直接暴露在遼國威脅之下,對生活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而宋朝為了防禦遼國,不得不在河北佈置重兵,鉅額軍費加重了宋朝的財政負擔,農民的生活更加困難,起義不斷。

    第二 丟失了養馬地,使得北宋騎兵缺乏,在與遼國交戰中屢佔下風

    馬喜歡生活在高寒地區,在潮溼溫熱的南方不適應。古代中國有兩大優質養馬地,一個是河西河套地區,一個就是燕雲地區。到了宋朝,這兩個養馬地都丟了,一個被遼拿去,一個被西夏拿去。面對缺乏戰馬的困境,北宋採取了兩個辦法。一個辦法是大力發展重步兵,不斷強化步兵防禦能力。宋朝的步人甲達到了嚇人35公斤,雖然防護能力大大增強,但也出現了一個尷尬局面,打贏了不能繼續追擊,將戰果擴大,打輸了又跑不掉,只能等待被消滅。另一個辦法是在南方養馬,但是南方人口稠密,耕地有限,要養馬,只能從農民嘴裡奪糧。為了獲取戰馬,宋神宗時期王安石改革就強制推行了保馬法、戶馬法,將軍馬寄養在農戶家裡,戰時徵集。可是,先不說打起仗哪還有時間一戶一戶的去徵集戰馬,就說農民肯定會把軍馬拉去做農活,這樣養出來的馬定是羸弱不堪,怎麼能去打仗呢。

    第三 遼國得到燕雲十六州後,有了和中原王朝對峙的資本

    燕雲地區土地十多萬平方公里,雖然相對於四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契丹來說很小。但是,這片地區卻生活著46萬戶,數百萬漢民。

    “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宮室以居,城郭以治”

    先進發達的生產力,農耕地區資源的高產出,是那些遼闊的草原遠遠不能相比的。為什麼漢武帝和匈奴打了四十多年,終於把那麼強大的匈奴打趴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農耕文明比草原文明有更高的戰爭忍耐力。而契丹得到燕雲後,形勢變了。遼國在國內實行“一國兩制”的制度,對,你沒看錯,就是一國兩制。草原地區保持契丹原有的統治系統,而在燕雲地區則仿照漢人的制度來治理。

    “太宗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復設三省、六部、臺、院、寺、監、諸衛、東宮之官”。

    之後遼國不斷在燕雲地區得到人口物力的補充,國勢蒸蒸日上,與宋朝形成南北朝對峙局面。

    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脫離漢人政權400多年的燕雲十六州,終於又重新迴歸。朱棣繼位後,為了威懾北方蒙古勢力,將首都定在了北京,並沿長城沿線設定了九個軍事重鎮,構成了明朝九邊防禦體系。其中宣府、大同、薊鎮三鎮拱衛京師。

    “宣大是京師防禦的前言陣地,宣大安則京師安,宣大危則京師危,宣大與京師的防禦是同步進行的”

    可是,世事難料,明朝後來最大的威脅並不是來自北邊,而是來自東邊。

    總結,燕雲十六州是古代中原王朝的國防線,生命線,燕雲一失,則中原王朝將被迫轉入防守。而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則可以依靠燕雲地區的強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與中原王朝南北對抗。

  • 8 # 歷史中的往事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幽薊十六州”。“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志》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幽州、順州、薊州、涿州、瀛州、莫州、檀州這七個州位於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儒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這九個州位於太行山以西的雁北黃土高原。東西六百多公里,南北約兩百公里,面積約十二萬平方公里,是華北平原的北大門。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北宋葉隆禮在《契丹圖志》說:“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石敬瑭,為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的大將。936年,石敬瑭反唐自立,並向當時的契單求助。在契丹的幫助下,滅了後唐,建立後晉。接受契丹的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遼太宗為父,自稱兒皇帝,並將燕雲16州獻給了遼國。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充套件到長城沿線,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使得中原的漢族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455年。並間接促使了遼、金、元的強盛。

    中原農耕民族的戰馬養殖地,主要有兩處,一是所謂薊北之野,即今熱察一帶,一是甘涼河套一帶。在宋初開國時,一個屬於遼國,一個屬於西夏,都不在中國手裡。其實養馬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失去了天然屏障。

    燕雲16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區。燕雲十六州北部地區,囊括了燕山山脈,以及北太行山山脈,這兩座相連的山脈,就如同兩座天然的城牆,將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分割開來。為了抵禦遊牧民族的入侵,長城依山而健,長城的山道口處修建瞭如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雁門關等關卡。是中原農耕民族對抗遊牧民族的最後一道防線。失去了這一條天然的軍事屏障,中原的門戶大開。遊牧民族就可以直驅中原,飲馬黃河。

    而歷史也證明了這點:遼契丹南下侵宋,並迫使北宋簽訂城下之盟,到金滅宋的“靖康恥”,蒙古窩闊臺攻金時,走的亦是這條捷徑。而清朝也是由山海關入侵,並最終結束了明朝的統治。

    而在400多年間,中原各個王朝不懈餘力的收服這一戰略要地,後周柴榮繼位之初,兵鋒指向燕雲十六州。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連克寧州、鄚州、瀛州!但因柴榮的駕崩,不得不撤軍。到了宋朝,而宋朝的積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正是因為汴京的北方全無屏障。宋朝建立後,多次嘗試收復燕雲十六州。宋太祖設定“封樁庫”。想用錢買回燕雲十六洲。宋太宗曾親自北伐試圖收回燕雲十六州,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此後經過幾次大戰,未能收復失地,無奈只好簽訂了“澶淵之盟”,用利益換和平。雖然兩國再無大的戰爭,但中原政權始終始終籠罩在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陰影之下。

    直到四百多年後明太祖才全部收復了這一地區。明朝更是把都城遷移到幽州(今北京),包括後來的清王朝建都北京,無不是為了加強這一地區的統治力,也彰顯了燕雲十六州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表達荷花靈性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