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惞

    據說當年有一個預言,“楚雖三戶 亡秦必楚”

    秦始皇一聽,感覺事情並不簡單,隨後便滅了楚國,然後就感覺沒有什麼問題了,可是他沒想到,滅點秦國的幕後黑手是項羽,而項羽便是楚華人,這就正好對應了這個預言

    還有一個說法是:亡秦者胡也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出巡,當行至北方時,受命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藥的盧生回來了。

    雖然他沒能取到仙藥,卻帶來了一本天書,書上有一則預言,“亡秦者胡也”。

    在秦始皇看來,“胡”指的是胡人,帝國將來的危機一定來自北方的胡人。

    所以,他命令蒙恬率領30萬秦軍攻擊胡人,佔據河套地區,並修繕長城抵禦胡人。

    可以他卻萬萬沒想到這個胡指的是他的小兒子胡亥

  • 2 # 縱橫天下

    第一個問題 為什麼秦末大起義的主力軍是舊楚華人

    楚人最熾烈的滅秦意志

    要談論楚國熾烈的滅秦意志,就要先說明一個被大家忽略的問題---“先秦時期楚國的國家性質”: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是一個長期不被中原華夏體系國家承認並且一直被歧視的國家,這樣延續幾百年的狀況,造成了楚國國民情感,歸屬感和國家行為上與中原華夏體系國家的對立,並且形成了獨立於中原國家的個性鮮明強烈的民族性格和“一個類似宗族大家庭性質的國家”,楚王就是這個宗族國家的大家長,在對外時,他對國家和百姓負責,而大部分楚國百姓都會把自己的情感、命運和榮辱緊密的與宗族化國家以及楚王的命運緊緊相連,情感上和行動上異常團結和緊密。同時也造就了楚國國家層面和國民層面極強的自尊心和堅韌不拔的屬性。

    比如楚懷王被秦國囚禁期間,拒絕威脅和利誘,拒絕出賣楚國利益,表現了“宗族族長”的氣節。及死後,楚懷王棺槨遺體運回楚國時,楚國百姓皆憐之,沿途痛哭迎靈的例子。又比如屈原的以死殉國和殉國君的例子,說明了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貴族對宗族大家庭性質的國家,對這個“大家庭”中的類似“族人”概念的華人和“大家長”概念的楚王深切的感情。

    起義軍中的楚軍,不論是陳勝吳廣,還是劉邦項羽,他們自起義以來,從未懈怠,一心只以消滅秦王朝的政權為第一要務,因此在秦末起義軍中,楚軍戰鬥力最強,戰鬥意志最堅定旺盛,也承擔了絕大部分與秦軍的戰鬥,堪稱中流砥柱。最根本的原因還在與於楚國宗族大家庭式國家的性質有關,楚國在對外時,從底層百姓到貴族楚王,都把彼此看成榮辱與共的一家人,大家同仇敵愾。秦滅楚後,楚國從舊貴族和底層百姓就瀰漫著一種強烈的復仇意識。“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口號出現也就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他們是這麼說的,也是一往無前的這麼做的。

  • 3 # 九流叔叔

    西周立國開始,楚人首領鬻熊只被封為子爵。領地不過方圓十里。在八百諸侯裡面是完全不起眼的存在。楚世家記載楚人立國之初的那段歷史: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蔞以處草莽。八百年間,經過歷任楚王和楚人的不斷經營和努力,到戰國後期,楚國已經成為沃野千里帶甲百萬和南方最大的國家。

    左傳中記載楚王文獻上面一句話:三年不出兵,死不從禮。如果一屆楚王三年不對外征戰,死後就不得入宗廟祭祀。所以歷任楚王都有親自帶兵對外出徵的歷史記錄。

    八百年來,楚人從來沒有放棄過武器。再加上從春秋到戰國時代中險惡的社會環境。楚人透過不斷的對外戰爭和擴張。尚武精神幾乎融入到每一個楚人的血脈之中。所以楚南公在楚國快要滅亡時才會有底氣說出這句話。

  • 4 # 避而不談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一直為強國,春秋時期的楚莊王稱霸,戰國時期也是強國,只不過最後被變法圖強的秦國所滅,秦統一後,秦歷二世而亡,滅國的主力軍正是楚國的霸王項羽,應了項羽的那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國國情

    楚國之所以一直是強國,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楚國地處江漢平原且土地廣袤,氣候宜人,物產豐富、人口眾多,人民富足,奠定了楚國大國的基礎,楚華人民生活水平高,文化素養也就跟著提升,出了如同屈原一樣的滿腹經綸的人才,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楚國地處南方,三晉之地的鄰國國力不如楚,戰事摩擦主要是與齊國,也無什麼大規模戰爭,人民享受的安定富庶的生活,也慢慢失去了戰鬥的慾望,開始貪圖安定享樂,而楚國國君也順應民意,能不戰則不戰,朝廷之內大多為佞臣,所以屈原才會失望透頂,投身汨羅江,到了楚懷王時期,公孫衍發動五國攻秦,楚國半途退兵,以至聯盟打敗,秦國變得難以阻擋,楚國慢慢失去爭霸之力。

    亡秦必楚

    這句話出自項羽,是因為項羽為楚國貴族,秦國滅楚的戰爭中,爺爺項燕死於秦劍之下,項家貶為平民,叔叔項梁在反秦起義中也被秦國所殺,所以項羽身背國仇家恨,對秦國恨之入骨,再有秦國暴政之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自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後,天下開始打亂,紛紛起義,秦始皇死後,最終以楚國項羽為主力軍,劉邦迫使公子嬰交出玉璽,秦滅亡。

    總結楚國天賜之地,人民富足貪圖安定,而戰國乃大爭之世,不戰則會失去戰力,最終被秦滅亡,而滅國的仇恨打醒了楚人,最終楚人亡秦。

  • 5 # 路遙lgy

    楚國,又稱“荊楚”。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重要的諸侯國。國君羋姓,熊氏。《戰國策-楚策》裡說“楚,天下之強國也……地方五千裡”。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楚國成為戰國時代最大的諸侯國,無疑是華夏文明的發展與傳承,以及國家歷史程序的重要推動者。

    楚國即使剩下三戶人家,消滅秦國的依然是楚國,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雖三戶,滅秦必楚”。“三戶”是指楚國當時的三大家族“屈,景,昭”。這事實上是楚華人一種恨秦國的情緒和消滅秦國的信念。

    楚國在楚懷王時期,無疑是最鼎盛時期,當時楚,秦,齊形成了三大勢力,而楚最大,與齊國交好聯盟。

    公元前312年,秦國張儀勸說楚懷王熊槐,讓其與齊國斷絕關係,秦國給楚六百里土地。結果楚與齊斷交,只得到了六里的土地。

    楚懷王大怒,先後發動了三次舉兵攻打秦國,結果都失敗了。公元前29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見面,楚懷王不聽屈原等人勸說,前去赴約。不料被秦王囚居到了咸陽,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抑鬱而死在了秦國,秦國將其屍體歸還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攻破楚國,楚亡,項燕自殺,這一年五月五日,屈原投江而死。

    後來,項梁起兵反秦,謀士范增說“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滅秦必楚”。”項梁聽取了范增的意見,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第二個楚懷王。定都盱眙。

    公元前206年,劉邦大軍攻破咸陽,秦國滅亡。項羽殺了秦三世子嬰。劉邦與項羽都是楚華人,也的確是驗證“楚雖三戶,滅秦必楚”的預言。

  • 6 # 望風瑟瑟

    楚國最先是由三苗人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個國家,後跟隨周武王參加了伐紂的戰爭,得到了楚國的封號。春秋時期,楚國君主不斷吞併周邊小諸侯國多達52個之多,逐步成了舉足輕重的大諸侯國,居春秋五霸之一。到了戰國時期,楚國版圖達到了鼎盛,佔據了長江以南半壁江山,人口更是達到了五百萬之多,是不折不扣的戰國七雄中的大國。

    秦滅六國後,楚南公曾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個預言提現了楚人的無比自信,當然這個預言也是有根據了。先來看看秦末的主要名人,陳勝吳廣,項燕,項梁,項羽,范增,劉邦,蕭何,樊噲,曹參,韓信,英布等,這些秦末名人都出自楚地!

    至於為什麼這麼多反抗都出自楚地,而非其他五國呢,我們來分析一下:首先,戰爭的損耗,趙韓魏燕經戰爭後,大量的人口流失已沒有任何反抗之力,其勢力範圍的世家名人被一網打盡,再無能登高一呼百應之人。而齊國,自五國伐齊後,對秦國是持正面態度的,所以最後不戰而降,只有楚華人口眾多,世家大族並沒有受到根本性的打擊,才會出現一批又一批的反抗勢力。其次,從地理位置來看。齊國不必說,趙韓魏三國屬於中原地帶,與秦國接壤而且無戰略縱深,是秦國天然控制區域,而燕國也屬於秦國大修長城的勢力範圍,有重兵把守,想要造反,難上加難。只有楚國,既有人口優勢,又有戰略縱深,而且秦國對南方又不重視,從而造成了地理優勢。最後,我認為是其文化精神的影響。要知道,楚人有種不服輸,抗爭的意識,在周朝時,楚國就是第一個敢不遵從周王室的諸侯國,它是從一個小諸侯國不斷吞併周朝成長為一方大諸侯的,一次又一次的戰鬥,抗爭使得其文化精神就充滿了抗爭意識。施政得當也就罷了,施政不當楚人造反就是很正常的了,陳勝吳廣,項梁,陳嬰,秦嘉等紛紛揭竿而起,就充分證明了楚人的這種精神。

    反秦運動自楚人開始,後歸於楚人的原因,除卻楚地最廣,楚人最多,楚精神傳承外,更多的則是秦二世把一把好牌打的稀爛,更像是“為他人做嫁衣”之感,也可以說是楚人鳳凰涅槃!這也正是大勢所趨,歷史使命所在,那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就是必然的趨勢了!

  • 7 # 出來分享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是反抗暴秦統治的時代名言,其實它代表了一種堅定的信念,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在楚懷王客死於秦時,楚國的南公就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古代傳說中將鳳視為神鳥,是鳥中之王。雄的叫“鳳”,雌的稱“凰”。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祝融也是鳳的化身,楚人崇鳳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所謂“鳳凰涅盤”,浴火重生,楚國雖然被秦國滅了,但是楚人並沒有被滅光,置於死地而後生才是最可怕的。

    楚國在春秋戰國之交,相繼滅陳,滅蔡,後來又滅越,成為席捲南土、問鼎中原的極強盛的國家。”

    楚國之疆域,雖然時有得失損益,但在其鼎盛時期,其地跨今十一省,兼縣三百餘,為戰國時代最大之國。楚國的這種蓬勃發展的勢頭,從西周初年算起,持續了大約700年之久,直到戰國後期楚懷王時代,由於重大決策失誤,才出現轉折。

    楚國最後雖然被秦國滅了,只能說是當時“領導階層”的失敗,秦始皇確實厲害,但是楚人並不虛,楚人英勇善戰,視死如歸,具有為國捐軀的犧牲精神。即使戰死疆場,馬革裹屍,也視為光榮和自豪。

    亡秦的可以說是天下民眾,揭竿而起,但是振臂一呼的是楚華人陳勝,率江東子弟渡江,成為抗秦主力的西楚霸王項羽也是楚人,劉邦的眾臣之中也有不少楚人。而且,亡秦的決定性戰役就是楚將項羽率軍戰勝秦軍主力,並接受其投降。秦亡才成了不可逆轉之勢。雖然最後天下歸了劉邦,但是滅秦的還是楚人。

  • 8 # 喬江寶

    楚國同秦國一樣,與華夏文明史淵源頗深,據《史記》記載:楚國的祖先源於顓頊帝高陽。周文王時期,已成苗裔後代的鬻熊,向兒子一樣服侍文王,一家三代對周室忠心耿耿,楚國的祖先熊繹被周成王封在楚蠻,並賜他爵位和田地,改姓羋,住丹陽。這個羋姓,眾人都應當從電影中得知了。

    在春秋時期的諸侯國當中,楚國可以說是個異類,骨子裡就散發出強烈的征服慾望,這與其長期處在蠻荒之地所養成的剽悍個性而導致的。

    另外,楚國與中原諸侯國的不同之處有以下幾點:第一,楚國位置地處長江以南,從中原文化角度來看,介於華夏和蠻夷之間。第二,楚國不是周王室分封的權貴階級,而是以家奴的身份獲得對長江流域的統治權,所以深受中原文明的排斥和抵制。第三,楚國同秦國一樣,都對霸主地位有著天然的野心和衝動,是中原諸國的心腹大患。

    楚國的對外擴張先是從熊渠開始的,此時的周王室已開始衰落,對諸侯已經沒有多少影響力,諸侯開始不在朝貢,並且相互攻伐吞併。熊渠此時將楚國的國力治理的蒸蒸日上,很想施展拳腳,於是他聰明地避開東面姬姓諸侯國,因為他們都是周天子的宗室,熊渠不想犯了眾怒而招來群毆,那樣就得不償失了。熊渠先向西征伐庸國,解除掉身邊的隱患,沒有後顧之憂才可以放心地幹事業,然後又揮師沿漢江兩岸驅趕百越等少數民族,逼迫他們向更偏遠地遷徒佔領了整個廣袤、肥沃的江漢平原。

    熊渠在位期間實行的是“遠攻近交”的策略,在很短的時間內控制了江漢平原和現今的武漢、湖北一帶,最重要的是熊渠迅速佔領鄂地,主要是佔有那盛產的銅礦,銅在春秋以至於整個封建王朝時期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在春秋,銅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這直接奠定了楚國之後數百年發展的基礎。

    另外一位便是大名鼎鼎的楚成王熊惲,與同是一個時期的齊桓公姜小白同為春秋兩霸,兩人頗有交集,同樣都俱有謀略和智慧。從兩人對待周天子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兩個人都輕視已頹勢的周天子但表面上卻非常尊重,常常利用周天子的招牌打壓群侯。

    熊惲此時所處的戰略環境與熊渠時代大不相同,中原已戰亂頻繁,諸候各自為王,已沒人將周天子當回事了。此時楚國國力雖然強盛,但還沒有到讓諸侯畏懼臣服的地步。所以熊惲在軍事上採取與熊渠不同的“遠交近攻”的戰略,對於中原當時主要強國如齊、魯、鄭禮尚往來,而對於周邊小國則該滅就滅,這樣既壯大了自已,又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生存空間。

    尤其是針對周天子的態度,不但連年朝貢,還對周天子大表忠心,深得周天子的信任和讚許,並賞賜一塊以示身份象徵的胙肉(臘豬肉)。當時的周天子姬閬還對熊惲說了一句話,以表明熊惲的地位和對楚國的態度。“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那意思就是隨便你在南方怎麼折騰,那一邊都屬於你的範圍,但別來中原胡鬧。有了這塊金字招牌熊惲就可以先搞定南方,打個堅實的基礎再圖中原。

    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王翦親率60萬大軍進攻楚國,楚國大將項燕由於決策失誤而導致楚軍全面潰敗,項燕戰敗自盡,臨死前說了一句豪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正如項燕的遺言那樣,秦末爆發的農民大起義全是楚人擔當,先是陳勝、吳廣,然後是項燕的孫子項羽,最後是沛公劉邦。

    對秦國仇恨最烈的當屬項羽,不但滅了秦室,還洗劫了秦都咸陽,使昔日繁華的秦都成為一片廢虛,這種帶有個人情緒的報復行動如同草寇一般另民眾反感,也使項羽站在了民眾的對立面。最終由同是楚華人的劉邦贏得民心,安定了天下。

  • 9 # 林子說歷史

    春秋戰國是我們古代第一個,長期的亂世時期。其中的楚國在這段時間內,一直是一個強國。

    春秋時楚莊王還曾稱霸,所謂的春秋五霸,楚莊王便是其一。

    到戰國時期秦國的強盛,超過了當時戰國七雄中的其餘六雄(楚國是其餘六雄之一)。並且最後還統一天下,建立秦朝。

    而秦朝二世而亡,其中滅秦的勢力中,楚人出力最大。這主要是兩點在起作用:強國不甘、榮譽感反彈。

    強國不甘,說的是楚國實力強大,被滅之後百姓都有不甘心的意味。

    因為當時楚國的實力,是僅次於秦國的。可以說若無秦國,有能力完成統一的便是楚國。而這種情況下,再加上秦朝的暴政。

    使原楚國普通百姓、貴族,與其它原諸侯國普通百姓、貴族相比,是最為不甘心的一個群體。所以楚人在滅秦之中,出力最大,這是第一個原因。

    榮譽感反彈,說的是楚國是大國、強國。當時的楚華人都有一種身為楚華人的榮譽感,被滅之後榮譽感不在,心理都有反彈的想法。

    這就好比今日的我們,說起漢唐盛世一樣。那種自豪感、榮譽感、優越感,自然生髮又無法言表。當時的楚華人,便是這種感覺。

    而秦朝暴政,使這種榮譽感加倍反彈。所以楚人在滅秦之中,出力最大,這是第二個原因。

    綜上所述春秋戰國時的楚國,一直都是一個強國、大國的存在。之所以說最後滅秦的還得是楚人,是因為強國不甘、榮譽感反彈的原因所致。

  • 10 # 先秦史

    周成王時期,楚首領熊繹被封於以丹陽為中心的地區,方圓五十里,建立楚國。到了熊渠為楚首領時期,江漢地區很多諸侯國信服楚國。並興兵伐庸、楊越、鄂等地區,楚國開始展露崢嶸。

    伴隨著歲月的流淌,楚國可能在後來歷經一次大磨難。大約從若敖開始,楚人進入春秋時期,然而磨難帶來的傷痛並沒有痊癒,楚人依然進行著的“篳路藍縷”的創業。

    終於,晨曦照亮了楚國。楚武王熊通,一位偉大的具有無比的開拓精神的君主橫空出世。他最大的功績無疑是伐隨成功,在那裡他佔有了當時最大的銅礦山,為楚國未來的軍事文化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在得不到更高爵位的時候,他更是僭越稱王,於周王朝分庭抗禮。就連當時霸主鄭國也對楚國非常忌憚。在楚人眼裡,他們和周是平起平坐的。當然在中原諸侯國眼裡,他們仍然被視為“蠻夷”。

    楚文王繼承父志,開拓慾望十分強烈。他在位期間申、息、鄧等國都已經是楚國囊中之物,領土大大擴大,在江漢地區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楚成王殺掉兄弟,自立為王。他在位時期,繼續對外擴張,滅掉弦、黃、英、夔等國。從此以後,正式開始染指中原。他一生經歷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三個霸主爭霸,泓之戰勝了宋襄公,一時稱霸中原。雖然在與齊桓和晉文的爭霸中敗下陣來,但是楚國對他們的威脅已經非常大。如果沒有齊桓晉文,或許楚國的戰車早已踏破中原。

    楚穆王繼續鞏固江漢地區統治,並向江淮地區挺進,先後滅掉江、六、蓼等國。並攻打鄭國、陳國等中原諸侯國。楚穆王死後,楚莊王即位。楚莊王時期,晉國大夫執政和主盟正開展的火熱。邲之戰中,晉國內部不和,楚國藉機大敗晉國,飲馬黃河。此後又服了宋國,於中原的魯、宋、鄭等國會盟,正式問鼎中原。這時候的楚國國力達到有史以來的巔峰。

    楚莊王死後,楚共王繼位。他長期與晉國爭霸,並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此後的楚王也在中原保持足夠的影響力,直到後來國際形勢變幻,晉楚雙方都無力在中原爭霸,所以才有了弭兵會盟。

    弭兵會盟以後,中原訊息趨於沉寂時候,然而楚國的厄運卻才到來。楚靈王本人窮奢極欲,導致政治腐敗、民心不服,最後流離失所,自縊而死。此後的楚國漸漸衰落,屢次受到新興強國吳國的攻擊,甚至受到周圍一些原本臣服的小國欺負。柏舉一戰,吳國大敗楚國,幾乎亡國。

    春秋晚期,吳國和越國先後稱霸。楚國也在楚昭王的努力下漸漸走出戰爭的陰霾。

    楚威王時期,楚國的國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展。縱橫家蘇秦曾言:“楚國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他們是完全有兼併天下的資本的。楚懷王早期,消滅了越國,疆土進一步擴大,成為當時世界上地域最為遼闊的國家。同時國家的綜合國力也達到巔峰,與西秦東齊三足鼎立。然而盛極必衰似乎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此後的楚國接連遭到秦國和齊國的欺騙和打擊。丹陽之戰、藍田之戰、垂沙之戰,楚國日漸式微,往日的光芒也漸漸散盡。此後的楚國再也沒能重現劫後餘生的榮耀。

    在秦王的滅國戰爭中,往日不在的楚國還是演繹了一次最後的迴光返照,它們作為實力最強的對手敗在秦王政的手裡,楚國大將項燕更是留下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豪言壯語。當然這裡的三戶並不是就是三戶人家,而是指屈、景、昭三個氏族。當時即便如此,這也只不過是他情緒化的豪言壯語罷了。誠然秦國最終被項羽和劉邦聯合推翻,項羽還建立了楚政權,但是那只是一種偶然罷了。

  • 11 # 時代盛典

    楚國是春秋時期第一個崛起的大國,最強時期佔據了當時的半壁江山,但楚國最後也沒能完成統一全國的壯舉,而是讓後來居上的秦國實現了,為什麼秦國反而完成了逆襲呢?但是楚國的地圖已經非常遼闊,和其他國家的對比非常鮮明,而秦國更是隻有一點小,但是到了戰國時代,秦國因為商鞅變法迅速強大起來,和其他國家拉開了差距。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另一說公元前403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就戰國七雄來說,楚國是傳統強國,而且疆域面積在頂峰時期幾乎佔到了天下之半。不過,坐擁半壁江山的楚國,卻讓秦國最終一統了天下,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早在西周建立時,因感念楚人出兵幫助滅商的緣故,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讓他到丹陽建立了最初的楚國(方圓五十里)。但是,對於不斷擴張的楚國,早在春秋時期就陸續吞併了周邊的小國,成為一個地方數千裡的大國。到了戰國這一歷史階段,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楚,天下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王也。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對於當時的楚國,可謂坐擁半壁江山,但是,最終的結局卻是秦始皇消滅楚國。

    對此,在筆者看來,針對楚國面積遼闊,卻無法和秦國爭天下的問題,第一個原因是楚國當時主要處在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地區。但是,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階段,長江以南地區的人口非常稀少,不少還是蠻荒之地。換而言之,楚國雖然坐擁半壁江山,但是實際的人口卻沒有那麼多,這促使楚國的兵力相對於秦國沒有什麼優勢。同時,地域遼闊的楚國,因為士族卿大夫的分散,促使楚國王室的權力沒有秦國集中,其凝聚力也無法和商鞅變法後的秦國相提並論。

    再者,相對於秦國、齊國、燕國、南韓、魏國、趙國這六國,楚國可以說是變法最不徹底的一個諸侯國。眾所周知,在春秋戰國這一歷史階段,各個諸侯國為了走向強化,紛紛進行了變法,比如秦國進行了商鞅變法、趙國進行了胡服騎射、齊國早在管仲時期就進行了變法等。與此相對應的是,楚國吳起變法九年而亡,屈原想變法而不得。楚悼王重用吳起變法,變法九年而有小成,將楚國的疆域擴大到今湖南、廣西等地。但是,吳起被殺害後,其變法卻沒有延續下去。對於變法的抗拒,成為楚國無法和秦國爭天下的重要原因。

    最後,相對於秦國,楚國也出現了楚威王、楚悼王等有作為的君主,但是,楚國的昏君卻讓這一明君積累的成果不斷流失。比如楚懷王在位期間,貿然進攻秦國導致楚國喪失了大量的兵馬和土地。公元前299年,楚懷王被秦國扣留,最終死在秦國。此後,楚國從戰略主動徹底變成戰略被動,失去與秦爭奪天下的資格。就戰國後期來說,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對於秦始皇以及之前的幾位君主,不少都很有作為,但是,楚國後期的國君,大部分都毫無作為。對此,在筆者看來,國君上的差距,也是導致楚國失去和秦國爭天下資格的原因之一。

  • 12 # 泡麵侃史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實際表明的就是楚國對於秦國的仇恨值是非常的大的,不是其他的國家可以相比的。

    其實個人理解這句話還有一個意思,就是秦國的戰鬥力確實高,但是楚國的整體戰鬥力是可以和秦國相比的,說明楚華人的戰鬥力也是非常的強大的,這也不是其他的國家可以相比的。

    還有就是楚國國家的軍民是比較一心的,就是報仇,一旦一群人去一個方向,那麼你就需要雙倍甚至更過的人去阻止他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遇到這樣的人,你對她的好都當作理所當然,回報沒有,還肆無忌憚的要求和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