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誠哥100

    在談工資收入前,自然要先說說清朝時期的物價水平。由於時代不同,各種物品的價格也有很大出入,因此我們就以大米作為衡量標準。根據《大清五朝會典》的記載,清康熙到乾隆年間,每升優質大米的價格約為10文,一兩銀子可以購買100升大米,當時的1升相當於現在的1.5斤。也就是說,在康熙到乾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買到150斤優質大米。我們現在每斤大米的價格約為3元人民幣,按這個標準換算的話,清朝一兩銀子就相當於現在的450元。 後來,清朝經歷了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等戰亂,銀子的購買力有所下降。根據光緒年間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清朝時期一石相當於現在的156.45斤。按這個標準換算下來,一兩銀子可以購買107斤左右的糧食。還是以每斤糧食3元人民幣計算,光緒年間的一兩銀子就相當於現在的321元。相比康乾時期,銀子的購買力縮水了約三分之一。 清朝時期的物價水平大體就如上面所說的情況。接下來就該看看清朝官員的工資究竟有多少了。 據《大清五朝會典·戶部·俸餉》記載,親王歲俸銀10000兩,郡王歲俸銀5000兩,貝勒歲俸銀2500兩,貝子歲俸銀1300兩。文武官員每年俸銀:一品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1兩,從九品31.5兩。此外,京官還有和爵位品級相對應的俸米補貼,數量和俸銀相當,如親王每年的俸米補貼是10000斛(1斛等於5鬥)。 當時北京一個成年勞動力,年收入約為30兩左右。一個五口之家年支出約為30-35兩銀子。按這個水平算下來,清朝官員的工資實在不怎麼高。而且官員家裡基本都有傭人,如果只是上述收入,感覺低品級的官員都快要活不下去了。難道電視劇中官員們奢華的生活都是編的嗎?其實不然。 在清朝前期,由於官員工資太低,導致他們巧立各種名目“撈錢”。雍正皇帝登基後,為了改變官場風氣,在大力整頓的同時,向地方官員推出了養廉銀製度。養廉銀的數額視各地的經濟情況不同會有一定的差異,通常為年俸的十倍到一百倍。比如總督(正二品)的養廉銀為13000-20000兩,巡撫(從二品)的養廉銀為10000-15000兩。這筆收入相當可觀,完全足夠支撐官員們較為體面的日常生活了。不過,即便如此,清朝地方官“撈錢”現象依然絡繹不絕。除了官員本人貪心不足的原因外,這裡就要提到清朝的一項“陋規”了。 原來,養廉銀只涉及到地方官員,京官卻無此福利。但京官卻掌握了地方官員的任免大權。地方官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得以“冰敬”、“炭敬”等名義向京官“孝敬”銀子。至於“孝敬”銀子的數量也都有不成文的行情,不能送少,也不能送多,否則就是壞了規矩,要受到同僚的鄙視。因此,地方官的養廉銀雖然數量可觀,但經過各方打點,所剩就沒那麼多了,只好再利用手中的權勢來“撈錢”了。 不過,能享受到“冰敬”、“炭敬”的都是手中掌握實權的中高層京官。下層京官因為沒有這些灰色收入,所以生活是相當清苦的,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外放實缺,就可以大發橫財了。 清朝官員的工資水平雖然不高,但加上養廉銀、冰敬、炭敬等收入,實際到手的銀子還是相當可觀的,完全足以支撐他們奢華的吃穿用度。因此,電視劇中清朝官員花錢大手大腳的現象是真實存在的。

  • 2 # 魅力平常心

    歷來的官員很少有正真的清官。

    舉例,在清朝一品大員(文官)年俸白銀約170兩,祿米170斛;二品年俸白銀約150兩,祿米150斛;三品年俸白銀約120兩,祿米120斛;四品年俸白銀約100兩,祿米100斛;五品年俸白銀約80兩,祿米80斛;六品年俸白銀約60兩,祿米60斛;七品知縣年俸白銀約45兩,祿米45斛。我們就按1兩白銀摺合今天的200元人民幣、1斤大米摺合今天的3元人民幣來計算,同時1斛米約為現在200斤,那麼清朝最高級別的官吏一品大學士或總督一年的俸祿大約136000元,被稱為“芝麻官”的七品知縣一年的俸祿摺合人民幣36000元,可見清朝官員的工資有多低!(貪官除外)

    這些錢既要養活一家老小,還要支付僕人、師爺工資,以及平時迎來送往、甚至補貼辦公經費等支付,根本就不夠呀!那麼除了俸祿之外,清朝的官員還有那些收入補貼家用呢?對於外官來說,收入真正的大頭其實不是俸祿,而是養廉銀。而京官的外快收入主要靠冰敬和碳敬。

    養廉銀。由於康熙年間各級官吏貪腐橫行,雍正即位後,為了革除前朝弊端,將耗羨歸公增給養廉銀,以達到高薪養廉的目的。各級地方政府官員每年的養廉銀大概是其年俸的十到數十倍,具體金額各個地方根據其人口、經濟發展水平、火耗定額等因素各不相同。大體而言,清朝總督(一品)一年的養廉銀約16000兩,巡撫(二品)13000兩。及至知縣(七品),每年的養廉銀大約1200兩。這樣看來,算上養廉銀,一個七品知縣終於可以支撐自己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了。

    冰敬、碳敬。每到寒冬將至,各地方官員以為京官購置取暖木炭為名向其孝敬錢財,此所謂“炭敬”。同理,每當酷暑來臨,各地方官員又以為京官購置消暑冰塊為名向其孝敬錢財,此所謂“冰敬”。冰敬和碳敬便成為京官們除了俸祿之外的最大收入來源,又因為冰炭兩敬的收入通常遠少於養廉銀的緣故,所以就有了在清朝做官京官不如外放的說法。

    除了以上收入之外,如果你不貪、不偷、不搶,那麼你還有沒有其他的收入呢?順治年間,朝廷一度實行過柴薪銀、蔬菜燭炭銀、心紅紙張銀及什物銀、案衣銀等項收入,總數也是遠超正俸,後因財政緊張取消了。

  • 3 # 學習路上123

    地方官員從來不靠俸祿的,清朝的地方官員有養廉銀的,養廉銀大約是俸祿的10倍到100倍,養廉銀製度使官員的合法收入大增。

    養廉銀又助養官員的豪奢,張集馨從道員升任按察使後進京覲見的花費是:“別敬軍機大臣,每處四百金,賽鶴汀不收;上下兩班章京,每位十六金,如有交情,或通訊辦折者,一百、八十金不等;六部尚書、總憲百金,侍郎、大九卿五十金,以次遞減;同鄉、同年以及年家世好,概行應酬,共用別敬一萬五千餘兩”[8]《清朝文獻通考》批評:“入愈豐而累愈重,知有私不知有公。縱倍給薪津,歲增經費,何補若人之揮霍,空益小民之負擔”,這是因為“廩入既厚,縱侈隨之,酬應則踵事增華,服用則豪奢逾度。”再加上晚清財政困難,俸銀、養廉銀常常停支,官員“藉口於養廉不足,肆行侵漁”。

  • 4 # 歷史智慧之窗

    無論任何時代官員的俸祿只夠溫飽,好的話小康,奢靡生活的銀子從哪來?

    不用說大家都知道,貪汙!大多數官員收下級“孝敬”的銀子,以及透過各種名目斂財,所以“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句話在清朝時是絕不誇張的。歸根結底這些銀子都是從老百姓身上擠出來的。

    清朝前期,貪腐現象是比較嚴重的,各任皇帝也相應的出了一些政策,但“貪”一字又怎能是那麼容易控制的!任何年代都有!

  • 5 # 老頭說老物

    貪汙腐敗的根源就是出在這裡,為了生存養家餬口,只能去貪汙受賄。貪汙受賄腐敗的銀子還得孝敬上級,也是清朝沒落走向崩潰的原因所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是盡人皆知的腐敗寫照。

  • 6 # 歷史時燒錄

    其實這個不僅僅是清政府的問題,歷史上歷朝歷代或多或少都存在這個問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一手製造明初三大案,殺了十幾萬大大小小的官員,除了其中的一部分是為了政治需要外,更多的卻是因為貪汙腐敗,最後弄個老朱直感慨,這貪官怎麼就殺不絕呢?

    清朝政府官員的俸祿有多少?

    清政府官員主要分為一到九品,其中又有各式各樣的官員,官大沒實權的,官小有實權的,官既大又有實權的,等等,下面我們簡單統計,清朝一到九品的各級官員的俸祿由此表可知,清朝政府官員的年收入按等級算,一到三品的年收入是一到三百萬,四到七品是大約二十到七十萬,八品之後則只有幾萬了。過小資生活絕對沒問題,但是要是天天大吃大喝,可勁瀟灑也絕對不夠。

    清政府官員生活奢靡,錢財是從何處而來的呢?

    清政府官員給大家的印象往往是神武大氣、揮金如雨,總之就是錢多到花不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是這些僅僅靠朝廷的俸祿顯然是不夠的,那麼他們的錢財都是從何處而來的呢?

    這個我將其總結為兩大點:

    一、灰色收入有用心的人“送的”

    清政府的官場有一個潛規則,就是除了朝廷的正常俸祿外,清政府官員們還可以有一些灰色收入,這個灰色收入就是表面上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實際上又都默許了的。

    比如清朝時期有“炭敬”、“冰敬”、“別敬”、“養廉銀”等等,各種敬銀,“炭敬”就是供熱費,冬天冷了,給你一筆錢用來取暖,“冰敬”就是避暑費,夏天熱了,給你一筆錢避暑,等等,這種敬銀由整個清政府大大小小的官員接管,然後大小官員們在按等級,逐批的進行分成。

    二、主動爭取,貪汙受賄

    相比於第一種,這種方式更加的簡單粗暴,直接進行貪汙受賄,清朝時流行買賣官員,如果幹成了,這一票就夠你吃好幾年的,還有收取各種商人的“方便錢”,甚至壓榨民脂民膏,多徵稅少交稅等等,還可以利用自己官員身份的便利條件,進行各種方式的圈錢,官員們這種方式獲得的錢財是一次鉅款。

    清政府官員們的奢靡生活,大部分都是靠以上的方式得意維持的,正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在清朝時要想發財必先當官,由此可見清政府官員們的不正當收入還是很多的。

  • 7 # 法海縱橫

    清朝官員的俸祿分為俸銀與祿米兩種,按不同身份和職司可分為八大系列。每年春秋兩季發給。春季以正月二十為限,秋季以七月二十為限。由於官員的年俸並不高,難以維持一家人的開銷,所以還存在養廉銀製度,在京城京官的養廉銀由國庫支出,一般很少,主要要年俸,而外官的養廉銀則要遠高於其工資。

    另外清朝領取俸祿的人員大體可分為3類——文官、武官和皇族宗室(即王爺、公主等人)。而清朝的1兩銀子大概是現在的175元左右,清代一斛米約為現在200斤,現在的米價基本在2元/斤左右,以此為基礎推算清朝各級官員年俸相當於現在的工資是多少。

    從表格裡可以看出,高階官員工資還是很高的,足夠花了。低階官員特別是常說的七品縣官、九品芝麻官待遇非常低,只達到了普通平民溫飽水平,顯然不能滿足地方官員的心理預期和勞動付出,這也就造成了他們的貪汙受賄出現。

    貪汙受賄的方式,古今同理,利用年節、祝壽等有送禮的,有斂財的,終於流傳下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8 # 朱六十四

    清朝的俸祿其實並不低於雍正高薪養廉之後,清朝的憤怒還是比較高的,而且這些大大到後期大大小小的官員,各個環節都是在貪,加上各種收入,自然而然就滋潤了生活。要知道在古代官員肯定是最高階級的,生活自然肯定比大部分人都滋潤。

  • 9 # 關河南望

    在人們的印象裡,明清兩朝的清官們,生活都是十分清貧的,平日裡只能粗茶淡飯度日,比如海瑞,因為給母親祝壽而買了兩斤肉,結果居然震驚了朝野。

    那麼事實果真是這樣嗎?其實,除了海瑞這種千年難遇,特立獨行的人,其他官員的生活絕沒有如此不堪。

    清朝名義上官俸很低,一個七品知縣的年奉只有45兩白銀,合人民幣4500元。這點錢養活自己都很困難,遑論官員還有一大家子人。

    可是清朝官員並不是僅靠俸祿生活的,他們的主要收入來自俸祿以外,那點俸祿還不如他們實際收入的零頭,只能算幾個鋼鏰而已。

    晚清時,有一個叫李慈銘的官員有寫日記的習慣,他的日記叫《越縵堂日記》,其中也記錄了他家的日常收支情況。

    光緒十三年,李慈銘獲授戶部郎中一職。清朝時的堂官都設滿漢兩席,滿人為正,漢人為副,實權在滿人手裡,所以李慈銘並無實權,只是落了個閒職。因為清閒,他平時不去衙門,只是年終考核時去應付一下。

    日記顯示,李慈銘的年奉是135兩白銀和1200斤小米。這些錢約合人民幣13500元,月均僅1000元左右,以如今的標準來看,根本養不活一家子人。可是日記又反映出他年支出2000多兩白銀,合人民幣20多萬元,這麼多錢是從哪兒來的呢?

    原來李慈銘在俸祿外,還有禮品、束脩、印結、饋贈四項收入。禮品主要是下屬友人贈送的茶葉、菸草、果品、地方土特產等實物;束脩是他在書院學堂講學的兼職收入;清代時,地方人等到京城各大衙門辦事,要請擔任京官的同鄉證明其出具的材料屬實,為此需要這位同鄉出一份蓋了章的保結文書,稱為印結,這樣可以得到一筆錢,稱為印結銀。這筆錢由衙門統籌,每月分發給官員們。按慣例,地方官進京時要給京官送錢物,冬季稱為碳敬,夏季稱為冰敬,其他季節稱別敬,這就是饋贈。李慈銘的日記顯示,這四項收入達2861.2兩白銀,收到的實物還不算在內,而他的俸祿只有這四項收入的二十分之一。有了這些錢,李慈銘在京城租了大宅院,納了小妾,平日的生活就是宴飲聽戲,好不逍遙,而他還只是一個沒有實權的中級官僚,一個平時班都不用上的閒官。

    在中國歷史上,封建官場的貪腐從未被真正杜絕。嚴刑峻法未能嚇阻官員們鋌而走險,高薪養廉只是反襯了人性的慾壑難填。要徹底改善官場風氣,不能依靠人治和自律,必須健全和完善監管機制,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將官員的行為暴露在Sunny下,接受群眾的監督。

  • 10 # 魏青衣

    清朝的官員,大多花錢大手大腳的,他們的俸祿自然不夠養活自己,而清朝官員的來錢手段主要分兩個時期。

    先來看一下清朝官員的俸祿是多少。

    在《大清五朝會典·戶部·俸餉》中曾經有過記載,親王的俸祿,一般一年也能達到10000兩,郡王也有5000兩,貝勒是2500兩,貝子是1300兩,而下面的官員俸祿就少得可憐的,一品大臣也只有180兩的俸祿,二品是155兩,三品還有130兩,而越是低階的官員,俸祿也就越低,等到了八九品的官員,俸祿也只剩下了三四十兩,這麼少的錢,完全不夠支撐一個官員一年的支出。在俸祿之外,官員還有俸米的補貼,這筆錢財的數額基本和俸祿一致,但單位卻變成了斛。

    按照北京官員的日常支出來說,每年需要支出約一百兩銀子,這筆錢財包括了吃穿用度,還有僱傭僕人,很明顯,就算是一品二品的官員,每年如果想要保持體面的生活也只是勉強而已,但到了八九品的官員,幾乎是維持不了生計的

    於是,在清朝前期,各級官員巧立名目,用各種手段“撈錢”。

    官員們工資水平比較低,他們迫於生計,也不得不想出來各種辦法撈錢。

    首先就是收保護費,民間的一些商人,開展生意的時候,很多都會多少接觸到一些灰色產業,而這些官員,就會和商人勾結起來,充當商人的保護傘。

    清朝的官員其實一點也不清廉,很多地方官為了升遷,就會拿出來錢財“孝敬”上級官員,藉此得到升遷的機會。

    很多官員會利用職務之便大筆撈錢,比如朝廷的金庫一時間捉襟見肘了,朝廷就會讓各級官員捐款,而負責收款的官員就會趁機撈點油水。

    像這種撈錢的手段在清朝的時候數不勝數。

    康熙後期的時候,清政府官員腐敗成風,朝廷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專門設定了養廉銀。

    雍正帝時期,為了改變官員腐敗成風的現象,專門設定了養廉銀,養廉銀一般數額都在官員俸祿的十倍到一百倍,這麼一大筆錢財,完全足夠官員日常開銷,一時間朝政清明瞭很多。

    當然了,養廉銀一般都是針對地方官員的,京城的本地官員是沒有這份收入的,他們的收入依舊過得較為艱難。

    而官職比較高的官員,會利用職務之便,讓地方官“孝敬”自己,畢竟地方官是否升遷,都指望這些京城的高層官員,這些錢也被稱為“冰敬”,“炭敬”。

    這筆孝敬京城高官的錢財只針對那些手握重權的官員,而官職較小的就沒有這份待遇了,他們只能過著依舊艱苦的日子。

    清朝前期的時候,官員們腐敗成風,而在雍正以後,雖然這種腐敗的風氣有所減緩,但並非完全被遏制住了,所以還是有很多官員依舊貪汙腐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具荷拉有哪些影視作品和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