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口水雜談

    夏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期,統稱為“上古時代”。或稱“遠古時代”、“三皇五帝時代”、“神話時代”。

    在中國上古時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時代。在兩河流域和埃及一般指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歷史時代。因為上古時代沒有當時直接的文字記載,那個時候發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無法直接考證。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帶有神話色彩。

    自公元前3000至前21世紀,是中國文明初起的時代,有三皇五帝之說。三皇的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伏羲,女媧,神農。傳說伏羲氏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致嫁娶,以麗皮為禮,創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而已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就約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確實應該是中華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媧是在伏羲氏以後為天下共主,她作笙簧,是音樂的開始,傳說她練石以補天,聚蘆灰以止滔水。神農氏(炎帝)繼女媧後為天下共主,傳說他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了五絃琴,開始蜡祭和市場。看來,至他開始,中華民族開始進入農耕社會。“五帝”乃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姓姬(或雲公孫),號軒轅氏、有熊氏,原居於西北,後遷徙至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一帶。炎帝傳為神農氏,姜姓,號烈山氏或厲山氏。時南方強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領蚩尤率領之下,和炎帝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北逃竄,向黃帝求救,並結為聯盟。黃帝統帥炎、黃二部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下,大敗蚩尤,結果蚩尤被殺。涿鹿之戰後,炎黃兩部落發生戰爭,黃帝擊敗了炎帝。從此,中原各部落鹹尊黃帝為共主,炎、黃等部落在黃帝的領導下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中華民族素自承為『黃帝后裔』,又因炎、黃兩部落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也稱為“炎黃子孫”。

    黃帝之後,最著名的共主有唐堯、虞舜、夏禹等人。禹系夏后氏部落之領袖,姒姓,又稱夏禹、大禹。相傳堯的末年,洪水氾濫,禹父奉命治水,花了九年時間而一事無成,而被堯處死。及舜即位,禹奉命繼其父治理洪水。禹用疏導的方法,廣修溝渠,終於根治了水患,從此成了華夏民族的英雄人物,被稱為“大禹”。

    大禹之後就是夏朝了。禹死後,啟透過武力征伐伯益,將其擊敗後繼位,成為夏朝的統治者。是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會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是傳統上被公認的中國第一個帝王。

    夏朝之前是不是有個更為古老的朝代虞朝?

    有些專家學者提出:在古代夏朝以前還有一個更為古老的朝代是虞,虞朝只能是人們的推斷,依據是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而從商代到現在,也就是四千年左右,那麼還有一千多年,又是一個什麼朝代呢?

    所以,就有人作出了夏朝之前的虞朝的推斷,並將虞朝古都估計在現今的浙江、江蘇、安徽和江西範圍內的300公里範圍內。

    也有人說,虞不能算是一個朝代,而只是一個部落聯盟,部落聯盟間選舉一個帶頭的部落首領,這就是最先的禪讓制,到夏啟改制之後才成為家天下,啟是政變結束有虞朝選舉禪讓的制度。

    其實,歷史上有沒有存在夏朝都還是一個謎團,因夏朝也沒有可靠的文字記載流傳至今,最遠的可考文字記載只可追溯到商朝。

    也有史學家認為,春秋以前的文獻中追述古史最早只到夏禹,周以前的朝代只有夏、殷二代,虞代是墨家為宣傳禪讓說而添加出來的。

    因此,夏朝以前到底還有沒有一個朝代虞,此觀點到目前還沒有下定論。

    就是這一千多年的歷史,目前仍沒有文字記載,現今的歷史學家、地理學家以及考古學家也沒有證據證明虞朝的存在。虞朝之說的論點如果確立,那麼中國的歷史就要改寫。

  • 2 # 我是有夢的人

    夏朝還沒確定是否存在,但之前肯定有我們的祖先在活動。五六萬前我們的祖先從非洲開始四處遷徒,大約萬年左右到達中國,所謂的三皇五帝真有可能是古埃及傳過來的,包括夏朝,我覺得這沒有什麼難堪的。古蜀國等文化證明了這點,個人認為所謂的夏朝及以前的種種傳說,都應是在中國境外,或者是從外流傳進來的,然後在中國定居發展,形成了商以後的中華文明。

  • 3 # 王牌雜燴飯

    一般來說夏朝之前被稱為中國的上古時代或者遠古時代。在古史中也稱為“傳說時代”,之所以這樣叫是因為這個時代的事情只見於神話傳說之中,未有信史。

    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在年輕時用幾巨冊《古史辨》對這一時代的史載歷史全盤否定。

    提出著名的上古史“層累式古史說”,即“時代愈後,傳說的古史期愈長,……傳說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如西周所知最早的神是禹,以後層累地遞增堯、舜、黃帝、神農、伏羲、天皇、地皇、泰皇於前,至三國而有最前的盤古。

    對戰國末期整理編定的那套古帝世系,則以為商、周原只認本族出於上帝,與他族無關,太皞、顓頊等亦為不同各族宗祖神;

    到戰國時小國被併吞,逐漸歸於統一,有人起而把各國祖先神靈“橫的系統”改成“縱的系統”,“地圖變成年表”,編為黃帝一系子孫,於是原來各不相干的各族傳說的祖先群神,彙集而成統一的古史體系。

    既然上古史是層累的,那現今可見的史籍記載便也失實,那光怪陸離的神奇上古也就只是歷朝歷代人們的層累想象了,其實別說上古了,就是夏朝有沒有存在過也有爭議,中國可考的文字記載只到商代的甲骨。

    雖然顧先生在晚年對年輕時全盤否定的態度有後悔和鬆口,但真實的上古是什麼樣子的,是有統一國家江山共主的文明社會還是部落分立各自為政的矇昧時代,一切還有待考古發現與史料記載相佐證。

  • 4 # 彭小旭大話史

    舊石器時代

    距今約250萬年前,世界各地大致已經進入舊石器時代(各地的時間並不相同),中國的舊石器時代從雲南元謀人出現的距今約170萬年開始算起。陝西藍田人距今約100萬年,北京周口店北京人距今約70萬到20萬年。

    當時的人類已經有了用火的證據,結束了“茹毛飲血”的艱難生活,工具多為粗糙且分類不明確的打製石器(打製石器是舊石器時代的特徵之一)。不過在舊石器時代這漫長的幾百萬年中,人類的進化和文明的演化是相當漫長的。人類拼勁全力來維持溫飽,生命常常受到各種天災人禍的威脅,當時的地球處於冰期和間冰期,人類還遭受著低溫的侵害。為了維持生存,人類不得不不斷地遷移,就這樣四處的傳播演化。

    距今約2萬年前,已經是舊石器時代的晚期,這時候的北京的山頂洞人正在活躍,他們已經能夠熟練的使用工具,工具中除了已經較為精緻的石器外還出現了打磨精緻的骨器和骨頭飾品,遺址中還發現了墓葬。表明這時候的先民已經有了審美和喪葬的觀念

    新石器時代

    距今約1萬年前,世界各地的人類已經先後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各地的文化文明也如雨後春筍般開始蓬勃發展起來。這一時代人類已經開始馴養動物,種植作物,畜牧業和農耕也都在逐漸的興起,食物來源逐漸的穩定,人類也開始慢慢的在一個地方長期的定居下來。出現了氏族公社這一社會組織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繁榮。

    這一時期的工具已經變成了精緻而分工細化的磨製石器,還改進了骨器,也出現了陶器和製作精美的玉器,後來甚至還出現了青銅器。這一時代,宗教,建築,文字都在慢慢的萌芽,這個時代已經可以稱為今日人類社會的雛形。

    這一時期中國的文化也在蓬勃發展,黃河流域出現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長江流域有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臺灣地區的圓山文化等等。

    這一時期也與中華文化的傳說時代大致相當。例如盤古,女媧,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等傳世神話和遠古帝王。這些傳說中的人物究竟是否真實存在確實難以考證,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們都是遠古文化發展過程的一個縮影或者當時首領人物的代表。

    《史記·五帝本紀》

    司馬遷所著《史記》已經是絕大部分都可以確信的信史了,三皇五帝的傳說由來已久,但因為三皇的神話色彩過於濃厚,而司馬遷結合自己走訪各處的所見所聞,再加上《春秋》、《國語》等多部古書的記載,以《五帝本紀》開頭作為可信歷史的開端。

    雖然考古學無法提出更多有關五帝的證據,但是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都確信遠古時的確有五位帝王(或者說大的氏族部落的傑出首領)。

    所以在距今約4690年左右,是黃帝活躍的時代,接下來的少昊、顓頊、帝嚳、帝摯、帝堯,然後就是最後一位帝舜了(少昊和帝摯不屬於五帝行列,也就是說五帝並非完全按照即位順序)。

    距今約4200年左右,也就是公元前2183舜禪位於禹,夏朝由此啟。

  • 5 # 鹹魚閒聊

    前述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存在時間約為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由於年代久遠,因此有關夏朝的史料實在太過匱乏,尤其是至今為止中國還尚未發現夏朝文字,甚至連一件夏朝的文物都沒有出土過,所以,包括外國學者以及一些國內學者在內的很多史學家都否認了夏朝的存在。然而,古人是不可能憑空捏造出一個有四百多年曆史的王朝的,而且司馬遷在《史記》裡詳細記載了夏朝世系和商朝世系,商朝世系從後來殷商廢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得到了證實,這就說明司馬遷沒有憑空捏造,雖然現在沒有發現夏朝廢墟,但不代表以後不會發現,若沒有夏朝的存在,那麼商朝文化又是從何而來?還有中華文明是否也遠沒有五千年那麼源遠流長?

    所以,夏朝是一定真實存在過的,迄今為止,中華文明已經維繫了數千年,綿延不斷,光輝璀璨,既然如此,那麼夏朝之前中華大地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這裡鹹魚便為大家介紹一下。

    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被稱為黃帝,但那個時代相比於夏朝更加久遠,遠到根本無法稽考,所以關於黃帝的記載多含有神話成分。

    民國時期,中外學者先後發現了北京人遺址,河套文化遺址以及山頂洞人遺址,由此開啟了中國文明考古之先河,而北京人,河套文化與山頂洞人則是中國舊石器時代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山頂洞人的體型已經與現代人基本相似。不過這時候的遠古人由於知識尚未開化,應對自然環境的能力非常薄弱,這就導致了這些遠古人為了適應環境只能不斷的遷移,遠古人不斷分支遷移,在此後很長時間便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的部落宗族,比如後來的夏族,夷族,黎族以及生活在東北,北方的肅慎,土方的祖先等等,而肅慎,土方等日後又衍生出了烏桓,鮮卑,契丹,女真,匈奴,蒙古等民族。

    也就是說,中國各民族其實同出一源,這一點鹹魚認為可信

    隨著遠古人適應環境能力大大加強,華夏文明開始翻開新篇章,即進入新石器時代,那麼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區別是什麼呢?最大的區別就是,舊石器時代是打製石器,而新石器時代則是研磨石器並出現了陶器。

    三皇五帝時代以及夏朝便處在新石器時代,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蹟有很多,全國各地都有發現,根據特徵可以分為彩陶文化,黑陶文化等等。

    其中,彩陶文化大抵分佈於黃河中上游,中國西北地區,這一地區是夏族的主要活動範圍,而黑陶文化大抵分佈於黃河中下游,以今天的山東省為中心,這一地區是夷族的主要活動範圍,而與當時夏,夷兩族並存的則是生活在今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地區的黎苗集團,這一地區陶文化的考古發掘較少,也由此可以推斷,黎苗與夏夷兩族在文明程度上存在偏差。

    這種偏差後來衍生為文明的衝突,也造成了日後改變中華文明前進方向的涿鹿之戰。

    夏族,夷族與黎苗是新石器時代生活於中國中華文化圈內的三大部落,三大部落有各自的首領,他們為爭奪土地資源而時常互相攻伐,尤其是夏族與黎苗因爭奪今河南中部地區戰爭尤為頻繁激烈,最終引發了涿鹿之戰,涿鹿之戰黎苗一敗塗地,再加上首領蚩尤被殺,部落無後繼之人可以帶領九黎重振聲威,於是黎苗部族逐漸退出黃河流域,轉而向南遷徙。而黃帝則趁涿鹿之戰開啟了對四方的征戰,對此,《史記》記載道:

    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前徵之,平者去之

    涿鹿之戰,黎苗敗落,而夷族也臣服於夏族首領黃帝,黃帝成為當時的天下共主,開啟了三皇五帝時代。

    黃帝不僅以武力驅逐了黎苗,還教人耕種畜牧,製作衣裳,建造宮室,發明舟車,可以說黃帝將華夏文明從野蠻時代帶到了文明時代。

    雖然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但那時候交通異常落後,人口也非常稀少,共主的約束力與威信並不足以維繫夏夷兩族之間的聯絡,相反,夏夷兩族之間文化上的交流非常少,這從目前出土的黑陶與彩陶便能看出,黑陶地區幾乎不見彩陶,彩陶地區亦幾乎不復見黑陶。

    文化上的交流雖然少,但兩族在合作方面卻非常融洽,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南方黎苗的潛在威脅,二是洪水。

    縱觀三皇五帝時代,徵苗頻頻發生,尤其是堯舜禹時代的徵苗在《尚書》,《戰國策》,《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史籍中都有記載。

    而關於洪水,想必大家都有所瞭解,當時黃河及其支流河水氾濫非常嚴重,《尚書》記載

    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諮。

    《孟子》記載

    當堯之時,天下尤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

    面對生存危機,夏夷兩族只能通力合作,一起治水,而夷族的重要人物如舜,伯益等均奔走夏族與夏族首領堯共同謀劃治水之良策,在治水期間,堯以二女妻舜,並將天下共主之位禪讓於舜,由此夏夷兩族迎來蜜月期。

    後來舜又將共主之位禪讓給夏族的禹,而禹之後,天下共主之位本應是治水功臣夷族首領伯益,但禹之子啟受到夏族擁戴,於是啟驅逐了伯益,繼承共主之位,從而開創了夏朝。而啟與伯益之爭實則是夏夷兩族矛盾的割裂與加深。

    啟即位後,夷族時常發生叛亂,先有有扈氏之亂,後有夷族首領后羿之亂,由此可見夏夷兩族之間的矛盾一直存在。

    以上便是夏朝之前,中國境內的情景。

    後記:

    夏夷之爭自黃帝時便存在,由於夏族文明程度較高且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游,居高臨下,對夷族也有一定的威懾力,再加上水患的影響,兩族尚能和平共處,但隨著水患得到有效治理,夷族也得到極大發展,於是兩族互相征伐日益嚴重,後來夷族裡的一支商在首領湯的率領下推翻夏朝,建立商朝,而再後來,夏族的一支周又覆滅了商,夏夷兩族的紛爭一直在持續,甚至到了春秋時期,商族後裔宋襄公依舊幻想著振興商之基業,並大膽的喊出了“如天不棄我,商可以興矣”但事實證明,上天還是拋棄了他,因為他並不適合生存在那個大爭之世,楚宋泓水之戰,宋襄公一敗塗地,次年宋襄公因傷重而病歿,商之重振永滅矣。

  • 6 # 濤說精彩歷史

    我是濤說亂世史,我來回答。

    夏朝之前是“三皇五帝”,“三皇五帝”之前是新石器時代,再之前是舊石器時代,再之前屬於地質年代。地質年代距今超過300萬年,人類沒有與猿類分離,不屬於人類歷史的研究範疇。另外,極少數人另類認為,五帝晚期——即堯舜時期,還存在兩個王朝:“唐堯朝”,和“虞舜朝”。最後,國際一些學者認為“三皇五帝”是傳說,不是信史;把其歸類於新石器晚期,也要提及。

    以下為詳細解釋:

    1、其實這問題不難,歷史課本就有答案:

    舊石器時代(距今300萬年——約1萬年),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萬年——約5000、4000年)。而夏朝(約前2070~前1600 ),正是新石器時代結束後1000年。

    2、另外,談一下民間認知的中華文明5000年:

    從孔子所說的、有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4,700年(前2698年算起);從女媧造人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五千年”(這也是人們一般的認知長度);從標誌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10,000年。

    夏朝之前的1000年,被一些國際學者認為是傳說;但他們對於印度歷史中的傳說,卻多采信。所以作為華人,小編對“三皇五帝”的傳說,更傾向於相信;畢竟,這是《史記》等典籍中明文記載的內容,且根據分子人類學的證據(復旦大學),也支援在5000年前,中國存在3到5個超級祖先,對應三皇五帝。

    3、最後,說一下地質年代:

    地球誕生了45.5億年,光用人類的千年標尺遠遠不夠,因此地址學家又引入了地質年代,描述生物、地球環境的發展。我們列出以下表格。

    (地質年代表,地理中使用,把人類出現界定在約300萬、200萬年前)

    這份地質年代表中,有我們熟悉的白堊紀、侏羅紀、三疊紀,這是地質年代,也是恐龍生存的年代,距今超過6500萬年;

    也有我們熟悉的寒武紀,是生命大爆發的年代,因為生物在寒武紀進化出了眼睛,開始爆發式發展,變得多彩多樣,距今約5.42億年前—4.85億年。

    總之,在地質年代面前,人類的歷史顯得嶄新而短暫。

  • 7 # 讀史哥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國家。夏朝之前國家還沒有出現,在中國大地上存在著許多部落和部落聯盟。

    西漢司馬遷《史記》記載,夏朝以前,黃帝部落經過阪泉之戰征服了炎帝部落,結成部落聯盟後,又在涿鹿打敗蚩尤部落,繼續向東擴張,征討不服從統治的部落,經過52次大戰,終於取得了中原盟主地位,號稱天子。

    黃帝去世後,天子之位傳到了堯,堯誅殺了治水失敗的黃帝后代鯀。堯年老後又將天子職位禪讓給了舜。舜娶了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作為妻子。舜年老後將天子職位禪讓給了治水有功的禹。

    禹是治水失敗的鯀的兒子。禹治水成功後,將天下分為九個州。禹年老後,將部落聯盟首領天子的職位禪讓給了皋陶。皋陶繼承天子位後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兒子益繼承天子位。

    禹的兒子啟不服,認為他父親禹的天子位是通過幾十年努力治水和征服居住在江漢流域的三苗得來的,是他家的私有財產,不應禪讓給皋陶,應該由他來繼承。於是在益準備舉行天子繼位大典時,用武力趕走了益,自己在鈞臺舉行了盛大的天子繼位宴會。在會上,啟宣佈他父親禹建立了夏王朝,自己是第二代夏王。從此,舉賢任能的禪讓制度被王位世襲制度所代替。

  • 8 # 讀書是福不是禍

    夏朝前歷史即中國古代夏以前的歷史時期。中國猿人(較早期為一百七十萬年,較晚期為四五十萬年)只在地下留下原始的舊石器文化,不可能有當時的神話傳說留傳下來。到大約六七千年以前,各地以不同形式走向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保留下了新石器文化。這時各族有自己的圖騰崇拜及宗教和神話,但往往是些朦朧的記憶或結合後來的宗教思想所作的描述。到大約五六千年前,各地先後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有了內容較豐富的神話傳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遙《平凡的世界》,孫少平面對侯玉英的表白,表現的是否過度清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