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電信9528

    封建帝制時代,兵權相權及王位更替是最有可能動盪的時候。而唐朝直到安史之亂之前一直強盛,但藩鎮割據的導致兵權、治權與一人之手。藩鎮一旦實力過於強大,而中央衰落是取而代之就形成可能。而楊玉環及楊家導致中央政權吏治腐敗,而皇上放鬆治理國家,後面什麼都有可能發生。就像一戰,斐迪南遇刺只是導火索有藉口才能名正言順辦事。

  • 2 # 月下讀書

    玉環的自辯書

    袁絲(楊玉懷晚年自稱)希望妲己褒姒兩位姐姐能夠出席評審團。以保證袁絲接受與常人一樣的公平待遇。

    袁絲本是壽王之妃,奈何妾身天生麗姿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三郎(唐玄宗)懂情,與妾身琴瑟相合,郎情妾意,巫山雲雨之中自是一番情愛佳話。妾身姿色自父母而來,天註定難更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與我何干,如果因姿色讓袁絲背鍋安史之亂,此乃千古奇冤,足可令六月飛雪,日月無光,人神共憤。

    再說我那孩兒安祿山,平日來看起來挺孝順乖巧,我們娘倆也就是開些無關疼癢的小笑話,世人就亂嚼舌頭,說些難聽的話,還造詞“祿山之爪”汙衊,袁絲好歹一國貴妃怎回行那不倫之事。後來他反了,難道是救為娘與水火?真是傻孩子,我與你父親不知有多恩愛,你父親只為我一笑,就命人於嶺南送來荔枝品嚐。說到這裡,李白我可得罪與你,看你生的出塵脫俗,才氣無雙,袁絲多有照顧,你卻寫些亂七八糟的詩詞編排我,什麼“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讓我平白受這些罵名。

    馬嵬坡,李亨那逆子的人,說我紅顏禍水,要我死,袁絲願意一死換三郎的江山,可是三郎怎麼不替我說一句話,我可以死,為了三郎我願意。可是我死了,為什麼做皇帝的換了李亨,不是我的三郎,我的犧牲換來了什麼,什麼都沒有,我不受這平白的冤屈,世間將所有的罪過都推於女子,難道女子可欺,誰人為女子鳴冤?

    看到提問,匆匆所寫,有點亂,諸君慢慢看。

    關注詩酒音樂,共享歷史遺藏。

  • 3 # 一笑而過解千愁

    歷史不會因為某個女人而改變,而在於當時的統治者,當時的歷史環境,唐玄宗因為當時的繁榮景象給衝昏了頭腦,再加上身邊用人的錯誤!不再有當初的那種魄力!

  • 4 # 物語情歸

    筆者認為,唐朝末年安史之亂的發生,跟唐玄宗寵愛楊貴妃沒有多大的關係。這是由其各種矛盾決定的,唐朝末年有統治階級和人民之間的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藩鎮割據勢力的矛盾。

    1.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

    封建經濟的發展,士地兼併日趨嚴重,均田制被破壞,農民失去土地,從而流離失所,統治階級荒淫無道加重人民負擔,唐朝末年社會矛盾激化。

    2.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唐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是發生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奸臣李林甫掌握朝政,後來楊國忠繼承了李林甫奸相之位,更加腐化墮落,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加深,安祿山和楊國忠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這是安史之亂的導火線,統治階級君與臣,臣與臣之間矛盾不可調和。

    3.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

    均田制和府兵制破壞,玄宗用驀兵制代替府兵制,召驀來的軍人和地方割據勢力勾結在一起,藩鎮的崛起,在邊防設節度使,這些地方節度使權力越來越大,他們既有士地,又有人民、軍隊和財政收入,他們的軍隊兵為達到幾十萬,多於政府的中央軍。中央軍數量少,戰鬥力低,節度使的強大對中央政權造成嚴重威脅,這是安史之亂髮生的重要因素。

    終於在公無755年到763年,唐朝大將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使唐朝迅速地由盛至衰。

    總之,如果唐玄宗不寵愛楊貴妃,完全不能避免安史之亂,因為唐末的社會矛盾,已經發展到無法調和的地步,只有透過打破舊的封建政權來解決各種社會矛盾。

  • 5 # 叄玖史話

    楊貴妃與安史之亂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演員范冰冰扮演的楊貴妃影視形象

    楊貴妃與安史之亂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可以說她間接的推動了安史之亂的發展。

    均田制與府兵制在初期極大的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以及軍隊的戰鬥力。

    首先想說一句,中國古代的大部分矛盾集中於土地上,而造成安史之亂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恰恰與土地有關

    唐朝前期迅速的富強與其土地政策以及兵役法有關,其衰落同時也與土地政策息息相關。均田制簡單來說就是國家將荒蕪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再使用土地的基礎上來承擔相應的賦稅、徭役,稱為租庸調製。在均田制的基礎上,結合歷史上北朝的軍制產生了府兵制,每三丁出一丁為府兵,糧食兵甲自備,農閒時進行軍事訓練。同時全國設定了多個折衝府來進行府兵的訓練,由於初唐時期全國曆經多年戰亂人口稀少土地荒蕪,均田制與府兵制的配合下,整個唐朝的實力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軍事力量也相當強大,戰士的戰鬥機積極性高。

    因土地興,也因土地亡

    到了唐玄宗後期,土地問題日益嚴重。由於豪門貴族的土地兼併,人口的增長等多種因素導致了均田制的崩潰,國家不能再為成年農民提供新的土地。均田制的崩潰導致了府兵制也難以繼續維持下去。這大大加劇了社會矛盾,同時削弱了國家的軍事力量,為安史之亂的發生提供了條件。

    軍事戰略的轉變導致了節度使的出現

    唐太宗時期,由於唐朝有著遠勝於遊牧民族極為精良的騎兵,他採取的軍事戰略為主動出擊。而到了李治時期,唐朝周邊諸多遊牧民族不斷地發起小規模的快速襲擊,唐朝內部的軍事戰略思想開始由進攻轉化為防守。由於過去補給條件的限制,古代軍隊的訓練週期也長。在面對長期大量快速的遊牧民族小規模侵略上,節度使這一職位便誕生了。

    過大的權力以及監管的缺少導致了節度使的膨脹

    唐朝給予節度使的權利過大,不但掌握軍事,也同時掌握了防區的管轄治理權。而且由於軍事上所面對的情況各不相同,各個防區所需要的兵力也各不相同,在中央配兵不足的情況下,自己募兵就成了各節度使的常態,由此各個節度使就擁有了忠於自己的親兵。同時在缺少有力的監管下,節度使的勢力也日益膨脹。

    安祿山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擁有了對抗唐朝中央的實力

    圖為影視劇中安祿山形象

    唐玄宗的統治日益腐朽,對安祿山過於信任

    唐玄宗在他的政治生涯前期所做的功績都是可圈可點的,可是到了後期唐玄宗一改往常,開始信任太監。同時一系列的錯誤政策導致了各方面的社會危機。而楊貴妃在整個安史之亂中的作用也就在這裡體現,安祿山透過楊貴妃對唐玄宗的耳旁風來加強唐玄宗對自己的信任,而唐玄宗對安祿山過度的信任也給與了安祿山叛亂的條件。最終導致了致使唐朝衰落的安史之亂。

  • 6 # 博古論今天

    不管唐玄宗寵不寵愛楊貴妃,都會發生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的發生不是偶然,它是眾多因素共同產生的結果。

    最主要的原因是藩鎮割據導致。

    唐玄宗在在全國設立了十個兵鎮,分別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每一個兵鎮不僅管理軍隊,還擁有獨立的行政、財政、人口、土地的管理權,這就相當於以前的諸侯國一樣,一旦兵鎮的實力超過中央,那麼造反就是遲早的事了,就算沒有安史之亂,也會有孫王之亂、張劉之亂。而此時的安祿山居然擁有三個兵鎮之多,長時間的權力薰陶讓他的野心迅速膨脹。當時中央兵力只有八萬,而安祿山擁有二十萬之多。他也想低調呀!只可惜實力不允許!

    其次是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

    唐代一直想緩和與周圍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所以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民族融合。一開始在初唐盛世裡,民族融合也很成功,整個大唐與周圍的民族相處也很融洽。但是這畢竟缺少時間的沉澱,大家的民族意識還非常強,再加上漢族內心還是看不上其他民族的,所以在東北地區,民族階級劃分還是非常明顯。恰好安祿山又是胡人,雖然唐朝一直在拉攏他,但是他內心還是不服漢人的管理,在再加上他拉攏了一些奚族和契丹族等少數民族,這就為安史之亂創造了條件。

    最後才是政治因素。

    雖然李林甫“口蜜腹劍”,但至少壓的住安祿山,當他死了後,楊國忠繼為宰相,仗著楊貴妃的關係,無才無德、專權誤國、排擠忠良的楊國忠把整個朝廷弄得一塌糊塗,還招惹了囂張跋扈的安祿山,這就為安祿山造反找到了一個好的藉口,於是安祿山就接著清君側的名義大張旗鼓的開始了他預謀已久的安史之亂!

  • 7 # 心向青山

    安史之亂的爆發,根源是唐朝的制度,而楊貴妃和楊國忠則是導火線。

    1,唐朝的兵制在李隆基時期由府兵制變為募兵制

    府兵制源自北朝,至唐朝,以中央的十二衛遙領天下府兵。

    府兵制的基礎單位是地方的折衝府,大唐全盛時期在天下各道、州、縣要地設立了657個,同時折衝府的分佈是“居重馭輕,舉關中之眾以臨四方”,關內道佔了三分之一的府兵,以保證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控制。

    但隨著唐朝版圖的擴張,地方府兵顯然不足以擔當重任,於是從李隆基開始便實行募兵制。

    所謂募兵制,便是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徵賦役。募兵制的優點是造就了職業兵,增強了戰鬥力,但兵將之間在地方長期的隸屬關係,最終導致了軍閥的產生。

    2,唐朝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自古以來,中央和地方的權力此消彼長,版圖的擴大必然導致一級行政區的擴大,漢朝的“州”、唐朝的“道”無不如此。

    漢朝的州牧造成了王朝末年的群雄割據,唐朝的節度使導致了王朝後期的藩鎮割據。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唐玄宗開元以後,在邊疆設立十節度使,同時節度使權力越來越大。史載:

    “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

    最終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

    天寶年間,大唐邊軍達到四十九萬人,超過全國總兵數量的85%,安祿山一人獨佔范陽、盧龍、太原三鎮節度使,十五萬兵力。

    節度使的日益強大,地方與中央的矛盾日深,內亂只差一個導火線。

    3,李隆基耽於享樂和楊國忠與安祿山爭權奪利

    楊貴妃本身並沒有亂政之舉,但“回眸一笑百媚生,從此君王不早朝”,李隆基從天寶年間開始確實不再有年輕時的銳意進取之心,這與楊貴妃確實有關,二人同好音樂,朝政由此鬆弛。

    李隆基若在安史之亂前去世,那麼由於締造大唐盛世,他便可能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帝王之一,只是歷史沒有如果。

    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能力不足,卻“不顧天下成敗”,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

    而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的爭權奪利,便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

    因此,李隆基如果不寵幸楊貴妃,楊氏兄妹便不會成為安史之亂的導火線,但大唐的內亂大約依然難以倖免,區別是何時發生,由誰來造反,這取決於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掌控能力。

  • 8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閩南小生一枚。

    安史之亂的爆發,多在於政治、軍事體制層面。楊貴妃的寵幸,僅僅是安祿山反叛的遮羞布罷了。

    唐玄宗不能說是一個昏君,在那個時代,國家強盛、邊境安定、民族融合、經濟繁榮,比“貞觀之治”還要出色。

    安史之亂,亂在物極必反、亂在居安不思危。類似於乾隆晚年自稱“十全武功”,李隆基也是這種自負的想法。

    設定節度使,本身沒有錯,錯在一步步的“放權”,造成西周“眾建諸侯以屏王室”的割據,時間一長,這些總有財政、民事、軍政的節度使,就不會聽命於中央。

    這,才是安史之亂的根源。所謂楊貴妃,似乎有一種千錯萬錯都是楊貴妃的錯一樣。她,不應該也承受不起如此大的責任。

  • 9 # 江雨燕

    其實我理解問主的意思,你是想問如果唐玄宗不寵愛楊貴妃,而勤於政事的話,“安史之亂”還可能不可能爆發,問主的言外之意就是說正因為唐玄宗沉迷在對楊貴妃的濃情蜜意裡,以至怠於政事,結果讓安祿山透過取悅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方式一步步做大。

    你別說,還真有這個可能性,但是很小,因為安祿山並不是因為楊貴妃才得勢,同樣也不是因為楊貴妃才謀反,實際上楊貴妃之所以會被部下要求處死,主要是因為唐玄宗的問題,誰讓他一天疏於政事,光忙著和楊貴妃談戀愛。從另一方面來說,其實楊貴妃是因為她的哥哥楊國忠和唐玄宗才死,應該說死的很冤枉,安史之亂這個鍋不該她來背。

    安祿山會來事,所以朝臣說他好話,進而贏得玄宗喜歡

    翻閱安祿山早年的經歷就會發現,這個大胖子雖然相貌並不怎麼讓人討喜,但是卻有一副七竅玲瓏心,他早年跟著張守珪混,但是張守珪很兇,讓人感到很敬畏,同時張守珪又不喜歡身體過胖的安祿山,以至於安祿山嚇得連飯都不敢多吃,但是後來張守珪卻把他收為義子,足見安祿山其實就是一個人精,他可能是真的怕,但他也懂得討好張守珪,同時他自己本身也有勇猛的一面。

    他怎麼會討好人呢?安祿山後期體重一度高達300多斤,但據《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晚年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

    你看,就這麼一個300多斤的大胖子,卻能靈活的跳舞給唐玄宗看,你能說他傻嗎?其實這才是人精,所以早年安祿山擔任平盧兵馬使的時候,他就因為善於籠絡朝臣,並且動用重金賄賂這些朝臣替他在玄宗面前說好話,以至於讓玄宗非常喜歡他。

    安祿山的貴人李林甫一句話就讓他從此飛黃騰達

    李林甫也在安祿山的崛起過程中發揮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其實李林甫為什麼要幫助安祿山在唐玄宗面前說他好話呢?第一是安祿山懂得討好人,第二是李林甫在迎合唐玄宗的喜好,《新唐書·安祿山傳》記載道:

    裴寬受代,及李林甫順旨,並言其美。數公皆信臣,玄宗意益堅不搖矣。後請為貴妃養兒,入對皆先拜太真。玄宗怪而問之,對曰:"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後父。"玄宗大悅,遂命楊銛已下並約為兄弟姊妹。

    你看,安祿山要是沒有一點真功夫,怎麼可能還讓楊家眾兄弟姐妹和安祿山結拜,同時安祿山和李林甫的關係似乎也還不錯,《新唐書·安祿山傳》記載道:

    李林甫為相,朝臣莫敢抗禮,祿山承恩深。入謁不甚罄折。林甫命王鉷,鉷趨拜謹甚,祿山悚息,腰漸曲。每與語,皆揣知其情而先言之。祿山以為神明,每見林甫,雖盛冬亦汗洽。林甫接以溫言,中書廳引坐,以己披袍覆之,祿山欣荷,無所隱,呼為十郎。駱谷奏事,先問:"十郎何言?"有好言則喜躍,若但言"大夫須好檢校",則反手據床曰:"阿與,我死也!"李龜年嘗斆其說,玄宗以為笑樂。

    其實考察安祿山這個人物,我覺得他在當時整個唐朝政治中扮演的是一個丑角的形象,憑藉著他那副300多斤的身體和憨態可掬的形象以及靈活的思路才贏得上下一致的喜歡。李林甫後來為了鞏固自己的相權,曾向唐玄宗建議說:

    文臣為將,怯於戰陣,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驍勇善戰,而寒族在朝中沒有黨援。

    所以,安祿山能夠得到李林甫的美言其實也有李林甫出於自身實際利益的考慮,由此讓唐玄宗越發信任安祿山。

    唐玄宗待安祿山這麼好,他為什麼還要謀反

    說實話安祿山謀反的原因挺讓人費解的,不過我在《舊唐書·楊國忠傳》中發現一些答案,沒有別的原因,其實就是身居高位,持寵而嬌,進而產生了忤逆之心。在《舊唐書·楊國忠傳》中記載:

    時安祿山恩寵特深,總握兵柄,國忠知其跋扈,終不出其下,將圖之,屢於上前言其悖逆之狀,上不之信。是時,祿山已專制河北,聚幽、並勁騎,陰圖逆節,動未有名,伺上千秋萬歲之後,方圖叛換。及見國忠用事,慮不利於己,祿山遙領內外閒廄使,遂以兵部侍郎吉溫知留後,兼御史中丞、京畿採訪使,內伺朝廷動靜。國忠使門客蹇昂、何盈求祿山陰事,圍捕其宅,得李超、安岱等,使侍御史鄭昂縊殺於御史臺。又奏貶吉溫於合浦,以激怒祿山,幸其搖動,內以取信於上,上竟不之悟。由是祿山惶懼,遂舉兵以誅國忠為名。

    從這番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安祿山早就有了謀反之心,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藉口,最後打算等到唐玄宗駕崩以後再起兵,但是碰巧楊國忠為了爭寵在唐玄宗面前告了他一狀,以至於讓安祿山有了造反的藉口。但其實只能說明楊國忠讓“安史之亂”提前爆發,畢竟安祿山早就因為持寵而嬌有了謀反的打算。

    而這一切只能說唐玄宗晚年慾令智昏,過度寵幸李林甫、安祿山、楊貴妃以及楊國忠等人而共同釀下的大禍,把一個好好的“開元盛世”生生給折騰沒了。

  • 10 # 新年都要好

    安史之亂不能說完全是唐玄宗的原因,有其制服原因,但他作為最高權力掌控者,耽於享樂,不思解決就是他的錯了,當時就有評斷了,所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大唐也終於開始走下坡路。猶憶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皇帝不能耽於享樂,但像隋煬帝那樣好大喜功更不可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季飲食需要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