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馬冰河wu

    史載,1937年,日軍已經相繼攻佔平津、淞滬,正集結重兵,分為三路, 向彼時中國的首都南京大舉進發。

    1937年11月17日至18日這兩天,蔣介石連續召開了三次高階幕僚會議,緊急研究保衛首都南京的問題,參會的要員有何應欽、白崇禧、唐生智、徐永昌、王俊、劉裴、谷正倫等人。大本營作戰組組長劉裴率先發言道:“日寇乘攻取上海之勢,利用其海、陸、空軍重灌優勢,兵分三路大舉向南京襲來,南京已處於敵人的立體包圍之下,形勢危急。而我軍在淞滬戰役中損失慘重,又經過秩序混亂的長途撤退,已經很難組織起像樣的抵抗,非得要在後方進行長時間的補充休整,否則很難恢復戰鬥力。在此不利情形下,南京很難守住。基於我軍目前的實際情況,應避免在南京一帶與強敵決戰,更不要在乎一城一池之得失,要從全盤戰略考慮,同日寇進行長期而持久的消耗戰爭”。

    他接著補充道:“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必須進一步進行全國總動員,以機動靈活的運動戰、游擊戰來爭取時間,等有利時機一到,再集中優勢兵力,對敵發起致命一擊......”。

    劉裴在南京防守問題上持這種觀點:南京是中國首都,不做任何抵抗就放棄,當然不可 。但也不必拿出所有本錢,孤注一擲,與敵死拼 。頂多只用18個團的兵力,做象徵性防禦,適當打一下即主動撤退" 。

    蔣介石基本贊同劉裴的看法,但並未作出最後的決定,只決定讓參加淞滬會戰傷亡慘重的部隊調往後方整訓。

    在第二次會議上,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認為南京在日軍的重兵圍困下已經危若累卵,而且敵人海陸空一起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志在必得,從整個抗戰大局上著眼不應死守一座孤城,應作戰略放棄,以儲存有生力量,做長期戰爭之準備,條件成熟後再收復。蔣介石認為,南京是國際觀瞻之地,守是應該守一下的,但不必為此投入血本,意思是抵抗一下就做戰略撤退。就在大家即將達成一致意見時,在座一將突然拍案而起,慷慨陳詞。

    唐生智是這次會議上唯一一位反對戰略放棄南京的高階軍官,極力主張固守南京。他的理由是: 南京是國都,為國際觀瞻所繫,又是國父孫中山的陵墓所在,如果棄守南京,將如何面對先總理在天之靈?蔣仍未作出最終裁決,只是說:“孟瀟(唐生智字孟瀟)的意見有道理,值得考慮,我們再作研究吧” 。

    18日夜又開了最後一次會議,唐生智仍然堅持己見,主張死守南京。蔣介石經反覆思考,這時竟明確同意了唐生智的意見,並問:“誰負責指揮南京防守戰為好”?在座的諸將均默默無語。又是唐生智,他站起來以堅決的語氣說:“委員長,若沒有別人負責,我願勉為其難,一定拼死堅守,與南京城共存亡” !蔣說:“很好,就由孟瀟負責”。此前,唐生智雖被任為陸軍一級上將,但並無軍事實權,現在臨危受命,被任為南京城防司令,倒也勇氣可嘉。

    蔣介石決定固守南京的戰略決策後,11月20日又宣佈遷都重慶,以表示長期抗戰的決心。

    12月5日早上,蔣攜宋美齡乘專機離開南京飛往武漢。6日,日軍大批飛機開始轟炸南京城內及周邊的各軍事要塞。9日,日軍前鋒已經逼近南京城。11日,中、日兩軍開始發生激戰。12日,唐指揮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其僕後繼,打得英勇頑強,但唐生智指揮屢出失誤,軍隊建制混亂,號令不一,最終抵抗不住日寇的大舉進攻,雨花臺失守,和平門、光華門被日軍凶猛圍攻,南京即將淪陷。南京保衛戰前後只鏖戰了7、8天,中國軍隊便全面潰敗。

    史載,唐生智接到蔣介石的撤退命令後,作出“大部渡江,一部突圍”的決策,因缺少船隻,除唐的城防司令部人員乘汽艇逃走外,大部分人員無法渡江突圍, 會水的將士只好冒險泅渡,溺死者無數,不會水的只好脫去軍裝混在百姓中。部分前線部隊竟沒有接到撤退命令,仍在孤軍奮戰,直到被日軍迂迴包抄,全軍覆沒......日軍佔領南京後,因攻城時遭受嚴重傷亡,竟獸性大發,實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在短短六天內,竟有30萬南京軍民被殺戮,無數中國婦女慘遭蹂躪......唐生智乘船抵達安徽滁州,後輾轉赴武漢,向蔣引咎辭職,但沒有被置議。

    之後,唐被免去軍法執行總監之職,心灰意冷,後以父喪從重慶回到故鄉湖南東安,潛心辦學、篤信佛教,再也無心政事......身為陸軍一級上將、身經百戰的北伐宿將,唐卻缺乏戰略眼光,只憑一腔熱血,不僅高估了自己,也被領導高估,遂導致了嚴重的後果。

    【發文不易 請勿剽竊】

  • 2 # 賽門之略

    胡宗南和陳誠這兩個身軀不足五尺的男人都是蔣介石重用和最信任的將領,都是蔣介石培養股肱之臣的重點物件。其中,陳誠可以說是蔣介石的左膀右臂,具有很強的整軍、治軍能力及一定的政治才能;而胡宗南則是蔣介石最寵溺的軍事將領,善表忠心則是胡宗南的強項,這也迎合了校長的胃口。

    陳誠可以說是蔣介石最忠誠的“員工”之一,有著非常強的辦事能力,經常主動為蔣介石處理一些棘手的問題,如兩廣事變及西安事變的善後工作、抗戰紅軍的整編問題,為豫中大潰敗的湯恩伯收拾中原殘局等,也包括替蔣介石進行全國整軍和排除異己等等,陳誠每次都不辱使命功成而回,一個領導能有這樣的“員工”誰都會喜歡。正因如此,蔣介石讓陳誠擔任許多軍政要職,一舉成為國民黨軍政界的重量級人物。

    所謂好鋼要用到刀刃上,雖然蔣介石非常信任與重用的陳誠,也欣賞他的辦事能力,但是蔣介石太過於高估陳誠的軍事指揮能力了,指揮作戰這活可不是陳誠的強項。在擔任參謀總長期間,陳誠可謂走哪敗哪,一度引起了內部派系的攻訐。據被俘的土木系骨幹青年軍二零六師師長邱行湘回憶道,曾親眼看見白崇禧公開指責陳誠“指揮無能、剛愎自用,軍事的到處失敗多是陳誠一手造成的。”

    此言不假,魯南會戰計劃負責督戰的陳誠可謂一手葬送了王耀武的五萬餘人大軍,致使固守濟南時王耀武無兵可調,而陳誠非但沒有受到蔣介石的處分反而將他派往東北繼續主持大局,一人獨攬軍政大權,而蔣介石的另一位愛將劉峙只因在定陶被劉伯承吃掉了整編第三師(泰山軍第十軍改編)就做了兩年多的冷板凳。蔣介石過於高估陳誠力挽狂瀾的能力的,轉戰東北後依然連吃敗仗,導致的結果就是一手將東北局勢帶入了死局。在關內被粟裕打得找不著北而在關外又被林彪揍的皮青臉腫,陳誠實在沒臉見人了不得不以病請辭。

    胡宗南雖然長僅四尺餘,但這矮小身軀卻有著遠大的抱負,當年為了生計迫不得已才屈尊於三尺講臺,二十八歲後已有著豐富的閱歷的胡宗南才選擇了投筆從戎,而在黃埔期間是一個不顯山不顯水的神祕人物。但誰也沒想到,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個子在東征和北伐為校長掙足了臉面,特別是在中原大戰的勤王救駕之功令蔣介深感欣慰,也佔盡了黃埔的風頭。

    而在蔣介石兩次下野期間,胡宗南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主動聯絡黃埔學子,堅決擁護與服從校長一人的領導。胡宗南表現出的政治立場和忠心,私心很重的蔣介石一直看在眼裡,胡宗南他後不想晉升都難了。自從胡宗南執掌了蔣介石的起家資本黃埔第一師後蔣介石任其擴軍,第一師一度擁有13個團,這完全超出了國軍的編制,最後擴編為第一軍併兼任軍長,這也是黃埔學員中的第一個軍長,胡宗南已經將黃埔其他學員遠遠甩在了身後。

    抗戰自參加淞滬會戰後,裝備最精良的胡宗南開始了走上了“坑爹”之路。蘭封會戰奉蔣介石之命東出潼關參與圍殲日軍第十四師團時,胡宗南卻一直磨磨贈贈貽誤了戰機,一度令蔣介石十分惱火;武漢大會戰奉命固守武漢北大門信陽時,胡宗南為避免落入日軍的合圍擅自棄城而逃,導致的結果就是平漢線東的李宗仁十萬大軍腹背受敵,最終被迫撤出了戰場。

    信陽的失守如果換作雜牌軍的將領,早就槍斃了,但蔣介石對胡宗南的寵溺到了極致,非但沒追究任何責任反而將胡宗南從此調離了抗日一線,為蔣介石專心經營西北與監視友軍。所謂靜久生閒、閒久生事,多年沒立下戰功的胡宗南已經憋了很久了,在抗戰結束不久後便戰火燃及至了革命聖地延安,殊不知幾十萬精銳一腳邁入陝北後就再也抽不出身,被對手玩弄於股掌之間,想打又打不著想撤又撤不了,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如此,胡宗南就是一個志大才疏、弄巧反拙的典型人物。

  • 3 # 蕭武

    孫立人因為曾經留學美國,所以一直是比較親美的。回國後先在稅警總團,後來被任命為新編三十八師師長,參加中國遠征軍。遠征軍第一次出征緬甸失敗後,杜聿明不懼艱險,奉命翻越野人山,向國內撤退,歷經九死一生。孫立人則在仁安羌之戰中,因為奉命為英軍解圍,隨後就成了英軍從緬甸向印度撤退的後衛部隊,最後跟著英軍撤退到了印度英普哈爾。杜聿明部則在得到救援後,也撤到了中印邊境地帶,後來杜聿明奉命回國,所部新編二十二師則留在印度,和新編三十八師組成了駐印軍。

    遠征軍退入印度之後,美國人和英國人協商後,將遠征軍餘部集中到了印度加爾各答北部的蘭姆伽,由美國人進行訓練。史迪威因為對中國軍隊的高階將領和軍官不信任,從國內徵調了三百多名各級軍官,準備徹底改造駐印軍部隊,營長以上的職務全部由美國軍官擔任。只是在駐印軍各級軍官和將領的堅決反對下,史迪威才被迫放棄了這個計劃。之後,史迪威又致電軍委會,羅列了遠征軍第一路軍總指揮羅卓英的十大罪狀,迫使軍委會將羅卓英撤職,但軍委會同時成立了新編第一軍,原計劃任命邱清泉為軍長,因為邱清泉性格火爆,怕他和美國人和做不好,於是改由鄭洞國擔任。

    在史迪威和國軍統帥部的鬥爭中,孫立人基本上都是站在史迪威一邊的,表現十分親美。因為美國人對中國人態度非常惡劣,經常頤指氣使,所以駐印軍將士大多數對美國人非常反感,以至於有人說,我們還沒有亡國,但我們卻成了美國人的奴隸。因此,駐印軍的高階軍官經常和美軍發生衝突。駐印軍各級部隊都駐有美國軍官作為聯絡官,但在訓練的時候,經常由聯絡官直接調動部隊,而不通知國軍各級主官。在訓練中,中國士兵也不太配合美軍,如果沒有中國軍官在現場指揮,秩序往往非常混亂,後來美軍不得不讓中國軍官也參與訓練。

    因此,孫立人與廖耀湘之間一直存在矛盾,並且,孫立人和杜聿明之間也存在矛盾。解放戰爭之初,新一軍和新六軍都被調往東北參戰。中間因為杜聿明生病修養了一段時間,推薦鄭洞國擔任東北保安司令部副總司令,代理他的職務。但無論杜聿明還是鄭洞國,都更加傾向於新六軍,而對新一軍不太感冒。一開始,大戰在即,孫立人受邀到英國受勳,這是經過軍委會批准的,但之後他沒有經軍委會批准,就擅自跑到美國去了,經過軍委會連電催促,他才姍姍而回。他一回到東北戰場,就開始又和新六軍廖耀湘競爭,爭裝備,爭功勞,鬧得不可開交。以至於杜聿明病癒返回戰場時,鄭洞國對杜聿明抱怨說,孫立人回來後,新一軍反而不如他不在的時候好指揮了。

    四平之戰中,新一軍、新六軍和七十一軍並肩作戰,新一軍裝備更好,是主攻部隊,但新六軍的迂迴攻擊也對四平之戰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四平之戰結束後,解放軍放開大路,佔領,直接向北滿和南滿撤退,杜聿明指揮國軍相關部隊向長春追擊,新一軍在中路沿中長路北進,新六軍和七十一軍分居左右兩側。追擊開始後,新六軍和七十一軍進展順利,而新一軍卻在孫立人的指揮下,按兵不動。為此,杜聿明和孫立人大吵一架,但孫立人就是不肯受命北進。杜聿明事後才知道,這是因為孫立人認為,四平之戰是新一軍主攻,可是攻佔當時的東北中心城市長春這樣的任務,杜聿明卻交給了新六軍廖耀湘,所以孫立人認為杜聿明指揮不公平,才不肯配合。

    也就是說,孫立人從抗戰時開始嶄露頭角併成名,從師長一路上升為軍長,但最高職務也就是軍長,並未擔任過更高階的職務。從作戰指揮來說,他的表現也並沒有比其它國軍高階將領突出什麼,只是因為他的部隊裝備了更好的美械裝備,所以表現出來的戰鬥力更強一些,加上他的親美立場,從而得到美國和英國的讚揚,一時間被吹捧成了國軍中的明星將領。其實就能力而言,他和杜聿明完全不在一個層次,甚至不一定比廖耀湘更強,但卻因為他親美的立場,從而得到了一部分果粉的過分吹捧,乃至於被一部分人當成了什麼所謂的戰神。流言所被,甚至連孫立人殺俘這種一望可知的謠言都能廣泛流傳。其實就抗日時期的戰績而言,他也不過是師長和軍長,怎麼可能有太大的功勞?李宗仁、薛嶽、湯恩伯、宋希濂、杜聿明、鄭洞國這些人往哪裡放?

  • 4 # 筆下小作者

    作者筆下出文化,文化內涵見歷史

    盤點歷史將領被高估重用的結果:

    陳慶之的“白袍戰神”

    結果:身患重病而死(結局淒涼)

    《史記》中記載,陳慶之七千士兵打敗了三十萬兵馬,並且還斬殺敵方將領37餘人,可以說陳慶之直接就被神話了,處於奇將。

    說陳慶之是福將或許更為恰當,北魏內亂被他碰上了,三十萬軍隊沒有經過訓練的被他遇上了,沒跟主力軍正面開打也是其幸運的地方。

    可以說,陳慶之最後的結局,較為淒涼,算不上慘,但是因為洪水將自己的部下盡數淹死,也是沒誰了。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這個說法未免真的是誇大其詞了。

    “北宋第一良將”曹彬

    結果:因病去世,後增中書令,追封濟陽郡王,贈諡號為武惠(結局大好)

    曹彬在北宋的名聲,可謂是家喻戶曉,在民間流傳著這個人許多的故事,被皇帝作為榜樣來樹立。

    曹彬在雍熙三年,宋攻打契丹一戰,因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至岐溝關被契丹軍擊敗,致宋軍全線潰退,灰溜溜吃敗仗的曹彬,只是降為右驍衛上將,後還復出節度使。

    曹彬被蓋上這麼一頂“帽子”,不得不說只是因為忠於皇帝罷了,皇帝需要的是忠心的將領,只要你能夠好好效忠我,那我就能夠把你拉到很高的位置。

    故而“北宋第一良將”不過是皇帝給的一個賞賜,並不是他自己的能力體現,曹彬充其量只算是一個謹小慎微、遵守軍法的庸將罷了。

    只能說,上面兩位將領,都只是被誇大的罷了,被後人所追捧。

  • 5 # 祗樹

    民國三個半軍事家之一的蔣百里!

    在很多人的認識裡,蔣百里曾以第一名的成績“奪走”天皇御賜的軍刀一柄;近300名日本學員眼睜睜的看著一箇中國人,將他們視為榮耀的軍刀拿走,真真羞煞人也。

    更讓日本人尷尬的是,第二名也是中國人——蔡鍔。

    蔡鍔很厲害了吧?當然厲害了!畢業之後回到國內,又是練兵、又是開辦軍校、又是領導起義,還發動了護國戰爭和四川戰役,一生少有敗績。然而蔡鍔只是第二名,排在他前面的是蔣百里。

    蔡鍔如此厲害,排在他前面的蔣百里豈不是更厲害?

    頂級海歸、精通多種語言,又是當時緊缺的軍事人才,各種光環籠罩之下,蔣百里理所當然地成了當時最閃耀的那顆新星。

    1906年,蔣百里剛回到中國,就被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聘為東北新軍督練公所總參議。趙爾巽聘請到蔣百里之後,喜不自禁,特意給老北京慈禧佛爺寫了一奏摺,特意用八個字誇獎蔣百里:

    “特異人才,可以大用!”

    這八個字,分量可不低啊!

    於是,蔣百里從趙爾巽這裡跳槽之後,立馬被清廷挖走(1910年),成了禁衛軍管帶。要說蔣百里這戰略眼光,也是沒誰了!為啥這麼說呢,因為第二年就被人通知,禁衛軍要充公歸袁世凱了。

    就這麼,蔣百里成了袁世凱手下的一名參謀。

    蔣百里的人生走到這裡,資歷不可謂不老、人脈不可謂不廣,說他是全中國最頂級的軍事人才之一,應該沒有人反對。

    中國有句老話,叫“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

    1925年,蔣百里出任吳佩孚的總參謀,因為吳佩孚不“聽”他的,所以蔣百里離開吳佩孚轉而投奔孫傳芳。要知道,這倆人可是國民革命軍討伐的重點物件!

    不用想也知道,蔣百里再度跳槽。1929年,蔣百里投奔唐生智,一起反蔣——當時已經是全國最大的軍閥。誰知,蔣百里投奔唐生智不到半年,就被打的連他母親都不認識了,蔣百里也被抓了個正著,被捕下獄。

    出獄之後,蔣百里也沒臉在國內待著了,畢竟他有“克主”之嫌,否則,怎麼解釋他“投奔誰、誰倒黴”的詛咒呢?

    1933年在昔日的敵人——蔣介石的安排下,蔣百里赴日考察。到這裡,蔣百里已經換了7個老大,卻沒有正兒八經地指揮過一場戰爭。

    1935年,蔣百里回國,蔣介石聘他為高階軍事顧問。那一年,蔣介石正在西南地區積極清剿,或許是蔣百里的出現吧,蔣介石差點被“四渡赤水”閃了腰。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蔣百里被人捧倒天上,卻沒有拿出像樣的成績,恰應了中國那句老話: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事實上,蔣百里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時,拿到天皇御賜軍刀一事,亦系杜撰,因為中國學生是單獨編班單獨考試,而且只有5箇中國學生,蔣百里當然是不管怎麼考,都穩拿前五。

    至於蔣百里的這本《歐洲文藝復興史》,可以諮詢一下美院的同學們……真實答案可能會讓諸位失望。

    總的來說,蔣百里是民國時期,最被高估和重用的將領之一。得虧是在抗日戰爭剛剛爆發就去世,否則,真的難以承受“三個半”這一稱號。

  • 6 # 江山歸一統

    解放戰爭初期,陳毅被任命為山東野戰軍司令員,指揮山東野戰軍出擊外線,但在泗縣戰役失利,兩淮保衛戰也失利, 鑑於山野主帥軍事指揮的弱項,毛澤東要調徐向前到山野掛帥,徐向前因生病未能成行。後來陳毅的山東野戰軍和粟裕的華中野戰軍會合,1946年10月15日,毛澤東明確指出戰役指揮由粟裕負責,才有了戰績顯赫的華野(三野)。

  • 7 # 巴山夜雨話歷史

    趙括(?-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因為生逢亂世,且出自將門之家,因此趙括從小便熟讀兵書,把各種兵法背了個滾瓜爛熟,每次跟別人論戰談略,總是得勝,自以為天下人沒有能比得上他的。有一次與他的父親趙奢談戰陣佈設之道,趙奢也難不倒他,於是趙括也就更加的膨脹,他一直認為自己應該像他的父親那樣,運籌帷幄,執掌萬軍,逢戰必勝,才配得上自己的身份。於是就積極的向他的父親趙奢發出請求,希望自己能上戰場,不過趙奢從來都沒有同意過,因為他太了解自己的兒子了,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

    要是趙奢一直在世,怕是一定不會給趙括領兵打仗的機會,可是天不隨人願,到了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軍和趙軍在長平對峙,當時趙括的父親趙奢已經去世,趙軍原來是由老將廉頗領兵,廉頗採用堅守戰略,秦軍屢次挑戰,廉頗均置之不理。秦軍知道這樣拖下去對自己不利,遲早會被拖垮,於是他們想起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秦軍派間諜到處傳播,秦軍最忌諱、最害怕的,就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做趙軍的將帥。趙孝成王急於求勝,因此就想讓趙括當將軍,以代替廉頗。

    趙括本人自以為天下無敵,他覺得這樣一直堅守並不符合自己的策略,因此一得到軍權,立馬讓軍隊放棄堅守戰略,直接出擊,與秦軍正面交鋒,秦將白起且戰且退,用奇兵襲擊了趙軍的補給,最終趙軍斷糧,趙括在突圍中中箭身亡,幾十萬趙軍被秦軍坑殺。趙國元氣大傷,不久被秦將王翦滅掉。趙括終為自己的紙上談兵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 8 # 小油瓶侃歷史

    其實武聖關羽才是歷史上最被高估的將領,也是被領導高估重用後,導致出現惡果的將領。

    說起關羽想必大家都會想到那個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刮骨療傷的忠義無雙的形象,特別是眾關羽死後,更是被民間神話,被認為是忠義的化身,甚至到了清代關羽被奉為“武聖”,與“文聖”孔夫子齊名,到了現在更是上升到了神中之神,先後成為財神、文神、農神,成為全方位的萬能之神。

    那麼歷史上的關羽到底有這麼厲害嗎?

    三國志關羽傳中對關羽的描寫篇幅並不是很長,其中對關羽能力的前期主要體現在斬殺顏良,而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殺文丑也都沒有發生。前期最重要的描述就是描述關羽之忠義,其身在曹營心在漢,後來終於得以投奔劉備。

    後來劉備成為漢中王后,重用關羽,封其為前將軍,掌管荊州這個戰略要地。

    雖然關羽在進攻樊城時有所收穫,先是俘虜于禁,後又斬殺龐德。但是關羽俘虜于禁斬殺龐德是佔了天時之利,當時恰逢秋天,漢水發大水將於禁及龐德所率領的軍隊全部淹沒,二人兵敗被擒,于禁投降關羽,龐德寧死不降為關羽所殺。

    此戰過後,關羽愈發膨脹,曹操便接受謀士之建議,聯合孫權,並許諾孫權將荊州還給孫權,孫權先是派出使者相與關羽結成親家,關羽不僅拒絕了孫權還羞辱了孫權,使孫權大怒。

    後來關羽麾下的麋芳、傅士仁在給關羽供給軍需物資時出現了差錯和延誤,惹怒關羽,關羽放言要懲治他們,於是他們特別害怕,恰逢孫權設計引誘麋芳、傅士仁,二人就投降孫權。

    正面戰場曹操派出徐晃營救曹仁,關羽與徐晃大戰後,不敵徐晃,此時四處樹敵的關羽正面戰場敗退,荊州又被孫權襲取,部下投降孫權,孤立無援的關羽只能敗走麥城,最後在臨沮被斬殺。

    關羽丟掉荊州嚴重破壞了蜀漢一軍自漢中攻取長安,一軍自荊襄襲取洛陽的隆中策,使得蜀漢大業功虧一簣。可以說是劉備所託非人,沒能守得住荊州,並且關羽死後,劉備大舉伐吳,反被吳大敗,致使蜀漢之積累毀於一旦,此後吳蜀二國再也無力阻擋魏之崛起,一統中國成為時間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3天內賺到6000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