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雙馬尾班長

    我是軍事妹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有個殖民地的概念,當年的日不落帝國可不是白叫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雖然是歐洲,但是英法德意殖民地已經遍佈世界各地,英國的英聯邦以及德國的亞非殖民地都是加入了一戰交戰國的行列的,甚至毫不誇張的說,一戰波及的範圍比二戰波及的範圍還要大,那麼,究竟有多少非歐洲地區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行列當中呢?

    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

    首先,就是非洲戰場。在當時,英法德外非洲殖民地的面積都非常的大。尤其是和英國相鄰的德國殖民地更是如此。一戰爆發的時候,駐守安哥拉的德國軍隊就和南非的英國軍隊發生的激烈的交火和對峙。與此同時,莫三鼻克的德軍也主動的對法國的坦尚尼亞發起了進攻,可以說,非洲戰場和歐洲戰場其實是一樣“熱鬧”的。

    圖為1915年在非洲的英國軍隊

    其次,就是同盟國和協約國在亞洲的交鋒。與二戰不同的是,一戰時期日本和英國是在同一陣營內的。而且,日本對山東本來就圖謀已久。所以在德國向英國宣戰的當年,日本軍隊就向駐青島的德國守軍發起了進攻,中國軍隊也趁機從德國的手中奪回了很多的領土。

    圖為日本軍隊進入濟南

    此外,在太平洋地區的英國軍隊也集結了澳洲的部隊對德國佔領的部分印度尼西亞和巴布新幾內亞發起了進攻。並且,在遙遠的美洲,美國和墨西哥也再次爆發了邊境衝突。可以看出,第一次戰爭的規模雖然看著只在歐洲,但是實際上波及的範圍還是非常廣的,所以被稱為世界大戰也就並不奇怪了。

  • 2 # 王司徒軍武百科

    第二次世界大戰,顧名思義,它的涵蓋面極廣,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全面戰爭。除了歐洲的戰場以外,還有亞洲、非洲、太平洋等幾大主戰場,可以說除了南極洲沒有涉及外,從加勒比海到好望角,從北冰洋到新幾內亞,二次大戰的戰火幾乎蔓延到地球所有的角落,這當然是世界大戰。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所謂“少數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的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世界與今天不一樣,全球相當多的區域屬於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掛著他們的國旗,而且有相當多的戰鬥圍繞著這些物產豐富的殖民地產生,當地人也以不同形式加入了世界大戰。

    比如像菲律賓人,菲律賓在二戰時是美國的殖民地,儘管有總統和各級政府,但實際大權掌握在美國的軍政府管制中。不過菲律賓人擁有相當規模的武裝,他們受到美軍的直接管控,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菲軍士兵一起奮勇抵抗了日軍的侵略。

    再比如印度尼西亞,在二戰時它被稱為“荷屬東印度”,範圍有蘇門答臘、爪哇、蘇拉威西和馬六甲、婆羅洲等地區,也被稱為“香料群島”,是西方自大航海時代之後重要的經濟殖民地。

    因加里曼丹盛產優質原油,因此太平洋戰爭時這裡亦成為日本的首要掠奪地點,荷蘭殖民者與當地馬來人,再加上臨近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英國的“海峽殖民地”民眾都一同抵抗過日本的侵略,也飽受過戰火的輪番摧殘。

    像這樣的殖民地國家遍佈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列強稱霸世界,地球上的國家不是殖民地就是半殖民地,英國這個“日不落帝國”就不必說了,擁有相當多的非洲殖民地和亞洲殖民地,不僅控制了各處世界咽喉,連中國的香港那時都被他們強佔。

    而法國這的“大陸最強”也不差,不僅擁有從剛果河延伸到撒哈拉的“法屬赤道非洲”殖民地,還有幾內亞、茅利塔尼亞、馬裡、塞內加爾象牙海岸、布吉納法索、貝南等地組成的“法屬西非”、越南、寮國、高棉等中南半島三國地域的“法屬印度支那”,甚至美洲的聖皮埃爾和密克隆都是他們的地盤。

    上圖.法國1939年殖民地分佈

    嚴格的說,當時全世界的殖民地格局幾乎全是英法在控制,此外荷蘭、美國、葡萄牙、日本等國也是殖民地大國,特別是日本,早年侵佔了琉球,又透過《馬關條約》割走了臺灣、旅順、大連,,一戰以後趕跑德華人獲得了青島,1931年918又佔領了東北,可以說它就是一條扒在瘦弱中國身上的跗骨之蛆,靠吸收中國的血肉讓自己壯大。

    這些殖民地國家掌控了全世界非常多的地域,靠掠奪和吞食其他國家、民族作為養分,在世界大戰中,既有他們之間因為利益分配不均爆發的戰爭,也有其他民族對他們的抵抗戰爭。比如中國的抗戰,核心是民族解放,表現為反侵略戰爭,是華人民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不屈反抗。

    如果我們梳理一下二戰的脈絡,會很輕易的瞭解其中的聯絡。可以將二戰梳理為以下幾條塊塊:

    1.歐洲戰場(西線)

    歐洲戰場以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為導火索,英、法、荷、比都參加了對德戰爭,最後以德國的暫時勝利告終,英軍退守本土頑抗,其餘國家淪陷,之後德國還拿下了挪威、丹麥等北歐國家嗎,之後盟軍透過南歐和諾曼底打了回來。

    2.蘇德戰場(東線)

    蘇德戰場以蘇聯和德國的對抗為主,但其中夾雜了不少東歐國家。比如德國吞併了奧地利、捷克、波蘭,控制了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幾乎全部的東歐國家,還有盟友芬蘭,他們很多都以僕從國的形式參與了德國對蘇聯的戰鬥。

    3.太平洋戰場

    太平洋戰場包含了環太平洋地區和東亞、東南亞地區,日本因為在中國戰場討不到好,為了維持戰爭趁機展開了對歐美傳統殖民地——東南亞的進攻,為了佔據戰略優勢,他們在一開始就透過偷襲廢掉了美國的珍珠港基地,又透過大量航空兵幹掉了英國的東方艦隊,之後英國退守印度和斯里蘭卡,而美國則糾集了澳、荷、新等國家與日軍在海上島嶼鏈中展開了大戰。

    4.北非戰場

    北非戰場德軍投入的兵力其實並不多,希特勒的意思也是讓隆美爾“更具政治頭腦”一些,但氣盛的隆美爾依然與盟軍展開了大戰,參戰方以盟軍方的英國、美國、自由法軍和軸心國的德國、義大利為主,最終隆美爾的北非軍團輸給了損耗型戰略,被蒙哥馬利打敗。因為地緣因素的影響,北非的戰爭涉及到埃及、利比亞、衣索比亞、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沙特、敘利亞、以色列等相當多的亞、非地區和國家。

    5.亞洲戰場

    亞洲戰場又被稱為東方主戰場,戰鬥的雙方主要為中國與日本,其內容也體現在華人民對日本侵略者的抗爭上。因為國力和政治的混亂,中國被吞噬掉大量的國土,而周邊的緬甸、北韓、蘇聯等也都在不同時刻牽涉進過這場戰爭。中國作為盟軍之一,也得到了“租借法案”的美方援助。總體來說中國的抗爭是將日本逼入絕路的直接因素,日本的國力、軍力被大量牽制和消耗,為太平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6.其它戰場

    二戰還有許多許多的小戰場,這些小戰場並不引人注目,但確實也是二戰的關聯因素,比如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之戰,這座位於加拿大近海的群島二戰時是維希法國的地盤,上面架設了偵察盟軍艦隊動向的電臺,之後戴高樂命艦隊拿下了這座島嶼,為此還與美國發生了極大的矛盾。

    還比如二戰中的“擊鼓行動”,在鄧尼茨的策劃下,納粹多艘遠洋U艇跑到了美國東海岸,打起了封鎖美國的主意,甚至一度將兵鋒指向紐約港,但在美軍掃雷艦和航空兵的打擊下,國力無以為繼的德國最終宣告失敗。

    還有二戰中的猶太人,雖然他們沒有建國,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城市成為了英國的軍供物資提供方,從鋼鐵到機械到糧食到醫藥無所不包,甚至還有猶太人戰士大批次的加入到英軍參戰,最後還有部隊編成了猶太人旅,直接參與到戰爭中。

    就算是南美洲也有出戰的部隊,巴西組建2.5萬人的遠征軍,由摩賴斯將軍率領,伴隨美軍前往歐洲對德戰鬥,巴西遠征軍第一師在1945年打了不少順風仗,還抓了2萬多軸心國俘虜,陣亡近千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浩劫幾乎沒有幾個國家、地區、民族能逃過,就算是偏遠的剛果金,在當年也是自由法國的核心辦公地點;哪怕再不願意參戰的南非,當時也跟著英國對德宣戰了,同樣也派出了1個遠征師作戰。

    那麼我們可以繪製出這樣一幅二戰地圖:

    美洲——北美的美國是主力參戰國,加拿大是盟軍最大的航空訓練基地和製造基地,墨西哥是參戰盟國。而南美最積極的參戰國是巴西,智利在1945年對德宣戰,阿根廷在1943年時成為納粹的同盟,1945年時受美國高壓對德宣戰。實際上像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等南美國家都曾在美國壓力下對德形式上進行了宣戰,可以說整個南美洲大部分國家都算是形式上的參戰國。

    亞洲——東亞地區是戰爭的焦點區域之一,中國與日本的戰爭打了十幾年之久,而在此之前北韓已經成為日本的國土;南洋方面,因為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大多數國家並沒有獲得獨立的機會,然而他們是太平洋戰爭中的爭奪焦點,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寮國、高棉、緬甸、印度尼西亞、泰國、斯里蘭卡、印度、尼泊爾等等全都被戰火所荼毒。其中泰國還是日本的盟友,一直到二戰末期才反水投入盟軍懷抱。

    而西亞戰場與北非相當接近,許多事件都擁有關聯屬性,比如猶太人的巴勒斯坦城市是重要的後勤中心,土耳其則是雙方諜戰的焦點。

    歐洲——歐洲可以說除了北歐的瑞士、瑞典,以及教廷梵蒂岡,還有西班牙、列支敦斯登、愛爾蘭等國家之外,其餘的統統被捲進了二戰,這其中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也有盧森堡這種順便被滅的倒黴蛋。德國先是吞併了大部分原奧匈帝國領土,隨後又與蘇聯瓜分了波蘭,最後又吞併了西歐和部分北歐,繼而與同樣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的蘇聯爆發了瘋狂的血戰。

    非洲——非洲被捲進戰火的國家主要集中在北非,但南非、衣索比亞確實也都是重要的參戰國,而且非洲區域對二戰的影響很大,戴高樂如果沒有非洲殖民地這個大後方,法國就真的只能跟著維希政府一條路走到黑了。此外蘇伊士運河還有殖民者與阿拉伯人的矛盾也是二戰中重要的一環,他們的叛、助對二戰時也造成了不小想影響。

    大洋洲——大洋洲也是個集體參戰的洲,澳洲、紐西蘭兩國都是英聯邦國家,他們也都是最早跟隨英國對德宣戰,並且最早派出部隊的國家。不過後期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澳洲自顧不暇,英、澳、新之間產生了分歧,反倒是美國快速取代了英國,成為大洋洲堅實的支持者。整個二戰中,大洋洲的澳新軍團殺鬼子的數量相當之多,與德華人的戰爭也打的有聲有色。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無可爭議的“世界”大戰,地球上除了南極洲的每個大洲都投入了戰火,61個國家超過20億人口陷入其中,也許它發生的引子是帝國主義的爭鬥,但發展到最後,二戰已經成為全球絕大部分人類的史詩。

  • 3 # 共論矛盾

    共產主義運動產生的歷史前提19世紀上半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迅猛發展。在英國基本完成和在法、德等國相繼展開的工業革命創造了現代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隨著大工業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日益顯露,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逐漸激化。19世紀30年代起,西歐工人運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它的主要標誌是1831年和1834年法國里昂絲織工人的兩次起義(見里昂工人起義),1836~1848年英國的憲章運動以及1844年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這些鬥爭超越經濟鬥爭的範圍,開始提出無產階級的政治要求,矛頭指向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產階級統治。

    一戰,二戰發生的根本原因,即在於此。

    矛盾世界,有兩種根本力量,一是對立力量,以歐美為代表的資本主義,一是統一力量,以蘇聯(已消失),新中國為代表的共產主義。

    只所以叫世界大戰,就是因為是世界兩種根本力量的鬥爭。

  • 4 # 不正經的軍棍

    是不是世界大戰,看參戰國、影響這一類的,從這方面看,一戰就是個世界大戰。

    一戰的主要參戰國就是英法美德俄奧這幾個國家,主要戰場也就在歐洲大陸,但是就是一場世界大戰,這點是毫無疑問的。我們看那幾個國家,其實就是相當於現在中美英俄法五常的世界地位,這幾個國家是世界的中心,他們影響著世界各地的軍事、政治、經濟等情況。

    一戰之前呢,這些國家都是肆無忌憚的進行海外擴張,英法操控全球絕大多數的殖民地,這點看下全世界多少國家和地區講英語就知道英國的影響力了。歐洲的戰局,是要靠全世界英國殖民地去支援的,殖民地為英國本土源源不斷的供應,同時,各國殖民地之間也在互相打。

    而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其實是英法兩個老牌殖民強國,將世界上的殖民地劃分的差不多了,而德國作為後起之秀,壓根就啥也分不到了。德華人也得生存啊,德華人也要殖民地啊,分不到,咋辦,打仗啊,我消滅了你的宗主國,那殖民地是不就歸自己了?那就開戰吧。

    其實教科書上講的沒錯,一戰爆發的原因就是帝國主義分贓不均導致的,而為首的那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又影響著全世界的格局。開始只有英法俄德奧這些國家,後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亞洲、非洲、美洲等全都加入了戰爭,戰爭也打到了世界各地。

    而戰爭結束後,德國被嚴重削弱、奧匈帝國解體,一連串的條約下來,世界格局又被重新劃分,影響的又是全世界。說一戰是世界大戰,一點問題沒有。

  • 5 # 王春來342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力迅速提高,並導致這些國家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增強,一舉超越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原有的"均勢"遭到破壞,於是他們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這勢必危及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即得利益,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形成和激化,最終釀成大規模戰爭的爆發。

    一戰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鬥。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

    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

    性質: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波及面較大的一次戰爭,主要參戰國家和間接捲入這場戰爭的是:

    1.塞爾維亞王國(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其宣戰。)

    2.沙俄(1914年7月30日援助塞國,對奧匈宣戰。8月1日被德國宣戰。8月6日被奧匈宣戰。1917年11月退出。)

    3.法國 (1914年8月3日德國對其宣戰。)

    4.比利時(1914年8月4日被德國入侵,對其宣戰)

    5.大英帝國 (1914年8月4日對德國宣戰。8月12日對奧匈宣戰。)

    6.日本帝國(1914年9月參戰)

    7.義大利王國(1915年5月參戰)

    8.聖馬利諾(1915年5月參戰)

    9.羅馬尼亞王國(1916年8月參戰)

    10.美國 (1917年4月參戰)

    11.希臘王國(1917年5月參戰)

    12.蒙特尼格羅王國

    13.葡萄牙

    14.安道爾公國

    15.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 (1918)

    16.玻利維亞

    17.巴西 (1917年)

    18.哥斯大黎加

    19.古巴

    20.捷克斯洛伐克軍隊 (1918年)

    21.厄瓜多

    22.瓜地馬拉

    23.賴比瑞亞

    24.海地

    25.宏都拉斯

    26.尼加拉瓜

    27.巴拿馬

    28.秘魯

    29.中國(北洋政府)(1917年7月)

    30.暹羅(泰國)

    31.烏拉圭

    從以上所列一戰參與的國家明細可知,雖然一戰的主戰場在歐洲,但其它地區的國家也多有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稱呼是成立的。

  • 6 # 石海釣沉

    1914年一戰一爆發,一直對德國在遠東殖民地垂涎三尺的日本就迫不及待跳出來,協同英國向德屬各殖民地發起了攻擊,包括中國青島、大洋洲馬紹爾群島,米克羅尼西亞群島等。德國作為列強中的後起之秀,只搶到了這麼點地盤,做夢也想不到,就這點地盤也居然有人惦記。

    在東非德屬殖民地力量相對強大一些,但不幸的是,這裡英國的力量更為強大,而且靠近英國軍事重鎮埃及和印度,因此也打成了一鍋粥,但內乏糧草外無救兵的德軍在東非行動堪稱完美,發揮出色,終一戰四年,東非始終是大英帝國的兵力黑洞。

    此外,英法協約國力量和德土同盟國還在歐亞交界的巴勒斯坦、西奈半島、阿拉伯半島、波斯普魯斯海峽一帶展開激烈交鋒,以登陸波斯普魯斯海峽佔領伊斯坦布林打通與俄國陸地聯絡線為目的的加力波利戰役歷時一年 英法出兵六十萬,各型戰艦上百艘,結果卻折戟沉沙,以協約國方面損失二十多萬人寸土未佔而告終。相對來說,英國特工勞倫斯在阿拉伯半島搞的敵後武工隊就成功的多,被忽悠能獨立建國的阿拉伯人整村整部落投身到反抗土耳其的戰鬥中,當然,最後還是被英華人涮了。

  • 7 # 光明啟

    現在要形成世界大戰的陣容國沒有了,只剩北約集團國(29個國家),曾經對峙的華沙條約國隨著蘇聯解體已經不復存在。

  • 8 # 歷史小知

    因為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由歐洲國家參與,但當時世界殖民體系還沒崩壞。

    不看歐洲本土,當時的歐洲主要參戰國在世界其他大洲還佔有大片的殖民地也應算作是其國土。

    況且歐洲國家也在並利用殖民資源地來支撐戰爭,其戰後影響了整個世界的格局。

    下圖清楚的反應了當時的世界格局:

  • 9 # 半島知訊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間為1914~1918年,20世紀初,自從以機器與大都市為代表的工業文明出現以來,各殖民大國及利益集團,開始了一場世界範圍內的新的角力。主要戰場在歐洲但波及全世界,戰爭主要在同盟國與協約國這兩大軍事集團之間進行,到後來發展到共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這場全球性軍事衝突。

    當時德國依靠著它那先進的軍事工業基礎,率先發起了進攻,德國敲著它的如意算盤,想速戰決,爭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可知低估了對方的經濟和軍事潛力,大戰持續一年又一年,打了德國一個措手不及,結果可想而知德國敗了,被迫割地賠款。英法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元氣大傷,只有美國在戰爭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戰後的金融強國。

    美國參戰前一直保持著中立,但只是為了發戰爭財和等待參戰的最好時,當戰爭接近尾聲,兩大軍事集團精疲力竭,美國此時參戰,既可輕易獲勝,撈取戰利品,又有利於戰後奪取世界霸權。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空前的劫難,有3000多萬人死傷,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親有故意傷害罪影響政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