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有譯

    五胡是中國西晉時期北邊的遊牧民族,西晉末年趁“八王之亂”衰弱期間陸續有少數名族向南遷移,北方天氣寒冷又是遊牧民族往南遷移是必然趨勢,當年八王之亂搞的國力衰弱,少數民族趁亂崛起,百餘年間先後建立了強弱不一數十個國家,比較有帶表性的就是五胡十六國。

    剛好那個時間段剛剛經歷三國混戰,大量的漢人戰死,黃巾起義死了一波人、曹操跟袁紹打又死一波、赤壁之戰死一堆、諸葛亮北伐攻曹接著死,打的人都快死光了!

    沒人怎麼辦,把胡人遷過來種田,順便補充人口,其實這個時候胡人就對中原虎視眈眈,但三國時期戰力還是比較強大的,又能人倍出,所以只敢看不敢動手,

    直至三國時期結束,西晉建立、西晉可沒有三國時期那麼多狠人,而且西晉政權整個天天花天酒地、腐敗不堪,又喜歡封王,封王之後“八王之亂”就出來了,內亂的時候北方的民族看到了機會,昏暗的時期開始了。

    五胡之一匈奴打下了洛陽,歷史上第一個被打下來的都城。

    中原有血性的人不能幹看著啊!然後就開始以恢復故土為目的的慘烈戰鬥開始了。以整個國土為場地展開了慘烈的拉鋸戰,

    一寸山河一寸血!

  • 2 # 左山

    五胡亂華始於西晉王朝的八王之亂,八王之中,司馬穎在打敗了晉惠帝親率的大軍,但形勢並沒有好轉,成都王司馬穎的執政危機即將到來。

    但司馬穎本人並沒有這種自覺,打敗了晉惠帝之後,司馬穎覺得自己已經快要成為皇帝了。於是,司馬穎開始對幷州的司馬騰和幽州的王浚指手畫腳,這種舉動惹來了司馬騰和王浚的不滿。

    司馬騰和王浚分別是幷州和幽州的實權人物早在趙王司馬倫作亂的時候,他們就對成都王司馬穎的號召愛搭不理。現在司馬穎已經淪為了一個亂臣賊子,他們更不會給司馬穎留任何面子。於是,他們很快就開始針鋒相對地反擊司馬穎。

    此時的鮮卑和烏桓,正在為了長城以北的霸權大打出手,所以他們此次南下只能算是友情客串。但就算如此,這些橫衝直撞的騎兵也夠司馬穎喝一壺了。

    成都王司馬穎無法應付這支聯軍,自然也得想辦法找異族借兵。在這種背景下,匈奴領袖劉淵找到了成都王司馬穎:只要你授權,讓我組建騎兵,我一定幫你好好收拾鮮卑和烏桓!

    對於這個建議,成都王司馬穎只是略作思索,然後點頭同意。

    什麼叫病急亂投醫?這就叫病急亂投醫!

    自秦末一來,匈奴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大敵。西晉帝國立國之初,對於匈奴的防範也是頗為嚴密的:西晉帝國透過各種手段,一直讓匈奴各部處於分裂的狀態。所以在晉惠帝司馬衷的執政期間,匈奴其實並不算強大。

    但此時的成都王司馬穎,因為在戰場上一敗再敗,所以不得不求助於匈奴。當初晉武帝司馬炎都不敢做的事,他的好兒子——成都王司馬穎開始做了。

    在成都王司馬穎的有意縱容之下,匈奴五部連成一個整體,出現在了西晉末年的歷史舞臺上。

    此時的匈奴五部早已高度漢化,所以劉淵並沒有帶兵到長城外參與爭霸,而是打算逐鹿中原。屆時,成都王司馬穎早已被鮮卑和烏桓打得灰頭土臉,他肯定無法扼制匈奴五部的擴張。

    成都王司馬穎的這一舉動,就好像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一般。西晉帝國之前的爭鬥,從來都是晉惠帝司馬衷的親戚們爭權奪利。而現在,異族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

  • 3 # 文儒風

    提到“五胡亂華”,很多人可能並沒有很深的印象,因為這一段歷史在教科書裡是沒有做太多解釋的,通常都只是一筆帶過。但實際上,這段歷史非常複雜,並不是一本教科書就能講的清楚的。但是,五胡亂華畢竟是漢民族遭遇的一次滅頂式的災難,幾乎就要消失殆盡。那麼, 這一次的浩劫是怎樣開始的?五胡亂華最終又是怎樣結束的呢?

    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的非漢族政權,形成與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

    天災人禍,少數民族又受到當時士族統治者極端壓迫,內遷諸民族乘機舉兵紛紛尋求獨立謀生,造成五胡亂華,永嘉亂後士族百姓紛紛南渡自保。其中“能建邦命氏成為戰國者”有十六國,分別是:成漢、前趙(漢趙)、後趙、前燕、前秦、前涼、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南燕、西涼、北涼、大夏、北燕。後世由此統稱16國諸多列國的那段混亂時期為五胡十六國時期。

    五胡亂華前北方外族分佈圖,當時外族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盧水胡、烏桓、巴人及高句麗人。八王之亂期間,地方勢力不斷膨脹,少數民族中的分裂分子陸續叛變,氐族李雄在益州逐漸勢大,於304年稱王,兩年後稱帝,國號成,與羅尚在巴郡對峙。

    304年司馬穎遭王浚和司馬騰圍攻,遣匈奴領袖劉淵回幷州發兵支援,劉淵乘機宣佈獨立。308年劉淵稱帝,國號漢,割據山西西南部。由於晉朝在中原解除武備,無力平定叛亂,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嚴重動搖了統治基礎。晉室在八王之亂後面臨一場覆亡危機。

    劉淵為了要擴充版圖,遣子劉聰攻打洛陽,多次被擊敗。石勒及王彌掠奪關東各州,石勒吞併王彌,脫離劉淵轉戰南下。310年劉淵去世,劉聰殺新帝劉和自立為帝。同年,石勒經宛城、襄陽,掠奪江漢一帶,隔年北返。當時關東又有蝗災,洛陽缺糧,鮮卑拓跋部猗盧等欲派兵防禦洛陽,司馬越以無糧推辭,並率朝中重臣及諸將東討石勒,懷帝困於洛陽。

    311年晉懷帝與司馬越的矛盾爆發,密詔苟晞伐之,隨後司馬越病逝,王衍率軍歸葬封國。當他東行至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時,遭石勒襲擊,晉軍精銳受屠盡亡,重臣降後被殺。此時洛陽空虛,被劉聰、王彌兵攻破,殺害官員百姓三萬餘人,擄走晉懷帝,史稱“永嘉之禍”。

    313年晉懷帝被殺,晉愍帝於長安繼立帝位,劉聰派劉曜持續攻打。316年晉愍帝投降,最後受辱被殺,至此西晉亡。而後,各族陸續在北方建立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

    西晉亡後,在北方尚有多個忠於晉朝的地區,即幷州北部劉琨、幽州段匹磾、冀州的邵續、青州的曹嶷、徐龕;東北還有慕容廆、段眷;北方還有代王;西北涼州還有張氏集團。然而,幷州劉琨先被石勒擊潰,投靠幽州段匹磾。段匹磾則奉東晉王敦密令將劉琨處死,之後段匹磾也被石勒擊敗。

    劉聰死後,部將分裂,叛逃的多達二十萬戶,晉軍也一度攻打到離其都城不遠的絳縣,靳準殺劉粲,建立晉藩天王制度,向晉朝臣屬,不久遇害。石勒佔領了河東,劉曜也拋棄漢旗號,兩人都自立為趙國。劉曜載記:在涼州張寔去世之後,其弟張茂向前趙的劉曜稱臣(張軌傳記載張茂未降並打敗了劉曜)。與晉朝對立的三個割據勢力,在當時佔領了晉朝五分之一的國土。

    五胡亂華的原因:

    1、是東漢時遷徙大量胡人進入內地;

    2、是士族制度,這個歷史更悠久,東漢就是在高門士族的支援下建立起來的,曹操雖然唯才是舉但是也無法動搖士族的根基,畢竟他自己就是在士族的支援下起兵的,而曹丕的氣量就更加無法使得其採取措施來限制士族的實力。沒有賈后亂政和八王之亂,還會有別的導火索的;

    3、由於當時面臨全球性氣候寒冷,草原上很難生存,遊牧民族為了活著只有南下入寇中原地區。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中央政權的力量被嚴重削弱,地方州郡各自發展自己的軍事勢力,分裂其實已經形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擊潰各路皇族勢力與割據豪強,以及北伐鮮卑,的確是奸雄大才,但是畢竟他不是不死超人,有生之年不可能將反對勢力與其他割據統統消滅。

  • 4 # W龍的傳人

    五胡亂華前異族進入中原,不是因為某個人把異族引進來的!主要是和兩漢時期到西晉時期的歷史原因和當時的國家政策有關。

    一,兩漢時期,漢族不斷與北方異族爆發戰爭。等戰爭結束,朝廷說要“柔遠人也”,也就是說不要打仗了,要用溫和的態度來對待這些異族。於是乎朝廷就讓許多異族部落遷入塞內,和漢族生活在一起。

    就比如漢文帝時,朝廷就用錢來讓異族開邊墾荒。漢宣帝時,匈奴單于呼韓邪給漢族守衛邊境。東漢時的光武帝甚至還讓數萬名匈奴人到西河,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居住生活。河南,那已經是漢族腹地,更是漢族文明發展壯大的地方。

    二,等到東漢末年,為了鎮壓黃巾起義,朝廷還讓異族加入軍隊。等到三國時期,這種現象不禁更加嚴重,就算是曹操也是將異族編入他的軍隊。再到西晉司馬炎,他還讓匈奴人劉淵當上北部都尉,等到司馬衷時期,劉淵甚至還當上五部大都督,權力已經不亞於刺史郡守。再加上異族此時手中已經握有軍隊,野心也不斷顯現出來。三,西晉初年,異族在今陝西,甘肅,陝西,甚至是河南都擁有大片居住地,當時僅關中,也就是西安周圍就有四五十萬的異族,人口數量佔據關中人口一半。像戰略要地西安,以及西晉都城洛陽,都可以說被異族人口給包圍了。

    在這種情況下,司馬炎不趕他們離開也就算了,反而越發的敞開國門,讓更多的異族進入中原腹地。在這種漢族的土地上,異族人口越來越多,雙方的矛盾自然也會越來越多。

    四,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爆發了。一開始是漢族軍隊打漢族軍隊,但因為戰爭漢族軍隊不斷減員,為了補充兵源繼續進行戰爭,西晉的八個王便向異族徵兵,讓異族加入他們各自的軍隊來打仗。隨著戰爭的進行,異族人口也會隨著減少啊。異族人口減少,八王之間的軍隊數量又得不到補充。為了能讓自己手下的軍隊多一些,這八個王竟然再一次的開啟國門,讓北方更多的異族進入中原。

    從兩漢到西晉由於以前的種種原因才導致異族不斷的遷入中原地區的人數越來越多。

  • 5 # 大東北的小豆包

    說來話長,其實異族是東漢政府引進來的。

    五胡是誰呢?匈奴、羯人、鮮卑、氐人,羌。

    但是秦漢以來,對中原威脅最大一直是匈奴人,《史記》記載匈奴人是夏朝王族後裔,商湯滅夏後,他們遁入草原,他們曾被稱為犬戎和葷粥,據說滅亡西周王朝,烽火戲諸侯中乾死周幽王的犬戎就是他們,戰國時代他們被稱為匈奴,秦國、趙國、燕國為了防禦他們,分別修建了長城。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國力強悍,派蒙恬北擊匈奴,將匈奴趕出河套地區,而後修建秦代萬里長城。

    西漢建立,匈奴迎來了其史上最偉大的單于冒頓,冒頓率領匈奴征服東胡、滅大月氏,後來又將漢高祖劉邦擊敗,而後西漢開始對匈奴和親,此後70年以後,漢武帝開始武力對付匈奴,但是直到漢元帝時期,北匈奴被滅,南匈奴臣服,西漢政府才算解決了匈奴問題。

    漢元帝時期陳湯滅北匈奴,南匈奴臣服

    西漢滅亡後,王莽搞砸了和睦的漢匈關係,而東漢建立後由於匈奴再度分裂,北匈奴仍要稱霸草原,於是匈奴問題又起,後來東漢大將竇憲擊敗北匈奴,東漢政府才算是基本解決了匈奴問題。

    竇憲大破北匈奴,勒石燕然

    此後南匈奴對東漢政府一直是臣服的,但是草原本來就不是隻有匈奴一個民族,而是眾多遊牧民族的舞臺,匈奴連續經歷了兩次分裂和兩漢多年的打擊後,勢力已經衰弱,雖然後來徹底臣服東漢政府,但是他們在草原不斷受到其他遊牧民族的打擊,比如曾經被他們打服的東胡,此時的東胡中鮮卑人強大起來,他們不斷的從關東大山裡向西、向南發展,不斷侵佔著匈奴的草場,在鮮卑的壓力之下,匈奴人已經無法在草原上生存,於是他們向東漢政府請求內附。

    而後匈奴人的內附得到東漢政府的允許,匈奴人開始居住與陝西北部、山西北部的塞內。而和他們一起而來的是還有當時從屬他們的羯人。

    西晉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司馬衷時期,八王之亂將同意不久的西晉王朝打的稀巴爛,而匈奴人劉淵逃回晉陽,在晉陽起兵,掀起了五胡亂華的序幕,而匈奴人之後,羯人也趁勢而起,接著鮮卑、氐人,羌人也紛至沓來,中國歷史開始五胡亂華的大分裂時代。

  • 6 # 觀史明今

    五胡亂華要說起起因,應該從漢朝說起,漢朝時湖人開始遷入中原,慢慢到西晉時期達到頂峰,八王之亂後晉皇室分裂,國力空虛,民不聊生,胡人找到了反抗的機會起兵作亂,自此開啟了五胡亂華時期。

    當時進入北方的少數民族,做大的幾個算是匈奴、鮮卑、羌族、氐族、羯族,這些民族裡面有些還保留著拿人頭祭祀喝人血的習慣,一百多年裡,造成南北方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直到北魏統一北方,才控制住局面。

    不過中原地區的豪門和百姓逃亡南方,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使得江南地區日漸繁華。從那時起,南方的發展程度逐漸超過北方。

  • 7 # 香茗史館

    五胡亂華時期的“五胡”,指的主要是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個少數民族,其實參與動亂的民族較多,只是這五個民族相對影響較大,所以稱之為“五胡亂華”。那麼這些少數民族又是從何而來呢?

    匈奴:西漢時期受降,東漢時期內遷

    匈奴源於先秦時期的北狄,曾一度與秦、趙、燕三國在北部交戰。秦末漢初之際,冒頓單于繼位之後,匈奴開始崛起,大敗東胡王,吞併樓煩,驅逐月氏,領土得到大幅度擴張,實力極為強橫。正是冒頓單于時期,漢高祖劉邦北伐匈奴遭遇白登之圍,之後漢匈開始長期和親。

    冒頓單于死後,老上單于繼位,他大敗並殺死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遷徙。漢武帝時期,漢匈大戰爆發,西漢先後收復河南地區和河西走廊,透過一系列大戰,匈奴最終被迫遷往漠北,而在此期間,西漢吸收的匈奴降軍便多達十幾萬人。

    到了東漢初年,匈奴在伊稚斜單于死後爆發“五單于爭立”,最終分裂為北匈奴和南匈奴,其中北匈奴留居漠北,而南匈奴則南下向漢稱臣。此後,由於北匈奴連續遭遇天災,再加上遭受南匈奴、鮮卑等族的攻擊,實力日漸衰弱。

    東漢永元元年(89年),漢匈再起戰端,北匈奴單于大敗逃走,在漢軍的追擊下被俘殺一萬三千多人,另有二十餘萬人歸附漢朝。

    此後,由於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的連年戰爭,中原人口銳減,為了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動力不足,朝廷不但允許包括匈奴的胡人內遷,甚至對此採取積極鼓勵,乃至招誘措施。

    鮮卑:三國時期鮮卑分裂,禿髮部、乞伏部內遷中原

    鮮卑源於先秦時期的東胡(存疑),後由於匈奴的強大,鮮卑族被迫退保鮮卑山,接受匈奴的奴役。直到漢武帝擊敗匈奴,鮮卑才開始南下到烏桓故地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流域。由於此前鮮卑一直在烏桓北方,因而直到東漢建武二十一年(45年)鮮卑跟隨匈奴侵犯漢境,才開始被中原王朝所知,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隨著匈奴的分裂,鮮卑聯合烏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國大敗北匈奴,開始逐漸脫離匈奴的控制並崛起。在北匈奴被迫西遷之後,鮮卑趁勢佔據草原,併吞並匈奴數十萬人口,開始崛起於北方,並和東漢產生衝突。然而,在鮮卑首領檀石槐去世後,鮮卑分裂為三部分,分別是雲中、雁門一代的步度根集團;代郡、上谷的軻比能集團和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的東部鮮卑。

    三國時期,軻比能集團兼併其他鮮卑各部,最終統一漠南鮮卑,開始對曹魏北部形成威脅。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韓龍將軻比能刺死,鮮卑各部再度分裂為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而禿髮部和乞伏部也先後從鮮卑分裂出來,並開始內遷中原。其中,禿髮部由塞北遷居到河西,而乞伏部則大規模遷入雍、涼二州。

    羯族:兩漢時期臣服於匈奴,隨匈奴內遷

    羯族的來源至今仍有爭議,經歷史學家童超考證,羯族人極可能就是中亞康居人,屬於康居(羌渠)遊牧人,生活在中原王朝以西。由於兩漢時期臣服於匈奴,因而有一部分羯族人隨匈奴東遷,於蒙古草原征戰,此後又隨之南遷,逐步內遷至上黨武鄉一帶。

    隨著與漢人來往逐漸密切,羯族人也開始學習中原漢人的先進技術,因此漢晉時期的羯人雖然還保留有一定的遊牧習俗,但農業卻開始得到迅速發展,且所佔比重越來越大。

    同時,羯族也被認為是西晉時期中原人對雜胡的泛稱,主要集中於山西、河北一帶。

    氐族:西漢自三國時期先後兩次大規模遷徙

    一般認為氐族起源於先秦時期的西戎,春秋至秦漢時期,一直活動在西起隴西,東至略陽,南達岷山以北的地區,即今甘肅省南、陝西省西南、四川省西北交界處,包括渭水、漢水、嘉陵江、岷江、涪江諸水源頭。

    漢朝時期,朝廷在氐族聚居區設有武都郡、隴西郡、陰平郡等,並置十三氐道。西漢自三國時期,氐族經歷了兩次規模較大的遷徙:

    第一次發生在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漢武帝從元鼎六年(前111年)開始開拓西南境,並設立武都郡,氐族人由於受到排擠,開始向境外的山谷間移動。前108年,氐族人反叛,漢武帝派兵鎮壓,之後遷徙一部分氐人於酒泉郡,即酒泉祿福之氐。另一部分則遷徙至關中水、隴山之間。

    第二次發生在三國時期,氐族生存在曹操和劉備兩大集團之間,往往成為雙方爭奪的物件。氐族於是趁機崛起,在武都地區形成四股勢力,分別是興國氐王阿貴、百頃氐王楊千萬、下辨等地氐帥雷定等七部、河池附近氐王竇茂。建安十六年(211年)阿貴、楊千萬等隨馬超反曹操,阿貴最終被夏侯淵所滅,一部分隨馬超入蜀投奔劉備,另一部分則投降了曹操,被曹操分別安置在扶風、美陽,以及天水、南安地區。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討伐漢中張魯,竇茂率眾抵抗,被曹操攻滅。後來,曹操擔心氐族為劉備所用,於是命雍州刺史張既遷徙氐族五萬餘人於扶風、天水二郡。

    因此,到魏晉年間,氐族人除了原來在武都、陰平二郡之外,也有一些分佈在關中、隴右地區。

    羌族: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內遷,漢朝時期開始大肆擴散

    羌族源於古羌,是人們對居住在西部遊牧民族的一個泛稱,之後部分羌族遷往西部和南部,留居在河湟一帶的羌族則被稱為西羌,遷往天山南麓的則被稱為婼羌。

    周朝時,羌之別種“姜”與周的關係密切,大量的羌人融入華夏。春秋戰國時期,羌人建立義渠國,與秦國進行了170多年的戰爭,以羌人為主要成分的諸戎在戰爭中逐漸與秦國所融合,而居住在甘肅、青海黃河上游的羌人則仍然以射獵為生。此後,西北羌人迫於秦國的壓力,進行了大規模、遠距離的遷徙,分為越嶲羌、廣漢羌、武都羌等。

    漢朝時期,羌人已經分佈極廣,部落繁多。為了隔絕匈奴和羌人的聯絡,漢王朝除了加強對西域的管轄之外,歸附的羌人也開始大量內遷,分為東羌和西羌,其中東羌居於塞內而與漢族雜居,從事農業生產,逐漸步入封建社會;而未進入中原的西羌則分佈在西北、西南地區,例如分佈在今四川綿陽市西北部和甘肅武都市南部的白馬羌,分佈在今甘肅武都市的參狼羌,分佈在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安市一帶的青衣羌,分佈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冉駹羌等。

    綜上所述,由於東漢末年至西晉初期的長期戰亂,北方漢族人口極度銳減,胡人的內遷數量急劇增加,最終導致北方漢人與胡人比例失調。到西晉時期,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尤其是幷州和關中一帶,居住著許多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少數民族,“西北諸郡皆為戎居”,關中百萬餘口,“戎狄居半”,最終為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媒釋出現役小前鋒金字塔分佈圖,杜蘭特獨一檔,詹姆斯落到二檔,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