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腦洞趣味歷史
-
2 # 卷舒風雲潤天地
那蒙恬明明懷疑詔書有假,為什麼還交出兵權呢?不交兵權意味著反叛,蒙恬手下有三十萬秦朝精銳,有直道直通咸陽,一週時間,三十萬人馬就能兵臨咸陽,這樣不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嗎?其實不然,這種做法有很多問題。
第一,師出要有名。扶蘇沒有詳加調查就選擇了自殺,而他也確實是因為政見不同惹怒了君父,被髮配到長城工地上的。雖然名字沒有記載,但秦始皇不止扶蘇和胡亥兩個兒子是肯定的,還有身份尚不能完全確定的秦三世子嬰,所以在扶蘇看來,自己並非是秦始皇的確定繼承人,之前的政見不同因為某事激化了,讓秦始皇起了殺子之心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扶蘇選擇了自殺,這就讓蒙恬即使起兵也沒有了出師之名。嬴政登位之初,秦國發生過一次內亂,長安君成蟜在攻趙不利的情況下,受樊於期慫恿反叛,但終於被王翦帶兵鎮壓了,長安君成蟜留在趙國,樊於期逃去燕國,這才有了荊軻刺秦的故事。當時攻趙的秦軍主將是蒙恬的爺爺蒙驁,蒙恬必定對這件事記憶猶新,知道即使輔佐王子反叛也未必能勝,更何況扶蘇已死,師出無名。
第二,長城軍團不能內調。趙王遷中反間計殺李牧以後,匈奴就不斷侵擾,直到蒙恬率三十萬秦軍決戰漠北,匈奴才受重創退卻。但退卻不是滅亡,還有捲土從來的時候,更何況當時匈奴的領導者是冒頓,一個弒父篡位極具狼性的雄主,所以長城軍團是必須存在的。另一方面,秦直道是方便了己方運輸,但如果長城防線失守,匈奴騎兵就可長驅直入,後果不堪設想。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鉅鹿之戰抽調了長城軍團,結果全軍覆沒,匈奴只能留到後來由漢對付了,漢高祖對匈奴的白登山慘敗充分說明了長城防線的重要。所以,作為名將的蒙恬一定不會忽視長城防線,所以長城防線不能丟,長城軍團不能動。
第三,舉兵反叛未必能勝。要是反叛,蒙恬面臨的對手強大,部隊內部也有隱憂。蒙恬長城軍團的副將是王翦的兒子王離,王翦和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蒙恬的父親蒙武是王翦伐楚時的副將,要是王、蒙兩家交兵,蒙恬勝算相對低。而王離在軍中也是有威望的,要說服他一起反叛可能性不大,特別是要他去面對自己的父親,幾乎不可能。所以要反叛,蒙恬必須先處理掉王離,著實不容易。
綜上所述,不論從內政、外交還是單純軍事來說,蒙恬率長城軍團反叛都不是上策,作為甘心在苦寒之地修防線,發明毛筆的蒙恬來說,國家是最重要的,決不會因為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就作出對國家不利的事。蒙恬是真正的名將,心憂天下。
-
3 # 蒼茫大地顧煒斌
蒼茫大地認為原因如下:
一、秦王長子扶蘇、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守長城,兩人就成了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蒙恬的行動取決於公子扶蘇,扶蘇政治上愚腐到極點,他一自殺,蒙恬已無路可走。
說白了,蒙恬必須以扶蘇的意志為意志。秦始皇原本賜給長子的遺書,命他即來治理喪事,到咸陽會合,立他為繼承人。後被掌管玉璽的趙高和丞相合謀,矯詔立胡亥為太子,同時偽造詔書給扶蘇:指責他和蒙大將軍率兵幾十萬,十餘年功夫毫無建樹,士兵多有損傷,反而屢次上書誹謗朕的行為。因為不能卸任來做太子,日夜怨恨不己。扶蘇作為兒子不孝,賜劍自殺!將軍蒙 恬和扶蘇居住塞外,不加規勸,自知他的陰謀。做臣子的不忠,也賜劍自殺,軍隊交副將王離。
扶蘇開啟使者帶來的書信,就號淘大哭,進內屋準備自殺。蒙恬勸公子:陛下沒選立太子,派我率三十萬人守邊疆,公子擔任監軍,關係天下的安危。如今就憑一使者前來,立即自殺,豈知其中肯定有詐?望再請示一次,證實後再死不晚。使者再三催促,扶蘇仁厚近愚蠢,對蒙恬說:父要子亡,無需請示!立即自殺了!蒙恬不肯當即死,使者讓獄吏囚禁在陽周。
扶蘇是贏政長子,如果扶蘇想放手一搏,只需說詔書有假,以清君側名義即可率三十萬大軍進逼咸陽。
二、性格決定命運,扶蘇這個愚孝懦弱的、大秦帝國的長子,沒有李世民、朱棣這樣的狼性,甚至連秦末滅了趙高的皇室公子子嬰也不如,他只會選擇自殺。
扶蘇政治上一一幼稚。他不懂得韜光養晦,他竟然多次指出父親執政的錯誤,藥人不死、爛人肚腸,才有了自己做不成太子,去守衛長城的悲劇,給趙高、李斯、胡亥這些陰謀家和唯利是圖的小人鑽了空子。既然勸諫沒用,不如耗死老爹到自己當家再說!
現在爹要逼死自己,不要說詔書難辨真假,即便是真,生死存亡之際,不敢放手一搏,拼個魚死網破,卻以自殺了事,讓人笑掉大牙!居然很多網友認為讓他治秦、會天下太平,這是天大的笑話!秦末法律嚴苛,傜役兵役繁重,秦朝如一個大病初癒的人不好好療養,去急吼吼去扛重活掙大錢,這是找死的節奏啊!彌留之時,卻指望哪個神醫來起死回生,可能嗎?何況扶蘇本不是華佗!
三、客觀地說,扶蘇也難辨詔書真假。
丞相李斯是小篆的發明者,詔書如由他代擬,趙高又掌管玉璽,兩人狼狽為奸,字是真字,印是真印,行文語氣也一如既往,只是篡改了嬴政的本意,胡亥犯罪集團做得天衣無縫,扶蘇這等智商、情商,想分辨也難!
四、贏政掃六合,餘威尚在,扶蘇本是所謂的孝子他本不想有忤逆之舉,十多年被邊緣化、還離大秦中樞的他也不敢和父親贏政肉搏!
五、扶蘇不死,蒙恬帶三十萬大軍護著秦長子去清君側尚師出有名,但書呆子扶蘇一死,蒙恬造反就沒有合法性、正義性。
如玄武門之變後,薛萬徹等率東宮及齊王衛隊來死拼,眼看世民、長孫無忌、尉遲恭為首的犯罪集團寡不敵眾,就要歇菜交待之時,尉遲恭拎出了太子建成、元吉腦袋,太子及齊王餘部紛紛做鳥獸散!
蒙恬孤掌難鳴,又失去合法性,加之副將王離已被李斯、趙高收買,蒙恬只有交出兵權,去京城抗辨。殊不知,一員大將,交出了兵權,和匹夫無異!他交出兵權的那一刻,他的命運也就交代了。
-
4 # 我有我的歷史觀
嗬嗬!不可思議吧?您或許大惑不解:身為戍邊、築城且手握三十萬大軍的將軍,明知詔書有假,卻還交出兵權?他傻嗎?不!他別無選擇,這是他唯一選擇。
為什麼?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不忙。先簡介一下故事中的幾個關鍵人物。
①秦始皇——這個人物就不用介紹了吧?得了!就不介紹他了。跳過。 ②蒙恬——秦朝著名將領。祖孫三代為將。祖父蒙驁官至“上卿”(大致相當於丞相)。父蒙武任“內史“(京城最高的行政長官,掌律法、擬文書、協國君策命諸侯及士大夫等事務)。蒙恬因破齊功大而拜為內史。秦兼併六國後,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抗擊匈奴,收復失地。威震匈奴,使得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並駐守上郡(今陝西綏德縣)。
③扶蘇——秦始皇長子。歷史對他的評價是:“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仁,………”。公元前212年,受侯生、盧生評議秦始皇的牽連,460多人被處以活埋。扶蘇勸諫父皇:“天下剛定,人心還未穩。動輒處以嚴厲刑法,恐不利於社禝安寧”。始皇怒將扶蘇發配至上郡監督蒙恬軍隊,並協助築長城,御匈奴。
④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
⑤趙高——一名宦官。中車府令(執掌乘輿之官)。因精通律法而被委以教胡亥判案斷獄。又因擅於逢迎獻媚而深得胡亥賞識和信任。
⑥李斯——在秦王政滅諸侯,成就霸業的一生中,功勳卓著,以至於一步步加官進爵,從郎>長史>客卿>廷尉。秦統一後,任丞相。
⑦蒙毅——蒙恬弟弟。秦始皇內謀。他法治嚴明,深得始皇寵愛。趙高曾犯“招權納賄罪” ,毅判其死刑。後因趙高巧言令色,始皇對其免於處罰。從此在趙高心裡埋下了死結。
至此,與標題事件相關的主要人物都已介紹完畢。現在我們就來看看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
沙丘之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隨行官員本想只帶李斯,但胡亥要求隨行,始皇應允。於是趙高也就跟隨。因始皇統一六國本已極度消耗身體,又因長期巡行而使體質已經持續下降。此次更是受到海風侵襲,終於被摧跨。當車駕至沙丘平臺(今河北邢臺市廣宗縣)時,已經病入膏盲。
於是始皇彌留之際,留遺詔:吩咐扶蘇暫將軍事託付蒙恬,速回咸陽主持喪事並繼承帝位。當時得知始皇死訊的只有極少數幾個人,遺詔落到趙高手裡。由於趙高與蒙氏兄弟有隙,他擔心扶蘇繼位,蒙氏必將得到重用,顯然對自己極為不利。於是扣住遺詔不發,找來李斯“商量”:“論才、功、謀、得人心及與扶蘇交情,丞相若與蒙恬相比,若何?”李斯曰:“不及”。
趙高就這樣對李斯威逼利誘,拉攏李斯合謀篡改了遺詔,立胡亥繼承帝位。同時假造遺詔:指責扶蘇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賜扶、蒙自盡。
扶蘇見詔書,欲自殺。蒙恬心中已判定其真假,阻扶蘇:”陛下今在外,仍未立太子。你我奉命率三十萬大軍戍邊、築城,此乃天下安危之重任。切不可僅因一使臣至,便欲自殺。焉知奸計否?可否容再請示?再死不遲。”
使者在一旁逼迫催促,扶蘇曰:“父命子亡,何須再請示”。言罷自刎。蒙恬見扶蘇已死,亦交出兵權,被囚禁於陽周(今陝西子長縣、橫山縣一帶)。
相信有相當一部分人會百思難得其解。兵書有云:“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況恬明知詔書有假,自知一旦交出兵權,後果是必死無疑。而自己手握三十萬大軍,若是奮力一搏,或許尚有一條生路。
嗬嗬!這是真的嗎?難道蒙恬當時除了交出兵權,還有其它選項嗎?
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
我想從幾個方面,以層層遞進的順序來回答。
①蒙恬祖孫三代都是忠君義士,身體裡流淌著“忠君”的血液,他沒有“反叛”的秉性。他不想因“造反”而“沾汙”了自己家族的聲譽。想自己祖孫三代為強秦立下的汗馬功勞,“積攢”下來的家族榮耀,而毀在自己反朝庭的“惡行”上,遭世人“唾罵”。他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
所以他寧願“守義而死”,他“要留清白在人間”。以自己的死來護衛自己家族的“光榮歷史”。所以,他交出了兵權。
②他以什麼號令天下呢?他總得打著什麼旗號,否則就名不正,言不順,就是忤逆,就是造反。
後世有人稱劉備為“劉焉”。可三國時蜀初建時,為什麼要推舉劉備呢?關於三國的史籍為什麼也是“尊劉”呢?因為他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其實相隔了300年左右,他們硬是生拉硬拽地扯上了關係,向世人宣示劉備作為皇家血統的正宗性。
劉邦與項羽反秦,那也是因為楚懷王的“授意”。
蒙恬要造反,除非打著扶蘇的旗號,扶持扶蘇以號令天下,但扶蘇已經自殺。蒙恬要殺回京師,肯定沒有號召力。他僅憑三十萬大軍,而得不到各地軍事的響應,也會顯得勢單力薄,甚至遭到各郡各州的“群毆”,終將以失敗而告終。
可他也調動不了軍隊。古時用兵必需虎符。什麼是“虎符”?虎符是古時傳達命令和調兵遣將所用的憑證。虎符劈開成兩半,一半國君留存,另一半交給統帥。兩半虎符必須完全契合,方能調發軍隊。
蒙恬只有一半虎符,顯然無法調動軍隊。他所掌握的軍隊,只是用來當有匈奴騷擾或入侵時,進行回擊。當匈奴沒有進行騷擾時,他連揮師向匈奴發起戰爭的權利也沒有,更別說殺進京師了。
④就算蒙恬對家族榮耀不考驗了,就算是沒有了扶蘇作為旗幟,也沒有另一半虎符,就算是有士兵憑著與其共同出生入死的戰友之情,願意頂著“造反”的罪名,與他共進退。可別忘了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人物,他就是副將王離。如何抉擇?
①策反?——但王離祖孫三代也都是護秦名將。特別是其祖父王翦,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王、蒙兩家都是忠君衛國。要想策反王離,幾乎不可能。
就算是策反成功,他也不想因自己的謀反而牽連自己多年出生入死的戰友和他整個家族的安危。
②不策反吧?——以王離的軍人秉性,對蒙恬的“謀反”,定會加以阻攔。若是這樣,自己的謀反還沒開始,戍邊大軍就已“內亂”了。內部力量的消耗,必定會使匈奴乘人之亂,大舉入侵。那樣就真的成了歷史罪人了。
這一點蒙恬看得很明白:他不敢為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而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代價。
所以,蒙恬只有作出”交出兵權”的選擇。這是唯一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是明智的選擇。
甚至受刑前,他還在“忠君護國”:“吾築長城,掘溝渠萬餘里,或許不經意間挖斷了龍脈。吾罪本當死”。於是服藥自盡。以此來維護國家聲譽。彷彿告知世人:望大家不要因我的死去,而怪責朝庭。我是罪有應得,並非朝庭加害。
當時的他,若不是選擇交出兵權的決定,就是一個大錯誤,就會發生巨大的歷史悲劇。
“男兒有淚不輕彈” ,但是,我還是沒能抑制住,我的眼眶溼潤了。我相信有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也會與我有同感,心情是難受的,悲痛的,也會想哭出來。
蒙恬的死是悲壯的,但更是偉大的。他雖然沒有戰死在疆場,但同樣是“以死報國”。
蒙恬,您是全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我們懷念您!
願英魂在九泉之下安息吧!
-
5 # 淡看天上月
蒙恬為什麼會乖乖的交出兵權,而且還會自殺?也只能依據《史記》來推測。
扶蘇與胡亥《史記》說的是胡亥夥同趙高和李斯一起篡改遺詔,然後胡亥把本來應該是扶蘇皇帝位置奪來。回到都城胡亥繼位之後,胡亥下令賜死了扶蘇和蒙氏兄弟。扶蘇乖乖被賜死,蒙恬懷疑了一次就選擇了自殺,蒙毅是不想死被強殺。
可能的真相司馬遷記載胡亥篡位一事,很可能不太真實。若是扶蘇真的是第一繼承人,秦始皇是一個聰明的人,最後一次出去巡遊就是為了保命,這時候他也無法預料是否能活著回來,他為什麼不把扶蘇召回來鎮守咸陽?還讓其在邊境?而且秦始皇出去的時候還帶上了胡亥。
歷史上申生之事離秦始皇此時也不遠,所以秦始皇所為,說明扶蘇不是第一繼承人的可能性很大。之所以《史記》說扶蘇是正當繼承人,因為秦末農民起義打的就是扶蘇招牌,而且漢初也是用秦朝的水德,只有說胡亥不是正當繼承人,漢得天下就能合理。
蒙恬的反應蒙恬在聽到命令之後,表示懷疑,但是也沒有硬攔著扶蘇自殺。這能說明扶蘇和蒙恬並不是合作關係,更不是隸屬關係。蒙恬首先只是象徵性的提醒一下,就不管扶蘇了。這也從側面說明,扶蘇不是繼承人。
蒙恬之所以要反抗,是因為他和扶蘇沒有關係,他效忠的是秦朝,無論誰當皇帝都無所謂。之後他也明白了,新主上位,他蒙恬戰功太大,只能死了。
故蒙恬會選擇自殺乖乖交出兵權,是因為他家世代效忠秦朝,他是一個武將,他用死來的詮釋自己的忠心。他第一次質疑,是蒙恬認為新皇帝以為他和扶蘇一夥,他想證明他效忠的是秦朝。第二次他自願自殺,就是告訴大家,他用生命來效忠來秦朝。
-
6 # 大景閃1
就算懷疑他也沒有權力去證實,除非造反否則只有按詔書行事。就比方說,一輛軍車,你就算懷疑有假,地方上也無權檢查(假的過分就另說了)。
-
7 # 竹杖芒鞋181851981
第一,當時通訊也不發達,而且詔書一直都是皇帝口述,丞相書寫,蓋上玉璽。李斯與趙高,一個寫,一個拿皇帝玉璽,他們寫的是真的詔書,只是蒙恬懷疑是不是真的出自皇帝本意!
第二,蒙恬只是個有才能的大功臣,他造反也不會有人響應,也出師無名,一個忠於秦朝的人,懷疑詔書有假就造反,不僅得不到當時人的認可,反而敗壞了自己與家族的名聲!
第三,最重要的一點,扶蘇相信這是始皇本意,最有權利懷疑詔書真假的是扶蘇,因為他是皇長子,有繼承權,你一個大臣,沒有皇子支援,就算成功的發動政變,在當時也是大逆不道的!
綜上,扶蘇死,對於蒙恬,最好的結果就是自殺。
-
8 # 讓我多看一眼
蒙恬是個有才能的人,是受過猜疑小心的秦皇大兒子的臣子,在邊疆有些遠離皇帝。因此遊移許多,懷疑自己而忽視別人的無惡不作的扶蘇的影響下,交出兵權自盡了。
-
9 # 李老師tome
第一:他沒有懷疑過。忠君思想就是一切,詔書就是始皇帝的命令,是命令就得執行。
第二:他懷疑過,但無計可施。這個可以去百度古代將軍的叛亂代價。這不是你有多少軍隊就能做到的。不然我們的大將軍淮陰侯韓信早就當皇帝了。
我比較相信的觀點是他懷疑過,不過沒辦法。畢竟要賜是一位公子和一位大將軍,一封詔書太草率了。而且還是在和匈奴鬥爭的前線。
-
10 # 滄海龍吟
秦國律法嚴明,接到詔書也就只有聽命,不然就是抗旨。那時候詔書不可能是皇帝親自手書,就看印信和虎符,驗明無誤,只有遵從的份了
回覆列表
每一個喜歡秦朝的人,讀到蒙恬將軍、扶蘇公子他們被趙高迫害的時候,我們都會忍不住惋惜。蒙恬是一個悲劇式地英雄,說他悲劇是因為他是在一個刑法深嚴的國家任上將軍,說他英雄是因為他在抗擊外敵保家衛國中做出了傑出貢獻。
蒙恬將軍是一個忠義的人,他用自己的死完成了三件悲壯地事情。而正是這三件事情,促使他甘願一死,只有史書上留下的寥寥數語令眾人去惋惜、敬佩他的行跡了。
詔書
蒙恬將軍並沒有懷疑詔書是假的,他只是覺得自己是無辜之人,君王若是誅殺了他會引起民眾的議論,這樣的行為會給君王帶來不賢明的名聲。
《史記·蒙恬列傳》:此四君者,皆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為不明,以是籍於諸侯。故曰‘用道治者不殺無罪,而罰不加於無辜’。唯大夫留心!兵權
前文我說過,蒙恬將軍交出兵權的原因是非常偉大地,為什麼呢?
我將從四個方面為大家進行說明:
1、杜虎符: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興 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 燔燧之事,雖母(毋)會符,行毆(也)。
古代將軍調兵打仗,除了去執行君主的命令,其它軍事行動都必須要有兩半虎符會合才能調動軍隊。蒙恬將軍,此時是不具備調動軍隊的名義的。
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的故事,就是基於兵符在調兵時的重要性,而發生的。
2、秦律: 詔書是秦朝的統治者胡亥的命令,這便是軍令。違背軍令是抗旨,不交兵權是叛國,私調兵馬以秦律的規定參與者是要連坐株連家族的。
蒙恬將軍自己也說過:
《史記·蒙恬列傳》: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他是有實力造反的,可他卻也是不能反的。他若反了,他和自己計程車兵就會背上叛逆的名聲,這在他看來是一種恥辱。
他知道趙高他們是不會放過自己,可自己計程車兵若是因為自己,導致家族被株連,這對於他而言是不忍心的。
3、忠義的觀念:蒙恬將軍是忠義地,他對於大秦、秦始皇、家族、士兵、胡亥,都做到了忠義兩全。唯獨對他自己,他選擇了一種相對英雄式的悲劇結尾——服毒自殺。
4、他的副將:秦朝的軍隊制度往往會給一個軍團派遣兩個可以相互補充、制衡的存在,來防止軍變,而蒙恬將軍的副將也是大秦赫赫有名的將軍——王離。
趙高派去的使者,做了兩手準備,一是卸了蒙恬的職位,告知他詔令,另一手是讓王離這個威望、家世同樣出色的名將接管了兵權。
蒙恬將軍,他是沒法讓王離冒著家人被株連的風險陪他舉兵的。
蒙恬將軍是一名偉大地軍人,上對家國,下對兵卒,忠肝義膽,他用自己的死去維護了士卒的性命、家族的聲望、國家法律的威嚴。
最令人遺憾的,是他說過的兩句話,無奈中透露著這位將軍最後的忠誠:
《史記·蒙恬列傳》:此四君者,皆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為不明,以是籍於諸侯。故曰‘用道治者不殺無罪,而罰不加於無辜’。唯大夫留心!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巉萬餘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君王殺死了無罪的臣子,遭受天下人的非議。蒙恬將軍到死都在維護著君王的名義,給自己找了一個“絕地脈”的罪名,讓天下人知道自己是當死的,而不要去埋怨君主的過錯。
所以,他是一位悲劇地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