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郎的遊戲試玩
-
2 # 小呆歷史觀
歷史上沒有永久不滅的朝代,所以才會有朝代的更迭和轉換。但是相比較開國皇帝時期的轟轟烈烈和豪情壯志,末代的皇帝們就顯得非常的淒涼和悲慘了。所起悲情的皇帝,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崇禎了。但是歷史上有一位比崇禎還有悲情的末代皇帝,下面就讓我們來說一下這位皇帝吧!
這位末代的皇帝,除了像劉禪和劉協這樣壽終正寢的,其餘的大多數都是下場悽慘,死於非命,然後自己的嬌妻美妾被霸佔侮辱。唐代的唐昭宗李曄就是一位悲情即位的皇帝。為什麼說是悲情呢?
因為唐昭宗是臨危受命,在國家危難之際,被趕鴨子上架而被立為皇帝。當時黃巢起義,叛軍一路朝京都長安奔來。唐僖宗被迫趕緊棄城逃往成都,這時李曄是跟隨在唐僖宗左右,但是逃到了成都的唐僖宗病重,只好選擇繼承人。
此時國家的危難關頭,自然不能立幼帝,所以在宦官的楊復恭支援下,李曄登基為帝。李曄登基之後,深知當時朝廷裡宦官專權,所以在他登基之初就開始著手解決擁立他為帝的宦官之首楊復恭。
此時唐昭宗採取了離間計,他故意針對楊復恭,然後拉攏楊復恭的乾兒子們,重用他們。使得他們父子之間互相猜忌,這樣對唐昭宗的威脅就減少了很多。後來楊復恭知道自己的權勢受到了很大的威脅,所以就聯合他的乾兒子們擁兵自立,向李曄示威。
後來經過一年多的戰爭,唐昭宗終於順利解決了宦官專權的問題,但是又迎來一個新的難題,就是藩鎮割據。當時各個藩鎮擁兵自重,對皇室多有不敬。但是因為皇室勢力弱小,所以只能無奈的忍氣吞聲。
唐昭宗知道中央需要加強軍事武裝力量,所以大量招兵買馬,訓練軍隊,集結了十多萬大軍之後,唐昭宗認為時機成熟,所以開始出兵藩鎮,命令韋昭度和楊守亮等人率兵攻打西川。但是因為軍隊訓練不足,在加上韋昭度不善於領兵打仗,所以中央的軍隊雖有人數眾多,但是實力弱小,其中王建中途叛出朝廷,自己擁兵割據。
此時在朱溫、李匡威等人的幫助下,才打敗了李克用,而且乘勝追擊,接著討伐晉藩,但是連番的戰爭失利,使得唐昭宗的威望大幅度減低,中央勢力再次回到了起點。後來更是雪上加霜的是唐昭宗竟然受制於朱溫,被朱溫囚禁,後來被朱溫所弒殺。
唐昭宗在國家已經是千瘡百孔之際,接受了皇帝之位,上位後的他也是很有雄心壯志,解決宦官專權,藩鎮割據。但是因為用人不當,最後壯志未酬,被亂刀砍死。期間他們經過多次周旋才避開朱溫的耳目,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了民間,保全了自己的血脈。
這位史上最為悲情的皇帝,最後的下場比崇禎還慘,死於亂刀之下。如果他是在朝廷安定的時期,或許會是一位勵精圖治、賢德的守成之君吧!
-
3 # 奇趣講史
我覺得是明未皇帝朱由檢吧!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字德約,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1644年在位),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孝純皇后劉氏。
天啟二年(1622年),封為信王。天啟七年(1627年),登基即位,年號崇禎。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平反冤獄。在位期間,朝廷黨爭不休,民間災害不斷,導致域內農民起義爆發,關外後金政權趁勢崛起,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時,自縊於煤山,終年三十四。清軍入京後,以禮改葬於明十三陵中的思陵,廟號懷宗(後取消),諡號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即位,諡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後改為毅宗。
選擇自殺也不投降,更沒有苟且偷生,是個好皇帝!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明軍在與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鬥中,屢戰屢敗,已完全喪失戰鬥力。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檢與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稱萬壽山,今北京市景山),遠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只是哀聲長嘆,徘徊無語。回宮後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后、袁貴妃和3個兒子入宮,簡單叮囑了兒子們幾句,命太監將他們分別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著對周 皇后說:“你是國母,理應殉國。”周皇后也哭著說:“妾跟從你18年,陛下沒有聽過妾一句話,以致有今日。現在陛下命妾死,妾怎麼敢不死?”說完解帶自縊而亡。朱由檢轉身對袁貴妃說:“你也隨皇后去吧!”袁貴妃哭著拜別,也自縊。朱由忙又召來15歲的長公主,流著淚說:“你為什麼要降生到帝王家來啊!”說完左袖遮臉,右手拔出刀來砍中了她的左臂,接著又砍傷她的右肩,她昏死了過去。朱由檢又砍死了妃嬪數人,並命令左右去催張皇后自盡。張皇后隔簾對朱由檢拜了幾拜,自縊身亡。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朱由檢咬破手指寫了一道給李自成的血書,說自己所以有今天,都是被臣下所誤,現在死了也無臉到地下見祖宗,只有取下CROWN,披髮遮面,任你們分割屍身,只是不要去傷害百姓。他將血書藏入衣襟,登上煤山,自縊於壽皇亭。王承恩也在對面樹上吊死。
-
4 # 說走就走的檸檬
朱由檢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後世稱為崇禎帝。與其他朝代的末世君主不同,他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算得上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奈何此時的大明王朝已是積重難返,最終在內憂外患下崇禎只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讓後人嘆息不已。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崇禎究竟是明君還是昏君?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他是如何坐上皇位的。
歷史上,崇禎繼位可以說就是一個意外。天啟七年,木匠皇帝朱由校到西苑遊船,乘小舟去深水處泛盪漾時被一陣狂風颳到水裡,差點被淹死。因驚嚇落下了病根,身體每況愈下。飲用了尚書霍維華進獻的“仙藥”幾個月後,漸渾身水腫,臥床不起。沒過多久便一命嗚呼,朱由校沒有子嗣,所以把王位傳給他。
所以從當皇帝這事上,崇禎皇帝朱由檢可能沒有什麼心理準備,壓根就沒想過。這就造成一個問題,他想當一個好皇帝,但是他卻不具備一個好皇帝應有的性格。崇禎的天賦算不上優秀,也沒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只能靠後天的勤奮去彌補,想在實踐中摸索一條救國之路,可惜時局給不了他那麼多時間。
我們要了解崇禎皇帝,就必須瞭解他執政時期所面對的主要敵人:其一明末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其二為崛起的大清,其三為農民起義軍,其四是崇禎自己。
那麼,我們一起來看看崇禎的執政生涯都幹了些什麼。
第一,剷除閹黨,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閹黨。在整個過程中,崇禎皇帝朱由檢所展現出來的隱忍與果斷確實非同凡響,他先是麻痺魏忠賢及其黨羽,在魏忠賢試探性地遞交辭呈時,果斷回絕,誇讚魏忠賢對朝廷貢獻巨大,哥哥天啟皇帝叮囑他要信任魏忠賢。這是讓魏忠賢萬萬沒想的,魏忠賢誤以為崇禎皇帝依然會像天啟皇帝一樣寵幸他,於是就此打消了圖謀不軌的念頭。
接著,崇禎抓準時機先後剷除了魏忠賢的羽翼客印月及兵部尚書崔呈秀,奪回兵權,使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經此一事,大臣們紛紛彈劾閹黨集團,崇禎看準時機,藉著海鹽縣的貢生錢佳徴彈劾魏忠賢十大罪狀的時機,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縊而死後,下令磔屍於河間。
此後,將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至此,貪汙受賄、玩弄權術、禍國殃民,還陰謀造反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但崇禎過早過快的剷除魏忠賢集團,間接推動了文官集團的權利膨脹,崇禎時代的政治平衡被打破。
第二,重啟東林黨,東林黨起於萬曆年間,最初是一群充滿理想,心懷天下,以匡扶社稷為己任計程車大夫建立了東林書院,向天下傳遞著自己的政治理想,痛斥時局的昏暗,朝廷的腐敗。反對派將東林書院講學及與之有關係或支援同情講學的朝野人士籠統稱之為“東林黨”。
明熹宗時期東林黨人開放言路指責朝政,觸動大太監魏忠賢,魏忠賢開館纂修《三朝要典》,在霍維華的基礎上纂輯萬曆、泰昌、天啟三朝有關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大案的檔案資料,打擊東林黨,同時造編《東林點將錄》等檔案上報朝廷,天啟五年的時候明熹宗下詔,燒燬全國書院。天啟六年,東林書院被拆毀。東林黨人也遭到打擊,楊漣、左光斗等許多著名的東林黨人都遭到殺害,東林黨人在朝堂之上已經失去話語權,活著的東林當人也只剩一些阿諛奉承、明哲保身之輩。
一直到了天啟七年,崇禎帝即位,魏忠賢被流放南直隸鳳陽府,東林黨人餘人才免遭魏忠賢的打擊。等到魏忠賢餘黨基本被肅清的崇禎二年,崇禎皇帝下令為東林黨人恢復名譽,並下詔修復東林書院,自此,東林黨算是重新被啟用,在朝堂之上重新佔據主導地位。而這裡我所說的東林黨,是指崇禎剷除閹黨之後的以東林黨為首的整個文官集團。
此時的東林已不同往日,雖然一直高舉放言路,反對宦官干政,反對礦稅三項具體主張,但此時東林人士借諷議朝政、評論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為富商巨賈爭利之實。他們雖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興吏治,開放言路,革除朝野積弊等進步口號,然而實質上卻淪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對明末饑荒災民的悲慘現實視而不見,對徵款賑災行為極力阻撓。如何奸佞汙濁的集團和閹黨其實沒什麼兩樣,可惜的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沒能看清,他對東林黨的印象還是保持在“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階段。
第三,拒絕議和,崇禎元年,清皇太極便積極聯絡遼東督師袁崇煥,聲稱願意“去帝稱汗”,積極尋求與明廷和議,但是因為崇禎以及朝臣均認為流匪不足為懼,朝廷可以集中力量對付清軍,所以議和一事在部分大臣的反對下,被擱置了。與清(後金)議和時機就此錯過,清軍旋即入關報復,明朝也集中軍隊與清朝開戰,結果十三萬大軍一擊潰敗。此後中原叛亂再起,明廷疲於兩線作戰。同樣,李自成攻入北京前,曾給崇禎明確表過態,只要明廷能封他作河南王,他可以馬上調轉槍口跟八旗開戰,但崇禎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其實崇禎想過與清(後金)議和,但與李自成議和可能壓根就被他心裡拒絕。
第四,處死袁崇煥,明末袁崇煥算得上是三朝元老,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後透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天啟七年,崇禎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同年七月,袁崇煥返回京城,崇禎於平臺召見袁崇煥,袁崇煥聲稱自己可以五年復遼,為此得到了崇禎皇帝的讚賞。隨後的袁崇煥當上了遼東督師,拿著崇禎賞賜的尚方寶劍再次來到前線,成為東北地區和渤海灣部分地區的最高指揮官。
然後,袁崇煥卻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做了至今都仍有很大爭議的幾件事:以糧資敵、擅殺毛文龍、私自議和,加上之前在崇禎面前“五年平遼”的欺君,條條罪狀都可以要了袁崇煥的命。
此時的崇禎本來就大為不滿,接著又爆發了己巳之變,即崇禎二年十一月,後金主皇太極舉兵數十萬分別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袁崇煥聽聞後率領祖大壽、何可剛入關守衛,但不久之後,遵化、三屯營都被後金軍攻破,後金軍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忙率兵護衛京師與後金軍鏖戰,經過艱難的戰鬥後,皇太極率軍撤退。
金軍退兵後,袁崇煥卻被治罪,原因是朝中大臣卻有很多人認為是袁崇煥放清兵入關,於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與後金軍有勾結,朱由檢對此也很懷疑。最終,崇禎以擅自與後金軍議和、擅殺毛文龍兩條罪名定袁崇煥死罪,崇禎三年八月,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袁崇煥是否該死,我們不討論,但是崇禎殺袁崇煥確實是自毀長城。
第五,錯失保京機會,崇禎十七年,明朝內憂外患令崇禎帝長吁短嘆。清軍攻佔了山東、畿南88個州縣,攝政王多爾袞統領十幾萬大兵虎視眈眈;張獻忠一路沿湖北、湖南奪關佔地,準備全面佔領四川;更嚴重的是李自成已經西進潼關,佔據西安,控制了西北,並整頓兵馬打算直取北京,大有成王建國之勢。
正月初四,崇禎帝急召大學士及首輔大臣陳演、魏藻德、邱瑜及兵部尚書到御書房議事,討論陝西總督餘應桂和薊遼總督王永吉三人提出的速調吳三桂入京勤王的緊急奏摺。雖然放棄了山海關,但能避免京城落陷落。崇禎陷入兩難選擇,如果命令吳三桂進京勤王,山海關很有可能落入清軍手中,如果不讓吳三桂進京則北京城很有可能被李自成大軍攻破 。崇禎沒有自己決斷,而是在朝堂之上與大臣們共議。
第六,錯失南遷,在爭論是否棄地守京的朝會退後,大臣李明睿為崇禎獻上南遷之計。他認為即使棄地也難保北京安危。這個計策在當時而言確是上策,崇禎心裡也是贊同的。在李自成攻克寧武,明軍一敗塗地,京城岌岌可危時。李明睿又在朝堂上奏請南遷,崇禎當即徵求大臣們的意見,沒料想,左都御史李邦華竟說:皇上應該 鎮守京師,讓太子南下江南。崇禎帝見自己的計劃被打亂,便將太子南遷之事訓斥一番,南遷之事作罷。
結果朝堂之上,眾位朝臣展開了唇槍舌劍的爭論。一派主張棄地守京,另一派主張絕不棄地,雙方僵持不下,不歡而散,命吳三桂入京勤王的提議也就這樣被擱置下來。
隨後的崇禎皇帝下了“入京勤王”的聖旨,等待各路大軍前來護駕。但是,此後的幾天,勤王軍隊始終沒到,大順軍卻像潮水一般湧來。這時,李明睿又來緊急求見崇禎帝,勸他儘快南遷。結果朝堂之上眾大臣各懷心事地一言不發。正在尷尬無奈之時,前方傳來保定失陷的訊息。南遷之路被掐斷,往南逃跑的可能性很小了,再議南遷之策,已是不可能實現的了。崇禎帝聽到這個訊息之後,心裡涼透,徹底絕望。3月28日,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自縊身亡。
那麼我們現在來捋一捋,崇禎皇帝到底是明是昏。
細數崇禎的執政生涯,可以說崇禎是個非常勤政的君主,但問題是一個國家的興亡,和君主是否勤政沒有直接關係。作為一名君主關鍵還是要會用人,要善於發現賢臣,更要善於用賢臣,信任賢臣,大膽的放權於賢臣,讓賢臣最大限度的發揮才能。從此處看來,崇禎用人有著他致命的缺陷——用人多疑,急功近利,有恩不欲歸下,有過全盤托出。
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領兵的大元更不用說,稍有不慎就是性命不保。他狹隘的用人,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可以說崇禎的性格決定了他的用人,而他的用人又決定了大明的興衰。
崇禎不是明君,因為他本身不是一個能力挽狂瀾的皇帝,他是一位有著太多小聰明而缺乏全域性考慮和管理的皇帝,他急躁輕信、急功近利、情緒上容易大起大落,剛愎自用,待人處事喜怒無常!在崇禎看來,民眾敗者為賊寇,官員敗者為罪臣。永遠正確的只有他天子崇禎。這一任性猜疑和多變的性格,造成了無數個可堪任用的傑出將領朝夕之間身首異處、命喪黃泉!而可用的人當然也越來越少。
同樣,崇禎皇帝也不是不是一個昏君,因為他勤儉自律、清心寡慾、勵精圖治,試圖重現明皇朝當年輝煌景象,他確實為了朱明王朝奮鬥終生,盡了他能盡的力。只能說崇禎是一位時運不濟的皇帝,“非亡國之君,當亡國之運”。
那麼,你又認為崇禎是個怎樣的人呢?
-
5 # 大河漢子
末代皇帝中,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最像樣的皇帝。
朱由檢即位的時侯,大明王朝氣數已盡。連年大旱、鼠疫流行,各地烽煙四起,內憂外患,可以說,明朝的滅亡是天意,把明朝的滅亡歸咎於朱由檢身上是沒有道理的!
當李自成的大軍即將攻入北京城時,朱由檢表現出的氣節和風範是其他任何皇帝無法比擬的。他為了不至於後宮的嬪妃受到李自成大軍的侮辱,親手殺死了好幾位嬪妃,命令皇后自盡後。自己帶領太監到城樓上親自參戰。後來無力迴天,才在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到煤山自縊身亡。
死前在藍色袍服上寫道: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意思就是說,我登基17來,由於才疏學淺,造成天怒人怨,然而都是眾大臣誤國,如今逆賊逼近京城,我唯有一死。無有顏面去地下見列祖列宗,自己去掉髮冠,以發遮面。任由逆賊處理,但不要傷害一個百姓。大家看到了,崇禎皇帝臨死之前心裡想的還是老百姓,用自己的死,換來老百姓的平安。這樣的皇帝雖然死了,老百姓也會懷念他。
-
6 # 阿火的歷史
中國歷史從始皇帝始至末代皇帝溥儀止,共產生了400多位(一說是422位,加上被追封的有近500位)皇帝。他們中有雄才大略的雄主,也有荒唐淫逸的昏君,還有殘暴不仁的暴君,當然也有很多是守成之君。期間朝代更迭,自然都有各朝代的末帝,他們大多要麼荒淫無度,要麼殘暴不仁,要麼淪為權臣手裡的工具,用完即丟;他們大都結局悲慘。
要說像樣的末帝,我覺得漢獻帝劉協應該是比較像樣的一位。
劉協生於東漢末年,時其父靈帝信任內宦達“稱父母”境。在劉協4歲時,終於爆發了“黃巾起義”,從此進入亂世。
協母王榮,出身名門世家。所以他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像他的前任、異母兄少帝劉辨,其母何皇后屠家出身,類似於後來的司馬遹)。靈帝曾想立他為太子,然而有違於立嗣以嫡長為先的傳統,最終下不了決心。靈帝死後,何皇后藉助其兄勢力立劉辨為帝。然而終因袁紹的建議使西涼軍閥董卓乘機入朝亂政。為立威而行廢立之事,使劉協為帝。開啟了他被作為傀儡的皇帝生涯。先是因各路軍閥討伐董卓而遷都長安,再因董卓死後涼州系內亂被人劫持,先後顛沛流離達6年,最後為曹操迎駕至許昌,雖然穩定了,但終不免傀儡命運。
但他也不是毫無作為的。遷都長安後,因多年內亂,長安乃至整個關中一片蕭條,谷價達每斛50萬錢,發生“人相食”的現象,他開太倉賑災。被曹操控制後,他聯合部分朝臣外將,預除掉曹操。怎奈對手太過強大,最終也沒能成功。後被迫禪位於曹丕,做了寓公,後得以善終(曹魏在對待前朝宗室方面還值得稱道)。
歷史對他的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東晉名士袁山松稱其“天性慈愛,弱而神惠,若輔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南朝史學家范曄也稱“天厭漢德久矣,山陽其何誅焉”。連當時袁術也稱其“聰睿,有周成之質”。倘使生逢治世,憑其才智德行,應該會有所作為。
回覆列表
中國歷史長河中共誕生了三百多位皇帝,在這些皇帝中,有明君,有昏君,有仁君,有暴君。有開國之君,也有亡國之君。在這些皇帝中間,最完美的一位應該就是他,東漢開國君主——光武帝劉秀!接下來說一下其他的開國皇帝吧!以此來做個對比就知道劉秀是否完美了。
首先秦始皇建立了中國封建專制統治,他統一六國之後就開始橫徵暴斂,壓迫百姓,建長城,修陵墓,焚書坑儒。弄得民不聊生,是個十足的暴君。不知仁義為何物,怎能與劉秀相比。
第二個是漢高祖劉邦,他是個著名的無賴,不學無術,然而靠著上天賜予的巨大運氣,成為了西漢的開國君主。但在他建國後就開始了殘酷的殺戮,品德低劣,根本無法與恩養功臣的劉秀相提並論。

三國的劉備與曹操,都是具備優秀開國君主素質的人,但不幸的是他們生在了同一時代,彼此抗衡,最後結果是誰也沒有能夠統一天下。
晉武帝司馬炎,他就是靠著他祖父和他父親遺留下來的那些勢力才能過上悠然自得的生活,建國後並沒有對國家進行有效地改革和整頓,政治才能極低。

宋太祖趙匡胤是四大名君之一,結束五代之亂,建立宋朝。他和劉秀一樣,開國後恩養功臣,可以稱得上是有情有義。但他最後卻死在親弟弟的手中,下場不是很好。
明太祖朱元璋與漢高祖劉邦極好像一樣,他們都是靠著運氣和假仁假義登上皇位,即位後立即大肆殺戮功臣,品德低下。
這樣一番比較之後,只有宋太祖趙匡胤能與劉秀一比高下了,那他們兩個誰更完美一些呢?
在軍事上,趙匡胤和劉秀都打過一場能夠決定天下命運的戰爭:劉秀的昆陽之戰和趙匡胤的高平之戰。劉秀在昆陽之戰中以大無畏的非凡勇氣和豪情萬丈的英雄氣概僅僅只靠兩萬人馬打敗了新莽王朝的四十二萬人馬,書寫了中國軍事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蹟。趙匡胤在高平之戰中也是以超人的勇氣決定了戰爭的勝利,但他並不是那場戰爭的主將,而且周軍只是以數千贏了數萬,遠不能與漢軍相比。
在政治上,劉秀和趙匡胤都加強了君主集權專制統治,但是在結果上卻截然相反。由於趙匡胤太過於集中君權,導致宋朝將帥無用武之地。宋軍戰鬥力極低,始終在遼夏吐蕃等國的欺凌中度過。
在個人修養上,劉秀能文能武,即可安邦,又能定國。趙匡胤是一代名將,文采欠缺。且趙匡胤五十歲就駕崩了,歷史盛傳死於宋太宗之手,結局太差。這樣一比。劉秀就是要比趙匡胤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