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蜀山123
-
2 # 曼荷本尊
花木蘭這個歷史人物爭議非常大,至今很多專家學者們對於花木蘭的民族有很大的爭議。
甚至還有自稱專家的人辯稱中國史上沒有“花”姓,那麼我在這裡為中國“花”姓宣告一句:中國自古就有花姓!
本人家中就有姓花的親人,祖姓就是花!並非後世改姓!
再回到正題來說一說花木蘭。
南北朝時期流傳於北方的一首長篇民歌《木蘭辭》,敘述的是一位巾幗英雄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這位巾幗英雄就是花木蘭!
花木蘭從小跟隨父親讀書習字、騎馬射箭,能文能武。官差送來徵兵通知時,父親年歲已高且身體不好,不能上戰場殺敵。
花木蘭沒有兄長,弟弟又年幼,於是她決定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父母無奈只好讓她去了。
戰爭持續了十二年之久,花木蘭處處小心以防被人識破她女扮男裝的秘密,她晚上睡覺從不敢脫衣。
戰場上她憑著一身好武藝衝鋒陷陣,屢立戰功,逐步由一名普通士兵升為一名將軍。
大軍凱旋歸來,皇上論功行賞,封花木蘭為尚書郎。花木蘭既不願做官,也不貪圖錢財,只想回鄉侍奉爹孃。皇上應允,派人送她回鄉。
家人殺豬宰羊迎接花木蘭的歸來,她換上女裝出來向送她回鄉的同伴道謝,同伴們這才知道木蘭竟然是一位美麗的姑娘。
從此,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就在民間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這就是我們知道的木蘭從軍的故事,它最早的記載便是南北朝時期的《木蘭辭》。
那麼,歷史上確實有過這麼一位巾幗英雄,還是說它只是個民間故事呢?對於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花木蘭”只見於民歌《木蘭辭》中,並無正史記載,她很可能並不存在,只不過是一個文學形象而已。
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古代沒有記錄正史的人多了去了,何況木蘭曾是軍中人,軍士眾多,常年在外打仗,朝廷史官未必記得過來。況且,就連期中一些高官也沒有全都載入正史。所以,史書上沒有記載也不足為奇。
更有人認為花木蘭不僅真實存在,而且其生長的年代還是唐朝初年。因為,只有唐初的府兵制才有子代父徵的規定,其他時期沒有。
詩中“策勳十二轉”,只有唐朝置司勳吏,掌管官吏勳級,對達到十二轉者授以榮銜、封以官職。
史書記載:唐制,驛置明馱使,非邊塞軍機,不得擅發。
而《木蘭辭》中有一句“願借明馱千里足”,短短的一句詩,符合了唐朝時期對驛站的三個規定。可見,花木蘭的故事發生在唐朝。
唐、宋、明三個朝代的名人、文人都認定歷史上真有花木蘭其人,最具說服力的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和杜牧,他們對唐代史自然比後人更瞭解。
杜牧的祖父杜佑就是唐初著名的史官,用三十六年撰成二百卷《通典》,同是唐初人,他對木蘭的事蹟更為了解,杜佑將木蘭的故事傳給孫兒杜牧,這應是最可靠的佐證。
也許正因如此,才有了杜牧的那首《題木蘭廟》。
從這些材料可認定,花木蘭確實是歷史人物,也的確代父出征過。至於南北朝的敘事民歌《木蘭辭》,不過是文人誇大和修飾後所產生的文學作品。
-
3 # 農夫看天下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事蹟到底是真是假呢?因為沒有確切的正史記載,花木蘭的事蹟被許多人提出了質疑。為什麼花木蘭屬於一個女兒身之人卻能夠處於軍中十二年而不被發現呢?
難道舊時軍紀不夠嚴明?一個女人處於千千萬萬的男性之中,如何洗浴?如何如廁?又如何長期不被發現?古代國家向民間招募兵勇都是要經過體檢的,木蘭又是如何入選的?諸如此類問題重重,爭議頗多。
上述情況由於年代久遠皆無從考證了,但是我依然認為花木蘭替父從軍應該是確有其事。為什麼呢?
1、從《木蘭辭》之中可以得出花木蘭屬於北魏拓跋燾時期的人物。花木蘭的事蹟發展成為今天這樣世人皆知的知名度,其最主要的原始史料卻僅僅是一篇才300字左右的《木蘭辭》而已。這篇詩作收錄於南北朝北魏南朝陳的《古今樂錄》之中。 其他有關於花木蘭的各種版本,都是後人景仰這個偉大的女性而一代又一代地不停地加工潤色而來的。
那麼想要佐證花木蘭事蹟中的各種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挖掘《木蘭辭》原句加以推敲。其中有一句“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這一句出現了“可汗”這樣的名詞,大家知道只有漠北的少數民族才會把自己的領袖稱為可汗。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從上文之中可以看出,花木蘭是由南向北渡過黃河向“黑山”胡騎營地進發。這裡問題來了,若說花木蘭是少數民族人氏,她又怎麼會居住在黃河以南地區呢?
大家知道西晉“八王之亂”的時侯,北方遊牧民族乘機南遷,在華北地區建立了數十個分裂的政權,史稱“五胡亂華”。西晉原有的百姓不堪忍受胡人的胡亂行徑,發生了大規模的南下遷徙,史稱“衣冠南渡”。
這些北方遊牧民族的少數民族政權稱呼他們的領袖都是叫“可汗”。之後是前秦統一了這些分裂政權,然而前奏滅亡於北魏手中,北魏卻是北方鮮卑族南下建立的政權,北魏子民在還沒有經過孝文帝改革之前,稱呼他們的領袖恰恰就是“可汗”。
而且北魏的拓跋燾在439年時,對北方進行了長達十二年的統一戰爭,這剛好符合《木蘭辭》之中的“夥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正好與詩句之中的十二年之說相吻合。這說明花木蘭屬於北魏拓跋燾時期的人物比較貼合實際。
2、距離花木蘭事蹟出現年代最為貼近的唐朝古人並不懷疑此事的真實性。我認為花木蘭此人應該是真實存在的,因為距離南北朝僅僅三四十年的唐朝文人的作品可以佐證此人以及事蹟的真實存在。唐朝詩人杜牧就曾經寫了一首《題木蘭廟》的詩:
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詩中的明妃就是王昭君,昭君出塞嫁與胡人為妻。木蘭出征征戰胡人,正是在塞外青冢把酒祭奠明妃。
白居易也有寫了一首《戰題木蘭花》:
紫房日照胭脂拆,素粉風吹膩粉開。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普作女郎來。既然白居易和杜牧都有歌頌木蘭之事,說明花木蘭之事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是發生在唐朝以前。
3、另有許多民間和非官方正史都確切地記載和證實花木蘭事蹟的真實性。關於花木蘭事蹟的記載廣泛存在於許許多多的縣誌之中,比如《河南遠志》、《歸德府志》、《虞城縣誌》、《俱寧府志》等等。《隋唐演義》之中也有花木蘭的描寫,不過其中的花木蘭是作為隋末唐初的人物所存在,這裡的花木蘭與竇建德的妹妹竇線娘結拜為姐妹,在幫竇線娘送信給羅成之後,其女性身份被可汗獲知,可汗欲納之,花木蘭自殺。
花木蘭的存在的年代有三種說法,姚瑩在其著作《康輶紀行》之中認為花木蘭認為花木蘭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期的人物;宋翔鳳在《過庭祿》之中卻認為花木蘭是隋恭帝時期的人物;程大昌在《演繁露》之中卻認為花木蘭是唐初時期人氏。
關於花木蘭的出生地有譙郡、宋州、黃州、商丘四種說法,姓氏也有姓朱、姓木蘭、姓魏三種說法。對於這種無價的無形資源來說,能夠掛上號的地方都是不會輕易放過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莫衷一是。
總之,我認為花木蘭是一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且本人比較崇尚於花木蘭姓花,屬於北魏拓跋燾時期的人物這種說法。至於她為什麼能夠成功進入軍中,又為什麼能夠在軍中呆上十二年不被發現,這個應該是花木蘭在還沒從軍之前就已經謀畫好了應對之策,這也是她的過人之處,但這也是秘密。
-
4 # 布衣1卿相
這個是假的,古代從軍是經過嚴格審查的,首先是戶籍審查——家中獨子可不參軍,然後是子嗣審查,如果無後代者不可參軍,像花木蘭這樣的除非是變性了,否則是難以逃脫審查的,用最簡單的論斷來看,這些年難道花木蘭從不洗澡從不上廁所嗎,那時候沒有茅廁沒有單獨的浴室,所以論斷其參軍是根本不成立的。只是後人劇作時創作的人物而已。
-
5 # 保定小冉
肯定是假的了!古代當兵都會檢查的!再說了花木蘭在兵營裡不洗澡,不上廁所嗎?只不過是作者在創作是有些誇張了,就像現在的科幻片!有幾個是真的
-
6 # 新聞提供者
加了家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是真實的嗎 我來答共1條回答 花木蘭真實存在嗎? 喜腦弓子317人覺得有用 七里田間小菜花LV.102018-03-03 花木蘭最出名的在官方記載是南北朝時的樂府集木蘭詩中,“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於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製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歌詞來源有二種:一部分是文人專門作的,一部分是從民間收集的。 《木蘭詩》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據其最早著錄於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可證其產生之時代不晚於陳,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詩中之事產生於北魏與柔然之間。 此詩收入《樂府詩集》的《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中,至唐代已廣為傳誦,唐人韋元甫有擬作《木蘭歌》,可以為證。因此,學者們大都認為,民歌《木蘭詩》產生於北朝。
-
7 # 零點影視派
我們最先接觸到花木蘭是在《木蘭辭》中,現實中是否有花木蘭一直頗受爭議。
我認為現實雖沒有確切符合《木蘭辭》中的人物設定,但在歷史當中有花木蘭的原型:明人劉惟德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四川閬中人。”至於她的姓氏或者出生的年代都有很多的爭議
-
8 # 喜歡歷史的小孩
花木蘭:隋代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勇建功勳,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
9 # 5G小哥自媒體
首先非常榮幸回答此題
按照二個緯度來分享
1、花木蘭帶父從軍典型故事,是如今社會值得去傳播是正能量,是中國歷史的美德值得發揚光大。
2、典型故事肯定是在,在那個時代那時候中國文化是,禮,義,仁,尊老愛幼昌盛時代。
歷史不考慮是否真的有此人此事,只要是正能量,值得去宣傳。
歷史肯定有真有疑問,但是對於人民有幫助,有實際性作用,值得深思熟慮的。
-
10 # 啃史書的段子手
其實大部分歷史達人都認為花木蘭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其歷史依據主要來源於元代的《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石碑,其碑文有云“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睢陽境南,東距八十里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
而在《商丘縣誌·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冑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這就是說,歷史上就算花木蘭真有其人,也不是姓花,而是姓魏。
回覆列表
花木蘭的故事,今天不僅在中國,乃至世界也都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從南北朝北方樂府詩〈木蘭辭〉誕生起,圍繞著敘事詩歌裡的故事,人們對木蘭這個女扮男裝的特殊形象總是津津樂道,而且是經久不衰。遠的不說,就從1998年美國迪士尼拍的動畫片〈花木蘭〉就風靡全球,讓這一中國傳奇故事散佈到世界每個角落。2009年,由馬楚成導演,著名演員趙薇擔綱的中國產影片〈花木蘭〉,也收穫了很高的票房。
那麼花木蘭的故事為什麼這樣千年不衰,日久彌新呢?
筆者感受到,應當有兩個亮點,才讓人們樂此不疲的傳誦這個傳奇的故事。第一個亮點是對中國的傳統美德的弘揚,“百善孝為先”,“可汗(kè hán)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wèi)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徵”,花木蘭不顧自己是女兒身,執意從軍12年,這是完美的孝道體現。第二個亮點更為傳奇,應該是這篇故事的最閃亮的所在,“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個女孩在軍隊這樣一個男人世界裡,隱瞞一天兩天還可以矇混過去,可是整整12年,誰能相信,誰願相信,誰敢相信?可是樂府民歌唱了千年,好像誰都相信了,並且類似的故事越來越多,記載的事情也是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英臺和山伯同窗三年不顯女兒身。〈再生緣〉裡的孟麗君為夫君女扮男裝報仇雪恨。當然現代文學作品和電影也有這樣的情節,上世紀50年電影〈戰鬥中的青春〉中的高山(王蘇婭扮演)和排長雷振林(龐學勤飾)在解放戰爭烽火歲月裡的故事,以及〈豔陽天〉裡焦大腳穿著丈夫的衣服拼命拉洋車的故事,都是這有一亮點的多次迸發。
看到這裡,讀者一定會心存疑慮:這些都是文學影視作品,故事不一定是真的吧?、
就說〈木蘭辭〉裡的故事也是有歷史記載的。
在今天河南商丘花木蘭的老家,元代就有《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石碑,碑文後附有《木蘭辭》全詩。碑文開頭說:“將軍魏氏,本處子(處女的意思),名木蘭……睢陽境南,東距八十里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這樣的記載。在本縣《商丘縣誌·列女》卷十一中記載道:“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冑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
無獨有偶,50年代革命電影〈戰鬥中的青春〉女戰士高山也是有原形的。《戰火中的青春》。這部片子講的是一個現代版“木蘭從軍”的故事。她就是解放軍中唯一的女特等戰鬥英雄郭俊卿。
她,為父報仇,剃光頭參加八路軍。
她,隱瞞女兒身參軍,出生入死,屢建奇功!
她,死後沒有墓,沒有碑,她的骨灰盒擺在常州市烈士陵園老幹部骨灰寄存處的玻璃櫃裡,上面寫著“特等戰鬥英雄”幾個字。
看到這裡,我們明白了,她們的故事在文學影視作品裡有再加工的成分,但她們的女性特有的正直、聰慧、明理、甚至是勇敢無畏,在歷史的長河裡,在文學影視作品的長廊裡,總是那樣的熠熠生輝,光彩照人。
透過花木蘭故事的閱讀,我們明白了文學與歷史的關係,知道怎樣去理解它們之間的真與假的關係,讓我們真正徜徉在文學和歷史的天地裡,感受那無比美妙的氛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