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蛐蛐俾斯麥一定會下海
-
2 # 爬山虎先生
《山村老屍》中楚人美唱戲的插曲,男主跟老年小強在河邊看到一身藍布衣披頭散髮的女人慢慢沉入水底,插曲跟畫面一起看非常詭異恐怖。網上還可以找到不妨找來聽聽…
-
3 # 如若花解語
1、《殺死比爾》一開場,女主還在醫院昏迷,比爾派那個獨眼女殺手拌成護士來給女主注射毒藥。然後在昏暗幽長無盡頭的醫院走廊裡,一個穿護士服,妝容妖嬈,帶著獨眼眼罩的女人,託著藥盤邊走邊吹著口哨。口哨聲由緩到急,好像很歡快,但又感覺每一個重音都落在你的心上,配著電影裡的場景,嚇的你心顫。
這個口哨聲在《美國恐怖故事》裡還多次用到,名字叫《Twisted Nerve》。
2、《惡之教典》裡的插曲 殺人歌mack the knife
惡之教典裡的蓮實老師表面是個和藹可親,跟學生關係親密的好老師,實則是一個殺人狂魔。跟這首曲子的曲風相近,表面輕鬆,實則恐怖至極。
放幾句歌詞感受一下:
哦,親愛的,那個惡棍長著尖牙利齒
他張開大嘴,露出白森森的牙齒
親愛的,他身上只帶了一把小刀
他把它藏起來了
親愛的,當這個惡棍張開血盆大口,
無惡不作時 一場血雨腥風即將掀起
推薦一下,電影真的很好看
-
4 # 驢哥說電影
電影插曲讓人覺得恐怖到印象深刻的還真沒幾個,唯一有印象的好像是之前看過的一部泰國恐怖片《厲鬼將映》,裡面的插曲很是驚悚!
反倒是有些電視劇和動畫片插曲很讓人覺得不寒而慄,比如說小時候看的老版《聊齋》剛開頭時一團鬼火在動,配樂配的是嗚嗚的聲音,導致我現在仍然記憶深刻,還有一就是小時候看的動畫片《鴨子偵探》,動畫片開始時的片頭和場景總讓我感覺很詭異,至今記憶猶新!
-
5 # 秋若風3
說到最恐怖的電影插曲我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倩女幽魂》中老妖僧出場念唱佛經的那一段插曲,本來應該是佛門莊重的一段佛經硬是因為老妖僧的出場和詭異的氣氛變成了十分恐怖的一段插曲。
-
6 # 大愛彼岸花
Opening:
作為小電影,恐怖片歷來有著大市場,因其型別特殊,此類電影並不同其它諸多型別片多姿多彩,內涵豐富。所謂恐怖片,其主要目的就是創造恐怖,而音樂在恐怖片中的作用則比其他任何型別電影都要顯著,成功的配樂是營造恐怖氣氛的重要方面,很多時候音樂在恐怖片中的渲染力要遠比電影的鏡頭語言更加直接,更具有創造性。心理暗示,心理準備,是恐怖片配樂的關鍵功能,而這一功能在其它型別片中則多以畫面,對白等取代。同時,在大多數恐怖片中,多以音效營造氛圍見長,而不是音樂,音效的持續和聲效分貝的不斷增加在達到音樂臨界點的時候,往往也是觀眾的心理承受所達到的臨界點,同時鋪以畫面的持續,則做到了三位一體的恐怖效果。精準的聲音剪輯,畫面剪輯,對於恐怖片有著較高的要求。而為一部恐怖片創作配樂,考察的既是作曲家的音樂素質,同時也考察了作曲家的精神態度。要能夠做到精準把握人類心理活動,意志情緒。在諸多的經典恐怖片中,不同的配樂家,以不同的音樂,多樣的創造詮釋著‘恐怖。’為更全面的賞析不同國度音樂家的風格,因此本期獎擇選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恐怖片代表作加以賞析。
《倩女幽魂》
中國有著上千年的鬼神文化,本來這僅僅只是一種文化,作為文化藝術的表達,這和科學以及唯物主義價值觀沒有一毛錢的關係,分不清科學和文化的社會功能,中國的有關部門所表現出的判斷力是誇張和無知的。按照主流價值觀的取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紀曉嵐的《略微草堂筆記》等諸多涉及怪力亂神的文學作品都應該付之一炬,達到以正視聽。嚴格的來說,中國並沒有一部能夠真正算得上恐怖的恐怖片,皆賴這種主流價值觀所賜。九七回歸之前的香港有著相對自由的創作環境,鬼神文化在影視中有著或多或少的表達,因此諸如《倩女幽魂》等影片在現代看來,既顯得經典,更顯得難得,再加上張國榮的出演,出色的音樂,《倩女幽魂》一直以來都有著被消費的潛質。黃沾向來狂狷不羈的音樂為本片的鬼神色彩籠罩了一層山水詩畫的人文氣息,音樂《倩女幽魂》有著幽冥陰暗的色調,也有著塵世狂放的肆意,這種寫意,是鬼神的,更是人間的,是超脫生死的。這正是對寧採臣與聶小倩情感的昇華,音樂家並未計較影片中男男女女生生死死的情感糾葛,而是以豁達的氣宇胸襟笑談著人間男女的假意真情,這是超脫電影的。葉倩文所演唱的插曲《黎明不要來》則更有著點題的作用,黎明不要來,生活在永恆的幽冥之中,痴纏愛戀。本片音樂的氣度,實際上是對凡俗男女瑣碎情感的宏大演繹。同時,美國類似題材的電影《人鬼情未了》的主題音樂《奔放的旋律》同樣是對瑣碎愛情的拾零拼接,以展示豁達的愛情價值觀。
《沉默的羔羊》
本片是米高梅公司倒閉之前的最後一部電影,也是唯一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驚悚類電影。在本片以及其他諸如本片的電影中,如《七宗罪》,《漢尼拔》等,在音樂表現上,均加入了大量古典音樂。沉默的羔羊中,主角漢尼拔最愛的音樂是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在《七宗罪》中出現了巴赫的《G弦上的詠歎調》,使得角色人格更加豐滿。高智商的犯罪分子,一般均有著異於常人的敏銳觀察力以及獨特的生活品味,而這些古典樂經典在塑造角色上就顯得更加的立體,甚至更加的人性,電影故事就更加真實可靠,而音樂的神秘氣質,宗教色彩又對角色賦予了神格,讓他們非同凡人,天賦異稟,在神人之間擺渡讓此類電影更富有懸念感,神秘感,更層次化了電影的敘事。對於一部優秀的電影,它一定有著優秀的音樂,這種優秀不是好聽或者不好聽,而是深入故事核心對其本質進行詮釋。在電影《發條橙》中,選用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之《歡樂頌》一章,歡樂頌編制宏偉,氣宇強悍,有著濃烈的宗教儀式感,莊重,深厚。但當該曲出現在電影發條橙中,則更多的展現的是荒誕色彩,在嚴肅的音樂肌理之下演繹的卻是人類失格後的紋絲醜態:乖戾,偏離原始矇昧的純碎,代之以複雜機械的政治信仰。聖潔與骯髒對立,音樂與劇情相形之下的巨大落差,給人以足夠的荒誕感,表達了對現實的深痛鞭笞!其所帶給觀眾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午夜兇鈴》
午夜兇鈴是日本恐怖片中的代表作品,配樂由日本著名音樂人川井憲次完成,國內最熟知的由其配樂的作品則是徐克導演的電影《七劍》。除了為恐怖片配樂外,川井憲次也參與了大量日本動漫的配樂。不同於《鬼來電》音樂的瑣碎片段,午夜兇鈴的配樂是恐怖片配樂的典範之作,它不拘泥於一驚一乍的動態表演,音樂場景更為寬闊,立意在故事之上,而非情景劇式的刻意斧鑿。恐怖片的配樂需要和鏡頭平行,音樂需要敏銳的貼合鏡頭語言。因是如此,大多數恐怖片配樂顯得套路,音樂完全淪落為電影的佐料,而午夜兇鈴的音樂則做到了對影片整體情緒的展示。這也因於本片有一個優質的故事,透過好的故事來挖掘人類心理潛伏的恐懼感,而不是用一驚一乍的鏡頭來滿足單純的感官體驗,這也就保證了作曲家能夠不完全受剪輯,節奏,氣氛的左右,可以有更自由的創作空間,能夠深入故事核心創作音樂,而不流於皮表故弄玄虛。當然,在國內,因環境特殊,我們還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恐怖片,高質量的配樂必須出於成熟的電影型別機制,配樂是型別創作的一個硬體,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恐怖片,也就意味著沒有這方面的配樂專家,更無法做到衍生。
《驅魔人》
這是一部拍攝於1973年的經典恐怖片,講述一個女孩被惡魔附體,神父為之不懈驅魔,最終拯救了女孩的故事,故事開始在一個伊拉克的考古挖掘現場,此處的音樂主題《伊拉克》實際上是穆斯林禮拜之前的“喚禮”,國內穆斯林稱之為邦克。在這裡不止是一個地域符號,而更多的則為渲染出濃厚的宗教氣氛,開篇音樂的詭秘氣息是本片的定調,但這部不是一部穆斯林驅魔的故事,而是基督教題材的故事,但是對於惡靈,則無所謂地域了。本片的配樂雲集了諸多音樂藝術家,因此配樂顯得華麗多彩,這是一部典型的重場景,重情節的恐怖片,因而情節類音樂尤為豐富,但這些音樂並沒有開篇的宗教儀式感,音樂感上大多顯得參差凌亂,嘈嘈切切,細碎而毫無結構,音樂的碎片化處理使得電影的畫面更加的斑駁鬼魅,音符密集,音樂細節與無孔不入,在最短促的畫面中鑲嵌了最多的音樂語言,既是在畫面留白的情況之下,仍舊以音樂持續著情緒,最大程度的保證了驚悚味道。因本片選用了諸多藝術家的作品,音樂在主題表現上並不完整,但卻保證單曲音樂的高完成度,拋開電影,該片的音樂可謂異彩紛呈,尤其是單曲tubular bells,是一首非常動人的音樂,選自於麥克·歐菲爾德專輯《管鍾》,是一張著名的器樂類專輯,在後來的美劇《驅魔人》中,這一音樂再次被引用。
《人食人實錄》
本片出品於1980年,影片講述了三男一女組成的攝製小組以探訪考察原始土著文明的名義深入原始叢林,卻肆意挑釁屠殺土著,尋求快感,最終被土著人殺死的故事,影片映像畫面血腥野蠻,但突出的主題卻尤為深刻,即現代文明的驕傲自負對原始部落的荼毒傷害。影片立意嚴峻,內涵純粹直接,反省的意味濃厚。本片的配樂由義大利著名爵士音樂家拉茲奧特拉尼創作,影片的配樂是諸多恐怖片配樂中立意最高明的一部,如果拋開電影去聽本片的配樂,音樂顯然是愛情詩一般的,情趣盎然,又柔曼動人,旋律溫潤雅緻,姿色雍容。作曲家在接受專訪時說,他認同這部電影,爵士的語言是自由體詩的,當把柔美的音樂賦予暴力血腥,這種情愛的語言對照在影片中的大尺度場景,則多了戲謔式的華美。人類的文明應當是被調侃的,與原始的野蠻相較,現代人的野蠻的外延其實更廣。這是音樂的姿態。主題音樂《人食人部落》雖然華美動人,實則更多的是悲愴。另一個情節主題音樂《love with fun》出現在電影中肆意交配的場景中,意在文明與野蠻的互動,靈與肉的分離,這種愛,更多的是趣,即人性的惡趣味。Love with fun 是在主題音樂的主旋律音樂背景中內建了調侃的電子打擊樂,音樂符號象徵著愛與趣,不僅配合了影片敘事,更在音樂語言上表現出了作曲家的思維。
《電鋸驚魂》
電鋸驚魂的經典在於它塑造了電影史上最令人難忘的恐怖形象,這是華裔導演詹姆斯溫的處女做,歷經一番周折終於搬上了大熒幕,主創們都是電影新人,因此本片在各個方面都顯得亢奮,尤其是配樂。為影片創作的配樂的是名不見經傳的音樂小生,曾為諸多搖滾樂隊製作混音,這讓他積累了豐富的搖滾經驗,本片的配樂不止是搖滾的凜冽速度和炫麗,更有著幽冥的黑暗氣息,音樂空間感廣闊立體,增強了影片故事的時代感。這是一個很自我,很犯罪,充斥各種黑暗和傷害的時代,人們忙碌工作,忙於自我,個體缺乏存在感,音樂給這個時代做了最精準的雕飾,搖滾的現代氣息增強了影片情節的代入感,時代感。在恐怖片中嘗試大量搖滾,也有諸多先例,如約翰卡朋特執導並作曲的《戰慄黑洞》,。金屬音樂冷冰冰的工業氣息使得影片情緒更為陰寒。將新音樂,新元素加入到現代電影中,豐富了電影音樂的語彙語境,是電影進步的使然。在西方及日本等諸多恐怖片比較發達的國家,恐怖片的內涵已經進步性的提升到了對社會“陰暗面”的描摹刻畫,對大眾情緒的反映,這極大的拓展了電影的視角,同時,新音樂的加入也在橫向上使得電影中的社會空間更加廣闊。
《陰風陣陣》
這是一部義大利恐怖片,講述一芭蕾舞者自紐約到德國芭蕾舞學校學習舞蹈,所遭遇的恐怖經歷,影片攝影獨具匠心,高密度色彩濃豔飽滿,紅綠色主調使得影片畫面顯得唯美而又陰鬱,故事一開篇便在觀眾心裡挖了一座墳,剩下的工作就是將觀眾一點點埋進去。義大利配樂團體goblin為影片創作了配樂,這是一支專門為義大利恐怖片創作配樂的團隊,在配樂方面有著深厚的經驗和嫻熟的手法,為了渲染出影片中古老肅穆的氣氛,goblin將古希臘的古老樂器樂納入到了音樂中,音樂在縱向上保證了時空的延續。在橫向上,則是現代電子音樂的互動,本片的配樂是哥特式搖滾,傳遞著神秘主義的情緒,以配合影片的邪典氣質。哥特式搖滾富有詩歌的寫意,又充斥著糾結,矛盾的病態美,與電影畫面相輔相成。同影片的色彩一樣,配樂一如畫面,器樂演繹濃烈,詭異,還有歇斯底里的人聲,器樂的變聲走音,電子合成器的冰冷樂感,這樣的哥特式音樂,使聽著即可窺看出落英繽紛,又是時時地嗅出了古堡的陰森氣味,幽暗矇昧,令人不寒而慄。本片的配樂正如一股陰風一般,瀰漫著哥特金屬的腐蝕氣味貫穿全片始終。配樂為本片增色不少,在靜態場景以及演員肢體演繹並不豐富的戲份裡,音樂始終持續維持著電影的本質情緒,填補了節奏上的不足。
《羅絲瑪麗的嬰兒》
本片出品於1968年,是羅曼波蘭斯基的代表作,也是恐怖片中的典範之作,講述了執迷的宗教團體將主角羅絲瑪麗引入佈局,借懷孕的羅絲瑪麗的身體孕育魔鬼,最終誕下了撒旦的故事,羅絲瑪麗以一己之力量對抗掙扎,單薄無力,母愛的真善美最終臣服於邪典,認可了魔鬼聖嬰做自己的孩子。影片涉及宗教,但外延顯然更廣闊,本片對恐怖的理解掙脫了一般恐怖片的規範套路,而是從一個更社會,更現實的角度切入話題,西方恐怖片的進步性就在於它能夠對社會結構的恐怖佈局做出詮釋,好的導演應當有執念,然後有胸懷去吐納觀點,羅絲瑪麗的嬰兒的敘事和鏡頭是舒緩沉穩的,沒有故作表情的恐怖噱頭,這也使得本片的配樂不再受限於諸多轉場情節,音樂的完整性得到了足夠的發揮,主題音樂的人聲吟唱,像是母親傾訴於襁褓中的嬰兒,卻更多了一股社會的悲涼,無奈,在母親的吟唱關懷之下的是一個扭曲的社會結構,是魔鬼的世界,這也使得音樂編制中加入了宗教意味,音樂全方位的詮釋出了愛,邪惡,宗教等多種意象,互相交錯,五味雜陳。在羅絲瑪麗入夢與魔鬼交合和情節中,輔以宗教聲樂。影片的另一個主題《happy news》是一首動人的單曲,描寫了女主在一次次希望與失望中的脆弱,音樂唯美卻又單薄,美好的希望稍縱即逝,羅絲瑪麗又得面對更深入的佈局和謊言,這個充滿希望的主題音樂反覆出現在影片中,卻也被宗教聲樂的鬼魅氣息完全壓制。音樂在本片中對故事線索的描摹精準到位,兩種音樂的對峙,即意味著羅絲瑪麗與宗教團體的對立,也就是希望與邪魔的較力,而最終希望歸入到了邪魔的手中,本片的配樂可助觀眾更深層次的理解影片的內涵,如影片最後呈現出來的音樂主題《羅絲瑪麗的搖籃曲》是將動人的音樂與肆虐鬼魅的音樂交織在了一起,即希望與死亡的混合,這也是我們之所以要談配樂,深入解析配樂的原因所在,因為音樂對電影的表現不止是感官上的,而是更富有思想性和建設性,是對電影故事的另一種表達。影片也是導演羅曼羅曼波蘭斯基的世界觀表現。在其執導的電影《鋼琴師》中,羅曼波蘭斯基為數不多的立場明確的歌頌了人性美。(備註:本片上映後,羅曼波蘭斯基的妻子被邪叫組織刨腹,取出了體內的孩子。)
《靈異第六感》
靈異觀感,給我們打開了另外一扇窗去認識世界,不論認識到的世界是真是幻,首先,這扇窗戶應該開啟。它可以是人類的情感寄託,也可在更科學的範圍內建設我們的世界觀。《第六感》是諸多恐怖片中將這一主題與內涵昇華得最集中最徹底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一位負疚的心理醫生麥爾康幫助一位自稱能看見鬼的男孩走出心理疾病的故事。這是一部充滿溫情的影片,已死亡的買爾康,靈魂遊曳在人間,餘念未盡,一心要完成自己未了的心願,治療儘可能多的孩子,爭取活的更有意義,一廂情願的感受著真實世界,最終在男孩的引導下認識到了自己早已死亡。影片的高明之處在於讓死者去解釋人間,而不只是人看到了鬼的簡單視角,我們無法證明鬼是存在的,因為我們無法獲得來自陰界的訊息。影片的配樂由詹姆斯紐頓霍華德完成,由其作品有蝙蝠俠系列,以及我們熟悉的驚悚片《我是傳奇》,本片的配樂沒有符號化的表情特徵,音樂旋律恬淡舒緩,在音樂主題表達上顯然不是傳統的裝神弄鬼,求諸於映像畫面的詭異表現,而是濃烈的人文關懷,音樂中也不乏令人不安的音樂,但顯然這種不安不只是突出情節,而是主角買爾康的不安,買爾康在本片中的意義在於以鬼的身份探索人的世界,代替世俗的人去審視靈異,因此,音樂中的不安,可以看作是人類面對恐懼,面對未知世界的不安,音樂逃脫了一驚一乍的音樂特寫,而是以更寬廣的空間訴諸音樂的表達,即人類情緒的表達。這也基於作曲家本人對這部電影型別認識之清晰,它不是一部恐怖片,而是一部哲學式的電影。
《驚魂記》
這是希區柯克的代表作,典型的三段式結構的電影,而且在每一段中人物重心都有不同,但每一段的故事銜接又極為流暢,邏輯嚴密。氣氛渲染足夠詭異,這是一部時刻提醒著你下一步就會發生什麼的電影,一直引領你看到影片的最後。起初希區柯克並不打算在影片中使用音樂,因為他自信以他的鏡頭手法就可以讓觀眾屏住呼吸,直到聽了伯納德赫曼的音樂之後才決定啟用配樂,女主角在浴室內被殺的錯亂鏡頭配合著伯納德赫曼的極為片段化的絃樂,視聽觀感是非常“準確的”。這段情節主題音樂叫做“prelude”,即“序曲”的意思,是影片的音樂主幹,在諸多電影配樂中,此類音樂一般也稱之為“main title, opening”等,當然大多數時候直接與影片同名。伯納德赫曼是早期懸疑類,驚悚類,恐怖型別片的配樂大師,他配樂的作品還包括《公民凱恩》,《陰陽魔界》,《迷情記》,《計程車司機》《西北偏北》等,這些都是名作,作為一個早期的電影作曲家,伯納德赫曼已經對各型別影片的配樂技法瞭如指掌,不過和大多數那個時候的作曲家一樣,伯納德赫曼的音樂也是以古典,或者管絃樂為主,因為電影配樂史的最初階段,音樂還並未完全能夠與電影水乳交融,一是電影型別沒有現在豐富,二是三四十年代的電影在畫面上,故事選材上,更適合用古典音樂來表現,有些導演則不用配樂家,而是用現成的古典名作,這是電影配樂初的一般特徵。這之後50年代電子音樂實驗成功,從而電子音樂在後來的電影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所以電影的進步與為電影服務的其他藝術門類在整體上是同步的,新的科幻片必須要有電子作為輔助,甚至是主體音樂。伯納德赫曼是早年型別片配樂的代表人物,尤其《驚魂記》的音樂除了符合電影型別之外,其完整的音樂構架,循序漸行的又起伏的迴旋律,層次分明的音樂表情和動態,放在純音樂作品中也是佳作。在昆汀的電影《殺死比爾》中用到了伯納德配樂的《twisted nerve》中的主題音樂“main title”,就是那段漫不經心的口哨。“the twisted nerve”也是一首極動聽的音樂。
-
7 # 葛楊穆鵬
1《死寂》開頭的音樂,又驚悚又經典。
2《詭嬰吉咪》裡的歌曲《不請自來》,旋律和歌詞加一起挺詭異。
-
8 # 疾風夜雪
靜音算不算,午夜兇鈴裡好多地方都沒有聲音,除了演員的對話與自然產生的聲音比如滴水聲 樹葉落地的聲音以外 沒有一點其他聲音,但是越是安靜 就越顯的恐怖。好嚇人
回覆列表
周星馳的《還魂夜》
星爺的電影一向是讓人捧腹大笑的喜劇
然而《還魂夜》一開頭嚇得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沒嚇死真的不幸中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