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洋洋大觀
-
2 # 青史之名
太平天國運動並不是因為農民起義本身死亡1.6億人口,而是從金田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開始到結束這段時間,人口數量相減得來的資料,並不是危言聳聽。
封建王朝時期,農民起義一般發生的事件一般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來自惡劣的自然災害是底層老百姓喪失了生活的條件,民不聊生,二是封建統治者對老百姓的剝削和壓迫,苛捐雜稅,使老百姓沒有了活路。
這兩個條件逼迫著老百姓揭竿而起,民不聊生的環境下,就算老百姓不選擇起義,也會有大量的人死亡,這是一定的。
而現在很多歷史學家都在研究太平天國運動主要原因是,清朝政府的剝削統治,還有就是西方上帝教的傳播,在我看來,這根本就是在胡說,底層老百姓只要有飯吃,是絕不會走上造反的道路上的,讓老百姓沒有飯吃只能有兩種原因,一是種的糧食沒有收穫(自然災害),二是糧食被搶奪(封建統治階級的剝削)。
而農民起義軍與封建統治階級相比對老百姓的掠奪有過之而無不及,太平軍在行軍過程中燒殺搶掠也是無惡不作,而且毫無顧及,致使廣西、湖南等地老百姓無法存活,死亡人數極多。
相比之下,因為起義與鎮壓的戰爭死亡人數顯得就少了,所以這1.6億人口大部分是餓死的老百姓。
-
3 # 葉評文史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影響最大,涉及面最廣的農民起義運動。那麼太平天國運動到底死了多少人呢?
其實這個歷來有爭議,第一種意見根據太平天國前後《戶部清冊》所載的戶口數,認為從1851年到1864年華人口銳減40%,絕對損失數量達1.6億。這些都只是一些資料記載,是否真實誰也無法斷定,只能透過這些資料想象一下當時的場景。
另外,外華人當時也在關注中國的這一場農民起義運動,當時的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聲稱太平天國戰爭導致2000萬人死亡;而一位美國傳教士則稱死了5000萬人。不過這些都是外華人所作的估計,也沒有實際依據。
所以說目前形成的三個觀點:有2000萬人死亡之說,也有5000萬人,更有1.6億之說。我想回答的太平天國運動確實死了很多人,資料沒有辦法統計,統計出來的資料也不科學,但是死了1.6億人這種說法有點過了,當時全中國的人口也就才四億多人。
-
4 # 江湖小曉生
按照當時的統計的確是這樣,太平天國運動前,清朝人口是4億,可是在14年以後,太平天國被平定了,清朝人口只剩下了2.4億。也就是說這當中有1.6億人口是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喪生的。
太平天國本身士兵多達百萬,途徑17省600多座城市。從 廣西金田開始起義,洪秀全和一幫人組建起了太平天國的雛形,他們以拜上帝教作為國家最高教派,不斷吸納人群前來信教。在巔峰時期,太平軍的人數多達260萬人,其中有60萬人都是非常精銳的部隊,是楊秀清等高階將領親自指揮的人馬。剩餘200萬人則是剛剛從農民轉變成起義軍的人,所以戰鬥力並不高,遇到湘軍只能被當成靶子一樣捱揍。
此外太平軍攻打的城池就更多了,他們轉戰於全國17個省,累計攻克過600多座城池,受到影響的人數佔當時全清朝半數以上,也就是2億多人。在巔峰時期,他們佔領了南方的半壁江山,試圖與清軍劃江而治。甚至有不少洋人都在清政府和太平軍之間猶豫不決,不知道該支援哪一方作為中國的統治者。
太平軍攻佔的城池,往往都會遭到清軍屠城。說太平軍殺了1.6億人那是不合理的,因為他們壓根就沒這麼大能量。當年屠城的主要是清軍,因為太平軍打下的城池,一直負隅頑抗,為了下次攻城方便,所以清軍對打下的太平軍城池,採取了屠城行動。所以殺了很多人,在南京就殺了50萬人,秦淮河為之斷流。陸續幾次屠城下來,怎麼也有100萬人上下。
所以說真正在戰場上造成的傷亡,遠沒有清軍入城以後的傷亡要大。那個時候的湘軍,入城以後,燒殺搶掠,幹得事情不比太平軍少,所以受苦受難的全都是老百姓。他們從老百姓身上能夠搶奪到比朝廷所發糧餉多得多的好處,這些人自然樂此不疲。
正面廝殺死亡人數遠沒有戰後殺戮的多。其實真正在戰場上死掉的人數,應該會控制在400萬上下。太平軍全軍覆沒的話是260萬人,清軍這邊再少死亡100多萬,差不多是在400萬人左右。可是戰後的搶掠,導致的死亡人數,是成倍數地增長。因為兩方軍隊掃蕩過後,老百姓就算是躲過了兵禍沒有被殺掉,手裡頭的糧食也會被搶光的。
而且戰時農田都沒辦法有收成,到了收穫的季節,就會被軍隊強行徵用,所以等待老百姓的只有死亡。清政府那個時候可管不了這些,他們只希望大敗太平軍就謝天謝地了。而湘軍本身就是自籌軍餉,自然是要從老百姓身上搶掠過來了。
雙方士兵攻城不下,圍城餓死了大量百姓。戰爭總歸有各種方法出現傷亡,比如清軍在圍攻太平天國所佔領的城池時,久攻不下,可是又不願意放棄。那他們就會採取圍城的辦法來解決這件事,圍住了城池,城內的百姓就沒辦法出來。城裡的糧草都成了士兵們專用的,老百姓壓根就買不到糧食,所以只能一個個餓死。反過來也是一樣,這種情況之下,也會餓死大量老百姓。
後勤部隊大多都是百姓充當,抓壯丁的事情數不勝數。正經當兵的都需要上戰場殺敵,那麼押送糧草的事情,就成了一個重大的問題。如果用士兵來押送糧草,需要消耗大量的兵力在這方面,那正面戰場上的戰鬥力就會削弱。所以雙方一般都會採取抓壯丁的辦法來處理這件事,他們將普通老百姓抓來充當押送糧草的人馬,這期間在雙方爭奪糧草的過程中,也會死傷一多半老百姓。
這些有力氣的男子都被抓去押送糧草了,而沒什麼力氣的女人在家裡種地,壓根就養不活一家老小,所以死亡率也奇高。這麼多原因導致人口銳減,太平天國運動當真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總結:太平天國運動,是人類的一場浩劫,是當時人口銳減的罪魁禍首。太平軍計程車兵攏共有260萬之多,大多數都是普通老百姓參軍,只有60萬是精銳部隊。他們途徑17個省600多座城池,影響了2億多人的生活。太平軍所攻佔的城池,一般都會遭到清軍的屠城,清軍屠城主要就是為了搶劫。老百姓們就算是躲過了兵禍,手裡的糧食也都會被搶光,農田也沒法打理,早晚都得餓死。雙方軍隊打不下一座城池的時候,往往都會採取圍城的策略,一旦圍城,城內的老百姓沒有吃的,也是被餓死的厄運。軍隊會抓普通老百姓前去充當押送糧草的職責,這些人都是九死一生。而且失去了這些壯丁,光靠婦女在家種田,壓根就養不活一大家子。不管死亡人數有沒有1.6億這麼多,太平天國運動絕對給當時的百姓造成了不可磨滅的災難。無數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可以說太平天國運動是人類史上的一次巨大災難。
-
5 # 漩渦之影
關於太平天國殺戮導致中國減少1億人口的問題,純屬放屁!
說一說關於太平軍的殺戮問題,很多今天的人痛恨太平天國一大說法就是近二十年間人口銳減,大多數都是太平軍屠殺的。清朝大約在康熙年間突破了3億人口,很快乾隆年間就突破4億。很多江浙地區都說因為太平軍作亂而人口銳減,甚至陝甘西北地區人口減少都很驚人,到同治後期據說達到1000萬以上(當然瞭解歷史的都知道,西北就不完全是太平軍了,但也不是全無關係),還有說江浙許多地方當時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人都給太平軍殺了,整個20年運動下來,全華人口是從鼎盛的4.3億消失了幾千萬,可以同日本侵華相比較了(見鳳凰網歷史頻道的太平天國專題)。
且不說有這樣想法的人,想沒想過當時除了戰爭以外災荒的原因。即便單純追究殺戮的說法,如果追根溯源,江南人民的悲劇恐怕不該是起源太平軍,而應該是滿清入關的時候。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是不是後人已經忘記了呢?太平軍確實殺人,但殺的是不合作的,甚至主要是不合作的有錢人,這跟張獻忠在四川是一樣地,為了就食和蒐集財富。出格的殺戮不能說沒有,但沒有大範圍濫殺。甚至站在滿清立場的民眾,只要不搗亂,太平軍一般都不為難的。但就像當年滿清把四川人口減少推給張獻忠,所以江南的人口減少後來也就扣在了太平軍頭上,這也是有“文化傳統”的了。清朝對歷史真相的動手腳是卓有成效的,一如對明朝歷史的塗抹,對比號稱“文化工程”的《四庫全書》和《永樂大典》就知道,乾隆蒐集舊書整理國故為名,實際上是順便銷燬對清朝的詆譭。誇張到什麼程度?例如王夫之史學名著《讀通鑑論》和《宋論》,所有關於北方少數民族的誤稱和一些比較犀利的說法,統統塗改。當然,王夫之這個大學者本身就有不合作態度,他理當是清朝重點稽核的“當代作家”,但說明清朝對典籍整理的別有用心,也說明他們塗抹歷史是有文化
傳統的,對明朝歷史,對李自成張獻忠等義軍到太平天國,一脈相承。
譚嗣同在湘軍攻陷天京後約30年曾到金陵,道:“頃來金陵,見滿地荒寒現象。本地人言:‘髮匪據城時,並未焚殺,百姓安堵如故。終以為彼叛匪也,故日盼官軍之至,不料官軍一破城,見人即殺,見屋即燒,子女玉帛,掃數悉入於湘軍,而金陵永窮矣。’至今父老言之,猶深憤恨。”另外還說記:“奈何湘軍乃戮民為義耶?雖洪楊所至,頗縱殺,然於既據之城邑,亦未嘗盡戮之也。乃一經湘軍之所謂克服,借搜緝捕匪為名,無良莠皆膏之於鋒刃,乘勢淫擄焚掠,無所不至,卷東南數省之精髓,悉數入於湘軍,或至逾三四十年無能恢復其元氣,若金陵其尤凋慘者也。”第一段是出自《上歐陽瓣疆師書》,第二段出自《仁學》,均見《譚嗣同全集》。譚嗣同是曾國藩左宗棠老鄉,但他沒有給老鄉打粉。他沒否定太平軍殺人,他說洪楊軍所至亦“頗縱殺”,但“未嘗盡戮”,沒有屠城。可是在湘軍收復之後,卻“良莠皆膏之於鋒刃”,並“乘勢淫擄焚掠,無所不至”,“卷東南數省之精髓,悉入湘軍”。說的再明白不過。
如果說譚嗣同這個湖南人是一面之詞,曾國藩歷來以理學孔孟治軍,按理不至於如此。我們可以先不取外人第三者說法,先從湘軍這邊找例子。最終勝利的是滿清,要打粉肯定是給湘軍打粉,不會給太平軍說好話。事實如何呢?如咸豐八年(1858)四月,湘軍李續賓部攻破九江,將城中近二萬軍民全部屠殺,李續賓的上司湖廣總督官文在給咸豐帝的奏摺中描述“城外勇衝殺而入,該逆(軍民)無路可奔,號叫之聲慘不可聞,自卯至午,殲除淨盡……屍骸堆積,流水腥紅”。對於湘軍屠殺平民,官文這樣解釋:“奴才等查九江zei窟已閱六年,萬餘之zei頑梗負固,其中決無善類,設有脅從之民,必早投誠,設計逸出”(見《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第二十冊)同時,曾國藩的湘軍部將,水師總督彭玉磷還有詩為證:“直教戮滅無遺種,屍湧長江水不流”(《克復九江屠城》)。
再看安慶。咸豐十一年(1861)八月,湘軍曾國荃部攻破安慶,數萬安慶軍民被屠殺。趙烈文目睹了這次人間慘禍:“殺賊凡一萬餘人,男子髻齔以上皆死,……婦女萬餘俱為掠出”,“軍興以來,盪滌未有如此之酷者矣”。這個見證人非同一般,趙烈文是曾國藩身邊深受器重的幕僚,這些見證出自他所寫的《能靜居士日記》,趙烈文後來對滿清漸漸失望,準確預言會在下一個辛亥年滅亡,真是天才。同樣,曾國藩的門生李榕也稱:“通計前後殺斃援賊、城外壘賊、降賊及城中之賊實有四萬餘人,軍興以來,殺劫此為最重”(見他的《十三峰書屋全集》)李榕是著名的書法家,又是進士出身,才高八斗,看不起鑽營之輩的李鴻章,宦海浮沉之後也不過回到四川家鄉當個教書先生。
然後1864年7月14日(同治三年),湘軍攻克天京,趙烈文在《日記》中寫:“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擔,又無窖可挖者,盡遭殺死,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 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於四遠,其亂如此,可為髮指。”他在《日記》有總結:“自湘軍平賊以來,南民如水益深,如火益熱。”7月28日曾國藩到金陵,見“城內自偽宮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萬室焚燒,百物蕩盡,而貢院倖存。”“群屍山積”, “白骨山積”,“自五季以來,生靈塗炭,殆無逾於今日。”曾國藩的門人黎庶昌在曾國藩《年譜》中是這樣記錄的:“金陵之克,賊所造宮殿行館皆為官軍所毀。”這些出自湘軍眾多親歷者的記錄應該是鐵證如山了,30年後譚嗣同的文章裡所言絕非虛假。 李應珏在《浙中髮匪紀略》一書中說:李秀成1861年“初入浙三日後,即禁止殺掠。”沈梓在《避寇日記》中說,太平軍攻克杭州後,他詢問從杭州城出來的人關於城區的情況,其人回答:“杭州將軍自刎,滿營官兵放火自燒而死,其餘官員之自刎者不少。城中百姓不甚傷。”“因忠王有令不許傷百姓一人,故杭州百姓並不加兵。”石達開攻破江西吉安城時,除殲滅抵抗的敵軍外,“不戮一人,有擄民間一草一木者,立斬以徇。”一個文人鄒樹榮的紀事詩中描寫:“傳聞賊首稱翼王,仁慈義勇頭髮長,所到之處迎壺漿,耕市不驚民如常。”同樣他還寫有《紀平江勇事》詩,記述湘軍在南昌近郊紮營情況:“伐樹拆屋摧民牆,婦女逃竄毀容妝……相近數里各村莊,用器食物皆奪攘,關門閉戶天昏黃,或有畸寒小地方,深夜公然上婦床。” 太平軍的秩序和經濟,雖然只是半壁江山,但也比其他地區好不少,“如果沒有稠密的人口和持續的生產,是根本不可能生產出如此大量的生絲來的,1862年,截至10月31日,上海出口的生絲比1861年全年出口額還要多23037包,全部來自太平軍領地,太平軍據有並治理產絲區的時候,絲的生產和出口數目之大為以前所未有,而自從太平軍被驅走後,絲的供應立即跌到太平軍統治時期的半數,並且次年還更為下降。這些統計數字比任何歷史和論據更有力證明了究竟是誰破壞了太平天國以前的土地,殺戮了這些土地上的人民!” (見《塞克斯報告》。塞克斯(Sykes,WilliamHenry1790-1872)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國會下議院議員。1862年前後,當英國政府拋棄“中立”的外衣準備武裝干涉中國時,作為當時英國官僚中少有的一員挺身而出,抨擊英國政府的侵略政策,透過一系列的事實和資料竭力為太平天國澄清真相)。 應該明白了,打著理學孔孟之名的湘軍才是真正屠殺江浙一帶的主要兇手!曾國藩被譽為“剃頭”難道是白叫的嗎?我們還可以看他本人的說法,絕非浪得虛名!湘軍李元度以江西人多“從逆”提出大開殺戒,曾國藩在回書中批道:“示中所能言者,手段須能之,無惑於妄殺良民恐傷陰陟之說,斬刈草菅,使民之畏我遠於畏賊。” 可見曾國藩之手段。湘軍朱品隆部駐紮在安徽石埭時,到處燒民房、搶財物,使石埭“城鄉內外房屋安全者百無一二”,連地方上的“紳耆”亦發出“官軍不若長毛之嘆。”另外胡林翼也下達過這樣的命令:要屬下的軍兵“見屋即燒,燒一屋即賞一次,無論是民居還是賊館。” 除軍兵外他還安排團練“專管燒屋”,要將“民居賊館,排隊逐層焚燒,逐次燒入,不過三四日可以一空。”(《曾國藩書札·與李次青》, 胡林翼《撫鄂書牘·致餘參戎》見《胡林翼手翰》捲上。 均見《太平天國資料》)
回覆列表
我是文史誌異,我來回答。
1853年洪秀全進南京,恐怕僅次於1938年日本人的南京大屠殺。凡滿清官員、滿族百姓、知識分子、僧尼道士、商人,不分男女老幼統統殺頭,許多人不堪凌辱被殺,就舉家自殺,整個南京城一片血腥。歷代古都的文物古蹟被嚴重毀壞,諸子百家、歷代書籍都遭禁止、焚燬,比秦始皇還要徹底。這不僅是對生命的屠戮,也是對文化與文明的毀滅。
發生在1856年的一幕幕血腥屠殺,說是“楊韋內訌”,其實更是“洪楊內訌”。這場影響“太平天國”命運至深的自相殘殺,起因於東王楊秀清覬覦“神器”,逼洪秀全封他父子為“萬歲”。洪密令北王韋昌輝連夜從前線帶兵回京,血洗東王府,殺了東王部下將士兩萬多人,秦淮河的水都被染紅。翼王石達開是諸王中最有遠見、最能幹的一個,被曾國藩他們認為最厲害的對手。他回京指責韋昌輝殺虐太重,韋“在洪密令或示意之下”又要殺石,石連夜縋城逃脫,一家老小全被殺光`。石達開興師問罪,洪又下令殺了韋及親信二百人。從此,“太平天國”就開始由盛轉衰,朝末路走去。
1863年12月,在面臨覆滅時,洪秀全斷然否決了李秀成“讓城別走”的苦求,死也不願離開他的“小天堂”、安樂窩,並痛斥、詛咒李秀成:“朕鐵桶江山,爾不扶,有人扶。爾說無兵,朕的天兵多過於水。”南京被重重圍困,城中即將斷糧,他號召軍民以“甘露”(百草)為食。城破之前他在絕望中服毒自盡,沒有與太平天國共存亡。城破之後,一個二三十萬人口的大都市只剩下萬把人,幾乎成了一座空城。
有一本書叫做《晚清七十年》,其中太平天國部分的開頭有一段話很醒目,也很沉痛。書中說:“時至晚清,改朝換代的週期已屆,政府的統治大機器徹底鏽爛,社會也百病叢生。廣東洪秀全,一個典型“三家村”土塾師,科場失意,轉以‘拜上帝會’之名,於廣西聚眾起事,企圖建立一個夢想中的‘小天堂’。一群狂熱信徒被逼上梁山,化宗教信仰為政治力量,終至釀成死人無數的‘太平天國’大悲劇。”書中用“死人無數”來形容這場大悲劇,但沒有說究竟死了多少人。
蘇南地區,往往二三十里,不見居民,有的地方人口僅存五分之一。
浙江省,一片劫灰,道殣相望,昔日溫飽之家,大半成為餓殍。
安徽省,皖南“野無耕種,村無炊煙,市人肉以相食”;皖北“但有黃篙白骨,並無居民市鎮,竟日不見一人”。
江西省,數百里“不聞雞犬聲,惟見餓民僵斃於道”。
在這場大悲劇中,究竟死了多少人,至今仍是個謎。1883年,一個美國傳教士稱:太平天國戰爭造成華人口的損失為5000萬。而當時的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則估計太平天國戰爭導致的人口死亡數為2000萬。這是當時在中國的外華人所作的估算,沒有多少事實依據。中國當代人口史學者在確鑿的史料基礎上,對此進行了重新估算,形成了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根據太平天國前後《戶部清冊》所載的戶口數,認為從1851年到1864年華人口銳減40%,絕對損失數量達1.6億;第二種意見則將戰前的人口資料與1911年宣統人口普查資料進行對比研究,認為太平天國戰爭僅給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五省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人口就至少達到5400萬,如果再考慮到其它戰場湖南、廣西、福建、四川等省的人口損失,那麼太平天國戰爭給中國帶來的人口損失至少在1億以上,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人口達7000萬。
不管以上哪種估算成立,太平天國戰爭都不僅僅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浩劫,而且也是全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戰爭,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僅造成了5000萬的過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