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梨叔說史
-
2 # 毛驢兒談歷史
原因真的很簡單,只是為了遮羞而已,哪有什麼所謂的“有功於大清,鰲拜沒有造反之心”都是藉口。
康熙皇帝八歲繼位,順治帝為他選了四位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如此來防止權力太過集中的情況。
而作為三朝元老的鰲拜,他所代表的是滿洲關外舊臣的勢力,長久的把持著朝政。蘇克薩哈看不下去了,於是他向康熙請奏“皇上可以親政了,請求撤銷四位輔政大臣。”
可是鰲拜卻不這麼想,康熙在他眼裡算不得什麼,所以他上奏誣告蘇克薩哈謀反,要求康熙皇帝殺了他以絕後患。康熙不答應,二人便因此發生了爭吵。誰知鰲拜一下衝到康熙面前,抓著他的龍袍恐嚇說:“我說殺必須殺,你這小不點知道啥!”說完便甩袖離開,還下令將蘇克薩哈絞死了,全族人也因此喪命。
此時,已然成年的康熙徹底被激怒了,他和孝莊太后一起拉攏了同是三朝元老的索尼用來牽制鰲拜,然後又假意“禪讓皇位給鰲拜”,將鰲拜獨自騙到了皇宮之內將其捉拿囚禁致死。
都說鰲拜沒有謀反之心,所以康熙晚年還給於他很高的評價,雍正皇帝繼位後更是第一時間就為鰲拜平反了。
什麼叫做謀反?曹操算不算?司馬懿算不算?司馬昭算不算?他們的所作所為與鰲拜有什麼區別嗎?因此,我認為鰲拜所犯的肯定是謀逆大罪,而雍正之所以要給他平反,無非就是給他們滿洲旗人遮羞而已。
因為自從滿清八旗入關後,他們旗人就沒再幹過任何長臉的事,吃喝玩樂,打架鬥狠,謀權奪勢。而平三藩、抗沙俄,收復失地等等,幾乎都是漢臣做的。
試想一下,將來史書上記載的清朝功勞簿上都是漢人的名字,而禍國殃民、謀逆犯上的大多是旗人。那麼同樣是滿人的皇帝,老臉往哪擱,又拿什麼去要求漢人要忠君。所以他們要給“滿洲第一巴圖魯”鰲拜平反,告訴世人鰲拜只是粗魯無知並沒有犯什麼大罪。誰苦誰知道,為了臉面即使再苦也得往下嚥。
-
3 # 歷史小廚
康熙誅鰲拜下的詔是:“妄稱顧命大臣,竊弄威權”。
而有人說康熙給鰲拜定的罪是意圖謀反,這顯然是不正確的。鰲拜能留下性命,正是康熙帝顧念其往日戰功,又無篡弒之跡,這才寬大處理,免死禁錮!
對於康熙來說,扳倒鰲拜是他唯一的選擇。不管是為了朝局著想,還是為了自己的皇權著想,當時的鰲拜已經不能再留!
鰲拜身為三朝元老,其地位及影響力已經嚴重的影響到康熙的皇位,而且鰲拜還是軍功赫赫,後期的專權更是讓他的威脅程度達到了頂峰,因此才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歷代帝王最忌諱的就是“功高震主”!
早先的鰲拜還只是個勇士,跟隨皇太極多次出征,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滿清第一勇士”!
早在後金時期,鰲拜就表現出了勇猛的一面,皮島之戰幾乎是決定後金往後命運的一戰。鰲拜在明軍嚴陣以待的情況下,奮勇殺敵,親身與明軍展開近身肉搏,勇猛無比!
後來皇太極曾說過:“皮島之戰的攻克意義遠勝於佔領重要的城池。”而鰲拜也因此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這個時候的鰲拜年輕力壯,頭腦冷靜,又是對於皇太極忠心耿耿,於是在後面清軍入關之時,鰲拜被委以重任!
回顧當時的清庭,多有勇猛之士,而肅親王豪格跟他叔叔多爾袞由其突出。在皇太極駕崩之後,就皇位一事兩人展開激烈的爭奪!
也是在這個時候,手握重兵的鰲拜聯合索尼等人準備擁護豪格繼位。
在他們心中,他們的皇帝只有皇太極,而後代的皇位也必須是由皇太極的子孫繼承。因此多爾袞對於鰲拜等人來說,那就是篡位!
最後在議會上鰲拜等人幾乎拔刀對抗多爾袞,事態非常嚴重!後來經過雙方同意,讓皇太子的兒子福臨繼位,就是順治帝。
可以說是清朝皇位的順延,跟鰲拜等人的忠心是密不可分的。若是沒有鰲拜等人敢於對抗當時位高權重的多爾袞,那清朝天下就已經是另一番景象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鰲拜對於清朝,對於皇太極是忠心耿耿的一個人。他是希望大清會越來越好,也在用實際行動來維護清朝的和平團結,因此謀逆是不可能在他身上發生的!
順治繼位後知道了鰲拜等人對抗多爾袞的過程,心中大為感動,立刻重封鰲拜等人!也將他們留給了自己的兒子作為輔政大臣!
那個時期還有一個人是鰲拜最敬佩的,此人就是孝莊文皇后,也就是說,鰲拜能做輔政大臣是經過孝莊文皇后同意的。而孝莊文皇后則是平衡整個清朝最有能力的一個人!
到了康熙繼位,鰲拜等人已經年老,對於權利也已經掌握到了極致。鰲拜也是不停的開始將自己的政敵剷除,來鋪展自己的關係網!
鰲拜對於康熙是不重視的,因為自己一生都在為大清朝盡職盡責,所以他一直以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清好,忽略了一個國家需要一個正確的領導人,而不是像他一樣的權臣!
這就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人,看不起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一樣。在他們眼裡,如果將一件事交給這小子去幹,說不定還會給辦砸了,倒不如自己去幹的放心!
鰲拜此刻就是這種想法。
只可惜他遇到的是康熙帝,一個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想要勵精圖治,壯大清朝,但是卻處處受到鰲拜的限制!
其實這兩位都是在為大清著想,鰲拜怕康熙葬送清朝,於是乾脆自己接手政務,越俎代庖!但是年齡大了,思想老舊。
而康熙也是為了大清好,一心想施展自己心中韜略,同時也怕鰲拜專權禍害清朝,於是就想剷除這個阻礙。但是年齡太小,經驗不足!
兩人就此開始爭鬥了起來,雖說前期薑還是老的辣,鰲拜對於朝廷內外的把控可謂是到了無人能及的地步,嚴重威脅到了康熙的皇位!
但是他對抗的是一個帝王,雖然年輕,但畢竟身份在那!於是後期康熙逐漸的籠絡了親信,暗中培養了自己的勢力!
最終鰲拜還是輸了,被康熙生擒。雖然大臣們羅列鰲拜三十條罪狀,應判斬立決。但是鰲拜畢竟對清朝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也沒有想過謀逆,這才使得康熙帝對他免死禁錮。
其實康熙也清楚鰲拜的心思,但是為了政治,不得不將鰲拜剷除,可以說鰲拜也是康熙皇權中的一個犧牲品。
後來的康熙也逐漸的對鰲拜開始平反,但是不可能光明正大的進行!畢竟當初是自己將鰲拜扳倒的!
而雍正帝很顯然是知道康熙的心思,再者也需要一些做法來籠絡人心。為鰲拜平反,就是讓大臣們看到自己仁慈的一面,這樣能安重臣之心!
鰲拜一生算不上是個奸臣,最多隻是一個權臣。對清朝還是忠心耿耿,也沒有做過對不起皇帝的事情,因此鰲拜只是各個皇帝用來鞏固皇位的一顆棋子罷了!
-
4 # AI文刀劉
康熙年幼登基,鰲拜自恃功高,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此時鰲拜身為朝廷元老,又作為輔政大臣之一,在朝中培養了一股勢力,隨著權利的增加,慾望更加膨脹。後來康熙皇帝用計將其騙入皇宮,再由埋伏好的眾多侍衛將鰲拜拿下,鞏固了自己的皇權。
後來皇帝又為他平反,還讓其子孫享受榮華富貴,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鰲拜對大清的江山社稷有功,早年間跟隨皇太極四處征戰,清軍入關後打敗大西軍,掃除反清勢力,剿滅殘餘明軍。戎馬一生,戰功卓著,為大清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皇太極去世以後,在帝位繼承人上產生很大矛盾。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弟弟多爾袞爭奪大位,正黃旗與鑲黃旗擁戴豪格,而多爾袞統領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則擁立多爾袞。兩邊劍拔弩張,形勢嚴峻。鰲拜擁護皇太極長子豪格,等於是站在多爾袞對立面,這個站隊也成了平反的重要原因。順治皇帝掌握實權後,立即廢除了多爾袞皇父攝政王的封號,並把他的靈牌請出了宗廟。這說明順治皇帝心裡是不認同多爾袞的,順治帝認為多爾袞生前的權利來得“名不正言不順”。鰲拜擁護豪格,也就是擁護正統皇家權威,所以順治皇帝十分看中鰲拜的忠心,作為順治皇帝的後人也自然看重鰲拜對大清的一片赤誠。(大清皇帝注重祖宗家法,對先帝的忤逆是大不敬)。
至於後人世襲爵位,因為鰲拜的根基已經清除,等於這些爵位也都是一些虛位,其實是沒有多少實權的。這樣做彰顯了大清皇帝的寬仁之心,也讓後世少了許多對自己的議論,可以說是贏得了生前生後名。
-
5 # 歷史怪誕說
鰲拜其實是被政治漩渦淹死的!!!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鹿鼎記》,以及後來的同名影視作品中,有一段很是精彩的戲份。
那就是權臣鰲拜囂張跋扈,14歲的康熙皇帝決心將他剷除,用一批練摔跤的太監將其制服,最後徹底幹掉鰲拜。
因此,在現代人看來鰲拜是典型的奸臣,還要謀反。
歷史上的鰲拜真的是如此麼?
並非如此!!真實的鰲拜絕對是大清朝的大功臣,其在大清入關後,南征北戰,平定四方,成為大清勇士中最為耀眼的。
而且因為其耿直,剛正不阿,當時深得順治皇帝信任。將其視為與攝政王多爾袞鬥爭的主要支撐。
而這位鰲拜也是勤勤懇懇,處處制衡多爾袞,削弱其許可權,對此,多爾袞三次差點就將鰲拜殺掉,最後還是在順治的保護下,留下了這位忠臣。
在順治帝退位做和尚去後,年幼的康熙被順治託付給了鰲拜,在當時來說,那是實至名歸很好的安排。
而且在康熙早年,鰲拜也沒有做什麼出格的事,即使後來康熙抓獲鰲拜後給他定的30條罪狀,裡面無非就是些對皇后、皇帝不敬,結黨營私等罪狀,並沒有謀反。
因此,從這一點上來說鰲拜被殺挺冤的。
在古代一般來說新皇帝是不敢違背老皇帝意思,推翻老皇帝做法的行為。
但是康熙帝死後,其子雍正繼位,第一件事就是為鰲拜平凡,加封超武公。
“超武公”這個字在所有加“超”的“公爵”當中,是最高的位置。
也就是說,鰲拜的“超武公”已經是登峰造極了。
而且讓鰲拜的子孫繼承鰲拜的爵位,世襲罔替。
從這可以看到,鰲拜那是忠臣不是奸臣,至少雍正認為,鰲拜那是被冤殺,而且後世大清的史書也沒有將鰲拜列入大奸臣的行列。
那麼如果鰲拜很忠臣,康熙為何還要殺掉他呢?
這主要就是政治鬥爭的事了。
這鰲拜好歹那是跟順治混的,而且是順治的寵臣,而當時的康熙才是個孩子,在朝中可謂是沒有任何權威,面對這位大伯級別,戰功赫赫的鰲拜,自然是無法駕馭。
而且當時的康熙急欲立威,收回實權,因此,殺鰲拜成為最好的選擇,鰲拜不管有沒有罪,殺了他,年幼的康熙皇帝立馬立威於朝廷。
而且皇帝也藉此開始安排自己的親信,掌握大權。
因此說,鰲拜被殺,那純粹是政治需要而已。
-
6 # 公羊春秋
康熙殺鰲拜,雍正卻為鰲拜平反。這就說明鰲拜被殺恐怕另有隱情,至少鰲拜並不是因為謀反而被康熙皇帝殺害的。我個人認為,鰲拜應該是被冤枉的,鰲拜在清初特別是順治帝入關後對於穩定政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順治和康熙,很有可能攝政王多爾袞就取代了順治成了皇帝。
公元1643年皇太極駕崩,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軍功赫赫,權傾朝野,手上有握有兩白旗的兵力,爭奪帝位可以說是易如反掌。此時鰲拜忠心護主,主動聯合索尼提出“一心為主,生死與共”的盟誓,主張擁立皇太極唯一成年的長子豪格。
皇太極駕崩你五日後,群臣在崇德殿召開會議,共議推舉新皇帝。鰲拜調集兩黃旗的軍隊守衛皇宮。鰲拜一開始就直言擁立皇子繼位,結果遭到了多爾袞的訓斥:這是親王的會議,哪有你們說話的地方,你們算什麼東西。鰲拜只好退下。
此時,阿濟格和多鐸提出擁立睿親王多爾袞繼位。多爾袞猶豫不決,多鐸卻著急萬分直言:不行就我來,實在不行還有點大哥代善。多鐸的提法遭到多爾袞的訓斥,代善也無心帝位。兩白旗又反對立豪格,皇位問題爭執不下。
鰲拜見形勢不好,直接帶著兩黃旗大臣上殿:“我們這些人受先帝皇恩,要是不立先帝的兒子們,我們將誓死追隨先帝”。鰲拜以死抗爭,多爾袞見形勢不好,也只好讓步。只是成年的豪格不行於是就選擇了尚未成年的順治皇帝。從這一層面來說,鰲拜是順治登上帝位的功臣。
再來看看鰲拜這位清初的大功臣又是因為什麼被康熙皇帝治罪的。
首先是因為鑲黃旗和鑲白旗的圈地矛盾,這是康熙追責鰲拜的第一個藉口。這其實根本不是問題,八旗圈地鬧矛盾本就是當時形勢發展必然會出現的問題,皇帝只需要進行調和就可以了。問題恐怕出在“四個輔政大臣”問題上。對於康熙來說當時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已被鰲拜斗倒,老臣索尼身體不好,而且與康熙皇帝又關係匪淺。至於遏必隆膽小懦弱,根本不成氣候,唯獨能夠制約康熙的只有鰲拜。
至於說鰲拜結黨營私,擅權亂政,擾亂朝綱。恐怕與康雍乾時期的權臣如明珠、索額圖、年羹堯、隆科多以及和珅比起來,鰲拜並無違法亂紀又不貪汙受賄(鰲拜影視劇形象並不可信),反倒對清初的政治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一點康熙是在清楚不過了,因此他捉拿鰲拜之後,只是將他“革除籍沒,仍行拘禁”。康熙五十二年,晚年的康熙,仍然記起鰲拜的功勞。一次在召集諸大臣王公貝勒時,他對群臣說“憶及數事,朕若不言,無敢言之人,非朕亦無知此事者……我朝從徵效力大臣中,莫過於鰲拜巴圖魯者……鰲拜功勞顯著,應給世職。”康熙此言已經算是為鰲拜平反了。雍正即位後,賜鰲拜祭葬,復一等公,世襲罔替,也就在情理之中。
-
7 # 妖百慧1
首先這個說法有問題,雖然康熙為了政權除掉了鰲拜,但是後來康熙又念其舊勞,恢復名爵。所以不存在雍正為他平反的問題,雍正只是依著康熙的恢復名爵,順勢而為。
鰲拜(約1610—1669年),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勳、權臣,蘇完部落首領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元勳費英東之侄,八門提督衛齊第三子。 01滿洲第一勇士鰲拜。鰲拜,“出身將門,精通騎射。跟隨皇太極征戰四方,攻克皮島,參加松錦之戰,平定農民起義,立下赫赫戰功,成為皇太極最信任的武將,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崇德二年(1637),清軍久攻皮島不下,鰲拜主動請戰,並立了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
鰲拜一馬當先冒著炮火衝向明軍,其勇猛在明軍中猶如無人之境,清軍隨後跟進,衝上了皮島,最終攻克了皮島。
訊息傳來,皇太極大喜,撰文祭拜父親在天之靈。皮島之戰是和明軍第一次決勝之戰,松錦大捷奠定了清軍入關奪取政權的基礎。
皇太極下令獎勵參戰將士,鰲拜立了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後鰲拜升為鑲黃旗護軍統領,有了較高地位。
西充之戰打垮了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瓦解。鰲拜成了皇太極的心腹。
02鰲拜居功自傲,結黨營私,威脅到皇權,獲罪。皇太極一死,皇位競爭是必然的,在鰲拜等人支援下,擁立莊妃的兒子福臨為順治帝,因此鰲拜也成了順治帝的心腹。順治臨死前,指定鰲拜4人為顧命輔政大臣,輔佐年幼的康熙。
康熙登基時才8歲,鰲拜功高自傲,盛氣凌人,獨斷專權,結黨營私,大臣們敢怒不敢言。
康熙六年,康熙已經14歲,名義上已經親政了。顧命大臣之一索尼病故,鰲拜擅自做主殺了另一顧命大臣蘇克薩哈,赤裸裸的向皇權挑戰。
康熙帝忍無可忍,在索額圖等人支援下,拿下了鰲拜,此時彈劾鰲拜的奏章像雪片一樣飛來,共有30條罪狀。因為鰲拜曾有大功,康熙沒殺他,一直囚於牢中到死。
03康熙念其舊勞,恢復名爵,雍正帝又追封。 “鰲拜愚悖無知,誠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戰功,貸其死,籍貫沒拘禁。”鰲拜雖然下了大獄,康熙帝對他的處理比較寬大。除了鰲拜那個跟隨他在朝中的兒子同他一起下了獄,再就是鰲拜的弟弟卓布泰被剝奪了世職,其他家人沒有追究。
8年後,康熙恢復了卓布泰世職。康熙五十二年,又追念鰲拜曾經的戰功,給他正了名,恢復其爵位,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類似於男爵,並且由他的孫子達福襲職。
雍正帝即位後,“賜鰲拜祭葬,復一等公,世襲罔替,並於雍正九年加封超武公”。
04結束語。歷朝歷代,哪個皇帝對於專權之人不是殺無赦,至少滅3族,滅9族的都有。在處理鰲拜這件事情上,康熙並沒有滅掉鰲拜家族,可見康熙帝的胸懷,“為人君,止於仁。”康熙能被稱為“千古一帝”可見一斑。
“鰲拜一黨代表的是滿洲關外舊臣勢力,長期把持朝政;但隨著康熙帝日漸長大,形成了以康熙帝為核心的新滿洲貴族勢力集團。兩個集團相爭的結果,就是皇權的勝利。”
如果皇權不能勝利,可能有改朝換代的危險,或出現傀儡皇帝的局面。
所以不是雍正為鰲拜平了反,是康熙帝已經為他正了名,復了爵。雍正做的只是順勢而為罷了。
-
8 # 24K純京1
鰲拜,作為四大輔政大臣,在康熙未親政期間,結黨營私,大肆圈地,獨斷朝綱,囂張不可一世,雖然其他輔政大臣甚至高官大員都有這種情況,但正值康熙計劃親政的關鍵節點上,必須要立威,無威不足立,所以必須“殺雞儆猴”,以震朝綱,這樣的話,鰲拜就是那個時期最合適不過的人了。
帝王之術,其實就是平衡之道,說白點就是一個棒子一個紅棗,如果說,除鰲拜是為了立威,那替其平反,就是為了拉攏了!!
回覆列表
鰲拜,從來不是奸臣,也從來沒有想過造反。他只是對權力有慾望,想像多爾袞一樣掌握朝政大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孝莊太后都是扶持鰲拜與多爾袞鬥。做慣了棋子後,鰲拜從原來一個單純的武將,對權力也有了濃厚的慾望,他也想當一個權臣。
康熙列舉他的罪證有很多,但是沒有一條是造反證據。他的下場之所以悲哀,在於他遇到了同樣對權力有無望滋望的康熙。鰲拜與康熙圍繞權力爭奪時,他已經六十多歲了,沒有造反的必要。即便造反成功,他也當不了幾年的皇帝。現在他大權在握,其實就是一個無冕的皇帝。造反失敗,他很清楚是什麼下場。另一個想不開的,就是吳三桂了。吳三桂的下場,世人都很清楚。
鰲拜是一個武將,雖然他掌握了大權,但是在政治上一竅不通,只會硬來。凡是不服人,一律殺。蘇克薩哈就是這個下場。索尼比較聰明,他選擇了隱藏。鰲拜瘋狂到一定程度,走上的必然是死路。
康熙智擒鰲拜後,並沒有殺死他,而是將他關了禁閉。因為康熙心中非常清楚,鰲拜的罪過不至於死。
雍正繼位後,面對強大的八王等人,必須穩固自己的統治。他為了得到人心,需要扶持自己的勢力。鰲拜一系,因為鰲拜的緣故受到了牽連,長久不得勢。因此,他需要扶持鰲拜一系,這樣才會得到更多的支持者。再則鰲拜確實無罪,而這個時候愛新覺羅的勢力已經相當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