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島男爵

    實力不夠那是假的,實力非常夠才是真的。

    一、漢初諸侯並非獨立王國

    很多人以為漢初諸侯都是獨立王國,朝廷打諸侯就是跟整個王國對抗,實際上並非如此。

    漢初諸侯國的丞相是朝廷任命的。

    事實上漢軍每打下一個郡,就提前任命好一個郡守,每封一個王,就任命一個諸侯國相。

    那韓信來說,韓信在齊地挾封王的同時,劉邦就任命傅寬為齊國相了,齊國內政主要就是相國處理的,所以韓信其實是沒有實權的齊王,某些人幻想韓信能夠三分天下根本痴人說夢,有傅寬在內,曹參灌嬰在外,即使韓信能拿下傅寬,也對付不了曹參灌嬰,三分齊國都難,三分天下基本上不可能。

    韓信的狀況並非孤例,另有趙相張倉,封張耳為趙王就同時任命張倉為趙相了,還有燕相溫疥和別的諸侯國相。

    上文列舉了趙燕齊的相,其實還有別的相,但後者任命的時間還不能確定,可能是同姓王時期,也可能是異姓王時期,而前面三個相確定異姓王時期,按道理說國家定製應該一致,不可能有的干涉有的不干涉,所以我主張所有諸侯國相都是朝廷任命的。

    簡單地說朝廷vs諸侯,打的是0.5個諸侯國,諸侯國國內也有效忠朝廷的人在,裡應外合事半功倍!

    二、朝廷勢力超群

    劉邦之所以為皇帝,諸侯為什麼只能是王,就是因為劉邦直轄的領土超過了諸侯控制的總和。

    漢初七個異姓王,假設朝廷控制天下一半,那另外七國平均只佔7%,50:7朝廷有壓倒性優勢。

    三、逐個擊破,不給異姓王反應的機會

    上文說了,朝廷對單個諸侯王有壓倒性優勢,但諸侯王聯合起來可以與朝廷旗鼓相當,處理不慎,諸侯王顛覆大漢不是不可能。

    然而自古以來聯合都不容易,無論是心理上還是地理上。

    在心理上,七王彼此不熟悉,如何聯合?

    在地理上,山河分割,如何聯合?

    諸侯王有他們的困難,但朝廷不會給他機會!

    四、順序很重要

    劉邦要做的就是逐個擊破諸侯王,甚至不能暴露消滅諸侯王的意圖,使他們不能聯合起來,等諸侯國消滅的差不多了,就算意圖暴露為時已晚,朝廷佔比已經提升到50%以上了,前面不聯合,後面聯合也沒機會了。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順序很重要,第一個打誰呢?燕國!

    為什麼是燕國?

    ①燕國遊離於楚漢戰爭之外,跟其他諸侯、大臣不熟。

    ②燕國遠離戰爭,生產沒有受到太大破壞,威脅大,消滅的好處也大(可以擴充朝廷實力)。

    基於以上三個原因,燕國成為滅國首選,而且滅燕國很順利,三個月就平定了,因為朝廷有兩個臥底在燕國。

    一個叫溫疥,另一個叫昭涉掉尾。這兩人原先是燕王臧荼的部下,在楚漢戰爭期間,燕國效忠於漢,派遣一將一相和軍隊加入漢聯軍,戰爭完畢朝廷又把他們重新安排在燕國,任命溫疥為燕相,估計已經被朝廷籠絡了。

    有兩個燕國實力派為內應,平定燕國自然很輕鬆。

    栒頃侯溫疥,以燕將軍漢王四年從曹咎軍,為燕相,告燕王荼反,侯,以燕相國定盧奴,千九百戶。   平州共侯昭涉掉尾,漢王四年,以燕相從擊籍,還擊荼,以故二千石將為列侯,千戶。

    五、以大義為名溫水煮青蛙

    平定燕國並不是以【我想打你所以打你】為名的,而是以平叛的名義,證據嘛,就是燕相告發燕王造反。

    而且劉邦平定燕國後並沒有直接取消燕國,而且改一個燕王,而且還不是劉邦的家屬,而是另一位不是家屬勝家屬的人——發小盧綰。

    當然,朝廷平定燕國絕不是無用功,第一盧綰比臧荼忠心(相對),第二透過戰爭滲透燕國內部,估計任命一系列高官並籠絡他們,而之前的燕相溫疥仍然留任,不同的是以平定燕國的功勞封侯了,若干年後故技重施,拉下另一位燕王。

    朝廷以平叛的名義平定臧荼,改立盧綰為燕王,大義無懈可擊!給人以以下錯覺:

    第一是因為臧荼叛亂所以朝廷才打他的(真假另說),第二朝廷也沒有取消燕國,說明朝廷並不是有心針對所有諸侯王,而是把不合群的小臧幹掉而已,那種不合群的人,死啦死啦地,歌照唱舞照跳,關我屁事。

    六、與傳統印象不一樣的韓信楚國

    搞定了最不合群的燕國,朝廷實力得到提升,下一個輪到誰?楚王韓信!搞楚國有幾個理由。

    ①楚國勢力最為強盛,足足有80餘縣。

    ②朝廷對楚國滲透最小,因為是最晚征服的土地。

    ④地處東南一角,不易與列國聯合。

    很多人對韓信楚國有一定的誤解:

    ①由齊至楚應該是韓信主動要求的。

    很多人認為劉邦把齊王韓信改封為楚王,是基於對韓信不信任,但這個說法不合理啊。

    把最不信任的人放在最不安定(西楚餘孽活動的)楚國,怎麼看都是一個昏招,劉邦何等精明是不會犯這樣的錯誤的。

    合理的解釋是,韓信眼見在齊地被架空,轉而像劉邦要求移藩王楚,因為楚地新定,有更多活動空間,而且還有西楚殘黨活動,可以利用。而當時劉邦還是相對信任韓信的,所以準了。

    ②韓信有謀反的行為。

    韓信一到楚國,就招攬了前楚將領鍾離昧,和西楚殘黨勾結在一起。

    信初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

    不久利用衛隊的名義擴充軍隊(楚國其他部隊應該是有楚國向掌控),陳平口中所說“楚之精兵”應該是參雜大量西楚殘黨的楚王衛隊,而不是楚國其他部隊。

    七、擒拿韓信可能跟你所知的過程不一樣

    韓信請移藩王楚後,馬上著手擴充自己的衛隊(任命當初欺負自己的惡霸為中尉,中尉就是王的衛隊長),收攏西楚殘黨(以鍾離昧為代表),準備積極對抗中央。

    有些人可能會疑惑了,為什麼天下大亂的時候不反,天下大定的時候就反呢?這不科學。

    這其實是犯了兩個思維錯誤

    ①以結果推論程序,認為後面的漢朝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所以當時不具備發生戰爭的可能性。

    事實上,漢初是一個危機四伏的時期,大量軍功集團需要安置,而天下這個蛋糕只有那麼大,僧多粥少,在失去項藉這個共同敵人後,一但處置不當,重新陷入戰爭並不是不可能的。

    ②劉邦和韓信對於謀反的定義不一樣。

    韓信認為自己的王位來路不正,不是劉邦自願封的,為了自保積蓄軍力,自認為不算謀反,但劉邦不這麼認為。

    劉邦認為並不是你把刀子捅進皇帝的心臟才算謀反,謀反的重點在於謀,你在未經請示積蓄軍力的時候已經夠上謀反了。

    正是兩者對謀反的定義不一樣,造成了這次衝突,劉邦在擒拿韓信之後,頒佈了一個聖旨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天下既安,豪桀有功者封侯,新立,未能盡圖其功。身居軍九年,或未習法令,或以其故犯法,大者死刑,吾甚憐之。其赦天下。

    意思是,天下已經安定, 豪傑有功的封為侯爵,新即帝位, 還沒能全部按功行賞。由於身在軍中九年,有的無暇學習法令,有的誤犯國法,嚴重的要判處死刑,我為之深表同情。現在打算大赦天下。

    因為這些軍功豪強多行不法,有些功臣要被判刑甚至處死,因為新朝剛剛安定,法治還沒有深入人心,不知者可以原諒,以後就要奉公守法,不能再犯了。

    劉邦想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說韓信是因為犯法,所以我才抓他,念在新法還沒深入人士,可以原諒一次,於是封其為淮陰侯。

    八、同姓封王

    韓信奪王之後,劉邦一口氣封了三王,分楚國南北,北為楚國,南為荊國,劉交、劉賈分別為王,封皇長子為齊王,這是劉邦第一次封親屬為王。

    有些人不解為什麼廢了一個異姓王還要封同姓王。

    很多人潛意識認為分封制是一種落後的制度,其實分封還是有很多好處的:

    ①快速擴充勢力,形成共同陣線,透過分封承認有勢力的諸侯達到上述目的。

    ②激勵功臣,相當於參股。

    分封同姓王的好處在於,把皇族分封到各地,不至於被一鍋端,劉邦親族不多,十來號男丁,如果都放在首都,一個政變殺完了,漢朝就完了,分在各地陰謀家就會投鼠忌器,把危機扼殺在醞釀階段。

    同姓王可以很好的制約中央權臣和地方實力派(流官),如果沒有同姓王,說不定漢朝就如同秦朝一樣二世而亡了,至於後面同姓王坐大的副作用,在眼下根本不痛不癢。

    事實上後面功臣就殺掉了皇帝嫡系(漢惠帝諸子),如果沒有同姓王,很難說他們不說取而代之。

    九、大封功臣

    走完上面幾部,大漢統治已經很穩固了,集團事業成功了,就要犒勞一下那些一起打拼的兄弟了

    漢初的功巨分三層:頂級功臣王爵(同盟者)、中堅功臣侯爵、基礎功臣十八等爵。

    頂級功臣包括異性王,嚴格意義上不純屬是功臣,他們過去是跟劉邦平起平坐的王,出於消滅項藉的目的拉攏在一起,他們自帶兵員、地盤,自成勢力忠誠度低,列侯們才是功臣的中堅力量,也是劉邦的最大依仗。

    西漢開國封侯者143人,這143位功臣,出身豐沛者約30人,自身豐沛周邊的也有30人,這60多位開國功臣,絕大多數也是漢初的朝中重臣,絕大多數在劉邦、惠帝、呂后直至文帝初期掌握大權。甚至乎他們的後面在漢武帝前期仍佔據要位,真正的位高權重恩澤子孫。

    前十八位,被稱為【十八侯】,包括:

    1.酇文終侯蕭何2.平陽懿侯曹參3宣平武侯張敖4絳武侯周勃5舞陽武侯樊噲6曲周景侯酈商7魯母侯疵8汝陰文侯夏侯嬰9潁陰懿侯灌嬰10陽陵景侯傅寬11信武肅侯靳歙12安國武侯王陵13棘蒲剛侯柴武14清陽定侯王吸15廣平敬侯薛歐16汾陰悼侯周昌17陽都敬侯丁復

    18曲城圉侯蠱逢

    除了蕭何是文官,還在幾個受到親屬的恩惠(比如第7位是因為兒子戰死了,沒有其它親屬,於是封其母親為侯)他們大多數都是戰功赫赫的將軍。

    這些功臣,初封的時候只有兩位萬戶侯,那是因為戰爭人口流失的緣故,到了後面人口迴流,封戶最高達到四萬戶,萬戶侯多達十多位。

    這樣的封賞其優厚可以稱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只有把中堅功臣安撫好,才能使基業長青。

    除了這些中堅功臣,還在基礎功臣,絕大多數是參與秦末戰爭的中低階軍官。

    秦末戰爭動員規模超過50萬,依據戰功給予不同的爵位,最低階計程車兵,也有免稅免徭役一定年限的特權。

     帝乃西都洛陽。夏五月,兵皆罷歸家。詔曰:“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復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訓辨告,勿笞辱。民以飢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軍吏卒會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滿大夫者,皆賜爵為大夫。故大夫以上,賜爵各一級。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戶,勿事。”又曰:“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諸侯子及從軍歸者,甚多高爵,吾數詔吏先與田宅,及所當求於吏者,亟與。爵或人君,上所尊禮,久立吏前,曾不為決,其亡謂也。異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與亢禮。今吾於爵非輕也,吏獨安取此!且法以有功勞行田宅,今小吏未嘗從軍者多滿,而有功者顧不得,背公立私,守尉長吏教訓甚不善。其令諸吏善遇高爵,稱吾意。且廉問,有不如吾詔者,以重論之。”

    由此軍功集團得到了切實的好處,必定會更加擁護漢王朝,軍功集團成為漢初穩定的基石。

    十、按步就班

    以上十步,可以說每走一步,劉邦的地位越穩定,走完九步已經如日中天,成為說一不二的大帝了,剩下的諸侯,只要按步就班地處理就行了,簡單來說就是等你犯錯,犯錯我就處理你。

    朝廷已經取得壓倒性優勢了,後面就什麼好說的了

  • 2 # 簡史資深宅

    走狗烹;飛鳥盡,彈弓藏,劉邦開始清除功臣,那些異姓王就是首當其衝。

    劉邦開國有八大異姓王,在劉邦死之前只剩下長沙王吳芮。

    長沙王能苟延殘喘,還是因為把兵權交給他劉邦來掌控,對於沒有威脅了的長沙王,劉邦感覺長沙王的地理位置還有可利用的價值,然後又沒有威脅了,放過長沙王一馬也沒有關係,就這樣長沙王是八王中唯一一個能得以儲存的。

    當初分封這些異姓王的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聯合各方勢力共同對付項羽,而在項羽被解決之後,這些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劉邦為鞏固權勢,才決定剷除這些手握兵權的異姓王,這些人並不都因為造反。

    這裡再科普一下,八大異姓王分別是齊王(後改封楚王)韓信、韓王信、燕王臧荼、後燕王盧綰、梁王彭越、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

    雖然說劉邦誅殺七大異性王,並非真殺了七個異姓王,其實只殺了五個,趙王張耳早死,其子也只是被降為列侯,沒有被處死。而作為劉邦的異性兄弟燕王盧綰,在樊噲進攻燕國的時候,盧綰並沒有抵抗,而是撤至長城之下,想等待劉邦病癒,自己負荊請罪,沒想到劉邦病死了,只能逃到匈奴,一年後,死在匈奴。

  • 3 # 風雨閣鑑史

    劉邦封了異姓為王 但他為什麼又殺各地異姓王? 怎麼鞏固自己的新生地位? 題主出的問題挺有趣!

    他其實是害怕

    漢朝建立初期的時候,漢高祖劉邦為了賞賜有功的臣子,封了許多異性的人為王,可是隨著不斷的發展,異姓王封地的總面積已經大大的超過了漢王朝劉家自己的地盤,這些異性的王侯他們擁有獨立自主的武裝,在自己的地區他們有自主的行政權,名義上他們都是大漢的臣子,實際上他們幾個早就已經是漢王朝沒辦法掌控的獨立的小型集團了。

    所以漢高祖和接受他位置的劉家統治集團就已經先後鏟滅韓信、彭越、英布,剩下的其他幾個異姓王也接二連三的被殺、被廢除,最後就剩下了當時地方特別小的的吳芮是個長沙王,異姓王侯對漢朝的威脅就這樣被劉邦雷厲風行的血腥手段給解決了。

    所以在後來的朝代中,漢高祖劉邦的這一手好棋在後來的朝代中經常會有帝王向他學習,他用分地盤得方式來收買手下大臣的人心和最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最後將有功之臣幾乎全部殺掉的故事也成為了後代茶餘飯後聊聊的話題。

    當時消滅了的異姓王的背景其實很複雜,在漢高祖劉邦稱帝以後,為了兌現他之前的承諾來將手底下的人的人心牢牢地把握在他的手裡,他把以韓信、英布、彭越、這三位被稱為大漢初期的三大名將進行了分封,並且把以他們三個人為首的七大功勳卓越的人全部都被劉邦分封了名號與封地。

    他們這幾個不但在能力上特別的厲害,而且都有著一支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非常強大的軍隊,這對中央政權的穩定來說,對於剛建立的大漢王朝的長遠發展來說是十分不安全的。就是在當時這樣的背景下,漢高祖劉邦開始下定決心要消滅異姓王候來安定他的劉氏江山。

    鞏固他的中央集權。其實消滅異姓王侯的背景中一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當時的漢高祖劉邦發現自己的年紀已經越來越大,估計自己的日子也沒有剩下多少了,但是自己的兒子劉盈年紀還是太小了,還啥也不會。現在自己還活著,這些他分封的諸侯王顧及到自己的威嚴或許還不太可能會有一些別的想法,如果自己一旦撒手離開了,劉盈當上了皇帝以後他一定沒有辦法得到這群跟隨他攻打天下那些人的誠心擁戴。所以說正是這種內心深處的恐懼和擔心自己的劉家王朝,劉邦下定了決心要消滅異姓王侯的原因。

    漢高祖劉邦消滅異姓王侯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他考慮到了前車之鑑。周朝建立了八百年,但是在其中盡然有五百五十多年的時間整個國家都是在不斷的打仗。造成這種後果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周武王姬發他弟周公旦這個人一下子分封了無數的大小諸侯,血緣關係是維持不了多少代,時間久了以後肯定會有不斷的摩擦發生,各個諸侯之間的矛盾一定會越來越多。

    這就滿滿的造成了周王的權力越來越小,威嚴也越來越小,各個諸侯之間戰爭不斷,無數的悲劇上演。劉邦費盡心機的用三年的時間滅掉了秦,五年的時間攻破了楚,歷經生死才打下的江山,他是不希望自己親手打下的江山最後和周朝一樣成了一個四分五裂的王朝,他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可以將自己的劉漢王朝繼續延續下去。

    這麼多的原因放在了一起組成了他一定要消滅異性諸侯王的決心。可是因為力度太大,導致消滅異姓王侯的作用削弱了一大部分,但是也不能否定消滅異姓王侯對當時的朝廷是沒有壞處的的。但消滅異姓王並沒有讓漢朝朝廷和地方的藩王關係好一點,所以最後才會有後來爆發的藩王大叛亂。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揭秘歷史真相,大家多多關注!

  • 4 # 這裡歷史獨好

    劉邦稱帝后,採取與秦朝的政策,但又有不同。

    諸侯國與郡縣相結合的方式,並且每個諸侯國的丞相為朝廷指派。

    可以說當時的勢力錯終複雜,天下剛剛安定。劉邦大封功臣,而八大異姓王除長沙王外都先後起兵反叛,很多次都是劉邦御駕親征。那麼他為什麼能打贏呢?

    1.“漢初三傑”並未反叛,很多人說韓信反叛了,但是滅韓信的是呂后用蕭何計,兵不血刃。韓信也沒有公開拉起反叛大旗,起兵造反。

    2.天下剛定,人心思安,而且劉邦稱帝后先後推出了很多利國利民的政策,降低賦稅和徭役。試想這種情況反叛能夠得民心嗎?

    3.勢力交錯複雜,每一個諸侯國都有劉邦指派的丞相及其他官員,那麼異姓王的行動或多或少會被劉邦知曉。

    4.劉邦的威勢與能力,一個能做皇帝的人,而且是開國皇帝。他的積威在,他的能力也在。

    5.其他開國功臣現在劉邦這邊,劉邦稱帝一共封143位功臣,異姓王反叛,也只是少數,其他人還是堅定的現在劉邦身後。

  • 5 # 真誠地看著你

    誰告訴你劉邦實力不夠?實力不夠能打敗項羽?實力不夠諸王能臣服?

    清理諸王的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不過手段確實有點不上臺面。(可能與時代背景有關)

  • 6 # 如史如畫

    劉邦在滅掉項羽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馬加鞭奔向韓信的營帳,把虎符奪下。這一奪,韓信的三十萬軍隊瞬間歸劉邦所有,這一奪,也代表著從此天下勢力劉邦最大。

    不久,韓信便被劉邦遷封為楚王,楚王對比齊王,是降了一個等級的,因為齊國是當時眾人公認的最肥沃的國土。接著,韓信沒當幾年楚王,就被劉邦偽遊雲夢捉拿起來,扣回長安城,貶為淮陰侯。韓信的問題基本上就解決了。

    然後是韓王信,這個人在劉邦稱帝后被封為韓王,掌握太原以北的土地。因屢次跟匈奴求和,被劉邦懷疑不忠,韓王信知道朝廷不信任他,就投靠了匈奴,反攻漢朝。韓王信在一次攻漢中被殺身亡,韓王問題得到了解決。

    韓信在陳豨叛變後,也打算造反。但東窗事發,被呂雉知道了,呂雉利用蕭何把韓信殺了。

    然後是彭越,劉邦徵兵彭越自己不去,後來彭越被劉邦囚禁起來。彭越西歸蜀地的途中,遇到了呂雉,呂雉把彭越剁成肉醬,並滅了三族。

    英布聽說各路異姓諸侯王都被滅了,自己擔心起來,後來由於小人誣陷,於是英布也反了。劉邦在征戰英布的戰爭中,被英布射中了一箭,劉邦強追不捨,後來英布被長沙王誘捕殺掉。

    所以劉邦是先把大權奪在手裡,然後依次平叛鞏固地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車底盤異響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