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風物誌

    李白是我們最熟悉的古代詩人,他留下了很多驚豔的作品,例如 《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俠客行》。。。。。。,別的詩人窮其一生可能也就能留一首傳世,李白是當之無愧的詩仙、酒仙。

    李白據說是興盛皇帝的九世孫,如果按照這個說法李白和李唐皇族實際上是同宗,和李世民是同輩分的族弟,李白中年曾在唐玄宗時期供奉翰林,據說因為李白性格桀驁不馴,得罪了楊貴妃,所以李白只在翰林呆了兩年,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年屆五十二歲,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後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臺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遊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756年12月,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後,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此時他已經59歲。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在他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於是他北上準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塗(今屬安徽省馬鞍山)當縣令的李陽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範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但是《舊唐書》則記載,李白流放雖然遇赦,但因途中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中國民間有“太白撈月”的傳說:李白在舟中賞月,飲酒大醉,想要跳下船至水裡撈月而溺死。

    李白如果專心做個詩人,不去當官,結局會好些嗎?

    實際上李白並沒有在朝中任職,只是當過兩年的翰林供奉。後來雖然不得志,在朝中甚至讓力士脫靴,貴妃研磨,算是把兩個權貴得罪了,但最終還是平穩的退出了長安這個政治中心,從此遊覽山河,但是李白是有愛國之心的,所以發現安祿山的野心後,才會在黃金臺痛哭。後來成為永王的幕僚被連累入獄一事,李白的好友杜甫曾在《李太白碑陰記》中說:“太白之從永王璘,當由迫脅。不然,璘之狂肆寢陋,雖庸人知其必敗也。太白識郭子儀之為人傑,而不能知璘之無成,此理之必不然者也。吾不可以不辯”。

    所以杜甫及當時的許多文人都認為李白是被強迫的,但無論如何李白多次想要從軍,可以看出其愛國之心,也許正是因為有這樣桀驁不馴的性格、曲折的人生遭遇,才能留下諸多的傳世之作,把豐富的想象力、獨特的意境、雄奇浪漫的風格代入作品,讓我們知道其奔放的情感。那麼才華橫溢是因,被人妒才脅迫是果,有因才有果,如果李白是個碌碌無為的人,誰會去脅迫他呢?如果李白沒有獨特的人格魅力怎麼會讓郭子儀力保,杜甫極力的為他正名呢?所以這是個選擇碌碌無為平平穩穩還是乘風破浪瀟灑一生的選擇,如果是我,我應該會選擇前者,因為我自認沒有李白那種大才華。

  • 2 # 猿來看歷史

    那個時代人的思想是官本位,當官是正途,是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徑,寫詩只是業餘愛好而已,算不上是職位,而李白家是鉅商,不缺錢。所以他不需要要為謀生做考慮,因此他要麼隱居,要麼做官,別無選擇。至於說結局不好,根本談不上,難道說一個人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就能說結局不好麼?我看他天天小酒喝著瀟灑的很,別被教科書裡面那些無病呻吟的分析騙了。

  • 3 # 重慶李凌雲

    李白如果專心做個詩人,結局會好些嗎?這個問題問得有點不實,因為李白的結局並不是去當官造成的。歷史上對李白的死,說法大致有三種版本。但都與他做不做官毫無關係。

    一,在《舊唐書》裡介紹,李白是醉酒而死。李白一生所愛就兩樣,一是詩。這個大家都知道,他的詩就不一一列舉繁述了。李白所作的詩有兩大特點:1.是誇張手法遠用的登峰造極。2是“狂”,在他所作的詩中,“狂”被他發揮的淋漓盡致。“狂”正是他本人的性格。李白的第二喜愛就是“酒”。他一生以酒為伴,每日從不離酒。在《舊唐書》裡記載,李白因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二,李白患病而死。

    李白在晚年,因為參加永王東巡,而獲罪長流夜郎。59歲時遇朝庭“大赦”而被釋放。因生活所迫,投奔族叔李陽冰,李陽冰其時在當塗任縣令。李陽冰在李白病死後,把他的詩文編輯成冊,就是《草堂集》,共十卷。併為《草堂集》作序。李白死前,在族叔李陽冰家裡,李陽冰記載的李白是死於“腐助病”。

    三,傳說李白乃“捉月而死”,這種說法是最多,也是後來人們認為最“浪漫”的死法。

    李白遇朝庭“大赦”出獄後,乘船來到當塗,投奔族叔李陽冰,雖然是貧困潦倒,但以李白的性格根本就不受影響,依然是每日酒不離手,詩不離口。一天晚上,月明星稀,李白一時興起,抱著酒罈。就走到江邊,登上釣魚船,在上面飲酒賞月。喝到酣處,舉杯邀月共飲。醉朦朦間,看到水裡的“明月”,彎腰伸手去“捉”,不料酒勁上身,翻入江中去了。這種死法符合他一生放蕩不羈,每日“斗酒”的性格。所以很多人也認同。

    如果李白專心做個詩人,不去當官,以他性格,可能喝酒會有更多時間,環境不同,詩也是不同,可能留傳到現在的詩也就有些不一樣了。當不當官,對李白來,無太大的影響。如果換做是我或其他任何人,會做得比李白更好嗎?顯然不可能,首先是“詩”就不及他萬分之一吧。

  • 4 # 小豬非豬

    壯志不酬,理想未滿——這是一個優秀詩人的核心部分

    所以李白專心做詩人,是偽命題!

    一個好的詩人,他的人生際遇必是有“缺”的,這種“缺”大多是現實之於他的遠大理想抱負,激烈碰撞,因為這種碰撞,他才能源源不斷創作出激情四溢的詩歌!詩語言也因此飽含人性力量,充溢人文精神,否則,就是軟綿綿的風月花間詞句。

    無論“直掛雲帆濟滄海”的直進,還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喟嘆,或者“與爾同消萬古愁”的落寞,李白諸多偉大詩歌的產生前提,皆是因為其遠大政治理想的前提存在。

    沒有政治理想的詩人,就是一個“死”的詩人。

    所謂政治理想不止於當官這麼簡單,當官只是一塊“跳板”,實際上是要達到“濟滄生,安社稷,抱大同世”的宏遠目的。

    但是,但是,詩人有遠大政治理想,不代表詩人就能當一個好官!因為詩人思想過於浪漫,感性多於理性,如果其治理天下大事,往往會造成極大危機。我們可以欣賞詩人的才華,為其華美詩歌所折服,但不需要強求其做一位大官。

    詩人在政治上的不得意,那就代表著,他的詩歌很“得意”。鮮明的如南唐後主李煜,做了階下囚後,文風大變,造就了一代“詞帝”。如果杜甫在仕途順風順水,也不能創作出那些憂國憂民的偉大篇章。王勃的《滕王閣序》也充溢著其政治抱負不得展的情緒。

    詩人的內心需要“不平氣”。只有心中有不平氣,才能讓他直抒胸臆,長河落日,天風海雨,大珠小珠落盤,為世人留下一篇篇千古華章。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是杜甫寫給李白的,政治上同時憔悴的李白杜甫,成為了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峰!悲焉?幸焉?

  • 5 # 雪狐wyw

    首先宣告本人不懂詩,但本人認為沒有生活經歷,缺乏生活歷練,仕途一番風順的人是寫不出好詩的。也許文筆很好,詞彙堆砌也許絢麗多姿,但就有那麼一點,進不了受眾的內心,就像乾隆一生寫了幾千首詩詞,可沒人稱其為詩人。

    寫詩的人應該在一生當中失去點什麼,或在某些方面有壓抑,亦或者在某些方面不得志,這類人可能會寫出好的作品。像古代李煜失去了江山,李清照失去了心愛的人,屈原失去了抱負,李白失去了高官等等。近代的金庸,據說小時候痴痴傻傻的不招人待見,所以作品裡武功高強的都是這類人。據說瓊瑤小時候追過帥哥,失敗了,所以作品裡大多是幾個帥哥追一個美女,都沒追上,不是死了就是瞎了,就讓你不完美。但這類人的作品都成功了。

    尤其是寫詩,你不把心理的感覺寫出來,你自己都沒被你的作品打動,怎麼會讓別人感動,一點心境、意境都寫不出來,怎麼會有好作品產生?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你都不懂情,卻在那寫情,豈不可笑?曹雪清筆下的黛玉,如果不解葬花的感受,怎會被大眾接受?人們為何會悲秋、傷月?你沒有生活閱歷你就不會懂,也寫不出來。

    所以詩人不是作家,那是心裡低吟、感慨、怒吼的再現,是忍無可忍是蹦出來的靈感。所以沒事是憋不出好作品的。也不要幻想當個努力的詩人。詩人大多該是狂人或病人,一定要有才華,而且是情情中人,缺乏激情是寫不出好詩來的。

  • 6 # 今朝騎馬入真陽

    一:詩人在古代,不是一個職業,也不是目的。它只是大文人,才華嶄露的結果。

    二:李白就算不入世,他也會做個道士或修道之人,而不是詩人。修道成仙才是人生追求或精神支柱。寫詩只是捎帶手的抒情表達。

  • 7 # 2968186160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太白心雄萬丈自命不凡自詡乃濟蒼生匡社稷之才豈能滿足於詩人乎!

    但李白無自知之明,因他倜儻浪漫恃才傲物的性格乃非當官之料!初出茅廬謁韓荊州求薦官雖有媚態,繼被玄宗召見更躊躇滿志,可見李白一心想撈大官當。但性格就是命運,天生傲骨者本性是難改的,不會拍高力士和楊貴妃馬屁還令兩者難堪終被李隆基趕了出來,而後就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糞土王侯之語,雖有點矯情卻是大徹大悟!

    李白詩才除杜甫無人可及亦不枉此生哉!……

  • 8 # 歷史正反面

    李白一生在朝為官不足三年,但晚年顛沛流離的生活,的確與他錯誤的政治站位有著很大的關係。

    詩仙李白,一生才華橫溢,詩風飄逸浪漫,他一生留下幾百首膾炙人口的詩作,真不敢想象,如果沒有李白,唐詩的宮殿裡將會是多麼的黯然失色。李白的文采在他生活的盛唐時期,可謂是首屈一指,如果他自稱第二,那沒有人敢稱第一。但他的仕途卻是非常的不順,李白很多詩歌裡都表達過自己要為國效力的願望,例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但命運對這位才子似乎過於苛刻,他的仕途終其一生都不順遂。

    青年離家遊歷

    李白在自己24歲時,離開了自己的老家四川,出外遊歷天下,“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真實的目的是透過結識牛人,為自己入仕做官鋪路。唐玄宗時期,朝廷已經有了科舉制度,但李白為什麼不憑藉才華,來參與科舉考試呢?這是因為,這個時候的科舉制度還是有很多限制的,凡能參與的人,要經人舉薦,而且家世要殷實,背景要清晰明瞭。李白出身貧寒之家,顯然科舉的大門他是邁不進去的。

    唐開元十九年(731年),此時已經31歲的李白,作為一名“京漂”,他窮愁潦倒於長安城中。已過而立之年,卻一事無成,於是索性自暴自棄,與長安市井之徒交往,久而久之李白有了歸隱山林的想法。又過了兩年,李白在安陸白兆山桃花巖買下了一處石頭房子,在這裡他開墾山中的農田,過上了白天種地、晚上讀書的生活。

    雖然身處石室之中,但李白那顆一心想要入朝做官的心卻沒有消停,他先後託人向朝廷獻上了《明堂賦》、《大獵賦》等自己的作品。

    供奉翰林

    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極力陳贊聲中,李白被唐玄宗召進了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此時李白的心情一定是欣欣然,漂浮在半空中的。唐玄宗接下來命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職位為六品。再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李白厭棄終日為人寫詩頌德的日子,開始變得怠慢,在朝堂上也得罪了很多人,甚至荒唐到“天子喚來不上朝,自稱臣是酒中仙”的地步,再加上高力士等皇帝身邊紅人的排斥,不到三年的時間李白就被派出了朝廷。

    這是李白一生中唯一一次在朝中為官的日子,時間只有短短的三年,既沒有實際權利,也沒有正式的政治地位,但足以讓很多讀書人羨慕的了,可最終李白還是搞砸了。

    求仙訪道的日子

    從朝中離開後,李白有些厭倦了官場爾虞我詐的生活,轉而寄情于山水,遍尋天下文人墨客。也就是在這期間,他結識了杜甫,兩個人雖然有著十一歲的年齡差,但卻一見如故,李白為兄,杜甫為弟,二人成為了盛唐文壇上最耀眼的雙子星。

    官路走不通,李白轉而追求精神世界的超脫,公元744年,李白到濟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為自己行做成道的儀式,從此他正式成為道士。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找人為自己造了真籙。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晚年流離失所的生活

    公元755年,斷送大唐百年基業的安史之亂爆發,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逃避難。就在這段動亂的歲月裡,李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在自己五十七歲這年,依然想著為國出力,就在永王李璘軍隊東巡時,他加入了永王的陣營,並寫下了《永王東巡歌》一系列詩作。永王兵敗後,被定義為造反,李白也被連累最終被判罪——流放夜郎。

    之後李白就開始了他,晚年流放的生活,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佈大赦,李白才得以赦免。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李白終於獲得了自由,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就是寫在這個時候。

    761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這裡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第二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綜述

    李白的一生都充斥著悲劇色彩,少年才氣卻報國無門,中年得志又遭人排擠,晚年悲憤流放,最終鬱鬱而終。如果李白在最初就沒有萌生入仕做官的想法,他的一生尤其是晚年也許就不會過得如此悽慘。但是話說回來,那樣的生活,李白的詩詞也就達不到後來的水平了,正是抑鬱不得志的生活經歷,才使李白的詩詞更加富有生命的張力。對於當世的李白是劫難,對於後世來說卻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李白僅此一位,換做是我回到唐代,只能是徒增一個平凡人而已。

  • 9 # 莽原大語文

    題主的問題很好。我認為,歷史上李白最終成為偉大詩人,這種已然的結局是最好的;如果把李白換成我們,讓我們去做官,肯定能比李白做得好。李白適合做豪放不羈的詩人,因為他是從天上降下來的仙人,忍受不了地上的約束;我們則只能循規蹈矩地做事,因為我們是地上的凡夫俗子。

    一、首先,必須廓清結局的具體含義,我認為做過官的李白結局才最好。

    有人只是按照辭典關於“結局”的定義——“最後的結果”來定性李白的一生:根據他很淒涼悲慘的晚境,就想當然地認定李白的結局不好。他們的理由倒也也不少:李白赴長安做官,結果被賜金放還;安史之亂時,他不明就裡,在皇家內鬥中,李白站錯隊伍,導致流放夜郎;遇赦歸來後,他到處奔波,最後在採石磯醉酒撈月,樂極生悲,溺水而亡……這樣的情形還真讓人唏噓不已,大發起同情心:嗨!李白的結局真是不好啊……

    但是,我不認為這就是李白真正的結局,因為我們所談的“結局”應是人生價值最終實現的結果。按這個標準衡量,李白的結局是輝煌燦爛的,是最完美的。李白做官失敗,但是,失敗的痛苦化作了他創作的動力,促使他去戰鬥,去批判。也因此,他的不朽詩作名垂千古,取得了永恆的價值,他個人也由此獲得了永生。他登上了詩人之巔,被譽為“詩仙”,被稱讚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作品《將進酒》《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月下獨酌》等千古傳誦,至今還為人稱道,可謂前無古人,後鮮來者……試問,還有比這更好的結局嗎?

    二、李白如果不做官而專心做詩人,反倒會削弱其作品的思想性和戰鬥精神,最終落入平庸之輩,難以揚名千古。

    平心而論,以李白的狂放不羈的個性,是不大適合做官的,可他偏偏想做官,從而產生了巨大的張力。李白自視頗高,認為自己志向高遠本事大,只有入朝做宰輔一類的大官,方可一展胸懷,普濟蒼生。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他如願地進了長安,邁入大明宮中。面對奇才降臨,君臣們反應熱烈,另眼相看。唐玄宗更是親手為他調羹,並讓他做了供奉翰林。李白的政治熱情被激發起來了,把唐玄宗視為聖君,幻想著“願佐一明主,功成還舊林”。

    然而,李白在政治上又是很幼稚的,涉世不深,經驗不多,與黑暗朝廷發生了一個接一個的衝突: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容不下李白,擅權誤國的楊國忠對他恨之入骨,氣焰沖天的高力士屢進有關李白的讒言,安祿山的蠢蠢欲動讓李白憂心忡忡而又無能為力……朝中各派勢力一致排擠他,令他無法容身於官場,最後被皇帝以“賜金放還”的名義驅逐出長安。理想與現實巨大的反差,使他憤怒,使他思考,使他以詩作為批判武器。李白做官的經歷使他看清了朝廷的黑暗,豐富了人生的閱歷,增強了他的作品的戰鬥性和批判的力量。

    李白人生中有了長安官場的閱歷,才使他深刻認識到朝廷內部腐朽墮落的本質,才會大聲疾呼去抗議、去鬥爭,才會在擺脫羈絆後毅然巡山訪仙,並藉助於豐富的想象力,營造出洞天仙境那樣的理想世界,寫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樣的詩句,使他的詩歌創作在思想性、藝術性上有了質的飛躍,從而在唐代詩壇獨領風騷。可以說,沒有長安的做官生涯,李白充其量只是一個優秀的詩人,就不可能稱其為偉大的。

    三、題主假設,讓每一個“我”來做官,結果會怎樣。我給出的答案是,我們來做,肯定比李白做得好。

    李白是天馬行空、獨往獨來,他天性崇尚自由,蔑視權貴。你看他,去長安時就高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傲得不得了,還把誰放眼裡了?也就更得罪了權貴與小人。莫說李林甫楊國忠高力士這樣的壞人領導他,他不服;假設好人杜甫做了他的上司,他也照樣不聽。他討厭事務煩瑣秩序紊亂的名利場,抵制和抗議的辦法是,每日裡“長安市上酒家眠”,不去上班,更不會安心地做個御用文人。李白與官場是格格不入的,讓他做官,肯定是做不好也做不長的。

    在唐朝,我們是升斗小民,不管是務農務工還是到衙門做官,都是為了養家餬口,所以,一門心思,只想做好本職工作。若是意外地得了李白不做的職位,一定會知道它來之不易,要格外珍惜。因為供奉翰林就是做文字性工作,上司安排寫什麼就寫什麼,絕不自作聰明,自作主張。當然,也絕不會在原則問題上越雷池半步。事務性工作一定做好,爭權奪利的事兒離得遠遠的。與同事與領導交往時,守住底線,不昧良心,不蠅營狗苟。平時一定要控制住飲酒,不能學李白“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學他那麼做,是要丟掉飯碗的。我們雖然也有正義感,但重在管住自己,決不同流合汙。遇到對心思的上司,也許會提一點合理化建議。我想,做到了以上這些,也就是個稱職的唐朝官員了。僅此而已……

  • 10 # 歷史風物誌

    李白是我們最熟悉的古代詩人,他留下了很多驚豔的作品,例如 《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俠客行》。。。。。。,別的詩人窮其一生可能也就能留一首傳世,李白是當之無愧的詩仙、酒仙。

    李白據說是興盛皇帝的九世孫,如果按照這個說法李白和李唐皇族實際上是同宗,和李世民是同輩分的族弟,李白中年曾在唐玄宗時期供奉翰林,據說因為李白性格桀驁不馴,得罪了楊貴妃,所以李白只在翰林呆了兩年,天寶十一年(752年)李白年屆五十二歲,北上途中游廣平郡邯鄲、臨洺、清漳等地。十月,抵幽州。初有立功邊疆思想,在邊地習騎射。後發現安祿山野心,登黃金臺痛哭。不久即離幽州南下。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遊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756年12月,李白被三次邀請,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後,李白也獲罪入獄。幸得郭子儀力保,方得免死,改為流徙夜郎(今貴州關嶺縣一帶),在途經巫山時遇赦,此時他已經59歲。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在他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於是他北上準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塗(今屬安徽省馬鞍山)當縣令的李陽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當塗龍山。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觀察使範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但是《舊唐書》則記載,李白流放雖然遇赦,但因途中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中國民間有“太白撈月”的傳說:李白在舟中賞月,飲酒大醉,想要跳下船至水裡撈月而溺死。

    李白如果專心做個詩人,不去當官,結局會好些嗎?

    實際上李白並沒有在朝中任職,只是當過兩年的翰林供奉。後來雖然不得志,在朝中甚至讓力士脫靴,貴妃研磨,算是把兩個權貴得罪了,但最終還是平穩的退出了長安這個政治中心,從此遊覽山河,但是李白是有愛國之心的,所以發現安祿山的野心後,才會在黃金臺痛哭。後來成為永王的幕僚被連累入獄一事,李白的好友杜甫曾在《李太白碑陰記》中說:“太白之從永王璘,當由迫脅。不然,璘之狂肆寢陋,雖庸人知其必敗也。太白識郭子儀之為人傑,而不能知璘之無成,此理之必不然者也。吾不可以不辯”。

    所以杜甫及當時的許多文人都認為李白是被強迫的,但無論如何李白多次想要從軍,可以看出其愛國之心,也許正是因為有這樣桀驁不馴的性格、曲折的人生遭遇,才能留下諸多的傳世之作,把豐富的想象力、獨特的意境、雄奇浪漫的風格代入作品,讓我們知道其奔放的情感。那麼才華橫溢是因,被人妒才脅迫是果,有因才有果,如果李白是個碌碌無為的人,誰會去脅迫他呢?如果李白沒有獨特的人格魅力怎麼會讓郭子儀力保,杜甫極力的為他正名呢?所以這是個選擇碌碌無為平平穩穩還是乘風破浪瀟灑一生的選擇,如果是我,我應該會選擇前者,因為我自認沒有李白那種大才華。

  • 11 # 猿來看歷史

    那個時代人的思想是官本位,當官是正途,是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徑,寫詩只是業餘愛好而已,算不上是職位,而李白家是鉅商,不缺錢。所以他不需要要為謀生做考慮,因此他要麼隱居,要麼做官,別無選擇。至於說結局不好,根本談不上,難道說一個人實現不了自己的理想就能說結局不好麼?我看他天天小酒喝著瀟灑的很,別被教科書裡面那些無病呻吟的分析騙了。

  • 12 # 重慶李凌雲

    李白如果專心做個詩人,結局會好些嗎?這個問題問得有點不實,因為李白的結局並不是去當官造成的。歷史上對李白的死,說法大致有三種版本。但都與他做不做官毫無關係。

    一,在《舊唐書》裡介紹,李白是醉酒而死。李白一生所愛就兩樣,一是詩。這個大家都知道,他的詩就不一一列舉繁述了。李白所作的詩有兩大特點:1.是誇張手法遠用的登峰造極。2是“狂”,在他所作的詩中,“狂”被他發揮的淋漓盡致。“狂”正是他本人的性格。李白的第二喜愛就是“酒”。他一生以酒為伴,每日從不離酒。在《舊唐書》裡記載,李白因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二,李白患病而死。

    李白在晚年,因為參加永王東巡,而獲罪長流夜郎。59歲時遇朝庭“大赦”而被釋放。因生活所迫,投奔族叔李陽冰,李陽冰其時在當塗任縣令。李陽冰在李白病死後,把他的詩文編輯成冊,就是《草堂集》,共十卷。併為《草堂集》作序。李白死前,在族叔李陽冰家裡,李陽冰記載的李白是死於“腐助病”。

    三,傳說李白乃“捉月而死”,這種說法是最多,也是後來人們認為最“浪漫”的死法。

    李白遇朝庭“大赦”出獄後,乘船來到當塗,投奔族叔李陽冰,雖然是貧困潦倒,但以李白的性格根本就不受影響,依然是每日酒不離手,詩不離口。一天晚上,月明星稀,李白一時興起,抱著酒罈。就走到江邊,登上釣魚船,在上面飲酒賞月。喝到酣處,舉杯邀月共飲。醉朦朦間,看到水裡的“明月”,彎腰伸手去“捉”,不料酒勁上身,翻入江中去了。這種死法符合他一生放蕩不羈,每日“斗酒”的性格。所以很多人也認同。

    如果李白專心做個詩人,不去當官,以他性格,可能喝酒會有更多時間,環境不同,詩也是不同,可能留傳到現在的詩也就有些不一樣了。當不當官,對李白來,無太大的影響。如果換做是我或其他任何人,會做得比李白更好嗎?顯然不可能,首先是“詩”就不及他萬分之一吧。

  • 13 # 小豬非豬

    壯志不酬,理想未滿——這是一個優秀詩人的核心部分

    所以李白專心做詩人,是偽命題!

    一個好的詩人,他的人生際遇必是有“缺”的,這種“缺”大多是現實之於他的遠大理想抱負,激烈碰撞,因為這種碰撞,他才能源源不斷創作出激情四溢的詩歌!詩語言也因此飽含人性力量,充溢人文精神,否則,就是軟綿綿的風月花間詞句。

    無論“直掛雲帆濟滄海”的直進,還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喟嘆,或者“與爾同消萬古愁”的落寞,李白諸多偉大詩歌的產生前提,皆是因為其遠大政治理想的前提存在。

    沒有政治理想的詩人,就是一個“死”的詩人。

    所謂政治理想不止於當官這麼簡單,當官只是一塊“跳板”,實際上是要達到“濟滄生,安社稷,抱大同世”的宏遠目的。

    但是,但是,詩人有遠大政治理想,不代表詩人就能當一個好官!因為詩人思想過於浪漫,感性多於理性,如果其治理天下大事,往往會造成極大危機。我們可以欣賞詩人的才華,為其華美詩歌所折服,但不需要強求其做一位大官。

    詩人在政治上的不得意,那就代表著,他的詩歌很“得意”。鮮明的如南唐後主李煜,做了階下囚後,文風大變,造就了一代“詞帝”。如果杜甫在仕途順風順水,也不能創作出那些憂國憂民的偉大篇章。王勃的《滕王閣序》也充溢著其政治抱負不得展的情緒。

    詩人的內心需要“不平氣”。只有心中有不平氣,才能讓他直抒胸臆,長河落日,天風海雨,大珠小珠落盤,為世人留下一篇篇千古華章。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是杜甫寫給李白的,政治上同時憔悴的李白杜甫,成為了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峰!悲焉?幸焉?

  • 14 # 雪狐wyw

    首先宣告本人不懂詩,但本人認為沒有生活經歷,缺乏生活歷練,仕途一番風順的人是寫不出好詩的。也許文筆很好,詞彙堆砌也許絢麗多姿,但就有那麼一點,進不了受眾的內心,就像乾隆一生寫了幾千首詩詞,可沒人稱其為詩人。

    寫詩的人應該在一生當中失去點什麼,或在某些方面有壓抑,亦或者在某些方面不得志,這類人可能會寫出好的作品。像古代李煜失去了江山,李清照失去了心愛的人,屈原失去了抱負,李白失去了高官等等。近代的金庸,據說小時候痴痴傻傻的不招人待見,所以作品裡武功高強的都是這類人。據說瓊瑤小時候追過帥哥,失敗了,所以作品裡大多是幾個帥哥追一個美女,都沒追上,不是死了就是瞎了,就讓你不完美。但這類人的作品都成功了。

    尤其是寫詩,你不把心理的感覺寫出來,你自己都沒被你的作品打動,怎麼會讓別人感動,一點心境、意境都寫不出來,怎麼會有好作品產生?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你都不懂情,卻在那寫情,豈不可笑?曹雪清筆下的黛玉,如果不解葬花的感受,怎會被大眾接受?人們為何會悲秋、傷月?你沒有生活閱歷你就不會懂,也寫不出來。

    所以詩人不是作家,那是心裡低吟、感慨、怒吼的再現,是忍無可忍是蹦出來的靈感。所以沒事是憋不出好作品的。也不要幻想當個努力的詩人。詩人大多該是狂人或病人,一定要有才華,而且是情情中人,缺乏激情是寫不出好詩來的。

  • 15 # 今朝騎馬入真陽

    一:詩人在古代,不是一個職業,也不是目的。它只是大文人,才華嶄露的結果。

    二:李白就算不入世,他也會做個道士或修道之人,而不是詩人。修道成仙才是人生追求或精神支柱。寫詩只是捎帶手的抒情表達。

  • 16 # 2968186160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太白心雄萬丈自命不凡自詡乃濟蒼生匡社稷之才豈能滿足於詩人乎!

    但李白無自知之明,因他倜儻浪漫恃才傲物的性格乃非當官之料!初出茅廬謁韓荊州求薦官雖有媚態,繼被玄宗召見更躊躇滿志,可見李白一心想撈大官當。但性格就是命運,天生傲骨者本性是難改的,不會拍高力士和楊貴妃馬屁還令兩者難堪終被李隆基趕了出來,而後就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糞土王侯之語,雖有點矯情卻是大徹大悟!

    李白詩才除杜甫無人可及亦不枉此生哉!……

  • 17 # 歷史正反面

    李白一生在朝為官不足三年,但晚年顛沛流離的生活,的確與他錯誤的政治站位有著很大的關係。

    詩仙李白,一生才華橫溢,詩風飄逸浪漫,他一生留下幾百首膾炙人口的詩作,真不敢想象,如果沒有李白,唐詩的宮殿裡將會是多麼的黯然失色。李白的文采在他生活的盛唐時期,可謂是首屈一指,如果他自稱第二,那沒有人敢稱第一。但他的仕途卻是非常的不順,李白很多詩歌裡都表達過自己要為國效力的願望,例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但命運對這位才子似乎過於苛刻,他的仕途終其一生都不順遂。

    青年離家遊歷

    李白在自己24歲時,離開了自己的老家四川,出外遊歷天下,“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真實的目的是透過結識牛人,為自己入仕做官鋪路。唐玄宗時期,朝廷已經有了科舉制度,但李白為什麼不憑藉才華,來參與科舉考試呢?這是因為,這個時候的科舉制度還是有很多限制的,凡能參與的人,要經人舉薦,而且家世要殷實,背景要清晰明瞭。李白出身貧寒之家,顯然科舉的大門他是邁不進去的。

    唐開元十九年(731年),此時已經31歲的李白,作為一名“京漂”,他窮愁潦倒於長安城中。已過而立之年,卻一事無成,於是索性自暴自棄,與長安市井之徒交往,久而久之李白有了歸隱山林的想法。又過了兩年,李白在安陸白兆山桃花巖買下了一處石頭房子,在這裡他開墾山中的農田,過上了白天種地、晚上讀書的生活。

    雖然身處石室之中,但李白那顆一心想要入朝做官的心卻沒有消停,他先後託人向朝廷獻上了《明堂賦》、《大獵賦》等自己的作品。

    供奉翰林

    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在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極力陳贊聲中,李白被唐玄宗召進了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此時李白的心情一定是欣欣然,漂浮在半空中的。唐玄宗接下來命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職位為六品。再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李白厭棄終日為人寫詩頌德的日子,開始變得怠慢,在朝堂上也得罪了很多人,甚至荒唐到“天子喚來不上朝,自稱臣是酒中仙”的地步,再加上高力士等皇帝身邊紅人的排斥,不到三年的時間李白就被派出了朝廷。

    這是李白一生中唯一一次在朝中為官的日子,時間只有短短的三年,既沒有實際權利,也沒有正式的政治地位,但足以讓很多讀書人羨慕的了,可最終李白還是搞砸了。

    求仙訪道的日子

    從朝中離開後,李白有些厭倦了官場爾虞我詐的生活,轉而寄情于山水,遍尋天下文人墨客。也就是在這期間,他結識了杜甫,兩個人雖然有著十一歲的年齡差,但卻一見如故,李白為兄,杜甫為弟,二人成為了盛唐文壇上最耀眼的雙子星。

    官路走不通,李白轉而追求精神世界的超脫,公元744年,李白到濟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為自己行做成道的儀式,從此他正式成為道士。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找人為自己造了真籙。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晚年流離失所的生活

    公元755年,斷送大唐百年基業的安史之亂爆發,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逃避難。就在這段動亂的歲月裡,李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在自己五十七歲這年,依然想著為國出力,就在永王李璘軍隊東巡時,他加入了永王的陣營,並寫下了《永王東巡歌》一系列詩作。永王兵敗後,被定義為造反,李白也被連累最終被判罪——流放夜郎。

    之後李白就開始了他,晚年流放的生活,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佈大赦,李白才得以赦免。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李白終於獲得了自由,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就是寫在這個時候。

    761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這裡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第二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綜述

    李白的一生都充斥著悲劇色彩,少年才氣卻報國無門,中年得志又遭人排擠,晚年悲憤流放,最終鬱鬱而終。如果李白在最初就沒有萌生入仕做官的想法,他的一生尤其是晚年也許就不會過得如此悽慘。但是話說回來,那樣的生活,李白的詩詞也就達不到後來的水平了,正是抑鬱不得志的生活經歷,才使李白的詩詞更加富有生命的張力。對於當世的李白是劫難,對於後世來說卻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李白僅此一位,換做是我回到唐代,只能是徒增一個平凡人而已。

  • 18 # 莽原大語文

    題主的問題很好。我認為,歷史上李白最終成為偉大詩人,這種已然的結局是最好的;如果把李白換成我們,讓我們去做官,肯定能比李白做得好。李白適合做豪放不羈的詩人,因為他是從天上降下來的仙人,忍受不了地上的約束;我們則只能循規蹈矩地做事,因為我們是地上的凡夫俗子。

    一、首先,必須廓清結局的具體含義,我認為做過官的李白結局才最好。

    有人只是按照辭典關於“結局”的定義——“最後的結果”來定性李白的一生:根據他很淒涼悲慘的晚境,就想當然地認定李白的結局不好。他們的理由倒也也不少:李白赴長安做官,結果被賜金放還;安史之亂時,他不明就裡,在皇家內鬥中,李白站錯隊伍,導致流放夜郎;遇赦歸來後,他到處奔波,最後在採石磯醉酒撈月,樂極生悲,溺水而亡……這樣的情形還真讓人唏噓不已,大發起同情心:嗨!李白的結局真是不好啊……

    但是,我不認為這就是李白真正的結局,因為我們所談的“結局”應是人生價值最終實現的結果。按這個標準衡量,李白的結局是輝煌燦爛的,是最完美的。李白做官失敗,但是,失敗的痛苦化作了他創作的動力,促使他去戰鬥,去批判。也因此,他的不朽詩作名垂千古,取得了永恆的價值,他個人也由此獲得了永生。他登上了詩人之巔,被譽為“詩仙”,被稱讚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作品《將進酒》《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月下獨酌》等千古傳誦,至今還為人稱道,可謂前無古人,後鮮來者……試問,還有比這更好的結局嗎?

    二、李白如果不做官而專心做詩人,反倒會削弱其作品的思想性和戰鬥精神,最終落入平庸之輩,難以揚名千古。

    平心而論,以李白的狂放不羈的個性,是不大適合做官的,可他偏偏想做官,從而產生了巨大的張力。李白自視頗高,認為自己志向高遠本事大,只有入朝做宰輔一類的大官,方可一展胸懷,普濟蒼生。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他如願地進了長安,邁入大明宮中。面對奇才降臨,君臣們反應熱烈,另眼相看。唐玄宗更是親手為他調羹,並讓他做了供奉翰林。李白的政治熱情被激發起來了,把唐玄宗視為聖君,幻想著“願佐一明主,功成還舊林”。

    然而,李白在政治上又是很幼稚的,涉世不深,經驗不多,與黑暗朝廷發生了一個接一個的衝突: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容不下李白,擅權誤國的楊國忠對他恨之入骨,氣焰沖天的高力士屢進有關李白的讒言,安祿山的蠢蠢欲動讓李白憂心忡忡而又無能為力……朝中各派勢力一致排擠他,令他無法容身於官場,最後被皇帝以“賜金放還”的名義驅逐出長安。理想與現實巨大的反差,使他憤怒,使他思考,使他以詩作為批判武器。李白做官的經歷使他看清了朝廷的黑暗,豐富了人生的閱歷,增強了他的作品的戰鬥性和批判的力量。

    李白人生中有了長安官場的閱歷,才使他深刻認識到朝廷內部腐朽墮落的本質,才會大聲疾呼去抗議、去鬥爭,才會在擺脫羈絆後毅然巡山訪仙,並藉助於豐富的想象力,營造出洞天仙境那樣的理想世界,寫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樣的詩句,使他的詩歌創作在思想性、藝術性上有了質的飛躍,從而在唐代詩壇獨領風騷。可以說,沒有長安的做官生涯,李白充其量只是一個優秀的詩人,就不可能稱其為偉大的。

    三、題主假設,讓每一個“我”來做官,結果會怎樣。我給出的答案是,我們來做,肯定比李白做得好。

    李白是天馬行空、獨往獨來,他天性崇尚自由,蔑視權貴。你看他,去長安時就高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傲得不得了,還把誰放眼裡了?也就更得罪了權貴與小人。莫說李林甫楊國忠高力士這樣的壞人領導他,他不服;假設好人杜甫做了他的上司,他也照樣不聽。他討厭事務煩瑣秩序紊亂的名利場,抵制和抗議的辦法是,每日裡“長安市上酒家眠”,不去上班,更不會安心地做個御用文人。李白與官場是格格不入的,讓他做官,肯定是做不好也做不長的。

    在唐朝,我們是升斗小民,不管是務農務工還是到衙門做官,都是為了養家餬口,所以,一門心思,只想做好本職工作。若是意外地得了李白不做的職位,一定會知道它來之不易,要格外珍惜。因為供奉翰林就是做文字性工作,上司安排寫什麼就寫什麼,絕不自作聰明,自作主張。當然,也絕不會在原則問題上越雷池半步。事務性工作一定做好,爭權奪利的事兒離得遠遠的。與同事與領導交往時,守住底線,不昧良心,不蠅營狗苟。平時一定要控制住飲酒,不能學李白“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學他那麼做,是要丟掉飯碗的。我們雖然也有正義感,但重在管住自己,決不同流合汙。遇到對心思的上司,也許會提一點合理化建議。我想,做到了以上這些,也就是個稱職的唐朝官員了。僅此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看待銀行陸續叫停信用卡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