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澄廬書院

    唐太宗對他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

    還將臨摹本分賜貴威近臣,並以真跡殉葬。

  • 2 # 頭號體育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高中的時候,背誦《蘭亭集序》的場景歷歷在目!這篇《蘭亭集序》背起來朗朗上口,直至閉眼一氣就能背閉。每每都能想象自己是作者王羲之,和一幫好友在一起吟詩作對,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的“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蘭亭集序》真跡不用說是一件稀世珍品,史料記載王羲之將真跡以傳家寶的形式傳在了第七世孫王智勇的手上。而智永年少時已出家,一生也酷愛書法,至今也有優秀書法作品傳世。其在世百年之久,在離開人世時將真跡傳給了其弟子辨才。

    此時,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到處尋找《蘭亭集序》的真跡,並因苦尋無果而悶悶不樂。聽聞辨才和尚手裡有真跡,數次派人前往取來,可是辨才都以自己並無真跡而推脫。後來,唐太宗做了一個騙局,將真跡騙到手,並做了許多摹本,現今流傳於世的便是此。

    唐太宗死後選擇將真跡陪葬,可是在後來的考古行動中並沒有發現《蘭亭集序》,後人猜測也頗多。只是始終尋不見。只能慶幸唐太宗時期做了許多摹本,得以見得《蘭亭集序》的風采!

  • 3 # 古古閣100

    雲門騙局

    蕭翼,你賺了蘭亭序,卻辜負了世間最寶貴的慈悲與善良,欠歷史一聲歉!

    大唐,來浙東尋訪的詩人,多為懷舊賞景,心靈乾淨。只有一個人例外,那就是蕭翼,他受唐太宗指使,懷著個鬼胎來到雲門寺。老和尚辯才,滿懷慈悲,卻被他暗施伎倆,騙得團團轉。

      蕭翼賺走《蘭亭序》,絕塵而去。辯才死難瞑目,臨終前估計還在向弟子玄素吐槽:徒兒啊,騙子不可怕,就怕騙子有文化!

      蕭翼賺蘭亭——一個可愛的文化騙子與一個同樣可愛的佛門高僧,成就了紹興雲門寺一段千年傳奇,讓後人津津樂道……

    今天紹興平水雲門寺

    馮承素臨《蘭亭序》,被認為最接近王羲之真跡

    唐朝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

      本期,古古閣為你講述這雲門騙局。

    01

    鎮寺之寶,《蘭亭序》秘藏雲門寺

      紹興雲門寺,在今天平水鎮的平江村,秦望山腳下。歷史上,這座晉朝古剎曾是浙東的文化中心,輝煌無比。書上,能查到名姓的唐朝詩人,曾在此駐足的,就有四百多位,我們一般人所能背出的詩人,幾乎全部囊括。如今,這裡已是一片落寞,惟留一小廟,一孤僧。

    雲門孤僧清慧法師,一直致力於雲門文化復興

      雖然落寞,也不掩其偉大,這裡依然是很多人心靈的嚮往。每到週末,三三兩兩的遊人,會來此尋求精神慰藉。甚至日本、南韓等地之人,每年也會來此朝拜。村裡老百姓看不懂,這麼一個破落小廟,有什麼好看的,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雲門寺真是一個極具魅力的文化符號,是唐詩之路上最核心的節點,可以成為很多人的心靈歸宿地,旅遊開發很有潛力。可惜,我們至今還沒有對此地進行很好地思考和規劃。

      還是趕快切入故事主題吧。

      唐朝開元年間,有個朝官叫何延之,挺能寫文章。他有一篇《蘭亭記》,詳細記載了蕭翼賺蘭亭的精彩過程。何延之年輕時,曾遊訪越州,在雲門寺拜見了92歲的玄素大師,聽他細講了辯才被騙《蘭亭序》的經過。玄素大師是辯才的徒弟,見過《蘭亭序》真跡,他的講述,應該最接近於歷史真相。

      據記載,《蘭亭序》寫成後,王羲之本人也很珍惜,視之為平生最得意創作,將作品交給家族傳承。代代相傳,直到七世孫智永和尚手裡。

      智永生活在陳、隋間,那是門閥制度被不斷打擊的時代,也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智永萬念俱灰,與哥哥一起出家。智永常在永欣寺的閣樓上苦臨王羲之書法,據說是三十年不下樓,寫壞的筆一簍接一簍,瘞之,留下一個“退筆冢”。因深得王家筆法之妙,來向智永求字者踏破門檻,於是封個鐵皮保護起來,又留下“鐵門限”故事。大家所熟知的永字八法,就由智永和尚創造。智永另一個壯舉,就是不斷臨寫《千字文》,挑選了寫得較好的八百本,廣發浙東各寺院,由此名氣更大。

    雲門寺洗硯池

      智永三十年不下樓,肯定是後人的誇張,但他這麼不願出門,我覺得除了勤學書法外,另一個原因,就是要守著鎮寺秘寶《蘭亭序》,擔心一離身,就有什麼差池。因為梁武帝蕭衍的推崇,王羲之書法此時已地位日隆,到智永時,《蘭亭序》已真正成為無價之寶,老和尚心裡清楚,盯著這件寶貝的人,世間不知有多少。

      練王羲之書法,真能安神養身,智永活了一百餘歲。臨終時,智永把寺中一切託付給弟子辯才,特別交待,不管發生什麼,一定要保護好《蘭亭序》。

      辯才非凡僧,乃相門之後,是梁朝司空袁昂的玄孫。袁昂是個忠誠度很高的人,在齊朝為官時,品行端正,讓人稱讚。齊朝末年,梁軍攻到建康,所向披靡,州郡望風而降,唯有袁昂嚴防死守。梁武帝寫信勸降說:大樹已倒,你這枝葉還能往哪依附,識時務者為俊傑,趕快投降,可享高官厚祿,不然,誅滅三族。袁昂不肯降,對梁武帝說,我享人之祿,當效人之忠,否則,就是你也要鄙視我。

      建康被平定後,袁昂自縛至宮闕,梁武帝敬其忠誠,不僅免了他罪,更是委以重任。袁昂後來官到司空,萬人之上,一人之下。袁昂也是書畫集大成者,所撰一卷《古今書評》,歷數二十五位名家書跡,見解深刻,為人稱頌。

      辯才和尚受這種家訓家風影響,富才華,講義氣,重然諾,一言九鼎。所以,後來,當唐太宗為了得到《蘭亭序》,兩次三番用高官厚祿來誘惑他時,他都絲毫不為所動,寧可冒欺君的死罪,也要兌現對師傅的承諾,保護好《蘭亭序》。如此誠信,也就很好理解了。

    02

    無欲則剛,唐太宗搞不定辯才和尚

      出自相門的辯才和尚,從小受到良好教育,能詩善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他臨寫智永禪師的書法,能以假亂真。為了讓《蘭亭序》萬無一失,他悄悄在自己居住的香閣大梁上鑿了一個暗格,將《蘭亭序》藏在那裡,其珍愛程度,比師父智永更甚。

      坐穩江山後,唐太宗雅興大起,酷愛王羲之書法,民間二王之帖,蒐羅殆盡,唯獨不見《蘭亭序》真跡,太宗甚為遺憾。後來終於從朝臣那兒打聽到,《蘭亭序》藏於雲門寺。關於這訊息來源,史上並不確切,但可以判斷,可能性最大的是,直接或間接來自於虞世南。因為智永和尚有兩個得意門徒,一個是佛門弟子辯才,另一個就是俗家弟子虞世南。虞世南幼時,跟隨智永和尚練書法,所以,他肯定見過《蘭亭序》。皇帝近臣中,能確定這寶貝藏在雲門寺的,只有他一人。

    蘭亭墨池

      目標鎖定後,唐太宗出招了。他頒發詔書,要辯才和尚入宮,主持道場。辯才來到宮內,唐太宗好酒好菜招待。數日後,唐太宗假裝隨意問起《蘭亭序》,想要辯才說出真相,貢獻珍本。辯才警惕性很高,矢口否認,說:侍奉先師時,倒是真見過《蘭亭序》,但先師死後,幾經離亂,真跡已不知亡於何方。

      辯才油鹽不進,唐太宗也沒辦法,只好將他放回。

      辯才走後,唐太宗繼續推敲,覺得《蘭亭序》一定還在辯才手上。於是,再詔辯才入宮,繼續主持道場,繼續好生招待。辯才和唐太宗,兩人心知肚明,一冊《蘭亭序》,一個要謀取,一個要護住。如此來來往往,折騰了三次,辯才只說王羲之蘭亭真跡已不在。

      為了斷絕皇帝的念想,省卻麻煩,辯才還寫了一首《赴太宗召》,以表明心跡:

      雲霄咫尺別松關,禪室空留碧障間。

      縱使朝廷卿相貴,爭如心與白雲閒。

      塵世浮華吸引不了辯才,他在詩中明確告訴皇帝,你的高官厚祿,我不稀罕!

      唐太宗怎麼使招,也搞不定辯才和尚,心中又氣又恨。但作為高立牌坊的一代明君,他又要顧及民間輿論,不好硬來,只好從長計議,一次次召辯才來,又一次次放他回去。

      這下,輪到蕭翼出場了——

    03

    有備而來,假扮書生詣雲門

      “這個老頑固,這麼大年紀了,還守著《蘭亭序》幹什麼……”作為一國之君,想取一物還這麼難,唐太宗很惱火。

    看著皇上悶悶不樂,心頭如此縈繞《蘭亭序》,朝臣們聚在一起,紛紛出鬼點子。尚書右僕射房玄齡說:皇上,我聽說監察御史蕭翼,是梁元帝的曾孫,這人頗有才華,機巧多變,現在在魏州莘縣任職,讓他去想辦法,一定能拿到《蘭亭序》。

      唐太宗立即詔見蕭翼。

      蕭翼說:皇上,此事若公事公辦,肯定拿不到你要的東西,你把權力下放,任我私下行事。同時,請給我幾件二王雜帖,作道具用。

      唐太宗一一應允。

      蕭翼於是脫下朝裝,改穿微服,坐商人船隻,趕赴越州。到了越州後,又換上寬大粗糲的黃色長衫,背個小書箱,打扮成山東落魄書生模樣。為更顯風塵僕僕,他特意選擇黃昏時進入雲門寺,來回看廊間壁畫。經過辯才香閣時,故意停了下來。

      一個人,讀過的書,都會寫在臉上。蕭翼是梁朝皇胄,唐朝命官,一生飽讀詩書,自有超出常人的風度,即使穿得再破爛,也氣質逼人。同樣才華橫溢的辯才和尚,人群中遠遠一看,就與蕭翼對上了眼。他主動上前詢問:施主哪裡來?蕭翼趕忙雙手合十:弟子從北方來,到江南賣點蠶種以餬口,今日來寺裡逛逛,有幸遇到禪師!

      蕭翼有備而來,句句順著禪師心意走,三言兩語,辯才就已滿懷欣喜。於是,相邀入禪房,品茗暢談,開展深入交流。兩人共同語言很多,圍棋、撫琴,投壺、握槊,談文、說史,玩得很嗨。辯才以為遇到了人生知己,動情地說:白髮如新,傾蓋如故。人與人相處,就是這樣,有些人,打了一輩子交道,心就是貼不到一塊去;有些人呢,偶然相遇,卻心心相印,如多年故交。我與你,相見恨晚,以後,就不要見外了。

      當晚,蕭翼留宿寺內,辯才好酒好茶招待。辯才怎麼這麼不嚴肅,還喝酒呢?不要奇怪,那時沒這禁令,所以能看到很多高僧都與詩酒相連。

      酒酣耳熱,兩人詩興大發,玩起了和詩遊戲。辯才探得“來”字韻,先吟一首:

      初醞一缸開,新知萬里來。

      披雲同落寞,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風長旅雁哀。

      非君有秘術,誰照不燃灰。

      辯才和尚真是個性情中人,你看,剛見面講了席話,他就把蕭翼當成了知己,敞開胸懷,親熱地說,你用了什麼秘術啊,讓我的心,死灰復燃了。辯才哪裡知道,這不是秘術,是詐術!

    蕭翼抽到了“招”字韻,和詩一首: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勝招。

      彌天俄若舊,初地豈成遙。

      酒蟻傾還泛,心猿躁似調。

      誰憐失群翼,長苦業風飄。

      聽到這麼一番表達,善良的辯才哪抵擋得住,衝動得一塌糊塗,相知恨晚,80歲的年紀了,還與蕭翼玩了個通宵。至此,在這場較量中,他已一敗塗地。

    秦望山

      接下來,為了鞏固戰果,蕭翼又與辯才吟詩作賦,還一起登秦望山,玩得不亦樂乎,傳下兩首詩來:

      《登秦望山》

      絕頂高峰路不分,煙嵐長鎖綠苔紋。

      獼猴推落懸崖石,打破下方遮寺雲。

      《宿雲門辯才東院》:

      路入山西更向西,雨和春雪旋成泥。

      風吹疊巘雲頭散,月照平湖雁影低。

      拄杖負琴尋遠寺,倩童牽鹿度深溪。

      今朝獨宿巖東院,惟聽猿吟與鳥啼。

      蕭翼的詩,格局很大,水平不錯,辯才越接觸越喜歡。如此,詩酒為務,你來我往,十多天時間,已僧俗混然,親密無間,不分彼此。

      蕭翼越來越靠近目標——

    04

    漸入主題,激將法引出《蘭亭序》真跡

      蕭翼展示梁元帝畫的《職貢圖》,辯才讚歎不已。由此,話題自然地過渡到書畫上來。蕭翼說:說到書法,我們祖上一直傳授二王楷法,我也從小就喜歡,身邊還帶著幾件寶貴的法帖呢。

      辯才立即興奮起來,說:明天拿來我看看。

      第二天,蕭翼就把法帖拿給辯才看。辯才仔細看了很久,說:真跡倒是真跡,但不算精品,我有一件真跡,很不尋常。蕭翼問:什麼帖?辯才說:《蘭亭序》。蕭翼哈哈一笑,假裝不信,揶揄說:拉倒吧,幾經離亂,《蘭亭序》早沒影子了,你這兒還會有真跡?肯定是複製品。辯才說:絕對是真跡,我師傅臨終前親手交給我,不信,你明天來看。

    明代畫《蕭翼賺蘭亭》圖

    唐 馮承素臨摹《蘭亭序》

    唐 褚遂良摹《蘭亭序》

    明 王鐸臨摹《蘭亭序》

    清 鄭板橋臨摹《蘭亭序》

      翌日,蕭翼一到,辯才從樑上暗格中取出《蘭亭序》,展示給他看。蕭翼看後,故意找些缺點出來,說:果然是件假的!

      蕭翼裝作對《蘭亭序》毫不在意,故意與辯才紛爭不定,辯才因此毫無警惕。之後,辯才也沒將《蘭亭序》放回暗格,而是與蕭翼的雜帖一起放於几案上,依然每日臨摹。兩人來往久了,寺間上下,也都視蕭翼為自己人,不再有任何戒備。

      時機成熟,蕭翼準備下手了——

    05

    調虎離山,成功擼走天下第一帖

      一天,辯才外出,赴人家齋。他前腳剛出門,蕭翼後腳就到。邏輯判斷,這場飯局,應是蕭翼的精心安排,調虎離山。

      蕭翼對小和尚說:我的隨身帕子落在辯才房間的躺椅上了,請幫我開下門。小和尚沒猜疑,幫他開了門。蕭翼順利地擼走了《蘭亭序》和自己帶來的雜帖,立馬奔赴永安驛站,對驛長凌愬說:我是御史,奉詔來此,請通報你們都督齊善行。

      齊善行一到,蕭翼將事情來龍去脈說了一遍,善行趕快召辯才來見御史。辯才此時尚在飯局中,匆匆趕來一看,御史乃蕭生也。得知《蘭亭序》已在御史手中,辯才一下驚倒,昏了過去,良久始蘇。

      蕭翼告別,快馬加鞭,趕往朝廷報喜。得到夢寐以求的法帖,唐太宗龍顏大悅,重賞房玄齡和蕭翼等人,又獎房子又獎金銀,並提拔蕭翼為五品員外郎。而對辯才呢,唐太宗起初想治他欺君之罪,後又念及他年事已高,不忍加刑,就此放過。畢竟是用不正當手段騙了老和尚,唐太宗、房玄齡、蕭翼等人,估計都內心不安,商量後,覺得還是要補償一下老和尚,於是,數天後,唐太宗又賜給辯才錦彩三千段、谷三千擔。辯才也不敢佔為己用,用這些東西修了座三層寶塔,十分精美。因為受了嚴重驚嚇,又失了《蘭亭序》,辯才精神垮了,飯也吃不下,只能喝點稀粥,一年後逝世。

      唐太宗拿到《蘭亭序》後,命人或拓或臨了眾多版本,賜給近臣和皇室,《蘭亭序》由此更加光大。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都有摹本傳世,其間馮承素神龍本被認為最接近羲之真跡。唐太宗臨終時,要求將《蘭亭序》帶入昭陵,後不知所終,留下千秋之謎。

      對《蘭亭序》本身而言,遇到唐太宗,是一件幸事。因為由辯才和尚藏在寺廟,想象不出,能儲存多久就會煙消雲散。正是因為唐太宗的推崇,王羲之才有了書聖的地位,他的眾多真跡,才能妥善儲存至今。

      康熙以臨蘭亭為聖事,曾恭書之,並刻巨碑於蘭亭。乾隆也收集各名家版本,集為蘭亭八柱。

      蕭翼賺蘭亭,千百年來,都是最吸睛的文人逸事,大家以此為題,繪畫、書寫,不亦樂乎。而我,卻為辯才之死感到疼痛。因為今天我們常見的騙局,多是利用人之貪念設局,而辯才不貪,是因為慈悲和善良才入了彀。所以,我覺得,蕭翼雖得到了《蘭亭序》,獲得了皇帝歡心和自己想要的官位,卻辜負踐踏了世間最寶貴的慈悲與善良,讓人如鯁在喉,理當受譴責。

      蕭翼,欠辯才一聲歉!欠歷史一聲歉!

  • 4 # 子曰觀史

    王羲之被人們尊稱為“書聖”。王體書道逸勁健,幹變萬化,尤其晚年行書爐火純青,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梁武帝稱其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

    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因而詔示天下,搜求王羲之書跡。經過數年苦心經營,王義之所有真跡幾乎蒐羅殆盡,可是卻始終找不到《蘭亭序》,因而深以為憾。當他聽說《蘭亭序》可能在辯才手中時,立即命監察御史蕭翼前去索討《蘭亭序》真跡。唐太宗得到《蘭亭序》真跡後,重賞蕭翼,把《蘭亭序》奉為天下第一行書,並命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馮承素、趙模等臨摹,分賜與皇子及近臣。而《蘭亭序》真跡,則被他下令隨他一起埋在昭陵做了殉葬。

  • 5 # 枚東

    蘭亭集序真跡早已經刻在石頭上,原文只有211個字,筆法和字型非常罕見,鐵畫銀線。跟當今網上流傳的蘭亭序大不一樣。

  • 6 # 不二齋

    對啊,這樣一幅偉大的書法作品,就憑空在歷史上消失了,現在留下來的唐代的馮承素的摹本被認為是最接近王羲之《蘭亭序》原作的作品。

    而就是這樣一幅被歷代書法家認可的摹本,也不斷的被人懷疑,由此還引發了一場關於蘭亭序真偽的全國性的論辯《蘭亭論辯》,郭沫若認為《蘭亭序》是假的,而南京高二適則認為蘭亭序是真的,馮承素的摹本也是最像原作的,當然,後來高二適的說法得到了公認。

    那麼《蘭亭序》的真跡到底去哪了呢?

    王羲之去世以後,他的《蘭亭序》真跡傳到了他的七世孫智永的手裡,智永是一個和尚,他沒有後代,把《蘭亭序》傳給了他的徒弟辯才。

    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忠實粉絲,到處蒐羅王羲之的真跡,這件事就被他知道了,於是他便派人從和尚辯才那裡騙取了《蘭亭序》,雖然辯才把《蘭亭序》藏的也非常的機密。

    唐代宗得到蘭亭序以後,就開始找人臨摹,馮承素之所以能夠臨摹《蘭亭序》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據說當時臨摹了很多本,分發給朝中大臣,現在流傳下來的有馮承素摹本、褚遂良摹本、歐陽詢摹本等等,以馮承素的摹本最為出名。

    唐太宗去世以後,把《蘭亭序》真跡帶進了自己的陵墓昭陵,從此天下第一行書從江湖消失,杳無音訊。

    但也有人說他的兒子李治把《蘭亭序》從他父親的陵墓裡偷了出來,放進了自己的陵墓乾陵,當成自己的陪葬品了,可惜由於現在的技術還不夠,乾陵還沒有發掘。

    如果能夠發掘,或許能夠解開這千古之謎,真的難以想象,如果《蘭亭序》出土以後,和馮承素的摹本根本就不一樣,會引起怎樣的轟動,甚至會改寫整個書法史。

    圖片為褚遂良摹本《蘭亭序》

    寫字說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後瘋狂掉頭髮,什麼時候結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