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同為參戰一方,為什麼曹操一勝一負?
14
回覆列表
  • 1 # 董狐筆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官渡之戰,袁紹率河北驕兵十萬,力數倍於曹操,然不過一紙老虎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使袁本初四世三公之威望蕩然不存,儼然成一亂臣賊子,盡失天時;官渡易守而難攻,曹操集中兵力扼守隘口,使袁紹初進兵受阻,又使大將關羽陣前斬河北大將顏良文丑,挫袁紹銳氣,佔盡地利;袁紹不聽田豐等人之謀,不能使顏良文丑張合之力,三子不和宮鬥於內,屬下許攸內結曹營,暴露弱點,使曹軍火攻烏巢,斷袁糧道。反觀曹操用劉曄許攸等人之謀,用關羽等人之力,步步為營,雖力量薄弱卻左右逢源,決策高明,用人得當,佔盡人和,袁紹安得不敗?赤壁之戰,攻守之勢異也。曹操一日失天時,冬日竟刮東風,如之奈何?周瑜借長江天險布兵,用水軍之長,制曹操旱鴨子之短,此地利也。孫氏父子久在江東,深得江東父老人心,劉備諸葛亮與東吳同仇敵愾,此人和也。有此三者,赤壁之周瑜,恰如官渡之曹操,想不勝而不能也。

  • 2 # 知常容

    官渡之戰也沒有大勝,赤壁之戰也沒有大敗,這兩次大戰給曹操來說意義非常重大。官渡之戰是曹操抵抗住了袁紹的進攻,穩固住了自己的地盤,赤壁之戰中斷曹操統一天下的夢想。

    赤壁之戰前夕,因為勝利來得太突然了,本來曹操打荊州打了好幾次都沒拿下,想不到這一次一來,劉琮就投降了,更重要的是東吳也是人心惶惶,跟官渡之戰的時候曹操方一樣。此時曹操已經不如官渡之戰時候的謹慎,而且非常的狂妄和驕傲,最典型的就是張松來見他的時候,他毫不重視。以前劉璋每一次派特使出來,都會善待特使,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曹操已經狂到天了。驕兵必敗,曹操也不能例外。

    赤壁之戰是在客地作戰,對地形不熟悉,更重要的是曹操根本沒有打過水戰,沒有指揮作戰的經驗,打水仗不是以人多就行了,也不是騎兵厲害就可以了。所以種種不利的因素導致了赤壁之戰,還有就是北方人水土不服,已經起了瘟疫。所以曹操才敗了。

  • 3 # 知未是也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對於研究和指導戰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曹操作為兩次戰爭的主角,卻取得了一勝一負的戰績,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回味和探討。

    官渡之戰曹操勝在重視程度和正確指揮上,赤壁之戰正好相反,所以他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官渡之戰,曹操從實力上看當時絕對處於劣勢,所以曹操非常謹慎和重視,把打贏這場戰爭放到了用人用謀用兵上,用在了對整個戰爭戰機的捕捉上,火燒袁軍糧草,背水一戰,讓曹操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從而反敗為勝。官渡之戰,讓曹操消滅了當時最強大的對手,扭轉了曹操實力弱小的局面,提高了曹操的威望,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反觀赤壁之戰,曹操漏洞和問題多多。一是讓勝利衝昏了頭腦,心理上產生了麻痺輕敵思想。曹操自起兵以來,滅袁紹,誅呂布,殺袁術,收烏桓,敗馬超,打劉備,收荊州,可以說所向披靡,一路凱歌。尤其是收荊州,不戰而降,並得到荊州步軍十多萬,水師八萬,錢糧無數,更加壯大了曹操的勢力,曹操現在真正是雄兵百萬,這也讓他從思想上發生了很大變化,產生了急於求成的心理,以致剛拿下荊州,人馬還沒有充分休整,從各方面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就提出了進攻東吳孫權的的戰略,且置賈詡軍馬勞頓,尚需休整,宜後圖之於不顧,強硬堅持出兵,從思想上為大敗埋下了禍根。二是用人多疑,臨陣斬將。曹操此次攻打東吳,主要依靠荊州水師,荊州水師有八萬之眾,由蔡帽掌管,在水戰方面不比東吳水師差多少,深讓東吳大督都周瑜頭疼,可以說是曹操戰勝東吳的重要依靠,但曹操用人疑人,硬是中了周瑜反間之計,在進軍途中殺了蔡帽,幫周瑜除了心中大患,讓不懂水師的外行指揮,豈能不遭受大敗而歸?三是戰術單一,以短擊長。曹操這次攻打東吳,人數上雖然較多,但沒有從氣勢和戰略上對東吳構成嚴重威脅,全部人馬都沿江而下,從一個方向單刀直入,無異於以己所短擊人所長,嚴重犯了兵家大忌。要知道曹操兵馬大都來自北方,不習水戰,雖然坐船而下,省得兵馬遠端疲勞,但都坐船而來,卻不便於北方人水上作戰,許多曹兵暈船嘔吐,沒有開戰,戰鬥力就已降低一半,再加上曹操中了龐統連環之計,用鐵環將戰船鎖在一起,雖然解決了船隻搖晃不穩的問題,但如遇到敵船攻擊,卻為己方戰船迅速展開進入戰鬥帶來不便,更為敵方火攻創造了條件。四是敵我不分,屢屢中計。是役曹操共中三計,分別是反間計、連環計和苦肉計,反間計讓曹操臨戰斬將,犯了兵家大忌。連環計讓曹兵如同自縛,被動挨打。苦肉計讓曹軍內外受敵,終被火攻。曹操之所以連連中計,主要是曹操麻痺輕敵思想所致。

    假如曹操從不同地方多路殺向東吳,水陸共進,相互配合,既能揚長避短,又能對東吳帶來更大威脅,僅憑東吳那點人馬,拿什麼來應對和取勝?沒有充分籌劃,戰略戰術單一,是曹操失去了一統江山的大好時機。

    赤壁之戰最後到了陸上,曹操有三笑,一定會讓大家記憶猶新,曹操慘遭東吳火攻後,由船上敗到陸上,逃跑途中,曹操曾三次笑過諸葛亮、周瑜用兵,並說假如是他如何如何,從這幾次笑話別人中,我們就能看出曹操驕傲自大已到了何種程度,都大敗了,還笑話別人,抬高自己,足見曹孟德有多麼自負!

  • 4 # 足球大玩家

    公元208年十月底,曹操一路攻下宛、葉,收了新野、長坂坡,同時蔡瑁獻了荊州大部。曹操終於來到了長江邊上,那一刻他並沒有壯懷激烈,而是深刻的感覺到自己是多麼傻逼。

    這是一條河?這他媽的明明是一片海!

    長江不是官渡之戰中的黃河,更不是曹操開鑿用於操練水軍的玄武池。長江江面寬達2000米,江心水深可達數十米,風大浪大根本不是北方士兵能征服的,曹操苦心訓練幾個月的水軍,是準備餵魚?

    長江更有長江流域獨特的氣候環境,長江流域的潮溼,與西域黃沙、青藏高反、漠北極寒一樣是古代不可克服的後勤障礙。北方同學可能覺得南方不是亞熱帶氣候溫潤嗎?如果你在冬天到長江流域生活一段時間,就知道曹軍當時的感覺:我要回家找媽媽...

    長江流域除了陰冷潮溼,更有獨特的地域殺手:血吸蟲。直到1960年代,新中國大力根治,血吸蟲這一危害中國南方數千年的病症才算被消滅。

    曹軍連續征戰長途行軍,士兵身體抵抗能力下降。到了長江附近,急性血吸蟲病爆發,由此引發的瘧疾傳染,直接摧毀了曹軍主力的戰鬥能力。這也是曹軍在被火燒連船之後,迅速撤軍北歸的重要原因。

    曹軍主部本來不善水戰,收編荊州兵後,曹操派蔡瑁加緊訓練。但是此時曹軍將士身體疲弱、士氣低迷,速成訓練效果可想而知。無奈以荊州兵為水軍主力,誰知新歸順的荊州隊友出工不出力,完全不堪一擊。自古以來,軍閥都是擁兵自重,荊州兵也不願當炮灰,這個慘敗是在意料之中的。

    直接導致曹操吃敗仗的,還是周瑜。作為孫劉聯軍的實際指揮官,周瑜運籌帷幄,最終啟用黃蓋詐降燒起赤壁之戰的第一把火。至於那天巧妙的颳起了東南風?這個比較傳奇,但主要問題還是出在曹操把戰船一字排開過於緊密,讓黃蓋一把火就燒了。

    赤壁之戰並不僅僅是江面上一把火就了事。赤壁之戰,死傷的多是荊州兵,曹操本部的青州系並無損傷,但是曹操必須儲存實力火速回大本營。當時北方袁紹雖滅,但是仍有馬超、韓遂在西涼陳兵,隨時可能攻打曹操後方。一旦自己兵敗赤壁的訊息被傳開,北方必起動亂。事實上,赤壁之戰剛過,周瑜就提出聯合馬超圍攻曹操,可惜未來得及實施,大都督就病死了。

    不得不說,戰爭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考量。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發生在長江流域的大規模作戰,也是南方政權首次進入中國歷史中心的標誌。

  • 5 # 咖啡不解酒醉001

    官渡之戰,曹操兵力懸殊,加之袁紹自身犯下的錯誤,雖然最終以弱勝強,但屬於險勝,戰役自始至終打的很謹慎,每一個環節都符合用兵之道。曹操勝利後,把手下私通袁紹的書信都燒了,然後說,不怪他們,能勝利,真的很不容易,誰能想到是這個結果呢?

    赤壁之戰,曹操天下已得三分之二,新得劉表的荊州水軍,自認為準備十足,意氣風發,志在必得,中間有很多環節少於推敲,比如斬蔡瑁,後又中周瑜的苦肉計,所以驕兵必敗。

  • 6 # 天下史觀

    三國時代最聞名的三大戰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共同點都因此少勝多,以弱勝強,成為汗青走向的一道分水嶺,官渡之戰是曹操2萬餘雄師一舉擊敗南邊最雄師閥袁紹10萬雄師,成為曹操同一南邊的決議之戰,今後,曹操放眼南邊已無人敢與之對抗;而赤壁之戰是三國鼎峙之戰,終極成果是周瑜帶領吳國約3萬雄師將曹操80萬雄師(現實部隊約23萬閣下)完全戰勝,今後,曹操有力南下,三國鼎峙就此開端;而夷陵之戰是吳國上將陸遜帶領吳國六萬雄師戰勝劉備帶領的十萬雄師,戰鬥的成果是迫使劉蜀政權必需領隊孫吳政權存在,孫劉政權真正走向結合,夷陵之戰以前,孫劉結合是同床異夢,尤其是赤壁之戰後,兩國由於荊州的國土膠葛互相內耗,為了界限,關羽大肆東侵,呂蒙一怒斬殺了關羽,劉備不甘心失敗,親身率十萬雄師東侵,六百里連營,很是壯觀,但被吳國上將陸遜找到缺點,一舉險些是全殲劉備十萬雄師,劉備好不易單身逃往白帝城,末了氣死在白帝城,末了,劉蜀政權只剩下空殼,不能不老老實實結合孫吳政權,盡力阻擊南邊的吳魏政權,以圖三國鼎峙。

    相比之下,三大戰鬥中的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最為經典,影響也最為深遠,是推進中國汗青走向之戰。但是,有人懷疑,官渡之戰,袁紹今後屁滾尿流,幾年以內,被曹操全體祛除,而赤壁之戰,曹操也是完敗,固然今後有力南下,但仍然是三國的老邁,並無被南邊的孫吳政權等祛除。實在,表面上來看,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決議汗青走向之戰,但這兩場戰鬥有著本色的差異,終極決議了終局有所分歧。

    一是官渡之戰袁紹的大本營被攻破,而赤壁之戰只是外戰。官渡之戰的成果是袁紹的大本營鄴城就攻破,大本營是一個政權的意味,跟著大本營被攻破,民氣渙散,部下尚有盤算,如許攸、陳琳、張郃、高覽、辛毗等一大批謀臣武將都是由於官渡之戰,袁紹大北而投往曹操的。以是,官渡之戰後,袁紹要想死灰復然已不易,由於有才能的人都再也不依靠他,況且,袁紹這些部下有才能的人都曉得他的缺點,如今,贊助曹操打袁紹,更是不費吹灰之力。而赤壁之戰,曹操親率80萬雄師(現實不到16萬雄師再加之劉淙降軍不到8萬約23萬閣下),在原劉表的根據地赤壁與孫劉聯軍3萬部隊大戰,也便是說在其他國度的處所動員戰鬥,終極曹操固然完敗,但他的政權構造情勢仍然完備,國度架構還在,外部國民的思惟絕對穩固,民氣未散,也沒有部下高檔將領降服佩服仇人,以是,曹操雖敗,但無損情勢,只是脫了一層皮罷了,能夠死灰復然。

    二是曹操意在代替,孫劉意在自保。官渡之戰,實在是袁紹政權和曹操政權的末了對決,都想一戰代替對方,以是,都因此全體氣力傾巢而出,以是,戰鬥的成果不是兩全其美,而是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以是,官渡之戰的成果無論誰贏誰輸,都是一方代替另一方,終極曹操在這場存亡大戰中獲得成功,那就意味著曹操代替了袁紹。而赤壁之戰並非如此,曹操也非傾巢而出,孫吳也非盡力反擊,曹操只是帶領了23萬閣下的雄師,孫吳也只是出去了3萬閣下的雄師,決鬥在兩國的界限,兩邊都有進路,這場戰鬥誰贏誰輸,都不能很快祛除對方,況且,孫吳包含劉蜀政權,都意在自保,只想將曹操戰勝,讓曹操功成身退,但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以是,赤壁之戰的孫劉同盟都沒有想到完全祛除對方,這也是曹操失敗後能夠或許滿身而退的基本緣故原由,孫劉聯軍也就沒有想過能夠或許祛除曹操。

    三是兩之戰後焦點的終局分歧。官渡之戰,袁紹作為焦點,因兵敗愁悶而死,如許,袁紹政權落空這一焦點以後,其子要想敏捷代替,不是說其才能有問題,但必要一個比擬長的程序,況且,兩子實在不連合,還產生內耗,這就加快了袁紹政權的消亡,而赤壁之戰後。作為敗北方的曹操政權,其焦點曹操健在,並無因敗北而死去,焦點在,人氣也就有,凝聚力也還在,以是,曹魏政權就不會主動崩潰。

    四是兩場戰鬥的民氣向背有本色的差異。官渡之戰袁紹真正被戰勝的基本緣故原由是曹操懂得他清清楚楚,由於為曹操策劃這場戰鬥的焦點謀士郭嘉、荀攸都來自袁紹已經的部下,對袁紹的軍事安排的特色,部隊的戰鬥力,和攻防等方面都懂得的清清楚楚,能夠說袁紹部隊在曹操部隊面臨便是通明的,並且,在戰鬥程序中,賡續有部下緊張人物降服佩服曹操,如許攸、陳琳、張郃、高覽、辛毗等一大批謀臣武將,而袁紹對曹操部隊的安排實在不知情,戰鬥打到這個份上,袁紹焉能不敗?而赤壁之戰完滿是兩軍對擂,互相都忠心各為其主,沒有緊張人物的背叛徵象,都是各從容自己的營壘中策劃對方,以是,終極勝者一方在追擊時有所忌憚,這也是曹操終極能夠或許順遂逃回老家的基本緣故原由,固然大北,但民氣絕對穩固。恰是民氣向背的本色差異決議了戰鬥停止以後敗的一方外部焦點的凝聚力分歧。

    恰因此上四個方面的本色分歧。招致了官渡之戰後袁紹政權完全崩潰,在曹操眼前已經完全打怕了,曹操才能夠或許在以後的7年閣下光陰將袁紹政權的殘餘勢力祛除的乾乾淨淨,而赤壁之戰曹操固然也是慘敗,但全體架構都還在,民氣絕對穩固,並且在孫劉政權眼前還仍然是碩大無朋,不敢膽大妄為,這也是曹操能夠或許在赤壁之戰後能夠或許敏捷規復元氣,終極完成周全對抗南邊政權的基本緣故原由。

  • 7 # 歷史中簡堂羚羊飛渡

    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是改變東漢末年諸侯割據形勢的兩大戰役,同時也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本版圖。這個熟悉三國的人,應該都有所瞭解,我就不贅述了。

    我想提問者應該也熟悉這些,但是提問者真正著力想要了解的要點,我看其他回答者並沒重點回復或者說沒有在此問題上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只是一些寬泛的解答。接下來我就曹操為何會在兩場戰役中一勝一敗這個要點提出三點淺見!

    1.能力有限——曹操官渡之戰勝利純屬僥倖,在赤壁之戰失敗是正常表現。

    我們細看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袁紹被曹操打敗的致命弱點就是糧草不濟,沒辦法敗回河北,但並沒有失勢。比曹操大9歲的袁紹於202年逝世。而之後曹操主要和袁紹的三個平庸的兒子袁譚、袁熙、袁尚展開河北爭奪戰,直到公元207年才統一整個河北。

    看到了嗎?眾所周知袁紹的三個兒子不但才能平庸遠遜其父,而且袁尚與袁熙一夥與袁譚一直針鋒相對,三子間隙頗深,在這樣的情況下,號稱“魏武之強”的曹操,足足花了五年時間才平定河北!假使袁紹在世,可以輕鬆整合所有的河北資源,曹操面對這樣的河北要花多長時間去平定?我想曹操失敗層面更大些!

    孫家三代開創江東基業穩如磐石,何況還有周瑜魯肅呂蒙等江東英傑輔佐,比河北袁氏三子孰強孰弱一目瞭然,假使赤壁之戰沒有敗,曹操南下平定江東要多少年?不說多,最少七八年吧,曹操要遠離中原七八年,益州劉氏,西北馬氏回會沒有動作?想必許都的保皇派也不會袖手旁觀的!

    所以曹操勝是僥倖,而敗是正常。

    2.謀劃不足——袁紹是曹操從小就要超越的阻礙者,而劉備與孫權則是半路殺出的搗亂者

    看史書便可知,曹操從小與長他九歲的袁紹在東漢首都洛陽城長大,袁紹一直是洛陽官二代俱樂部的部長,而曹操一直是他的跟班,雖聰明張揚出身不好相貌不好的他一直很自卑,活在風流倜儻出身名門袁紹的陰影下。

    從曹操會見匈奴左賢王非要叫名士崔琰假扮自己,而自己化妝成使者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曹操對自己出身與相貌的自卑。

    說回正題,所以曹操能擊敗袁紹因為太熟悉太瞭解而且從小就把袁紹作為自己的假想敵研究的透透的,相當的知己知彼。而劉備這個百折不撓的手下敗將,曹操是摸了個半透半迷,透的是我總能擊敗你,迷的每到關鍵時候劉備總能逃脫。

    對於孫權這個兒子輩的對手,曹操輕視大於尊重了,如此不知彼與對陣袁紹時形成了鮮明對比。

    3.決心不夠——晚年曹操的奪權之戰與劉備孫權存亡之戰形成鮮明對比

    曹操一統河北後,就開始變了,準確說從把自己的霸府定在鄴城開始,曹操就把他只當漢徵西將軍的夢想拋之腦後,不平定西北就倉促南下進行的赤壁之戰,更像是出於奪權目的政客行動,雷聲大雨點小。

    所以曹操心態相當平穩,如江邊釣魚的老翁,從來沒想到過天有不測風雲,自己會調到能掀翻小舟的巨魚,所以才那麼輕易的相信降將之言。這樣心態的曹操與孫劉在這赤壁之戰中的奮死抵抗的表現截然不同。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一個為了錦上添花一個為了生死存亡,目的不同導致的結果當然不同,從這點看曹操真是敗的理所應當!

  • 8 # 史論縱橫

    東漢末年發生了“三大戰役”,按照時間先後有公元199年官渡之戰、公元208赤壁之戰、221夷陵之戰。

    曹操參與了前兩次,劉備和孫權參與了後兩次,其中三方同臺競技表演的是第二次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相同點

    中國歷史上可以考證的大型戰爭中以少勝多的戰役並不多,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在其中。

    官渡之戰時,袁紹率軍10萬,曹操先後能組織到2-4萬左右,不會超過五萬,因為曹操處於四戰之地,當時除了要應付袁紹,還要防守南方諸侯,其中,劉備造反,還讓曹操抽軍親自去攻打了一下。

    赤壁之戰時,曹操軍隊應該在20萬左右,其中有很多都是荊州兵,剛剛投降給曹操,人心未服;孫劉聯軍在五萬左右,東吳是主力。

    除此之外,二者還有一個相同點,就是兩次大戰都與水和火有關,“水”是官渡之戰在黃河,赤壁之戰在長江,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和曹操是對峙黃河兩岸,曹操是牢牢將袁紹控制在黃河意外,沒讓袁紹“渡”成功,即使袁紹後來派顏良從白馬南渡,也沒有獲得成功。

    後來曹操在赤壁之戰時,關鍵點也在於這個“渡”,以曹操當時的兵力,一旦渡江成功,江東唾手可得,但是孫劉聯軍牢牢把握住這點,沒有讓其得逞。

    火是曹操一把大火燒了袁紹的烏巢糧倉,周瑜一把火燒了曹操的水軍,是一種奇襲的方式,最後反敗為勝。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對歷史程序的影響

    官渡之戰的核心在於“渡”,“渡”而不得,在於堅持,堅持不下,在於奇襲。當時袁紹十萬大軍突破不了官渡,尤其是白馬之戰,讓袁紹連續損失顏良、文丑兩位河北名將,造成士氣低沉。但是,正如荀彧分析的那樣,袁紹人雖然多,但是糧草供應得上,後方還穩定;曹操雖然兵少,卻地處四戰之地,先後劉闢和劉備造反等都給曹操帶來了壓力。但是曹操還是謀事在人,燒了袁紹的糧草,導致軍心動搖,大敗袁紹。

    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統治基礎。

    赤壁之戰的核心在於水戰,陸戰的話,兩個孫劉聯軍也不是曹操的對手,但是正如曹操一樣,北方平原多而河流少,士兵不識水性,曹操更沒有打過水戰,其依賴的正是荊州水軍,在荊州投降曹操之前,就一直和東吳發生武裝衝突,互有勝負吧!所以,赤壁之戰雖然又加入了曹操的北方軍隊,但都是李逵上了張順的船,有力無處使啊!最終敗的,其實也是荊州的水軍。曹操本部兵馬主力應該沒有受到損失。

    赤壁之戰奠定了三足鼎立之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豬場地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