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海

    中國的封建王朝,特別是漢族統治的王朝。王位更替一直遵守,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朱元璋立長孫是有政治基礎的。也是那時候的人心所向。

    雖然最後證明,那是一項比較錯誤的政治決策。讓大明王朝陷入內亂。

  • 2 # 青言論史

    這個牽涉到兩個問題——一個是庶子和嫡孫該立誰,一個是歷史的前車之鑑。

    由於馬皇后實際上是沒有兒子的,所以朱元璋沒有嫡子,全是庶子。那麼庶子之首朱標自然就必須被立為太子。但是朱標死的早,還沒接班就一命嗚呼,那麼誰該接班呢?

    朱元璋雖然沒有嫡子,但是朱標卻有嫡長子,那就是朱允炆。從血統和宗法的角度來看,他的血統爭議更低;而一旦從其他兒子裡頭挑,這勢必會引起爭儲的極大爭端,比如說,老二老三都不行,但是老四朱棣似乎又不是那麼應該做太子。

    明朝的首都一開始是在南京,往回倒退八百年,在這裡有過另一場因為太子早死而引起的風波。這個故事,朱元璋估計不會不知道,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讓他立太孫。

    南梁的時候,梁武帝蕭衍的昭明太子早死,朱元璋在權衡後,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執意挑了別的兒子接班,而沒有立皇太孫。最後的結果,就是侯景之亂大起,蕭衍和太子一起完蛋。

    有這個前車之鑑,朱元璋估計不會貿然將其他兒子立儲,還是立太孫保險。只不過,這一次他和蕭衍一樣,也錯了。蕭衍沒防住外寇,他則是沒防住家賊。

  • 3 # 寂寞的小石灣

    當時歷史的大環境我就不說了,當一個父親失去了最親最愛的兒子,那他的感情寄託就全落在孫子身上了!朱重八是個好父親,好爺爺,對百姓來說也是個好皇帝,但對當時的文武百官來說,那就是活閻王了!說到底還是人倫問題!離身邊最近的,總是最親的

  • 4 # 林軒

    我認為,朱元璋在選取大明接班人的問題上,不是從國家的角度出發,而是以一個父親的角度出發。朱元璋是大明的開國皇帝,其智慧和戰略水平那是相當的高。在選取接班人的問題上是相當的謹慎,他先是選擇了朱標做太子,然後聘請了當時比較牛的大學士宋濂給朱標授課學習,在學習了25年之後,朱標管理國家的能力是有了,然後朱元璋就把朱標放出去觀摩觀摩,熟悉一下大明的江山,方便以後管理,可誰知道,朱標在外出鍍金回來之後,身上就長了一個大瘤子,朱標在經過四個多月的折磨之後,掛掉了。這可就苦了朱元璋,那個時候的朱元璋已經65歲了,白髮人送黑髮人,一個家庭喪失了長子,那是頂樑柱的問題,一個國家喪失了長子,那是天大的問題。

    在埋葬完朱標之後,一向以勤奮著稱的朱元璋,整整28天沒上朝,一直在想繼承人的問題。

    朱元璋也想過立其他兒子,但是他其他兒子都不怎麼地,膽小的膽小,胡整的胡整,還有煉丹的,朱棣吧,朱元璋也很喜歡,但是奈何朱棣不是皇后所生,這就很麻煩了,在古代是相當講究血統問題的。朱標是馬皇后所生,朱允炆又是朱標的兒子,血統沒問題,就是太小了,他幾個牛氣的叔叔還在。

    但是,朱元璋很喜歡朱允炆,這是為什麼呢,朱標在世的時候,有一次和朱元璋吵架,倆人吵的可厲害,把朱元璋氣炸了都,就問手下大臣,我想廢了朱標,這娃不聽我的話,這個大臣就說了一句:朱標有個好兒子朱允炆啊,朱元璋聽完之後哈哈大笑,這個事就不了了之了,由此事可見朱元璋喜愛朱允炆的程度。

    然後,在朱標生病的這一段時間,朱允炆盡心盡力的照顧朱標,同時還照顧三個弟弟,這一切都看在朱元璋眼裡,在古代,衡量一個人的品行標準之一就是:孝道。朱允炆無疑是優秀的。

    後來,作為大明的開過皇帝,朱元璋在象徵性的徵求一下大臣的們的意見之後,就立朱允炆為接班人了。

    所以說,朱元璋在選擇接班人的問題上,更像是一個對兒子喜愛有加的父親。

  • 5 # 就這樣的晴天

    朱元璋,從乞丐奮鬥到皇帝的人,自稱‘淮右布衣’,當然僅僅限於自稱。腰間寶劍血猶腥,冷血但不無情。冷血是對於反對他的以及他認為存在潛在威脅的,有情,只有經歷過大苦大難的磨難才知道家庭對於一個曾經孤苦的人的珍貴。

    朱標是怎麼沒的?是被老朱一椅子給嚇沒的,朱標面刺他老爹,說他殘忍嗜殺。老朱那是什麼脾性,殺別人,還不讓別人眨眼的狠人。當時就怒了,抄起一把椅子就扔過去了,小豬雖然胖,但身體還算靈活,運氣也不差,沒砸到!可是物理攻擊躲過了,魔法攻擊沒躲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最後竟然被活活嚇死了。敦厚好人啊,歷史上又少了一位好皇帝,唉。

    我想朱元璋心裡是萬分難過的,是愧疚的。但人沒了,生活還得繼續啊。朱標(1355年——1392年5月17日),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出生。也就是說朱標死的時候他已經16虛歲了,過了束髮的年紀了。對於朱允炆,朱元璋開始時是不喜歡他的,認為他頭型(頭型是頭型,髮型是髮型,有本質的區別)不好,頭乃諸陽之首,但凡事都有例外,朱允炆是一個很聰明的小孩,記憶能力很強。年紀到了,再加上出於對太子的愧疚,爺爺對孫子輩發自內心的喜愛,老朱認為他是好聖孫,所以他成了太子。

    這張圖肯定是美化了朱允炆。

    可惜,這個富三代沒有經歷過血與火的考驗,輔助他的又是幾個之乎者也,中看不中用的酸儒。社會青年朱棣長期過著爾虞我詐,打打殺殺的生活,是個見過大場面,精通厚黑的主。還有一個以再不造反就老了為人生信條的黑衣教主——姚廣孝,死乞白咧要送一頂白帽子給朱棣。

    李景隆,我的天啊,這哥們搶中單,送人頭,順風噴,逆風投,用他,朱允炆焉能不敗?

    老朱為了幫自己的兒孫犁清道路,殺得只剩一個耿炳文——一個防禦型選手,這也是老朱留他的理由。

    朱允炆手上的牌太好了,包括兩張王,四個2,先讓了朱棣的一對小三,沒想到啊,朱棣飛機帶翅膀出完了。

    削藩,是朱允炆一次練手的機會,老天沒再多給他機會,成王敗寇,這是命。

  • 6 # 楓葉0829

    歷朝歷代,太子的廢立都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那麼為什麼在一個如此重大的事情上,朱元璋做出了一個最後被證明為錯誤的決定呢?在太子死後沒有立其他兒子,而是直接立皇太孫。其實這件事是有深厚的政治基礎和情感基礎的!

    首先,政治基礎。自古以來世襲制度,基本原則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所以最開始朱標可以非常安穩的坐在皇太子的位置上,接受著朱元璋為他安排的一切,無論是文才還是武略都有著當時最著名的老師教授。但是天有不測風雲,由朱元璋選好的,並且朝臣都滿意的接班人,突然去世了!太子之位空缺,其他幾個兒子也都已經成年了,選誰當太子貌似都不是名正言順。而這時朱允炆作為嫡長孫,本來不出意外就是未來的皇帝,選他當太子,名義政治上來說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再退一步講,朱允炆繼位可以給朱標追尊為帝,但是朱元璋其他幾個兒子繼位呢?還會有朱標什麼事!

    其次,情感基礎。朱標作為朱元璋的長子,可謂是被寄予厚望,從小就接受高等教育,最主要的是,朱標不負眾望,無論實在朝臣還是在兄弟之中都深有威望,野史上曾有記載,朱元璋這輩子最重要的倆個人:馬皇后和朱標!洪武十年,朱標二十二歲,開始處理朝政,《明史》評價:太子為人友愛。而愛屋及烏,作為朱標的嫡長子,在朱標死後,朱元璋可謂是把對朱標所有的愧意都補償給了朱允炆!而且朱允炆又是以孝道著稱,更令朱元璋滿意!

    所以說,無論是從政治角度還是情感角度,朱元璋都會選朱允炆為皇太孫!至於所說的朱元璋沒給朱允炆安排好,造成朱棣謀反。我更相信是朱元璋看出來了但是不願意相信兒子朱棣會謀反,畢竟無論朱元璋史書上評價如何,但是有一點是肯定,朱元璋是很看重家人的!

  • 7 # 宋安之

    明太祖朱元璋有26個兒子,其中不只是嫡長子朱標仁慈寬厚頗有明君風範,其他兒子也很優秀,像晉王朱棡還有燕王朱棣都是佼佼者。這樣豪華的皇子陣容,如果不是嫡長子制度的天然限制,估計會比康熙時代早幾百年上演一出九子奪嫡的好戲來了。

    按說當時子嗣的情況,朱元璋的選擇餘地很大的,但卻偏偏立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複雜多樣。

    首先朱元璋這樣做最大的依據是嫡長子繼承製度。

    用嫡長子繼承製度來解釋這個問題相信大家會茅塞頓開的。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這個是眾所周知的,而朱允炆是朱標的兒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長孫。選擇嫡長子的兒子也就是嫡長孫為法定繼承人,是符合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可以說是“皇孫世嫡,富於春秋,正位儲極,四海繫心”。

    當然朱允炆說是朱標的嫡長子的確有點勉強,因為朱允炆屬於朱標的次子,朱標的嫡長子是朱雄英,但朱雄英是早夭而亡。而且朱允炆都不能稱之為嫡次子,他的母親呂氏最初並非是太子妃,在朱標的原配常氏死了以後,朱允炆的母親呂氏才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視朱允炆為嫡長孫。

    雖然朱允炆的情況有些特殊,但稱之為嫡長孫也說得過去。

    其次是明朝的前朝元朝有著皇孫繼承皇位成功的例子。

    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在長子真金太子英年早逝以後,立了真金太子第三子鐵穆耳為繼承人,雖然並沒有明面上立其為皇太孫,但忽必烈卻將原本屬於真金太子的印璽皇太子寶授給了鐵穆耳,間接表明了傳位給鐵穆耳的意圖。

    鐵穆耳之後長期在北方軍隊歷練,擁有北方邊軍的支援。所以在忽必烈死後順利繼位,是為元成宗,在位十三年。而成宗這個廟號在廟號中屬於相當不錯的了,說明鐵穆耳乾的還可以。

    元朝的成功例子,對於朱元璋的影響肯定是巨大的。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愛屋及烏。

    朱元璋還沒有建立明朝時就對於朱標寄予厚望,自稱吳王時朱標就是世子,還選擇了一批開國元勳中的佼佼者來培養朱標。

    明朝成立當年朱標就跟著升級為皇太子。可見朱元璋對朱標是耗盡心血,自然是愛屋及烏對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也是喜愛的不得了。

    不過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可能是朱元璋這輩子最大的敗筆之一。畢竟朱允炆不是元朝的鐵穆耳,不是久在軍中,而是久居於深宮之中。更沒有帝王心術,最後造成了皇室相殘,朱允炆也跟著被趕下帝位不知所蹤。

  • 8 # 域封

    朱元璋有26個兒子,除長子朱標立為太子、兩個兒子早年夭折以外,其他23人均被封王建國,派駐各地。朱元璋採用這種分封的做法,主要是吸取了元朝皇位繼承混亂而導致互相殘殺的教訓,要維護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嫡長繼承製。在首先確立皇太子後,又讓兄弟們各據一方,安分守己並保護皇統繼承人。但是朱元璋這種美好的打算很快化為泡影。

    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最高。可以說是一個合格的守成的仁君。但是卻在視察陝西,考慮長安為京師後在回來的路上得病,之後病逝。老天給了老朱一個天大的玩笑。

    當時朱元璋已經年邁,在考錄繼承人的問題是不得不慎之又慎。

    在馬皇后撫養長大的嫡子中,還有秦王、晉王、燕王。但是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於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當時朱元璋考慮過朱棣,因為這個兒子和自己很像,又常年領兵作戰,能力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和大臣商量後,劉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麼將皇二、三子立於何地?又加上朱棣可能不是馬皇后所生,最後作罷。

    為了朱家江山的安穩,只能選擇皇孫朱允炆。雖然他性格比較軟弱,但也只能這樣。又加上朱元璋比較喜歡這個孫子。

    朱元璋心裡很明白他這個孫子是鎮壓不住,那些桀驁不馴的叔叔的。但是不知道是出於父親不忍心傷害兒子的角度還是想的,我既然已經把你扶上皇位了,坐不坐的穩是你能力的問題了,反正我死了不管你們叔侄誰當皇帝,都是朱家的江山。

    事實也正如朱元璋所想,朱允炆的軟弱性格確實害了他,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他犯下了第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害怕殺擔上“殺叔叔”的罵名,削藩沒有先削燕王,而是從其他親王下手,這樣讓親王們的岌岌自危,還打草驚蛇,使得燕王加緊做出準備。在建文帝朱允炆決定對朱棣下手的時候,卻為時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難的大旗大膽與朝廷對抗。

    朱棣以八百兵力起兵,最後拿下江山不得不說朱允炆和他的隊友太渣了!朱允炆上任後親近文官集團,打壓大明的開國武將勳貴集團致使武將對他離心,又加上這是叔侄內戰,是他們老朱家爭奪家產的戰爭誰贏誰輸都是朱家的天下,所以太多的人投降。朱允炆臨陣換下長興侯耿炳文,讓年輕的李景隆上,結果可想而知。李景隆如何是戰功赫赫的朱棣的對手。又加上毫無能力的方孝孺,失敗是必然的。

  • 9 # 武備鋒芒

    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做還有其具體的考量的。首先太子朱標是朱元璋最喜歡的一個兒子,這幾乎是人盡皆知的事情。朱元璋對朱標可謂是好到髮指,就是拿他當做帝王來培養的。可好死不死,朱標這傢伙沒有活過朱元璋。這一下可要了朱元璋的老命了。太子死了怎麼辦?那隻能另外找一個人來做太子。

    從朱元璋的兒子中挑選也不是不行,但老朱最為看重的還是皇太孫。老朱之所以選朱允炆,應該有三點原因。第一明朝從蒙古手中奪得天下,恢復漢家江山,也恢復了儒家正統的文化。這個時候皇家自然應該做出表率,要堅守儒家的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死了那麼就應該嫡長孫來繼承。

    第二,老朱的兒子雖然很多,但能夠有太子朱標那樣威望的並不多,朱棣雖然在北方戰功赫赫,但想要壓住他的這些哥哥弟弟還差了那麼一點。其餘的兒子就更沒有幾個成器的了。讓其鎮守一方還行,讓其掌握整個國家,還是有缺陷的。畢竟朱元璋培養他們就是按照王爺的路子來的,是讓他們拱衛王室的。

    第三,便是文官集團的影響了。朱元璋此人黨政期間極為暴烈,動不動就弄死大臣,剝皮實草這玩意就是朱元璋發明的。據說當時的大臣上朝之前都是留好遺書的,就怕回不來。而他自己也知道經歷過自己的下狠手整治,第二代君王需要一個溫和一點的守成之君。因為這也是群臣的一種期盼。朱標死後,朱允炆的表現也很不錯,得到了當時文臣們的認可。而朱元璋的兒子們,都是鎮守一方的王爺,有些甚至跟隨朱元璋打過仗,也是十足的強硬派,文官們並不看好。所以為了更好的讓文官們給朱家賣命,選擇朱允炆還是不錯的。

  • 10 # 毀建策

    ,朱元璋明知朱棣野心勃勃,為何即不立他,也不殺其,非要立允炆?

    自人類社會權力傳承進入世襲制之後,雖有父傳子,兄傳弟等多種形式傳承交接方式。

    但到周天子嫡長子繼承製出現,尤其秦始皇開創皇帝制之後,基本都是父子傳承,既便還存在其它傳承方式,但也不多,只是零星,難佔主流。不出意外,沒有辦法難以如此。

    而到明清,中國君主集權制達到頂峰更是這樣。

    雖父子傳承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也分為嫡長子繼承製,立儲以嫡,立儲以賢,立儲以長,等多種形式。

    不過由於廢長立幼所引起的幾場亡國之禍,還有光立儲立賢容易引起內部爭鬥,導致人間慘劇,引發國力削弱,滅國之禍,賢之一字無法界定。

    所以古今為國家長治久安,人間尤其帝室還有親情存在,歷代統治者只要聰明。不任性,是明君,太子不是太差,在權衡利弊之後,基本都會選擇堅持嫡長子繼承製的。

    而也正因此,再加其之太子朱標非常優秀,讓己非常滿意,也能鎮服其它諸子,不讓其生異心,有與之爭鋒,奪取儲會的想法,能承擔起肩負天下的責任。

    所以在其開國立繼承人的時候,朱元璋毫不猶豫的選擇立朱標為太子,從沒有想過改變過,並將其立為祖制,要讓其一直堅持下去,使自己的江山能夠千秋萬代。

    本來事情好好的,可惜這個太子太過仁柔,讓朱元璋為自己身後事擔心,怕其在自己死後鎮不住自己江山,壓不住自己那些跟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導致禍亂,使自己亡國滅種。

    於是開始胡亂找罪名削刺,大殺功臣,使太子因愧疚,覺是自己錯,羞愧而死,鬱鬱而終,沒活過其。於是就出問題,使其不得不再一次面臨選擇。

    按照其所建立的祖制嫡長子繼承: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來看其不是立他的次子秦王,晉王,就是太子朱標的兒子皇孫朱允炆,讓其提前繼位。

    也只有這兩人按法理才有合理,合法之繼承權,而其它則不。

    除非其出耳反耳,推翻其才立,沒頒佈幾年的祖宗法制,其也只有這樣。

    而其才建國幾年,還在打根基階段,一切求穩,不能節外生枝,讓人無所是從,已決定其只有這樣。

    所以在年長之秦王,晉王不堪,還有其對長子朱標的愧意,懷念的情況下,其也只有立還年幼有很大成長性的允炆了。

    所以即便其對朱棣再滿意其也不立,否則其它諸王,尤其秦王,晉王這些比其年長者,以及朱允炆這些法定繼承人又豈能服。

    否則一旦壞規矩,又豈不是取禍之追,迴歸以前。

    而當秦王,晉王早死,朱棣按理按理已擁有繼承權,成年長,合法繼承人。然在此時名分已定,其也只有放棄,就這樣如此。

    否則又要引發動亂。

    其那以功臣鎮四方,用藩王控功臣代諸將,讓天下藩王勤王靖難防奸臣篡權的萬世不易體系就要破產。

    所以其沒有。

    至於其為什麼沒有殺朱棣也是為此,就是想留著其防朱允炆一旦不行,被謀朝篡位,或其看過眼,不堪禍國秧民時,退而求其次準備的。

    否則沒這樣強悍之藩王,其又豈能放心。在這升情況下又怎能鬥得過朝廷掌握絕對權力的亂臣賊子,或昏君庸相,實現勤王靖難,保國不失,不衰?

    雖此這種體系也有弊端,只能用一次,甚至連一次就用不了。畢竟一山不容二虎,天無二日,人無二主。

    無論是掌握強大實力的藩王,還是擁有正統地位的朝廷,若有可能都是不想,不允許對方存在的,一旦有機會,坐大,不是削藩就是反叛。

    即便不這樣等你勤王,靖難成功,功高蓋主,即便你沒那個野心,到那時坐在那個位置的皇帝又豈能容你?你又豈坐以待斃?跟著你的手下又豈會不黃袍加身,跟著你送死?

    所以此不可能,最多隻有一次,甚至還會成為藉口,取禍之源。而歷史上就是如此,建文不能容其叔父,怕其們造反,主動削藩。永樂為自保,奉天靖難,改朝換代。

    對此熟讀史書,手不釋卷,一心想建個萬世王朝,讓江山在自己血脈之中永遠不易的朱元璋又豈會不知。

    不過想存在那個萬分之一的可能,欲讓自己的江山,儘可能的長久,即便再出現個王莽之事,自己子孫之中也能出現個劉秀,使其儘可能長吧了。

    對此不說出現幾次,即便能有一次就行,也是數百年江山,當然或能出現多次,永遠就好了。

    為此其不惜加大其權力,努力增加其成功的可能性。

    可惜事已願違,坑灰未冷山東亂,他才剛死,其不想看到的事已發生。萬全佈置不僅沒起到作用,還成亡國之源。

    在削藩養豬之下,不僅拖累國家,成為負擔,還因無能,爭立,相互拆臺,不僅沒在大好形勢下延長國壽命,形成南北朝,兩宋,割據半壁江山之局,還讓國家在各個擊破之中快速滅亡。

    事以願違,人算不如天算。

    唉!可惜!其算的可精,周全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園裡可以種植哪些滅蚊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