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馬謖失街亭,真的是因為紙上談兵,不聽諸葛亮在行道駐營,把軍營扎到山上,被司馬懿斷了水源才失敗的麼?馬謖失街亭責任真的是馬謖一人麼?馬謖罪當至死嗎?如果馬謖不失街亭,蜀軍的下一部戰略意圖是什麼?

14
回覆列表
  • 1 # 文史不假

    口口聲聲要興復漢室的劉備氣不過,很快就藉機發起了夷陵之戰,幾乎傾盡全力去討伐江東的孫權,揚言替關羽報仇。可惜!久經沙場的劉備竟然被青年儒將陸遜打得丟盔棄甲,幾乎全軍覆沒,劉備本人也死在了白帝城。

    經過以上兩戰,劉備的蜀漢集團不僅損兵折將,而且丟失了荊州重地,失去了這個既可以扼制孫權,又可以北伐曹操的戰略基地。至此以後,諸葛亮當年“隆中對”的戰略構想完全落空,蜀漢政權徹底淪為了三足鼎立中最弱小的一方,處於了完全的劣勢。

    劉禪登基後,在諸葛亮的輔助之下,蜀漢政權韜光養晦,對外聯合孫權共同對付曹操,對內發展農耕,平定蠻夷。

    到了228年,蜀漢政權已經走出了之前的低谷,秉持“以攻為守”理念的諸葛亮決心主動出擊與曹魏一戰,於是上表劉禪並獲得同意北伐。

    蜀軍第一次兵出祁山,攻勢非常順利,很快就攻取了天水、安定和南安三郡,極大地震懾了曹魏集團內部,北伐形勢一片大好。

    在此背景下,諸葛亮將戰略要地街亭交給馬謖鎮守。為了萬無一失,諸葛亮一再囑咐馬謖不可輕敵,還派遣了經驗豐富的王平作為副將,共同守衛街亭。

    可惜,初次擔當領軍大任的馬謖終究還是輕敵了,抵達街亭後根本不按照諸葛亮的佈局行事,將“山下紮營”改為了“山頂紮營”,終究釀成了街亭的慘敗。

    其實,馬謖此人並非不學無術之輩,他熟讀兵書陣法,自然不會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在他看來,當年的項羽就是依靠破釜沉舟的計策才成功實現戰場逆轉。

    馬謖希望自己能夠效仿項羽,打贏這場防守阻擊戰。於是,上演了一出“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戲碼,可惜搞砸了。

    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

    張郃遠率大軍趕到街亭,立即就發現了馬謖在防守中的漏洞,直接切斷了水源,然後一舉就擊潰了馬謖的守軍,成為第一次北伐曹魏的轉折點。

    我們都清楚,街亭區區彈丸之地,為何直接導致了諸葛亮北伐的失敗呢?

    街亭地處隴右五郡的核心位置,一旦落入曹魏之手,就可以長驅直入威逼諸葛亮的後方安危。因此,諸葛亮唯有撤軍回蜀一條路可走,否則會被曹軍徹底包圍,絕難脫身。

    那麼,丟失街亭的責任真的是全怪馬謖嗎?顯然不是,馬謖的失責在於指揮不力。個人認為,他選擇山頂紮營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並非毫無道理,而且,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乃至於以後的數次北伐失敗,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蜀國自身的實力。

    不可否認,在諸葛亮的勵精圖治下,蜀國內的人口和軍隊數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但是,當時的蜀漢僅有益州和漢中之地,根本無法與曹魏的國力相提並論。

    諸葛亮親率十萬蜀軍北伐,首先要留足正面主戰場的兵力對付司馬懿,而且還要分出一部分軍隊前往箕谷。所以說,能夠分給馬謖駐守街亭的兵力,實在是少之又少,絕對不足一萬人。

    曹魏此次迎戰蜀軍,發兵大約四十萬。而且,僅由張郃親自率領突破街亭的精銳就不下五萬人,在1:5以上的兵力劣勢下,馬謖的失敗似乎也情有可原。

    所以,我認為馬謖失守街亭的確有過,但卻並非戰之過。他在街亭的兵力部署,也確有值得商榷之處,但似乎也沒有到了被陣前處斬的地步。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背後還有著太多的隱情。

    掌握朝政後,諸葛亮又開始謀奪軍權。他先是藉著南征平定孟獲的契機,故意“殺雞用牛刀”,將掌軍的魏延等人排斥,趁機安插了楊儀和馬謖等嫡系進入軍中任職。

    第一次北伐期間,諸葛亮放著魏延、趙雲等名將不用,再次擢升自己的嫡系馬謖領兵防禦街亭。可惜,馬謖竟然戰敗,不僅丟失了街亭,而且還丟失了諸葛亮的顏面,延緩了他掌控軍權的步伐。

    回答完畢!

  • 2 # 沉墨I方之城

    馬謖失街亭,絕大多數的責任在諸葛亮,他不應該用一個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參軍去鎮守那麼重要的隘口。

    蜀漢在劉備死後沒幾年,諸葛亮就發動了對曹魏的北伐戰爭,這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伐魏戰爭。此次北伐曹魏失敗的根源就是重要據點街亭失守,街亭失諸葛第一次北伐戰爭的轉折點。

    諸葛亮的此次北伐並非是要兵出關中,佔領長安,直指洛陽,他的戰略目的非常的務實:佔領隴右,奪取涼州,將曹魏西部地區納入蜀地。

    隴右有三郡,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這三郡如果被蜀漢奪得,順勢北上佔領涼州,那麼蜀漢丟失荊州的戰略損失將得到彌補,蜀漢就在地域上擺脫被困的劣勢,同時還能給曹魏的西北方向更大的軍事壓力,結合到漢中東出上庸和房陵,蜀漢進擊中原,吞滅曹魏還是有可能。

    諸葛亮確定了奪取隴右的戰略目的率軍北伐,但是要給曹魏一個假象——兵出斜谷道,攻擊長安,佔領關中。

    諸葛亮製造假象的目的只有一個:迷惑曹魏大將軍曹真,讓曹魏主力大軍駐守在斜谷道、褒斜道一帶,防禦蜀軍的進攻。拖住了曹真的主力,諸葛亮就要安排蜀軍主力快速北上,攻佔隴右三郡。

    隴右與斜谷道之間的戰線很長,中間有一個重要的關口必須守住,這就是街亭。街亭地處隴山山脈的一處穀道出口處,此處是魏國的安定郡與隴右的南天郡連線的必經之地。

    街亭易守難攻,只要遏住其谷口,擋住大道,曹魏大軍無法通行,同時守軍可以倚重穀道兩邊的山勢固守。地理位置優越的街亭既是此戰的關鍵,同時也是此戰最為容易立功的地方。

    主要固守住街亭就萬事大吉,諸葛亮的戰略目的就能實現。諸葛亮根據戰略目的進行了戰術安排:趙雲、鄧芝部在褒斜道率軍作為疑兵迷惑曹真主力,令其不北上救援隴右;魏延、吳懿率領蜀軍主力北上攻擊隴右;最為輕鬆的鎮守街亭交給了參軍馬謖。

    馬謖是馬良的兄弟,馬良是劉備的心腹謀士,馬良兄弟都是荊州人士,在蜀漢屬於核心集團的荊州派。馬良死於夷陵之戰,死得很冤枉,南蠻土著部落首領沙摩柯戰死後,其部下將怨氣發洩於蜀軍身上,殺了劉備的謀士馬良。

    馬氏兄弟不但與劉備關係很好,更與諸葛亮關係很鐵。馬良在世的時候與諸葛亮兄弟相稱,馬良死後,諸葛亮待馬謖如子,馬謖侍諸葛亮為父。

    馬謖一直以參軍的身份跟隨在諸葛亮身邊,很有謀略,在平定南蠻少數民族造反的過程中給諸葛亮出了很多很好的計謀,其中平定孟獲的就是馬謖提出來的“以夷制夷”的方針。

    諸葛亮希望馬謖能夠獨當一面,更想提拔他到更高的層面,馬謖缺乏軍功,畢竟從未沒有領兵出征過。諸葛亮就把鎮守街亭的任務交給馬謖,主要守住,就大功一件,不但讓其領有軍功,同時還能在軍中逐漸樹立威信,更能得到一定的實戰鍛鍊。當然,諸葛亮還是給他配置了另外一員大將王平輔佐。

    街亭之戰的結果很慘重,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固守主道,堅守不出的策略,全軍上山駐紮,最後被曹魏救援隴右的張郃圍山斷水,導致蜀軍大敗。張郃大軍如同一把楔子,切入了諸葛亮估計隴右和趙雲部中間,隨時都可能將蜀漢北伐大軍分割圍殲。

    諸葛亮在得知街亭失守後,徹底放棄了原有部署,只能逐步退兵。同時在斜谷道的曹真主力明白了諸葛亮的意圖,隴右危機已解,放心的兵出褒斜道追擊撤退的趙雲、鄧芝所部。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曹魏的戰爭以失敗告終,而失敗的主要責任在於諸葛亮自己用人不明,有私心想給馬謖平添軍功所致,諸葛亮自己也明白是他的責任,後來上書後主劉禪自降三級,馬謖問罪被斬。

    很有才能,頗有謀劃的馬謖為何會犯如此低階的錯誤呢?明眼人都知道駐守街亭主道就能萬無一失,確保張郃大軍不可能輕易的通過街亭,他為何要全軍上山固守,至大軍於死地呢?

    馬謖貪功,他希望取得更大的功勞。

    馬謖太渴望取得戰功,從參軍走向前臺了,鎮守街亭在一個“守”字,這樣的功勞其實是說不口,拿不出手的。只有徹底的殲滅曹魏的增援大軍,才是真正的大功勞一件。

    馬謖想實施關門打狗的策略,讓曹魏援軍輕鬆通過街亭,然後控制住谷口,攻擊其後方,令駐紮在不遠處的王平部攻其曹魏援軍前鋒,馬謖領軍攻其後部,合圍魏軍,達到圍殲的效果。

    馬謖的戰略實施非常的冒險,如果成功收穫卻極大——殲滅曹魏的有生力量,這才馬謖駐守山頂,分兵王平部的主要目的。

    魏軍主將張郃並沒有上馬謖的圈套,魏軍所致後,並沒有冒然的前行,而是率軍圍住山腳,斷了山頂的水源,導致蜀軍大亂。由於馬謖大軍被圍,與王平所部通訊不暢,導致短短兩天時間,蜀軍就自亂,無奈下山與張郃決戰,最終慘敗而逃。

    如諸葛亮守街亭的策略在於“穩”,馬謖攻街亭的策略在於“險”。對於整個北伐戰役來說,街亭的重要性其實被諸葛亮自己忽略了,同時也被自己的私心矇蔽了,啟用了毫無實戰經驗的馬謖為將,最後導致了大好局面功虧一簣。

  • 3 # 77東

    街亭之失非謖之過實為亮之錯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連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收服姜維,兵鋒甚盛一時關中震動,魏派司馬懿率大軍拒之。街亭是其必經之地戰略要點,此處事關全域性,牽一髮而動全身為兩軍必爭之地。諸葛亮派馬謖前往守之,結果紙上談兵無實際統兵之能的馬謖,損兵折將街亭失守大好形勢付諸東流,第一次北伐失敗。這也是蜀國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之轉折點。

    1:作為領導者,識人用人乃第一等本事,要知人善任才能人盡其才。劉備白帝城託孤時就曾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亮不以為然,諸葛亮南征時,因馬謖平素好談軍事才氣過人,出謀劃策頗有建樹深得亮之器重,誤以為馬謖才堪大用,才有街亭之失,揮淚斬馬謖而留下千古之遺憾。亮可謂識人不明用人不智誤已誤人。在識人用人上劉皇叔可甩亮幾條街矣。2:街亭之重要性不言而明,亮深知“街亭干係重大,倘有失,大軍休矣”且司馬懿非等閒之輩,先鋒張郃更乃魏之良將萬人敵。如此關係全域性全軍命脈之戰略重地,怎能派一個從未領過兵打過仗的馬謖防守,怎能是司馬懿的對手,玩過了頭,輕率得近乎兒戲。失敗從這時刻已不可避免的註定,悲劇從這時刻已不可避免的發生。毛主席曾評道:街亭之地,亮應親臨之。

    3:蜀本地小國狹人才凋零,五虎上將後更是後繼無人。馬謖好讀書頗有見的屢為亮之讚賞,應該是有一定理論功底的,應善加培養,讓其在實戰中多磨練錘打真正感受真實的戰爭,經受血與火的洗禮,生與死的考驗,而不是紙上談兵妄言知兵。假以時日,雖不敢妄言能成大才但或可成一良將。大敵當前正是用人之際,應免其一死改過自新戴罪立功,經此一役,馬謖定會迅速成長成熟起來,為蜀國留下一個人才,而不是留下一個紙上談兵失街亭揮淚斬馬謖的千古反面典型!

    由是觀之,街亭之失:乃諸葛亮識人不深用人不當,事前草率行事,事後求全責備,亮之過也!

  • 4 # Mrplumer81

    《三國演義》裡除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等經典戰役外,還有諸葛亮的五次北伐被人們所熟知。然而在首次北伐初期蜀軍連勝數仗,軍中士氣高漲,但是最終還是因馬謖失街亭而導致北伐以失敗告終。馬謖也因此一直以來被世人唾罵,但馬謖失街亭全是他一個人的責任嗎?

    當時張郃奉命擊退蜀軍,而當時諸葛亮的主力部隊正在攻打祁山,無法顧及張郃,因此調遣馬謖到街亭抵禦張郃的進攻,但馬謖不聽取諸葛亮的命令,造成街亭失守,蜀軍後路丟失,諸葛亮被迫撤軍。如果當時馬謖奉命駐守街亭就一定不會失守嗎?答案是否定的。

    主要因為當時雙方兵力懸殊,雖然在諸葛亮的努力治理下,蜀中國人口上升,但是蜀軍人數對於魏國來說仍然是處於劣勢的。據說當時蜀漢的兵馬只有十萬左右,而且需要分出兵力鎮守蜀地和抵禦東吳,因此在北伐時最多隻能五萬左右,而馬謖只是率領一少部分,應該不足萬人,而當時魏國由張郃帶領的部隊就達到五萬之多,相差五倍之多,而且並不是每位武將都是可以以

    少勝多的。而且張郃是魏國成名已久的猛將,在黃巾之亂的時候就開始征戰沙場,為曹操立下的戰功赫赫,而馬謖獨自帶軍的次數寥寥無幾,雙方的經驗相差甚大,並且在敵方軍隊優勢巨大的前提下,縱使是諸葛亮指揮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雖然馬謖只會紙上談兵,但並非無可用之地。如在諸葛亮南下討伐蠻夷的時候,就是馬謖提議諸葛亮“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才有後來的七擒孟獲的佳話。因此雖然因馬謖有失街亭之過,而造成北伐失敗,但並不是他一個人全部的責任,與張郃也有很大關係。

  • 5 # 6別無選擇6

    提起三國中的經典戰役,眾多戰役讓三國迷們難以忘懷,作為三國時期最為遺憾的一次戰役,莫過於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這次戰役一度被世人認為必定會成功,諸葛亮必將會勢如破竹,席捲長安,一統中原之大勢。然而因馬謖失街亭而以失敗告終,錯失大好機會,那麼馬謖為何會失掉街亭,這裡面究竟有何內幕呢?

    其實並不是馬謖無能,作為三國時期一個十分有才華的人,他只是沒有被放在正確的地方,加上軍隊根本不聽自己的指揮,自己立功心切又太過於急迫,最終多方原因導致失敗。

  • 6 # 舊書齋

    諸葛亮的戰略部署

    街亭之戰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轉折點,也是馬謖生命的終結點。對於第一次北伐,無論是演義還是正史,記錄的都比較詳細,諸葛亮對第一次北伐也抱有很大希望。在戰略部署上,諸葛亮採用了正奇結合的方式,首先,放出一顆煙霧彈,揚言要從斜谷進軍,直取眉縣,其次,令趙雲帶兵,由萁谷進軍,作為一路疑兵。而諸葛亮真正的主力,出祁山,進攻隴西。

    從諸葛亮戰略部署看,他是經過深思熟慮,也是志在必得,甚至不惜用兩路煙霧彈來迷惑魏軍,讓魏軍誤以為斜谷是疑兵,趙雲的軍隊才是主力。可真正的主力,已經吞併天水南安永安三地,造成關中震動,也取得了諸葛亮五次北伐中,最大的一場勝利。

    從戰略部署上看,諸葛亮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軍事天賦,取得開門紅。隨後,蜀軍以天水、南安、永安三地為跳板,進軍街亭,只要突破街亭,整個關中的門戶就向蜀軍敞開,諸葛亮主力會長驅直入,直搗長安,即使戰事不利,也可以據街亭堅守,控制隴右。

    和《三國演義》的描述有所區別的是,在正史中的描述以及街亭位置來看,街亭並不是司馬懿為了斷諸葛亮糧道而發起的進攻,而是一場戰略要地的爭奪戰,屬於正兒八經的主力對主力,王牌對王牌。

    趙奢和馬謖,似曾相識的決戰,不一樣的結局

    諸葛亮相當重視這場決戰,但他犯了一個用人不當的錯誤,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劉備在彌留之際,說馬謖言過其實,不能大用,而諸葛亮卻不以為然。在街亭之戰的部署中,諸葛亮太過信任馬謖,他拒接了魏延、吳壹的請戰,力排眾議安排馬謖擔任這項任務。

    諸葛亮其實並無私心,也沒有打壓魏延等人的想法,他的確和馬謖“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可以說,諸葛亮對馬謖的才幹學識,非常瞭解,也對自己看人的眼光非常放心。

    但馬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差距。從頭到尾,馬謖只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沒有在當道紮營,而是將主力帶到了山上。

    這個情節有些似曾相識,在戰國時侯,馬服君趙奢和秦軍大戰,也是先奪北山,然後居高臨下,以逸待勞,打出闕與之戰的威名。我想,馬謖熟讀兵書,深知兵法,一定是想到了馬服君趙奢,來一次狹路相逢勇者勝。

    可是,馬服君趙奢是主場作戰,對地形地勢非常熟悉,這才有膽量狹路相逢。而馬謖是客場作戰,對地形地勢的不熟悉,讓他的軍隊陷入死地。魏國名將張郃,夜沒有像秦軍那樣,拼死奪取高地,而是切斷了蜀軍的水源,導致蜀軍大亂,幾乎全軍覆沒。

    諸葛亮的戰略部署,就這樣被打破了,街亭的失手,讓自己這方的門戶大開,更讓蜀軍主力受到重創,面對氣勢正盛的魏軍,諸葛亮已經沒有必勝的把握,只好退軍。

    馬謖失街亭,到底是不是馬謖一個人的責任呢?當然不是,但馬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最初馬謖判斷沒錯,諸葛亮的判斷也沒錯,街亭之戰是一場苦戰,也是一場惡戰。無論是蜀國還是魏國,無論最後誰勝利,都會付出極大代價。戰爭從來沒有百分之百的勝算,諸葛亮也能預料到可能的失敗,只是沒有預料到如此輕易就敗了。這是馬謖無能的體現,也是諸葛亮用人不當,識人不明的苦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體晒後抹什麼修復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