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賴說三農
-
2 # 毛毛雨的初陽
華納兄弟這次又放個大招,不走尋常路,拍了這部由全亞裔主演的一部好萊塢電影主演是楊紫瓊、康斯坦斯.吳、亨利.戈爾丁。楊紫瓊不愧是中國的實力加偶像派演員,演技炸裂,是中國進軍好萊塢最早的明星之一,個個作品都口碑不錯,比如007的邦女郎,是國外電影公司為了開啟中國電影市場常用的底牌。這部電影以一個美華裔女孩朱瑞秋跟男朋友楊尼克回家,缺發現男友竟然是超級富豪,正腦袋暈暈的時候,楊紫瓊扮演的男朋友母親上場了!這場“門不當戶不對”的鬧劇上演了! 一邊是美國文化一邊是傳統中國文化,看這對小情侶,怎麼處理文化差異,怎麼處理婆媳關係,還是有比較多的笑點。畢竟北美上映首周就以3400萬美元得到週末榜冠軍,全球票房已經突破2.28億美元。將於11月30日在內地上映,看多了國內版的家庭宮鬥喜劇,期待這部中西結合的!
-
3 # 隨緣吃飯
這部劇是標準的好萊塢愛情劇。但是劇也有它新穎的地方。啟用的是全亞裔演員。配樂採用中文配樂。這點是罕見的。核心表達的思想就是我們亞裔是和“你們”一樣的。透過中國式的包裝表達出來。演員上來說,楊紫瓊演技真的棒。其他亞裔演員演技也線上。劇情不說多出彩。總體來說是一部優秀的劇。運用智慧和勇氣解決文化差異,婆媳問題,階級差距。
-
4 # 口袋電影君
《摘金奇緣》上映兩天,票房蔫了!僅為595萬人民幣。
三個多月前,
這部投資3000萬美元的全亞裔大片,在北美實現三連冠偉業,大爆1.73億美元。
併成為美國年度現象級的文化大事件
著名的《時代》週刊讓女一號吳恬敏登上封面,
並寫下大標題:
《摘金奇緣將改變好萊塢》
在北美髮行量很大的《娛樂週刊》,
也讓《摘金奇緣》和《黑豹》的女性卡司榮膺“年度娛樂人物”
而在海外市場,表現比較突出的都是華裔人口眾多的影市
澳洲 1738萬美元
印度尼西亞 550萬美元
新加坡 500萬美元
紐西蘭 220萬美元
中國香港 200萬美元
中國臺灣 210萬美元
有意思的是,《摘金奇緣》在東亞三大傳統影市:
中國內地(預計147萬美元收官)、日本(74萬美元)、南韓(116萬美元)都表現地非常一般。
若將這些票房數字/當地的華裔人口,會得出很多有意思的結論。
其中一條就是:
該影市的華裔平均英語水準越高,生活越西化,《摘金奇緣》的平均單人輸出票房就越高。
01
亞裔文化的極端複雜性
不得不說,對於《摘金奇緣》的價值觀,在華人社會所引發的爭議是空前的。
在豆瓣上,簡直是“吵翻天”的節奏。
總結下來,就是兩點
1)這樣一部講述新加坡華人富豪的電影,並沒有正確反映中國傳統文化
2)電影主創有意無意地扭曲了(甚至醜化)中國文化來迎合美國觀眾。
不過從高達73%的北美票房佔比來看,這部電影的確還是主要拍給美華人看的。
根據comScore資料,此片首映週末觀眾分佈為:
白種人41%,亞裔美華人38%,西班牙裔11%,非裔6%,剩餘4%
細究下來,“亞裔(Asian American)”這個詞兒本身,
就是美華人:對於華裔、菲律賓裔、韓裔、印度裔等的總稱,充滿了西方白人中心論的調調。
但僅僅在華人圈中,就分成
美籍華人ABC、中國大陸人、新加坡人、中國香港人,中國臺灣人,馬來西亞華人等太多族群。
無論語言、生活環境、家族歷史、歷史包袱,都各不相同。
在歐美跨國企業的亞裔中,也存在這樣人所共知的鄙視鏈:
新加坡人、中國香港人、馬來華人、ABC、中國臺灣人、南韓人、中國內地人、印尼人。
沒辦法,人類社會總是充滿著矛盾。
不僅有種族之間的“敵我矛盾”,“人民內部矛盾”也是紛爭不斷。
即使是在美國,喜歡《摘金奇緣》的觀眾也大多數為標準的ABC,他們從小接受美式教育,在美國文化薰陶里長大的黃面板美華人。
而對於很多成年後才去美國的華人,普遍對《摘金奇緣》裡呈現的亞洲人形象頗有微詞,認為塑造的形象太偏頗。
這種極致的複雜性最明顯的就是體現在口音上。
不得不說,導演朱浩偉在選角上真的很細心。
戴帽子的就是本片的導演朱浩偉
口音就是階級、語言就是身份。所流露的資訊實在太豐富!
對於臺詞的細節把控,是好萊塢電影人的絕活兒。
整個新加坡富豪家族的老太太盧燕,她在眾星捧月版的氣氛中,如太后一般出場
今年91歲高齡的她,一開口就是雍容華貴的京腔,一個昔日帝國的餘暉。
之後出場的楊紫瓊也完美掩蓋了她的馬來西亞英文口音,一開場就一個電話,讓英國老爵士宣佈酒店新主的誕生
楊紫瓊與男一號亨利·戈爾丁和女三號嘉瑪·陳標準的倫敦口音一起,用一水的英倫腔代表了新加坡超級富豪高高在上的階層。
女一號吳恬敏那一口標準的美式口音,則代表了普通美華人對於亞洲富豪生活的好奇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亞洲富豪群體的崛起令美華人猝不及防。對這一群體充滿了好奇心。
根據瑞士銀行釋出的報告,亞洲富豪已經在數量上超過美國,每兩天就會在在亞洲,誕生一位億萬富翁。
而在小富豪高家的飯桌對話上,女主人一口機關槍吐字的新加坡口音,非常平民而侷促。一股濃濃的島國土豪的氣息油然而生。
這樣的口音,早已被真正的權貴階級拋棄。
因此,本質上,“亞裔”只是美華人視角下的宏觀概念。
但亞裔文化內部的複雜性遠超美華人的想象。
當中國觀眾抱著看“中國富豪”的想象去看《摘金奇緣》,看到的卻是滿口英語的ABC在展示新加坡富豪的生活
題材上又是老套的[流星花園+灰姑娘],文化差異暴露無遺,在內地水土不服,票房遭遇冷遇,也能理解。
不過,上映兩天595萬人民幣,實在忒低了點。
口袋君不得不提一個敏感的話題:
02
好萊塢電影高畫質資源提前洩露
是否會影響中國票房
根據口袋君長期觀察,一部電影能否上熱搜,一般就三個里程碑式的時間節點。
當前時間點:時光網的“大家都在搜”如下6部
1.大片釋出首款預告片時。
《復聯4》若下週發預告,必上熱搜。
2.大片上映前後1-2周。
《海王》《狗十三》《毒液》(雙重因素 你懂的)
3.高畫質正版首款介質釋出之時。
《影》《邪不壓正》《萬聖節》
宣傳一部電影,和辦一場婚禮,從傳播規律上極其類似。
選定檔期,就相當於給婚禮選個好日子。
這個好日子選好了最好不要動。
釋出預告,就相當於給親朋好友發請柬。
讓大家看清楚新娘新郎的面容。鎖定參與婚禮好友的時間。
大片上映,就相當於重金打造的婚禮正式舉行。
而這次,《摘金奇緣》的內地檔期由於比北美晚了3個多月,華納選擇在11月初就釋出了此片的藍光碟,直接導致電影傳播節奏完全被打亂。
讓此片的傳播力勢能和熱度在內地上映時,極低。
對此片最有好奇心的中國影迷群體,提前1個月就已看完此片。
覺得好看的,發朋友安利之後,導致更多人去看完高畫質資源。
覺得不好看的,要麼去豆瓣打低分,要麼就直接默默地提都不提。
不過,又有同學要問了,華納是傻子麼?
為什麼不等《摘金奇緣》內地上映後,再發布首款高畫質正版。
以下回答也能解釋為什麼韓版高畫質資源能出那麼早。
首先,高畫質盜版都來自於正版。全球高畫質正版釋出時間不一致,但盜版是一致的。
只要片方敢放第一版高畫質介質,大家就敢看。
這一點華納不傻,都是知道的。
第二,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一個字:錢。
以這次《摘金奇緣》為例。上映前,樂觀地估計:
此片內地票房1億人民幣。華納拿1/4,359萬美金。
電影票錢一般一年後才到賬。
南韓網路院線則有20萬人願意付15美元一部來購買數字版。300萬美金。
一個是立刻到賬的300萬美金,一個是一年後才到賬的359萬美金。
答案很清楚了。
歸根結底,
好萊塢電影高畫質資源提前洩露,90%以上的情況會影響中國票房。
最好的例子,就是
2015年的《小黃人大眼萌》4.36億人民幣
2017年的《神偷奶爸3》10.38億人民幣
為什麼同樣的IP票房會差那麼多。
因為前者在上映前兩週,南韓發高畫質資源了。
因此,從這樣的邏輯來判斷:
其實華納影業自身也不太看好《摘金奇緣》的內地票房。
否則不會提前1個月發藍光碟。
商業的本質就是這樣。
人類對利潤的渴求,就相當於鯊魚見到了鮮血。
口袋君之所以會為《摘金奇緣》的過低內地票房感到惋惜。
就是因為:
拋開一切華裔內部矛盾、文化鄙視鏈、偏見、有色眼鏡,就談電影本身,這是一部
03
相當合格養眼的好萊塢商業型別片
縱觀各大評分網站,除了豆瓣給了6.2分
其餘均給予70分以上的好評:
IMDB:7.2
爛番茄:92% 7.6分
連一下苛刻的Metacritic也給出了:74分
而最能代表中國普通觀眾口碑的貓眼評分:8.4分
因此,此片能在全球拿下2.36億美元的票房,不是偶然!
而是靠實打實的製作實力。
口袋君給此片打4星/78分。
平心而論,說這片是“好萊塢《小時代》”的童鞋,良心不痛嘛!
你們究竟有沒有吃過《小時代》四部,我都吃過。
無論是品味、電影感、服化道、卡司演技,格局,《摘金奇緣》都勝出太多。
光是那麼好的歌單就秒殺100部《小時代》!
特別是Kina Grannis那首《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太好聽了!
口袋君已經單曲迴圈多日,非常配婚禮上的氣氛。
若有正在籌備婚禮的童鞋路過,
口袋君建議你可以考慮用這首歌作為新娘出場曲。
最後那首《Yellow》效果也相當不錯!
當年鄭鈞唱的《Yellow》在《流星花園》中也作為BGM出現過
當然,從故事上而言,
《摘金奇緣》仍然是老套的[流星花園+灰姑娘]的合體,故事主線也能用一句“紐約鳳凰女拜金新加坡富豪婆婆”來概括。
但整部電影的呈現方式很Decent!
特別是在最為敏感的炫富劇情上,炫耀地很高雅,的確讓觀眾看到亞洲富豪的真實作派。
不像《西虹市首富》那麼無比粗俗,也完全不是《小時代》土味空洞。
總之,若你是一位好萊塢愛情輕喜劇(Romantic Comedy)愛好者,那多半相當喜歡此片。
▼
仔細想來,
我們每個人手上都有兩大資源用來投票,
第一個是腳:你選擇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生活。
另一項是錢:每一次花費都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無論你是支援還是反對《摘金奇緣》的價值觀,
在錢的投票下,影片的續集《中國富豪女友》已經正式立項
說到底,《摘金奇緣》其實是並不涉及華人的美國好萊塢商業片,它的創意初衷絕對不是想透過醜化中國傳統文化來討好美國白人。
作為華人,我們本可以作為旁觀者來輕鬆觀看這部劇情俗套,但融入全新元素的成功商業片,但不知道為什麼最終還是有人會以受害者的姿態來貶低此片。
毫無疑問,《摘金奇緣》大賣的示範效應,會吸引更多的華裔年輕人投身到競爭[好萊塢院線片每年500人卡司大名單]中,並有助於讓其他族裔的人意識到:
華人面孔不都是書呆子、送外賣的、科學家,我們還具有無窮多的可能性。
若這股風潮能夠延續,距離首部華人超級英雄電影,真的不遠了!
要知道漫威《黑豹》的投資成本是2億美金,幾乎可以拍7部《摘金奇緣》!
-
5 # 股海風雲029361764
奢華的上流社會生活場景,東南亞風情美麗的新加坡街景和海景,裝上灰姑娘穿上水晶鞋的故事,不要錯過了這部音樂很不錯的電影。
-
6 # 宣謠別老閣
最有趣的是就是《摘金奇緣》中兩對婆媳關係:
先是瑞秋·朱和楊紫瓊演的楊夫人,一個是代表生長在美國的華裔年輕人思維,一個是在傳統東方豪門磨練了幾十年的東方中年貴婦。瑞秋在沒到新加坡時對楊家的富豪程度全然不知,但到了楊府之後被震撼了;第一次在楊府後廚面對楊夫人的確有點不適,畢竟這個一直在美國成長、靠自己生活的年輕美國教授對東方豪門完全沒有任何概念,楊夫人威嚴且不失禮數的氣場令瑞秋渾身不自在。楊夫人以及一眾豪門姐妹們逐漸給瑞秋壓力不小,楊夫人對這個門不當戶不對的未來兒媳畢竟心存芥蒂與隔閡。
另一對婆媳是男主尼克的奶奶和尼克的媽媽楊夫人,可說盧燕的奶奶與楊紫瓊的楊夫人之間對峙十分精彩,盧燕演的奶奶和藹溫暖又不失威嚴,所有在場人不論富豪程度都要尊敬這個富貴的老太太。奶奶從頭至尾都講純正的中文臺詞,對比著全片所有人的英文對白,這是片中唯一的東西方文化對峙。奶奶對楊夫人的嫌棄是從骨子裡釋放出來的,甚至當著未來的孫媳婦瑞秋都毫不掩飾,“這是你包的餃子啊?這麼醜,你退步了!”奶奶就這麼當著瑞秋嫌棄楊夫人,故意讓她下不來臺。
那麼好,奶奶就這樣揭露了楊夫人曾經的身份——她其實能嫁給尼克的父親,其實也是門不當戶不對的身份,也曾經是另一個版本的“瑞秋”,但楊夫人這麼多年就這麼在楊府極度忍讓地做個好兒媳,做好持家的本分,做成外界尊敬的楊家大管家的貴婦人,但依然不能被楊府老夫人所接受,做什麼都被挑理。
所以,楊夫人面對同樣身份懸殊的未來兒媳瑞秋時,警告她的關鍵問題就是身份懸殊的問題——你不是我,你做不到我能做到的這些!你以為嫁進豪門光是愛情那麼簡單麼?你要面對可不是你愛的那個男人那麼簡單,你要面對的是他整個背後的家庭!
也因此楊夫人處於私利還是大環境的原因,都不希望瑞秋進入楊府,成為下一個她,而且楊夫人也堅定地認為瑞秋也不可能忍辱負重地變成下一個她!她沒戲。
就像奶奶拿著楊夫人找私家偵探調查瑞秋母親的身份時,對瑞秋說的話:我知道你愛阿力,我不希望你和你母親的身份毀了我孫子和我的家庭。這就是殘酷的現實,作為新加坡首富家庭,這個豪門之中任何一個哪怕只有一點風吹草動都能在全國引起極大震驚的醜聞,老夫人不允許,楊夫人也不允許——事實證明,瑞秋在現實中是無法嫁入豪門楊家的。
但不得不承認,《摘金奇緣》畢竟還是一部全亞裔班底打造的好萊塢電影,必須要有一個happy ending——所以結尾處用一場中國傳統麻將局輕而易舉地就解決了全片一直在探討且完全無法解決的門第問題,成為了一個完全為了狂歡而令人徹底失敗的結尾,簡直就是個爽片!
-
7 # JackyWayne3
我沒看過,也不想看一堆香蕉人的表演。3年前在新加坡遇到一個美籍華人,操著一口普通話,張口閉口都是“你們華人這啊那的。”所以我對香蕉人不存在任何好感。
另外,我個人認為這樣的電影多少會讓本土華人感到不適,不適之處在於內容是西方人所認為的東方文化,而不是真正的東方文化。就像DG的宣傳片一樣,對東方文化拙劣的理解引起不適。
說白了這反映的是由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文化霸權主義,他們不斷透過英語和文化輸出蠶食別的地區別的國家特有的文化,讓外界認為我們中華文化就應該是《摘金奇緣》《功夫熊貓》《功夫之王》等這類電影反映的東方文化,其實這類電影是香蕉文化罷了。
我們國家還是要多在文化輸出上努力,向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國文化。
《摘金奇緣》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影業公司出品的喜劇片,由朱浩偉執導,吳恬敏、亨利·戈爾丁、楊紫瓊領銜主演。該片於2018年8月15日在美國上映。於2018年11月30日中國上映。 [1]
《摘金奇緣》根據美籍作家關凱文的小說《瘋狂的亞洲富豪》改編,講述了新加坡最富有的家族繼承人楊尼克帶上美籍華裔女友周瑞秋,回新加坡參加婚禮後引發的一場鬧劇的故事 [2]
回覆列表
電影非常熱鬧笑點不斷,背景音樂全部是華語曾經流行曲,彷彿置身於大華超市。 這個電影其實不是講亞裔的故事,而是講有錢人的故事,我們都誤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