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瀾石記

    武昌起義時,黎元洪被大家推舉為首領,因為當時他官比較大,也有一定威望。記得一部電影《辛亥革命》裡,革命軍和清軍對峙,黎元洪指揮打炮,一擊中的。

    老黎主要是資格老,清朝退位,袁大頭當總統,他當了副總統。袁世凱之後,北洋各派爭執不下,黎元洪是他們能接受的人物,所以他出任總統。但他沒有自己的派系和實力,只是個排位總統。

    在民國,黎元洪應運而生,是有其歷史地位的。

  • 2 # 潁川vlog

    1:他的存在,是一種象徵,在當時特殊的背景下,革命黨人必須要有一名有聲望的,有軍權的人物啊,來代表。相當於振臂一呼的感覺。

    2:黎元洪本人呢,並不認可革命黨被用手槍逼著就任大總統的。

    3:基本屬於一種過渡領袖。並沒有對革命有太大的貢獻。

  • 3 # 魯班大師

    黎元洪品德之馨,早在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就有口皆碑。他的老師嚴復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黎黃陂是德有餘而才不足。” 黎元洪是否有才暫且不論,但黎元洪的品格之高潔,是民國以來玩政治的人所罕見的。 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那是歷史課上,講到武昌起義,革命黨人經過浴血奮戰,犧牲無數,終於攻佔了湖廣總督府。我不明白,為什麼革命勝利了,勝利後的革命黨人自己不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而非要拉一個晚清的官僚--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黎元洪來出任都督呢?課本上的解釋好像是黎元洪善於偽裝,才混進了革命隊伍。那時我雖然懵懂無知,但對這個解釋還是不太信服:你們趕跑了晚清的大員,你們當家作主就是,幹嗎讓黎元洪混進來;再者,人家黎元洪根本就不稀罕這個位置,是你們硬逼的,人家怎麼是混進來的! 革命黨人把已經到手的都督職位拱手讓給黎元洪,這只是一個結果。我後來才知道,那個在教科書中小丑式的人物--黎元洪,不但才智過人、思想開明,而且宅心仁厚,在武漢乃至湖北有著崇高的威信,能夠被各方接受,這才是他被推為都督的原因。 黎元洪品德之馨,早在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就有口皆碑。在學業方面,他刻苦用功,學習成績遙遙領先。最難得的是,他時常為同學承擔過錯,有些朋友對此不解,他坦然回答:“大丈夫當有任天下事的氣度,區區小事,何須避匿呢?”他的老師嚴復對他是這樣評價的:“黎黃陂是德有餘而才不足。” 黎元洪是否有才暫且不論,但黎元洪的品格之高潔,是民國以來玩政治的人所罕見的。 與其說黎元洪“才不足”,倒不如說他不善於玩弄陰謀詭計,不懂得看風使舵。不懂得黑箱操作的人,在中國的官場上往往是失敗者。黎元洪當年官運亨通,一是因為卓越的才幹,二是碰到了對他欣賞有加的張之洞,所以他才能在短短的十年內,從一個下級軍官擢升到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官居二品。他的卓越才能在監修南京幕府山炮臺、去日本三次考察,特別是在朝廷的兩次秋操中得到充分展現。在彰德和太湖兩次秋操對壘賽中,“南軍”總指揮黎元洪每次都大敗“北軍”總指揮段祺瑞,黎元洪也因此在朝廷聲譽鵲起。應該說,張之洞待黎元洪不薄,沒有張之洞,就沒有後來的黎元洪。但公允如張之洞者,也免不了常人的私心。1903年,全國統一軍制後,湖北額定一鎮(師)一協(旅),從德才的角度來考慮,張之洞當然想讓黎元洪出任第八鎮統制,但總因張彪是張之洞家丫鬟的丈夫而作罷。1907年,趙爾巽接任湖廣總督,湖北官場掀起了一場向新總督獻禮的高潮,黎的上司張彪籌集十幾萬兩銀子,向上司表忠心,其他人等也不甘落後,惟獨他僅僅湊上數元“意思意思”。但是轉過身來,他卻為武漢的災民捐出了三千兩銀圓的善款,這是他整整半年的俸祿啊! 黎元洪對上級不會拍馬逢迎,對士兵卻關愛有加。他的一位士兵,因母親在家砍柴時墜入山谷而亡,這名士兵悲痛之中想追隨母親而去。黎元洪知道這一訊息後,親自去慰問這名士兵,並拿出八十銀圓讓他回家葬母,後來還讓這名士兵進入軍校學習。 如果僅僅是這些,黎元洪恐怕還不足以讓革命黨人推舉為都督。黎元洪從小就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再加上三次赴日本考察,使他對世界大勢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甲午戰爭的失敗,他差一點成了日軍的俘虜,九死一生。這些經歷,使他對腐敗的清王朝有了深刻的認識。他雖然沒有勇氣參加革命,但對革命黨人非常同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總是盡力保全他們。對於軍中出現的新思想,他從來不反對,甚至還鼓勵士兵接受新思想。1904年,日知會總幹事劉靜庵與革命黨領袖黃興來往的聯絡書被截獲,報與黎元洪。他便示意劉靜庵託病離開,從而保護了劉靜庵。1907年,日知會的季雨霖秘密響應萍瀏澧起義而身陷囹圄,又是黎元洪出面將其保釋。就在武昌起義爆發的前夜,孫武試製炸彈時,炸彈不慎爆炸,官兵聞風而至,把革命黨的名單搜去,湖廣總督等人要按照名單抓捕黨人,黎元洪兩次激烈反對,認為名單牽涉面太廣,不能操之過激,以免生變。這兩次建議雖然被拒絕,但也可以看出,黎元洪對革命黨人的感情。這類事情,黎元洪不知做了多少;這一切,外人不明,但革命黨人心中有數。人的境界之高低,不是看他如何說的,而是看他如何做的。從古至今,有多少人是踏著別人的屍體走向高位的,他們的雙手沾滿了人民尤其是仁人志士的鮮血。仁人志士的鮮血就是他們通向官場的鋪路石,因而他們殺起仁人志士來是毫不手軟的。黎元洪人性中可貴的一面不在於他能夠分清是非,而在於他能夠冒著危險來保護革命黨人。那些殺人如麻的惡魔,不論他們打著什麼旗號,也不管取得他們多麼大的“事功”,與黎元洪相比,在我看來,都算不了什麼。因為與他們相比,黎元洪是人,而他們是披著人皮的狼。 武昌起義的成功有其偶然的因素。由於參加起義的革命黨人分屬不同的團體,成功後到底應該誰坐第一把交椅,他們的意見無法達成一致,為此吵得不可開交。起義前,孫武試製炸彈不慎爆炸,起義暴露,很多同志犧牲,起義總指揮蔣翊武遠逃避禍。一個逃命的總指揮自然不配坐頭把交椅。另外幾個革命黨領袖如孫武、張振武、吳兆麟等又分屬不同革命團體,都不足以懾服對方。有能力、有威信的革命黨領袖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人,不是在海外,就是在外地,遠水解不了近渴。再加上起義的革命軍人,基本上都是下級軍官,連一箇中層的軍官都沒有,難以服眾。在這種情況下,參加武昌起義的幾個主要革命黨如文學社、共進會、日知會等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黎元洪。可見,黎元洪出任都督是眾望所歸。 以黎元洪的名義釋出的安民告示,使武漢三鎮動盪不安的局勢迅速的穩定下來,從另一個方面也證明了黎元洪在武漢人民心目中享有的威望。這一切,都緣於黎元洪親民、愛民的菩薩心腸。黎元洪的相貌雍容富貴、面目慈善,時人稱他為“黎菩薩”。在湖北口音中“黎”和“泥”恰是一個音,因而黎元洪是名副其實的“泥菩薩”。但令人遺憾的,在以後的歲月中,像黎元洪這樣菩薩心腸的政治家越來越少,這是社會的進步,還是社會的悲哀?

    2831

    相關問題全部

  • 4 # Breakupthemaster

    黎元洪(1864年-1928年),字宋卿,湖北武漢黃陂縣人,中國同盟會會長,北洋政府大總統。1883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1888年入海軍服役。1894年,參加中日甲午海戰。戰後投靠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袁世凱死後,由副總統繼任總統。1911年10月11日,湖北軍政府成立。革命黨人迫黎元洪就任都督,決定廢“宣統”年號,用黃帝紀元,改國號為中華民國。1916年6月29日,黎元洪宣佈遵行《臨時約法》,恢復國會,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1922年,他在直係軍閥支援下復任總統。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為腦溢血在天津去世。

    黎氏祖籍原系安徽宿松,自祖父起即經商湖北,遂入黃州籍。北洋政府總統。1864年10月19日(清同治三年九月十九)生於黃陂木蘭鄉東廠畈。民國政壇多以裡望稱人名,故人稱“黎黃陂”,至今在武漢漢口有一條路稱為“黎黃陂路”。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都督,也是中國歷史上惟一一個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的人。

    嚴復評價黎元洪說:“黎公道德,天下所信。然救國圖存,斷非如此道德所能有效。何則?以柔暗故!遍讀中公曆史,以為天下最危險者,無過良善暗懦人。下為一家之長。將不足以庇其家,出為一國之長,必不足以保其國。”

    黎元洪是民初政治舞臺上一位頗具特色的人物,他對革命一無所知,卻在一夜之間成了“首義元勳”,他既非軍閥也非黨人,一生鮮作為卻有時運,無實力卻有地位,十餘年間曾三任副總統、兩任大總統,這個紀錄目前在中國尚無人打破。

    和別的政治人物不同,黎元洪雖三任副總統,二任大總統,但位尊而權不重,名高而實不符,人不微而言輕。平生牽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本人卻毫無光彩。反對袁世凱稱帝,拒絕王封,是他一生中僅有一個閃光點,為他贏得了較高的威望。其後護國軍擁戴他,護法力量爭取他,他也與護國護法運動相呼應,對袁世凱的垮臺,北洋軍閥的分裂,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 5 # 奚譽賢

    黎元洪

    北洋軍閥政府總統。字宋卿。湖北黃陂人。祖籍安徽,幼隨父來湖北,入黃陂籍。幼入私塾,後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

    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被派往海軍服役。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他從廣州北上增援威海衛,所乘戰艦被敵人擊沉,他被營救得生。

    戰後往南京投靠兩江總督張之洞,被任為獅子山等處炮臺總教習。

    1896年1月,隨張到湖北,委以炮臺監製、護軍後營幫帶, 參與訓練新軍。

    1898年到1901年三次去日本考察。

    1905年末,任第二鎮第三協統領官兼護該鎮統制官。次年任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駐武昌。在新軍中曾親手殺害起義士兵。

    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擁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省大都督。

    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被選為副總統,仍兼鄂督。袁世凱竊取臨時大總統後,仍任副總統。

    1914年,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成立了御用的參議院,任他為參政院院長。

    1916年6月袁死後,在帝國主義授意下,任大總統。

    1917年與段祺瑞發生“府院之爭”,段利用張勳將他趕下臺,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

    1922年直係軍閥,控制北京政府,又將他抬出,復任大總統。次年又被趕下臺,避居天津。後去日本別府養病,至1924年再返天津。晚年曾任中興煤礦董事長,並在該礦有鉅額投資。

    1928年6月3日因腦溢血死於天津。

  • 6 # 破乞

    第一:黎元洪綽號“黎菩薩”,有時喚作“泥菩薩”。“菩薩”之名,因為他面善,脾氣好,氣度雍容,像一尊彌勒佛。不過,“泥菩薩”卻有戲謔之意,暗諷黎元洪庸耳俗目、碌碌無才,他還有一個更刻薄的綽號叫“黎大苕”(苕既傻)。 第二 :中國近代史上,黎元洪一向以德行著稱,用他的老師嚴復吹捧他的話講:“黎公大德,天下所信”,甚至有民國完人之譽,至於他的才略,不消說比之袁世凱、段祺瑞等一代梟雄,就連與孫傳芳、唐繼堯等相提並論,怕都有所不及,可比者,大抵是曹錕之流。 第三:黎元洪作為湖北本地人,與地方立憲派的良好關係,以及在外華人心中的形象,都是促成他上位的重要因素。英國當時駐華公使朱爾典給格雷爵士寫信,談到武昌首義,稱:“據說,起義軍統帥黎元洪是一位很聰明的人,他會說英語,並在國外有一些經歷……”。 第四:黎元洪是甲午中日海戰的親歷者,官居協統既旅長,號稱名將,有知兵之名,不過稱黎元洪“知兵”,恐怕不是指其將略,而指其練兵,他曾主持制定中國陸軍改革的第一個法規《湖北練兵要義》。

  • 7 # 黑水布衣

    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武昌光復。11日清晨,經過一夜激戰的革命士兵,聚集在武昌市閱馬廠湖北諮議局開會,成立革命政權,與會的人普遍認為,參加起義計程車兵中沒有人夠資格當都督。就在大家為都督人選爭論不休的時候,武昌新軍中一位德行操守有口皆碑的協統(級別相當於旅長)進入了他們的視線。

    這個人就是黎元洪。

    黎元洪,字宋卿,1864年生於湖北黃陂,也稱之為“黎黃陂”(現在武漢還有黎黃陂路),19歲考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5年後被派往海軍服役,1890年調任廣東“廣甲”兵船三管輪,次年晉升為二管輪。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黎元洪隨艦北上威海衛,軍艦在炮擊下沉沒,他在海上漂流數小時後得救,大難不死。戰後,黎元洪投奔張之洞,深受器重,參與新軍訓練,並赴日考察軍事。1906年,黎元洪在改制後的湖北新軍中任第21混成協協統。

    從履歷可以看出,黎元洪是個備受皇恩的人,與革命黨人、立憲黨人都沒有關係,這個人憑什麼突然闖入歷史?有確切史料證明,革命黨人此刻選擇黎元洪,並不是倉促之舉,早在武昌起義的籌劃階段,為利於起義成功後的政權佈局,革命黨人就選中了黎元洪,原因有三:第一,黎元洪乃名將,用他可以懾服清廷,號召天下,增加革命軍的聲威;第二,黎元洪乃鄂軍將領,素得人心,可以號召部屬附和革命;第三,黎元洪素來愛護軍中文人,而這些文人全是革命黨人,容易與他合作。

    無論過程如何,黎元洪最後還是勉為其難地答應出任都督。現在看來當時選擇黎元洪無疑是明智的。黎都督的出現——至少湖北軍政府是這麼對外宣佈的——對於招撫未參加起義仍在觀望的新軍官兵及武昌市民,都達到了不錯的效果。

    形勢的發展逐漸有利於革命黨人,黎元洪認清形勢後改變初衷,開始傾向反清革命。他剪掉了長辮子,準備大幹一場。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黎元洪被選為副總統。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孫中山兵敗流亡海外,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黎元洪因沒有支援孫中山,僥倖再次成為副總統。

    1913年,黎元洪在袁世凱的一再要求下不得已赴北京,從此就再也沒有回過武漢老家。

    在北京,黎元洪受到了高規格的迎接,袁世凱將黎元洪安置在了中南海的瀛臺(囚禁光緒的地方)。袁世凱還讓兒子娶了黎元洪的女兒,兩家結成了兒女親家。儘管如此,黎元洪私下裡始終與袁世凱保持著距離。

    後來袁世凱準備稱帝,暗中組成“公民團”向參政院遞交更改國體的請願書。當時黎元洪正以副總統的身份兼任參政院院長,他不贊成帝制,卻又不願意與親家袁世凱公開作對,只好以辭職的方式消極抵制。1915年9月,黎元洪提出辭去副總統、參政院院長等職務,回原籍休養,袁世凱未予批准。作為補償,袁世凱以10萬元高價購得東廠衚衕原直隸總督榮祿的一所舊宅相贈,黎元洪遷入後閉門謝客,對於時政不發一言。

    1916年元旦袁世凱登基稱帝,冊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但令袁世凱萬萬沒有料到的是,黎元洪竟然不配合,甚至公開表示:“絕不贊同袁世凱稱帝,為了民主願意犧牲個人,亦所甘心。”黎元洪大事清楚,小事卻裝糊塗,除了稱帝之事,他從來不對袁世凱發出不同聲音。

    袁世凱去世後,黎元洪曾任兩任總統,都被迫下野。在總統任期內,黎元洪只不過負責蓋章罷了,但他並不甘心如此。因此與段祺瑞發生了“府院之爭”並意外導致了張勳復辟,給民主與共和蒙上了陰影。

    一心想為中國帶來健全民主機制的黎元洪,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親手摧毀了中國原本十分脆弱的民主根基。心中有愧的他從此不問政治,開始大規模投資實業,尤其熱衷於教育領域。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腦出血病逝於天津。

    作為黎元洪的老師,嚴復曾評價黎元洪說:“黎公大德,天下所信。然救國圖存,斷非如此道德所能有效。”黎元洪仁厚,是個好人,但絕非出色的政治家,他是被時代推到了前臺,即使這樣,黎元洪仍然是個對國家對民族有貢獻的人。

  • 8 # 清水空流

    國父孫中山評價黎元洪是”民國第一偉人”。一生兩度擔任民國總統。而武昌起義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是由於他的出山,這是毋庸置疑的。而當孫中山,袁世凱,段祺瑞紛紛走上歷史舞臺的時候,而黎元洪處境卻十分尷尬,誰都需要他,但誰也不會重視他,好比一個門面。實在是用處不大。他是黎菩薩,也是黎屠夫。實在是很難界定這個人。

    黎元洪(1864年—1928年),字宋卿,是湖北黃陂人,故稱“黎黃陂”, 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兩度擔任大總統。黎元洪早年參加過甲午海戰,因此被張之洞看好,被召入湖廣執掌水師。由於為人開明。因此在武昌起義後被推舉到前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黎元洪被選為副總統兼領鄂督、在1913年10月袁世凱、黎元洪分別當上正副大總統。在1916年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任內發生“府院之爭”。黎元洪被段祺瑞利趕下臺,在1922年黎元洪再度復任總統。任職1年以後辭職總統以後,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去世,享年65歲。黎元洪一生 未有實權,傀儡總統伴隨他的一生 ,於民國無尺寸之功,無任何影響力。一生當中唯一的光彩就是在武昌起義的作為。

    仔細觀察黎元洪的一生,其為人闇弱(有點像劉璋)。如果不是武昌起義機緣巧合之下,很有可能就是默默無聞。從“床下都督”到“首義元勳”是他的運氣。但此後他無權無兵,黎元洪既不是軍閥。也不是革命黨。更不是職業政客。也不是投機分子。他為何什麼都不是,因為他無能,湖廣是黎元洪發家之地。但湖廣是革命黨的, 兩度擔任總統黎元洪也沒有留下任何印記。只能說一個歷史的意外將黎元洪推上了歷史的前臺,但這個舞臺真不是他舞臺,這是武人的世界。武夫亂政是北洋政府的常態。這也許是黎元洪這樣型別人的不幸。他即便是有袁世凱是實力,也未必會成為實權派 ,在張勳復辟失敗之後,段祺瑞親自請黎元洪回覆職回總統府,但黎元洪拒絕了並檢討的錯誤。為何拒絕擔任總統,並非真心辭職而是這樣的總統當的實在是沒有意思。二度辭職的時候,居然拿著總統印信。“戀權”二字是肯定的,被曹錕截住收回印信 。就此退出政治舞臺。

    可以說,民國對於黎元洪而言,他更像一個過客一個高階客串,由他串連起民國初年的歷史。他沒能力成為袁世凱那樣的 一世梟雄,也沒有高尚品質去追隨孫中山。也無法成為實力派軍閥。所以他 只能是個過客。黎元洪是機緣巧合之下,憑運氣走上國家政治舞臺,但又能力去治理亂局,但總算保留了最後的政治底線。所以最後的名聲還不錯。他去世 後給家人遺囑是:“喪葬要從簡,戒諸子今後從事生產實業,毋問政治。”可見頗有自知之明。在1935年11月24日南京國民政府於武昌給予黎元洪國葬。

    黎元洪一生被人推著走,被迫,並非出自他的本意,但幸運的是他走在時代的前列,但無力成為主角,更無法成為導演 。只是過客。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把一個沒有 能力的人推向不適合他的舞臺。是他個人的不幸,也是國家的不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鼬屠滅宇智波一族時,為什麼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