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火辰
-
2 # 大勢所趨
官渡之戰袁紹到底帶了多少兵馬是有待商榷的,三國演義說是起四州七十萬兵馬,也有說十幾萬。現在討論的是袁紹十萬兵馬敗給兵力不足的曹操,曹操兵力不足可能有兩三萬,也可能不足一萬,從曹操只帶五千兵馬去劫袁紹的糧草,還得留人馬留守大營的情況來看,估計曹操兵馬也就一萬多,不足2萬的樣子。閒說不侃,分析如下:
第一 兵者詭道 古代戰爭的勝利不光光看人數多少,還得看主帥指揮是否得當,將士是否用命,關鍵還得看後勤保障,士兵吃的糧食,箭矢兵器損耗的補充等等。不管羅貫中的小說演義還是陳壽 司馬光等等正史如何記載,都明確說明袁紹士兵雖眾,但勇猛精銳不及曹軍。但袁紹佔據河北富庶之地,糧草多,中原腹地歷經黃巾起義 軍閥混戰,錢糧儲備不及袁紹。所以說曹操希望速戰速決,一直尋找戰機。而袁紹謀士田豐曾說彼軍糧少 我軍充足,應該慢慢拖耗死他。其實這個建議非常好,切中要害。可惜袁紹沒聽,就帶了一大幫人和曹操對峙在官渡。可以說從一開始伐謀就錯了
第二 曹操知道隨著自己的強大肯定會引起袁紹的猜忌,希望多準備幾年再和袁紹決戰,沒想到袁紹來的這麼快,還帶來這麼多的人。但做大事者遇危不亂,不管袁紹前期築土山射箭還是挖地道,曹操都一一化解,隨著後期兩軍對峙,曹操發現自己糧草不夠拖不起,直到許攸來投獻上斷糧道燒烏巢的計謀後,曹操深信勝利天平已經到來,結果燒了糧草之後戰局扭轉。
綜上,袁紹失敗很多,個人脾氣優柔寡斷,又聽之任之不能深信部下,自己的部下勾心鬥角嚴重,許攸的家人犯罪,另一個部下就把他家人抓進監獄這不是逼伐反許攸的節奏嗎。人家許攸可是知道你的糧草藏在哪裡,也知道你的兵力部署,不然曹操哪能這麼容易到達烏巢。田豐被抓 沮授被關,張高又被逼反,眾將離心離德,一個不團結的勢力加上主帥又不英明不敗才怪。
而曹操的英明決策那是歷史有名,部下一心,謀士獻策都能妥善採納,面對許攸來投不疑心而信任,那可是兩軍交戰中,一方任何一人來投都可能是個間諜,萬一是個陰謀可能全軍覆滅。只能說曹操太瞭解袁紹這個發小,也太瞭解許攸這個貪婪的老朋友,機不可失,斷糧道亂你軍心,抓住唯一戰機贏得勝利✌️
-
3 # 司徒小雄
戰爭勝負的因素從來不是因為兵力的多少佔主要原因。
官渡大戰在我們直觀的認知之中,好像幾天就解決問題了,但實際上曹袁雙方在官渡拉鋸了一年之久。
在這一年多,三百多個日日夜夜。作為戰爭的雙方決策者也是如履薄冰,絞盡腦汁。每一分鐘,每一秒鐘對他們都是一種煎熬。直到最後曹操抓住勝機,一戰定乾坤。
首先,袁紹方面犯的錯誤很多,首先有他基本上出動了所有力量,給了曹操畢其功於一役的機會。假如袁紹跟曹操兩萬對兩萬,就算失敗了,天下人還是會認為袁紹大業還在,還是會爭相投靠,這樣很容易捲土重來,那麼官渡大戰就沒有今天這樣的戰略意義,充其量算一次挫折。
其次,袁紹集團內部矛盾重重,當時天下首屈一指的霸主力量集團,大多數人在籌劃眼前的利益,因此團隊內部勾心鬥角,關鍵時刻後方官員牽扯許攸的舊賬,嚇跑許攸投靠曹操,由此可見,團隊內部的鬥爭非常嚴重,嚴重的原因是都沒有把曹操當一回事,整天想的是如何在剿滅曹操這一戰之中自己擁有多少功勞。
再次,袁紹本人用兵能力不強,一直不肯分兵偷襲曹操大本營許昌,一心只想消滅曹操的有生力量,遇到挫折便原地拉鋸,沒有運用運動戰的思想。假如偷襲許昌,即便偷襲不成功,這一個動作也會給曹營上下多大的心理震撼,擊潰其軍心。曹操在神經高度緊張的日子裡,必定會出現佈局失誤,抓住戰機,大有勝算。
再次,正因為袁營內部矛盾暗流湧動,導致許攸擔心生命安全而出走,曹操戰機出現,失了糧草,從上到下都慌了,任務執行起來自然大打折扣,失敗了。
最後,袁紹內心對曹操的恐懼,如果不是出於最心底的對曹操的恐懼,袁紹也絕不會出動絕大部分兵力來對付曹操。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打敗你,除了你自己。假如袁紹自己沒有問題,不給曹操機會,十個曹操也只有坐以待斃。
-
4 # qzuser202173094天音
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也是曹魏集團的立國之戰。讓我們穿越歷史,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再現當年的“官渡”之役:
東漢末年,爆發了轟轟烈烈地“黃巾軍”。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起而效之,佔據地盤,互相兼併。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最終形成河北袁紹、河內張楊、兗豫曹操、徐州呂布、揚州袁術、江東孫策、荊州劉表、幽州公孫瓚、南陽張繡等割據勢力。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於許縣,“奉天子而徵四方”,威勢無兩。敗呂布、袁術,佔兗州、徐州、豫州大部等。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幷州,盡佔河北全境,於是,華北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誕生了。
一開始,袁紹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曹操則處於四戰之地,北方袁紹、南方劉表張繡、東南孫策、加之貌合神離的劉備,哪一方都不省心。建安三年十月,河內郡太守張楊被部下楊醜所殺。十一月,曹滅呂布。建安四年,張楊內部眭固殺楊醜,後欲投袁紹,被曹所敗。六月,袁術病亡。十一月,張繡降曹。劉表觀望,孫策守江東。這樣,兩條沒有對手的大鱷虎視耽耽,大戰一觸即發。
建安四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意欲南下許都。曹操根據袁紹志大才疏、無膽寡恩、剛愎自用、兵多將驕而政令不一的特點,派臧霸自琅琊入青州,佔領齊、北海、東安等地,牽制袁紹,以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都;曹本人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令于禁率步騎二千屯守延津,協助扼守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以阻袁軍南下,主力則在官渡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軍正面進攻;同時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側翼。
十二月,劉備瞅準時機,起兵反曹。佔領下邳,屯據沛縣,欲與袁紹合力抗曹。曹為避免兩線作戰,於次年二月兵敗劉備,迫降關羽。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以期渡河南下,尋找曹軍主力。四月,曹為爭取主動,親自北上解白馬之國。之後在撤退途中以六百騎兵大敗十倍於己的五六千袁軍騎兵,兩戰斬殺袁軍顏良、文丑兩員大將。七月,袁軍進陽武,兵指許昌。八月,其主力近官渡,立營沙堆,東西寬約數十里。至九月,曹軍出戰不利,退營堅守。十月,袁紹派車運糧至烏巢,曹操採納降士許攸之計奔襲烏巢,火燒糧草,導致袁紹軍心動搖,內部分裂,於是大軍崩潰。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至此,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
官渡之戰,史稱為曹氏集團的立國之戰,使曹操成為了真正的北方老大,為以後的三國鼎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5 # 柏林觀史
官渡之戰,作為三國時代三大戰役之一,其歷史價值不可估量,這一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分裂許久的北方再度得到統一,社會生產、人民都得到了恢復,這也是毛主席對曹操功業最大的肯定點。
官渡之戰前,河北軍閥袁紹擊敗了北京軍閥公孫瓚,攻克了幽州,當時以沮授為代表的一派主張修養生息,安撫百姓,然後再南下征伐曹操,以審配郭圖為首主張趁實力懸殊,士氣正盛,南下一舉消滅曹操,袁紹決定採取後者,因此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公元200年官渡之戰爆發,袁紹起十萬大軍進軍黎陽,曹操在與袁紹交戰前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採取郭嘉的建議,迅速出兵南下。進攻在徐州的劉備,劉備大敗,曹操的後顧之憂去除,曹操又派遣使者拉攏安撫各路軍閥,比如關中馬氏,南陽張繡也投奔了曹操,可以說曹操在外交與穩定後方做到了機制,唯一有威脅就只有孫策劉表了,結果孫策被許貢門客刺殺,劉表持中立態度,所以曹操才能專心與袁紹決戰,反觀袁紹,大軍出動,卻與曹操相持一年之久,多次錯過沮授的正確建議,顏良進攻白馬被關羽所殺,文丑也被曹操引軍擊殺,可以說袁紹的銳氣已被挫動,現在的袁紹更應該去和曹操打消耗戰,以兵力優勢派分兵繞道許昌後方,偷襲曹操老巢,但是袁紹並沒有去做。曹操這邊因為糧草不夠,便想退兵,是荀彧阻止了曹操,曹操派人去劫了袁紹的糧食,後來因為許攸家人犯罪被袁紹治罪,許攸一怒之下便投奔曹操,曹操也因此得到了很多軍事機密,偷襲袁紹屯糧之地,袁紹因此軍心大亂,遂被曹操擊敗。
-
6 # 薩沙
關鍵在於烏巢。
三國酒鬼加草包淳于瓊:竟然是寧死不屈的忠義大將
三國小人物誌 寧死不屈的忠義將領——淳于瓊
官渡之戰是發生在三國中前期的焦點之戰,這一戰的成敗直接決定了北方之地的歸屬和北方霸主的確立。而“烏巢之戰”又是官渡之戰中的焦點之戰,這一戰的勝負也直接決定了曹袁兩家的戰略形勢。原本軍力和後勤都佔盡優勢的袁紹軍糧草被燒,兵力上的優勢變成了累贅,軍心急劇動搖,潰逃和投降事件不斷髮生,最終導致了大崩潰。袁紹倉皇之間僅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從此一蹶不振,北方再無人能和曹操抗衡……
說起烏巢之戰,有一個不能不提的人物就是烏巢守將淳于瓊,《三國演義》中說他是因為貪杯瀆職才被曹操奇襲成功,最終糧草被燒導致了袁紹軍的慘敗……其實,這都是小說虛構的劇情,歷史上的淳于瓊非但不是那個被人不齒的“烏巢酒仙”,反而是一位寧死不降的忠貞將領。
淳于瓊字仲簡,大約生於公元160年左右,於漢靈帝中平5年(188年)被任命為西園軍八校尉之一的右校尉。大家可不要小看這個西園軍,這可是漢靈帝被黃巾軍嚇住以後組建的近衛軍,專門保護皇上安全的一支精銳部隊。就連這支部隊的最高指揮都是皇帝最信任的太監頭目蹇碩,旗下的八位領軍校尉中有曹操、袁紹這種後來大名鼎鼎的人物。能與這二位齊名併成為同僚,淳于瓊要真沒點本事是肯定辦不到的。而且淳于瓊出生低微,家裡沒錢沒後臺,想要透過裙帶關係或是賄賂買官也是不可能的,他能夠成為西園校尉完全是憑自己的能力。
何進被殺後,董卓進京亂朝,淳于瓊追隨袁紹到了冀州,與郭圖、沮授各領一軍,共同組建了袁紹軍的底子。郭圖和沮授可都不是什麼普通人物,前者勸說韓馥讓位給袁紹,為袁紹取冀州立下了大功;後者則素有賢明,在袁紹與公孫瓚的戰爭中屢獻奇策,為袁紹統一北方四州出了大力。
官渡之戰中,袁紹派遣淳于瓊鎮守烏巢看護糧草,等於是把最重要的工作交給了最信任的大將。只要是腦子沒問題的人,都不會派一個嗜酒如命動不動誤事的酒鬼去幹如此關鍵緊要的工作。袁紹可也是一方梟雄,更不會犯這種低階錯誤,這隻能說明淳于瓊並不是這種翫忽職守的人
相反是一個工作一絲不苟並且做事認真負責的可靠將領。不要忘了,袁紹手下可還有“河北四庭柱”這樣的猛人,但他並未委派張郃高覽去守烏巢,說明淳于瓊這個從洛陽跟出來的老員工其實更能得到袁紹的信任。
至於烏巢的失敗,其實更多都是戰略戰術上的失誤,這點和袁紹本身的自大輕敵關係更大。一開始,袁軍糧草存放地點的保密工作是做得不錯的,曹操費了很大力氣也沒有探查到什麼有價值的情報,反而是自家糧草日漸見底,淪落到要殺馬為食了。
有淳于瓊率領一萬士兵駐守的烏巢防禦也相對完備,至少在遭受攻擊的時候能有一戰之力,支撐得到援軍趕來。沮授建議派出蔣奇率部分人馬在外圍巡邏,這樣可以再加一道保險,可惜袁紹自信於保密工作和部隊部署,沒有聽從這個正確的建議。後來的事實證明,袁紹為自己的自大和不謹慎付出了毀滅性的代價……
許攸的突然背叛投敵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給原本已經快要陷入絕境的曹操集團帶去了最關鍵的情報,這件事也成為了整個官渡之戰的轉折點。
不僅是烏巢存糧點的位置和守備兵力的部署,還有袁紹軍中的口令等重要細節,此時都為曹操所知。這樣曹操才有可能親率精兵扮作袁軍,一路以“袁公恐怕曹操襲擊後方輜重,派兵去加強守備”的理由躲過盤問,達到烏巢發動突襲。淳于瓊在面對曹軍的偷襲時並沒有慌亂,而是奮然領兵抵抗,並且守了不短的時間,令曹操直到天亮也未能完全得手。
眾所周知曹操的軍事能力有多強,曹兵的單兵作戰能力也在袁兵之上,而且這次偷襲烏巢所帶來的五千人馬又是挑了又挑的精兵,說以一當十可能有點誇張,但以一當三估計問題還是不大的。淳于瓊雖有萬餘人馬,兵力上比曹軍佔優,但實際戰力其實不及,再加上又要分兵防守各處出入口,自然是頂不住曹軍的玩命猛攻了。因為曹操知道,這是他能贏下官渡之戰的唯一機會,也是打敗袁紹和統一北方的唯一機會,所以渾身的解數都使上了,也絲毫不在意麾下精銳的傷亡。
然而在這個時候,袁紹的判斷再次出現錯誤,居然覺得“斷糧道專家”曹操會顧頭不顧尾,留下一個空空的大本營等著自己去反偷襲。於是袁紹僅派輕兵去救援烏巢,重兵都調去攻打曹操大營,結果又落入曹操的陷阱。
救援烏巢的部隊和淳于瓊守軍一樣被曹軍精兵殲滅,進攻曹操營地的軍隊雖多,卻也一時間攻不下來。而烏巢糧草被燒的訊息就如同長了翅膀一樣,飛快地傳遍了袁紹軍中,大亂的軍心就如同洪水決堤一般根本止不住……
客觀來說,淳于瓊面對三國知兵第一人的曹操,能夠驟然遇襲而不潰,反應迅速並且組織起高烈度的抵抗,還能支撐到援軍的到來,這已經很不容易了。雖然最終失敗被俘,但也是基本盡到了自己的職責,在戰鬥中的表現也算可圈可點。知人善任的曹操知道淳于瓊的本事,也念及當年在朝廷時的同袍之誼,想要勸其投降,這對於和袁紹集團之後的戰爭也是很有好處的。
然而,寧死不屈的淳于瓊卻說出了“勝負自天,何用為問乎!(天意決定勝敗,問我幹什麼)”這樣的豪言壯語。想想張郃高覽等人投靠曹操過後的待遇,若淳于瓊此時投降的話最低待遇也是個領兵大將,但他卻選擇了“忠臣不事二主”……總之一句話,袁曹之戰中袁紹集團的失敗調低了對淳于瓊的歷史評價,《三國演義》中“酗酒失職”的描述又往他臉上重重抹了一道黑。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淳于瓊雖說不上牛逼哄哄,但也算得上是一位盡忠職守的忠貞將領。如果他泉下有知,知道世人都以“烏巢酒仙”的名號來稱呼他,不知心裡會作何感想……
PS: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抹黑淳于瓊的目的,應該還是在順帶著抹黑他所效忠的主公——袁紹。老話道:看一個人水平高低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他的對手,袁紹是曹操最大的敵人,黑袁紹就等於是在某種程度上黑了曹操。
說通俗點就是:淳于瓊喝酒誤事,那麼肯定是個爛人;這麼爛的人你袁紹還要重用,說明你袁紹也很爛;你曹操就是打敗這麼一個很爛的對手,說明你曹操的水平也不咋樣……總之一句話,把曹操的形象抹黑下去了,劉備的形象也就光輝上去了……所以,為了劇情需要,淳于瓊將軍你就把這“烏巢酒仙”的黑鍋好好背下去吧……
-
7 # 無月文化館
官渡之戰非常的重要,正是這一戰,袁紹一門開始走下坡路,而曹操的路則越走越寬。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曾經分析過,其實在官渡之戰前,包括官渡之戰時,袁紹都是始終佔據著優勢。
而且田豐並沒有勸袁紹不要發動官渡之戰。
不要畢其功於一役,應當派出少數精銳部隊,分成幾路,不斷騷擾黃河以南的曹操。兵力不足的曹操必然被迫調兵應戰,不應則人地皆失,應則疲於奔命。如此,用不了幾年,就可以拖垮實力不足的曹操。
這是田豐對袁紹說的話,田豐是建議袁紹採取行動,田豐的戰術非常的精妙,完全掐住了草草的弱點,並且逼著曹操只能按照田豐的計劃走。
但是袁紹是個豬主子啊!
官渡之戰前,袁紹已經沒有了後顧之憂,只待南下。而曹操則身處四戰之地,亟需選擇一方突破。
華北最大的兩大軍事集團,當時的形勢就是如此,雙方都需要一場戰鬥來拓寬自己的疆域。
優勢在袁紹這邊。
曹操當時兵員不足,但是戰線卻拉的很長,而且糧草也供應不足,一旦陷入被動的戰局,這些缺陷馬上會掐住曹操的咽喉,很快致命。
如果袁曹雙方開站,只要袁紹佔據上風,曹操周邊的勢力會趁機加入瓜分曹操地盤的戰鬥,一舉將曹操吞併。
袁紹自信滿滿,選擇大兵團陣地戰。
官渡之戰就是一場典型的陣地戰,我分析過袁紹這樣做的原因,無非就是求個保險。
袁紹和當時大多數的人想法一樣,認為雙方實力差距明顯,沒必要冒險,不如集中優勢兵力,將曹操一舉擊潰,這樣幾乎沒有風險。
話是這麼說沒錯,可惜他的敵人是曹操啊。
雙方將兵力集中一處,正中曹操下懷,可惜曹操糧草依然不足,袁紹依然佔盡優勢。
袁紹的戰鬥如果勝利,其實效果比田豐的更好,因為曹操的主力都集中在了官渡,只要曹操一敗,曹操就幾乎被滅了,後續袁紹只要逐個接管原來曹操的領地就可以。
但是袁紹輸了,同樣的,袁紹的主力也盡毀於官渡,從此華北只剩一個曹操。
如果袁紹採用田豐計策,拖死曹操
如果袁紹採用田豐的計策來對付曹操,曹操也會在不斷的消耗中漸漸被消耗殆盡。
最終勝利的都是袁紹,但是歷史不能假設,袁紹自己給了曹操很多機會,這要怪袁紹自己。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回覆列表
袁紹官渡之敗絕非像三國演義中所說那麼簡單,十勝十敗的分析都從袁曹兩方的個人能力來分析,其實是郭嘉鼓勵曹操和作為宣傳的言語,僅憑此來分析官渡勝敗,其實是不合適的。
第一,官渡之戰,曹操的軍隊恐怕並非那樣單薄。想當年,曹操收編青州軍已有三十萬之眾,雖然因為饑荒等原因,可能叛逃、潰散了不少人,但也不至於像三國志中描述的那樣少。關於這一點,裴松之的注裡面就是早有懷疑了。
第二,曹操軍的戰鬥力卻是比袁紹軍要強一些,其戰術指揮能力也強於袁軍。但這不光是從兩軍的最高統帥來說的,而是曹操軍的整體軍令系統就比袁紹軍更加高效,這和曹操根據地所在四邊受敵有一定關係,長期的戰爭實踐鍛鍊了曹軍靈活多變的指揮系統,並非只是袁紹與曹操二人的差別造成的。同時,也是曹操奉行以法治軍有很大關係。
第三,官渡之戰實際是在曹操的實際控制領域內進行的,造成袁紹軍的補給、後援存在很多問題。因為袁紹軍渡過黃河,在河南開展這場戰爭,隔著黃河,袁軍的後勤優勢被最大化的削弱,造成曹軍可以經常斷袁軍糧道,而且可以對袁軍進行襲擾。曹軍數量不如袁軍,但卻總被曹軍調動,和戰場在曹軍控制領地內有很大關係。
第四,許攸背叛當然給了袁軍很大打擊,但張郃等人的背叛恐怕才是袁軍徹底崩潰的原因。許攸獻計,曹操火燒烏巢,當然給袁軍士氣造成巨大打擊。但據史料相關材料分析,很可能是張郃背叛後,袁軍才陷入崩潰的。袁軍倒不是被曹軍徹底擊潰的,而是自己崩潰的。袁紹不能及時制止崩潰,再整軍隊,也和戰場在曹軍控制範圍內有很大關係。因此,當初沮授等人才不建議袁紹渡河作戰,而建議分批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