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春123
-
2 # 戰情解碼
莫斯科戰役期間,蘇德兩軍的戰場可並不是只有莫斯科一處,無論是在列寧格勒方向還是在基輔方向,德軍都需要預留一定的兵力以遏制蘇軍在這些方向上的反攻。除此之外,隨著蘇德戰爭的進行,德軍的戰線也越來越寬,這就導致德軍機動兵力也越來越少。從這方面來講,德軍能夠機動增援的部隊數量並不會太多。
為了拿下莫斯科,希特勒也是下了血本。他總共積極了180萬人,其中步兵師已經佔了整個東線德軍兵力的38%,而坦克師和摩托化師更是佔了總數的64%。除去各戰線的防守兵力以及一些為了防止蘇軍反攻的機動兵力,德軍即便想要增援恐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180萬的德軍每天吃的糧食都會是一個天文數字,再加上燃油以及彈藥等軍需物資,這就會德軍的後勤補給產生巨大的壓力。然而與歐洲相比,蘇聯的交通狀況要差很多,這就加劇了德軍後勤補給的壓力。此外,隨著冬季的到來,惡劣的天氣讓本就糟糕的交通狀況變得更加惡劣。以現有的後勤補給養活這180萬人都困難,如果再增加一些援軍,只能讓德軍敗得更快。從某種意義上講,德軍在莫斯科的失敗並不是敗在了人數上,而是敗了後勤補給上!
兵力有限以及後勤不足才是希特勒不向莫斯科增派援兵的主要原因!
關注歷史文齋,看更多精彩歷史故事!
-
3 # 戰略論
這麼說吧,希特勒為了莫斯科會戰的勝利投入他能投入的一切,只不過他為中央集團軍群準備的兵員和物資卻無法及時的運到前線,也就是說真正束縛德軍的是幾近癱瘓的運輸線,在缺乏武器彈藥、燃料以及基本的冬季裝備的情況下,德軍的進攻陷入停頓,傷亡如日俱增,但是卻得不到補充,那些前線急需的物資都堆積在波蘭華沙的車站中。
時任德軍第2裝甲集團軍司令的古德里安在1941年11月17日寫了一封信,此時正是中央集團軍群在寒冬中全力向莫斯科挺進中。信中這樣寫到:“我們的部隊在補給幾近枯竭的情況下,一步一步的接近我們的最終目標……依靠鐵路實施補給的困難與日俱增,這是我們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因為沒有燃料。”一般前線指揮官很少會用誇張主觀的方式來描述他們的戰況,但古德里安在信中用“幾近枯竭”來形容部隊的補給顯然說明他們的情況已經糟糕到了極點。
舉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在古德里安向希特勒講述他計程車兵至今仍在穿著夏裝在作戰時,希特勒完全不相信,原因是軍需總監已經向他報告冬裝已經下發了。後來才查明白,由於機車的不足和鐵路線的堵塞這些關乎前線士兵性命的冬裝還滯留在華沙,根本沒有到達前線,連最基本的冬裝都無法及時運抵前線,更不用說其他作戰物資了。在許多前線德軍呢作戰日誌中寫到他們的彈藥是多麼的缺乏,面對蘇軍的進攻時,原本應該由炮兵做密集的炮擊卻由於炮彈不足而不得不只能進行干擾時炮擊,效力大打折扣,這意味著步兵將不得不承擔更多的重任,損失也不可避免的要增加。
事實證明一支沒有最基本的冬季裝備的軍隊是無法在嚴寒中執行基本的作戰任務的,否則指揮遭遇駭人的損失,這完全是對部隊和物資的浪費,毫無意義。
-
4 # 日慕鄉關
1941年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集中190個師,超過五百萬兵力對蘇聯發動進攻。由於蘇聯方面準備不足,德軍推進速度很快,開戰半個月,蘇聯已經損失了超過一百個師的兵力,此時的德軍在北線中線南線都取得了勝利,希特勒大喜過望,高呼在聖誕節前結束戰鬥。
但蘇聯很快從戰爭初期的驚慌失措中走了出來,北線在列寧格勒頑強堅守,打破了德軍合圍莫斯科的計劃,南線雖然節節敗退,但依舊延緩了德軍進攻速度,而中線,蘇軍與德軍在莫斯科城外直接交火。
莫斯科戰役,可謂雙方第一次面對面的大決戰,此戰蘇聯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德國損失兵力超過五十萬,戰線後退上百公里,攻佔莫斯科的計劃就此破產。
那麼為什麼希特勒不增加對莫斯科的兵力投入,集中優勢拿下莫斯科呢?
答案是希特勒已經增加了許多兵力。
北方集團軍群在進攻列寧格勒受阻以後,大部分裝甲師和摩托化師被抽調配合中線進攻莫斯科,而南線部隊在完成對基輔蘇聯西南方面軍的圍剿以後,也抽調了大部分兵力支援中央集團軍,圍攻莫斯科,所以說並非沒有集中兵力。希特勒對攻擊莫斯科戰役是非常重視的,莫斯科是蘇軍的指揮中樞、軍工基地、交通樞紐,打下莫斯科意義重大,德軍為此專門制定了“颱風行動”計劃,志在必得。
那麼既然增加了這麼多兵力,為什麼沒有拿下莫斯科?
原因有多個。
第一,好時機錯過了。希特勒原定在聖誕節前攻佔莫斯科,整體計劃也是這麼制定的,但南方集團軍群圍殲蘇聯西南方面軍出奇的順利,以至希特勒決定暫緩中路攻擊,把已經越過斯摩稜斯克的古德里安調轉向南方去支援龍德施泰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對烏克蘭首府基輔的攻擊,一來可以消滅蘇軍有生力量,二來可以保護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從戰術上看希特勒的計劃沒有問題,但從戰略上看這是一步臭棋。古德里安的部隊在斯摩稜斯克已經受到了一定的延緩,再馳援南方集團軍群圍殲蘇聯西南方面軍,又耽誤了一段時間,一來二去,等到中央集團軍和兵莫斯科城下,已經到了1941年的9月,此時蘇聯已經做了一定的準備,更糟糕的是,蘇聯深秋的雨季到來了,泥濘的道路延緩了德軍機動速度,大大減弱了德軍機械化部隊的威力。
第二,朱可夫來了。基輔戰役開始前,朱可夫因為諫言斯大林放棄基輔被解除總參謀長職務,發配到列寧格勒,短短一個月後就被調回全權負責莫斯科防禦作戰。他很快調整了防線,並對作戰部隊的編制做了調整,有效改善了莫斯科的防禦態勢,對後續的戰役走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蘇聯戰爭潛力巨大。“颱風行動”德軍投入的兵力有七十四個半師,一百八十萬人,一千七百輛坦克,一千三百九十架飛機,一萬四千多門大炮和迫擊炮。而蘇軍方面總共有九十五個師,一百二十五萬人,九百九十輛坦克,六百七十七架飛機,七千六百門大炮和迫擊炮,無論是人員數量還是火力對比,德軍都處於優勢地位,但蘇聯戰爭潛力巨大,在戰役開始後不斷補充力量,尤其是12月從遠東抽調的西伯利亞步兵,猶如神兵天降,大大提升了蘇聯反攻的有生力量,而此時的德軍已經沒有預備隊了。
第四,天氣。1941年莫斯科的天氣究竟如何有一定爭議,早期許多文獻認為1941年蘇聯10月就進入了冬季,對德國大大不利。現在有研究認為,其實1941年的俄國並不寒冷,至少在12月以前溫度在都零下十五度以上,但即便如此,由於缺乏禦寒的衣服,德軍戰鬥力也大受影響,槍支、大炮、坦克更是被寒冷的天氣死死凍住。而在1941年12月蘇聯發動反擊的時候,莫斯科溫度驟降,德軍更是無法忍受,早已習慣嚴寒的西伯利亞步兵卻藉機大發神威。
第五,蘇軍鬥志昂揚。蘇聯的衛國戰爭當然沒有電視電影反映的那麼豪邁,但在祖國遭到侵略的危急關頭,戰鬥民族的意志受到了強勁激發,列寧格勒戰役雖然沒有獲勝,但牢牢拖住了德軍北方集團軍群,莫斯科戰役開始以後,蘇軍奮力抵抗,尤其是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在紅場閱兵的廣播訊號傳遍蘇聯每個角落,蘇軍士氣大受鼓舞,英國曆史學家尼古拉斯·裡德斯在1954年曾預言:如果德軍士兵真的攻入莫斯科,等待他們的將是類似“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那樣的人民戰爭。納粹軍隊將被曠日持久的巷戰耗得精疲力盡,最終來自遠東的蘇聯援軍趕到,德軍將被迫投降,戰爭在1943年就提前結束了!
所以說,不是德軍不給力,而是他的對手過於強大,遠不是英國法國挪威丹麥波蘭等國家可比的,遼闊的蘇聯國土猶如一頭巨獸,雖然遭到德國先發制人的打擊受傷不輕,但他迸發出來的怒火遠不是德意志這種量級的對手可以承受的,一旦他全力開動,戰爭勝負的天平馬上就發生了轉變。莫斯科戰役以後蘇聯乘勢而起,在斯大林格勒徹底擊潰德國精銳力量,此後,德國再無力組織起對蘇聯大規模的進攻,敗局已定。
-
5 # 愛之育之
德軍乃強弩之末,其勢不能穿魯縞也。
原由:
一.希特勒的任性。
救援豬隊友義大利,用去一個月。
突襲南斯拉夫,耗去二週。
使巴巴羅薩計劃,比原定時間,拖延月餘。
二.希特勒貪戀殲敵數量。
古德里安裝甲叢集,一路狂飈,大有擊破莫斯科當面之蘇軍。
希特勒強令古德里安裝甲叢集,轉而投入基輔殲滅戰。
德軍在基輔戰役中,大獲全勝。
蘇聯防守基輔的重兵集團,幾乎被全殲。
蘇軍損失慘重。
德軍區域性戰場上無懈可擊,全域性戰爭中,丟分太重。
希特勒蠢令,替莫斯科的防衛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藉此良機,莫斯科當前的防守得到了加強。
三.上帝垂青蘇聯,老天爺助力。
由於巴巴羅薩計劃的推遲實施,帶來了惡果。
進入秋季後,當年秋雨綿綿,降雨量,超過往年。
蘇聯道路建設落後,土路為主。
道路泥濘不堪,嚴重滯阻了裝甲部隊的快速機動的進攻。
嚴重防礙了後勤物資供應。
更可怕的是,北極的寒流提前襲擊蘇聯。
一下子跨入嚴寒。
德軍猝不及防,裝甲戰鬥車輛,運輸車輛因油料凍結,而扒窩。
士兵因防寒服的缺失,而凍死凍傷無數。
四.傑出的特工專家佐爾格,探明瞭日軍軍部的決策。
日軍在諾門坎戰役中,大敗而歸。
日軍部,決定放棄北進戰略,不與蘇軍為敵。
轉然採取南下政策,進攻美英。
蘇聯北方邊境,無戰爭之憂。
斯大林可以放心將西格利亞的冬季作戰兵團,調入莫斯科戰場。
德軍苦不堪言,實力大減之時。
蘇軍冬季作戰生力軍,猛撲德軍。
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大敗。
死傷一百伍十萬人。
德軍遭到開戰以來,最大的失敗。
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故,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開啟了蘇軍重新掘起的序幕。
#凌遠長著#
-
6 # 伯樂公
有美國在那裡對斯大林進行援助(二戰時期美國給與斯大林112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而中華民國當時由於運輸問題,只獲得8億多的軍事援助),希特勒是不可能勝利的。因為歐洲是美國的後院,一個強大的、統一了歐洲的德國不符合美華人的利益。
-
7 # 紅色手電筒
在莫斯科方向,德國已經投入了巨大的力量。在準備進攻莫斯科戰役時,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群總兵力高達193萬人,而同期德軍及其盟友在東線的總兵力為450萬人,德軍的4個裝甲叢集中的3個也在中央集團軍群。包括1500輛坦克,1300架飛機,這個規模已經是德國軍事史上空前的規模了。
而在莫斯科保衛戰開始以後,德軍首先在維亞濟馬附近合圍了蘇軍的西方面軍,又是一個俘虜數十萬蘇軍的大合圍圈,當年的125萬蘇軍幾乎被消滅了一半,而這時候救火隊長朱可夫被從列寧格勒調了回來,並且斯大林開始從各處拉壯丁組建新的部隊並且凋兵重建了西方面軍保衛莫斯科。
雙方打到了12月初,按照傳統的說法是德軍已經能夠看到克里姆林宮的尖頂,但是德軍也已經精疲力盡了,這個時候,12月6日蘇軍開始了反攻,把德軍從莫斯科城下擊退了150-300公里,殲滅德軍50萬人,使得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被擊退。
在莫斯科激戰的同時,蘇德戰爭的其他部分也沒有閒著,北邊的列寧格勒德軍開始封鎖列寧格勒,而那邊的南方集團軍群,德華人還是繼續一路向東,由於在基輔消滅了蘇聯的西南方面軍,德軍的進展非常迅速,在中央集團軍群開始進攻莫斯科的時候,南方集團軍群正在進攻哈爾科夫和頓巴斯,就是現在還在打的東烏地區,而且在10月24日攻佔了哈爾科夫,就是T-34坦克的誕生地,不過哈爾科夫的坦克廠已經搬走了,頓巴斯頓涅茨克工業區大部分陷落,斯大林最主要的政績地區都丟了。蘇德雙方在這個方向也是各自投入了百萬大軍,德國和盟國約有100萬,蘇軍投入也有大約100萬人。
而德軍開始進攻高加索的門戶羅斯托夫的時候,德華人的麻煩來了,由於戰線太長,導致進攻的兵力不足,在11月21日佔領的羅斯托夫,只過了不到10天就被蘇聯奪了回去,同時蘇軍在蘇德雙方的南線首先開始了反攻,並且一路又把德軍打回來哈爾科夫,說起來羅斯托夫開始的反攻還要早於莫斯科城下的攻勢,當南翼出現了危險,顯然是無法再從南方集團軍群抽調兵力去支援中央集團軍群了,況且本身中央集團軍群就是德軍中最強大的集團了,實在是沒有能夠抽調兵力的地方了,當時的西線兵力很少,相當於德軍的休整地。對於莫斯科方向,希特勒已經沒有什麼力量能夠再投進去了。
-
8 # 歷史風暴
一開始希特勒不想增加對莫斯科的投入,他覺得沒必要。後來他想投入也晚了,因為蘇軍已經轉入反攻。在蘇軍強大的攻勢面前,希特勒這種添油戰術於事無補。
莫斯科保衛戰的勝負關乎蘇聯的存亡莫斯科保衛戰爆發於1941年9月30日,距離德國進攻蘇聯剛剛過去3個多月,這3個多月中蘇聯軍隊損失慘重。
(圖為巴巴羅薩計劃實施後被抓的蘇軍俘虜走向戰俘營)
為了徹底征服這個龐大的國家,9月德軍制定了代號為“颱風”的軍事計劃,該計劃第一步是將莫斯科正前方的蘇軍全殲,然後兵鋒直指蘇聯首都莫斯科。希特勒看到這個計劃後極為滿意,他認為這是擊敗蘇聯的最後一個環節。
因為,在前三個月的戰爭中蘇聯已經損失慘重,尤其是大量工業城市的陷落使這個國家在武器補充上已經非常吃力。當時為了儘可能讓前線計程車兵們能有武器作戰,撤往大後方的軍工企業,還在火車上的時候就已經開展生產活動。但這是杯水車薪,真正能夠支援前線作戰的還得靠工廠的大規模生產。
莫斯科是一個重要的工業城市,當時工業產值佔整個蘇聯的15%,在東部大片國土陷落後更是成為主要的武器生產基地。莫斯科如果陷落,無異於釜底抽薪,將會給蘇聯以致命的打擊。同時,莫斯科作為蘇聯首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這個城市的歸屬決定了整個蘇聯軍民的抵抗決心。
如果莫斯科被攻佔,那蘇聯就真的完了。
(正在操作防空武器計程車兵,拍攝地點莫斯科中央酒店屋頂)
莫斯科保衛戰前,希特勒認為勝券在握對於攻佔莫斯科這件事,希特勒有著無比的信心,他認為在冬天來臨前就可以佔領莫斯科,然後對蘇聯的征服就結束了。所以,當指揮部的參謀們向希特勒建議,應該為士兵們準備過冬的物資時,希特勒大手一揮說:到了冬天,戰鬥已經結束了。
希特勒的這種思想,讓他在前期根本不會在莫斯科方向上多派部隊,也沒有在物資上做更充分的準備。
會戰開始前,德軍指揮部錯估了蘇軍的數量打到莫斯科附近的時候,蘇軍已經損失了3百萬人,所以德軍上下都以為蘇聯的兵源已經枯竭。莫斯科會戰的德軍指揮官陸軍上將哈爾德估計,蘇聯能投入到這次會戰中的軍隊數量不會超過200個師。
(陸軍上將哈爾德)
誰想到蘇聯強大的動員體制早已經在蘇德戰爭爆發後的第三天高速運轉,所以在莫斯科會戰中,蘇聯共投入360個師,是哈爾德估計的1.8倍。而且,這還不算早已經動員起來的數十萬婦女和青少年,雖然他們很少出現在戰場上,但充當了工兵、救火員和哨兵的角色,讓蘇聯可以派出更多青壯年到前線。
(莫斯科會戰期間奔赴前線的蘇聯士兵)
德軍指揮部的錯誤估計,也導致了在前線準備不足。
寒冬讓德軍減員十幾萬天氣也在幫蘇聯,這一年的冬天出奇的寒冷,進入十一月份之後氣溫驟然下降到-40℃。結果,準備不充分的德軍大批凍傷,合計有13萬人因天氣原因非戰鬥減員,大約佔到了前線德軍的10%。
寒冬讓車輛使用前必須預熱幾個小時,炮彈也要打上防凍液,使用時需要將防凍液除去。
而相對來說,蘇聯有充足的準備,士兵們穿的暖,武器也適合在冬天使用,戰鬥力不會受到天氣的影響。
(穿著防寒服的蘇軍)
現象一下,如果德軍有足夠的禦寒衣物,就會多出13萬人,武器裝備提前做好防凍準備,他們的攻擊就會更猛烈,很可能會取勝。
但是,當冬天來臨的時候,德華人才發現問題所在,於是希特勒緊急命令支援前線,可惜晚了。
希特勒的增援於事無補,只是減少了前線德軍的潰敗到12月5日,蘇軍已經開始轉入反攻。此時希特勒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於是緊急命令空軍向前線增派102架Ju 52運輸機幫助運送物資。Ju 52運輸機單次可運輸1.4噸物資,102架運輸機可以幫助德軍增加142噸的運輸能力,這對前線百萬德軍來說就是杯水車薪。
所以,運輸機到前線後能起到的作用就是一方面儘可能緩解德軍的物資短缺,另一方面將受傷的德軍撤到大後方。
(Ju 52運輸機)
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衛戰結束,蘇軍以66萬人陣亡的代價擊斃敵軍近20萬人。雖然蘇軍損失更大,但摧毀了德軍佔領莫斯科蘇聯的野心,鼓舞了全華人民,在戰略上取得了重大勝利。
-
9 # 島主說事
當莫斯科會戰進入關鍵時刻,希特勒為什麼不增加對莫斯科的投入?這個問題提得很專業,只不過希特勒肯定也想到了這招,關鍵是德軍投入到莫斯科戰場的兵力已經達到極限了,沒有更多的兵力增援這裡。
首先,颱風行動,德軍計劃得太完美了。在蘇德戰爭史上,莫斯科戰役無論從哪個角度來分析,它都是德軍最想打贏的一場戰役。正因為它的重要性,希特勒才不得不慎之又慎。有些人把德軍在這場戰役的失敗,怪罪到希特勒推遲四周時間進攻上面,也有人把責任推到莫斯科氣候嚴寒上面,實際上,是德軍太想佔領這裡,速勝而不達。
德軍發動颱風行動,投入的裝甲部隊是閃擊蘇聯諸多戰役中最多的一次,四支裝甲叢集用了三支,北中兩路精銳和機械化摩托化部隊幾乎全部押寶一樣押在這裡。使用颱風這個詞作代號,也有像颱風一樣摧枯拉朽之勢。可惜,閃擊戰遭遇到持久戰和消耗戰,迅速佔領莫斯科成了深陷戰場不能自拔。
德軍進攻莫斯科並非兵力缺乏和補給斷絕,而是他們低估了蘇軍的動員能力和戰爭潛力。由於1941年6月22日德軍分三路大軍閃擊蘇聯以來,德軍幾乎沒有遇到一次像樣的阻擊,蘇軍前期投入到邊境作戰的268萬精銳也基本被德軍打得所剩無幾,尤其是在明斯克、基輔和斯摩稜斯克的三場大戰,讓蘇軍中線和南線的主力損失殆盡,在臺風計劃裡,即使延遲了一個月進攻,在冬季到來之前佔領莫斯科也完全是有把握的。
從這個層面講,德軍在戰略設想上根本就沒把蘇軍的防禦當盤菜,他們認為按巴巴羅薩計劃要求,基輔拿下來了,列寧格勒被圍困得像鐵桶一般,冬季到來之前拿下莫斯科,蘇德戰爭就算打完了。所以,德軍並沒想到蘇軍會調整作戰打法,朱可夫不再跟德軍硬碰硬了,也不再主動反攻了,讓持久戰和消耗戰來拖垮閃擊戰。
其次,莫斯科戰役並非德軍打得不好,而是蘇軍會打仗了。蘇德戰爭被蘇聯稱為衛國戰爭,莫斯科戰役也被蘇軍稱為莫斯科保衛戰。既然有保衛二字,自然就不會主動進攻,而是以防禦為主。從蘇德戰爭爆發以來,蘇軍在前幾場戰役的失敗都輸在主動進攻上面,沒有對閃擊戰的打法作更多的研究,可以說,莫斯科戰役的勝利是在蘇軍交了三個月的學費以後,才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朱可夫在這場保衛戰中會指揮打仗了。
莫斯科戰役失敗是德軍兵力不夠嗎?看看德軍投入在臺風行動中有多少兵馬就知道了。蘇德戰爭打響時,德軍共動用了190個師,而進攻莫斯科,德軍一次性就投入了75個師,總兵力達到180萬人,坦克有1700多輛,飛機有139000多架,大炮和迫擊炮更是多達14000多門;反觀蘇軍,用於莫斯科防守的總兵力僅有125萬人,坦克也只有990輛,飛機677架,大炮和迫擊炮僅有7600門。相比之下,德軍無論是兵力還是裝備上都遠遠優於蘇軍,何況在使用裝甲坦克進攻方面,蘇軍還沒找到戰勝德軍的辦法。
可是,莫斯科戰役結束以後,德軍還有70個師退守在勒熱夫維亞濟馬一線,說明德軍在臺風行動中損失並不大,就算75個師打掉5個師,皮毛都沒傷到,是什麼原因讓德軍就承認失敗了呢?
關於德軍在莫斯科戰役的失敗,古德里安在回憶錄中作了詳細的說明。一方面,德軍的三支裝甲大軍打得並不好,鉗形攻勢也沒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原因是蘇軍採用了靈活多樣的防禦作戰,蘇軍步兵推著反坦克炮從各個側翼向德軍還擊,打一槍換個地方,分散了德軍的裝甲優勢。另一方面,蘇軍投入了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和T34坦克,德軍的裝甲進攻被削弱了。
另一方面,氣候確實幫了蘇軍的大忙。先是秋天的泥濘讓德軍裝甲不能前進,後是冬季的嚴寒讓德軍坦克動不了步。這才有了古德里安撤出戰場的舉動。
更重要的是,德軍在莫斯科戰役遭遇到蘇軍的頑強防禦,多層防禦網讓德軍很難有所進展,士氣低落加欲速則不達的失望,成了德軍不戰而退的重要因素。
第三,打贏莫斯科保衛戰,蘇軍依靠的是必勝信心和高昂計程車氣。前面分析了,德軍敗退勒熱夫時還有70個師主力,說明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並沒有損失多大。那麼,蘇軍是如何打破德軍閃擊戰神話的呢?這裡面有朱可夫敢打必勝的信心和莫斯科軍民同仇敵愾的決心。
一方面,朱可夫的正確指揮是蘇軍打贏的定盤星。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朱可夫,哪裡要打大仗哪裡就有朱可夫,這幾乎成了斯大林呼叫朱可夫的習慣。應該說,朱可夫指揮莫斯科保衛戰想了許多辦法,其它不說,大量運用莫斯科市民挖反坦克壕溝,建立多達6道防禦陣線,在莫斯科每個高樓大廈都建立堡壘陣地,尤其是把戰場擺在莫斯科外圍,多數戰鬥都是在莫斯科近郊展開的,使德軍在望遠鏡裡看得到紅樓卻打不進去。
另一方面,莫斯科戰役是蘇軍政治工作優勢的充分體現。有人只知道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斯大林下達了著名的第227號不準撤退命令,實際上在莫斯科戰役,蘇軍同樣下達了不準撤退的命令,身後就是莫斯科,身後就是斯大林的口號成了蘇軍英勇抗擊德軍的信心和動力。而斯大林帶頭留守克里姆林宮,11月7日舉行紅場閱兵,更是極大地鼓舞了蘇軍士氣。
有一點是肯定的,莫斯科戰役中,蘇軍不再懼怕德軍的閃擊戰,德軍進攻得越厲害,蘇軍的防禦就越頑強,到了雙方僵持最關鍵時刻,蘇軍又調來了西伯利亞預備隊,這最後一擊充分顯示了雙方戰爭的潛力和指揮藝術,連古德里安這樣的靈魂人物都主動撤離戰場,德軍如何戰勝蘇軍呢?
從上面分析看出,當莫斯科戰役打得正酣時,德軍同時面臨列寧格勒圍困戰和南線克里米亞的作戰,既無兵可調,在思想認識上,也不需要向莫斯科增兵,德軍是輸在士氣和打贏決心上。從一定程度上講,如果莫斯科那麼好打,1942年希特勒也不會改道進攻斯大林格勒了,說明德軍已經意識到佔領莫斯科並非最好的選擇。
-
10 # 米粒閒聊
在1941年11月2日,包克元帥(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官,指揮莫斯科戰役)曾以馬恩河戰役(1914年9月5日—12日。是一戰初的關鍵性的戰役。此戰後西線戰場進入了陣地戰)與莫斯科戰役作比較時說到:“那次戰鬥中,投入最後一個營就決定了戰役的勝利。”而在莫斯科戰役中,包克元帥在12月1日投入了德軍的最後一個營,對莫斯科發動了總攻。但是,到了12月5曰德軍全線的進攻被制止了。12月6曰,朱可夫將軍指揮著一百個師發動了反攻,並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而希特勒,在莫斯科會戰的關鍵時刻,為何不向方向莫斯科投入更多的兵力和裝備等呢?要想解答這個問題,要先從德國在發動入侵蘇聯前的人員等儲備來分析。在東線戰爭前夕,德軍共有40萬後備役,油料僅夠兩、三個月使用的。開戰後,僅到8月底,德軍在東線損失44萬人,從後備役補充了20.7萬人。開戰前,陸軍的預備隊,僅有二十八個師,只有三個師沒參加1941年的夏季作戰。就在9月9日,哈爾德將軍(德國陸軍參謀長)在曰記中寫到:“我們在東線缺二十萬人,除用康復的傷病人員進行補充外,沒有其它的辦法。”再到9月底,德軍在東線已損失50多萬部隊。這已超過了德國的戰鬥人員的儲備數量。並且,在東線戰爭爆發後,德國僅向東線提供了三百臺坦克發動機,沒向東線增加一輛新的坦克。從這些情況就可以看岀,希特勒手中幾乎已無兵、沒有裝備可派到莫斯科了。而且,德軍同時還在蘇聯的北方、南方,以及北非戰場作戰。這進一步增加了,希特勒向莫斯科方向增兵(裝備、物資)的難度。更為糟糕的是,德軍的運輸補濟能力早已不堪重負了,再加上惡劣的天氣,使各種前線急需的作戰人員、裝備,物資的補充,已幾近斷斷續續了。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最重要的有三個:一是過於輕視蘇聯和蘇聯軍民了;二是戰前準備不足;三是,在1941年的戰爭進行的同時,德國國內的社會生產、生活,是與打世界大戰不相匹配的。也就是講,生產、生活,沒有做到一切為了戰爭。
-
1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希特勒當時已經熬不出幾鍋湯了,他拿什麼增加對莫斯科的投入?
這個莫斯科戰役其實是巴巴羅薩行動的尾聲,德軍一定程度上放棄了對佔領帶的擴張,集結了重兵想要攻克莫斯科,畢其功於一役。
希特勒認為,只要打下莫斯科,戰役便可以安穩的告一段落,蘇軍將被趕進寒冷的荒原之中,暫時失去反攻能力。
然而德軍並沒能打破莫斯科的防禦,反倒讓自身被拖在了城下。
蘇軍前期以衛星城和無畏的坦克反突擊阻止了德軍的深入。中期又透過層層堅固的防禦帶和人命死死卡住了德軍。
德國的兵力並不是不夠,但他們被蘇聯帶入了消耗戰略中,根本無法發揮一貫的閃擊戰打法。
等到德軍明白的時候,莫斯科之戰的局勢已經變得很微妙。
許多德國軍人都意識到,此時不應該再打了,正確的選擇應該是冷靜的接受失利,然後以最小的損失撤離,然後再尋求反擊。
德軍總部也明白風險,但如果不拿下莫斯科,德軍戰略上的優勢就不復存在了,倒不如苦點累點再血拼一把。
實際上,德軍已經為打破莫斯科戰役的局勢展開過不少努力,包括髮動新的行動,追加兵力,增加航空保障,但要麼收效甚微,要麼被蘇軍挫敗。
而且對於喜歡賭博的希特勒而言,他根本就不會接受失敗,他要的是勝利。
結果,德軍被蘇軍透過戰略焊死在莫斯科城下。
漫長的補給線和糟糕的交通是德軍最大的軟肋,前沿大軍越多,德軍的補給形勢就越嚴峻,以至於造成了杯水車薪的局面。
比如常說的“德軍不準備冬衣”,當年德軍其實準備了不少冬衣,甚至還搶了蘇聯被服廠日夜趕製,但脆弱又漫長的補給線實在令人絕望,他們需要負擔彈藥,燃料,人員,食物等很多東西,哪個都重要。
當時戈林曾經對希特勒保證,能靠空軍完成對莫斯科德軍的補給,但德華人顯然高估了當時航空運輸的能力以及部隊的消耗速度。
於是德軍硬是被拖到了冬季,陷入了最可怕的進退兩難境地。
這會兒想撤也不可能了,還談什麼增加力量打贏?
德軍尷尬的要命,就算突破蘇軍外線防禦,攻進莫斯科,等待他們的還有同樣血腥艱難的巷戰。
所以,實際上戰爭進行到11月底的時候,德軍已經可以說失敗了,只是退無可退,不得不硬撐著尋找其它轉變的戰機。
但那年冬天的嚴寒依然超出了德軍的預計,缺少彈藥、食物補給的軍隊規模雖大,戰鬥力缺失卻非常嚴重。
嚴寒給德軍坦克、大炮等重灌備也帶來了致命威脅,它們被凍壞,凍癱,或者變得非常難以使用。
此時蘇聯從遠東調集了大批部隊,作為生力軍投入到戰場,在1941年12月5日開始轉入全面大反攻。
蘇軍已經適應嚴寒,而德國的集團軍群卻變成了叫花子。
即便如此,德軍某些部隊還是在連續慘敗,大批部隊被圍殲的局勢下完成了節節防禦和區域性反擊,阻止了蘇軍擴大戰果,形成了相持局面。
當時德國也確實發生了後方產能與前方消耗的矛盾,隆美爾在北非打得如火如荼,卻也消耗了大量的重灌備,讓希特勒痛並快樂著。
1941年北非的局勢已經轉向下坡路,德意軍隊損失慘重,補給卻極度缺乏,41年11月的時候反倒給英軍反攻了,差點被全殲。
而蘇聯的列寧格勒等地區也一直在堅守和反抗,這座城更狠,他們在德軍重圍中堅持了900天。
德國莫斯科戰役的失敗,與急進的戰略有脫不開的關係,並不是兵力不足,而是重重大軍都被套進去了。
-
12 # 都市南鄉子
如此提問,小鬍子聽到會從十八層地獄裡蹦起來串門大罵的。非不想也,實不能也。當年冰天雪地的莫斯科城下,希特勒和德軍總部已傾盡全力,但一則無論從物質條件還是主觀因素上,德軍戰鬥力和後勤保障能力已過極限,超越了軍事上所謂的“頂點”(戰爭學的概念)。前線將士啥都缺,但補給只能先保證彈藥(否則武器裝備就成了燒火棍),其餘諸如冬季被服,糧食和油料等同樣急需的通通無力供應。二是都說俄羅斯“冬將軍”太厲害,但那只是表象和雪上加霜。根本因素還是德軍後勤拉胯。東西都有,但送不到前線官兵手裡有何用?所以,不是什麼增加投入的問題,而是無法解決輸送和供應問題。
-
13 # 海海遊戲
因為希特勒對蘇戰爭是三路進攻,北線進攻列寧格勒,中路進攻莫斯科,南線進攻基輔,都想佔領,導致兵力分散,自顧不暇。
回覆列表
莫斯科會戰,是衛國戰爭中蘇聯軍隊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1941年6月22日,德華人以三個集團軍群向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分別是,
北方集團軍群(威廉·裡特爾·馮·李布元帥指揮),穿越波羅的海國家攻入蘇聯北部,目標是佔領列寧格勒,總兵力為26個師50萬人:
中央集團軍群(費多爾·馮·博克元帥指揮),穿越蘇聯中西部地區,攻佔莫斯科,總兵力為49個師120萬人:
南方集團軍群(格特·馮·倫德施泰特元帥指揮),攻擊烏克蘭、基輔和高加索地區,總兵力為41個師100萬人。
莫斯科會戰,是由中央集團軍群打的。從1941年9月末,一直打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軍取得了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神話的破滅。
為什麼希特勒沒有繼續增加對莫斯科的投入呢?
一是,1941年9月發動莫斯科戰役時德華人已經從北方和南方集團軍群抽調了一部分部隊到中路集團軍群。如果再抽調,有可能被蘇聯人從這裡直接打擊出來。
二是,北方集團軍群被朱可夫纏得死死的。北方集團軍群攻打列寧格勒,始終不能再往前前進一步。
三是,天氣原因。1941年10月中旬,秋雨季節開始。整個蘇聯都陷入了泥濘之中。不等德華人緩過腔來,11月,蘇聯又下起了大雪。
11月,莫斯科地面的積雪竟有近1米的厚度。
這樣的天氣,別說沒有部隊可調,就是有部隊可調也很難運輸到莫斯科前線。
1941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可憐的德華人既沒有預備隊,也沒有冬季作戰的物資。就連保暖的衣服都和坦克的防凍油都沒有。
就算是有部隊,他們拿什麼往莫斯科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