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從陳壽的人生經歷來看他對蜀漢絕對不會有什麼好感,他在蜀漢為官期間,正好是太監黃皓專權,蜀漢朝政昏暗的那段時間,當時蜀漢大臣們都依附黃皓,陳壽則不屑與之同流合汙,黃皓專權,眾臣諂媚,他對蜀漢的印象不會太好。

    在西晉為官,雖然也是屢屢不受重用,但是畢竟晉武帝,還有許多大臣都還是很欣賞他的才華的。

    陳壽一生為官之路坎坷,他在蜀漢時一來朝政昏暗,二來他並不看好蜀漢。但是西晉是有統一之勢的王朝,他在西晉當官的時候,還是想著怎麼去鑽營的。《三國志》事實上有舔魏國和西晉的嫌疑。

    歷史都是為政治服務的,司馬遷雖然寫出《史記》這樣的鴻篇鉅製,但是從他之後,也就沒有了齊太史,董狐這樣的人。

    陳壽在西晉為官,自然要舔西晉。

    西晉又是代魏而立,所以在三國志裡魏國皇帝都是《本紀》蜀漢和東吳都是《傳》想想紀傳體史書大拿《史記》項羽沒當過皇帝都是《本紀》。這裡難免有點小心眼了。

    其次,《三國志》裡,陳壽對曹操和司馬懿父子那是真的舔,各種迴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陳壽簡簡單單寫個遷都,漢中大戰曹操被打得大敗,陳壽說是劉備據險而守,曹操來打,劉備不戰,然後就撤了,劉備就這麼奪的漢中,而且曹操還傷亡慘重。連《魏略》都大大方方承認漢中之戰曹操輸得挺慘。

    還有高貴鄉公曹髦被殺,衝突就衝突,篡權就篡權,反正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陳壽非得加上郭太后數落高貴鄉公曹髦數條罪狀,搞得別人以為曹髦這個傀儡是昏君。

    《三國志》三本書裡,講蜀漢的最少,只有不到四分之一,像關羽張飛趙雲等開國功臣,陳壽講他們一生就用了區區千餘字,其它人幾百字就解決問題了。陳壽倒還寫了個《諸葛亮集》,但是裡面也是黑得多誇得少。

    怎麼說呢,《三國志》爭議還是挺大的,其中蜀漢爭議,正統爭議,對魏晉統治者各種舔的爭議,吵吵了1700多年都沒個結果。

  • 2 # 青言論史

    首先,陳壽沒有什麼必要去吹捧蜀漢;其次,蜀漢也沒什麼值得黑的;最後,他黑蜀漢也有個人因素在裡面。

    先說第一點。陳壽是生於蜀漢長於蜀漢,這不假,但是這並不等於他就會喜歡蜀漢。恰恰相反,陳壽,以及他身後的整個益州土著集團,都不會對蜀漢有什麼太大的好感。因為從劉璋開始,他們就是二等公民;而蜀漢建國以後,益州人徹底成為了三等公民。

    在蜀漢,益州人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最差,承擔的稅賦卻最重,你讓他們怎麼對蜀漢有好感?

    再說蜀漢沒什麼值得黑的。倒不是說蜀漢黑點不多,而是客觀地去分析,你也會發現,蜀漢就是三國裡面綜合實力最弱的那一個,這個沒有爭議。而且相對來說,陳壽並沒有太過批判蜀漢,只是強調蜀漢的“弱”。而蜀漢之弱,是不需要強調的,僅此而已。

    最後再說個人因素。《三國志》的蜀漢群臣裡,陳壽之筆爭議最大的就是諸葛亮和譙周了。他對諸葛亮家族尤其是諸葛瞻,是很不客氣的;而對那個賣國的譙周,陳壽卻大發溢美之詞。

    看起來好像很奇怪,其實原因很簡單——陳壽原來在諸葛瞻手底下做事的時候,不受待見,所以他對諸葛瞻相當不爽;而譙周則是陳壽自己的授業恩師,他對於老師當然不會有多少批判。

    順便說一句,《晉書-陳壽傳》中,對陳壽的評價相當不好,認為他這個人私德有虧。但是,作為私人修史,《三國志》對於政治問題的避諱方面,還是要勝於後世的純粹的官方修史的。

  • 3 # 東風一一15

    第一,陳壽寫《三國志》時他已經是晉臣了,必須站在晉帝的立場寫史;第二,陳壽的父親曾經被諸葛亮批評教育過,還被貶過職。有私憤。

  • 4 # 歷史簡單說

    我們都知道,陳壽先是蜀漢臣,後來成為晉臣,那我們來看看陳壽在蜀漢的時候,都有什麼樣的人生經歷。

    我們先來看看幾個時間節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拿下益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打敗曹操,最終拿下漢中,於是稱漢中王,公元221年,因為曹丕已稱帝,所以劉備也稱帝,建立蜀漢,公元263年,劉禪向鄧艾、鍾會投降。

    陳壽生於公元233年,是巴西安漢人(今四川南充),陳壽少年的時候十分勤奮好學,還拜同郡的譙周為師,譙周就是後來勸劉禪投降的那個,陳壽成為蜀漢的觀閣令史。

    陳壽的父親是馬謖的參軍,在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失街亭之後,馬謖與幾個將軍被殺,陳壽的父親也受到牽連,同樣受到處罰,不過這個也很正常,諸葛亮也自貶三級,趙雲也由鎮東貶為鎮軍,只有王平得到了升遷。

    陳壽曾經擔任過諸葛瞻的下屬,曾經受到諸葛瞻的輕視,所以陳壽說諸葛亮只有內政之才,而沒有軍事之才,沒有軍事謀略,不會隨機應變,又說諸葛瞻只會畫畫、書法,名過其實,所以當時很多人都覺得陳壽的人品不太好。

    另外,還有根據《晉書》記載,陳壽曾經對丁儀、丁儀的兒子們說,只要送他千斛米,那麼他就為他們立傳,可是丁家不同意,陳壽自然就沒為丁氏立傳了。

    蜀漢黃皓專權,陳壽不依附於黃皓,所以屢遭罷黜,陳壽也將黃皓的事情怪到諸葛瞻身上,說諸葛瞻不能阻止黃皓。後來,陳壽的父親去世,陳壽在為其守喪的期間生病,就讓婢女伺候吃藥,被客人給看見了,很多人都認為陳壽是不孝的。

    另外,我們看三國志,會有很明顯的感覺,對於曹魏和司馬氏,陳壽一直在做迴護和溢美之辭,也就是說,只說好話不說壞話,比如對曹操和司馬懿的戰敗,都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

    在諸葛亮傳裡,陳壽也一再向司馬炎表示,他之所以說諸葛亮的優點,是因為司馬炎的寬容大量與聖明,然後說自己死罪死罪,誠惶誠恐。

  • 5 # 棍哥觀史

    這個問題我們分兩個時期來看,其實陳壽有點冤枉。

    放在現代,《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是我們官方公認的史書,那麼我們就去尊重他的客觀性,我想並沒有太過於貶低蜀漢,為何?放在今天來看,蜀漢政權其實代表了正統,也代表了草根,如果貶低蜀漢,會被現在官方認可嗎?要知道我們小時候的課本里,“太平天國”這樣一場災難性質的農名起義都被樹立了高大光輝的形象,為什麼這裡也不便多說吧?如果是真的貶低蜀漢,我想這本書不應該出現在“二十四史”裡。

    還望歷史,陳壽在《三國志》中帶有個人感情即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但身為史官,客觀性也是職業操守。且看陳壽的人生經歷,陳壽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按說算是才能得以施展,但當時,正直黃皓專權,陳壽又為人正直,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有人就說陳壽在蜀漢政權不得志,所以貶低蜀漢。但蜀降晉後,陳壽在晉朝擔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的時候也是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那麼他在晉朝也是不得志的,為何要貶蜀壯魏呢?

    身為晉朝史官,以魏為正統修史本來就沒有錯,且歷史本身也是為了政治服務的,但唯一需要顧及的就是自己的小命,只要不貶低魏晉就行,何必要貶低蜀?所以在《三國志》裡,寫曹魏失敗等戰役都是一筆帶過,而具體細節都展現在吳蜀兩國的傳記裡,而曹魏的勝利細節當然要在魏書裡大放異彩,這樣也只是為了自己的安全,而非貶低蜀漢。

  • 6 # 伊耆角木

    首先題目有問題。說陳壽貶低蜀漢(我看見修改前的題目是“把蜀漢君臣黑了個遍”),請問你怎麼知道陳壽貶低或者黑了蜀漢君臣?當然了,陳壽本人確實不至於怎麼吹捧蜀漢,甚至可能真的對蜀漢沒什麼好感,但他對修史的態度在中國歷史上是一流的,《三國志》的嚴謹可信程度,可以說公認是在二十四史中名列前茅。而我至少看完整過》三國志》。陳壽幾乎從未對蜀漢君臣用過情緒化的貶低語句。說他黑蜀漢,得有根據。不然,題主你這其實是在黑陳壽。

    三國時期,可能是最容易產生爭論的一個歷史時期。主要還是託三國演義的福,以至於三國的故事太膾炙人口。但是,恰恰讓人產生了對一些三國時期人物盲目的崇拜和迷信。當他們發現歷史上的這些人物不是他們想的那個樣子,情感上接受不了,總要找個出氣筒,於是就開始罵陳壽,說他貶低蜀漢。可是,說他貶低的依據是什麼呢?《三國演義》嗎?有用小說來作為歷史的標準的嗎?如果不是三國演義,又要用什麼?對三國時期的歷史,最權威且年代最近的就是《三國志》,其他諸如《資治通鑑》(北宋),哪怕記錄的年代更早的《後漢書》(南北朝),成書年代都要晚於晉代的三國志。更不要說三國演義這個小說是成書在明朝了,都差一千年了。況且要是按照題主的標準,這些史書也在“貶低”蜀漢。只有那些諸如《漢晉春秋》這樣的民間野史才對蜀漢誇的天花亂墜。問題是,一些民間文人道聽途說,閉門造車寫出來的,作參考也就罷了,你居然全信?

    題主所謂貶低蜀漢君臣,我猜大體兩方面,一種是史實類的,比如題主可能堅信華雄是關羽殺的。但歷史上華雄就是孫堅殺的呀,小說改了也就算了,歷史你還不承認,你考慮過孫堅的感受嗎?再比如可能題主覺得諸葛亮就是用空城計贏過司馬懿而三國志沒寫。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司馬懿都沒去,你硬要這麼說考慮過曹魏當時真正的總指揮曹真的感受嗎?沒發生過就是沒發生過。

    再有一種覺得陳壽貶低蜀漢是因為一些評語。比如我看見過很多諸葛亮的粉絲“痛斥”陳壽居然說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多長”。他們堅持認為諸葛亮就是戰神。我尊重你們對諸葛亮的評價,可諸葛亮確實沒打贏曹魏啊,當然你們可以說諸葛亮很不容易,因為蜀漢國力太差,可是沒打贏是真的啊,也不合適吹破天吧。而且陳壽高度評價諸葛亮的治國才能,又被諸葛亮的粉絲們選擇性忽略。

    當然,陳壽不可能吹捧蜀漢,因為他寫《三國志》的時候已經是晉朝。晉得曹魏“禪讓”,故而以曹魏為正統。再加上蜀漢沒有史官,所以史料相當缺失,想寫也真的寫不出。而說陳壽的老師是譙周,所以陳壽貶低蜀漢。又是荒謬。因為不要看譙周主張投降,他卻是諸葛亮的頭號粉絲,諸葛亮死後,譙周第一個去哭祭諸葛亮。試問陳壽又怎麼會去貶低諸葛亮呢?另有傳聞說陳壽的父親是馬謖的參軍,馬謖失街亭後獲罪,所以陳壽對蜀漢有仇恨。且不說這個是否真實,就算是真的,傳聞中他父親還回家了呢,沒被關也沒被殺。而那時陳壽尚未出生。陳壽後來還做了蜀漢的官員,並沒有受到牽連,他有什麼可恨的呢?

  • 7 # 吳覆宇

    陳壽能算漢臣嗎?他只能說是漢之叛臣,他在晉朝敢說蜀漢好嗎?他沒那個膽,他根本就沒有太史公的節操,所以說他寫的三國志也不能全信?

  • 8 # 潯陽鹹魚

    我真不知道某些人是怎麼看出來陳壽討厭蜀漢的,在蜀漢帝國“國不置史”(史料奇缺)的情況下,陳壽以一己之力,儘可能的還原了蜀漢地方的人物、政治記載。

    他作為本地人,怎麼可能貶低自己故國?

    如果非要說是陳壽這個本地人對蜀漢帝國中的“荊州這些外來人士”不滿,甚至某些人說陳壽對諸葛亮不滿,這也是不可能的事。

    陳壽寫《三國志》,全篇只有諸葛亮和陸遜二人以單獨列傳的存在,而且陳壽在《諸葛亮傳》中的創作,是《三國志》全書中最長篇幅的傳記,其中還列了《諸葛亮集》的目錄,自己還單獨寫一篇《諸葛亮故事》,最後在評語中誇讚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仲)、蕭(何)之亞匹矣”。

    陳壽本著公平的角度,加了一句實事求是的評語:然(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這句話卻被一些別有用心之人當成是陳壽對諸葛亮的貶低,實在是不懂裝懂。

    陳壽的史學成就

    陳壽還編著過《古國志》、《益都耆舊傳》(均失傳,只有輯本),都是蜀地的地方誌。

    在他之後,東晉人常璩編撰《華陽國志》,其中內容與陳壽的現存作品比較來看,內容有所增加,但並不多,可見當時留存的蜀地史料本來就非常有限,陳壽已經是盡力而為了。從《三國志》流傳後世,並在二十四史中的地位來看,陳壽的功勞是巨大的。

    陳壽身處晉世,肯定要為當權者司馬氏發聲,這也只是讚美司馬氏,避諱不談司馬氏在曹魏帝國集權故事而已,並非需要去貶低自己的故國。例如我在前文所說,他在《諸葛亮傳》中都堅持讚美諸葛亮。實際上還有更多。

    同樣的,另外一名原蜀漢官員樊建,也成為晉武帝司馬炎的散騎常侍,他同樣地也在司馬炎面前讚美諸葛亮,蜀漢的一些人物事蹟。

    由此可見,東晉司馬氏政權對蜀漢帝國的人物,事蹟並不反感。‘

    東晉政權對原蜀漢政權沒有天然敵意。

    甚至司馬昭還下詔褒獎一些蜀漢官員,例如殉國而死的傅儉。

    蜀將軍傅儉,前在關城,身拒官軍,致死不顧。

    司馬炎對蜀漢將領羅憲讚賞有加:忠烈果毅,有才策器幹。

    羅憲還得到司馬炎的接見,司馬炎還向羅憲請教故蜀漢帝國的人才,並全部得以錄用。

    《襄陽記》:四年三月,從帝宴於華林園,詔問蜀大臣子弟,後問先輩宜時敘用者,憲薦蜀郡常忌、杜軫、壽良、巴西陳壽、南郡高軌、南陽呂雅、許國、江夏費恭、琅邪諸葛京、汝南陳裕,即皆敘用,鹹顯於世。

    以種種記載來看,司馬氏對蜀漢帝國都沒有敵意,甚至褒揚、欣賞,陳壽又何來作賤自己,貶低故國呢?

    所以標題中所提到的觀點(陳壽貶低蜀漢官員)純屬無稽之談!

  • 9 # 提兵百萬斬妖清

    反正之後的統治者眼裡,曹魏和晉都是逆賊,亂臣賊子,朝廷不去褒獎諸葛亮這種忠臣讓臣子們向他學習難道去鼓勵臣子們向曹操司馬懿學習怎麼架空皇帝謀反不成

  • 10 # 談古論金

    首先一點,此一時彼一時,陳壽寫《三國志》的時候,身份已經是晉臣,因此很自然形成了這樣的情況:

    1、《三國志》尊曹魏為正統,因為晉是禪代曹魏而來的,這個合法性的淵源陳壽不可能挑戰。

    2、對曹魏和司馬氏有比較多的溢美之詞,很多地方刻意維護。

    3、對主張向司馬氏投降的譙周等評價很高——譙周也是他本人的老師,有私人因素在內。

    但是,陳壽作為良史的大節無虧,總體而言,《三國志》是非常嚴肅和客觀的歷史著作,這表現在:

    1、陳壽在體例上當然只能給蜀漢和東吳的君主以列傳的待遇而不能給與本紀的待遇,但是《蜀書》和《吳書》獨立成書,反映出三國實際上是各自為政不相統屬的政權這個歷史事實。

    2、陳壽所謂諸葛亮『將略非所長』的評價當然可以見仁見智不一定完全正確,但從他的初心是客觀進行評價,他並沒有因為父親受到過諸葛亮的處罰而貶低諸葛亮,反而對其功業有很高的評價,比之為召公子產等古代名臣;本問題說到的貶低了蜀漢君臣滿朝文武更無從說起。

    3、《三國志》中的《魏書》和《吳書》是陳壽根據魏國、吳國所記官私之史進行整理編撰,而《蜀書》沒有這個條件(蜀漢『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他殫精竭慮自行蒐集史料編撰而成,從這個意義上,陳壽對得起自己的故國家鄉和曾經的漢臣身份。

  • 11 # 良人執戟2

    蜀漢政權創立之初,劉備、諸葛亮對於社會治理採取的重要措施除了“以德輔時”外,又重用了德高望重、品學兼優之士宣揚傳播教化,達到治國目標,蜀中著名大儒譙周此時就被諸葛亮委任主管益州教育;許慈任博士,直接作為學術文化的顧問在太學教育諸生。

    這個時期蜀漢文化學術比較繁榮,歷史著述很多,其重要性和影響力並不遜色激情多於理智的北方“建安七子”。本文將要提到的陳壽就師承著名大儒譙周,並在這個時候出版發行了他的古史著作《古國志》、《益部耆舊傳》等。

    陳壽父親曾在蜀漢政權擔任參軍(軍事參謀),是幹具體事情的軍事文職人員,而陳壽則擔任過觀閣令使(《晉書.陳壽傳》),入晉後擔任著作郎。

    綜上所述,作為蜀漢政權培養出來的學者、史學家、基層官員、曾經的姜維幕僚,陳壽對蜀漢政權的大小官員是相當熟悉的。

    陳壽《三國志》的成書年代在西晉初期,在一個新朝建立的時代,如何記錄前朝的歷史經歷,考驗著陳壽這個蜀國舊吏。

    將魏、蜀、吳三國各自修史、整合一書,充分顯示了陳壽的歷史才華和聰明智慧。清代著名的鐵嘴趙翼也不得不讚嘆:“剪裁斟酌處,亦自有下筆不苟者,參訂他書而後知其矜慎也”。

    陳壽《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確給予曹操以崇高的敬意而使用“本紀”的方法予以敘事,而對蜀、吳則一律稱“傳”,但是,搜尋全書,並沒有明顯的“厚此薄彼”記載。

    對於“太祖武皇帝”(《三國志.武帝紀》)的尊稱,是陳壽全書的第一句話,因為陳壽時為晉朝著作郎,他既要為歷史負責,也要為自己的生存絞盡腦汁。即使如此,他對“太祖武皇帝”麾下謀士飽含激情地讚美他們的足智多謀和人格完美之餘,同時也指出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狂傲、暴躁的脾氣。僅此而已,遑論“貶低了蜀漢君臣滿朝文武”?

    試舉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蜀漢政權君臣的歷史評價,我認為陳壽尊循了公平、公正、公道、實事求是的原則!

    一,劉備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三國志.先主傳》)

    陳壽對劉備的一生總結中,激情洋溢,高度評價。

    同時在《三國志》中,曹操高度評價了落魄中的劉備:“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袁紹)之徒,不足數也。”

    郭嘉:“備有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敵也,為之死用,直觀之,備終不為人之下,其謀末可測也。……宜早為之所(除去)。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

    陸遜:“劉備,世之梟雄也。”

    二,諸葛亮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禮儀法規),約官職,從權制(合理的制度),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然連年動眾,末能成功,蓋因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三國志.諸葛亮傳》)

    關鍵詞是“儘管蜀國連年興師,統一大業卻沒有成功,這大‬概‬是由‬於‬應‬對‬事‬變‬以‬及‬用‬兵‬謀‬略‬不‬是他‬長‬處‬的‬緣故吧‬。‬”

    陳壽對諸葛亮的“十九字”關鍵總結,給後人留下無限的想法,看來諸葛亮的幾次北伐在蜀漢政權中也是有不同意見的。

    諸多葛亮一共進行了了五次北伐,都是本人親冒鋒鏑指揮。

    我認為,陳壽所說的“應變將略”乃是指戰場上的應變能力,我不再作具體分析,五次北伐雖然沒有取得突破性成績,甚至有“失街亭”的敗績,但是,蜀漢軍隊在諸葛亮釆取的有效措施下,能夠全身而退,如果沒有“應變將略”,是不可能順利撤回漢中的。

    而陳壽在結尾中使用的是疑問句:“大概”,不是肯定語氣,所以不能說陳壽“貶低”了諸葛亮。

    三,關羽 張飛

    “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

    我認為陳壽的點評非常正確,因為這種結論是建立在陳壽後來回溯蜀漢政權衰亡的歷史事實教訓中得出的,不存在任何“貶低”的總結。

    陳壽作為一個亡國小吏、歷史作家,也是當事人,他的結論具有權威性,不容置疑。

    四,趙雲

    “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

    解釋一下:趙雲剛強勇猛,充當戰將,與灌嬰、夏侯嬰是一樣的人。

    灌嬰是劉邦手下戰將,以驍勇、忠誠著稱,後來官至丞相。爪牙並不是近代名詞包含的貶義色彩。在古代是形容衝鋒陷陣的前鋒型戰將,陳壽對趙雲的評價,我認為簡單了一些,使趙雲形象變得單薄了許多,不過,作為趙雲曾經的同事,陳壽對他的瞭解,肯定是第一權威。

    (趙雲)

    五,馬超 法正 龐統 魏延

    “驃騎奮起,連橫合縱,首事三秦,保據河、潼,宗計(聚會計議)於朝,或異或同,敵以乘釁,家破軍亡。乖道(脫離原來的道路)反德(回到有道君主手下)託鳳攀龍。一一讚馬孟起(操)

    翼侯良謀,料世興衰,委質於主,是訓是諮,賭事知機。一一讚法孝直(正)

    電視劇《風起隴西》是三國時代關於潛伏間諜的故事,沒有涉及到法正,其實他才是劉璋在益州的最大間諜,他代表益州出使荊州時就與劉備暗通款曲,出賣益州。

    但是,陳壽卻贊之為“料事興衰”,也就是說他“識時務者為俊傑”,絲毫沒有貶低的意思,充滿了溢美之辭。

    “軍師美至,雅氣曄曄(才氣四溢),致命明主,忠情發臆(發自內心),惟此義宗,亡身報德。一一讚龐士元(統)

    “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一一讚魏文長(延)

    (魏延)

    我的理解就是,魏延為人處世過於好強,但是,不注意言行舉止的約束,可惜了一世英名,這個都要怪自己,陳壽的這個評價,正確度為70%,基本上合情合理。

    結束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對待孩子的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