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奔奔起跑
-
2 # 公正永生
謝邀,孩子不良習慣是從小慣的,父母太溺愛孩子,總認為孩還小,大了就好了。這樣認為就錯了,幼小心靈的孩子就像一棵小樹,有叉就打,這樣大了就成材。小孩子不能放任他,從小教育他們,怎樣做人。父母身教重於言教,處處留神給他們做榜樣,這樣就不留有不良習慣。
-
3 # 悠在旅途
首先請承認一個事實:不良習慣每個人都有,不論小孩還是成人,只是多少或哪方面或嚴重程度不同而已。即然如此,就任其發展,不用糾正了嗎?答案是得糾正,但適可而止即可。
不良習慣是相對好習慣而言的,那麼好壞的標準又是什麼呢?你又是如何界定和發現孩子的不良習慣的?我想都是成人的經驗在作怪。順應自己的想法就認為是好的習慣,不符合自己的做事原則就認為是不良習慣,卻忽略了孩子畢竟是孩子,還很不成熟。基於這一點,下面談談怎麼糾正不良習慣。
第一,在誠信、大是大非等做人底線上堅決糾正。比如說謊、小偷小摸、破壞公物等這樣的行為,不僅要講明道理,還得痛下狠手加以糾正和制止,千萬不要養成習慣。
第二,在小事小非、行為禮儀方面可以要求松點,適可而止。這要分孩子年齡階段,小學之前要引導、培養,可以嚴厲些,如果形成了良好的習慣就好,如果沒形成到了初中階段,就不用嚴加管教,只能適可提醒,而不能像小學時那樣培養,講的是方法方式,時移人長手段得變。
第三,用讚揚鼓勵好習慣,用淡漠抑制不良習慣。小時候沒養成的習慣,或養成的是不良習慣,隨著孩子的成長已有所固化,一時半會很難改變,家長就要急於一時,一席談話後就想立竿見影的效果不現實,得慢慢來,尤其十三四歲的孩子,正值叛逆期,打不得罵不得,所以採用糾正的方式很重要。對孩子做的好事或行為就大加表揚,甚至實物獎勵,對不好的行為冷處理,甚至嘆息一下並說出你的想法,傍敲側擊地教化。這樣處理應該比較好。
第四,有些習慣可以讓其存在,不傷不雅。比如愛睡懶覺、不堅持刷牙、做事慢、不大講衛等等不傷不雅的不良習慣可以任其存在。這是指15歲以後的孩子,因為這已經很難糾正了,與其讓孩子家長痛苦嘮叨,不如讓其正常存在好了,能影響什麼?
-
4 # 興寧哥CCH
我在頭段時間的一條討論題上說過這樣一段話:小孩是一張白紙,在上面可以畫出美麗的圖畫來。小孩是一團塑泥,可塑性很強,能塑出理想的作品來。《三字經》一開頭就提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這說明一個人的習慣,尤其是那種不良習氣更是受人影響而成的。我曾經聽過一件這樣的事,有個做奶奶的帶第一個小孫子時,她把小孫孫視如掌上明珠,無論去到哪裡,小孫子不離身。老奶奶有個一不良嗜好一一吸菸。小孫子長得十分可愛,還不會走路時,老奶奶總是把小孫子抱在懷裡。但老奶奶有個壞習慣,每當吸菸時總喜歡吸一口煙就往孫子臉上吐。最初小孫子被煙嗆得又是流淚又是咳。老奶奶覺得很好玩。以後,老奶奶每當抽菸時總喜歡往小孫孫臉上吐煙,漸漸地,小孩不會流淚也不會咳了。漸漸地,小孫孫
喜歡上煙了。每當奶奶吸菸時,還會用小手去攀住奶奶夾煙的手往自己臉上靠近。真該死,小孫孫己有煙癮了!隨著小孫孫的長大,自已會走路了,離開了奶奶的懷抱了,但煙癮|也越來越大了,每當看見別人吸姻,便很想吸菸,因此一看見別人扔在地上的菸蒂,便立刻跑過去撿起菸蒂有模有樣地吸了起來。一雙小手也被菸蒂燙得盡是泡泡。小孫子為什乳臭未乾就有煙癮呢?去撿別人吸過的菸屁股去吸呢?這就是老奶奶一口煙一口煙往孫子臉上吐造成的惡果。是老奶奶傳給小孫孫的惡習。從上面這件事例說明,小孩的不良習慣都是受大人不良習慣影響而成的。解鈴還要繫鈴人。要想改變小孩的不良習慣,首先大人要找出自己影響-孩子的不良習慣,一點點地改,嚴格要求小孩也一點點地改,言傳身教,相信小孩的不良習慣會改變的。當然,有些不良習慣是受外人影響的,不管如何,找出根源,有的放矢,是容易改變的。同樣要時時留意小孩的舉止變化,一旦發現不良的習慣,就要及時間消滅在萌芽裡。‘‘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想孩子不沾染不良習慣,父母家長必須從我做起,時時處處事事都要從嚴要求自己,為孩子樹立榜樣,做孩子的楷模。同時要建立一套文明而健康的家規,使孩子健康地發展成長。
-
5 # 親子心生活
現在很多家庭的孩子都被慣成了“小祖宗”,家裡大的小的圍著孩子轉,孩子餓了得趕緊做飯,哪裡不開心了得趕緊哄。但如果事事都遷就著孩子,只會讓孩子的壞習慣越來越多,不及時糾正,長大了可就晚了。
1、不尊重長輩
前兩天聽說這樣一件事情:
孩子想吃外邊賣的小籠包,奶奶便出去給他買,結果買回來的餡不是孩子想吃的餡,孩子就全都給扔了,還對著奶奶大吼。這種孩子毫無尊重長輩的觀念,只知道讓別人滿足自己。試想下這種孩子走向社會,自己長輩都不尊重,又會尊重誰呢?不尊重人又能多成功呢?
2、自理能力差
從小都是家長包辦一切,不管是哪方面,結果導致現在的孩子什麼都不會幹,幾歲的孩子甚至連衣服都不會穿。作為父母,愛孩子是要教會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讓孩子學會獨立,培養孩子真正的成長。
3、順手牽羊
孩子可能小時候沒有什麼物權概念,看見喜歡的東西就想拿走,只是單純的想再玩一會或者怎麼樣。但不要小看這件事,如果不及時制止,很有可能會讓孩子覺得這樣做沒關係,認為有些東西就是可以不勞而獲的,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作為家長,一定不能忽略對於孩子的教育。好的習慣要從小開始抓起,這樣對孩子才是真正有用的幫助。推薦家長們使用一款兒童自律表,只需要每週給孩子制定幾個習慣目標、例如文明禮貌、自己穿衣等、孩子完成之後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激勵孩子去做。
-
6 # 三城一郭
孩子是父母的翻版,父母看見孩子有什麼不良習慣,首先要做的是:父母改變自己,如果父母不改,一直要求孩子,那就變成強化問題,那些問題就會根深蒂固地影響著孩子,也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對待孩子所出現問題,父母最好是持平常心去引導孩子,而不是批評孩子。
耐心的父母會嘗試各種辦法引導孩子直到孩子懂得,自己明白後願意改正。
父母不要以成人的思維理解孩子,可能一些事情在孩子眼中就是一種嘗試和探索,不會涉及一些不好的想法,只是,父母不要把孩子引向不好的一面。父母過度的強化就會不自覺地將孩子引入注意負面的東西。
所有什麼真正對孩子有影響的行為,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比較深,有家庭環境影響孩子心理不健康,行為也會受到影響。所以,為了孩子,痛心改變父母自己才是關鍵。
孩子是雕刻父母的一把小刀,無時不刻地雕刻父母的不完美。
愛能遮掩一切的過錯。父母的肯定和鼓勵能夠幫助孩子選擇做正確的事。
-
7 # 大紅媽媽大本營
對待孩子的不良習慣有兩條基本原則:
1、改正過程中要溫柔而堅定。
2、不傷孩子自尊心、不讓孩子產生對立情緒。
溫柔而堅定是指對待孩子不良習慣的態度溫柔是指在指出並幫助孩子克服不良習慣的過程中,不要否定孩子,要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爸爸媽媽是愛孩子的;堅定是指要讓孩子明白這個或這幾個不良習慣是必須要糾正的,爸爸媽媽不會縱容孩子的身上存在這些不良習慣。
例如,我們發現孩子有寫作業拖延的不良習慣,就要和孩子溝通:
“寶貝,最近這段時間,媽媽發現你睡覺很晚,基本都在11點左右才能完成作業,11:30才睡覺(要指明很晚是具體幾點鐘),是作業很多嗎?”
“如果作業留得過多,所有的同學都要這麼晚才能做完作業,媽媽可以和老師溝通作業量。”(聽聽孩子怎麼說,瞭解他的真實情況)
“我們一起商討一下,作業寫到這麼晚的原因”(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找到真正的原因。)
“你們現在這個年齡,是需要9個小時睡眠的,因為睡得晚,導致睡眠不足,會影響第二天聽課的質量,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講明危害,指出這是個問題)
“我們制定一個放學後的時間表,怎麼樣?”(讓孩子參與克服不良習慣的計劃)
“從明天開始,我們嚴格按照這個計劃實施,怎麼樣?大家互相監督”(計劃中最好給爸爸或者媽媽一部分任務,比如,孩子不會的問題,父母負責解答,直到孩子明白為止等)
上面這個例子,自始至終都沒有責備孩子,但明確了這是個問題,且必須改正,並制定改正計劃,父母積極參與,說明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慣,父母有很大決心。
這就是“溫柔而堅定”原則所體現的內容。
這個過程中,一定不要斥責孩子。尤其不能因為孩子有反覆而否定孩子的努力。
當孩子有進步時,要及時鼓勵,讓他有信心繼續改進。
還可以對孩子改進前後進行對比,用數字、圖表等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變化,給孩子增加信心。
-
8 # 信用美說
如何對待孩子的不當行為?以下5點建議,幫你輕鬆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全段制
我們不能總是說正確的事情,但重要的是避免重複說錯話。如果同樣的糾正舊詞沒有帶來改變,我們可能需要嘗試新詞——深思熟慮、有準備的回答,這實際上可以幫助糾正我們孩子反覆出現的不當行為。 透過事先做出明智的回答,我們可以更有效地與孩子溝通,引導他們走向持久的變化。讓我們看看一些常見的育兒場景,並找出一些關鍵詞來幫助我們以更大的智慧來解決這些情況。沒有適合每個家庭的劇本,但是這些建議可以啟發你自己的話,給你一些基本的育兒原則。
1.當孩子不滿意時,年齡與階段:幼兒 場景:有一天晚上,你在一個美好的一天在集市上開車回家。你已經吃過晚飯了,但是你的孩子腦子裡想停下來喝奶昔。當你開車經過商店時,孩子們發出抗議聲。這是一個持續的主題與您的孩子。他們似乎很少滿足於你提供的好東西。
重點:當孩子們不滿意並且總是想要更多時,我們可以透過快樂地講述他們已經擁有的東西來幫助他們更加滿足。在孩子們似乎忘恩負義的時候,我們很難去認真地仔細地選擇我們的話語。但我們必須繼續積極發言,即使他們正在爭取更多。 你能告訴我你今天所擁有的一切幸福嗎?經常問這個問題,你的孩子就能自己回答。我們帶領孩子們經歷他們的祝福,這樣他們就有朝一日也能夠獨自完成同樣的事情——因為滿足感是一種性格特徵,而這種性格特徵並不是自然形成的,必須要學會。
2.當孩子違抗時,年齡與階段:學齡兒童 情境:這是一個古老的育兒困境。你的孩子站在你面前,陷入不服從,欺騙或蔑視,你訴諸荒謬的陳述,比如,“你為什麼不聽我的?”或者“你什麼時候才能學會?”你知道,這類問題只能表達你的沮喪和失望,而且你相信你正在失去用冷靜、體貼的話語觸及孩子心靈的機會。
重點: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留意我們的孩子從順服中得到祝福的方式——並且迅速向他們指出這些好處!另一方面,當他們避開我們的指示時,事情肯定不會順利。如果我們給出了明確的期望,我們的孩子就會知道後果。 後果應該是愛的、邏輯的和有限的。例如,如果小孩子看重一件物品勝過他們和兄弟姐妹的關係,而且他們爭吵不休,那麼就讓他們失去擁有那件物品的特權。如果一個青少年遠離宵禁,他明白信任需要重建,更多的邊界將被建立,從而削弱他的自由。我們的目標是讓我們的孩子習慣於思考他們的行為的影響,以至於他們長大成人後會本能地評估他們的選擇,而不是被他們的慾望或情緒所控制。
3.當孩子們走出困境,年齡與階段:兒童時期 情景:你的孩子經常儘可能少的努力去完成基本的任務和責任。在地板上洗衣服,而不是在籃子裡。鞋子和揹包散落在前門周圍。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對小事忠實的人——在日常事務中實踐基本的紀律——所以他們總有一天會準備好承擔更大的責任。
重點:當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培養孩子強烈的職業道德時,我們也會培養他們建立強烈的精神道德。許多家長擔心他們的孩子總有一天會很容易地擺脫困境,因為這是一個挑戰,要堅持他們的信仰。所以,當他們還在家的時候,訓練他們在小事上表現出堅韌不拔的精神,有助於他們準備在以後的生活中堅強的信念。 我們教他們把襪子放進洗衣籃裡,不僅因為我們想讓它們有條理,還因為我們想讓它們以正直和願意多走一里路為特徵。我們可以在不嘮叨和大喊大叫的情況下教他們。每當他們滿足於平庸,我們可以溫和地教導他們忠於小事,並挑戰他們堅持透過艱苦的事情。
重點是:讓預期變得清晰,然後堅持下去。如果你的孩子抗議,表示真誠的同情,繼續表達你的信念,他可以做得更好,下一次。從每一個挑戰中解救一個青少年只會在以後削弱他。雖然被學校停學並不好,但總比以後被解僱要好,因為他從來沒有學會準時。現在最好的做法是體驗自然的後果,當賭注很低,而不是在他長大的時候掙扎。自然的結果似乎違背了我們作為仁慈和慈愛的父母的天性,但是他們允許孩子對自己的選擇擁有所有權,並感受到責任感。
5.當孩子們不擁有自己的行為時,年齡與階段:幼兒 情景:你和好朋友出去玩,所有的孩子都相處得很好。但後來孩子們闖進房間,哭著說他們再也不會和大孩子玩了。你問發生了什麼事,小孩子們解釋說,他們和其他孩子玩的遊戲規則不公平,而且他們總是輸。他們灰心喪氣地踢開了比賽,衝出去了。
重點是:有一個偉大的教養秩序。首先,我們用語言來教導我們的孩子,然後我們用後果懲罰他們,最後他們變得自律。
許多家長傾向於以紀律開始又以不一致的方式結束。但不一致的紀律,沒有一貫的紀律,缺乏權力。因此,我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解釋他們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給他們制定相應的策略。 那個門徒逐漸轉變為紀律。無論是透過自然的結果還是超時,紀律會提醒孩子們對我們的期望。當使用一貫,紀律將有一天不再需要。我們的孩子會學會自律。
-
9 # 傳統文化圓桌派
孩子有了不良行為,比如網隱、手機隱、早戀、甚至偷竊等等,讓家長感到很焦慮,但作為父母,千萬不要視同為洪水猛獸。
作為父母或者監護人,要先了解這種不良行為背後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採取必要的措施(包括心理治療),及時予以糾正。
針對不同性格的孩子,"治病"的時間和方法可能不同。這點和中醫理論差不多--因人而異。千萬不能因為孩子一時沒有改正,或者反覆發作,就放棄了孩子的"治療"。
所以,一個想培養好孩子的家長,一定要有耐心、耐心、還是耐心。
只要你有足夠的愛,和足夠的耐心,以及對孩子身心的足夠關懷。相信孩子的不良行為,一定會糾正過來。千萬不能放棄孩子,你要給他信心。
-
10 # 思維方法探索者
問題的內容是?孩子的不良行為蓋怎麼應對?
下面有左老師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首先做老師建議你應該把問題中的怎樣應對?改為怎樣和孩子聊共同協商,把這個不良習慣改正掉。“應對”這個詞兒是對社會現象和對社會的不良現象,自己顯的無奈的時候用這個詞兒。對自己孩子的所謂的,不良行為用應對就不太恰當。起碼從心態上來看就是比較消極的態度。在你自己看來對孩子的的不良行為現象顯得很無奈的時候。你並沒有抱著一個積極的心態和孩子倆共同商量把它克服掉。而是你自己在想。怎樣來對付孩子這個不良行為?用我的眼光來看你就是一種極其機器不耐煩的心態在作怪。心裡想看他這個不良習慣,眼不見心不煩。又不能不見的時候,用用什麼辦法來對付你?要知道他是你的孩子。要知道他是你的影子。要知道他是你們生命的延續。要知道你們對她有撫養義務的同時更有教育的義務。你一定一定要把孩子身上的所有不良習慣。都當成是你身上的不良習慣來克服。一定要學會耐心循循善誘的指導孩子怎麼克服身上的毛病。比如小孩兒最大的毛病是拖拉,怎樣改掉孩子身上的拖拉毛病呢?你要有耐心的告訴孩子。做任何一件小事兒。做到心中有數。當父母的要做出示範榜樣來。譬如說,我自理能力的鍛鍊。每天孩子的脫衣睡覺,洗臉刷牙。一定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如果你時間方便,你要站在孩子眼前看他做。掐著手錶當了他眼前兒,看著做。讓孩子有一種緊迫感。讓孩子用一種被監督的感覺。估計20天以後孩子形成習慣。你就不用再管了。上述回答僅僅是鍾老師的個人意義。可能有很多不恰當的地方。你諒解。更重要的是左老師是用語音轉換文字軟體兒在上網給你答題。嗯,有錯別字的地方。請你多多包涵。謝謝!再見!
回覆列表
如何對待孩子的不良習慣?
在孩子身上既然已經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良習慣,作為家長我們不要老是看不順眼,究其原因恐怕責任還在家長這邊。
你看不順眼,就會兇孩子,這能對發生孩子身上的不良習慣有所改變嗎?一點幫助沒有,反而會嚇到孩子,沒辦法讓孩子有個正確的認識,要去改變自己。
作為家不要把發生在孩子身上的缺點當成是抹不去的陰影,糾結不放。不要從錯誤本身去看錯誤,而是要跳過這個,看問題的另一面,從新認識這個錯誤以外的東西。
挖掘放大人性閃光的東西,回過頭來再去處理這個錯誤,你就會發現原來問題還可以這樣去處理。
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多發現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溫暖,少冷漠,把孩子往正確的方向引導。
說白了就是接納,接納孩子的缺點,接納孩子所有有意無意的過錯,而不去做毫無意義的評判。
缺少客觀公正的,又不可避免的,帶有個人色彩的評判,都有狹隘的一面。與其說別人這樣不是那樣不是,不如想一想,別人做事的合理性,我們對孩子也是一樣,不能只一味的評判,而不去接收。你的指責,就像是指責一個蹣跚學步,跌了一跤的孩子,是多麼的可笑又毫無意義。
一個剛剛學步的孩子,只有在經歷了無數次的摔倒後,才能站立行走,既而才有可能抬起邁向世界的步伐。幼兒跌跌爬爬,蹣珊學步這一現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缺乏這必然現象的存在,那就永遠無法站立和行走。
我們能接納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如同接收一個剛學走路,會無數次摔倒的幼兒一樣,就是一個零批評多鼓勵的過程。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路程很長,有平坦的路,也有泥濘的路,難免會不跌倒,犯錯也是正常現象。關鍵是怎樣認識這個跌倒和犯錯的現象。尤其,是處於逆反期的少年,我們不是一味的去批評,而是要幫孩子怎樣去度過青春逆反期。
發生孩子身上的這些不良習慣,也不是一下就有,也是久而久之形成的,這個形成的過程,難道都是孩子的錯嗎,家長一點責任沒有嗎?
熊孩子現象不是偶然的,一個熊孩子背後肯定有熊爸爸或熊媽媽。我們沒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嗎?我們自己又做的怎樣呢?我們的教育方式有沒有偏差?
現在不是有一個叫什麼賞識教育嗎?就是多接納,不把孩子的錯誤看成是罪惡滔天,人神共憤的那種,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孩子錯誤:這就是孩子人生的一個過程,一種體驗。這樣來看問題是不是變得輕鬆好解決了許多嗎?
我們說多接納,少批評,不是不批評,是恰如其分的批評;不是冷莫,是欣賞過程中的批評。理性看待,理性分析,理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