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呂永亮
-
2 # 睿強齊哥
館閣體不是筆法和結構的問題,而是不是真正藝術的問題,如圖所示,寫的很機械化,和我們今天列印有何區別?藝術是透過媒介傳達作者的情感,從而引起受者的情感共鳴。看館閣體你可看出情感變化,可看出書法要素的陰陽矛盾等?不能稱為藝術,還站著位置,所以批判。書法本就是小眾文化,大眾說好的不代表真的好。
-
3 # 清溪魚1
館閣體對今天的好多人來說是高不可攀的,是一種很好的字型。它是舊時讀書人入仕的一項必備技能,因為官方文書要易於辯識,以利辦差,更要規範美觀,顯示其嚴肅性和權威性,也實質性地正確地引領國民的書寫。今人貶斥館閣體源於田英章。田氏的字有館閣體的工整、規範,卻失去了館閣體的靈動、勻稱,把館閣體寫死了。舊時的讀書人寫字真的是寫的,而田英章為了形似採用了描的辦法,就像是死屍擺拍。館閣體是好字,田字只有館閣體的一些特徵。人們因看不起田楷而否定館閣體,這是不對的。
-
4 # 左說春秋
一、館閣體沒有太具體的筆法形體要求,只是一種規範楷書而已。所謂的館閣體也不是特定某家某人的字型。看一看各位大臣的書法,也是各具特色。唯一相同的必須工整規範,易識易辨,沒有那一個大臣敢在奏章裡寫草書。這不是藝術問題,而是對皇帝的態度問題。所謂官不嫌字醜,就是必須工整。至於康熙喜歡董其昌,群臣效仿,那不是館閣體問題。
二、看不起館閣體的多為野逸文人。他們書法重在表現自己個性,特別象一些非在職的,不向皇帝寫奏章,不替朝廷發公文,自由多了。館閣體是當時的工作需要,並非讓你肆意塗抹。《四庫全書》都是手抄七套,動用數千人,字型都很規範易識,但也各有風格,並非三千貢生以上的抄寫者一樣。我只看部分卷,很容易分清抄寫風格。為什麼會得出千篇一律結論呢?
三、許多人誤認館閣體是一種書體,這是錯誤的。內閣諸大臣歷朝多至數不清,以誰為體呢?只要看過蘇東坡上太后書、顏真卿告身帖之類,就不會誤認為是一種書體。
四、反對八股文,並非八股文不好。而是不能跟工農大眾拽八股。看唐宋大家的八股文,起承轉合運之妙,讓你驚訝。因為難度太大,對文化普及不利才忍痛扔掉。比現代拖拖拉拉的文章強多了。我們學不了的東西,不都是垃圾。
-
5 # 千千千里馬
反對館閣體,不是不要抄公文工工整整,而是把抄公文的習氣帶到日常生活之中。
就像官腔官調也不是不對,但是,進門也官腔官調就有些可笑了。
館閣體影響了中國文人的性格,以反對館閣體呼喚人的個性,這是有時代進步意義的。
從晚清到今天,一直堅持反對館閣體,實際不是把字寫得太工整就是錯,而是有沒有個性獨立精神,才是時代的悲。
鄭板橋就是特立獨行的書法家,但是,他的“詩抄”也是工工整整的書法,不算館閣體,也好不到哪去。
不過,實用領域的館閣體,並不是什麼錯,而是生活化的書法,也恭恭敬敬,真的毫無生氣了。
我們今天是一個龍騰虎躍,生氣勃勃的時代,創作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書法作品,工工整整恭恭敬敬的書法,肯定記錄不了這個時代的精神。
-
6 # 不二齋
不是近代有人提出來批評館閣體,是館閣體一直飽受詬病,沒有被誇獎過,不僅如此,那些寫過館閣體的人都在想盡一切辦法尋找解脫的方法。
比如清代的鄭板橋,他寧願把自己的書法拆解的支離破碎,奇醜無比,寫成了“亂石鋪街”體,也不願意讓別人看出自己以前練習過館閣體。館閣體並沒有錯,但是但凡有追求的書法家都在有意無意的逃避館閣體。
館閣體是一種實用性的書體,在明朝的時候叫“臺閣體”,最初是因為皇上喜歡一個叫沈度的人的書法,稱他為“我朝王羲之”,然後群臣都效仿沈度的書法,形成了一種考試時使用的書體臺閣體”。
到了清代,臺閣體又加上了趙孟頫和董其昌的味道,形成了“館閣體”,一種專門用來書寫公文和試卷的書體。
這種書體的主要的特點就是“烏、方、光”,大小一致、毫無個性、千篇一律,書法家一般講究變化,對於這種書體,批評也很正常。
但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必須要去學習館閣體,不然的話就考不上,也是沒有辦法,寫這種楷書估計就和寫八股文一樣吧。
其實像館閣體這種書體,歷代都有,就是用來考科舉的,比如“趨時貴書”、唐代的“幹祿體”、宋代的“院體”等等。
不過,科舉已經廢除這麼多年了,館閣體還是不要寫了吧。
-
7 # 翰墨書道
對館閣體的批評不是現代才有的。館閣體的出現,自明代就開始出現,直至清代。館閣體主要以使用或公文應用為主,就像現在的印刷體字,因此,規範,嚴謹是必須的,特別是古代的紙和印刷技術沒有現代的高。但由於過度規範,過猶不及,出現了死板,僵硬,烏黑光亮當然書法風格,在書法的藝術性方面越來越低,至此才開始受到人們的批評或詆譭。實際上,現在看來,規範嚴謹,並不是一直壞事,比起現在的醜書來說,館閣體的基本特點反而不失為一個優點了。館閣體書法的嚴謹性,雖然讓大多數人所不喜歡但其存在的價值不應該被抹殺。
雖然現代的電腦的普及,無紙化辦公幾乎逐步代替了傳統的公文模式。但就現代主流書法給人的印象看,這種一直被人所詆譭的一種書風或書法現象,有必要被再度提起,但呆板的缺點仍然是不易提倡的。我們要以汲取菁華,棄去其糟粕的態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實際上 如果以附圖書法看,雖然稱其為館閣體的惡名,但真的是一無是處嗎。或許在一定時期,為了文字文化的變革,我們也可能會詆譭一些東西,同時也會倡導一些東西。文隨時變。與現代,能夠書寫出如此水準的作品,一定能夠上的書法家的那個層次或臺階。批評館閣體,實際上,還是沿用了傳統書法和近代歷史上的一些原因所致現代的人們並不是一味的對其大加批評。。
-
8 # 千年蘭亭
館閣體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唐代,隨著科舉制度的實行,寫一手官方流行的、方正的楷書,肯定會得到一些卷面分。
於是,唐代的幹祿書、宋代的院體、明代的臺閣體、清代的館閣體開始大行其道。
館閣體有點類似今天公文中的宋體、仿宋等通用字型,所起的作用是規範書寫、方便識讀,它在印刷術不發達的時代還是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館閣體藝術性不強,長期以來一直為人詬病,其“烏光方”的特點,與書法藝術所追求的法度與韻味的統一,是相違背的。
可是為什麼老百姓認為館閣體很好呢?因為大眾的審美與藝術之美是有區別的。大眾認為工整、美觀、大方、易識、易書就是好的,寫得越像印刷體越好。
而藝術源於生活卻是遠高於生活的,書法具有實用性與藝術性雙重屬性,隨著科技的發展,真實用性越來越弱,藝術性越來越強。
-
9 # 子衿書法
館閣體,又叫臺閣體,為明清時期應試用字,所以,又叫應試書。
應試書,顧名思義,就是科舉考試時的規範書寫用字型。是正二八經的印刷體。沒有個人風格,只求清晰工整,易識易辨。這是普通學子們的入學習字字型。官宦、富賈家的人有錢買得到名家名帖,自然是以鐘王為楷模。他們的子弟自然不會學習館閣體。《紅樓夢》中描寫賈寶玉學習書法的情景。賈政規定寶玉臨寫的字帖《樂毅論》,便是書聖王羲之所寫。古代的字帖是拓片,沒有照相影印印刷。所以名家字帖十分昂貴,普通人家無力購買。館閣體便是當時的印刷物中採用的字型。
館閣體並不是近代人批評其不好。從誕生起,就不為文人士大夫所重。以前的字帖都是拓片,名家墨跡。只是集中在富貴人家。普通人家要想看一眼都沒有機會。一般的鄉校,先生就以應試書教授學生。富家子弟的私塾、書院,則有名家字帖供練習。
館閣體並不是唯一的考試用字型。你能寫鐘王小楷,同樣可以。我們現在把明清時期的試卷書寫都當成了館閣體,其實沒有把館閣體的概念沒弄清楚。它其實真的並不美。只是工整。
-
10 # 中州耕牛堂主
關於館閣體是不是書法之問題,在我的記憶中,半年前曾經回答過,既邀,今天就再作答。我的觀點是,批評館閣體書法的那些人,是他們根本就不懂書法,更不會寫館閣體,而且這樣的人是談館閣體“色變”之人!
館閣體是書法,這是不可辯駁的事實!
法度嚴謹,點畫精道,氣象正大,遒麗秀美的館閣體,怎麼會不是書法呢!
那麼,近代人(現代、當代人)為什麼要批評館閣體書法呢?
一是因他們的審美觀發生變化了,對館閣體書法看著不順眼,以為館閣體只是寫字而不是書法。他們認為館閣體和田楷一樣,都是寫字,都是沒有藝術性的。殊不知,書法本身是文化而不是藝術,可他們硬是把書法往藝術上靠。此舉,很無知!
二是隨便說上一句“館閣體書法缺少靈動之美”。館閣體書法是明清學子求功名時官方規定必用的書體,在考卷上作文章,若寫靈動,會犯規的。做為求功名的學子們,能把自己的前途當兒戲嗎?
三是說館閣體書法墨法無變。這個說法更是荒唐!官方要求考生的字必須烏黑,光澤,既然是官方的規定,誰還敢把館閣體書法“墨變”呢!
四是館閣體書法缺少變化。實際上,館閣體書法每個字,每個字的佈局和處理,都是有變化的,只是欣賞者沒有認真細觀罷了!如果館閣體書法在書寫中沒變化,那就不叫館閣體書法了。
綜上所述,近代人,現代人和當代人對館閣體書法的批評是沒有任何道理的,也是不公平的!
回覆列表
以我個人的認知來講,批評館閣體已經屬於”很客氣”的行為了。
比起近代各種大師們的廢除漢字呼聲,是不是有一種“不殺之恩”的感覺呢……哈哈哈
鴉片戰爭的慘敗,留給近代華人的恥辱感已經深化到了血液之中……造成了從上至下的“崇洋媚外”集體形為,這種現象之今不是還在發生嗎……
講良心話,我不太關心“書法”。我只是自己很開心的拿著毛筆寫字玩耍……運氣好的時候,時不時的來個時空穿越,跟先祖們對話去……談論”字義”才更好玩啦!
管它什麼書法呢……
我個人非常感謝館閣體的存在,它的清晰記載使我很愉悅的瞭解了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