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簡單概括起來一句話,就是:打中國的是八個國家,但是中國打的,可不止這八個國家。

    眾所周知,八國聯軍是指的日、俄、英、法、美、意、德、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組成的聯軍對中國發生的侵略戰爭。但是很多人沒搞明白、歷史教科書也不講明白的是,之前慈禧幹了兩件非常荒唐的事情——向文明世界宣戰、圍使館區。

    在公元1900年的夏秋之交,慈禧太后在義和團的浩大聲勢下,向當時的整個文明世界宣戰,並頒佈了意在名垂千古、實則遺臭萬年的《對萬國宣戰詔書》,向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十一個國家宣戰。這些國家不僅僅包括日、俄、英、法、美、意、德、奧,還包括西班牙、荷蘭和比利時這三個當時已經比較羸弱,但是還算得上“西方列強”的國家。

    (比較搞笑的是,這份詔書頒佈以後,抄送了十二份,除了十一個建交國家以外,還給了大清稅務總司負責人赫德一份。更滑稽的是,日後的《辛丑條約》的簽訂,赫德居然還在幫華人斡旋,不知道慈禧他們怎麼想的。)

    宣戰以後就是開打,而羸弱的清政府既不敢收復失地,也不敢去和外國正規軍硬剛,就只敢去圍一圍各國的使館區。更丟人的是,圍了半天,洋鬼子們都坐著船從歐洲開到中國了,使館區都沒打下來......

    所以,《辛丑條約》的締約國,不僅只有八國聯軍的八個國家,還有西、荷、比三國。

  • 2 # 弛哥說

    不過我認為一個腐敗的政府,經濟國力都落後,不要想要外交平等,更不用說主權獨立了。所以簽訂《辛丑條約》內容喪權辱國是必然的,至於多少個國家“分一杯羹”~不應該是糾結的問題。

  • 3 # 九龍王龍九

    第一,慈禧在最初的宣戰佈告中並沒有列出向哪些國家宣戰,而是以一個比較含糊的詞語“彼等”,從某種意義上,慈禧等同於向全世界宣戰,而所謂八國聯軍是中國史學界當時主要組織對華出兵的八個國家的稱呼,而西方史學界對此的稱呼就是聯軍,即當時的大英帝國(英)、美利堅合眾國(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德意志帝國(德)、俄羅斯帝國(俄)、大日本帝國(日)、義大利王國(意)、奧匈帝國(奧)的八國。這八個國家也都向清政府宣了戰,而八國聯軍中還有印度,匈牙利和越南,澳洲的參與,甚至香港人和山東人(華勇營)都參加了八國聯軍,只不過當時他們當時還是大英帝國,法國(第三共和),奧匈帝國的一部分。

    第二,在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外國使館區的戰鬥和京津地區(直隸)捕殺洋人的行動中,西班牙,比利時,荷蘭,、葡萄牙、瑞典和挪威六國的大使館都不同程度的損壞,其中西,比,荷三國大使館被焚燬,而且僑民和使館工作人員也有相當部分遇害,雖然此六國並沒有宣戰與派兵,但八國聯軍的最根本的宣戰藉口就是保護各國使館人員和僑民,因此實際上有六個國家在隨後的庚子賠款中獲得賠償,但只有西班牙,比利時,荷蘭在辛丑條約中籤字!葡萄牙,瑞典,挪威在中國利益很小且僑民和大使館受損較輕,所以沒有派人到場簽字,所以簽字的外國僅十一國。

    第三,美國出於種種目的,讓中國少賠了不少銀子,其中一個原因是發現日,俄兩國在上報各自損失的過程中,有明顯的誇大,而且這二國藉機出兵東北和山東,意欲趁火打劫!美國不希望日,俄兩國實力坐大(俄國是八國之中最積極要求瓜分中國的,老祖宗的遠交近攻,提防鄰居是千古不易的真理啊!)美國也是最早將賠款退給中國的國家(佔賠款的半數以上),並指明用於教育。燕京大學(後併入北大)和胡適等一大批赴美留學生都是用的這筆錢,在美國的帶動下,部分國家也全部㦶部分退還了賠款如:比利時在1925年訂立中比協定退還庚款。意大利於1933年訂立中意協定,退還庚款。荷蘭在1926年將庚款全部還給中國,但指定用於水利事業65%,文化事業35%。

  • 4 # 旅遊達人老嶽

    八國聯軍侵華,是對大清王朝最致命的戰爭,這件事的根源與甲午海戰有關係。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華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鬥爭日益高漲。

    與此同時隨著戰爭賠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負,終於引起了義和團運動。作為中國實際統治的一把手,慈禧也想讓大清重振輝煌,所以就還政給光緒皇帝。光緒皇帝任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戊戌變法,因與守舊派對立而失敗。

    在這次變法中,慈禧感覺光緒皇帝不聽自己的話,便決定廢黜光緒帝,但列國一致反對。為啥呢,主要是他們希望中國內亂,只要光緒和慈禧對立,他們才會有更多的機會,撈取更多好處。所以,從那時起,慈禧仇外情緒不斷高漲。

    慈禧很清楚自己的家底,靠自己的軍隊很難打敗各國列強,就在這時一個好訊息傳來,起源於山東的義和團,非常仇視洋人。山東巡撫毓賢就經常用義和團來抗衡教會,威嚇教民脫離教會。

    然後毓賢把義和團仇外的事情告訴了慈禧,還說團民能“刀槍不入”、“槍炮不傷”,慫恿慈禧藉助義和團排外。慈禧太后派軍機大臣剛毅前往視察, 剛毅也支援毓賢的想法,上奏“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

    手裡有槍,心裡不慌,於是慈禧決定同時向11國宣戰,利用義和團滅洋。當時,慈禧宣戰的11個國家分別是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俄羅斯、西班牙、比利時、荷蘭、奧地利。

    義和團進京後十分威猛,先後焚燬了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的使館。使館沒了,就剩下了其餘8個國家。不久,8個國家組成了聯合部隊入京,對中國展開了侵略。義和團根本就不是“刀槍不入”、“槍炮不傷”,在八國聯軍的大炮下,義和團很快失敗,慈禧帶著皇帝倉皇逃到了西安。這場戰爭最後以賠款結束。

    1901年,清政府與11國簽訂《辛丑條約》。為啥是11國呢?雖然出兵的僅是八國聯軍,但是事先使館被焚燒的比利時,荷蘭,西班牙也暗中提供人力物力,且使館被燒,一樣要享受戰爭紅利。因此,這場戰爭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控制和掠奪,標誌著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農夫老嶽/2019.10.09.

  • 5 # 阿里二姐夫

    八國聯軍進中國,給華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一九零零年,義和團運動的愈演愈烈,已成為中國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

    華人民還組織了義和團,成為國家的棟樑。義和團進京後,把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的大使館焚燬。戰績突出,慈禧太后,見義和團這麼勇敢,是大清的靠山。

    慈禧太后,面對八國聯軍的狼子野心,義和團是一支″刀槍不入"的軍隊,戰無不勝。與八國聯軍的正面交鋒,寡不敵眾,全部犧牲。

    無耐,一九零一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賠款總額達到了四億五千萬兩白銀。

    雖然英,法,德,意,日,俄,美,奧匈組成的八國聯軍,各個國家都是心懷鬼胎,特別是日本,俄國儘可能的誇大國家的損失,藉機出兵東北,和山東,趁火打劫,企圖瓜分中國領土。

    一九零一年八月八日,英,美,法,德,日,俄,意,奧匈,八國聯軍接受子清政府的賠償後,包括(西班牙,比利時,荷蘭)也參加了賠償簽字共十一個國家,正式從北京撒軍,原因很清楚。

    後院起火,無心連戰,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始暴發。不得已,把侵略中國的軍隊,全部撤離回國參戰!

  • 6 # 樂緣遇

    8國聯軍侵華,參與簽訂《辛丑條約》的為何卻是11國?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慈禧太后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向西方列強宣戰。從當時的世界格局來看,這十一國(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俄羅斯、西班牙、比利時、荷蘭、奧地利)可謂是當時世界最為強大的幾個國家,而慈禧太后執意下達《萬國宣戰詔書》,完全是向全世界宣戰。

    慈禧宣戰的11個國家分別是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俄羅斯、西班牙、比利時、荷蘭、奧地利。

    實際直接參與的是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俄羅斯、西班牙,這些國家國土面積比較大,人口也相對就多,欺人太甚。

    而比利時、荷蘭、奧地利這些國家比較小,他們屬於被動獲利。

    因為沒有一隻像樣的部隊,慈禧太后的一個決定,讓清政府賠償光了國本。

    所以強軍強國一直都是中國的一個夢,外國列強對中國一直都是虎視眈眈,中國今天的強大,70週年慶典活動,展示出來的就是中國夢,華人的力量,讓世界為之譁然,讓外國惡毒勢力不敢小覷。

  • 7 # 古今熱血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歷史背景,國際環境,說起!

    《辛丑條約》,亦稱《辛丑各國和約》、《北京議定書》,是大清與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匈、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十一國在義和團運動結束、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簽定的一個和平協定。被認為是中國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之一。條約簽定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9月7日(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故名辛丑條約,亦有“九七皇恥”一說。原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臺灣台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皇權喪失最嚴重的條約。

    歷史

    前去談判的李鴻章,北京,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李鴻章被清政府任為“欽差大臣便宜行事”,同各國談判。這是李鴻章剛抵達英國駐華使館的情景,迎接他的是英國遠征軍司令阿爾弗雷德·蓋斯利將軍(右二)。

    協定的正式名稱為“Austria-Hungary, Belgium, France, Germany, Great Britain, Italy, Japan, Netherland, Russia, Spain,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中國與十一國關於賠償1900年動亂的最後協定)。和約有中文與法文版本,但以法文為準。

    參與八國聯軍的日本、法國、德國、義大利都有分割中國領土的野心,俄國意在用其他條約獲得中國東北的領土。英美則以商業利益為重,希望保持中國門戶開放,並對日、俄的野心感到不安。最後達成的協議,沒有要求清政府割地,而只要求鉅額的賠款。 

    當時清朝政府內部有建議將首都遷往內地(西安)、繼續與聯軍作戰的建議。但是當時的清政府實際上已經沒有可靠的軍隊了。義和團已經戰敗,山東以南省份的總督們早在義和團期間就已經與外國達成地方上的協議(東南互保),違抗清政府支援義和團的決定。因此清政府決定簽署這個條約來儲存自己。

    代表中國方面簽署辛丑條約的是慶親王奕劻和北洋大臣李鴻章,代表外國簽署辛丑條約的是各國駐中國的大使等(例如代表英國的薩道義等)。條約於1901年9月7日簽署,共12款,外加19條附件。

    代表各國簽署條約者

    《辛丑條約》簽字時的情景

    大清帝國欽命全權大臣便宜行事總理外務部事務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

    大清帝國欽差全權大臣便宜行事總理外務部事務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

    大清帝國欽差全權大臣便宜行事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部堂一等肅毅伯李鴻章;

    德意志帝國欽差駐紮中華便宜行事大臣穆默;

    奧匈帝國欽差駐紮中華便宜行事全權大臣齊幹(Moritz Czikann von Wahlborn);

    比利時王國欽差駐紮中華便宜行事全權大臣姚士登;

    西班牙波旁欽差駐紮中華全權大臣葛絡幹;

    美利堅合眾國欽差特辦議和事宜全權大臣柔克義;

    法蘭西共和國欽差全權大臣駐紮中國京都總理本國事務便宜行事鮑渥;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薩道義;

    義大利王國欽差駐紮中華大臣世襲侯爵薩爾瓦葛;

    大日本帝國欽差全權大臣小村壽太郎;

    荷蘭王國欽差駐紮中華便宜行事全權大臣克羅伯;

    俄羅斯帝國欽命全權大臣內廷大夫格爾思。

    條約內容簡述

    維基文庫標誌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辛丑條約

    第一款,中國派醇親王載灃赴德向德國皇帝就德國大使被殺一事道歉。德國大使遇害處建碑紀念。(這是八國聯軍攻擊的直接原因)

    第二款,鼓勵義和團的大臣遭受懲罰(如兩位宗室原為斬殺,後改為流放新疆、其他許多大臣被革職);反對義和團拳民主張如庚子被禍五大臣等,加以復職或受嘉獎。此外,在義和團屠殺或折磨外華人的城市招募文職和軍事官員的考試被暫停五年

    懲處

    流放新疆:端郡王載漪、輔國公載瀾

    賜令自盡:莊親王載勳、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書趙舒翹

    即行正法:山西巡撫毓賢、禮部尚書啟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

    追奪原職: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剛毅、大學士徐桐、前四川總督李秉衡

    革職查辦:甘肅提督董福祥

    褒獎

    追復原官:兵部尚書徐用儀、戶部尚書立山、吏部侍郎許景澄、內閣學士兼侍郎銜聯元、太常寺卿袁昶

    第三款,中國派大臣赴日本就日本使館官員被殺事道歉。

    第四款,在動亂時期被損壞或汙瀆的外國墳墓由各國使館重新恢復,中國為北京附近的每處墳墓付款一萬兩銀,為外省的每處付五千兩銀。

    第五款,中國禁止進口軍火兩年。

    第六款,中國共付各國賠償金四億五千萬兩銀,分三十九年付清,每年利息為四釐,由中國的關稅和鹽稅來償付。

    第七款,北京的大使館區內華人不得居住,各國可以派兵保護。

    第八款,大沽炮臺以及北京到天津之間的炮臺一律拆毀。

    第九款,外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之間駐紮軍隊。

    第十款,中國對將來一切抗外行為予以懲罰。

    第十一款,中國改善水道,以改善對外貿易。

    第十二款,中國設立外務部作為對外的政府部門。

    附件

    附件一,光緒帝批准簽署條約的聖旨。

    附件二,光緒帝派醇親王載灃赴德的旨意。

    附件三,光緒帝命令為被殺德使建碑的旨意。

    附件四,光緒帝命令懲辦親王載勳等皇親的旨意。

    附件五,光緒帝命令懲辦啟秀等大臣的旨意。

    附件六,光緒帝命令加重上述懲罰的旨意。

    附件七,光緒帝命令徐用儀等復職的旨意。

    附件八,光緒帝命令在一些外華人被殺的縣五年內不進行科舉考試的旨意。

    附件九,光緒帝命令那桐著赴日道歉的旨意。

    附件十,被損外國墳墓單。

    附件十一,光緒帝命令禁止進口軍火的旨意。

    附件十二,中國對各國承認戰爭賠償的照會。

    附件十三,同上。

    附件十四,使館區界線。

    附件十五,光緒帝禁止抗外行動的旨意。

    附件十六,同上。

    附件十七,中國改善水路河道的計劃。

    附件十八,光緒帝設立黃浦河道局的旨意。

    附件十九,中國對各國就設立外務部的照會。

    第六款之賠款稱庚子賠款。1900年是庚子年。

    條約影響

    “辛丑條約”後,中國要負擔巨大的賠款,百姓承受的苦難更深。此外,外國獲准在中國首都和一些要塞地方駐軍,此舉為1937年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埋下禍根。這場動亂也使中國的立憲派和華人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因而紛紛支援反清的革命運動。

    清朝4億5千萬兩的賠償金額,若包括利息支付則高達8億5千萬兩,但當時清朝政府預算不到1億兩,導致海關稅收也被作為賠償的來源。平均當時華人每人須賠償一兩,在法文合約版本賠償金額的是450百萬,而中文版本是450兆兩(當時“兆”指的是“百萬”而非“萬億”)。

    清朝履行支付造成後來清末新政受到影響,且為防止被侵略,國家投資以軍備優先,使北洋軍統帥袁世凱權勢大增。而依靠列國及外國資本銀行的借款,加強對外國的依賴,民眾在增稅壓力下及窮困生活對清朝感到不滿,最終加速清朝滅亡。

    部分免除與廢除

    參見:庚子賠款

    慈禧太后一直被視為義和團事件的罪魁禍首,因此李鴻章在“懲辦禍首”的問題上與列強多番據理力爭,最後得到保證,列強在“懲辦禍首”的條款中不提及慈禧太后的名字,變相不再追究慈禧在義和團事件中的主要責任。

    辛丑條約賠款在清朝滅亡中華民國建立之前,最初須由中華民國承受;之後,各國由於考慮到中華民國支付賠償的壓力,擔心國際輿論批判及損及本國在中國的權益,部分賠款得以免除或廢除。總計其他國家份額為40%,加上德國與奧地利的20.91%、美國的7.32%、蘇聯的28.97%,北洋政府已有98%的賠款得以免付,到1927年,各國幾乎完全撤銷了中國對賠款的支付,並將款項用於中國國內。辛丑條約合計賠款6億5千萬兩,各國賠償最遲於1938年結束。

    美國:1908年12月28日,美國免除了摺合11,961,121.76美元的賠款,將其用於清華大學的建設。1924年5月21日,美國國會同意免除賠款中美國部分最後一部分,摺合6,137,552.90美元。美國與中華民國於1943年1月11日簽署《中美新約》,廢止辛丑條約及其附件。

    德國與奧地利:1917年中國向德國和奧地利宣戰,決定暫停支付佔賠款總額百分之20.91的部分。在巴黎和會上,北洋政府廢除了對德國與奧地利的賠款。

    蘇聯:1918年12月2日,俄國布林什維克釋出法令,表示廢除俄國賠款的部分。但在1923年秋列夫·加拉罕到達北京之後,俄國希望仍然維持對資金使用的控制權。加拉罕表示難以像美國一樣將資金用於教育,但他私下又堅稱俄國將會在1924年2月把該資金用於中國的教育事業。1924年3月14日,加拉罕完成了中蘇條約的起草,條約稱:“蘇聯政府同意廢除義和團賠款中的俄國部分。”該條款在中國各地影印,公眾積極反應促使各國效仿蘇聯。1924年5月31日蘇聯表明不願對賠款執行完全廢除。最終公佈的中蘇條約規定俄國賠款的部分將用於發展中國的教育事業,與美國1908年免除條款一致,蘇聯將保持對資金事業的支配。

    英國:1925年3月3日,英國決定將其賠款部分用於中國鐵路的建設。

    法國:1925年4月12日,法國要求將其賠款用於一家中法銀行的恢復工作。

    義大利:1925年10月1日,義大利簽約將用其部分修築鐵橋。

    荷蘭:1925年,荷蘭的部分用於開發港口與土地。

    比利時:1925年,比利時的部分用於購買比利時生產的鐵路材料。

    日本:1925年10月,日本的部分用於發展中國的航空工業。

  • 8 # 程式設計從入門到發財

    《辛丑條約》的締約國,不僅只有八國聯軍的八個國家,還有西、荷、比三國。為什麼侵略的有八個聯軍,關、荷、比三國毛事?

    這得從慈禧太后頒佈的《對萬國宣戰詔書》說起。在義和團的浩大聲勢下,向當時的整個文明世界宣戰,慈禧太后並頒佈了意在名垂千古、實則遺臭萬年的《對萬國宣戰詔書》,向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十一個國家宣戰。這些國家不僅僅包括日、俄、英、法、美、意、德、奧,還包括西班牙、荷蘭和比利時這三個當時已經比較羸弱,但是還算得上“西方列強”的國家。

    宣戰以後就是開打,而羸弱的清政府既不敢收復失地,也不敢去和外國正規軍硬剛,就只敢去圍一圍各國的使館區。更丟人的是,圍了半天,洋鬼子們都坐著船從歐洲開到中國了,使館區都沒打下來......

  • 9 # 華麗轉身8296795

    清政府曾以光緒的名義,向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俄羅斯、西班牙、比利時、荷蘭、奧地利十一國同時宣戰,此外義和團和清軍進攻東交民巷使館時,將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的使館焚燬。所以在簽訂條約時,基於上述原因儘管三國未直接派兵參戰,但是也簽訂了《辛丑條約》。

  • 10 # 年輪3190172

    外交在當時還處於幼稚期,甚至可以說不懂外交,瘋婆子一下對十一國宣戰,就像小孩子過家家一樣意氣用事。當年日本侵略中國很久都沒有互相宣戰。一旦宣戰就要遵守國際秩序。

  • 11 # 來是無跡去無蹤

    八國聯軍指的是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奧匈帝國和義大利,但是後來參與簽訂《辛丑條約》的還有比利時,荷蘭,西班牙三個國家,總共是11國,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是清政府曾以光緒帝的名義,向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俄羅斯、西班牙、比利時、荷蘭、奧地利11國同時宣戰,此外義和團和清軍進攻東交民巷使館時,將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的使館焚燬。所以在簽訂條約時,基於上述原因儘管三國未直接派兵參戰,但是也參與簽訂了《辛丑條約》。

    清政府腐敗無能,比、荷、西與其他8國一樣貪婪,有機會當然要來乘機撈一把。

  • 12 # 蘭臺記史

    1900年,由於義和團運動的愈演愈烈,已成燎原之勢。可是當時作為清政府的掌權人慈禧太后卻默許和慫恿義和團的行為,使其在天津、北京圍攻使館,屠殺洋人。

    於是由英、法、德、意、日、俄、美、奧匈組成八國聯軍,以此名由悍然發動侵華戰爭。當然結果你們也知道,清軍慘敗,北京陷落,慈禧帶著光緒皇帝逃亡到了西安。

    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賠款總額達到了4億5千萬兩白銀,被後人稱為庚子賠款。不過參與簽訂條約和索賠的共有11個國家,比八國聯軍侵華多了3個國家,這是咋回事?

    這多出來的3個國家分別是西班牙、比利時和荷蘭。不是隻有八國聯軍侵華,這3個國家湊什麼熱鬧,還與清政府也簽訂《辛丑條約》?

    其實本來在最開始的時候是有十一個國家,但是在義和團運動興起之後,義和團先後燒燬了這三個國家的大使館,也就是西班牙、荷蘭和比利時。所以這三個國家也就沒算在裡面,說白了,就起來這三個國家雖然沒派兵參加侵華戰爭,但是在戰爭中受到人員和財產的損失。

    另外當初是因為慈禧太后同時對十一國宣戰了,而其中八個國家派軍打過來了。你對外宣戰,卻打敗了,甚至首都都丟了。你既然是戰敗國,那11國是戰勝國,這3個國家肯定會撈些利益,想分得一杯羹。

    所以說,落後就得捱打。這是一段屈辱與悲壯同行的歷史留給我們的最為深刻的啟示。侵華戰戰爭,被我們後人記住的不僅僅是傷痛、悲慘、哀怨,更有抗爭、勝利、尊嚴。我們經歷了落後捱打的恥辱,就要更證明了眾志成城的民族力量。

  • 13 # 嘉嘉1240

    國聯軍侵華,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災難,這場戰爭最後以簽訂《辛丑條約》結束。但是,奇怪的是簽訂《辛丑條約》的國家卻是11個,為什麼多了3個國家呢?

    八國聯軍侵華,是對大清王朝最致命的戰爭。

    這件事個根源與甲午海戰有關係。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熱潮。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華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鬥爭日益高漲。與此同時隨著戰爭賠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負,終於引起了義和團運動。

    作為中國實際統治的一把手,慈禧也想讓大清重振輝煌,所以就還政給光緒皇帝。光緒皇帝任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戊戌變法,因與守舊派對立而失敗。在這次變法中,慈禧感覺光緒皇帝不聽自己的話,便決定廢黜光緒帝,但列國一致反對。為啥呢,主要是他們希望中國內亂,只要光緒和慈禧對立,他們才會有更多的機會,撈取更多好處。

    所以,從那時起,慈禧仇外情緒不斷高漲。

    慈禧清楚自己的家底,靠自己的軍隊很難打敗各國,就在這時一個好訊息傳來,起源於山東的義和團,非常仇視洋人。 山東巡撫毓賢就經常用義和團來抗衡教會,威嚇教民脫離教會。

    毓賢把義和團仇外的事情告訴了慈禧,還說團民能“刀槍不入”、“槍炮不傷”,慫恿慈禧藉助義和團排外。慈禧太后派軍機大臣剛毅往視察, 剛毅也支援毓賢的想法,上奏“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

    手裡有槍,心裡不慌,於是慈禧決定同時向11國宣戰,利用義和團滅洋。當時,慈禧宣傳的11個國家分別是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俄羅斯、西班牙、比利時、荷蘭、奧地利。

    義和團進京後十分威猛,先後焚燬了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的使館。使館沒了,就剩下了其餘8個國家。不久,8個國家組成了聯合部隊入京,對中國展開了侵略。

    義和團根本就不是“刀槍不入”、“槍炮不傷”,在八國聯軍的大炮下,義和團很快失敗,慈禧帶著皇帝倉皇逃到了西安。這場戰爭最後以賠款結束。

    1901年,清政府與11國簽訂《辛丑條約》。為啥是11國呢?雖然出兵的僅是八國聯軍,但是事先使館被焚燒的比利時,荷蘭,西班牙也暗中提供人力物力,且使館被燒,一樣要享受戰爭紅利。

    這場戰爭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控制和掠奪,標誌著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14 # 麗醬每日分享

    清王朝晚期受“閉關鎖國”和海禁政策的影響,逐漸落後於西方各國的發展,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困局,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西方列強紛紛用發動戰爭和軍事威脅的手段,在華獲取特殊的利益。

    進入二十世紀後,長期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貧苦百姓,在列強和清政府的雙重壓迫下,社會矛盾被激化,義和團運動爆發,成為了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的導火索,列強的囂張態度徹底惹怒了慈禧太后,她在連續召開了四次御前會議之後釋出上諭,正式對西方諸國宣戰。

    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 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和奧匈帝國八個國家,組成了對清王朝的武裝侵略軍隊,人數前後約為五萬人。

    他們裝備精良、聲勢浩蕩,不到一天時間就攻入北京城,慈禧帶著光緒和皇后等人倉皇逃往西安,臨行前命慶親王與李鴻章前去與列強談判,並把全部責任推到了義和團的身上,下令對其“痛加剿除”。

    北京城淪陷後一直到《辛丑條約》的簽訂,八國聯軍佔據紫禁城長達一年之久,當時來到現場簽訂條約的,除了這八個國家,還有西班牙王國、尼德蘭王國以及比利時王國三個國家。

    雖然條約中沒有再出現割地的內容,卻需要賠償白銀9.8億兩,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空前沉痛的災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劫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