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志勇LZY
-
2 # 張家小智兒
應該說從宇宙誕生開始,宇宙就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至少以現在的觀測結果看來,宇宙不存在所謂的"迴圈"。我們現在一般認為宇宙由一個奇點爆發而來,在宇宙誕生的初期,形成了大量的氫、少量的氦和極少量的鋰,從第一顆恆星形成開始,宇宙就不斷消耗宇宙中的氫元素,將氫元素不斷聚變為更重的元素。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星星,絕大部分都是這樣巨大的氫元素消耗系統。
因此,我們可以大膽的想象一下,宇宙最終會消耗完所有的氫嗎?毫無疑問有這個可能。而重元素變成氫需要吸收能量,現在的理論看來,宇宙中沒有這部分能量。所以宇宙一直在前進,也許永遠無法後退。
不過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尚處於十分初級的階段,宇宙中還有太多的未解之謎。或許這些未解之謎中就隱藏著宇宙迴圈的關鍵資訊,或者更合適的一種說法,輪迴。。。
-
3 # 意識物理學
宇宙產生於“基球大爆炸“,什麼是"基球大爆炸"呢?就是宇宙一開始並沒有物質,只有個“能量球",即大量的光微粒緊緊地擠成一個巨大的“球",這個時期叫“基子大聚會"。
“聚會"結束後,微粒向四周散開,因為它們總是以光速運動,所以散開的速度很快,所以這個過程叫“基球大爆炸"。
當然,這個″基球"包含著數也數不盡的微粒,其總量相當於如今宇宙中所有的物質與能量之和。
這些粒子就是能量,本論稱為基粒子,在現代物理學中有時也叫光子或光量孑,概念比較混亂。
人們基本都認為宇宙中的物質和能量只是形式不同,而實質是相同的,所以,能量與物質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也就是存在物質和能量的迴圈。
在現代物理中, 宇宙的展開是從宇宙大爆炸開始的,實質上也是"基球大爆炸",只不過在最初的一秒內,在極度高溫的條件下,有一部分微粒冷凝後,質子,中子,夸克就都形成了。
隨後一分鐘之內,由於溫度下降,氫和氦也出現了,再下來物質與光結合在一起,物質就具有了能量。
最初的三分鐘之內,星系和恆星都出現了,開啟了漫長的運動模式,並形成了越來越重的元素。
鉅變似乎發生在最初的三分鐘,從大爆炸到物質產生,元素出現,星體形成等這麼複雜的事用三分鐘就做完了。
這是正確的嗎?
唯一知道的機理是高溫驟降,粒子冷凝,於是物質出現,並且立即形成星系等。這顯然太簡單了!
到是此後的一百多億年中宇宙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只是產生了些行星,脈衝星,彗星等″年輕"星體。
現代物理學對能量和物質的關係非常不清晰,甚至不知道能量就是物質呢?還是能量在物質體內?或者是體外?或者是與物質融合一處雜處?
那物質又是什麼呢?質子是什麼樣子?還有電孑?原子?
這些問題搞不清,要想弄清物質和能量是不可能的!
由於對能量的本質不明,所以導致現代物理學把能量分為好多種,如光能,熱能,動能,勢能,化學能,聲能等等。
其實這些僅僅是表象,是能量作用導致的表面現象,那麼能量的實質是什麼呢?
在我的意識論中,能量就是光。
光也分光波與散光兩種,光波是光粒子(基子)在運動中自結而成的,分為橫波(或叫平面波)和縱波(也叫束波)兩種。
在氣體中和液體中,光會結成平面波向前運動,所謂平面波,就是基粒子排列成一個平面,彼此保持定距(在基子的感知範圍之內),這個平面波在運動中其運動方向垂直於平面。
光波在固體中運動,不能以平面波運動,因為固體的結構是原子交軌(即原子的電子層出現了交叉運動的情況,詳見本論之《態論》),所以導致固體物內部結構不均勻,有無數的"洞"四通八達(這叫″電子公路"。
這決定了光只能往"洞"裡鑽,就象水鑽山洞一樣,所以固體中光是無處不往。
所以″束波"就是面波轉化而成的,這意味著束波和麵波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怎麼轉化呢?
當波在氣體和液體中時,由於基子是意識孑,具有結隊而行的能力,又因為氣體和液體也是在空間中均勻分佈,所以排列成一個平面前進,可以輕易地繞過原子核。
而當面波進入固體時,顯然不可能再以面波前進了,於是波形一改,化″面"為"束",開始鑽″洞",並無處不往。
這叫″束面轉化",當然也可以″面束轉化"。
基孑有四喜四厭,一,喜曲厭直,二喜結厭撞,三,喜新厭舊,四,喜合厭分。這四性導致了其必然會結波運動,又必然會在運動中轉換波形。
不但面波可以化為束波(波從氣液體中進入固態中),而且束波也可從轉為面波,當光波從固體中進入氣液體中時,就會化"束"為"面"。
以上說的是光波,是能量的一種形式。能量還有一種形式,即在物質中運動的散光。
在高密度而又高溫度的物質中,比如星體的中心,或是固體物的顆粒結構內部,那兒運動的光是不容易結波的。
一是因為密度大,吸射多,反射也多,波很容易被破壞。二是那裡溫度高,運動的光粒多(都是從周圍物質中輻射出來的),方向雜亂,數量眾多,碰撞頻繁,所以波容易被破壞。
所以散光多以三三兩兩的形式運動,但不會單子運動,這是因為其本性喜群厭單。
能量的本質是什麼呢?一,能量的本質就是運動的光。二,能量是物質的食物。
為什麼能量是物質的食物呢?
物質之所以能運動,能夠形成原子,分子,能夠合成群體,能夠合成星體,星系,宇宙等,能夠按照統一的規律運動,嚴整而有序。這都是能量的功勞。
如果沒有了能量會怎麼樣?
毫無疑問!物質馬上會互相撞到一起,由於物質粒子(原子,質孑,電子等)都在高速自旋,所以一旦相撞,物質粒子就會解體。
那時宇宙中物質就會消失,全部剩下了能量(因為物質和光波一樣,是能量排列而成的)。
這就回到了一開始講的“基子大聚會"的情形,那接下來又是一次"基球大爆炸"。重生物質,重建宇宙。
人類社會這麼有秩序,是因為人有飯吃,一旦無飯,就是死亡。物質之於能量,猶如人類之於食物。
但是能量對物質的作用並不是能量可以推動物質運動,因為物質本身就是可以運動的,而且永遠不會靜止!
這是因為物質是由能量(基子)透過″並體運動"而形成的"包",本論稱″包"為″雙眼質子"和″雙眼電子"。
因為它們的形狀象個″蛤蟆",有頭有尾,前邊是個小頭,後邊拖著個大肚子,肚子裡裝的都是能量,這個″蛤蟆"高速自旋,內部的能量(基子)也同樣高速旋轉。
為什麼物質不能靜止呢?因為物質是由運動的基子排成的,而基子是永遠不能靜止的,且總是以光速運動。
從根本上講,質子或者電子就是基子的"佇列",上邊講的波不也是基子的一種隊形嗎?只不過,一個是個"包"形,一個是個″波"形。
顯然,能夠用並體運動的方式排成一個″包"佇列,比之用定距運動的方式排成一個″波"佇列的基粒子,前者的運動技術比後者的運動技術,不知道要強多少倍!
所以,同樣都是基子,但每個都有所不同。有的能合成物質,有的只能合成波,還有的什麼也合不成。
那麼能量既不能使物質產生動力,那它有什麼用呢?為什麼說物質不可以無能量?
本論中的能量,其作用是讓物質轉向的,而不是讓它前進的,也就是說,能量的作用不是加速物質的,而是讓物質減速的。
要知道物質運動是極其複雜的,基子排成質子,電子,質子和電子再排成原子,原孑排成分子,分子排成群體,群體排成星體,星體排成星系,星系再合成宇宙。
所有這些複雜的運動都是由質子和電子完成的,這在本論中稱為"多維運動",質子更是一切運動的主宰,而電子只是一個跟從者。
可以說為了完成這樣複雜的運動,質子與電子需要做極其複雜的曲線運動,而沒有能量質子與電子就不能拐彎,只能直線向前,試想如果所有物質都直線向前,物質還能繞轉星核嗎?子星還能繞轉母星嗎?還有自轉和公轉嗎?電子還能繞核嗎?
有了能量,質子,電子,原子就可以做任何運動了,想去那兒就能去那兒。
質子電子的結構完全相同,只是大小不同,據現代物理學的計算,一個質子是一個電子的兩千倍,大約相當於一個人和一間屋子的比例。
在當初造物帶上(基球大爆炸以後在基球周圍產生了一個空虛層,那裡粒子剛剛分開,所以叫太虛層,過了太虛層,就是造物帶,此帶專造物質,見本論《宇宙進化論》),先後產生了″基片"(片狀結構,″基筒"(喇叭狀結構),″基包"(即蛤蟆狀結構)。
質子電子就是″基包",它們一開始大大小小都有,不是象現在這樣只有大包(質子)和小包‘(電子)。
之所以現在只有大包和小包,是因為其它包都淘汰掉了,在進化路上只留下質子電子,這是因為它的各有所長。
質子長於自旋控制與吸收。
什麼是自旋控制呢?就是質子電子都在高速自旋,而這個″速度"是可以控制的(由包頭控制),其意義是透過控制自旋快慢可以控制自己運動的速度。
本論有個″基能守恆"的定律,即物質的運動總量等於光速。
所以質子電子形成的物質如果自旋快了,那麼前進的速度就相應減小,反之如果放慢自旋,就意味著質子電子正在加速運動。
這意味著,如果質子電子以光速運動,那麼其自旋為零,而物質自旋是不可以為零的。
如果自旋為零,意味著物質消失了,其轉化為一個波。
那麼什麼是吸收呢?
質子電子狀如″蛤蟆",此蛤蟆的兩隻眼睛就是兩個″口",噴口和吸口,噴口專門負責往外″噴"基子,吸口專門負責吸收飛來的基子。
在″蛤蟆"的大肚子裡裝滿了能量(本論稱為星子),大量的″星子"在裡面關著,做同樣的自旋運動,只是因為運動技術差,在裡面接受培訓。
培訓畢業後,就可以上崗,即加入包皮組織,成為質子電子的組成部分。
培訓期間,″星子"只能作為能量來使用。那麼怎麼使用呢?
蛤蟆肚子裡運動的"星子"由於運動比較紊亂,形成了高壓(電光壓),所以當噴口一旦張開,內部粒子就會傾瀉而出,這種向"外"衝擊力會導致質子電子發生"偏轉",而質子電子正是依靠這一特而控制自己的轉向的。
這意味著質子和電子的輻射方向也是它們的偏轉方向,當物質包要往那個方向去的時候就向這個方向發出噴射。
只要控制了開口的頻率,也就等於控制了轉彎的幅度,想拐小彎就少輻射,想拐大彎就多輻射,快輻射,於是就有了一個發光的頻率問題。
因為無論吸收還是輻射,每次只能吸收或輻射一個粒子,所以吸口與噴口都是一開一合,一開即合,一旦閉口慢了,能量就會流失。
但是要想輻射就必須先吸收,吸收不到也就不能輻射!
一是本身攜帶的能量,因為一開始沒有物質,都是能量,但是由於進化性,一部分能量進化為物質,還有一部分正在進化。這部分能量日漸減少。
正是這一條導致了宇宙的能源危機,物質日見其多,能量日見其少。這是宇宙進化四大趨勢之一。
物質中總是包含能量的,只不過有的地方能量多,有的地方能量少,總之不會存在沒有能量的物質。
所以質子和電子總是想去能量多的地方,就象人總是想去富裕的地方一樣。
但是要想去能量豐富的地方就需要本事,那麼質子和電子的本事是什麼呢?就是它們的輻射能力。
吸收能力強,輻射能力才能強,那麼質子電子是如何透過控制自己的自旋和吸收能力和輻射能力來達到捕光的目的的?
質子也好,電子也好,如果想轉平面圓式的運動,只須實施"週期性輻射"就可以達到轉平面圓的目的,所謂″週期性輻射",是指質子或電子每自旋三百六十度輻射一次,這是自旋一週,也可以是兩週,三週……等等。
反正自旋數越多,轉的圓越大。因為這一來輻射頻率就大了。
但是質子電子如果想捕捉能量的話,就不能作簡單的週期性輻射。其不僅要能到達能量多的地方,還要能一粒一粒地捕到光。
當光以光速經過質子電子的身旁時,質子電子要能將其吸入口內,是十分難的,你必須要趕到基子的面前,並即時開口,基子才能射入你的口中。
差半點兒都不行,要麼是讓它飛過,要不是射不到口裡,撞到身上發生反彈,要麼是自旋不準,口沒有轉到位,總之,要想吸一粒光,必須身到,口到,口開,然後要迅速閉口,以防內能流失。
要做到如此精確的捕光技術,主要是很好的利用自旋控制好速度,準碥到位,再利用自旋將吸口對準飛來之光,同時張口,這三者要配合的天衣無縫才行。因為來者一閃即逝,光速透過。
而只有能量充足,技術嫻熟的質子電子才能捕到光,這就是為什麼低能電子和質子競爭不過高能電子質子的原因,行動的準確率不如也。
自旋控制是技術,開口閉口也是技術,配合流暢更是技術中的技術!
前邊講了質子的長處是自旋和吸收,所以才在那個能量最豐富的時代(豐生代)大量吸收,導致身體"發育"很快,使自己變成″大個子"。
但質子的短處是輻射能力差,噴口部小,吸口部大,所以行動能力差,身體笨拙,只能坐地等光,不能主動捕光。
所以在能量缺乏的現在,質子和中子經常衰變為正電子乃至伽馬射線,甚或完全消失。
電子呢,正與質子相反,其長於輻射,長於運動,長於捕光。噴口部發達,吸口部弱小,自旋不快。
在豐生代,電子沒有太長大,力小皮薄,佔不住地盤,只有依附於質子或原子核才能生存下去。
電子的特長就是"填空",只要那兒有一點空隙電子就能填進去,其體小靈便,決不與人碰撞,它們能夠在原子核周圍一層一層地佔領軌道,這是它的領地。
原子核有自己的領地,質子和中子也有自己的領地,電子當然也有自己的領地。
有了″領地",就等於擁有了經過頜地上的光,所以物質也有″領地意識",那就是:自己的地方,不容外來侵犯,其在"領地"上高速旋轉,這就是在保衛領土。
電子的適應能力強的多,科學家還沒有發現過電子的衰變,而核衰變則非常普遍。
為什麼會出現重核呢?正是現在物質太多,能量太少之故,從前邊講的造物過程可知,宇宙中的基子數是一定的,合成的物質多了,能量就會減少。
能量少了以後,原孑核就會聚合,形成越來越重的原子核,大量的中子和質子"窩"在一起,抱團取暖,能量借貸,苦度時光。
重核內的″衰變"是必然的,質子中子一天比一天"瘦",這是因為″吃"的少,射的多,那麼它們為什麼不能減少一些輻射呢?
這是因為輻射決定著其運動方式,也就是物態,物態不變,運動就不變,輻射量與輻射方式都不能變。
有些個體再也無法忍受了,就從裡邊跑出來了,這就是放射線粒子,其中正電子是質子衰變成的,中微子是電子衰變成的,它們最終會餓死,屍體讓別人吞掉
一般來說恆星上的物質都是″大個子",行星上的物質粒子都是″矮子",同樣都是氫,太陽上的氫比地球上的氫大的多。
也豈只是氫?太陽上的任何元素都比行星上的同類元素粗大的多!因為太陽溫度高,即能量條件好,物質吸的多,長的也大。
但是電子也有死亡,也有"世代交替",不過不是象核粒子那樣是被″餓"死的,而是出於碰撞,其皮薄力小,易被撞死。
這也就是物質和能量的互相轉化,質子中子多以衰變的方式轉化為能量,而電子則是以碰撞的方式轉化為能量。
在物質產生的早期,有個時代叫″太黑紀",那時物質只有基片,基疙瘩,基筒,基卷等種種奇形怪狀的"佇列"。
那是個″碰撞的時代",物質沒有拐彎能力,此時的物質介於物質和能量之間,碰撞是運動的主流,並體的技術很差,一碰就碎片化,碎片滿天飛。
碎片之間,互相吸引,又互相碰撞,物質也不是真正的物質,能量也不是真正的能量,一直到出現了"半包"(即只有嘖口部),物質也不是真正的物質。
全包出現以後,物質才算真正出現,但此刻尚未進化成熟,碰撞也頻繁發生,那是一個"大淘汰的吋代",各式各樣的,大小不等的,形狀各異的包在碰撞中死亡,消失,變種,最後才出現了質子和電子。
從碎片到質子電子再到原子分孑,這是一切物質的必經之路,所有的物質都是從基片長成的。
然後就是物質不死,大量產生,而能量越來越不足的宇宙時代。
現在就是缺能時代。
缺能導致四大趨勢的出現。一,物質從"巨物態"轉向"微物態"。二,物質從高溫走向低溫。三,物質從″合"走向″分"。
這三大趨勢是缺能導致的,而第四大趨勢則是進化導致的,即物質越來越高階。其實這才是宇宙的根本趨勢。
也正是因為物質越來越高階,越有智慧,才導致了其它三大趨勢的出現。比如,物質越高階,生存力就越強,死亡率卻越來越低,導致物質大量產生,能量就越來越不足。
這又導致物質一分再分,本來宇宙物質是聚於一處的,大爆炸才分開的,產生了很多星系。星系一開始也是一體的,由於缺能,導致星系發生了"攤展",星系物質攤開在一個平面上。
由於能量繼續減少,於是星系分裂為旋臂,旋臂又分裂為星團,星團繼續分裂為恆星,恆星又分裂為行星,行星又分裂出衛星,有的衛星還能分裂出衛星。
當然,隨能量的越來越少,星體物質的溫度越來越低,導致物質越來越合成至重的元素,這可以節省能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恆星上主要是氫和氦,而行星上都是重元素,而且還有分孑。
分子的出現意味著電子也缺能了,它們對能量的需求可是很小的,吃一點就飽了。現在連電子也缺能了!
缺能將會一直繼續下去,星體將會進一步分裂,地球的赤道正在向外鼓,這是攤展的開始,來日方長,分裂會繼續。
遙遠的將來,宇宙物質將會越攤越廣,星體將越分越碎,越縮越小,越走越慢,一片死氣沉沉。這些微小的"殘留體"就是黑洞,它的物質已經沒空間運動了,面臨絕境!
當最後能量還是不夠用的時候,星體物質再不能分的時候,會怎麼樣呢?
此刻已到宇宙的末日,殘留的星體(黑洞)將作最後一次表演,黑洞爆炸了!
從此物質徹底消失了,世界上只剩下了能量(基子),它們不會散開,而會再次聚在一起,再形成一個"基球",再來一次"聚會",然後再來一個"基球太爆炸"。
於是宇宙重新展開,再造物質,再造世界。如同我們這次一樣。
回覆列表
整個宇宙 ;不同物質;
差異恆系;電溫磁控。
各星構量;內外場間;
靠空效能;同微互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