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知樂學Wendy

    我哥家的孩子今年3年級了,馬上就要開學了。小孩忙大人跟著也忙。作業總是大人催著草草的完事,從來都不檢查。到底什麼原因讓孩子和“拖延症”扯上關係了

    孩子有拖延症的原因有:

    1、父母的帶頭作用

    許多父母在生活中就有延遲的作用,有時工作不到最後一刻也是不樂意去做的。作為父母或許我們覺得沒什麼,但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我們的行為孩子是看在眼裡的,孩子會模仿大人的做事方式

    2、懶惰作祟

    孩子的懶惰也是很嚴重的,只不過有時候父母會督促和教導,但對於一些父母監督教育不到位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懶惰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更嚴重。最終使得孩子和拖延症掛鉤。

    對於有拖延症的孩子,父母應該採取以下措施:

    1、幫孩子樹立時間觀念

    家長要給孩子做規劃,這樣會逐漸的使得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有時間的觀念。在孩子做事情的時候,要給孩子規定時間,另外還可以安排孩子每天做一件同樣的事情

    2、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成長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我們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遷的故事。所以我們要在孩子的面前扮演好一個好父母的角色,比如在吃完飯後及時涮碗收拾桌子等等

    最後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父母的耐心和細心,每個人都有不好的習慣,作為父母我們要學會引導,學會樹立榜樣,以身作則。

  • 2 # 其貌不楊小羊羊

    首先大人要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為孩子做好榜樣。自己父母要用自己的行動來交孩子明白時間觀念的重要性。

  • 3 # 撓撓兔

    產生的原因就不贅述了,直接上乾貨!

    我有以下幾個建議:

    1、認識時間的重要性

    愛拖延是因為對時間沒有觀念,對時間的認知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感知!

    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多和孩子講一講時間的可貴,說些成功的人珍惜時間的故事,讓他們知道節省時間帶來的好處。

    甚至講些浪費時間造成嚴重後果的故事,讓孩子直觀的瞭解到珍惜或浪費時間的後果!

    2、在比賽中加快速度

    當我們要做某件事情時,我們可以在做的同時,和孩子進行比賽,看誰可以先完成!

    孩子的好勝心是很強的,他獨自一人時沒有對比,對自己造成的速度沒有一個具體的感知!

    多多和孩子比賽,讓他產生緊迫感,從而去習慣這種節奏!

    3、買一個沙漏!

    孩子的好奇心很強,見到沙漏後會非常感興趣,參與遊戲會變得很簡單。

    建議買兩個,一個三分鐘,一個二十分鐘!在孩子做事情的時候把我的沙漏翻過來,讓他和沙子比比快慢!

  • 4 # 修身修心度己度人

    沒有時間觀念和拖延症是每個孩子都有點的,只是多少而已,孩子天性是自己喜歡的事樂意做努力做,不喜歡的就不想做就會“拖延”。

    作為教育孩子的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各有不同,我們根據孩子特點培養孩子興趣,找到適合孩子自己的東西,讓孩子做他喜歡的樂意做的事。

    第二點是讓孩子有一個偉大的夢想,有一個人生規劃的方向,知道為什麼在努力。

    第三點是父母在一段時間內陪伴孩子幫助孩子養成適合自己的習慣,統籌安排孩子自己的時間,具體辦法會因人而異,,,,

  • 5 # 小學生理性教育研究

    對於拖延症嚴重的孩子,只有堅持:"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方法,說教對這種孩子不起任何作用!定要下狠心,下功夫靠上去,特別在學習上,做每一項功課都要親自督陣,限定時間完成,在日常生活中從起床始,洗刷,吃飯,上學,放學回家後做作業,睡前準備,到上床躺下都有時間限制。堅持一年半載,形成習慣後,在督促觀察一段時間,在拖延症毛病消除後。在給其灌輸時間管理的理念,制定時間管理計劃,繼續監督其落到實處。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前提是全家長輩必須統一思想,共同管理才能湊效。

  • 6 # CC醬愛生活

    相信只要做過爸媽,都給孩子做過事情安排表或者時間安排表之類的東西。

    就像之前刷屏的上海媽媽“暑期安排表”:滿滿兩大頁紙,密密麻麻都是孩子要上的各種課程和要打卡的規劃。

    但是,安排歸安排,真的執行起來,你發現你的孩子是這樣的:

    “寶寶,你的玩具又弄了一地,今天到你自己去整理了哦。”

    但是,你看到的不是小腿飛快去整東西的孩子,而是一張委屈巴巴、撇著嘴含著淚的小臉:“媽媽,我胳膊疼,你來整理好不好?”

    但是你們的生活作息表上寫著:每次寶寶玩完玩具之後,用30分鐘時間整理玩具,並由爸爸媽媽幫助放在陽臺下的收納箱裡。

    “寶寶,今天要去公園完成幼兒園的課外實踐作業哦。”

    寶寶小臉一扭:“樹葉太難認識了,好爸爸,你可以幫助我做嗎?”

    你要是給孩子說,我們約定好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爸爸可以協助,但是主要是自己完成。他就會假裝肚子疼、腿疼。

    說白了,他就是不想去。

    這個時候,作為爸媽真的好崩潰:明明都制定好了計劃,怎麼想讓孩子真的做一件事情就這麼難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原因一:爸媽不瞭解孩子的認知發展階段

    就像我們大人都有自己的能力範圍,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情就很難完成是一樣的,寶寶在不同的認知階段也有自己的“能力邊界”。

    超過了這個邊界,你做的計劃再好,寶寶也做不到。

    原因二:計劃的可執行度太差

    計劃不等於在紙上寫下“寶寶要在哪個時間做什麼”就足夠了,一個好的、執行度高的計劃至少包括:時間、地點、具體步驟、困難預設及處理、突發狀況管理等因素。

    最好還要考慮孩子之前的行為習慣、做事情的方式,以及孩子可以運用的外部資源。

    下面我就和各位家長一起來了解這兩個阻礙孩子計劃執行的因素:

    01 兒童心理認知發展階段

    說到當代心理學,有三個繞不開的人物,分別是弗洛伊德、皮亞傑和巴浦洛夫,他們分別開創了精神分析、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三大心理學領域。

    因此,他們三人又被稱為“當代心理學三大巨人”。

    今天我們要說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就來自與三個巨人之一的皮亞傑,他將0-12歲分為3個階段,並經過長期觀察總結了每個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發展。

    0-2歲

    這個階段被皮亞傑稱為“感知運動階段”,它的具體含義是:

    這個時期的孩子剛剛出生,他們對於外界的感知主要來自自身的感覺和知覺。

    剛出生的嬰兒會哭,會主動找到媽媽的乳頭吃奶,會主動去抓眼前看到的東西,但這不能說明孩子在這個時候就有了自我意識。

    相反,這些活動往往是無意識的,大多數是出自於本能。就像科學家在觀察動物時發現,有些動物有很強的本能,比如烏鴉在多次學習後學會了偷牛奶,猴子模範人用鑰匙開門等等。

    但這些都不能說明動物有了自主意識,這些完全是先天本能或者是後天被動學習獲得的能力。

    透過感覺、觸控,孩子開始慢慢形成自己的知識網路,並運用智慧認知世界。

    那麼在這個階段,想要孩子掌握一個技能,比如讓孩子學會在小便盆裡撒尿,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錯誤的做法:說教和不理智的情緒

    爸媽一直去和孩子說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他們就像不聽話的小寵物一樣,你的指令他們根本就聽不懂。

    正確的做法:大量重複

    所以這個時期,你不需要為孩子制定詳細的規劃,因為做了也沒用。

    如果你想讓孩子學會使用便盆,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重複,反覆向孩子演示便盆的使用方法,並在孩子出現不正確使用行為的時候及時規勸。

    就像你教孩子叫“爸爸媽媽”一樣,幾十上百次的演示後,孩子透過模仿便可以掌握這些最基礎的行為動作。

    2歲-7歲

    這個階段被稱為“前運算階段”,它的具體含義是:

    隨著語言的出現,兒童可以運用表達符號——語言、文字等代表事物,並以自我為中心去建立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

    也就是說孩子還不能意識到自己只是世界中的獨立個體之一,他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他掌控這一切。

    一個著名的實驗就是杯子實驗:

    你拿來兩個杯子,一個高而細長,一個矮而粗壯。再拿來兩份同樣體積的水倒進這兩個杯子,之後你去問孩子:“寶寶,哪個杯子水更多啊。”

    他們就會根據自己理解的“看起來高就看起來多”,給你回答高杯子的水更多。

    即使你告訴他兩個杯子的水是一樣的,他也不能理解,因為他的認知處於從自我感知出發的我向思維。

    所以,你就覺得這個時期的孩子固執、聽不進去意見,既沒有小時候那種傻傻的可愛,也夠不上理智,還常常哭鬧,實在是太討厭了。

    如果這時你發現,孩子非常不喜歡寫作,暑假作業到現在都沒開始寫,你要怎麼辦呢?

    錯誤做法:大吼大叫,甚至動手

    前面已經說過了,孩子這個時候總感覺自己是中心,思維非常單一,你的打罵不僅不能讓他們想到“爸媽本來是愛我的,他們只是因為我不寫作業才生氣的”,而是直接想到“爸媽不愛我”。

    如果你這樣做了,就很不利於培養親子關係。

    正確的做法:帶著孩子養成習慣

    這個時期爸媽可以嘗試帶著孩子做簡單的時間安排,比如寫作業的事情,最好只大概確定幾點是寫作業時間,這個時間爸媽不要打擾,也不要走來走去檢查。

    坐在他邊上陪著,你可以學習、閱讀,孩子自然會認為學習是好習慣,然後去進行嘗試。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好習慣。

    7歲-12歲

    這個時期,孩子進入了具體運算階段,它的含義是:

    孩子不僅能觀察到經驗,還可以運用自己學到的經驗,並且具備初步的獨立思考能力。

    比如你給孩子講解一個知識的時候 ,他不僅能夠理解這個知識,還具備了一定的舉一反三能力。

    但是,新的問題產生了: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你會覺得他不再聽你的話了,而且開始慢慢出現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

    如果這個時候你發現,你說孩子十點必須睡覺了,孩子會反抗,並且多了些小動作,比如你走了之後再偷偷起來玩。

    錯誤的做法:一切爸媽說了算

    孩子養成自我意識是孩子成長的重要表現,相信作為爸媽,沒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人云亦云”的人。

    所以,這個時候不要“擺老子的譜”,一味指責孩子不聽話。

    正確的做法: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

    孩子不能按照計劃行事,和上一個階段的習慣養成也有很大的關係,但是我們不能再回到那個時期,不過我們還可以用“共情”把孩子“掰”回來。

    共情是心理諮詢師必須具備的基礎素質之一,指的是能夠不加批判地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並理解對方的行為,給予無條件的尊重。

    爸媽發現孩子不太聽話了,沒關係,按著孩子的想法先試試。

    就拿睡覺的例子,如果在學校有午休,十點他真的不困,那麼就讓他十點半睡好了。空出來的時間,讓孩子閱讀或自由支配都是可以的。

    02 計劃制定不合理

    我的同事蘇麗也是一個媽媽,她的女兒剛剛10歲。

    蘇麗的夢想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執行力爆表的孩子,所以給孩子制定計劃是她每天的必修功課。

    下面是她制定的孩子週末計劃:

    這計劃寫的是洋洋灑灑,但看下內容就會發現,這些計劃繁瑣又難執行。

    此外,還存在很大的模糊性,也沒有寫清楚計劃被突發事件打亂的具體措施,給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那麼爸媽究竟應該如何制定計劃呢?

    哲學博士、耶魯大學心理系教授彼得·薩洛維(PeterSalovey),還曾擔任耶魯大學第23任校長。

    此前,他在斯坦福大學擔任朋輩心理諮詢專案“橋”(Bridge)的全日制朋輩心理諮詢師。

    根據個人經歷,他寫作了《朋輩心理諮詢》(英文名為< Peer Counseling Skills,Ethics and Perbiltives (Second Edition>)一書,這本書中介紹的同輩人間的心理幫助目前在各大高校逐步開展。

    作者有幸參與了所有培訓,其中提到的PROPER方式,對於制定合理的計劃有很大的幫助,在這裡分享給各位爸媽:

    當你確定了想讓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爸媽可以經過這6個步驟,做出一個完美的行動計劃。

    第一步:探索以往經驗

    保證你和孩子都足夠能靜,這時你可以先問孩子以下問題:

    “你之前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事情?”

    “遇到過這種事情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

    “這種做法的結果怎樣?達到你想要的目的了麼?”

    “如果達到目的了,你覺得你可以成功是什麼原因呢?/你覺得最終沒有取得你想要的結果的原因是什麼呢?”

    這樣,你就可以判斷出你和孩子之前做這件事情的經驗是否還有效果。

    如果有效,你們可以繼續使用,如果無效請進行下一步。

    第二步:判斷現有資源

    這一步,你先詢問孩子:

    “那你覺得做哪些事情可以對你提供幫助?是怎麼幫助到你的?”

    嘗試和孩子一起去找到所有可以幫助到你們的資源,無論是家人、朋友、老師,都可以。

    你會發現,孩子在計劃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補救辦法。

    第三步:明確結果

    要明確計劃被打亂的結果,這也恰好是很多家長都忽視的。

    如果計劃制定好之後,被打亂了也無所謂,那麼計劃將是無用的。

    所以,你必須和孩子率先確定,如果孩子沒有執行,你們將採取哪些措施。

    當然,獎罰分明最好,如果孩子做到了,鼓勵、獎勵,你也要按計劃給予孩子。

    第四步:明確詳細步驟

    等孩子明確獎懲之後,就要來制定步驟了,主要明確一下步驟:

    時間

    地點

    參與的人物

    第一步做什麼

    前面的經驗怎樣借鑑

    第五步:解決阻力

    等前面的步驟制定之後,家長們不要以為這樣就萬事大吉了。

    你還要幫助孩子去設想執行過程中會遇到哪些障礙,遇到了你們要怎麼解決。

    這樣一條一條去解決,直到孩子完全有資訊完成這個計劃為止。

    這裡給家長一些參考的提問方式:

    “ 在解決這件事情的時候,你覺得你可能會遇到什麼阻礙呢?”

    “ 這種阻礙是怎樣影響到你的計劃順利進行的?”

    “為了解決這個阻礙你覺得你可以做點什麼呢?”

    第六步:總結

    制訂完了計劃之後,這個工程就算結束了。

    但是千萬不要忘了總結,“行百里者半九十”,這個總結就是最後一步。

    家長可以按照這樣的邏輯來幫助孩子整理整個計劃:

    你剛才談到你最想解決的事情是xx;

    你覺得xxx經驗可以幫助到你;

    這件事情做好了你會得到xx,做不好你會受到xx懲罰;

    具體的步驟是xx;

    中間你會遇到xx阻礙,你的做法是xx。

    確認好之後,寫下來!孩子的記憶力有時候讓人懷疑是不是隻有7秒鐘,所以寫在紙上讓他們方便檢視就很重要。

    寫完之後,一個完美的計劃就做好了。

    作為爸爸媽媽,如果你呢個做到以上幾點,你一定可以培養出一個有規劃意識的孩子。

    同時,我在幫我的兩個孩子做這個事情的時候,發現了一些家長一定不能做的事情,這裡也分享給大家。

    03 家長注意事項嚴格執行計劃,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就放棄;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要求合理,就和孩子達成協議;帶著孩子一起制定計劃;步驟最好更詳細,根據孩子理解能力及時調整,說孩子能明白的話;無論遇到什麼,心情平靜的時候再說話。

    以上這些就是對爸爸媽媽的分享。希望這些可以幫助你和你的孩子,也希望你的孩子是一個認真履行規劃的好孩子。

  • 7 # 兒童康復指導金老師

    其實人人都有拖延症,有的人輕度,不太影響生活;但是重度拖延症,就會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非常大的危機。而如果我們的孩子如果患上了拖延症,則會對他們的學習和未來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拖拖拉拉的現象,有個經典的比喻叫做“牽著蝸牛去散步”。每個家長在面對孩子磨蹭,“拖延症”時,都是很奔潰的。孩子有孩子的節奏,我們成年人按照我們的節奏去要求孩子顯然是不公平的,但是放任不管顯然也是不對的。

    孩子做事拖拉是比較普通的事情,但也是對孩子成材發展影響很大的問題。當孩子出現拖延問題比較嚴重的話,我們就要考慮,應該透過一定的方式給予輔導,讓孩子改掉做事拖延的毛病。

    對於缺乏時間觀念的孩子,家長可以透過下面兩種方式,幫助孩子增強時間觀念,克服“拖延症”。

    1.設定時間限制

    透過數數字,幫助孩子更好地建立時間觀念(比如洗手的時候,從1數到10然後關水龍頭) 用時鐘告訴孩子,當長指標知道數字幾的時候,就是洗澡時間了,再指到幾的時候,就是睡覺時間了;或者家裡買一個小的沙漏,和孩子約定,沙走完之後,我們就關燈睡覺。

    儘量避免說“待會兒”、“很快”這些字眼,而應該明確為“10分鐘”後或者“5分鐘”後等,一方面讓孩子對時間有一個清晰認知,另一方面也等於給了孩子一個心理準備期。

    將“大任務”變成“小任務”。如果你規定孩子2小時完成作業,他總是完不成。那麼從現在開始,你可以讓他半小時做4道題或者5道題。

    2.製作規律的作息表

    家長可以利用可愛的日曆,幫助孩子規劃日常活動 。在此過程中,可以先教孩子“早上,中午,下午,晚上” 等時間名詞,然後再和孩子一起討論,早上、中午、下午、晚上都要做些什麼?也可以用色彩鮮豔的沙漏,告訴孩子,紅色沙漏漏完的時候,就要將玩具收好,刷牙洗臉了。

    不止是制定計劃,回顧日曆也非常重要。家長可以和孩子進行互動,問問孩子今天花多久完成各項活動,讓孩子對自己今天的效率做評估。

    如果某項活動孩子自己都覺得慢了,問孩子有什麼解決方法可以提高這項活動的效率?讓孩子記下來,第二天嘗試用這個方法看是否有效。

    在互動過程中,切忌用自己的“心理時間”為孩子的快慢貼標籤,而應遵循孩子的節奏,循序漸進地改進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比較好吃的素菜?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