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未是也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末年由唐朝節度使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旨在推翻唐王朝統治的地方叛亂,時間大約在公元755年12月16日到763年2月17日,歷時8年之久,由於發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又叫"天寶之亂"。

    發生安史之亂有諸多原因,其中唐朝沒有從制度上管控好軍隊是叛亂髮生的主要原因。唐朝到了玄宗時期,出現了開元盛世,經濟文化各方面得到充分的發展,社會出現了一片繁榮景象,同時,經濟發展又引起了土地大量兼併,破壞了唐朝原有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讓原來平時靠種地生活,戰時為國家打仗盡義務的那些人失去了土地,成了名副其實的流民,迫使朝廷將府兵制改為幕兵制,這些招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收買和籠絡,之間形成了相互利用和支援的特殊關係。特別是唐玄宗在邊防實行節度使制度,讓這些人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既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的地方諸侯,這些人權力相當於周朝時期的諸侯王,他們權力和勢力越來越大,僅安祿山所管轄的范陽等三鎮兵為就超過了十五萬人馬,開元末年,唐邊防軍人數達到了五十萬人,大大超過了中央軍的人數,戰鬥力明顯比中央軍強,這是地方反叛中央的主要原因。

    發生安史之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相互之間爭權奪利。李義府擔心自己相位受到威脅,建議唐玄宗重用地方官員,他的這個建議明顯帶有私心,因為在李義府看來,地方勢力比較大的幾個軍閥基本上是少數民族人,不會對他職位構成威脅,所以他峻使唐玄宗一方面加強邊防軍勢力,另一方面擴大少數民族官員哥舒翰、安祿山等人的管轄範圍,但天算不如人算,李義府的位置被楊玉環的兄長楊國忠取代,楊國忠建議唐玄宗要削減有些節度使的許可權,防止擁兵自眾和圖謀不軌,直接激化了他與安祿山的矛盾,安祿山回到轄地後,以清君側為名,聯合另一個節度使史思明發動了叛亂。

    發生安史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唐玄宗後期政治上發生了腐敗。由於唐朝發展出現了一片繁榮景象,這讓唐玄宗迷失了方向,對開元盛世背後可能會發生的危機無暇顧及,不能把心思用在考慮政務上,任憑李義府等人勾心鬥角,爭權奪利,特別是對軍之國家大事缺乏認真和長遠考慮,沒有拿出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整天迷醉於酒色和梨園,導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最終發生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從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可悲的是唐王朝把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轉嫁在楊玉環紅顏禍水上,沒有真正汲取安史之亂髮生的教訓,最後讓唐朝最終亡在又一個軍閥朱溫手中,實在令人可惜可悲和可嘆!

    ​​​

  • 2 # 星火辰

    一、安祿山成長的神話。

    安祿山的老媽是突厥女巫,有可能是和姓康的胡人結合生下的安祿山,安祿山出生在正月初一,本來已經算是有點奇特了。關於安祿山的傳記裡描寫,他出生的時候有些神蹟。其小名軋犖山,據說是戰鬥的意思。不過也有說是光明的意思。還有說是什麼亞歷山大。呵呵, 反正吧各有各的說法。他的母親改嫁給一個姓安的胡人將軍,因此安祿山冒姓為安。

    突厥大亂,安祿山是和幾個小夥伴逃難到的唐朝,這幾個人中的一個的兄弟是唐朝嵐州刺史,於是幾個人結義了,都姓安,包括後來當了唐朝和西節度使的安思順。安思順和安祿山到底誰是哥哥,好像也說不清。

    不過安祿山卻是因為被唐朝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所賞識,這才逐漸發達起來的,當時他犯罪差點被處死,一句大話:“大人難道不想平定奚族和契丹這些蠻夷嗎,為何要殺壯士?”救了他一命。張守珪試了試用他,結果這傢伙挺能幹。據說,大家出去抓敵人的探子之類的,就他和史思明抓得最多。史思明只比他大時辰,一個日生,一個夜生,這也是個巧合了。

    安祿山就憑著這樣逃亡的身份,十多二十年間,迅速躥升為大唐最有權勢的人,身兼三鎮節度使,讓他自己都覺得是有天神的護佑。

    後來,他有可能是讓阿史那承慶兄弟等人從突厥請了很多巫師來,為他宣揚神蹟,於是他的將領以及河北好多百姓都開始依附他。

    二、安祿山逐漸壯大的經濟軍事實力。

    天寶初年,安祿山已經當到了平盧節度使,其實他升任兵馬使等高階武官已經有些日子了,後來又兼任了范陽、河東節度使。范陽、河東、平盧都處在唐朝北部邊疆,重點防禦契丹、奚族以及突厥等力量,因此兵力十分強大。

    安祿山藉口防備契丹等族,大建雄武城,在裡面堆積糧食和軍械等物,他召集一批胡商大肆開展正規的、不正規的貿易,獲得了巨大利益。

    後來,他又兼任河北採訪使、隴右馬監,財力、馬匹都解決了。

    玄宗對他的態度很微妙,並非像我們通常以為的那樣,玄宗真是完全昏庸了。但玄宗對到底怎麼處置安祿山的猶豫不決,讓安祿山得以獲得完美的起兵準備。

    三、安祿山手下集結了一批人

    不得不說,玄宗朝的後期,朝廷人才的上升渠道以及極其狹窄,而且官場上十分腐敗。因此一批不得志的人聚集到了安祿山的手下,安祿山手下能作戰的人特別多,不但有胡人,也有漢人(譬如說魏博始祖田承嗣以及打敗哥舒翰的崔乾祐,應該都是漢人)。不但有強大的將領集團,一些中下層文人也集中到他身邊,多半是在朝廷裡面沒前途的人,譬如說他的謀主嚴莊和高尚。這兩個人是鼓動安祿山造反最起勁的人。

    高尚曾說他不能啃草根而活著,丟下他老母去討飯都不管,可見這個傢伙是個什麼人。

    有了這些人的支援,安祿山造反的決心更大。

    四、玄宗的一系列動作已經讓安祿山很害怕了

    玄宗為了安撫安祿山,曾經親自脫下衣服披到安祿山身上,據說此舉讓他有五雷轟頂之感。這傢伙出長安後,壓死了幾匹馬,到淇門趕緊上船,讓人沿途拉縴逃回范陽基地,早看得出那時候他已經決心要反了。

    玄宗是個溫和的人嗎?絕對不是,這人做事其實極狠,他晚年一日殺掉自己三個兒子,廢掉王忠嗣這些事情,安祿山怎麼會不知道。玄宗為他披衣,與其說是看重他,不如說是忌憚他。

    其實,他早已把自己當成聖人了。

    安祿山在范陽起兵,不到兩個月時間,他已經打下了唐朝第二首都洛陽城,在洛陽建立大燕國,自稱聖武皇帝。

  • 3 # 琳夢影視劇

    安史之亂的起因:

    開元末年以後,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招納楊玉環為貴妃後,唐玄宗派人大修宮室,專以聲色自娛,生活極其奢侈荒淫,政治上寵信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李林甫為相19年,杜絕言路,嫉賢妒能,楊國忠依託楊貴妃的關係取得玄親信任,楊國忠代李林甫為相後,擅權跋扈的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一人兼領40多個職務,賣官鬻爵,政治日趨腐敗;宦官勢力益盛,官吏貪婪,兼併土地,廣置莊田,邊將安祿山用各種手段取得玄宗寵信,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手握數十萬重兵。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月,安祿山與平盧兵馬使史思明所部兵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兵15萬發於范陽(今北京西南),爆發了“安史之亂”。

    從唐朝平定洛陽王世充後的一百多年裡,中原人民過著和平的生活,長期沒有經歷過戰爭,加上天寶年間由於府兵制破壞,京師和中原地區武備空虛,精兵猛將都集中在西北和東北,當時戰事突開,中原郡縣毫無應變能力,望風潰逃,不足一月叛軍已經在靈昌(河南滑縣東)渡過了黃河(唐時黃河中下游比現在偏北),十二月,叛軍先後攻破軍事重鎮榮陽和東都洛陽。

    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建立偽政權,與此同時,安祿山分兵三路發動進攻:一路攻擊潼關,威脅長安;一路南下襄、鄧,要切斷唐朝的漕運;一路沿汴河東去,要攻取唐朝最重要的江淮賦稅基地。

    六月,叛軍攻陷長安門戶潼關,玄宗被迫西逃,至馬嵬驛,士兵譁變,處死楊國忠,玄宗被迫縊死了楊貴妃,逃亡四川,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是為唐肅宗。

    叛軍雖然暫時取得了軍事上的成功,但是由於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激起民憤極大,在河北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平原(今山東德州)太守顏真卿等地方官紛起倡議,結盟自保,給叛軍後方造成極大威懾,在河南,南陽(今河南鄧縣)和睢陽(今河南商丘)的戰鬥也異常激烈,南陽市江漢的屏障,睢陽是通向江淮的要道,而江淮是唐朝的重要財富來源。

    安史集團為了切斷唐朝廷的經濟命脈,接連派大軍猛攻南陽和睢陽,南陽太守魯靈守城歷時一年,南陽失陷後又退保襄陽(今湖北襄陽),扼住了叛軍南下的道路,睢陽太守許遠,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張巡等苦守睢陽,以6000餘人抗擊10餘萬叛軍於睢陽城外,時間長達7個月之久,進行大小400餘戰,殺敵12萬,城裡糧食斷絕,戰馬殺盡,連麻雀老鼠都被搜尋乾淨,即便樹皮、草根、紙張也被吞吃盡光,睢陽最後陷落時,安史集團已丟失長安無力再向江淮進擾了,江漢和江淮地區的保全,使唐朝在經濟上有所依賴,對戰爭的結局產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此以後,唐朝由盛轉衰。

  • 4 # 希望星晨58298869

    一。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有哪些?

    1.唐玄宗後期腐敗的政治。

    憑唐隆政變上位,鑄造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自開元末年以後,轉變了三觀,開始貪圖享樂,任人唯親;自搶了兒媳當妃後,又大興土木,專以聲色自娛,生活糜爛、奢侈而荒淫,疏於國計民生,懈怠政事;寵信奸佞李林甫及其繼承者楊國忠,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做右相19年,嫉賢妒能,製造冤案,杜絕言路;楊國忠代李林甫為相後,為所欲為,賣官鬻爵,政治日趨腐敗;玄宗朝後期,朝廷人才的上升渠道狹窄而陰暗,官場腐敗,軍備廢馳。

    2.藩鎮日益坐大。邊將安祿山罔顧廉恥,不擇手段取得玄宗寵信,身兼三鎮(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持續經營現在河北的廣大地區,積累了軍事、經濟實力,後來手握重兵十多萬人, 有了實力與資本,野心開始膨脹起來,安祿山手下有人才。由於李林甫、楊國忠堵塞了人才上升途徑,一批懷才不遇的人聚集到了安祿山的麾下(如田承嗣、崔乾祐、嚴莊、高尚等),嚴莊和高尚鼓勵安䘵山造反,並充當謀士的角色,崔乾祐率領四萬人,打敗過手握20萬重兵的唐朝名將哥舒翰,憑潼關之戰一舉成名,威振四方,這些文官武將的存在,給安䘵山造反壯了膽子。

    3.唐中央失去了對軍隊的掌控力。開元盛世使經濟得到了發展與繁榮,但卻引起了土地的大量兼併(顯然沒有被唐中央政府重視),破壞了均田制和府兵制,讓人民流離失所,即平時耕田種地,戰時為國家打仗的人成了流民,中央只得將府兵制改為幕兵制,但招來的職業軍人,易受地方軍閥收買;而在邊疆玄宗實行“節度使制度”,讓這些封疆大吏擁有了土地、人民、武器裝備、財富,簡直就是名副其實的諸侯王,開元末年,唐邊防軍人數發展五十萬人,超過了中央軍!

    4. 玄宗怠政,收買人心的方法有限。他曾經親自脫下衣服披到安祿山身上,敏感的安䘵山猶如五雷轟頂,出長安、逃回范陽基地,然後加緊籌備叛亂工作,為何有此舉?因為安䘵山懂得,玄宗的披衣行為是警告自己;幾個月後玄宗派使者來邀請安祿山到華清池泡澡,安卻高踞胡床說“聖人(玄宗)還安好吧?” 他顧左右而言他。表現了對玄宗的極端輕視,已經開始厭惡玄宗了!安史之亂是中華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這場歷時八年,席捲半壁江山的戰火不僅成為唐朝的轉折點,更是整個中華文明由開放轉向保守的轉折點。

    二。你如何評價?

    安史之亂是中華民族史無前例的巨大巨大浩劫,嚴重破壞了華廈古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使整個中華文明由興盛轉為衰落。

  • 5 # 何以知世

    我覺得有兩點原因,第一點原因是唐玄宗後期的昏庸,第二點就是唐朝的府兵制度向募兵制的轉變。

    府兵就是一種亦兵亦民的軍隊,平時不僅要訓練也要耕作,戰時徵調。唐朝有各個折衝府,折衝府裡就是府兵。比如李世民徵高句麗從長安出發,各個折衝府逐漸彙集,到邊境的時候才匯合完畢,等打完了之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所以在外領兵的將領不識兵,兵不識將,所以將領不會出現擁兵自重的問題。

    府兵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缺額。府兵制度是建立在土地的基礎上的,限制人口流動的基礎上的,它是結合屯田制的一種,唐初對於戶籍的統計非常準確,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均田制被破壞,而且因為古代的計算問題,對於流動人口實在是難以統計,耗時耗力,所以這種府兵也是缺額很嚴重。而且也有軍官侵佔軍戶田糧的問題,和明朝衛所是一樣的。

    第二個問題就是外族問題。因為唐朝周圍的匈奴和吐蕃都很強,唐朝也不是防禦政策而是主動出擊的,相比較於人家的戰馬自家的這種府兵制實在是太過於笨重,等到人都集合完畢人家都跑沒影了,不符合唐朝當時的國情,它需要兵將合一,長期駐守邊疆的將領,這也是後來會出現那麼多節度使的原因。

    其實李世民打高句麗的時候就有募兵,只不過在唐玄宗時期募兵成為了唐朝軍隊的主要來源,募兵會有一個問題就是擁兵自重的問題,將領和兵士長期的待在一起,所以兵只知道將而不知道皇帝,府兵是朝廷下命令這些府兵才會聽被任命的將領的,現在是直屬將領手下了。所以你看宋朝對武將防範的那麼嚴密其實不只是皇帝疑心而已,宋朝軍隊都在禁軍,都在中央,而唐玄宗太過於相信這些將領,把大部分的兵力放在各節度使手下,中央無軍何以節制這些勢大的節度使呢?靠忠心嗎?所以才會有安史之亂

  • 6 # 關河南望

     安史之亂髮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併嚴重;邊防節度使權力過大,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中央統治集團日益腐朽。 

     土地兼併嚴重是和均田制的破壞密切相關的。唐初實行均田制時,並未改變地主佔有大量土地的狀況,土地可以在各種名義下買賣,因而只能延緩而不能阻止土地兼併。後來均田制逐漸廢壞,土地兼併日益發展。到唐玄宗後期,土地問題日益嚴重,許多失去土地的農民四處逃亡,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基礎。 

     邊防節度使的權力膨脹是和府兵制的破壞分不開的。唐初,府兵的地位高,待遇好,因而兵源穩定。高宗以後,征戰頻繁,府兵戍邊、出征往往逾期不得輪換,而其優厚待遇多被取消,府兵逃避徵調或逃亡的很多。於是唐玄宗時廢除了府兵制,普遍實行募兵制。招募而來計程車卒長期駐守邊疆,與邊將關係密切,因而極易成為邊將的私人武裝。同時邊將的權力也在逐漸加強。睿宗景雲元年(710年),開始在邊地設節度使。至天寶元年(742年)時,共設平盧、范陽、河東、朔方、河西、隴右、北庭、安西、劍南等九節度使及嶺南經略使。他們各領兵二、三萬至八、九萬,並由起初只管軍事發展到兼管行政、財政,集大權於一身,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 

     而此時唐玄宗已怠於政事,沉緬於酒色歌舞,窮奢極欲。政事則先後委於宰相李林甫、楊國忠。李林甫口蜜腹劍,勾結宦官,妒賢嫉能,他掌權十九年,政治日益黑暗。他死後,楊貴妃的族兄楊國忠為相。他結黨營私,賄賂公行,政治更加黑暗。朝廷直接掌握的武力也大為削弱,士兵缺乏訓練,戰鬥力差,無論數量、質量都遠遜於節度使的武力。此時唐又與吐蕃、南詔多次發生戰爭。唐軍攻南詔屢敗,天下騷然,國力虛耗。

  • 7 # 深夜聊齋

    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有哪些?你如何評價?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內部權力之爭的必然結果。從表面上看,安史之亂是由於安祿山、史思明為奪江山而發起的內部叛亂;但從深層次上看,安史之亂是當時唐王朝內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中央與地方矛盾、皇帝與藩鎮將帥之間矛盾等的總爆發。

    (安史之亂)

    一、皇帝打破了舊有的統治基礎

    唐朝建國,依靠的是關隴集團的支援。李唐就出自其中的隴西李氏。所以,在李淵、李世民等前期帝王執政時,關隴集團也是國家軍政大權的執掌者。

    但到了武則天統治時期,她不但大力打擊李唐宗室以及關隴集團,還施行了一系列扶持庶族地主的政策。這樣一來,舊有的勢力平衡被打破,而與武則天有密切聯絡的新興勢力,逐漸在軍隊中佔有主導位置。

    唐玄宗時期,為了集權,在進一步整頓吏治、打擊豪族的同時,還大量啟用與朝中各派沒有瓜葛的寒族胡人,使之出任各陣節度使,以期望這些胡人對皇帝一個人絕對效忠。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胡人安祿山了。雖然表面上看,皇帝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但是這種控制,是建立在這些胡人高階將領的個人道德品質上的。顯然,這是非常脆弱的。一旦皇帝與藩鎮將領之間出現矛盾和裂痕,變亂便是遲早的事情。

    (唐玄宗)

    二、募兵制替代府兵制帶來的弊端

    在唐朝前期,實行的是府兵制。但在開元、天寶年間,由於土地兼併,使均田制遭到了嚴重破壞,府兵大量逃亡,造成府兵制終結。於是,唐玄宗用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而新徵募的地方軍隊,在經濟上需要依靠所駐的地方供給,這就很容易被長期掌兵的地方藩鎮掌握,出現“士兵只知有將帥,而不知有皇帝”的情況。

    以安祿山為例,他用32員胡將代替了手下的漢將,並收編周邊的契丹人、奚人,形成了聽命於自己的軍事聯盟。他的行為,可以用“去唐化”三個字來形容,而其他手握重兵的節度使無不如此。

    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藩鎮與唐中央的割裂。所以,即便是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仍然不可祛除。

    (唐末藩鎮割據)

    三、地方政治平衡被打破

    唐朝設立節度使制度的初心,本意是加強中央集權:中央官在邊防重地駐守,對地方事務進行臨時全權應付,體現皇帝本人的意志。這一制度設計,根本目的是制衡掌握實權的地方大員。

    但是,到了開元、天寶年間,節度使的權力不斷被皇帝擴大,以至於變成了集軍權、政、財於一身,既有其地、又有其民、又有其軍、又有其財的“土皇帝”。地方上的政治平衡徹底被打破,節度使成為隻手遮天的強大地方割據勢力。

    而像安祿山這樣身兼三鎮節度使者,使得周邊其他節度使對他的制衡作用,也消失或者弱化了。

    (安祿山劇照)

    四、唐玄宗沒有處理好將相之間的平衡

    在安史之亂前,唐朝出現了將帥失和的局面,安祿山和宰相楊國忠矛盾日益加深。本來,這種將相不和、互相牽制的情況,是有利於唐玄宗本人的。然而,在安祿山忠誠度問題上,唐玄宗顯然是過於自信了。

    在太子、宰相屢屢進言安祿山要反的情況下,唐玄宗固執己見,一概不信,更不用說有什麼預案了。所以,在安祿山起事後,唐玄宗面臨被動挨打的局面,一開始沒有招架之力。

    除了宰相,監軍本來也能成為制衡節度使的一支力量。安史之亂後,唐朝在各藩鎮設定了監軍,作為皇帝直接監控藩鎮的舉措。但在安史之亂之前,監軍制度尚處於發展階段。此時的監軍,僅僅在軍隊出征時派出,對藩鎮完全沒有影響力。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朝廷派出的監軍,還屢屢發揮副作用,高仙芝、封常青等一代名將,就是因為監軍的誣告而遭斬殺的。

    (冤死的高仙芝)

    結語:安史之亂爆發,雖然表面上是因為唐玄宗犯了一系列錯誤而導致的,但歸根結底,還是唐王朝發展到鼎盛時期以後,各種內部矛盾集中顯現並爆發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幾年後,你悟出了哪些職場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