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一
-
2 # 王松林
三個成語典故。
比干剖心。比干是商代以死諫君的忠臣,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敢於進諫、又不惜以死抗爭的忠臣。他和箕子、微子盡心盡力輔佐紂王更是有口皆碑,彪炳青史,三人並稱為商末三賢,孔子則尊其為“殷三仁”。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裡曾把他和戰國的屈原、三國的諸葛亮和唐朝的魏徵同列為敢言直諫的愛國者。
比干是商紂王的叔父,但同時也是紂王王位的積極爭取者。《尚書·微子篇》載:帝乙在位時間很短,病重期間,曾宣比干、箕子等進宮商議繼承王位之事。箕子勸帝乙立長子微子為王位繼承人,比干卻力薦次子帝辛(即後來的紂王)。因微子不是帝乙的正妻所生,所以比干不同意箕子的建議。最後,帝乙採納比干的建議立辛為王位繼承人。帝乙病重期間,比干曾向鬼神祈禱,保佑哥哥身體健康,並許願只要哥哥能夠恢復健康,自己情願代之以死。
帝乙死後,紂王即位,比干全力輔佐紂王治理國家。比干看到紂王荒於政事,就坦言直諫,並帶紂王去太廟祭祀祖宗,給他講歷代先王創業之艱辛。紂王雖表面點頭稱是,但並不真正改過,而且更加荒淫暴虐。“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諫不從且死,忠之至也”。比干冒著喪生滅族的危險,連續3天進宮向紂王進諫,抨擊、指責紂王殺皇后、殺大臣、謫太子的過錯,斥責他的暴政。紂王無言以對,惱羞成怒質問比干:“你為什麼這樣固執?”比干答道:“君有諍臣,父有諍子,士有諍友,下官身為大臣,進退自有尚盡之大義!”紂王又問:“何為大義?”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學此無道之君,難道不怕丟失了天下嗎?我今日進諫,正是大義所在!”紂王聽到這裡勃然大怒,決定要拔掉比干這顆眼中釘,於是說:“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說罷,命人剖開比干的肚子、取出心肝,並向全國下令說:“少師比干妖言惑眾,賜死摘其心。”公元前1029年夏四月初四,比干被紂王殺害於朝歌摘星臺。
李斯腰斬
二世二年七月(公元前208年7月),大秦帝國左丞相李斯被腰斬於首都咸陽。
李斯相秦,厥功甚巨。滅諸侯,成霸業,一統天下,始皇帝的千古功績,有一半得算到李斯的頭上。但位極人臣又怎樣?功爍古今又怎樣?他堂堂大秦丞相率領百官向趙高小心賠笑,仍在進諫後逃不開被指鹿為馬的小人誣陷,身被五刑(黥、劓、斬左右趾、斷舌、腰斬),腰斬於市,夷滅三族!
李斯,這位《大秦律》的制訂者和執行者,掌管刑獄多年。如今,輪到他領教自己釐定的酷刑,在自己培養出來的劊子手的刀下,俯首就刑。
在腰斬前,李斯對著一起奔赴黃泉的兒子,追憶起當年領著孩子們,牽著咻咻嘶叫的獵狗,出上蔡東門,在秋日衰草叢中,追逐成群狡兔的無憂歲月。“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這一句痛悔交加的呼喊,是這位河南漢子對其追逐權力的一生的徹底否定和決絕。
解縉雪埋
解縉這個人一共輔佐過三位帝王,分別是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他在洪武21年中的進士,而因為他文采很不錯,所以他所寫文章非常受朱元璋的喜愛,朱元璋曾對他說:“我和你名義上是君臣,但實際上關係就像父子,你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解縉這個人雖然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卻低的嚇人,朱元璋對他說了這句話以後經常沒事就跑去給朱元璋獻計獻策,而且自視甚高,動不動就參別人一本,弄得滿朝文武皆對其感到憤恨,直到最後惹怒了朱元璋,將其貶回了家並令其再讀十年書。
但是在他讀了8年書的時候,朱元璋卻因病去世了,朱允炆繼承其位,然後解縉又跑去向朱允炆獻忠,重返官場,但是他當年得罪的朝廷官員大都還在,所以文武官員齊力將其貶到廣西去當官,而在這時也不知他是受人指點還是腦子靈光一閃,他寫信給自己的好友董倫訴苦,最後在其好友幫助下朱允炆讓其調回京師,出任翰林待詔。
按理說這個職位非常符合他,但是朱棣靖難之時,他卻第一個叛變依附了朱棣,而朱棣知道他文采了得,所以讓解縉寫《太祖實錄》,借謝縉的文采來粉飾自己,而解縉這件事辦的非常不錯,所以深的朱棣賞識,但是他的情商依然很低,朱棣有一次跟他說:希望他有話就說,讓他盡情進言,於是他又開始評論滿朝文武,自然又得罪了一大批人,之後甚至還得罪了朱棣特別喜歡的漢王(漢王之所以為漢王也是解縉勸朱棣做的),於是漢王開始誣陷解縉私自見太子,於是朱棣大怒,畢竟他還沒死解縉便去討好太子,這真是非常錯誤的做法,換誰都會生氣,於是解縉被關進監獄,而錦衣衛帥紀綱看到解縉在監獄之中本來並無殺他之意,但是又一次朱棣審查囚籍,看到解縉的名字說了句:“縉猶在耶?”紀綱害怕解縉出來舉報他的犯罪違紀的事情便將其埋入雪中活活凍死了。
以上三個成語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人不但要智商高,而且一定要情商高。
-
3 # 蟹小魚
比干剖心,李斯斬腰,解縉雪埋,3個成語故事的典故是什麼?
比干剖心 典故[商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勸諫他,他說我聽說聖人心有七竅,於是剖開比干的胸膛看他的心,後有典故比喻忠臣被害]
李斯斬腰 典故[秦國丞相李斯因為貪戀權勢,委曲求全,屈從淫威,求得自保,趙高設計圈套,進讒言 誣告李斯謀反,最後李斯被腰於世,滅三族。]
解縉雪埋 典故[明朝三才子之一,但他才氣高,口才好,說話口無遮攔得罪了不少人,最後招來殺身之禍,因參加了儲位之爭,最後被灌了酒,埋進雪裡,被凍死!]
-
4 # V文化新鄉
這三個典故第一個就是我們新鄉的,這是我們的驕傲。
比干剖心語出《史記·殷本紀》,指比干向商紂王進諫忠言,被商紂王剖心殺死之事。後以此比喻統治者無道,殘害忠良。商紂王荒淫無道,其庶兄微子幾次勸導進諫,皆不聽。於是微子與大師(古代三公之一)、少師(輔導太子之官)商議,一起出走避開。商紂王叔父比干,當時任少師官,對紂王的作為不滿,併發誓說,“當臣子的,不得不以死進諫忠言,”遂向商紂王強行進諫。紂王不採納其忠言善意,反而怒氣亂髮地說,“我聽說聖人心有七個窟窿洞。”便破開比干之胸膛,觀看比干的心。此典又作“比干諫”、“剖心比干”、“七竅比干”。
李斯腰斬~~~自從陳勝、吳廣起事後,各地義軍此伏彼起。這時,秦二世聽從郎中令趙高的建議,深居宮中,一切政事都由趙高決斷。趙高與李斯有夙怨,趙高就趁機誣陷李斯想割地稱王,又誣陷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與義軍私通。李斯想上書申辯,卻被趙高扣下。趙高派人四處搜捕李斯的宗族,又對李斯嚴刑拷打。李斯不堪酷刑,被迫認罪,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八月被腰斬於咸陽,並夷滅三族。李斯死後,秦二世任命趙高為丞相,事無大小,都由趙高決斷。
解縉雪埋~~明初的解縉(1369年-1415年)與楊慎、徐渭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但凡是大才,必定會有所成。他們不會隨波逐流,亦不會因為富貴或貧窮就改變自己的格局。
解縉雖然出生在窮苦的家庭,但從不抱怨。其母親去世時下起了大雪,這種情況下辦理喪事的人力與費用都會更高。對於貧窮的人家,著實令人發愁。可是解縉並未愁眉不展,反而說這是老天爺在披麻戴孝。
統治者向來喜歡招攬解縉這樣名滿天下的才子,他自然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作為臣子,大多會揣摩聖意來保全性命。可解縉有著貧寒士子的通病——持才傲物。處理官場的事時往往很難得到同僚和皇帝的順心。
朱棣登基後,解縉最終被他的口無遮攔害慘。永樂三年,解縉出於忠心與太子親近,討厭臣子參與自己家事的朱棣可不就被惹惱了,加上小人讒言,一怒之下把解縉收進了天牢。
解縉在天牢呆了5年後,依然沒有丟掉性命,朱棣見錦衣衛報上的名單問:“解縉還活著?”錦衣衛心領神會,偷偷把解縉灌醉埋在了雪裡.....最終解縉在雪中凍死。
-
5 # 1今月曾經照古人1
一、比干剖心
①故事:帝乙死後,比干受命輔佐帝辛,也就是商紂王,所以,他是商紂王的叔叔。比干當太師的時候,勤政愛民,主張輕徭薄賦,鼓勵人民發展農業和手工業,在他主政下,本來衰落的商朝又一度富強起來。可惜好景不長,紂王自從獲得美女妲己之後,就沉溺於酒色之中,只愛聽奉承他的好話,對比干的苦口良藥,他一點都聽不進去。紂王橫徵暴斂,恣意享樂,很快把比干辛辛苦苦積累起來的家底都敗光了,還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比干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他一次次跑去勸說紂王,紂王聽得厭煩了,又恨他打攪自己和妲己尋歡作樂,就呵斥他道:“別以為你是我的叔叔,我就不敢殺你!滾出宮去!要是再來胡言亂語,就別怪我不客氣!”比干只得唉聲嘆氣地離開了。不久,朝中瘋傳西伯的大軍已經打過來了,可是紂王還在他的酒池肉林裡紙醉金迷,完全不管國事。大臣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都跑來找比干。比干也心急如焚,這時候他已顧不得個人安危了,於是當眾發誓道:“國君有過錯而不能進諫,算不得忠臣;怕死而不敢說真話,算不得勇敢。國君有過錯就進諫,要是不被採納的話就為之而死,這才是最大的忠臣。我作為人臣,在如此危急的時候,不能不以死相爭了!”比干義無反顧地走向紂王正在尋歡作樂的鹿臺,他慷慨陳詞,向紂王講明:商王朝的傾覆危機就在眼前,國君必須當機立斷、痛改前非。從目前來看最重要的是一一化解諸侯的反叛;從長遠來看要勤於政事,講究仁德,善待諸侯,這樣才能保住祖宗傳下來的基業。如果還是這樣執迷不悟,只顧個人痛快,不僅性命不保,祖宗的江山也將易手!
比干言辭懇切,可是商紂王還是不理不睬。比干不肯罷休,站在那裡不走,他苦口婆心地勸啊勸,一直進諫了三天三夜。紂王終於失去了耐性,大怒道:“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竅,你比干不是號稱聖人嗎?我今天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生有七竅!”說完,紂王命人剖開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來。
②比干剖心可以理解成語心不在焉,心不在焉出自西漢·戴聖《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二、李斯腰斬
①故事:自從陳勝、吳廣起事後,各地義軍此伏彼起。這時,秦二世聽從郎中令趙高的建議,深居宮中,一切政事都由趙高決斷。趙高與李斯有夙怨,趙高就趁機誣陷李斯想割地稱王,又誣陷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與義軍私通。李斯想上書申辯,卻被趙高扣下。趙高派人四處搜捕李斯的宗族,又對李斯嚴刑拷打。李斯不堪酷刑,被迫認罪,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八月被腰斬於咸陽,並夷滅三族。李斯死後,秦二世任命趙高為丞相,事無大小,都由趙高決斷。
②跟這個故事相關的成語是作繭自縛,因為腰斬這個刑法就是李斯自己制定的。典故出自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詩:“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意思是蠶吐絲作繭,把自己裹在裡面。 比喻做了某件事,結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三、謝晉雪埋
①故事:大致的意思是參與訂立太子的事為自己埋下了禍根。
②相關的成語是疏不間親,出自《管子·五輔》:“夫然,則不下倍(背叛)上,臣不殺君,賤不逾貴,少不凌長,遠不間親,新不間舊,小不加大,淫不破義。凡此八者,禮之經也。”意思就是說關係疏遠者不參與關係親近者的事。
-
6 # 小荷幽靜
比干剖心,李斯腰斬,解縉雪埋3個成語的典故是什麼?
1.比干剖心。
歷史上是否真的有比干此人?是神話還是現實?如果是現實存在的,比干是怎麼死於什麼原因?比干真的死於剖心嗎?
比干(約公元前1110年—前1047年)是·商王文丁庶子,商王帝乙之弟,商紂王帝辛子受之叔,殷商王室的重臣。
比干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任務,那比干是怎麼死的呢?
這裡又三種觀點:
其一:《史記》的記載:“ 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
從史記中我們可以知道,商紂王在位期間荒淫無度、昏庸無道、窮兵黷武、一意孤行、嗜殺臣子,這是的全國上下怨聲載道。而且西伯侯姬昌廣施人道,,招攬了很多能人義士,並極力拉攏其他諸侯國。面對內憂外患的國家處境,殷朝“三仁”挺身而出,紂王的哥哥微子多次勸諫,但紂王“數諫”不聽,於是被迫出走。
比干認為身為臣子,為了國家不得不死諫,在摘星樓死諫三日不走,紂王實在厭煩了他的行為,便說:“我聽說聖人心有七竅。”於是剖開比干的胸膛看他的心。
其二:武王伐紂起兵打到朝歌附近的時候,朝歌城因未有足夠的兵力以應對周武王的軍隊,所以紂王免去囚牢的中的囚犯的罪過,親自帶領囚犯作為軍隊在衛輝(牧野大戰發生地)與周武王決戰,比干認為以囚犯為主的軍隊只是一群烏合之眾無法在正面戰場上獲得勝利,便來到衛輝勸阻紂王,紂王對此十分惱怒便賜死比干,比干便葬於衛輝。
其三:帝辛發動大軍攻打徐夷的時候,比干就勸帝辛不能這樣做。但是帝辛不聽比干的話,雖然帝辛後來打敗了徐夷,獲得了他們的不少人口作為俘虜,但是商朝的國力卻得到了極大的削弱。
接著,帝辛又發動了對東夷的戰爭,滅掉了東夷,獲得了東夷的大批俘虜。不過,卻也讓國力再一次削弱,國家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許多諸侯國和部落陸陸續續棄殷而投周。因此,西周才造起反來,西周名義上是商朝的諸侯國,帝辛大怒,準備發動與西周的戰爭,比干一如既往提出反對意見,並且在出兵的時候,行動緩慢。這一次,帝辛再也忍不住,一怒之下殺掉比干。
2.李斯腰斬
李斯是誰?為何被腰斬酷刑所殺?李斯死的冤嗎?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因不幹落寞,便拜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學成後入秦朝,輔佐嬴政。李斯輔佐秦始皇統一了古代中國,並提出了郡縣制這個全新的治國理念,摒棄分封制,並提出和制定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等施政措施,為後世國家統一做出了卓越貢獻。當然在焚書坑儒、擁立胡亥為帝這些事上面一直被後人詬病,但瑕不掩瑜,他所做的貢獻還是不可磨滅的。
秦始皇死後,李斯和趙高偽造詔書,廢太子扶蘇,改立胡亥為新帝,為秦二世。秦二世胡亥為造阿房宮,徵發勞役,民不聊生,引發反秦起義風潮雲湧,為了統治階層的共同利益,為了維護國家政權的穩固,李斯同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勸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宮,減少一些徭役。
當時秦二世在飲酒作樂,見李斯等一眾權臣忤逆自己的意願十分惱怒,便將李斯等人壓入大牢,期間李斯多次上書,都被趙高扣留,趙高藉機誣陷李斯謀反,刑訊逼供,李斯被迫承認謀反,前208年被腰斬咸陽街頭,結束了傳奇與悲催的一身。
《史記》中有一句關於李斯被殺的文字記載:“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
3.解縉雪埋
解縉是誰?他為何被雪埋凍死?
洪武二年(1369年)十一月七日,解縉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鑑湖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傳聞天資聰穎,兒時就能吟詩作賦。長大後踏入仕途,因才華橫溢,有施政才能被朱元璋賞識,但性格豪爽直言,得罪朝中權貴頗多,屢遭誣陷,屢遭貶黜。
又在與朱棣磋商立太子之事中擁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被次子朱高煦所記恨。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歸,故只好拜見太子朱高熾而返。於是朱高煦又乘機進誨言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為此震怒, 朱棣最為記恨自己兒子結黨營私,故大為震怒,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
永樂十三年(1415年),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朱棣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紀綱會意,用酒將解縉灌醉,而後拖到積雪中埋起來,解縉被凍死了,時為其年正月十三日,此時解縉年僅四十七歲。解縉去世後,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兒宗族都被流放到遼東。
回覆列表
比干挖心:
指比干向商紂王進諫忠言,被商紂王剖心殺死之事。後以此比喻統治者無道,殘害忠良。商紂王荒淫無道,其庶兄微子幾次勸導進諫,皆不聽。於是微子與大師(古代三公之一)、少師(輔導太子之官)商議,一起出走避開。商紂王叔父比干,當時任少師官,對紂王的作為不滿,併發誓說,“當臣子的,不得不以死進諫忠言,”遂向商紂王強行進諫。紂王不採納其忠言善意,反而怒氣亂髮地說,“我聽說聖人心有七個窟窿洞。”便破開比干之胸膛,觀看比干的心。此典又作“比干諫”、“剖心比干”、“七竅比干”。
李斯腰斬:
秦朝末年時期,秦二世胡亥為了修建阿方宮,廣徵勞工,把人們的生活推向了痛苦的深淵,李斯和當時的秦國丞相去疾去找胡亥勸他放棄修建阿方宮。
當時胡亥正在和宮女們玩耍,在看到李斯等人的勸諫以後非常生氣,於是下令把李斯等人抓捕到牢獄裡面,李斯當時在獄中曾經給胡亥多次上書,但是都被趙高給攔了下來。
趙高因為忌憚李斯,於是陷害李斯,對胡亥說李斯和他的兒子想要謀反,最終李斯因為受不了趙高的嚴刑拷打,被迫承認了自己想要造反,在公元前208年,李斯和他的兒子被胡亥判處了腰斬,並且誅其三族。
解縉雪埋:
明成祖朱棣靖難成功登基後,知道解縉才能很大,又對他委以重任,不僅讓他入了明朝成立的第一屆內閣(朱棣時期的內閣還只是一個秘書班子,還不是後來那麼強大的內閣),還在永樂二年作了內閣首輔,還讓他任《太祖實錄》的Quattroporte,以及主持纂修曠世鉅著《永樂大帝》,可見永樂大帝對解縉的才能是多麼的認可,這也是小解同學人生的最高峰。不過,盛極而衰,解縉很快因耿直的性格,捲入了朱棣兩兒子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這種鬥爭本來應當是有多遠避多遠,很快解縉被朱棣猜忌,他平時得罪的人趁機落井下石,他一口氣被貶到了安南(今天的越南)。永樂八年,解縉入京奏事,這下他沒有政治頭腦的毛病又犯了,當時朱棣出征在外,他就向太子彙報,漢王朱高煦立即向朱棣進言:解縉趁皇帝不在私見太子,失人臣之禮。猜忌心極重的朱棣極為憤怒,下令錦衣衛逮捕解縉入獄。
解縉被下獄後就被遺忘了,直到永樂13年,錦衣衛頭頭紀綱向朱棣彙報囚犯名冊,朱棣看到了解縉的名字,隨口來了一句:解縉還在世啊?紀綱心領神會,回去後就和解縉喝酒,等解縉喝得爛醉如泥,就將他拖出去埋在雪中凍死,一代才子就以這樣浪漫的死法走完了自己47年的人生。解縉死後,朱棣還抄了他的家,將他的妻兒宗族遷到遼東。
這就是三個成語的典故了,應該該可以解答您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