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德方珠寶

    首先看你想學什麼!

    還可以去相關領域的院校,聽堂找老師的公開課然後利用課間的時間去跟老師聊天,聽老師的建議。

    如果是參加了工作的,涉及到專業知識,還可以找這個領域裡的幾個大咖聊天,聽聽他們的意見

    這樣下來,自己就會對這個領域裡的書比較瞭解,然後就可以根據自己需要,由淺入深系統的制定書單學習。

  • 2 # 手機使用者文化產業作者

            當我看到“關於系統化學習,大家有什麼好書推薦的嗎?”這個題目,忽然想起我在2018年暑期讀過的一本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史蒂芬-柯維(美)的一本著作。現在推薦給大家分享。

            總體感受:

            一、本書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從內到外”實現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柯維將這條主線貫穿全書始終。他告訴我們“只有當人們學會並遵循這些原則,把他們融入到自己的品格中,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與恆久的幸福”。

             二、每章都有一段中心語,概括本章的核心內容。每章開篇都要引用名言,作為導讀的引子。在主體內容的闡述上,既有理論陳述,又有舉例說明。在每章結束後都安排了“付諸行動”的體驗練習,並介紹瞭如何使用本書。強調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三、本書文字優美,插圖奇特,真可謂圖文並茂。每章開篇前都要重複出現七個習慣結構圖,此圖自下而上,由依賴到獨立,再由獨立到互賴闡述了人發展的全過程。前三個習慣著重於如何自我約束,屬於個人領域的成功。後三個習慣著重於培養和修復人際關係,屬於公眾領域的成功。習慣七加強了前面六個習慣,實現真正的獨立和成功的互賴。還如:時間管理矩陣圖、雙贏思維嚮導圖。每章一圖或多圖,強化了讀者對文章的理解,也體現了作者善用左右腦的理念。

            四、七個習慣,即:“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對於這些原則我們並不默生,從字面上就可以明白它的意義,我們卻很少去運用,正如史蒂芬-柯維所說,“這些準則卻是早在我之前就廣為人知,”“我只是把它們整合在一起,透過梳理分析,為人所用。”我們對七個習慣有著先天認知基礎,“只要我們採用柯維體系的中心原則:首先塑造性格,先戰勝自己,才能贏的工作上的勝利。”

            具體感想:

            一、積極主動的態度

            積極主動是其他習慣形成的基礎,它是做人做事應持有的態度。在本章內容中,柯維從多角度向我們介紹了積極主動原則的內涵,以及如何運用積極主動的原則來提升自己。我們知道積極主動和消極被動是截然相反的兩個方面。柯維透過關注圈與影響圈具體分析了兩種人的區別。他認為“積極主動的人專注於“影響圈”,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如書中談到印度的甘地,還有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反,“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於“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環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的事不放,結果越來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當作受害者,並不斷為自己消極行為找藉口。”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一個積極主動的人呢?比爾·蓋茨說得好:“一個好員工,應該是一個積極主動去做事,積極主動去提高自身技能的人。這樣的員工,不必依靠管理手段去觸發他的主觀能動性。”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可以提前5~10分鐘到校,不切著點來;提前2分到教室門口候課,提前備好課,做到胸有成竹,有備而來。還可以向他人主動問好,主動打掃辦公室衛生等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由此來凝聚積極的能量。長期堅持下去,你就有勤快秉性,慢慢遠離懶散,走向成功。俞敏洪便是一個典型範例。

            二、以終為始的願景

            以終為始講的是:任何事物都需要經過兩次創造,先在腦海裡醞釀,然後進行實質創造,換句話說,就是想清楚了目標,然後努力實現之。在這裡,我給大家推薦軟銀Quattroporte孫正義他就實施“以終為始“願景原則,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孫正義1957年8月11日,出生於日本一個普通的韓裔家庭,童年受盡磨難,後去美國讀書,他從小就立下人生理想幹一番大事業。孫正義在19歲時,為自己定下了50年的人生計劃,一直按照這項規劃踐行至今:

            個人使命宣言

            20歲的時候我會向行業宣告我的存在;

            30歲的時候至少要賺1000億日元,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

            40歲的時候為了幹一番大事業,來一場決一勝負的死戰;

            50歲的時候管理好自己的集團,管理資金要1兆億日元以上;

           60歲時平穩地將管理權過度下一任領導者。

            選擇終身事業

            人生計劃制定好,到底要從哪裡開始自己的事業呢?就像自己挑選終身伴侶一樣,孫正義開始物色自己的新事業。這並不是一項簡單工作,必須進行嚴謹而細緻的市場調查不可。他列出了能讓自己傾心的事業的標準:

            1、必須是朝陽產業;

            2、必須是值得自己投入一生的;

            3、這個行業必須是自己感興趣的,能夠讓自己在未來50年裡全身心投入。

            他開始查閱資料,拜訪各領域的專家,聽取經驗,最終跳出了40個候選行業。孫正義確定40個行業後,開始進行細緻的市場調研。這是他高飛前的潛藏與蟄伏期。40個行業,每一項都作出了詳細的組織架構圖,並且做了未來十年的損益預計平衡表、資金週轉表,然後他將這些資料與自己定下的專案選擇標準逐一對照打分。每一個行業的調查檔案加起來都接近半米厚。經過了一年半,他最終確定了--計算機軟體批發。

            建立商業帝國

            孫正義透過一路拼搏嘶殺,1999年10月,投入阿里巴巴2000萬美元,之後為幫助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主動退股,套現3.5億美元。孫正義曾經做過一兩天的世界首富,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他還曾有過這樣輝煌的時刻。2000年,受到股市泡沫的影響,孫正義一度超過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孫正義建立了一個商業帝國,一直按照50年規劃踐行至今。2017年12月1日,孫正義將刊登2017年度全球50大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他的目標是在30年之內使軟銀成為全球十大IT技術公司之一。軟銀的目標是市值達到200萬億日元(2.4萬億美元),擁有5000個子公司。

            三、要事第一的把握

            要事第一把握重點管理,主張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柯維把我們每天做的事分成四個象限,一象限是重要緊急的事(危機),二象限是重要不緊急(鍛練),三象限是不重要緊急的事,四象限是不重要也不緊急。那大多數人為什麼整天忙碌,而且很焦慮呢?就是因為人們一方面被那些重要而且緊急的事情追趕著跑,然後還會把時間花在緊急而不重要的一些事情上,還有一些人把時間花在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上,那為什麼不重要?不緊急的事能花掉人的時間呢? 因為往往它是比較有意思的事,比如說瀏覽微信、看電視;瀏覽網頁(手機電腦)、玩遊戲;頻繁的玩麻將、聚餐,這些不重要,也不緊急,但佔去人們很多的時間。人們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重要但是不緊急的事!比如說每天聽講座看書,或參加培育產能的活動(集體備課、聽課評課),還有騰出來做規劃、準備和預防工作。一般的人都認為這個挺重要的,但是它並不緊急,也就不是那麼重視或者拖延。還比如學校安全工作人人覺得很重要,但是並不緊要。直到它變成重要而且緊要的事,出現了安全問題時,我們才緊張起來應對,實際上之所以出現現在的這種狀況,就是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光關注那些重要緊急的事,而沒有去做那些重要但是不急的事。也就是忽略了安全預防措施,忽略了師生安全意識和防範能力的提升。所以我告誡大家你在解決眼前的問題的同時,一定不要忽略了從現在開始每天堅持做那些重要但是不緊急的事。否則你永遠會忙於處理那些既重要又緊要的事,會讓你精疲力竭。   

            四、雙贏思維的互賴

            習慣四雙贏思維首篇中心語講的好,他說,“雙贏者把生活看作一合作平臺,而不是一個角鬥場。一般人看事情多非此即彼,非強即弱,非勝即敗。”他又說,“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視為自己之失。”柯維同時在文中介紹了人際交往的六種模式,這六種模式分別是:利人利己(雙贏),損人利己(贏/輸),捨己為人(輸/贏),兩敗俱傷(雙輸),獨善其身(贏),好聚好散(放棄交易)。我們說社會性是人的主要特性,個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和發展。每個人在社會中扮演著各種各樣角色,也時時刻刻與社會上各種各樣人的打交道。只要交往就繞不開這六種方式,而只有雙贏才是在相互依賴的環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否則必然導制雙敗俱傷。我在這裡給大家講個雙贏思維的小故事。一隻獅子和一隻野狼同時發現一隻小鹿,於是商量好共同去追捕那隻小鹿。它們合作良好,當野狼把小鹿撲倒,獅子便上前一口把小鹿咬死。但這時獅子起了貪念,不想和野狼分這隻小鹿,於是想把野狼也咬死,可是野狼拼命抵抗,後來狼雖然被獅子咬死,但獅子也受了很重的傷,無法享受美味。這個故事表明:你死我活或你活我死的單贏並不是人類社會的生存之道。在社會上行走,應該遵循雙贏思維的原則,追求你活我也活,尋求雙邊利益,雙方有福同享,皆大歡喜。在此,我想把柯維關於雙贏思維的五個要領中,雙贏人際關係的三個法則分享給大家。

            一、黃金法則:

            寫在《聖經-新約》中的一句話:“你想讓人家怎祥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人家。”

             孔子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寫在聯合國總部大廳作為世界各國遵循的黃金規則。

             二、白銀法則:

            “別人希望你怎樣對待他們,你就怎樣對待他們。”

             付出必有回報

             三、互惠法則:

              人格上:相敬如賓

              情感上:感同身受

              物質上:禮尚往來

              利益上:欲取先予

              道義上:知恩必報

            五、知彼解己的溝通

             當我讀到習慣五知彼解己時,我首先想到的《孫子-謀攻篇》中“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作者為什麼不用知彼知己,而用知彼解己。兩者究竟有什麼不同呢?自己慢慢地往下讀,讀完本章內容自己終於明白了,兩者雖然有相近之處,但所表達的意思有很大的區別。兩者所處環境有差異,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當中,最好的相處模式並不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所謂的贏輸模式,而是“知彼解己”的雙贏模式。正如柯維在中心語中所述,“知彼解己一一首先去尋求瞭解對方,然後再爭取讓對方瞭解自己。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溝通的關鍵。”他既道出了知彼解己在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性,也說明了知彼解己是七個習慣原則中最難做到的原則。因為我們通常把讓別人理解自己放在第一位。根本不願去理解對方或不顧對方的感受。下面這個故事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有位眼科醫生為病人配眼鏡,居然拿下自己的眼鏡給病人試戴,並一再強調“這眼鏡我已經戴了好幾年(我對這事非常有經驗),不管多小的字我都看得清清楚楚的(由我的角度來看成果績效也不錯),你就先拿回去戴吧(我就將這好的經驗不加修飾的直接移轉給你)”。病人問:“這行得通嗎?”

    醫生說:“我戴的時候一切都很好(這制度在我公司的企業文化下執行的非常順暢一切都 OK),你多試試,一定會改善的。”

    病人:“這樣做真的行得通嗎?”

    醫生卻說:“相信我,可以的,你看我戴了十多年。不是都好好的(經營管理完全靠過去自己的經驗,不靠任何科學的分析與幫助),你只要回家多試試(鼓勵埋頭苦幹,只要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照葫蘆畫瓢,去做就成了),就 OK!

    病人:“可是我現在看到的東西都是歪七扭八,地都是斜的,我走路都有問題呢!”

    醫生:“別緊張,心情放輕鬆,只要有信心,你一定可以克服困難的,回去吧!”

            以上故事中的眼科醫生總是把自己的經驗灌輸給別人,用自己的眼鏡給病人治療。真正的溝通應該是先聽後說,應該是依照柯維提出的移情聆聽。要以理解為目的的聆聽,要求聽者站在說話者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感受。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對方。因為人際溝通僅有10%透過語言來進行,30%取決於語調與聲音。其餘60%則得靠肢體語言。所以在移情聆聽的過程中,不僅要耳到,還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體會。傾聽是為了理解,是心和心的深刻交流。所以說,做事情要做到知彼解己,充分了解對方的情況,才能對症下藥,將問題解決。

            六、統合綜效的合作

            我們怎麼理解統合綜效,柯維根據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現象,為我們做了詳盡細緻的分析與說明。比如在自然界,有些不同種的植物,由於生長的很近,它們的根會互相纏繞在一起,土壤質量因為這個原因就會改善,所以這些植物比單獨生長的時候,會長得更茂盛。還有疊放在一起的兩塊木片所能承受的重量大於疊放前分別承受的重量之和。這就是統合綜效,“一加一大於或等於三”,也就是透過創造性的合作實現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那麼我們如何培養統合綜合的習慣呢?下面的例子將說明其中的道理。統合綜效的要點是尊重團隊中每個人的個體差異,同時重視個人參與在團隊中的作用。金秋十月,森林裡一年一度的體育運動會就要召開了。太陽村落的黑熊教練認為只有讓他的隊員全面提高各自體育專案的水平,才能在運動會上取得好的成績。於是,黑熊教練針對鴨子、兔子、松鼠在運動上的薄弱專案展開了魔鬼式的訓練。鴨子的游泳技術頂呱呱,甚至超過了教練的水平,飛行成績也相當不錯,只有跑步最差,因此黑熊教練總是讓他勤練跑步,還為此放棄了游泳訓練。到最後,鴨子的腳蹼嚴重受傷。在運動會的賽場上,游泳成績只取得了第五名。兔子本來是班裡的跑步冠軍,但是在無數次練習游泳之後成績仍不能提高,經不起打擊,最終精神失常。無法參加運動會。松鼠是一個爬樹高手,可是黑熊教練總想強化一下他的跳高技巧。高強度的練習害得他腿部抽筋,結果爬樹比賽中只得了第六名。如果黑熊教練可以發揮他們各自的優點,揚其長,避其短。不只一味的要求他們成為全能,而多注意培養他們的專能。那麼,太陽部落在運動會上的成績就不會像現在一樣了。我們現在明白了統合綜效的精髓就是判斷和尊重差異,取長補短。這才是統合綜效原則本質所在。

            七、不斷更新的創造

             中國有句俗語叫“磨刀不誤砍柴工”。可是多數人只顧砍柴,不重視“磨刀”。我們先來分享一個《磨鋸子》的故事。一位旅行者在森林中看到一個人正在埋頭鋸樹,於是問道:“你在幹什麼?”“沒看見我在鋸這棵樹嗎?”旅行者驚呼:“看你累成這樣,鋸了多久?”“五個多小時了,我都快累死了,這活兒真不好乾!”“那你幹嘛不停下來,把鋸子磨快一點再接著幹,肯定比現在快得多。”“別開玩笑了,我可沒時間磨鋸子,鋸樹還忙不過來呢。”習慣七告訴我們:做事情,要不斷更新自,不斷提升自己,擁有自己的技能、知識,時刻保持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心態,才能保持進步,取得成功。那麼從哪些方面進行不斷更新呢?柯維從圖10一1告訴我們要從四個層面磨練自己即:一是身體層面,包括運動、營養、壓力管理等環節等。二是精神層面,包括自省、良知、使命、價值等。三是智力層面,包括學習新知,磨礪心智,開闊視野等。四是社會/情感層面,包括培養人際關係,增進人際感情,培養內在的安全感等。

            1、身體層面:

            人人都講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是我們在世間的物質依託,沒有了身體,我們在世間的一切就會不復存在。道理大家都懂,就是不重視。因為鍛練身體是第二象限重要不緊要的事。我按照書中“付諸行動”的要求,從四個層面認真做了自我檢測,結果身體方面的檢測最差。我們一週時間是168小時,每天抽出30分鐘鍛鍊自己,一週算下來,我們花在運動上的時間不足3%,這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實際上,多數人連這個都保證不了。

            2、精神層面

            這是一個非常私人的領域,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領域,這個領域是我們修煉自己的地方,這個領域的好壞將會直接影響我們的人生。那麼,如何更新精神層面為我們指引人生方向呢?除文中作家阿瑟-戈登的精神重建外,還有更新自己的價值觀、致力於個人使命宣言和對自己的良知進行教育等。

            3、智力層面

            我們大多數人的智力發展和學習習慣都源自於正規教育。但是,一旦脫離了學校的訓導,脫離了學校的氛圍,我們很多人步入社會就不在深入學習,甚至是不在學習。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不學習等於被淘汰。所以我們要按照柯維的建議,每天“磨刀”一小時,用於閱讀、寫作、規劃和冥想,身體力行,堅持不懈。

             4、社會/情感層面

             前面幾個層面主要與習慣一、二、三密切相關,圍繞著個人願景,自我領導和自我管理的原則。而社會/情感層面主要是與習慣四、五、六密切相關,屬於公眾領域成功的範疇,圍繞著人際關係構建,同理心溝通和創造性合作的原則來更新我們的人生體系。這個階段我們主要是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本著雙贏的目的,運用同理心溝通的技巧,在充分尊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發揮自己和他人的智慧,共同創造更有價值的有效方案。

            不斷更新是一個良性的迴圈過程,必須要學習,堅持,實踐然後再學習,再堅持,再實踐,如此反覆迴圈,達到更高的層次,獲得更多的維度,更高的視野。讓我們行動起來吧,這七個習慣是我們人生成長的指導手冊,讓我們一起實踐這七個習慣,成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   

             真誠的感謝作者為我們提供的這麼寶貴的精神食糧,讓自己可以得到不斷的修煉和進步。

                              

  • 3 # ty1835

    我最近在看《濤動週期論》,它應該有系統思維的這麼一種意識。

    金克木有一本《書都讀完了》,我個人感覺還不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殺神模式!雙槍62分,喬治27分,開拓者再下一城,雷霆為何這麼不堪一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