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的小悟

    〖譯文〗“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夠以正確態度愛人,才能正確態度恨人。”

    大教育家孔子先生推崇仁為道德的第一位置。

    仁是古代儒家的最高道德原則和道德標準。仁主要包括: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孔子把孝、悌做為仁的基礎。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孔子把禮看作是實行仁的規範。知、勇、恭、寬、信、敏、惠,是實行仁的條件。孔子提出要為仁的實現獻身,“殺身成仁”的觀點,對後世影響很大。“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把親愛親族作為最大的仁。孔子很重視後天環境、教育、習行對人起的良好作用。所以,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確立了以仁道為內涵的人格,在具體行為中便可避免不道德的傾向。反之,如果缺乏穩定人格,則往往很難一以貫之保持行為的善。

  • 2 # 感照

    好人,惡人……立人害人。仁者愛人,好人好理解。但是為什麼說唯有仁者能害人呢?

    因為這個仁還要分一下,分為君子之仁與小人之仁或者是婦人之仁。君子愛人,必然教之以禮。小人或婦人愛人,必徇之以私,私情必然廢公,所以孔子這句話主要是區別君子與小人!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3 # 明境國學

    翻譯過來:只有行仁的人才能夠做到喜愛好人,厭惡壞人。

    行仁是有標準的,是需要明辨是非善惡的。所以,孔子才最討厭沒有是非立場的鄉愿!

    行仁之人首先就要做到堅定立場,愛憎分明,因為這是最基本的標準。若是喪失了這個標準,和好壞人都能打成一片,那無異於幫助惡人掩蓋罪行,甚至幫助惡人偽造出好的名聲,讓周遭的人誤以為惡人不惡,進而因缺少防範心而遭到惡人的傷害。

    《周易.遁》雲: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和孔子的思維基本一致,遠離小人是最基本的態度,但不要明顯表現出對小人的厭惡,而是用嚴厲的態度讓小人退避三舍。君子遠離小人,是對周遭人的一種警示,太過厭惡小人會招致不必要的禍端,態度嚴厲可以讓想利用君子的小人沒有可乘之機。

    由此可知,行仁者首先要有堅定的立場,只有摒除不必要的私心才能始終維持住自身的立場,要親近君子賢者,疏離小人惡人,才能樹立起好的典範,踏出行仁的第一步。

  • 4 # 高暉

    愛憎分明,才是有立場的人,才是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的人。和稀泥、無原則搞妥協、遇到問題繞道走、遇到各方觀點不同時做牆頭草,遇到矛盾奉行逃跑主義,迴避矛盾,不敢正面應對和主動擔當,這些都不是君子所為,和儒家提倡的仁不相融。否則,是對仁的片面理解。

  • 5 # 吳公子燎

    好惡都是四聲,就是(hao,wu)。翻譯起來很簡單

    “只有仁者才能區分好賴人”“只有仁者才知道該愛(肯定,讚美)什麼人,討厭(憎惡,反對)什麼人”

    個人好惡,比如你自己喜歡或者討厭這個人,就是個人喜好。是你樂意。

    但是評價一個人呢?不能光憑好惡,得有個標準。這裡的評價是社會評價

    社會標準是什麼呢?孔子認為就是看一個人的行為是不是符合“仁”

    孔子認為仁是標準。

    那仁的標準掌握在誰手裡呢?當然是在仁者的手裡,因為仁者已經做到了仁。

    但是誰規定了仁就是標準呢?

    孔子說,我規定的。

    老子說你規定的,我不服,我覺得你都不懂道,還是別驕傲,夾著尾巴做人的好。

    墨子也說,你規定的,我不服,你說仁愛,我偏說兼愛。

    楊朱說,我也不服,聊什麼仁,愛人就是瞎扯,拔一毛利天下的事我才不幹。

    所以百家爭鳴,互相激盪,誰也不服誰。

    不服,孔子有辦法嗎?沒辦法,他只能把這個話說出來,服的人就聽,就按著辦,不服的人,就不聽。

    爭了半天,到了漢代,出了個政策,說別聊了,也別爭了,孔子說的對,以後就按孔子說的來,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然後,孔子的學說就真的成了標準

    準確的說,也不能說是孔子的學說成了標準,因為後人不斷的往孔子學說裡面加東西,甚至曲解孔子,但是孔子也沒辦法啊,他死了,死了的人沒有辦法反駁,對於這種耍流氓的行為,孔子沒辦法,鍋就一直揹著。

    標準問題,是權力問題,誰掌握標準,誰就擁有了權力。

    誰掌握瞭解釋標準的權力,誰就說了算。

    說個生活的例子:你籤合同,不管面對的是電信還是水務還是個民營私企,都能看到一句話,本合同的最終解釋權歸我所有。

  • 6 # PersonF

    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篇第四》)即是說,只有仁者能公正無私地去喜愛人、憎惡人。什麼事情都要做到恰到好處,這是孔子立身處世的信條。人如果不能公正地去愛人,善惡不分,不能算仁者。“仁”在孔子心中,不僅包括“愛人”,而且還包括“恨人”。在別人看來,仁者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即無分別心。既然沒有了分別心,能以一種平等的心面對一切,那愛與恨之間就沒有界限了。然而孔子的著眼點並不在此。如果仁者無愛無憎,那麼世界上也就不會存在正道與邪道的區別了,這樣黑白不分、是非不明、忠奸不辨的現象將必然會無處不在。孔子認為,人若僅有愛而無恨,不算是仁者。但是從宋儒到現在的人們,幾乎都把孔子的愛憎理解錯了,認為愛與恨必然是涇渭分明的,可以說是水火不容的。事實上,孔子並沒有這個意思,只是後人的誤讀而已。孔子很敬重老子,向來視老子為師,曾請教過老子一些問題。有人問孔子,老子說過“報怨以德”,你覺得怎麼樣呢?孔子卻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應該以公正無私來對待仇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問的人本以為孔子是“仁愛”論者,一定會說用恩德來回報人的仇怨,這樣做才是嚴己寬人,達到他所謂“仁愛”的境界,孔子肯定會同意的。但他卻沒有想到,孔子又是一位“以禮節和”論者,主張什麼事情都要受禮的節制,做到恰到好處,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如果大家都來以德報怨,是非不明,善惡不分,就只能助長作惡者的氣焰,使他們更加肆無忌憚,危害社會。這樣一來只會讓社會的風氣每況愈下,沒有人會有“仁德”了。人們都想著,不管我做了什麼,別人都會以\"德\"來回報\"怨\",那我就做只對我有益的事就行,也不用在乎別人的感受。其結果必然民風不正,惡意肆掠。這是孔子所不願看到的。明代有一個“中山狼”的寓言,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有一個名叫東郭先生的讀書人,要到北方的中山去找個官做。他趕著自己那一頭跛足的小驢子,驢背上馱著一袋書,在清晨趕路時,不料迷失了方向。正在他驚惶失措時,遇到了一條被晉國大夫趙簡子打獵射傷的惡狼,而且正被趙簡子緊緊追趕。狼哀告求救,並說了一些有恩必報的娓娓言辭。因此,東郭先生動了“仁愛”之心,讓狼鑽進他裝書的口袋裡躲藏,用一番謊言騙過了怒氣衝衝趕來找狼的趙簡子。沒想到等趙簡子走遠,這條惡狼從口袋裡被放出以後,竟兇相畢露,要吞噬東郭先生來果腹。可憐的東郭先生無奈地騙狼說,此事要按民間習慣請教“三老”評理定奪。東郭先生和狼先是問了老杏樹和老牛,都沒有結果。最後請教了一位鬚眉皆白的長者,這位老人假裝不相信他們的申述,要狼再鑽進口袋試試,使狼中計受縛。老人要東郭先生用佩戴的短劍刺死惡狼,可是東郭先生卻說:“這不是要害死狼了嗎?”老人不禁又好氣又好笑,哭笑不得地說:“禽獸忘恩負義到這種地步,你都不忍心殺它,你這是仁慈到愚蠢的程度,可不是君子所為。”東郭先生在老人的幫助下,終於將這條惡狼殺死了。

    0

  • 7 # 朱八戒CC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語出《論語.里仁篇》,意思是: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儒家的核心是“仁”,是仁者愛人,但並非只有“愛人”的一面,也有“惡人”的一面。

    仁者愛人是愛那些有著良好道德品質之人,並不是無原則放縱惡習之人,不是一味忍讓得寸進尺無理取鬧者。仁者心正,能站在客觀立場上看待人和事,對他人的評價,從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對其進行分析,不將個人感情參加進去,從客觀入手,做出準確的評論。

    仁是發自內心的律己恕人,既有一顆仁德之心,又能夠愛憎分明,辨別是非,分清善惡。觀社會百態不為外物所誘,看個人行為不為表面所蒙,心中有一個衡量善惡的標準。

    正確地關愛他人意義重大,這是弘揚正義大道,是一種處世的智慧。這樣善人能得到鼓勵成為榜樣,惡人能得到教訓悔過自新。在生活中,每個人都能好人,也能惡人,這正是人性複雜的一個重要原因。有過失之人只要知錯就改,靜思悔過,能重新踐行仁德,他還是值得可愛之人。

    仁者是一種人生價值觀的體現,真正的仁者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具有強烈的道德意識。“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是要求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遵從仁德禮義的標準,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渝,保持氣節。

  • 8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孔子在《論語》的這兩句話,在強調以禮制為內容的“人性論”思想。古今學者對之多有發揮,查閱不難。下面換個角度介紹些知識,供參考。

    【1、字面隱義】

    “唯”指反省和禮教的重要性,“仁”指平等,“好(hao,四聲)、惡(wu,四聲)”指禮教的內容。連起來看,大意是:只有依從聖教的人,常反省內在的人性,言行平等於一切,才能徹悟自心的邪正,懂得怎樣“知己知彼”。

    【2、解讀關鍵】

    主要是三個:(1)因為儒家只教人“反思自我,向內修己”,以萬物為師、為鏡去自育,見一切都是見“自己”,故此處的“仁者”不指外人,指自己的人性。人從禮教,後能有仁,故“仁者”也指修養。(2)“好惡”都是人思維和行動的傾向性,二字含義相對,如同人性上的“正邪”相對。在此不做動詞解,而做名詞解,比較恰當,即人性之正、人性之邪。(3)“仁、好、惡”都是反省之得,唯有先知己,後才能知人;唯有先知性,後才能知行;唯有先知禮,後才能知義。

    【3、此句的思想性】

    主要有兩點:(1)反省重於一切。人不究己,沒有智慧;人不糾錯,沒有進步;人不改邪,沒有前途。(2)禮教以“反省”為大門。仁愛生於自明,公義起於自智,大行發於思正。反之,人若違背禮教,不能反思,則被情緒所左右,好惡無常,行為顛倒,近邪遠正,是為大錯。

    【4、辨析】

    主要是三點:(1)必須看清標題句在講“自我教育”,不講“怎麼看別人”,因為己正,看一切正;己邪,看一切邪。“仁、好、惡”都是對自己講的話,是推人反省的教語;若以為指別人,此句就成旁觀者看熱鬧,違背了儒家宗旨,且孔子哪會教人幹這種傻事!(2)“好惡”不是自己生“好惡心”,或對外人有“好惡”,而是內察自心的“好惡(正邪)”,懂得“好惡”的標準。人不先以禮制矯正自心的“好惡”,看外人就常在顛倒中,不能懂真正的“好惡”。(3)禮教是人的外師,本性是人的內師。人從禮教起步,向內用功就叫“格、致、誠、正”,日久生智,願行如君子。所以,標題句也在教人怎樣選擇老師。以人為師,易迷;以教為師,易惑;以性為師,易慧。為何?人性中自有圓滿的仁愛禮義,不需向外學,不能向外求,必須內修內得。一切聖賢教理都是本性就有的,用反省的方法恢復即可,不靠外人灌輸賜予。

    總之,己先在仁,後知好惡;己先在正,後覺好惡;己先無邪,後辯好惡。人離禮教,就不能知己,又何以知人、知物、知世、知命?

  • 9 # 朋友A朋友

    孔子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真正的含義應該是,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確的愛人和恨人。是否有仁德是愛和憎的標準。

    網路評論中不乏所謂的“憤青”和“噴子”,他們站在個人的狹隘角度,發洩一己之私憤,表達自己的喜愛和憎惡之情,那就不是正確地愛一個人、恨一個人,不是孔子的“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的思想。

    近日,《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抓好網路空間的道德建設的要求,讓正確道德取向成為網路空間主流,有利於我們增強對孔子“為人者能好人,能惡人”的理解。

    我們先看看孔子對“仁”的解釋。

    “仁”是孔子《論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有109處,從多方面說明了“仁”的內容和含義。

    例如: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認為孝敬父母順從兄長是“仁”的根本。

    “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這五者就是“恭、寬、信、敏、惠”,要予人恭敬,包容他人,堅守誠信,少說多做,施惠於人,做到了這五點,也就有仁德了。

    “巧言令色,鮮仁矣”,花言巧語,裝出和悅的樣子,這樣的人“仁心”就少了。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喜愛仁德的人,沒有比這再好的了;憎惡不仁的人,也就是有仁德的表現。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孔子的“好人”“惡人”是以“仁”為前提,只有做到了仁,才能有正確的愛和恨。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對孔子這樣大思想家說的話,不能僅僅從字面上理解,要透過字面理解其真正的含義和所表達的思想。

    仁者,是有仁德的人,好是喜愛,惡為憎惡,孔子的意思是,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孔子沒有說要愛什麼人,要恨什麼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仁者喜愛的是有仁德的人,憎惡的是沒有仁德的人。

    所以,孔子真正的意思是,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確地愛人、恨人,喜愛有仁德的人,憎恨沒有仁德的人。

    由此可見,孔子是把“仁德”作為評判“好”“惡”的標準,有仁德我們就喜愛,沒有仁德我們就憎惡。

    在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上,法國隊的姆巴佩一戰成名,但是在和比利時隊的比賽中,故意拖延比賽時間,在比利時隊發球時,將足球扔入場內,並盤帶到禁區,影響比利時隊員發球。雖然姆巴佩是幫助法國隊贏球,最終也贏得了比賽的勝利,但姆巴佩這一沒有“仁德”,缺乏體育道德精神的行為,依然被眾多法國隊球迷所“厭惡”。這就是以“仁德”為標準來評判姆巴佩的行為。

    我們要真正理解孔子的“好人”“惡人”,做一個有仁德的人,正確地喜愛一個人、憎惡一個人,不做網路的“噴子”,不以一己之私而度人,讓正確的道德取向成為社會和生活的主流。

  • 10 # 紫天雲

    《論語》指出:“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意思是說,只有仁人才能正確的喜愛別人、才能正確的厭惡別人。

    換句話說,在孔子看來,只有具備仁德的人,才能正確的評價別人而不失之於偏頗,在此基礎上,進而做到正確的喜愛別人、正確的厭惡別人。

    能做到正確的評價別人,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仁”德,而且還要有對時、勢、地、事、物、情、理等要素的整體把握和綜合研判,這樣才會對一個人進行全面、客觀、中肯的評價,從而得出科學正確的結論。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正確評價別人的人卻並不多。人們往往是基於一己之私,而對別人評頭論足,甚至是惡意詆譭,而這樣的人,就不是孔子所說的“仁者”,他們不能正確的評價別人,當然也就不能正確的喜愛別人、也不能正確的厭惡別人。

    因此,當我們聽到別人說自己的壞話時,就要先弄明白對方是否為“仁者”、自己是否存在別人所說的缺陷與不足,如果別人真的是“仁者”,而我們也確實存在別人所說的缺陷與不足,那麼我們就要認真加以改正。

    反之,如果背後說自己壞話的人並不是“仁者”,而且我們也確實不存在別人所說的缺陷與不足,那麼,我們完全可以對此置之不理,完全可以“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 11 # 三國鬥

    仁者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大意是,孔子說:“只有仁者能公正地自愛人,也能公正的厭惡人。”

    我們要培養自己沒有偏私之心的好喜歡!

    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不斷的提升自己,調整自己,修正自己。我們要及時反省自己,出現任何些許的偏差要及時進行糾偏,以回覆到正確的狀態。

    我們要養成沒有偏私之心的良好習慣!只有培養了自己的良好的、過硬的品行,我們才能真正的愛所當愛,否定所應當否定的!

    良好的品行修養,使我們克服困難、抵禦誘惑、不忘初心的根本保證!我們必須培養我們的道德修養,不斷進行調整和修正,時時刻刻不放鬆,逐步取得進步和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熱身賽期間,郭艾倫遭熱情球迷挽手不放,歪嘴痛苦險些被誤傷,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