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銀河淘玉

    地震不地震與宜不宜居有關係嗎?關係很小。人類更依賴的是Sunny,雨水,空氣,交通,動植物資源,農耕條件等。而不太考慮地不地震。就算最愛地震的地方,也是幾代人才震一下。不至於太影響宜居度的。

  • 2 # 非遊記

    我特意下了全球地震帶圖,果然非洲很‘安全’

    但是對於非洲人民和我們這些在非洲的華人來說,去非洲考慮的問題太多了,適不適合在非洲住,工作,掙錢,真是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咱們拋開戰亂不說,就是單說非洲的環境是不是人居住

    上圖中,已經很明白了,除了中間綠色上下都是白色,其實下面也就是南非還好,主要是上面北非地區基本被沙哈拉沙漠覆蓋。

    這的沙漠是人類誕生之前就有的,無法改變。中非和西非大部分國家才是非洲的好地方,這裡雨水充沛,適合種植農作物,這是就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條件。

    看看以上的非洲國家,正在戰亂的有幾個?

    單單利比亞殘餘分子就可以禍害周邊國家,從阿爾及利亞到馬裡,屠村事件發生好幾起。

    南非是以前最發達的非洲國家,不過現在也被奈及利亞超越了,很多中國企業在非洲各個國家,也會發生很多難以控制的事件,而且還有瘧疾橫行,更加艱難。

    其實非洲各個國家都能和平的話,非洲一定不會是現在這樣,這是全世界期望看到事,只有實現和平,非洲大陸才真正成為人類宜居的好地方。

  • 3 # 州洪348

    地震的確很危險、我也一樣怕怕的、隨著人類高度發展、大樓林立處處偕是、我們考慮大樓高度、以及基礎深度、硬度式軟度適宜條件都要做到位、地震帶旳確很多、有名的南美洲智利、日本、中國、印尼、歐洲等等都是有名的震奌、但是人類為理想免供適應、突破難度一樣的好地方好居所、非洲少有地震、但他們發展比較慢奌、相對他們的建材能省點、說來說去也是一樣的食.衣.住.行.啊

  • 4 # 老北京231

    影響人類居住環境的自然因素有很多,溫度溼度,四季交替,年降雨量等等。當然也包括自然災害。自然災害又分很多種,有地震,海嘯,火山爆發,颱風,洪澇,泥石流等等。相對而言,大到足以威脅到人類的地震還是比較少見的。因而在衡量是否宜居時候,地震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除非處於最活躍的地震帶上。

    況且,是否宜居,很大程度上還要考慮當地的人文因素和發展狀況,比如經濟發達程度,道路交通便利程度,水電氣暖及衛生條件,醫療教育設施,就業前景,國民福利,政治局勢,治安狀況等等。

    再者,當地居民的種族,文化,信仰,對外來族群的包容度等等,都是是否宜居的重要因素。

    綜合以上因素,就目前的狀況,非洲的絕大多數國家顯然並非最宜居的地方。

  • 5 # 地理沙龍

    謝謝邀請,地震是一種地質災害,是由於地下的岩層斷裂並快速釋放能量,導致地面震動。地震是一種常見的地質災害,但是地震的分佈並不均勻,地震多發在板塊的消亡邊界,世界上有兩大地震多發區域,分別是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而亞洲剛好位於這兩大地震帶附近,所以地震頻發。

    非洲北部地區靠近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也時有地震發生,但是非洲大部分割槽域都遠離兩大地震帶,所以總體上非洲少有地震發生。不過,一個地區是不是宜居,也不僅僅從地震災害一個角度來分析,還要包括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多方面自然因素的影響。我們來分析下非洲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大家看看是不是宜居。

    非洲的地形主要是高原地形,被稱為高原大陸,不過總體海拔不是很高。非洲大陸主要地處南北迴歸線之間,地處熱帶地區,是一個熱帶大陸。從氣候型別角度來看,非洲有大片的熱帶沙漠氣候,特別是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地區,降水稀少。此外,非洲還有大面積的熱帶草原氣候分佈,降水季節變化大,全年分明顯的雨季和旱季。非洲的剛果盆地地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植被茂密。總體上來看,非洲的氣候並不十分宜居。

  • 6 # zzzbboy

    不見得吧,宜居?不應以地震發生的多少來定論。

    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在北半球,自然,這裡的監控更完善,釋出訊息的渠道也更多。

    而且,我們畢竟和那裡相隔太遙遠,加上那裡比較落後,關心自然就少了。獲得的資訊自然就會有不對稱。世界的“喉舌”都在發達國家的掌控中,就像現在歐美國家的人對中國還有很多偏見。

  • 7 # 噼裡啪啦708

    亞洲的大陸海岸線綿長而曲折,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大洲。海岸型別複雜。 多半島和島嶼,是半島面積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加里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亞洲地形總的特點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嶺彙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全洲面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地勢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脈,最高大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在各高大山脈之間有許多面積廣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側還分佈著廣闊的平原。亞洲有許多著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 0 0 0 米以上的高峰,全分佈在喀喇崑崙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 8 4 4.43米。亞洲有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於地中海海面3 9 2 米),還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的島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東部沿海島嶼、中亞和西亞北部地震頻繁。亞洲的許多大河發源於中部山地,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流區主 要分佈在亞洲中部和西部。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97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伏爾加河(世界最長)(3,690公里),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2179千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其氣候基本特徵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型別複雜。北部沿 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東部靠太平洋的中緯度地區屬季風氣候,向南過渡到亞熱帶森林氣候。東南亞和南亞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赤道附近多屬熱帶雨林氣候。中亞和西亞大部分地區屬沙漠和草原氣候。西亞地中海沿岸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西伯利亞東部的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達攝氏-71度,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自北到南為溫帶、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這三種季風氣候。歐洲東歐平原北自巴倫支海和白海之濱,南抵黑海和裡海沿岸,東起烏拉爾山脈西麓,西迄波羅的海東岸和喀爾巴阡山脈東麓。在地質構造上,除南部少數地區外,主要屬於俄羅斯地臺。地臺基底的埋藏深度各地不一,深者距地表數千米,甚至一、二萬米,淺者僅一、二百米,甚至更淺。地臺基底上面的沉積岩蓋層由晚元古代直到第四紀的各個時期的岩層組成。地臺蓋層表層岩石的年齡由西北向東南逐漸變新:西北部主要是古生代岩層,中部是大面積的中生代岩層,東部以二選紀岩層佔優勢,南部基本上是第三紀岩層,東南部是第四紀的沉積物。地臺蓋層上的沉積岩一般呈水平狀分佈,或略有傾斜,但是有些地段由於受後期地殼運動的影響而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形,形成平緩的長垣和穹形高地,某些地段(如伏爾加河以東地區)甚至形成斷層。 東歐平原的地形是波狀起伏的,丘陵性的高地和比較平坦的低地交錯分佈,這些高地和低地的成因往往與構造運動有關,它們有的是前寒武紀基底的直接承襲,有的是地臺蓋層區域性變形的結果。前者如第聶伯丘陵、中俄羅斯丘陵、第聶伯低地、黑海低地(Причерноморскаянизм.)、裡海低地等,後者如伏爾加丘陵、斯摩稜斯克-莫斯科丘陵、北烏瓦累丘陵等。被稱為冰磧丘陵的瓦爾代丘陵,在第四紀以前實際上是單面山地形。 第四紀的冰川作用對東歐平原現代地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冰川的作用,東歐平原北半部的地貌是比較年輕的,這裡冰川的堆積作用很明顯,流水的侵蝕作用較弱,地表起伏不平。 在冰川作用區以外的東歐平原南部地區,流水侵蝕作用開始於第三紀或白堊紀末,地貌發育已進入壯年期,地面比較平坦,河谷中發育了階地,一般有2—4級。由於這裡黃土分佈廣泛,沖溝很發育。 東歐平原的氣候屬溫和的大陸性氣候,由北向南分為苔原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溫帶大陸性溼潤氣候、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和乾旱氣候四個型別。 東歐平原冬季氣溫普遍在0℃以下(只有克里木半島南岸一小塊地區除外),等溫線的分佈受非地帶性因素影響大,大致呈北北西-南南東方向延伸,氣溫由西南向東北遞減,西南部在-5℃左右,東北部減到-20℃左右。夏季氣溫分佈主要受太陽輻射影響,溫度自北而南增加,等溫線接近緯向,東部略向北偏,顯示向大陸性增強。7月平均溫大部分地區在15—20℃之間,北冰洋沿岸為10℃左右,基什尼奧夫—哈爾科夫—烏法一線以南在20℃以上。裡海北岸夏季氣溫可達25℃,這是東歐平原夏季氣溫最高的地區。 東歐平原氣溫的分佈,儘管冬季時受非地帶性因素影響大,但是,生長期溫度的分佈卻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徵。降水的地區分佈也帶有地帶性色彩,中部地帶降水最多,平原地區一般為550—600mm,丘陵地區為650—700mm。這一降水較多區西部寬、東部窄,呈楔狀直插烏拉爾,由此往北、往南,降水量減少。北部一般為500—400毫米,北冰洋沿岸減少到300mm,南部草原地區一般為450—250mm,裡海低地在200mm以下。東歐平原的降水主要與氣旋活動有關,上述的降水分佈特點,反映了東歐平原氣旋活動的規律性。 東歐平原的蒸發力主要與暖季氣溫分佈有關,表現為自北向南增強。例如,白海沿岸的年蒸發力為150mm,針葉林地帶為300mm,草原地帶為700—800mm,裡海低地達1000mm以上。把蒸發力的分佈與降水分佈相對照,可知東歐平原北部降水量超過蒸發量,常年處於過溼狀態;而南部,特別是東南部,則降水嚴重不足,常常引起旱災。 降水量超過或接近蒸發量的地區,一般都適於喬木生長,因此在東歐平原的北部和中部形成廣闊的森林帶。在處於過溼狀態的北部地區主要是鬱閉的暗針葉林;闊葉林適於生長在水分的收入和支出接近平衡的中部溼潤地區;在列寧格勒—喀山—基輔這一三角地帶分佈著大面積的針葉-闊葉混交林。 東歐平原沒有連續的闊葉林帶。在基輔—高爾基—喀山一線以南,年蒸發力開始大於年降水量,闊葉林中出現大片的雜草草原,往南,草原的比重逐漸增大,森林的比重相應減小,這就是森林向草原的過渡地帶——森林草原帶。東歐平原的森林草原帶佔有相當大的寬度。 東歐平原的南部和東南部水分平衡為負值,不利於喬木生長,成為草原、半荒漠。甚至荒漠;北部北冰洋沿岸地帶,雖然水分充足,但是氣溫過低,也不適於喬木生長,因而形成苔原植被。 東歐平原森林帶是蘇聯的重要木材生產地,木材的年採伐量佔全蘇40%左右,在蘇聯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在森林帶的南部,灰化土被肥力較高的生草灰化土所代替,耕地比重逐漸增加,但是,由於這裡氣溫較低,土壤也不很肥沃,而且在開墾土地的過程中必須清除大量石塊(冰磧中的石塊),自然條件對於發展耕作業並不有利,因此這裡乳用畜牧業比較發達,耕作業以種植耐寒的亞麻、馬鈴薯、大麥、黑麥為主。 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是蘇聯的主要農業區,這裡盛產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以及甜菜、大麻、向日葵等經濟作物,在城鎮周圍還發展了果品生產和乳肉兩用畜牧業。 綜上所述可知,東歐平原在平原地形和具有一定大陸性的氣候的前提下,氣溫、降水、熱量和水分的對比關係,以及與此有關的土壤、植被等地理要素,在分佈上都表現出比較明顯的緯向地帶性。因此可以說,地帶性明顯是東歐平原自然環境的主要特點。在這裡,具有比較齊全的溫帶地帶譜,自北而南可以分為七個自然地帶:苔原帶、森林苔原帶、針葉林帶、針葉-闊葉混交林帶、森林草原帶、草原帶、半荒漠和荒漠帶。在克里木半島的南岸還有面積不大的亞熱帶森林景觀,在北冰洋的島嶼上主要是冰原景觀。 (二)烏拉爾山地區 烏拉爾位於東歐平原的東部邊緣,是一個由許多條南北走向互相平行的山脈組成的山系,南北綿延2000km,而寬度只有40—60km,最寬處也在百公里以下,很像鑲嵌在東歐平原與西西伯利平原之間的一條綵帶,“烏拉爾”即因此而得名。 烏拉爾地槽發育在東Continental臺的東部邊緣上,這是一條典型的古生代地槽,裂谷形成於寒武紀末或奧陶紀初,在整個下古生代都處在拉張和下降、沉積過程中。這一過程,只在加里東運動期間有過短暫的中斷。中石炭世時,拉張運動被擠壓運動所代替,沉降和堆積過程轉變為褶皺和抬升,由於擠壓力來自東方,因此地槽東部先開始褶皺,二疊紀時擴充套件到西部,到三疊紀褶皺作用才最後完成。與擠壓力來自東方相聯絡,地槽東部的構造運動很劇烈,這裡不但有複雜的褶皺作用,而且產生規模較大的斷裂,同時還伴隨著大規模的花崗岩侵入;西部構造運動比較和緩,主要是簡單褶皺,斷層很少,沒有花崗岩侵入。 褶皺過程的自東向西發展,導致烏拉爾的地質構造和礦藏分佈都呈南北延伸,東西更替的帶狀。同時,地形也與地質構造相適應,山地由數列互相平行的南北走向山脈組成。 從侏羅紀到第三紀中期是烏拉爾山脈的構造平靜時期,剝蝕作用把山脈削平,使它成為一片波狀的準平原,與現今的哈薩克丘陵有些相似。從新第三紀開始,由於受阿爾卑斯運動的影響,烏拉爾發生不均衡抬升,北烏拉爾和南烏拉爾抬升的幅度較大,地勢較高,中烏拉爾由於受烏法地塊的牽制,抬升不大,地勢較低。總的說,烏拉爾的地貌屬於中山或低山型別。它的東西坡不對稱,東坡陡降到西西伯利亞平原,西坡較緩,逐漸過渡到東歐平原;山頂是古老的夷平面,一般比較平坦,個別山峰呈穹狀,只有北部的極地烏拉爾才能見到鋸齒狀的阿爾卑斯型山峰。 由於烏拉爾的地勢不太高,山脈的寬度也不大,因此山地氣候的特徵不顯著,它的氣候基本上重現了東西兩側相鄰平原氣候的特徵,但是氣候型別的界線略向南移,氣候狀況也比平原複雜些。氣溫的南北差異,夏季比冬季大,7月平均溫烏拉爾南端為20℃,而北端還不到10℃,相差10℃以上,1月平均溫南部為-16℃左右,而北部為-20℃左右,相差僅4℃左右。烏拉爾山脈的走向正好與氣旋執行的方向成直交,因此西坡降水比較豐富,一般為600—700mm,北烏拉爾可達800—1000mm,東坡的降水量一般比西坡相應緯度少100—150mm。 烏拉爾的植被以森林植被為主,尤其是針葉林的分佈最為廣泛。在種屬的組成上,烏拉爾的森林有兩個特點;1)針葉樹幾乎全屬西伯利亞種,有西伯利亞雲杉、西伯利亞冷杉、西伯利亞紅松、蘇氏落葉松和松樹等;2)闊葉樹的種類很少,只有櫟、榆、尖葉槭、椴等,由於西伯利亞氣候的大陸性較強,多數闊葉樹只分布在西坡,只有椴樹能越過分水嶺向東擴充套件。苔原植被僅見於極地烏拉爾,其他地區則以垂直帶性的形式出現在高山上。森林的上限自北而南升高,例如北烏拉爾為450—600m,中烏拉爾為600—750m,南烏拉爾為1000—1100m。森林草原和草原分佈在烏拉爾山的南部,它以半環狀的形式環抱著向南突出的混交林。 非洲一、位置(西經10—東經50;南緯30—北緯30)二、地形:1、型別 高原為主的“高原大陸”—高原(衣索比亞高原(“非洲屋脊”)、東非高原(乞力馬扎羅山為非洲最高)、南非高原); 山脈(阿特拉斯山、德拉肯斯山); 盆地(剛果盆地等); 平原(尼羅河谷地與三角洲)2、地勢:東南高,西北低3、兩大特殊地形區:(1)東非大裂谷(世界上最大裂谷帶)——①位置(南起贊比西河口,向北經紅海,一直延伸到死海附近) ②沿途地貌(懸崖峭壁;多火山;谷底連串的湖泊) ③成因(地殼運動,板塊張裂陷落而成) ④影響(導致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2)剛果盆地(世界最大盆地)——內流湖因地殼上升,而後受剛果河侵蝕下切,湖水外洩而成三、氣候:1、分佈、特點、成因熱帶雨林 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沿岸;馬拉加西東側 全年高溫多雨 終年受赤道低壓帶影響,盛行上升氣流,多對流雨 熱帶草原 非洲大陸中南部大部;馬拉加西西側 全年高溫;乾溼交替(北半球6—10月溼季;11—次年5月乾季。南半球相反) 赤道低壓與信風交替控制(夏道低壓;冬信風) 熱帶沙漠 北部撒哈拉沙漠;南迴歸線穿過的非洲南部西側沿海 全年炎熱乾燥 副高或信風影響 地中海 北部地中海沿岸 夏炎熱乾燥;冬溫各多雨 西風與副高交替控制 高山氣候 東非和衣索比亞高原的高山 氣溫與降水隨海拔增而變化 海拔高2、幾種氣候的特殊分佈分析(1)熱帶雨林:①馬拉加西東—暖溼的東南信風;地勢高處於信風迎風坡,多地形雨;馬拉加西暖流增溫增溼作用 ②幾內亞灣沿岸—赤道低壓的影響;暖溼的西南風;地勢高處於西南風迎風坡;沿岸暖流增溫增溼(2)撒哈拉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沙漠原因:①副高影響;②乾燥的東北信風;③海岸線平直且北部陸地寬,受海洋影響小;④高原地形起伏小,乾旱氣候變化小;⑤西部沿岸的加那利寒流降溫減溼作用(3)東非高原赤道穿過地區的熱帶草原氣候:地勢高,氣溫較低,降水較少,故不能形成熱帶雨林而成為熱帶草原氣候。(4)南迴歸線穿過的非洲東側是熱帶草原、西側卻是熱帶沙漠氣候:①西側熱沙—副高影響;乾燥的東南信風;本格拉寒流降溫減溼作用。②東側熱草—暖溼的東南信風迎風坡;沿岸暖流作用。3、氣候總體特點:(1)“熱帶大陸”—大部在南北迴歸線間,以熱帶氣候為主,氣溫高。 (2)“乾燥大陸”—熱帶草原和熱帶沙漠氣候在各洲中面積最大,降水總體較少。 (3)氣候型別南北對稱分佈—赤道穿過非洲中部;高原地形為主,海岸線平直四、河湖(一)、河流:1、主要的河流(尼羅河、剛果河、贊比西河、尼日河)(1)尼羅河—①發源於東非高原,由流經熱帶草區的白尼羅河(東非高原)和青尼羅河(衣索比亞高原)兩支流相會,由南向北流入地中海。②世界最長河流。③汛期:6—10月(正值熱帶草原氣的溼季,雨水補給多)。(2)剛果河—①幹流兩次穿過赤道;②水文特徵(水量大;無明顯汛期;無冰期;含沙量小);③世界水能最豐富的河流(降水豐,水量大;流地地形起伏大落差大)(二)、湖泊:維多利亞湖(非洲最大)、坦噶尼喀湖(非洲最深)共同點—外流湖(淡水湖);構造湖(板塊運動,地殼斷裂陷落而成) 回答者: 藍寶小妖 | 五級 | 2010-6-23 18:43 非洲自然地理特徵~大陸北寬南窄,海岸線平直。~地形以高原為主,如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等。~在高原與高原之間,分佈著一些大型盆地,如薩伊盆地。~大陸周圍分佈著狹窄的平原。~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東非大裂谷是地球上最長的斷裂帶。~氣候呈南北對稱分佈。~自然資源豐富,有“富饒的大陸”之稱。~自然災害頻繁。人文地理特徵~人口6億多,北非以阿拉伯人居多,沙哈拉沙漠以南主要是黑種人。南部有白人,是歐洲移民的後裔。~糧食供應不足是非洲的普遍問題。~大部分國家的“單一商品經濟”出口價格波動大,因此大多數非洲國家都很貧窮。~非洲經濟發展最好的國家:南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華尚武之風,自北宋以後,為何日漸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