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鈺文話歷史

    這個和唐中後期的藩鎮割據有很大關係。唐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愈演愈烈,這個是唐滅亡的重要原因。唐滅以後,就是五代十國,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時期,但是,五代十國裡有個難得的明君,就是,後周皇帝柴榮,他本最有希望一統全國,可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他的死卻給了宋太祖難得的機會,宋太祖最後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宋太祖深知藩鎮割據的弊端,所以,不斷削弱武將的權利,大力崇文,使得整個宋代崇武之風愈弱。宋後面的朝代,除了明初時期太祖成祖年間崇尚武力之風有一時盛行外(明朝中後期,也越來越崇文)其他時代都受宋影響,崇武之風弱。

  • 2 # 龍天一馬

    中華尚武之風從來沒有末落,宋遼金時期更加沒有,宋只是抑上層武將的權力並沒有抑尚武之風,反而宋是民間尚武最盛的時代,辛棄疾就是個民間俠客,宋元大戰不少民間武裝幫宋抗元這還包括道士和尚尼姑,宋遼金時代是真正的武俠時代,宋沒有抑尚武之風反而十分推行,到元採取的是閒管制,不鬧事不管你,鬧事就送到少林等各個寺廟做和尚,所以元代是歷史上武僧最多的時代,真正抑尚武之風的是明清民國,明朝開始朱洪武時期還不算什麼,到朱永樂時代開始特務制度的完善,明朝民間一直在高壓下不要說尚武,就是說錯話也隨時要殺頭,清朝基本上繼承了明的全部讓民間百姓變成什麼都不懂的木頭,明清兩朝把中華尚武之風閹割了,民國更不堪吃都吃不飽,今天活明天說不定就餓死,還尚個屁武啊!閹割尚武之風的不是宋,而是明朝和繼承它的清朝

  • 3 # zhuzi136395377

    漢唐尚武之風令中原王朝一個番將也能將北方少數民族滅族。這也是漢人強大的基礎,可物極必反,漢唐兩朝因尚武而強大,同時也是因為民間尚武出了個黃巾軍起義與黃巢起義,兩個老黃直接導到了當時地球任何軍事力量也滅不了的兩個中國歷史上偉大帝國滅亡。五代十國動亂直接讓宋朝以後統治者意識到民間力量的強大,所以從北宋以後都是以文化建設和諧社會為主,從此滅了漢人的血性。也導至後來另一個極單,不被自己人推翻,一次次被外來力量滅了。哪怕是一個小國,也敢來中國撈油火,順便欺負一下。這就是五代之後的一直現像。

  • 4 # 不懂先生的唱本

    秦滅六國,收天下之兵,鑄十二金人,可以說是官方禁民間尚武之風之始。

    畢竟,作為一個大一統的國家,除了國家暴力機關外,統治階層不可能希望民間有太多武人。

    況且在農業社會,統治階層的政策大都是限制人員流動,農民就綁在土地上,好好搞生產。包括新中國一開始的政策也是限制人員流動,不在戶口所在地的人統稱為盲流,意思是盲目流動,不按國家政策安心搞生產的人,會被抓的。在古代基本上也是,出趟門,如果沒有政府介紹信,想住店都是妄想,而且左鄰右舍發現你不在也會去官府舉報,不舉報會被牽連。

    城市一直有宵禁制度,晚上不讓出門,想練武去哪學,既沒有武館,又沒有秘籍。武林秘籍大多起源於軍隊教材,而且明以後才有系統的軍隊習武教材產生,才開始流入民間,才逐漸產生各門派武術秘籍。

    所以說尚武之風秦統一六國後就開始隕落了,哪是什麼宋重文輕武,杯酒釋兵權啊,重文輕武那是朝堂上文臣武將地位的問題,統兵權和練兵權是分離的,跟民間重文還是重武沒有多大關係。只是說兵的地位降低,開始流傳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俗語而已。

  • 5 # 迷之路砥礪前行

    中國的尚武之風至北宋之後就逐漸沒落了,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北宋王朝的建立是趙匡胤在軍隊的擁護下篡位於北周而來的,趙匡胤最後死於他兄弟之手,如此篡奪王位,讓後繼者十分懼怕,總是懷疑大將是否會篡奪自己的皇位。因此,註定宋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

    2、自宋朝起,中國經濟發展迅猛,人民過上比較好的生活,因此奢侈之風興起。人民之中敢於拼命,敢於打仗的人才已經不多了,尤其北方地區被遼金佔領之後,宋朝已經沒有優質的兵員基地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少數民族在這個時期也發展很迅猛,擁有了不錯的軍事實力以及經濟實力。因此,從這一階段開始,中國軍事實力就逐漸衰退了。

    3、宋朝之後是元朝,元朝之後是明朝。明朝的軍事實力是很強的。大明朝起家於南方,他的軍隊水戰是強項,騎步配合是強項,騎兵叢集作戰還是不如草原民族,因此一直未消滅元朝殘餘。鄭和下西洋又消耗了明朝大量資源,由於好大喜功沒有建立殖民地,沒有給國家帶來好處,所以中國的擴張機會就此丟失,錯失世界發展機遇,有明一朝一切卻好,唯一敗就敗在鄭和下西洋,從此埋葬了中國發展之路。

    綜上所述,中國尚武之路的斷絕就是因為宋朝之後國家文人階層,好大喜功,愛做面子工程,總以為自己是泱泱大國,看不起世界其它國家的文明,以為其它國家都是蠻夷。自古以來,驕必敗,奢侈必敗。

    注:如果鄭和下西洋能夠拋開好面子的思想,在沿海各國建立殖民地,吸收中東、歐洲的先進思想和技術,積累財富,也許他能先發現美洲,中國也能先興起資本主義,開展工業革命,引領世界發展。

  • 6 # 靈石蘊

    沒有沒落呀

    現在知名拳種幾乎全傳承自北宋之後

    首當其中的就是太祖長拳,被稱為百拳之祖。北宋以武立國,太祖趙匡胤一手長拳加上盤龍棍,打遍天下無敵手。到南宋皇帝趙構,以文薰陶一百多年,仍然可開三石硬功,不去做皇帝,當個武將也是響噹噹的

    除了太祖長拳,還有明朝張三丰傳下來的太極拳,闖下了文有太極安天下赫赫威名。文太極武八極,同期的八極拳也牛,比之太極,武有八極定乾坤毫不遜色,更有自古八極不上擂之說。再比如清朝時候的八卦拳,太極柔八極野,而這個八卦則是身動手不動手隨身轉,最是陰險……拳種很多,還有清朝洪熙官傳承下的洪拳、嚴詠春創造的詠春拳等等。早些年,洪家鐵線拳直接硬剛天殘地缺,要不是那二人聯手出陰招,單對單,早就被鐵線拳剛死……

    自古南拳北腿,除了拳法,手是兩扇門全憑腳打人的七十二路譚腿,北腿之傑造就武松鴛鴦步踢飛蔣門神的戳腳翻子,都傳承自北宋之後

    中華尚武之風,北宋之後真心沒日漸沒落,反而是發揚光大

    當然,題主說法也不算錯,相比較春秋戰國時候拔刀殺人的遊俠豪傑,北宋之後街頭武鬥的少了,兵器管制極嚴,連孔子號召的君子佩劍,也改成了摺扇。就算走街賣藝吃功夫飯的,手中兵器也是銀樣蠟槍頭……元朝時候,更是幾家共用一把菜刀

    拳腳功夫發揚光大,很大程度上是兵器管制,從這一點來看,尚武之風確實沒落了

    不過文明社會,講究的是術有專攻,種田耕地的就種田耕地交租子,有什麼恩怨仇結自有官府解決,這種情況下還需要拳腳功夫幹嘛呢,想尋釁滋事麼?對吧。想尚武,去軍中呀,那裡頭不怕你武功不高,只怕你功夫太差

    我輩練武人,強身健體為第一要務

  • 7 # 風去了無痕D

    宋國策唯以科舉入仕,想當官,科舉成了唯一途徑。這就使漢唐時可以入仕甚至封侯的軍功,淪落為了賤役。如此,中國還能有武風?

  • 8 # 薩沙

    很多人認為宋代是重文輕武,所以尚武之風就沒有了。

    恰恰相反。以南宋為例,恰恰是民間武功大爆發時期。

    為啥?很簡單,到處都是戰亂,你不會三拳兩腳自衛,隨時可能會死。

    北宋滅亡以後,南宋內部還算穩定,但接連遭遇金國和蒙古的長期入侵。

    尤其是蒙古人持續不斷攻打南宋長達40多年。

    為了自保,大量南宋男丁學習武藝,組成鄉村自衛民兵,並且形成燎原之勢。

    南宋抵抗蒙古人的很多重要部隊,前身都是民兵。

    這些民兵要打仗,當然都要用真功夫,要用來保命的。

    所以宋代,民間尚武之風並不差,大家看看水滸傳就知道。

    對中國尚武之風有著重大打擊的,就是元朝。

    元朝為了避免處於第三等和第四等的漢人反抗,出臺很多法律。

    第一,漢人一律不允許練武。

    第二,漢人不得持有武器。

    練武無需多說,至於禁止持有武器是很誇張的。

    不但用於打獵和自衛的所有武器都被收繳,連民間各廟宇中供神用的鞭、筒、槍、刀、弓箭、鑼鼓、斧、鉞等物,也均在被禁用之列(《通制條格》卷27《供神軍器》)。

    看看,真的做絕了。

    更誇張的是,農民生產用的鐵禾叉,也被蒙古人禁止。

    連打鳥的彈弓也是要收繳的,蒙古人根本不允許漢人打獵。

    一旦漢人違法禁令,下場是悽慘的,嚴重的直接殺頭,輕的也要打五十下以上的板子,不死也殘廢了。

    看看,連彈弓都禁止了,還練個屁的武術。

    自然,漢人王朝有的也對民間武器進行限制。但主要是禁止百姓持有長槍,弩,盔甲,火器這四類武器,刀劍之類都不禁止。

    好在明代尚武。作為馬上皇帝的朱元璋,很重視尚武的民風。

    明朝很重視武人,實行了武舉制度。這個制度選拔了大量的軍事人才,如戚繼光、俞大猷等都是透過武舉制選拔出來的;其次,也為普通習武者提供了晉升之路。

    明代軍隊的武技訓練中,除了練習刀、槍、棍等,還要進行拳術練習。

    雖然實戰中很少用到拳術,但拳術是使用兵器的基礎,又可強身健體。

    在這種氛圍下,民間練武者很多。明代拳術的各種套路層出不窮,拳種增多,拳派林立。

    一般認為,太祖拳、少林拳、內家拳、梅花拳、形意拳、洪拳等拳種都是在明代形成的,只是在清代徹底成為門派而已。。

    不過滿清入關以後,又開始學蒙古人的老一套,禁止民間練武,也不允許普通老百姓佩戴武器。

    清朝法律規定:禁止民間人士佩戴刀劍行走,禁止百姓拳鬥,禁止民間擂臺較技,違者依律重處,擂臺死傷按殺人論罪。

    簡而言之,民間老百姓練武就是犯罪。

    老百姓練武只能偷偷練,由此出現了大量的“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目的是傳授武藝,比如:太極拳﹑八卦掌﹑八極拳﹑劈掛拳等等。

    清代又是對中國武術的摧殘,加上火槍的出現,中國武術由此一蹶不振。

  • 9 # 火器工坊

    並沒有沒落,反而應該說民間的尚武之風愈發高漲。

    對軍事武藝進行削弱的,其實是政府,大唐雖然曾經在軍事上不可一世,但是最終也是死在了自己手下的軍事貴族手裡。歷史不斷地證明,你給當兵的放權太多,最終會坑死自己。

    所以以文統武是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今天所有的發達國家,可以說都是以文職來管理武職。事實證明,這是維繫國家統一最好的方法,因為相比於武人,文人更懂得法制,更不容易鬧大亂子,也就是所謂了“秀才起義,謀劃十年”。

    但是因為宋政府是整個世界上第一個跨出這一步的政權,所以到底如何合理的做到以文統武,別人沒給過先例,只能是一步一個腳印,所以走成了重文輕武也是意料之中。

    不過雖然政府壓制軍人,但是並沒有削減民間的尚武之風。雖然宋代繁榮昌盛,治安明顯好於前代,但卻也是個兩極分化嚴重的國家。較大的貧富差距或多或少的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因此總是有些地方,會有那麼一些土匪佔山為王。國家的軍隊有些地方是夠不到的,那就只能靠老百姓自己保護自己了。

    雖然金庸的武俠小說多是些虛假內容,但是有一點特別真實,就是各路武術門派,在北宋開始出現,而在南宋開始蓬勃發展。

    兩宋交際之際,社會動盪不安,你要是沒錢,再沒兩下子,那估計就可能是死人了。為了自保,一些老百姓就開始琢麼殺人技,另外一些退伍兵和逃兵,也開始把軍隊裡的武藝推廣開來,慢慢的,各式武術套路也就誕生了。

    從元到明到清,政府在統一之後都是以文制武,而在這些時期,中國的傳統武術一直在蓬勃發展。尤其是清代,因為地方團練的需要,民間尚武之風昌盛,今天的拳術,也多是清代趨於成熟的。

    也恰恰是因為民間的習武之風過於強盛,才有了政府的禁武令。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習武之風不減反增,一直到1949年……

  • 10 # 百姓記事

    在中國,無論哪個朝代,都強調國家為重,要講政治,所以政府必定尚文抑武。如果出現特例,叫嚷重武的那些人必定有所圖。

  • 11 # RaymondIT

    宋朝吸取了唐朝藩鎮動亂的教訓,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削弱武將的權力:

    1. 杯酒釋兵權,趙匡胤直接奪取了地方武將兵權。五代時,連調離節度使的行為,都是皇帝與將領決一死戰的標誌。

    2. 兵將分離,定期調換軍隊將領,不允許在軍隊建立自己的私人關係網,更不允許養私兵。兵不知其將,將不知其兵。(岳飛的死因之一就是擁有自己的私兵——岳家軍,還有地方軍政財政等權力,和唐末節度使一樣)

    3. 調兵權與領兵權分開。樞密院掌握調兵權,但不領兵打仗。將領可以領兵打仗,但是不能私自調動軍隊。

    4. 重視文官,強化科舉制度。同一級別的武官,享受待遇、尊嚴都要低於同級別的文官,甚至要低幾級!狄青就是個悲劇例子。北宋文官甚至可以擔任統帥領兵出征。民間也形成了崇文的風氣,考上狀元要比統帥打勝仗更加讓人嚮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西戰爭因何而起?老牌帝國為何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