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利景軒逸

    我們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白手起家,從貧困潦倒到帝王大業,堪稱成功和逆襲的典範。不過朱元璋能夠成就霸業也是離不開眾多人才的助力,比如劉伯溫、李善長、徐達等人。其中要數劉伯溫功績斐然名聲在外,民間就有“三國鼎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可見劉伯溫在人民的心中是非常聰明睿智善於籌謀之人。 在民間也有很多關於劉伯溫的傳說和故事,再加上一些影視作品的刻畫和塑造,關於他神機妙算的形象也是愈發高大。據說在劉伯溫臨死之前還曾經有一個舉動,那就是給朱元璋留下一筐魚,但是朱元璋一直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對於這一筐魚到底代表什麼意思,朱元璋也是一直費解。一直到17年以後面臨立儲問題的時候,朱元璋才想起了這筐魚,終於恍然大悟。一方面劉伯溫在暗示為政要寬柔相濟,不可以生硬的把所有的一切都用條條框框給筐住,否則就會像筐中的魚一樣很快被擠死。另一方面就是讓朱元璋放心,他就是死魚一條,求朱元璋放過他的家人。

  • 2 # 正史野史當故事

    我們都學過也都聽過“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詩句。諸葛亮和劉伯溫我們都知道,他們是兩位出名的軍師,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物。可這樣兩位有著相同本領的人物,他們的結局卻大為不同,一位為了國家統一給累死,一位完成國家統一被賜死,都很讓人感慨呀!那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大明王朝的軍師劉伯溫。在大明王朝統一天下後,朱元璋也當上了皇帝,一切都本以為會是太平天下了,可這時迎來了朱元璋對功臣的大肆殘害,劉伯溫也沒能倖免於難。在公元1375年時,劉伯溫喝下了胡惟庸送來的一副湯藥後就去世了。在人們口中流傳的都是說胡惟庸嫉賢妒能才害死了劉伯溫的,可我們想一想,劉伯溫也算朱元璋身邊的人了,胡惟庸能有那麼大的膽子殺害皇帝的人,可想而知,這一定是得到了皇帝的許可的了。

    對於神機妙算的劉伯溫來說,就這樣的死去,太對不起自己必身所學了,既然皇帝認為已經奪得天下了,我對他而言沒有什麼用處了,那就要在死前證明一下自己在他以後還是有幫助的。就這樣,劉伯溫在死前,給朱元璋送去了一筐魚。給朱元璋弄得很莫名其妙,劉伯溫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直到十七年後朱元璋恍然大悟。在十七年後,也就是公元1392年,發生了一件令朱元璋建國以來非常頭痛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的太子朱標去世了。朱標是朱元璋一直以來悉心培養的和寄予厚望的明朝未來,他的一死,給朱元璋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也令朱元璋認真的思考了當年劉伯溫送一筐魚的意思了。

    筐子代表著什麼?那就代表著大明王朝,也代表著大明王朝的核心呀!大明王朝的核心是什麼?那就是南京是皇帝呀!而那一筐的魚就是大明王朝的功臣良將。這時,劉伯溫當年一筐魚的意思就表達出來了,一筐魚死了,就要丟掉,結果筐子也變成了空筐子了,就比喻皇帝成了光桿司令了,沒有功臣良將的輔助了。可是這時的朱元璋明白已經晚了,他的功臣良將已經殺之殆盡了。

    到後來,他立了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長孫,想讓他來繼承大明王朝的偉大基業。可是,這時的朱元璋已經老了,也教育和幫助不了他這位孫子幾年了,而身邊也沒有什麼功臣良將來輔佐他的孫子了。這樣一來,他的孫子就很孤立無援了,這裡才慢慢的表現出了劉伯溫那一筐魚的意思了。

    到最後,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登基,這時朱元璋的兒子就開始蠢蠢欲動了。燕王朱棣帶著自己的兵馬攻殺南京時,南京已經沒有什麼大將能阻擋了,也沒有像徐達、湯和那樣的名將去震懾朱棣了。就這樣,南京對朱棣來說,就是一座無人的空城,瞬間就取得了天下。這時,劉伯溫的意思才充分的表達出來了,把大明王朝的天下看得明明白白。可是,等朱元璋明白這一切後已經悔之晚矣,已經不是他在可以彌補的了。這也算是劉伯溫告訴朱元璋他和那些功臣存在的意義吧!又或是給朱元璋的一個懲罰吧!看到這裡,你們又有什麼見解呢?有沒有興趣來一起討論一下,歡迎表達你的觀點。

  • 3 # 豫北老崔

    要說歷史之中神機妙算之人,我們首先會想到諸葛亮,然後會想到劉伯溫,畢竟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朱元璋從貧困底層之人成就帝王大業,可謂是一代傳奇帝王,傳奇帝王朱元璋與神機妙算劉伯溫這一對君臣組合必定會處於八卦的中心,兩人的故事也是多不勝數。

    其中就有一個故事,劉伯溫去世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為何朱元璋17年之後才明白?

    話說劉伯溫在明朝建立之後,由馬皇后送給劉伯溫一梨兩棗,讓劉伯溫急流勇退告老還鄉。

    可是朱元璋有時候一個太孤單了就會想起劉伯溫來,畢竟劉伯溫是大才之人,對自己不但在學識上有很大幫助,還能預算未來,劉伯溫有時說話風趣,有時說話死板,讓朱元璋又喜歡又討厭。

    於是乎就派人把劉伯溫接來,君臣二人不談政事就嘮嘮家常,劉伯溫此時本身生病在身,但聖意難為隨即就趕往京城,並給朱元璋送上一筐魚作為禮品。

    開始朱元璋也沒在意,畢竟一筐魚而已,劉伯溫走後沒多久就因病去世了,當朱元璋想念劉伯溫的時候就會看看這一筐魚算是對劉伯溫的想念吧,於是這一筐魚就讓朱元璋給養了起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過了十七年,大明王朝已經是呈現出一片大好的景象,作為帝王朱元璋也熟讀了史書,本來以朱元璋的想法是讓自己的皇子留在身邊,好讓自己享受天倫之樂,但是為了穩定邊疆,只能把皇子分封出去,讓皇子們統兵鎮守大明的邊疆。

    朱元璋讀了史書之後,發現以往的朝代時常戰亂不斷,像什麼晉朝的八王之亂,漢朝的七萬之禍等等。

    朱元璋明白,不但要皇子們鎮守邊疆還要防止皇子們擁兵自重,所以朱元璋每隔三年就會讓皇子們回京述職。

    突然之間,朱元璋才想起來如今這個場面跟劉伯溫送到那筐魚相似,馬上去看劉伯溫所送之魚,發現劉伯溫送的魚都死了,不是其他死法,而是互相爭鬥而死,此時朱元璋才知道劉伯溫送的一筐魚用意何在。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劉伯溫死前給朱元璋送一筐魚,劉伯溫去世之後的十七年,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在痛苦的同時在想誰可以繼承自己的皇位。

    傳給那個皇子讓朱元璋犯了難,這時朱元璋想起了劉伯溫,要是劉伯溫還在必定能給朱元璋出個注意。

    想著劉伯溫就下意識的去看劉伯溫送的那一筐魚,朱元璋發現這一筐魚,由於他們互相廝殺,只有小魚得以生存,大魚都互相廝殺而死。

    朱元璋突然明白了這一筐魚的用意,讓那個皇子做太子勢必讓其他皇子不服,起兵作亂也是有可能的,最後如同這魚一般自相殘殺,小魚可以存活下來,那不就是立朱標之子才能避免這樣的事發生。

    然這些只是故事,並非史實,故事的用意無非在講述劉伯溫神機妙算,用一筐魚預測後來的事。

  • 4 # 虛聲大史官

    關於劉伯溫去世之前送給朱元璋一筐魚,現代人普遍來說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與朱元璋和劉伯溫等大臣曾經開過一次分魚宴,算是慶功宴。而另一個說法就是劉伯溫在臨死之前給了朱元璋一個告誡。

    第一個說法,朱元璋從一個和尚最後鬧革命打敗張士誠,陳友諒,結束了元朝殘暴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這個時候朱元璋登上了權力的巔峰,正是意氣風發,犒賞群臣的時候。想到了便做老朱,於是便召集了諸位大臣舉行大宴,而能夠和朱元璋坐在一起的,基本上都是朱元璋的心腹,都是鼎鼎有名的大功臣。這些人分別是李善長,徐達,還有劉伯溫,胡惟庸,湯和,高啟。而為了表示對這些人的重視,朱元璋親自為這些人夾了菜,分別是魚的一個部位,這也就是當時著名的分魚宴。

    另一個說法就是,用一筐魚來告訴朱元璋一個道理。筐子很小卻裝著很大的魚,告訴朱元璋應該變強為弱。所以17年之後朱元璋在面臨選儲君的難題時,選擇了朱允炆。不過我感覺這個有點鬼扯。聯想到有著神運算元之稱的劉伯溫之死,送朱元璋一筐魚的寓意可想而知。劉伯溫本來就是朱元璋給害死的,他現在送一筐魚給朱元璋。我覺得再怎麼也不可能是為了告誡朱元璋。

  • 5 # 一杯仙

    有些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一切都能想到,世上就沒有後悔兩字了,

    我認定自己會走出農村,雖然沒有文化,我一樣要個鐵飯碗,沒關係,沒背景,老爸老媽地道的農民,只有靠自己,19歲那年我參軍到部隊,而後我轉了志願兵,由於當時社會現象,轉業時,我選擇了復員,但我深信政府會在某一某,給我們一個公平的說法,我的戶口也沒有往市裡遷,如今政府給復員軍人公益崗,我們復員軍人有了再為人民服務的機會。

    我將珍惜這個機會,面臨的是養老和退休。

  • 6 # 漢史趣聞

    網上有很多關於劉伯溫和朱元璋的故事,今天我們再說一個特別一點的。我們都知道劉伯溫這個人很神,他就像諸葛亮一樣,被世人所讚頌。他也和諸葛亮一樣,總是愛打啞謎,用一些東西來警示掌權者。

    當然了,對於劉伯溫來說,你若是領悟到他的意思,那你就越發的佩服他。但是,你領悟不到,那就當作劉伯溫什麼都沒有說。

    劉伯溫之所以這樣做,只是為了保命而已。因為有些話,是不能說的,尤其是涉及到親人之間的關係。比如說朱元璋和兒子之間的關係,劉伯溫作為臣子的就不能插嘴妄議。

    不說別的,我們只說劉伯溫死前送給朱元璋的一筐魚,就可以看出端倪。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在晚年,尤其是太子朱標去世之後。他的性情大變,懷疑這個要造反,懷疑那個要造反。

    總之,被他懷疑的人,沒有一個是能躲得過他的屠刀的。

    就連告老還鄉的劉伯溫,都沒有能逃過一劫。

    當時,劉伯溫告老還鄉已經有四年有餘,此刻,他的身體也已經衰弱的不行了,經常會有疾病。

    朱元璋這時候就讓胡惟庸去給劉伯溫送藥了。

    眾所周知,劉伯溫和胡惟庸是一對死對頭。朱元璋讓胡惟庸來給劉伯溫送藥,當然是不懷好意了。

    劉伯溫如此聰明的人,也看出來朱元璋對他的殺意。

    所以,在臨死前,他交給了自己的兒子一筐魚,讓自己的兒子交給朱元璋。

    當時朱元璋收到這一筐魚之後,也沒有悟出什麼道理來,他就單純的以為,這就是劉伯溫送給他的家鄉特產。

    但是,到了十七年之後,朱元璋才恍然大悟。劉伯溫這是在暗示什麼呀。

    你說,天下特產那麼多,劉伯溫為何偏偏把魚送給朱元璋呢?

    還不是說朱元璋忘恩負義,對不起老部下。當年打天下的時候,朱元璋用的到人家,就給人家加官添爵。

    到了他統一天下後,覺得大臣沒有用了,就開始殺功臣了,這不就等於是卸磨殺驢的事情嗎?

    劉伯溫送魚給朱元璋,就是告訴朱元璋,他一直都是把大臣當作砧板上的魚肉一般,想怎麼宰割,就怎麼宰割。

    想到這裡朱元璋當然是很氣了,氣的要死。

    他非要把劉伯溫給滅族不可。

    但是,朱元璋細細的又琢磨了一番。他覺得劉伯溫如此聰明的人,肯定不會做給自己招來大禍的事的,儘管他已經去世了。但是,身後名他還是要顧及的。兒孫的性命,他還是要考慮的。

    那麼劉伯溫不是暗諷自己的話,又是為那般呢?

    朱元璋又開始回想起了,當初劉伯溫送給他的魚的情景,想著想著,然後他這一次終於恍然大悟了。

    他清楚的記得,當初劉伯溫送給他的魚,中間有一條小魚,四周擠滿了大魚。小魚很憋屈,大有落入大魚之口的趨勢。

    這不是劉伯溫在提示朱元璋堤防自己的兒子嗎?

    是呀,若是讓自己的兒子留在朝中,他們窺視的正是我的皇位呀。在加上當時朱元璋立的是孫子朱允炆為接班人,讓兒子留在朝中,不正好是大魚圍住了小魚,要把吃小魚嗎?

    所以,想通了這些,朱元璋就鐵定了心,讓自己的兒子到地方去駐守。沒有皇帝的命令,是不能擅自回來的。

    想到了這裡,朱元璋又釋懷了一些,看來劉伯溫還是對自己比較忠誠的一個大臣呀。

    當然了這僅僅是一個故事,既然題目有這樣一問,我們不妨就一笑了之罷了。

    你說呢?

  • 7 # 以史勵人

    劉伯溫經過各種段子和野史的加工成了一位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的神人,有人用“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來形容劉伯溫的運籌微微,決勝天下;有好事者編纂了“燒餅歌”來表現劉伯溫能夠預測未來的能力……

    劉伯溫去世後留給了朱元璋一部《時務十八策》和一筐魚,有人認為這是為了提醒朱元璋要把皇子們分派到皇城外面去,避免生存空間狹隘,相互爭鬥的局面。而朱元璋在17年後太子朱標去世後,再立太子時才明白這個道理。

    在歷史悄悄話看來這種說法毫無依據,劉伯溫另有他意而朱元璋也早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用一筐魚來暗示分封皇子是悖論

    劉伯溫去世於1375年,而在1368年朱元璋剛剛定都南京的時候就開始考慮分封的事情,當時一名叫葉伯巨的大臣專門上書說明分封制的危害,這樣會導致藩王勢力過大,對中央皇權造成威脅。朱元璋十分生氣,認為葉伯巨在離間自己父子關係,下令將他抓捕並活活餓死了。

    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朱元璋就進行了皇子分封,將除太子朱標外的其他十個成年的兒子全部分封到了全國各地,他們分別是周王朱橚、秦王朱欆、晉王朱棡、齊王朱榑、燕王朱棣、趙王朱杞、楚王朱楨、魯王朱檀和潭王朱梓。

    劉伯溫又沒有老糊塗,人家朱元璋在他死的前五年就已經把皇子們分封出去了,還暗示個什麼?就算當時還有沒分封的皇子,葉伯巨就是前車之鑑,劉伯溫會傻不拉幾的去幹涉朱元璋的家事兒?

    當然劉伯溫送一筐魚也不可能是看朱元璋整天喝珍珠翡翠白玉湯,心疼老夥計,想請朱元璋吃河鮮。仔細想來,劉伯溫無非想借這框魚來表達以下幾個意思:

    暗示殺害自己的兇手和遺言

    有人說朱元璋忌憚劉伯溫的才智會對自己造成威脅,所以痛下殺手。

    其實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劉伯溫去世時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第八年,當時北方還在討伐殘元,天下並未完全太平,戰亂多年的中原大地亟需恢復。朱元璋正是用人的時候,還沒有時間考慮剷除功臣。

    劉伯溫最後的這幾年其實一直在韜光養晦的保全自己,先是告老還鄉,後在政敵宰相胡惟庸的刻意安排下才又回到京城。劉伯溫的低調錶現,朱元璋壓根就感受不到他會對自己有威脅。

    但是第二次回到京城,劉伯溫就知道胡惟庸是要對自己下手了,所以這才想跟朱元璋進行暗示。

    劉伯溫病重期間喝了胡惟庸送來的一副草藥,沒過多久就去世了。去世前吩咐兒子劉璉一定要把自己準備的放在水桶裡養著的那筐魚送給朱元璋。

    劉伯溫想透過這框魚表達的意思有兩個:一是框裡的魚因為框的束縛大多死了,自己的死和“竹筐”也有關係,因為竹筐都是“井、口、十”之類的形狀,而“胡惟庸”三字基本全是“井、口、十”;二是框中的魚只剩下幾條小魚還在苟延殘喘,表示了自己的後代也將要遭到殺害,希望朱元璋照料一二。

    提醒朱元璋皇權和百姓的重要性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是唐朝的諫臣魏徵說的,也成了歷代統治者們熟記於心的話,當然有的雖然知道這句話但是執行起來就不是那麼一回事兒了。

    朱元璋雖然沒上過私塾,但是出身窮苦,這句話沒有比他再瞭解的了。

    竹筐中的魚兒競相在籠邊張嘴吸吐著新鮮的清水,而中間的魚兒則只能吸吐籠子內部的,有的甚至因為缺氧、缺食而死去。這讓朱元璋意識到籠子就是統治通知天下的制度,自己就像籠子中央的魚兒,而文武百官們與天下、與百姓直接面對,就像是緊貼籠子內壁的魚兒。如果文武百官權力過大,自己就會漸漸失去皇權,直到滅亡。

    同時竹筐中的魚兒被束縛在狹隘空間內,如果沒有限制就會擁有更廣闊的天地,讓朱元璋想起了“鯉魚躍龍門”這句話。只有越出權力圈子,越出皇城限制,自己才能真正地融入到百姓中去。擁有百姓,體諒百姓,自己才能是一條龍,才能國祚長遠。

    朱元璋完全明白劉伯溫送給他水桶裡養著的那筐魚的意思,也聽從了劉伯溫的暗示。在劉伯溫大兒子劉璉被胡惟庸害死後,朱元璋特意保全了他的二兒子劉璟,並讓他承襲爵位;胡惟庸案朱元璋誅殺胡惟庸、李善長等人,隨後逐漸將開國功臣排擠,殺害;朱元璋收回相權,加強了中央集權控制;朱元璋設立監察機構,監視百官舉動;朱元璋沒事兒就帶著馬皇后微服私訪……

  • 8 # 遺產君

    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手下可謂是能人輩出,文有李善長、劉伯溫、宋濂,武有徐達、湯和、常遇春等等,在這些人中,又以劉伯溫的名聲最響,他既是朱元璋身邊的重臣,也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為朱元璋出謀劃策、嘔心瀝血,大明的建立,他功不可沒。

    劉伯溫博古通今,尤其精通風水、象緯之學,時人將他比之諸葛亮,當時民間有一句俗語為“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可見劉伯溫在政治方面的影響力。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劉伯溫在朝中身居要職,當時劉伯溫知道朱元璋是怎樣的一個人,也知道他的脾性,所以為了保全自己及家人,就選擇了功成身退,於是就向朱元璋提出告老還鄉。可是,在洪武八年,劉伯溫由於年邁而身患重症,朱元璋便派官員帶著御醫前去探望,在服用了御醫開的藥後,劉伯溫的病情反而加重了,劉伯溫就拖著嚴重的病驅去見朱元璋,並提及了此事,此時的朱元璋卻莫不在鄢,十分冷淡的讓其安心養病。這樣的態度也讓劉伯溫真正的見識了朱元璋的薄情寡義,最終只能心寒的回到自己的家鄉,劉伯溫在臨死前,讓大兒子劉璉從書房裡拿來他撰寫的一本天文書《時務十八策》,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獻給皇上,我們劉家的子孫從此以後不要在學習這門學問”。劉伯溫又對小兒子劉璟說“我死後,你把我前一段時間釣的魚放入框內,再把魚筐放進水缸裡,用車拉去京城送給皇上”。劉伯溫死後,兩個兒子忍住悲痛,按照父親的囑託把那本書和一筐魚獻給了朱元璋,朱元璋受到了劉伯溫的遺物後很是悲傷,但他不明白這一筐魚是什麼意思,還覺得劉伯溫真的是死了都不安分。直到17年後,朱元璋遇到了皇位繼承的問題,才想起了劉伯溫送給他的那筐魚的寓意,只可惜悔之晚矣。公元1392年,64歲的朱元璋遭遇了沉重的打擊,皇太子朱標突然病逝,一下就打亂了朱元璋身後的全盤佈局,朱元璋自然悲痛萬分,這時他猛然想起了劉伯溫的那一筐魚,一筐魚放在水缸裡時由於筐子的網眼過於狹小,這些魚擠在一起,導致它們誰也不讓誰,最後因為生存空間過於狹小而全部都死了。再聯想到劉伯溫的那本書,朱元璋突然明白了劉伯溫的提示,不能讓同樣是強橫的朱棣繼位,天下需要的是溫柔的皇帝,既然自己立了皇太孫為繼承人,就應該把其他兒子都調離京城,這樣能避免骨肉相殘的悲劇發生。於是朱元璋把所有的兒子都封了出去,成為了藩王,以避免他們進行內鬥。朱元璋到此不得不佩服劉伯溫的聰明才智,一方面規避了自己妄議皇家家事的嫌疑,另一方面又為朱元璋提出瞭解決方案。公元1399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三年後,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最終建文帝因為沒有良將抵擋朱棣,而被朱棣攻破了都城,建文帝也在戰火中不知所蹤。總之,朱元璋如果能夠早點悟出劉伯溫“一筐魚”的驚天寓意,想必朱棣就算有通天本領也難以實現篡位之舉,,因此我們不得不佩服劉伯溫的神機妙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襲人和寶玉之間,到底是怎樣一種情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