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子鎮轄18個村民委員會,58個自然村。 汐子村民委員會 (漢語) 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汐子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汐子村民委員會,轄9個自然村民組,有350戶,1,640人,其中蒙古族11人,餘為漢族。耕地9,438畝,林地500畝,以農為主。 汐子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有八戶人家在此居住,故名八家。1933年日偽時期在此修鐵路,並建立火車站,因此處沙字多經常埋沒路軌,當時定為“沙子車站”上報,因“沙’字寫的草,誤看成“汐”字,所以批為“汐子車站”,從此此村也改名為汐子,為鎮政府,村委會駐地,坐落在平川上。有256戶,1,200人,其中蒙古族11人,餘為漢族。耕地5,038畝,以農為主。 郭家營子 (漢語)清嘉慶年間建村,因姓郭的在此始居,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南2公里的平川上。有72戶,330人,均為漢族。耕地3,500畝,以農為主。 小柏林營子 (蒙古語)也稱為小六隊,因為其是汐子村的六隊,1933年建村,因居民都是從柏林營子遷來的,故名。 (含意見98頁柏林營子條)。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5公里的平川上,有22戶,110人,均為蒙古族。耕地900畝,以農為主。來自tajam.cn 韓杞柳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韓杞柳村,故命名。1977年大隊駐地遷至西五家,仍沿用原名。1983年改建為韓杞柳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南3.5公里的山腰上。轄6個自然村,有334戶,1,577人,均為漢族。耕地8,918畝,以農為主。 西五家 (漢語)1976年建村,因坐落在韓杞柳的西部,有5戶人家始居,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3.5公里的山腰上,系韓杞柳村委會駐地。有25戶,121人,均為漢族。耕地1,145畝,以農為主。 韓杞柳 (蒙古語)元朝中葉建村,因為北面有兩座山,山石矗立,人們稱為半拉山當時蒙古人遊牧到此定居,稱此地為“哈那其魯”,後諧音為韓杞柳, “哈那其魯”系蒙古語, “哈那”為牆,“其魯”是石頭。“哈那其魯”意為此山石象牆壁似的。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南3公里的平川上。有26戶,364人,均為漢族。耕地2,264畝,以農為主。 新 地 (漢語)清光結年間建村,當時此處是新開闢的地方,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南3.5公里的山腳下,有66戶,292人,均為漢族。耕地1,812畝,以農為主。 上馬架子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人們住的都是馬架房,又因坐落在韓杞柳河的上游,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南5公里的平川上。有71戶,358人,均為漢族。耕地1,82 6畝,以農為主。 下馬架子 (漢語)1921年建村,因坐落在上馬架子的下側,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南4.2公里的山腳下。有68戶,329人,均為漢族。耕地1,565畝,以農為主。 小東營子 (漢語)1933年建村,因坐落在下馬架子村的東部,戶數較少,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南3公里的山腳下。有42戶,113人,均為漢族。耕地306畝,以農為主。 大八家村民委員會來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大八家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大八家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9公里處,轄4個自然村,有349戶,2,017人,其中蒙古族3人, 餘為漢族。耕地6,503畝, 林地240畝,以農為主。來自tajam.cn 大八家 (漢語)清乾隆年間建村,因該村居民有八大姓,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9公里的平川上。 系村委會駐地。有264戶,1,275人,其中蒙古族3人,餘為漢族。耕地4,924畝,以農為主。 東橋 (漢語)清咸豐年間建村,因坐落在坤都倫河橋的東面,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1公里的平川上。有45戶,242人,均為漢族。耕地710畝,以農為主。 後 地 (漢語)清乾隆年間建村,因坐落在大八家後面的一塊平地上,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9.2公里的平川上,有35戶,240人,均為漢族。耕地519畝,以農為主。 西 道 (漢語)1940年建村,因坐落在大八家村西邊的大道旁,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10公里的平川上。有5戶,26人,均為漢族。耕地350畝,以農為主。 沙子地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此地沙子多,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8.5公里的平川上。有221戶,996人,其中蒙古族32人,餘為漢族。耕地4,950畝,以農為主。 八楞罐 (蒙古語)元末建村,因坐落在柏林營子右翼,故名為“八仁戛日”,後來諧音轉意為八楞罐。 “八仁戛日”系蒙古語,漢譯為右手或右翼。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7,5公里的平川上。有30戶,]62人,其中蒙古族13人,餘為漢族。 耕地810畝,以農為主。 小六家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大城子王爺六戶看草場的奴隸在此居住,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7.3公里的平川上。有20戶,156人,均為蒙古族。耕地240畝,以農為主。 北山咀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北山嘴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北山嘴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4公里的山腳下,轄2個自然村,有247戶,1,237人, 其中蒙古族33人,回族4人,餘為漢族。耕地3,933畝,林地2,500畝,以農為主。 北山嘴 (漢語)清嘉慶年間建村,因坐落在汐子北面的山嘴處,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3.5公里的山腳下,系村委會駐地,有219戶,1,097人,其中蒙古族33人,回族4人,餘為漢族。 耕地2,933畝,以農為主。 黑牛灣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坐落在地形象臥著的一條大黑牛的河灣處,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公里的山腳下。有28戶,140人,均為漢族。耕地1,000畝,以農為主,。 柏林營子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柏林營子,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柏林營子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北3公里的平川上,轄6個自然村,有700戶,3,308人,其中蒙古族1,003人,滿族25人,餘為漢族。耕地11,458畝,林地?00畝,以農為主。 柏林營子 (蒙古語)元朝中葉建村,因是從巴林左旗遷移來的蒙古人在此居住,故名巴林,後叫成柏林營子。 “巴林”系蒙古語,漢譯為軍寨或要塞之意。位於鎮政府駐地北3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會駐地,有154戶,691人,其中蒙古族315人,滿族25人,餘為漢族。耕地2,358畝。以農為主。 他卜營子 (蒙古語)清嘉慶年間建村,因是蒙古貴族烏吉泰居住的地方,烏吉泰曾被清朝皇帝封為塔布囊,故名為塔布囊村,後人稱為他卜營子。塔布囊源於滿語,為清代的蒙古貴族專用名稱,現已蒙語化。位於鎮政府駐地北4公里的平川上。有108戶,565人,其中蒙古族538人,餘為漢族。耕地2,676畝,以農為主。 南他卜營子 (蒙古語)清嘉慶年間建村,因坐落在他卜營子南側,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北5.5公里的平川上。有30戶,150人,均為蒙古族。耕地500畝,以農為主。 東 荒 (漢語)清同治年間建村,因坐落在原燒鍋地東邊一片荒草甸子上,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5公里的平川上。有137戶,623人,均為漢族。耕地1,900畝,以農為主。 趙華店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趙華在此開店,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3.5公里的平川上。有159戶,736人,均為漢族。耕地2,224畝,以農為主。 楊家窩鋪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姓楊的搭窩鋪在此始居,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4.5公里的平川上,有112戶,,543人,均為漢族。耕地1,800畝,以農為主。 地南頭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地南頭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2.5公里處,轄2個自然村,有265戶,1,300人,其中蒙古族13人,餘為漢族。耕地7,017畝,林地100畝,以農為主。來自tajam.cn 地南頭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坐落在團結店村三節地的南面,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2.5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會駐地,有145戶,695人,其中蒙古族11人,餘為漢族。耕地3,817畝,以農為主。 下地南頭 (漢語)1953年建村,因坐落在地南頭下方,故名,又被當地人稱為東窪。位於鎮政府駐地西2公里的平川上。有120戶,605人,其中蒙古族2人,餘為漢族。耕地3,200畝,以農為主。 團結店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團結店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團結店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3公里的平川上,轄3個自然村,有356戶,1,780人,其中蒙古族2人,滿族1人,餘為漢族。耕地9,628畝,林地400畝,以農為主。團結店 (漢語)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有戶蒙古族人在此開店,人們稱為達子店。1954年經縣政府批准,更名為團結店。位於鎮政府駐地西3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會駐地。有185戶,924人,其中蒙古族1人,餘為漢族。耕地5,804畝,以農為主。 下窪 (漢語)1912年建村,因坐落在團結店北部低窪處,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3公里的平川上。有86戶,429人,其中滿族1人,餘為漢族。耕地1,821畝,以農為主。, 河北 (漢語)1913年建村,因位於團結店的小河北面,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4公里的平川上。有85戶,427人,其中蒙古族1人,餘為漢族。耕地2,003畝,以農為主。 岳家窩鋪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岳家窩鋪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岳家窩鋪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7公里處。轄3個自然村,有262戶,1,320人,均為漢族。耕地3,664畝,林地500畝,以農為主。 岳家窩鋪 (漢語)清康熙年間建村,因姓岳的人家在此搭窩鋪始居,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7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會駐地。有81戶,418人,均為漢族。耕地1,375畝,以農為主。 鄭家窩鋪 (漢語)清康熙年間建村,因姓鄭的人家在此搭窩鋪始居,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8公里的平川上。有73戶,363人,均為漢族。耕地900畝,以農為主。 張家窩鋪 (漢語)清同治年間建村,因姓張的在此搭窩鋪始居,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7。6公里的平川上。有108戶,539人,均為漢族。耕地1,389畝,以農為主。來自tajam.cn 興隆地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興隆地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興隆地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1,5公里處,轄3個自然村,有183戶,912人,均為漢族。耕地5,081畝,林地500畝,以農為主。 興隆地 (漢語)清乾隆年間建村,人們為求吉利興旺,故名興隆地。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1。5公里的山腰上,系村委會駐地。有125戶,624人,均為漢族。耕地3,369畝,以農為主。 朱家窩鋪 (漢語)清乾隆年間建村,因姓朱的人家在此搭窩鋪始居,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3.5公里的山腰上。有26戶,1·29人,均為漢族。耕地692畝,以農為主。 老西營子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都是從山西遷來的,人稱陝西老西營子,簡稱老西營子。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0公里的山腳下。有32戶,159人,均為漢族。耕地1,020畝,以農為主。 興隆街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興隆街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興隆街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11.3公里處,轄2個自然村,有244戶,1,125人,其中蒙古族78人,回族38人,餘為漢族。耕地3,285畝,林地1,000畝,以農為主。 興隆街 (漢語)清朝道光年間建村,人們為求吉利興旺,故名興隆街。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11.3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會駐地。有237戶,1,086人,其中蒙古族39人,回族38人,餘為漢族。耕地3,185畝,以農為主。 場上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坐落在和碩金營子打穀場遺址上,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11.5公里的山腳下。有7戶,39人,均為蒙古族。耕地100畝,以農為主。 燒鍋地村民委員會 (漢語)1980年建大隊,因駐地在燒鍋地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6公里處。轄3個自然村,有237戶,1,106人,其中蒙古族120人,餘為漢族。耕地4,000畝,林地58畝,以農為主。 燒鍋地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此地是專供和碩金公主府燒酒用糧之地,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6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會駐地。有155戶,724人,均為漢族。耕地2,600畝,以農為主。 老窩鋪 (漢語)清嘉慶年間建村,因建村較早,住的都是窩鋪,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5公里的平川上。有24戶,107人,均為漢族。耕地400畝,以農為主。 後柏林營子 (蒙古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坐落在柏林營子後面,故名。因此村蒙古族人多,也叫後蒙古營子, (含義見柏林營子條)位於鎮政府駐地西5.5公里的平川上。有58戶,225人,其中蒙古族220人,餘為漢族。耕地1,000畝,以農為主。 邢家窩鋪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 因駐地在邢家窩鋪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邢家窩鋪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6.7公里處,轄3個自然村,有245戶,1,150人,其中蒙古族34人,滿族16人,餘為漢族。耕地7,077畝,林地1,000畝,以農為主。 邢家窩窩鋪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姓邢的人家在此搭窩鋪始居,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6.7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會駐地。有114戶,535人,其中蒙古族3人,滿族6人,餘為漢族。耕地3,’350畝,以農為主。 三家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有三戶人家最早來此居住,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6.7公里的平川上。有105戶,491人,均為漢族。耕地2,727畝,以農為主。 新丘 (漢語)名稱來歷含義待查,位於鎮政府駐地西5.5公里的山腰上,有26戶,124人,其中蒙古族31人,餘為漢族。耕地1,000畝,以農為主。 窪子廟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窪子廟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窪子廟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15公里處,轄2個自然村,有296戶,1,417人。其中蒙古族154人,餘為漢族。耕地5,222畝,林地2,000畝,以農為主。 窪子廟 (漢語)清乾隆年間建村,·因地勢低窪,村旁有座山神廟,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14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會駐地。有140戶,665人,其中蒙古族154人,餘為漢族。耕地1,556畝,以農為主。 興隆溝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坐落在溝岸上,為求吉利,故名興隆溝,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12公里的山腳下。有156戶,752人,均為漢族。耕地3,,666畝,以農為主。 天興宮村民委員會 (漢語)1980年建大隊,因駐地在天興宮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天興宮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6.5公里處,轄2個自然村,有195戶,954人,其中蒙古族10人,餘為漢族。耕地2,900畝,林地1,000畝,以農為主。 天興宮 (漢語)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是姓李的人家在此居住,故名李家營子,光緒年間,李興瑞在此村建立商號做買賣,取名天興宮。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6.5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會駐地,有90戶,450人,其中蒙古族10人,餘為漢族。耕地1,400畝, 以農為主。 雷家窩鋪 (漢語)清嘉慶年間建村,因姓雷的人家在此搭窩鋪居住,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6.3公里的平川上。有105戶,504人,均為漢族。耕地1,500畝,以農為主。 汐昌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河南村,故命名河南大隊。1983年改建為村民委員會,因重名,1985年經上級人民政府批准更名為汐昌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0公里處,轄7個自然村,有361戶,1,810人,其中蒙古族121人,餘為漢族。耕地8,544畝,林地1,500,以農為主,後歸和碩金村管轄。 河南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坐落在和碩金營子河南面,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0公里的山腳下,系汐昌村委會駐地。有82戶,441人,其中蒙古族8人,餘為漢族。耕地2,370畝,以農為主。 南梁 (漢語)清同治年間建村,因坐落在河南村南部山樑上,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8公里的山腰上。有20戶,123人,其中蒙古族20人,餘為漢族。耕地660畝,以農為主。 二八臺梁 (蒙古語)清乾隆年間建村,因坐落在二八臺溝的南樑上,故名。 “二八臺”系蒙古語,是額卜臺的諧音,“額卜臺”翻譯為風景優美。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南4,5公里的山腰上。有89戶,446人,均為漢族。耕地2,400畝,以農為主。 下店 (漢語)1912年建村,因坐落在二八臺粱村的下側,姓趙的在此開大車店,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0公里的山腳下。有47戶,200人,均為漢族。耕地750畝,以農為主。 西窪子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坐落在和碩金營子街西邊較低的窪地上,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9.5公里的平川上。有34戶,180人,均為漢族。耕地600畝,以農為主。 西場 (漢語) 1953年建村, 因坐落在原和碩金營子西部的一個大場院上,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5公里的山腳下。有45戶,220人,其中蒙古族4人,餘為漢族。耕地884畝,以農為主。 二八臺溝門 (蒙古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位於二八臺溝的溝門處,故名。 (含義見二八臺溝條),坐落在鎮政府駐地西10公里的山腳下。有44戶,200人,均為漢族。耕地880畝,以農為主。 和碩金營子村民委員會 (滿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和碩金營子,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和碩金營子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8。5公里處,轄2個自然村,有343戶,1,609人,其中蒙古族170人,餘為漢族。耕地7,920畝,林地1,000畝,以農為主。 和碩金營子 (滿語)清康熙年間建村,原名霍營子,後因坐落在和碩金端靜墓地旁,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8.5公里的山腳下。和碩金系滿語,漢譯為莊重,賢慧。系村委會駐地。有174戶,814人,其中蒙古族160人,餘為漢族。耕地4,300畝,以農為主。 石橋子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村前面有座石頭橋,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9公里的山腳下。有169戶,795人,其中蒙古族10人,餘為漢族。耕地3,620畝,以農為主。 二八臺溝村民委員會 (蒙古語)19S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二八臺溝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二臺溝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5公里處,轄2個自然村,有228戶,1,142人,其中蒙古族391人,餘為漢族。耕地6,981畝,林地3,00畝,以農為主。 二八臺 (蒙古語)清嘉慶年間建村,因坐落在二八臺溝內,故名。“二八臺”系蒙古語,漢譯為風景適宜優美、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5公里的山腰上,系村委會駐地。有215戶,1,075人,其中蒙古族361人,餘為漢族。 耕地6,43l畝, 以農為主。 哈薩廟 元朝中期建村,因坐落在哈薩廟旁,故名。“哈薩”的含意,語種待查。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1.3公里的山腳下。有13戶,67人,其中蒙古族30人,餘為漢族。耕地550畝,以農為主。
汐子鎮轄18個村民委員會,58個自然村。 汐子村民委員會 (漢語) 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汐子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汐子村民委員會,轄9個自然村民組,有350戶,1,640人,其中蒙古族11人,餘為漢族。耕地9,438畝,林地500畝,以農為主。 汐子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有八戶人家在此居住,故名八家。1933年日偽時期在此修鐵路,並建立火車站,因此處沙字多經常埋沒路軌,當時定為“沙子車站”上報,因“沙’字寫的草,誤看成“汐”字,所以批為“汐子車站”,從此此村也改名為汐子,為鎮政府,村委會駐地,坐落在平川上。有256戶,1,200人,其中蒙古族11人,餘為漢族。耕地5,038畝,以農為主。 郭家營子 (漢語)清嘉慶年間建村,因姓郭的在此始居,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南2公里的平川上。有72戶,330人,均為漢族。耕地3,500畝,以農為主。 小柏林營子 (蒙古語)也稱為小六隊,因為其是汐子村的六隊,1933年建村,因居民都是從柏林營子遷來的,故名。 (含意見98頁柏林營子條)。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5公里的平川上,有22戶,110人,均為蒙古族。耕地900畝,以農為主。來自tajam.cn 韓杞柳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韓杞柳村,故命名。1977年大隊駐地遷至西五家,仍沿用原名。1983年改建為韓杞柳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南3.5公里的山腰上。轄6個自然村,有334戶,1,577人,均為漢族。耕地8,918畝,以農為主。 西五家 (漢語)1976年建村,因坐落在韓杞柳的西部,有5戶人家始居,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3.5公里的山腰上,系韓杞柳村委會駐地。有25戶,121人,均為漢族。耕地1,145畝,以農為主。 韓杞柳 (蒙古語)元朝中葉建村,因為北面有兩座山,山石矗立,人們稱為半拉山當時蒙古人遊牧到此定居,稱此地為“哈那其魯”,後諧音為韓杞柳, “哈那其魯”系蒙古語, “哈那”為牆,“其魯”是石頭。“哈那其魯”意為此山石象牆壁似的。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南3公里的平川上。有26戶,364人,均為漢族。耕地2,264畝,以農為主。 新 地 (漢語)清光結年間建村,當時此處是新開闢的地方,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南3.5公里的山腳下,有66戶,292人,均為漢族。耕地1,812畝,以農為主。 上馬架子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人們住的都是馬架房,又因坐落在韓杞柳河的上游,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南5公里的平川上。有71戶,358人,均為漢族。耕地1,82 6畝,以農為主。 下馬架子 (漢語)1921年建村,因坐落在上馬架子的下側,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南4.2公里的山腳下。有68戶,329人,均為漢族。耕地1,565畝,以農為主。 小東營子 (漢語)1933年建村,因坐落在下馬架子村的東部,戶數較少,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南3公里的山腳下。有42戶,113人,均為漢族。耕地306畝,以農為主。 大八家村民委員會來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大八家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大八家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9公里處,轄4個自然村,有349戶,2,017人,其中蒙古族3人, 餘為漢族。耕地6,503畝, 林地240畝,以農為主。來自tajam.cn 大八家 (漢語)清乾隆年間建村,因該村居民有八大姓,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9公里的平川上。 系村委會駐地。有264戶,1,275人,其中蒙古族3人,餘為漢族。耕地4,924畝,以農為主。 東橋 (漢語)清咸豐年間建村,因坐落在坤都倫河橋的東面,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1公里的平川上。有45戶,242人,均為漢族。耕地710畝,以農為主。 後 地 (漢語)清乾隆年間建村,因坐落在大八家後面的一塊平地上,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9.2公里的平川上,有35戶,240人,均為漢族。耕地519畝,以農為主。 西 道 (漢語)1940年建村,因坐落在大八家村西邊的大道旁,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10公里的平川上。有5戶,26人,均為漢族。耕地350畝,以農為主。 沙子地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此地沙子多,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8.5公里的平川上。有221戶,996人,其中蒙古族32人,餘為漢族。耕地4,950畝,以農為主。 八楞罐 (蒙古語)元末建村,因坐落在柏林營子右翼,故名為“八仁戛日”,後來諧音轉意為八楞罐。 “八仁戛日”系蒙古語,漢譯為右手或右翼。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7,5公里的平川上。有30戶,]62人,其中蒙古族13人,餘為漢族。 耕地810畝,以農為主。 小六家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大城子王爺六戶看草場的奴隸在此居住,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7.3公里的平川上。有20戶,156人,均為蒙古族。耕地240畝,以農為主。 北山咀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北山嘴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北山嘴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4公里的山腳下,轄2個自然村,有247戶,1,237人, 其中蒙古族33人,回族4人,餘為漢族。耕地3,933畝,林地2,500畝,以農為主。 北山嘴 (漢語)清嘉慶年間建村,因坐落在汐子北面的山嘴處,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3.5公里的山腳下,系村委會駐地,有219戶,1,097人,其中蒙古族33人,回族4人,餘為漢族。 耕地2,933畝,以農為主。 黑牛灣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坐落在地形象臥著的一條大黑牛的河灣處,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公里的山腳下。有28戶,140人,均為漢族。耕地1,000畝,以農為主,。 柏林營子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柏林營子,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柏林營子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北3公里的平川上,轄6個自然村,有700戶,3,308人,其中蒙古族1,003人,滿族25人,餘為漢族。耕地11,458畝,林地?00畝,以農為主。 柏林營子 (蒙古語)元朝中葉建村,因是從巴林左旗遷移來的蒙古人在此居住,故名巴林,後叫成柏林營子。 “巴林”系蒙古語,漢譯為軍寨或要塞之意。位於鎮政府駐地北3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會駐地,有154戶,691人,其中蒙古族315人,滿族25人,餘為漢族。耕地2,358畝。以農為主。 他卜營子 (蒙古語)清嘉慶年間建村,因是蒙古貴族烏吉泰居住的地方,烏吉泰曾被清朝皇帝封為塔布囊,故名為塔布囊村,後人稱為他卜營子。塔布囊源於滿語,為清代的蒙古貴族專用名稱,現已蒙語化。位於鎮政府駐地北4公里的平川上。有108戶,565人,其中蒙古族538人,餘為漢族。耕地2,676畝,以農為主。 南他卜營子 (蒙古語)清嘉慶年間建村,因坐落在他卜營子南側,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北5.5公里的平川上。有30戶,150人,均為蒙古族。耕地500畝,以農為主。 東 荒 (漢語)清同治年間建村,因坐落在原燒鍋地東邊一片荒草甸子上,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5公里的平川上。有137戶,623人,均為漢族。耕地1,900畝,以農為主。 趙華店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趙華在此開店,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3.5公里的平川上。有159戶,736人,均為漢族。耕地2,224畝,以農為主。 楊家窩鋪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姓楊的搭窩鋪在此始居,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4.5公里的平川上,有112戶,,543人,均為漢族。耕地1,800畝,以農為主。 地南頭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地南頭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2.5公里處,轄2個自然村,有265戶,1,300人,其中蒙古族13人,餘為漢族。耕地7,017畝,林地100畝,以農為主。來自tajam.cn 地南頭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坐落在團結店村三節地的南面,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2.5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會駐地,有145戶,695人,其中蒙古族11人,餘為漢族。耕地3,817畝,以農為主。 下地南頭 (漢語)1953年建村,因坐落在地南頭下方,故名,又被當地人稱為東窪。位於鎮政府駐地西2公里的平川上。有120戶,605人,其中蒙古族2人,餘為漢族。耕地3,200畝,以農為主。 團結店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團結店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團結店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3公里的平川上,轄3個自然村,有356戶,1,780人,其中蒙古族2人,滿族1人,餘為漢族。耕地9,628畝,林地400畝,以農為主。團結店 (漢語)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有戶蒙古族人在此開店,人們稱為達子店。1954年經縣政府批准,更名為團結店。位於鎮政府駐地西3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會駐地。有185戶,924人,其中蒙古族1人,餘為漢族。耕地5,804畝,以農為主。 下窪 (漢語)1912年建村,因坐落在團結店北部低窪處,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3公里的平川上。有86戶,429人,其中滿族1人,餘為漢族。耕地1,821畝,以農為主。, 河北 (漢語)1913年建村,因位於團結店的小河北面,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4公里的平川上。有85戶,427人,其中蒙古族1人,餘為漢族。耕地2,003畝,以農為主。 岳家窩鋪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岳家窩鋪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岳家窩鋪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7公里處。轄3個自然村,有262戶,1,320人,均為漢族。耕地3,664畝,林地500畝,以農為主。 岳家窩鋪 (漢語)清康熙年間建村,因姓岳的人家在此搭窩鋪始居,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7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會駐地。有81戶,418人,均為漢族。耕地1,375畝,以農為主。 鄭家窩鋪 (漢語)清康熙年間建村,因姓鄭的人家在此搭窩鋪始居,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8公里的平川上。有73戶,363人,均為漢族。耕地900畝,以農為主。 張家窩鋪 (漢語)清同治年間建村,因姓張的在此搭窩鋪始居,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7。6公里的平川上。有108戶,539人,均為漢族。耕地1,389畝,以農為主。來自tajam.cn 興隆地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興隆地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興隆地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1,5公里處,轄3個自然村,有183戶,912人,均為漢族。耕地5,081畝,林地500畝,以農為主。 興隆地 (漢語)清乾隆年間建村,人們為求吉利興旺,故名興隆地。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1。5公里的山腰上,系村委會駐地。有125戶,624人,均為漢族。耕地3,369畝,以農為主。 朱家窩鋪 (漢語)清乾隆年間建村,因姓朱的人家在此搭窩鋪始居,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3.5公里的山腰上。有26戶,1·29人,均為漢族。耕地692畝,以農為主。 老西營子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都是從山西遷來的,人稱陝西老西營子,簡稱老西營子。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0公里的山腳下。有32戶,159人,均為漢族。耕地1,020畝,以農為主。 興隆街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興隆街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興隆街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11.3公里處,轄2個自然村,有244戶,1,125人,其中蒙古族78人,回族38人,餘為漢族。耕地3,285畝,林地1,000畝,以農為主。 興隆街 (漢語)清朝道光年間建村,人們為求吉利興旺,故名興隆街。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11.3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會駐地。有237戶,1,086人,其中蒙古族39人,回族38人,餘為漢族。耕地3,185畝,以農為主。 場上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坐落在和碩金營子打穀場遺址上,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11.5公里的山腳下。有7戶,39人,均為蒙古族。耕地100畝,以農為主。 燒鍋地村民委員會 (漢語)1980年建大隊,因駐地在燒鍋地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6公里處。轄3個自然村,有237戶,1,106人,其中蒙古族120人,餘為漢族。耕地4,000畝,林地58畝,以農為主。 燒鍋地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此地是專供和碩金公主府燒酒用糧之地,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6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會駐地。有155戶,724人,均為漢族。耕地2,600畝,以農為主。 老窩鋪 (漢語)清嘉慶年間建村,因建村較早,住的都是窩鋪,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5公里的平川上。有24戶,107人,均為漢族。耕地400畝,以農為主。 後柏林營子 (蒙古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坐落在柏林營子後面,故名。因此村蒙古族人多,也叫後蒙古營子, (含義見柏林營子條)位於鎮政府駐地西5.5公里的平川上。有58戶,225人,其中蒙古族220人,餘為漢族。耕地1,000畝,以農為主。 邢家窩鋪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 因駐地在邢家窩鋪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邢家窩鋪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6.7公里處,轄3個自然村,有245戶,1,150人,其中蒙古族34人,滿族16人,餘為漢族。耕地7,077畝,林地1,000畝,以農為主。 邢家窩窩鋪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姓邢的人家在此搭窩鋪始居,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6.7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會駐地。有114戶,535人,其中蒙古族3人,滿族6人,餘為漢族。耕地3,’350畝,以農為主。 三家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有三戶人家最早來此居住,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6.7公里的平川上。有105戶,491人,均為漢族。耕地2,727畝,以農為主。 新丘 (漢語)名稱來歷含義待查,位於鎮政府駐地西5.5公里的山腰上,有26戶,124人,其中蒙古族31人,餘為漢族。耕地1,000畝,以農為主。 窪子廟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窪子廟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窪子廟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15公里處,轄2個自然村,有296戶,1,417人。其中蒙古族154人,餘為漢族。耕地5,222畝,林地2,000畝,以農為主。 窪子廟 (漢語)清乾隆年間建村,·因地勢低窪,村旁有座山神廟,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14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會駐地。有140戶,665人,其中蒙古族154人,餘為漢族。耕地1,556畝,以農為主。 興隆溝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坐落在溝岸上,為求吉利,故名興隆溝,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12公里的山腳下。有156戶,752人,均為漢族。耕地3,,666畝,以農為主。 天興宮村民委員會 (漢語)1980年建大隊,因駐地在天興宮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天興宮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6.5公里處,轄2個自然村,有195戶,954人,其中蒙古族10人,餘為漢族。耕地2,900畝,林地1,000畝,以農為主。 天興宮 (漢語)清乾隆年間建村,因是姓李的人家在此居住,故名李家營子,光緒年間,李興瑞在此村建立商號做買賣,取名天興宮。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6.5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會駐地,有90戶,450人,其中蒙古族10人,餘為漢族。耕地1,400畝, 以農為主。 雷家窩鋪 (漢語)清嘉慶年間建村,因姓雷的人家在此搭窩鋪居住,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6.3公里的平川上。有105戶,504人,均為漢族。耕地1,500畝,以農為主。 汐昌村民委員會 (漢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河南村,故命名河南大隊。1983年改建為村民委員會,因重名,1985年經上級人民政府批准更名為汐昌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0公里處,轄7個自然村,有361戶,1,810人,其中蒙古族121人,餘為漢族。耕地8,544畝,林地1,500,以農為主,後歸和碩金村管轄。 河南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坐落在和碩金營子河南面,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0公里的山腳下,系汐昌村委會駐地。有82戶,441人,其中蒙古族8人,餘為漢族。耕地2,370畝,以農為主。 南梁 (漢語)清同治年間建村,因坐落在河南村南部山樑上,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8公里的山腰上。有20戶,123人,其中蒙古族20人,餘為漢族。耕地660畝,以農為主。 二八臺梁 (蒙古語)清乾隆年間建村,因坐落在二八臺溝的南樑上,故名。 “二八臺”系蒙古語,是額卜臺的諧音,“額卜臺”翻譯為風景優美。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南4,5公里的山腰上。有89戶,446人,均為漢族。耕地2,400畝,以農為主。 下店 (漢語)1912年建村,因坐落在二八臺粱村的下側,姓趙的在此開大車店,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0公里的山腳下。有47戶,200人,均為漢族。耕地750畝,以農為主。 西窪子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坐落在和碩金營子街西邊較低的窪地上,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9.5公里的平川上。有34戶,180人,均為漢族。耕地600畝,以農為主。 西場 (漢語) 1953年建村, 因坐落在原和碩金營子西部的一個大場院上,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5公里的山腳下。有45戶,220人,其中蒙古族4人,餘為漢族。耕地884畝,以農為主。 二八臺溝門 (蒙古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位於二八臺溝的溝門處,故名。 (含義見二八臺溝條),坐落在鎮政府駐地西10公里的山腳下。有44戶,200人,均為漢族。耕地880畝,以農為主。 和碩金營子村民委員會 (滿語)195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和碩金營子,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和碩金營子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8。5公里處,轄2個自然村,有343戶,1,609人,其中蒙古族170人,餘為漢族。耕地7,920畝,林地1,000畝,以農為主。 和碩金營子 (滿語)清康熙年間建村,原名霍營子,後因坐落在和碩金端靜墓地旁,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8.5公里的山腳下。和碩金系滿語,漢譯為莊重,賢慧。系村委會駐地。有174戶,814人,其中蒙古族160人,餘為漢族。耕地4,300畝,以農為主。 石橋子 (漢語)清光緒年間建村,因村前面有座石頭橋,故名。位於鎮政府駐地西北9公里的山腳下。有169戶,795人,其中蒙古族10人,餘為漢族。耕地3,620畝,以農為主。 二八臺溝村民委員會 (蒙古語)19S8年建大隊,因駐地在二八臺溝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為二臺溝村民委員會。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5公里處,轄2個自然村,有228戶,1,142人,其中蒙古族391人,餘為漢族。耕地6,981畝,林地3,00畝,以農為主。 二八臺 (蒙古語)清嘉慶年間建村,因坐落在二八臺溝內,故名。“二八臺”系蒙古語,漢譯為風景適宜優美、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5公里的山腰上,系村委會駐地。有215戶,1,075人,其中蒙古族361人,餘為漢族。 耕地6,43l畝, 以農為主。 哈薩廟 元朝中期建村,因坐落在哈薩廟旁,故名。“哈薩”的含意,語種待查。位於鎮政府駐地西11.3公里的山腳下。有13戶,67人,其中蒙古族30人,餘為漢族。耕地550畝,以農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