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史春秋
-
2 # 穿越再現彼岸
禍從口出,這事應驗在劉伯溫身上了。
別人提的建議批評是君子的虛心接受,是小人的真下黑手,無疑劉伯溫碰到了很多小人才被毒死的。(劉伯溫劇照)
劉伯溫得罪過那些大人物?明朝建國後在首都問題上有很多提議,有西安、洛陽、汴梁、北京、南京、鳳陽等地,汴梁是北進軍隊糧草的重要轉運地,朱元璋親自視察,看適不適合做首都。
此時應天府由劉伯溫和李善長負責協調管理,劉伯溫認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對官僚過於寬大放縱而導致的,隨即下令御史(劉伯溫為御史中丞兼任太史令)等彈劾違法亂紀的官員,不巧的是李善長的親信李彬被彈劾,劉伯溫不留情面上報,並將李彬斬殺在求雨的祭臺旁,這明顯得罪了李善長了。朱元璋回朝後,因為求雨十天了還沒有下雨,惹得朱元璋大怒,李善長趁機發難彈劾劉伯溫,跟從彈劾的有很多官員。(李善長、劉伯溫、朱元璋劇照)
李善長因為稱病,朱元璋想免了他的丞相,考慮繼任者人選的時候,劉伯溫排在了第一位,但是劉伯溫堅決不肯。朱元璋問了劉伯溫三個丞相的候選人是否勝任:第一個是楊憲(1370年被朱元璋殺),這個人和劉伯溫平時不錯,但劉伯溫說他氣量狹小不足以擔任宰相;第二位是汪廣洋(1379年被朱元璋殺),劉伯溫說他氣量更狹小;第三位是胡惟庸(1380年被殺),史書是這樣記載劉伯溫評價他的:
譬之駕,懼其僨轅也。
假如把宰相這一職務比喻成拉車的馬,我害怕胡惟庸可能拉翻車啊。
劉伯溫的評價本來沒多大事,但是這事讓胡惟庸知道了,那可不得了,他是要報復的。朱元璋在這裡起到了間接和稀泥的作用!
劉伯溫如何被毒死?本來劉伯溫退居二線在家鄉青田安享晚年生活,樹欲靜而風不止。恰好他家鄉附近有民變,被人誣告強佔民田,並且利用自己擅長的風水之術選擇有聚集王氣的地方為墓地,嚇得劉伯溫急忙上京申辯。(胡惟庸劇照)
1875年正月下旬,在南京的劉伯溫感染風寒,朱元璋知道後派遣丞相胡惟庸和御醫一同看望他,御醫給他診斷後開出了藥方,劉伯溫服用過之後,肚子絞痛,不但不見輕,反而加重了。
劉伯溫在覲見朱元璋的時候說了自己的病情,但是朱元璋非常淡漠,只是讓他安心靜養而已,三月時劉伯溫已經不能動了,在朱元璋派遣的護衛護送下,他回到了家鄉。關鍵是他回鄉後拒絕服用任何藥物,一個月後病故,終年65歲。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歷史記載,我認為這是朱元璋想讓劉伯溫死,而假借胡惟庸之手,病情這麼嚴重了,為什麼不再請人診斷,服用新藥,回到家鄉也不服藥,從這一點看劉伯溫大概已經知道有人要他死,而這個人是朱元璋。
不過後來朱元璋追查過毒死劉伯溫的案件,處死了宰相汪廣洋等,這大概是欲蓋彌彰,也是引起後世爭論的原因。
劉伯溫的兩個兒子是怎麼死的?劉伯溫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次子劉璟。
長子劉璉最後的職位是江西布政使右參政,1379年被胡惟庸派別的官員脅迫,掉到井裡淹死了,謀害而死的。(劉璟像)
次子劉璟,這個人比較特別,非常聰明。劉伯溫死後,朱元璋每年都召見他,才能逐漸顯現,1390年承襲了劉伯溫的爵位,被任命為谷王(朱元璋第十九子)府長史。明成祖朱棣曾經和劉璟下過圍棋,朱棣下不過他,說他:“你怎麼不讓著我點”,劉璟說:
可讓處則讓,不可讓者不敢讓也。
搞得朱棣很沒有面子。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劉璟曾經獻策16條,但是沒有被採納,後在大將軍李景隆的軍隊中做參軍,李景隆北京兵敗後,劉璟跑回家鄉。朱棣稱帝后,召他入京,他稱病不去,被朱棣派人抓了去,見了朱棣的面稱呼已經是皇帝的朱棣為“殿下”,明顯不把朱棣放在眼裡了。並且說:
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朱棣將他下大獄,他在獄中上吊自殺了。
劉伯溫的後代承襲了誠意伯這個爵位,一直到明朝滅亡,最後一位是劉孔昭。 -
3 # 飛哥講歷史
劉伯溫是不是 朱元璋殺的?
這個問題,我想問朱元璋殺的人少嗎?
公元1370年11月,59歲的劉伯溫被封為,誠意伯
(劉伯溫)
此時的劉伯溫好像感覺到了再在朝廷待下去會有不測,於是,第二年,請求告老還鄉
回到家鄉的劉伯溫隱匿蹤跡,不露才智,每天喝酒下棋,從來不說以前的功勞,算是功成身退,低調做人
但他還是難逃一死
公元1375年,因為以前與胡惟庸有不同意見,胡惟庸當了丞相後汙衊劉伯溫,搞得把他的俸祿免了,此時的劉伯溫已經明白,自己久不在廟堂,如果爭辯會死的很慘,於是上京謝罪,可是朱元璋的態度模稜兩可,讓他捉摸不透,便不敢回老家去了
(胡惟庸)
每天誠惶誠恐的,導致得了病(感染風寒),朱元璋知道後,居然派胡惟庸帶御醫去探望(這種安排,完全不顧及劉伯溫的想法,可見此時對劉伯溫已經沒有好感了)
可是在吃完御醫開的藥後卻更加難受,再一次跟朱元璋聊天時,非常委婉的說了這個事,可朱元璋這個時候已經愛答不理了
(朱元璋)
一個月後,劉伯溫已經不能動了,這種情況他也不怕了,於是返回家鄉,回到家鄉後,拒絕吃藥,只是儘量維持正常飲食,幾天後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可能是朱元璋背後指使,也可能是胡惟庸暗下的殺手,這都不重要,關鍵是劉伯溫已經哀莫大於心死,這種人物一旦心理沒了盼頭還怎麼活?就像是諸葛亮,與其說他“積勞成疾”不如說他實在看不到希望了
至於劉伯溫的兩個兒子
長子劉璉,“忠孝具著”本來朱元璋要“大用之”,卻在公元1377年為胡惟庸黨脅迫,墮井而亡,年僅三十二歲
(劉璉)
次子劉璟,為人剛正不阿,靖難之役曾上書獻策,沒有被採納,朱棣入主南京之前,棄官回家,後來朱棣召他入京,稱病不去,沒辦法只能脅迫他,劉璟到京城後大罵朱棣:“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這種情況敢這麼說的,都該青史留名)
(實在找不到比較符合形象的,劉璟)
朱棣為不讓後人說他篡位,歷史都能改。這麼說,無異於找死,於是將劉璟下獄,後自盡而亡
劉家一門三傑,真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
4 # 拼搏1514878035
與其說是朱元璋殺了劉伯溫,不如說胡惟庸殺劉伯溫確切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陽村(今浙江文成縣南田鎮嶽梅鄉武陽村)人。青田縣在元末屬江浙行省處州路(今浙江麗水),東臨溫州路(今浙江溫州),境內多山。南田山在青田縣城南一百五十里處。南田山的形勢,乃是“萬山之巔,獨開平壤數十里,號南田福地”。《洞天福地記》中記載說:“古稱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
劉伯溫仕途開始於元朝,但是元后期腐敗。劉伯溫看不慣當時的朝政,遂辭官回鄉。後經有人介紹,51歲的劉伯溫給朱元璋當了謀臣,劉伯溫是與諸葛亮能齊名的謀臣,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但是再能算的謀士也算不到自己的命。1375年正月,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單抓藥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裡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三月下旬,劉伯溫就去世了。
劉伯溫長子劉璉死於胡惟庸之手一個是劉璉,是劉伯溫的長子,生於1348年,在1377年逝世,與胡惟庸派意見衝突,最後被迫害墜井身亡。
劉伯溫次子劉璟死於朱棣繼位之後還有一個兒子叫劉璟,生於1350年,因燕王朱棣篡位,誓不入朝,並直言燕王將以篡位永寫史冊,劉璟原話“殿下百世後,逃不過一個‘篡’字”。這真是想找死,就直說。老朱家自朱元璋以來就沒有一個有容人之量的。被捕入獄,在獄中自殺身亡。
劉伯溫和他的兩個兒子都忠肝義膽,嫉惡如仇,愛憎分明,可惜沒遇到明主。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劉伯溫用他的才能幫朱元璋平定了天下。得了天下的朱元璋卻沒能容得下一個劉伯溫!
-
5 # 奕天讀歷史
從史書文字上的記載來看,朱元璋並沒有殺劉伯溫。害死劉伯溫,及其長子劉璉的直接兇手是時任丞相胡惟庸。但是,如果沒有朱元璋的縱容,胡惟庸是不敢這麼膽大妄為的。所以,劉伯溫、劉璉之死,朱元璋是有責任的。
劉伯溫的次子劉璟,也不能說是被朱棣殺害的,應該說是靖難之役後,劉璟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甘願以死守節,才在獄中自縊身亡。
朱元璋故意縱容胡惟庸殺害劉伯溫
朱元璋是一個非常缺乏安全感,而且多疑的人。他只相信自己,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掌控在自己手中。因此,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是朱元璋必然要做的事情。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的多疑,迫使朱元璋不再信任劉伯溫。
劉伯溫在明朝的統一戰爭中,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朱元璋看到的事情劉伯溫能看到,朱元璋看不到的,劉伯溫也能預料到。這讓朱元璋在劉伯溫面前非常缺乏安全感,他根本無法掌控劉伯溫,按照朱的性格,必然會打壓和排擠劉伯溫。
這一點,即使是放到現代生活中,也是大忌。把領導的一切東西都給看透了,把領導搞成了透明人,領導會很不安。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處在領導的位置,身邊有這麼一個人,你的一切都不出他的預料,也會覺得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
劉伯溫除了料事如神之外,做事還比較講求實效,換個說法就是有點腹黑。劉伯溫說話也是直來直往,不會隱藏自己,用比較委婉,或者啟示的方式去諫言。
在對待朱元璋名義上的主子小明王韓林兒的問題上,朱元璋每年還要做做表面文章,對著個空椅子拜一拜,表示尊奉。而劉伯溫卻從來不拜,還振振有詞:“牧豎耳,奉之何為!”意思就是,一個牧童而已,尊奉他做什麼。這話傷人的,朱元璋也曾做過放牛娃,時不時想起來,這都是一根刺。
等韓林兒被元軍圍困了,朱元璋作為名義上的臣子要去救援。劉伯溫又說:“漢(陳友諒)、吳(張士誠)伺隙,未可動也。”不讓朱元璋去救。這一件事,讓朱元璋覺得劉伯溫根本就不將儒家的君臣、信義放在心上,這對於朱元璋而言,太恐怖了。
朱元璋又向來是堅持防患於未然的,哪怕是幫朱元璋幹了髒活,反倒更容易引起朱元璋的猜忌。朱元璋會認為此人以後也可以對他幹出同樣的事情。這是朱元璋最大的弱點。不管怎麼做,都要死,比如廖永忠淹死韓林兒,塗節舉報胡惟庸,最後廖永忠和塗節都被處死了。做朱元璋的臣子,的確很累。
在朱元璋這裡,沒有人不可以死。那麼,劉伯溫的結局也就可以預料到了。
朱元璋開始是搞平衡,讓淮西的李善長、胡惟庸,跟浙東的劉基、楊憲相互鬥爭,再加上一個中間派汪廣洋,用來進行監視。但是隨著鬥爭的深入,朱元璋覺得對立的兩派都有可能架空他,都不能留。而中間派乾脆是個甩手不幹活的,看到的所有事情都不向他報告。這讓朱元璋非常生氣,開始著手廢除丞相之職。
朱元璋要廢丞相,那丞相就要犯錯,最好用的手段就是“捧殺”。因此,他先縱容楊憲彈劾了汪廣洋,然後提拔楊憲做了左丞相。之後,又很自然的聽信了李善長的彈劾,殺了楊憲。再後來,又開始寵信和縱容胡惟庸。
按照《明史》的記載,胡惟庸多次讓人構陷劉伯溫,迫使劉伯溫返回並滯留京師。原本丞相位空了很久,朱元璋卻故意任命胡惟庸為丞相,繼續給劉伯溫施壓。劉伯溫憂憤交加病倒,朱元璋又故意讓胡惟庸派醫生去給劉伯溫看病。
胡惟庸與劉伯溫之間的矛盾,朱元璋是很清楚的。朱元璋還讓胡惟庸幹這件事,意圖很明顯。胡惟庸也不是傻子,自然心領神會,向劉伯溫下了毒。
劉伯溫中毒後,腹中出現拳頭大、石頭般的異物,他跑進宮去跟朱元璋訴說。朱元璋原本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也就是簡單的安慰一下。朱元璋就等著劉伯溫毒發去世了,徹底擺平了浙東派,淮西派的胡惟庸只會更加的肆無忌憚,他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
朱元璋還算是有點情義,劉伯溫病情惡化,他便讓劉伯溫長子劉璉陪同,派人護送劉伯溫返鄉,讓劉伯溫在家鄉去世。
劉伯溫死了,在朱元璋的縱容下,胡惟庸又逼死了劉伯溫的長子劉璉,迫使劉璉跳井自盡。
朱元璋為什麼要這麼做?
很簡單,縱容麼,胡惟庸的罪過越大,他以後殺胡惟庸,永久廢除丞相位,就越有道理。而且胡惟庸的黨羽越多,他就越有理由將其一網打盡。事實也是如此,等到時機成熟了,朱元璋就要開始收網了。
朱元璋借胡惟庸之子出車禍,胡惟庸怒殺馬車伕一事,“命償其死”,就是讓胡惟庸以命抵命。這不是明著逼胡惟庸造反麼。同時,朱元璋還放出風去,讓人舉報胡惟庸。胡惟庸的同黨塗節見狀,就舉報了胡惟庸要謀反,以及毒殺劉伯溫的事情。
胡惟庸案發,朱元璋順利廢除了丞相一職,還一舉剿滅所有他認為不可靠的大臣。不能不說,朱元璋的確厲害呀。
朱棣並未殺害劉伯溫次子劉璟
這件事情就相對比較簡單了,事實清楚明確,沒有那麼多的遮掩。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不管怎麼說都是謀反篡位。
劉璟卻是一直忠於朱元璋,以及朱元璋指定的接班人朱允炆的。所以,朱棣繼位後,召見劉璟,劉璟卻不肯稱朱棣為“皇上”,“陛下”,還是以“殿下”相稱。
最主要的是,劉璟還對朱棣說:“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
劉璟要氣節,朱棣作為皇上,也不能就這麼把氣給憋著,當什麼都沒發生吧。劉璟這是在挑釁朱棣繼位的合法性,那朱棣至少要表示表示吧。朱棣下令將劉璟下獄,劉璟自己在獄中自縊身亡。這隻能說是劉璟自己的選擇。
如果劉璟肯輔佐朱棣,朱棣必然會厚待劉璟。劉璟死後,有人向朱棣諫言連坐劉璟家人。但是朱棣因為劉伯溫的緣故,不許。
相對而言,朱棣年少時,因為母親及庶子身份的原因,心情上多有不快,但安全感上明顯比朱元璋要好多了。因此,朱棣在處置大臣上,多是下獄、圈禁、貶官罷職,殺戮少了很多。
回覆列表
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劉伯溫死於朱元璋之手,但是從一些蛛絲馬跡中看出劉伯溫的死與朱元璋脫不了干係,這就是朱元璋做為幕後推手的高明之處,借別人的力量殺劉伯溫於無形。
自古功臣逃不出一個“兔死狐悲,鳥盡弓藏”的宿命,在群雄逐鹿的時候朱元璋如魚之不可離水一般信任劉伯溫。劉伯溫猶如諸葛亮為劉備一樣向朱元璋獻計獻策,鞠躬盡瘁,加以回報。
1367年朱元璋南京建立政權,馬上任命劉伯溫為御史中丞,監督審視百官的行為舉止,查漏補缺,防患於未然。此時的朱元璋還驕傲的稱劉伯溫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子房。
然而朱元璋坐穩江山之後,卻對劉伯溫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當劉伯溫這個外來戶被朱元璋的一幫諸如李善長、徐達等老鄉狂虐的時候,朱元璋一臉漠然地看著劉伯溫的笑話。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此時的劉伯溫不僅被朱元璋落井下石,還極盡羞辱,因為朱元璋封老鄉李善長為南韓公,食祿四千石,而只封了劉伯溫一個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朱元璋的這一做法實在耐人尋味,實實在在的打了“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臉。由此可以,朱元璋此時已經厭煩了劉伯溫,礙於情面,何去何從讓劉伯溫自己琢磨。(劉伯溫劇照)
朱元璋雖出身貧窮,當上皇帝后喜歡錶現自己有學問的一面,這也可能是掩飾內心的一種手段,因此他與大臣的交流喜歡用文字來表達,於是就出現朱元璋樂此不疲的給大臣們寫誥文的現象,是非功過,盡述其中。
同樣,朱元璋給劉伯溫洋洋灑灑寫了一篇《弘文館學士誥》,文中毫不客氣的說劉伯溫是“戀戀不捨舊巢的雞”,大有“君子絕交,惡言不出”欲言又止的意思。
洪武四年,朱元璋任汪廣洋為右丞相,胡惟庸為中書左丞,賜劉伯溫告老還鄉。這樣一來,劉伯溫想不走都不行。
遠離是非之地並不能避開是非,這就叫作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劉伯溫剛回到家鄉不久,早年他在浙閩之間設定巡檢司的一片名叫“淡洋”的空曠地發生了逃軍造反。胡惟庸乘機奏報朱元璋說劉伯溫強佔民田,想在“王氣聚集之地”為自己修建陵墓,於是激起民憤。劉伯溫有口難辯,趕忙派兒子劉璉先行入京向朱元璋請罪,自己隨後入京,消除朱元璋的猜忌。
擁王氣之地,無異於篡逆,胡惟庸這招夠恨。朱元璋深信不疑,馬上下令剝奪劉伯溫的奉祿,將他貶為一貧如洗的平民。
回到京城,劉伯溫眼見昔日政敵胡惟庸春風得意,還升任了總丞相,獨掌中書大權,因此憂憤不已,還得了一場病。
得知劉伯溫生病的訊息,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往探視,隨行的醫生給劉伯溫開了一劑藥。劉伯溫服下之後,感覺腹中猶如放入一塊拳頭大小的石頭,脹痛不已。於是劉伯溫向朱元璋秦報情況,朱元璋不予理會,並將劉伯溫打發回老家。一個月後,劉伯溫去世,不久胡惟庸的黨羽又將劉伯溫的長子劉璉逼死。
從表面上看,劉伯溫是死於統治集團的角逐,其實是第一個被朱元璋卸磨殺驢的功臣,最初朱元璋很在乎自己的名聲,因此把借刀殺人做的委婉而含蓄。如果沒有朱元璋的授意,胡惟庸應該沒有給劉伯溫下毒的膽量。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召劉伯溫次子劉璟入京謹見,朱元璋多次提及害死劉伯溫的人就是胡惟庸,而胡惟庸已經被處死多年,可以說是死無對證。如此一來,朱元璋撒謊也可以理直氣壯,隨心所欲。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劉璟繼承父親的爵位,朱元璋還封劉璟為閤門使(掌管禮儀的官職)。
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不久朱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建文帝派李景隆率軍平叛,劉璟隨軍出征,兵敗後歸隱家鄉。朱棣即位後,召劉璟入朝為官,劉璟不從,並大罵朱棣篡逆,其惡名生生世世洗涮不掉。朱棣大怒,將劉璟下獄,劉不願苟活,懸樑自盡。
總結:劉伯溫及長子劉璉間接死於朱元璋之手,次子劉璟被朱棣逼殺。